小学德育政策研究论文

2022-04-19

李敏,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小学教师这一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教师的专业化、教师专业伦理、师德建设成为研究者们广泛关注和讨论的内容。教师的德育素养研究关心每一位教师的育德能力,有别于师德研究指向教师的“修身律己”。关于小学教师德育素养的讨论可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小学德育政策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德育政策研究论文 篇1:

新世纪以来北京市小学教育发展的历史性变革与思考

摘要_新世纪以来北京小学教育发展经历了一系列历史性变革,主要包括:由于教育投入增长带来的学校管理行为变革,课程改革带来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方式变革,师资准入政策调整带来的队伍建设变革,升学政策调整带来的家庭教育和社会培训变革,生源变化带来的学校办学模式多元化变革,以及大型活动带来德育内容方法和途径变革。这些变革的产生,或基于教育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的自然变化,或基于教育政策的人为作用。有的变革带来教育良性发展,也有的产生了负面影响。相关部门和学校应把握教育变革的内在规律,通过加强政策研究、教师培训等措施,促进小学教育变革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_小学教育 教育变革 教育管理 教育政策 教育生态

新世纪以来,北京市小学教育得到长足发展。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和义务教育的重要部分,小学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课程改革推进小学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小学教育方式得到有效转变;教师队伍不断加强,教师学历水平明显提高。在发展的同时,小学教育从管理到教育教学,从学校到校外,都在经历着一次发展惯性与变革性蜕变的冲突和镇痛。北京的小学教育正是在这种历史性变革中寻求着新的发展。本文试从北京小学教育发展的几个重要领域剖析这种历史变革,以期对北京市小学未来发展提供建议和启示。

变 革

1.教育投入增长带来教育管理行为变革

新世纪以来,北京对教育的投入伴随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其中小学生均教育事业费从2001年的2437.81元增长到2010年的14482.39元,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从2001年的566.92元,增长到2010年的5836.99元,增长了10倍。这些数字反映了北京市小学教育的经费从相对不足到基本满足的过程,也透射出小学教育经济管理的变革过程。

本世纪初期,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小学教育运行经费主要来源于三个渠道,即政府财政性经费、学校自筹的预算外经费和社会捐资助学经费。人们戏称当时的校长第一个姓是“钱”,校长们首先要为学校运行甚至教师工资去筹钱。随着政府教育投入增长,“钱”校长的压力逐步减小。尤其是从2010年开始,小学实施绩效工资,学校公用经费定额得到提高,校长们基本不用再为学校运行“愁”钱了。小学教育经济管理真正走到了义务教育政府办的轨道,初步具备规范学校管理者经济管理行为的条件。随着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教育行政部门对小学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学校管理者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校的内涵发展上来。

2.课程改革带来教育教学和管理方式变革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于2001年。小学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始终走在前列。教师观念得到更新、课堂教学得到改善、学校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得到锻炼和提高。

课程改革给小学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内涵发展变革。这种变革体现在学校从教学管理向课程管理的转变上。课程改革之前,学校业务管理主要强调教学管理和德育管理。课程改革改变了课程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提出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成为一级课程管理机构。由此,学校增加了课程设置权、教师的课程发展权和学生的课程选择权。因此,学校必须改变单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强化学校课程管理的责任,建立课程管理机制。这是小学业务管理的重大变化。

此外,这种变革体现在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上。课程改革还强调教学方式的转变,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出课堂教学是课程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建课程的过程。同时,课程改革还强调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和多元化,而不再拘泥于教材,多元的课程资源通过课程教学得到有效整合,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开发课程的过程。课程改革以来,在北京市每年举行的课程改革优秀成果评选和教师基本功大赛中,都涌现出一大批转变课堂教学方式的典型案例。这种变革还体现在课程评价的转变上。北京市为了做好课程改革工作,建立了多种课程评价机制,如课程改革视导制度、教师基本功大赛、课程改革优秀成果评选、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学业质量年度监测制度等。这些评价机制使课程改革质量得到有效保障,为建立科学的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3.准入政策调整带来师资队伍建设变革

进入新世纪以来,北京市小学师资准入政策进行了一些调整:一是要求小学教师准入学历要达到大专以上;二是随着中等师范学校的调整,小学师资由原来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为主,转变为各高等院校毕业生为主。此外,由于十年来小学生源减少和学校合并,部份年龄偏大的教师转岗或提前内退。这些变化使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明显提高,有的学校甚至有了研究生学历的小学教师。

学历提高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但调查发现,目前小学教师实际能力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尤其在农村地区,小学教师队伍状况令人堪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高校生源原因。在中等师范学校存在的时候,中等师范学校是中考提前批次录取,一部分优秀的初中毕业生选择了中等师范学校,成为小学教师,因此师资生源的先天素质较好。中等师范学校取消后,高等院校的师范专业和其他专业同时招生,失去了提前招生的优势,因此不容易吸引相对优秀的学生报考。二是高校课程。师范学校或高校培养教师的课程中非常注重教育学、课程论、教学论等教育学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培养。但目前一些综合院校的毕业生经过教育学、心理学等少数基本课程的考试,也能成为教师,虽然这种机制是广泛吸引师资的良好方式,但由于这些师资没有经过师范院校较为规范的教学培训,因此只能在工作中边干边摸索。这样的师资容易形成重知识轻教学基本功和能力的教学方式。三是社会竞争造成小学师资吸引力下降。有的农村地区甚至很难找到应届大学毕业师资。此外,小学教师入职学历提高也带来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压力。基于以上原因,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亟需管理制度和机制变革。

4.升学政策调整带来家庭教育和社会培训变革

上世纪末,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北京市小学生升初中的政策由“考试选拔入学”调整为“免试就近入学”,“就近”的方式采取了小学和初中对口入学或就近派位入学的方式。这个政策调整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初中学校生源均衡,为均衡发展奠定公平基础,为小学生提供均衡平等的升学机会。但是,由于北京市的初中学校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相对均衡的水平,而家长又期待学生升入好学校,初中学校希望招收好学生的愿望都没有因这个理想的政策而减退。

为了有效择校,家庭教育和社会培训迎来了一场变革:一是家长为了择校,为孩子在课外增加了各种应试性辅导;二是社会上开办了大量针对小学升初中的培训机构。这种变革带来的是家长的经费付出,学生的时间付出,对常规小学教育形成了竞争和挑战,对素质教育产生了严重的负作用。因此,如何用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引领培训机构和家长,用适度的政策调整来缓解或转变这种教育变革带来的不良影响,这也是教育部门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5.生源变化带来学校办学模式多元化变革

新世纪以来,北京市小学生源状况发生趋势性变化,使小学教育发展模式出现多元化变革。一是本市生源相对上世纪末有所减少。生源减少带来了教育改革的契机,小班化教学模式试验成为可能。二是外地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逐年增加。到2010年,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已经达到小学新生的一半。随迁子女增加一方面带来了小学生源多元化现象,对小学教师的教学提出挑战;另一方面,一些随迁子女选择进入了未审批的“打工子弟”学校,带来了教育管理的困难。为解决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或已审批的合格学校,市、区两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经费和人力,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取得了巨大进展。三是从2011年开始,北京市小学进入新的生源高峰。新世纪初的10年,北京市小学生源每年约10万人至11万人,但从2011年开始逐步增加到13万人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到2014年,小学新生将达到18万人至20万人。生源的增加,将对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改善,教育改革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等提出新的挑战。这种趋势性生源变化,必将带来小学办学模式的新变革。

6.大型主题活动带来德育内容方法和途径变革

新世纪以来,北京市经历了一系列大型活动,如举办奥运会、建国60周年庆典等活动。这些大型活动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主题和契机。因此,小学德育工作呈现主题性特征,重点开展了“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和“祖国在我心中”等大型主题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实效。此外,在主题性德育工作的同时,北京市注重德育方法和途径的创新,尤其是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索的“学科德育体系”和“社会大课堂工作机制”,实现了德育方法和途径的变革和创新。

思 考

教育的变革是围绕教育核心要素或教育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这里提到的教育核心要素主要包括:教育投入、课程与教学、生源、师资、考试评价、升学政策等。这些要素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相互间有效联系,正如一个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一样,一个要素的变化可能带来其他要素的同步变化。而造成教育要素发生变化或变革的原因除了教育生态外部环境或内部要素的自然改变外,更重要的是教育政策的改变。教育政策的变化是人为的、有目的地调整教育要素关系的过程,如师资准入政策调整,小升初升学政策调整等。因此,当我们关注到一个教育要素的变化或变革时,一定要分析造成这个变化或变革的要素原因或政策原因,还要关注到这个要素变化可能带来的其他要素的变化,从而把握变化的实质和影响,以便教育行政部门顺应变化或通过政策调整变化。新世纪以来,北京市小学教育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有的是由于教育生态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如教育投入变化、社会大型活动变化、人口迁入变化等,也有的是由于人为的政策调整带来的变革,如课程改革、人事政策和升学政策等。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以上的变革还将在一定程度上持续深入发展变化,如教育投入问题,教育法规定教育经费投入要实现“三个增长”,因此未来北京市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还将逐年持续增长,可以预计未来10年,小学教育经费将从目前的基本满足逐步达到相对充足的标准。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关注到,未来10年也是北京市小学生源逐年增加进入高峰的10年。因此,生均教育投入增加和生源增加两种要素变化的叠加,在未来10年必将对教育财政带来巨大压力。此外,未来10年小学师资状况依然不容乐观,虽然从政策上将逐步实现中小学教师职务级别并轨,但师资来源的困境短时间内还无法解决。其次,小升初择校问题依然是小学教育的难题。这是一个由政策带来的问题,因此还需通过政策的适度调整来彻底解决。

建 议

1.变革的科学发展需要科学的政策机制

要保证教育变革的科学发展需要在充分分析变革原因的前提下,有效制定科学的政策机制,及时控制变革要素和发展方向。新世纪以来,北京市小学教育的变革既有科学健康发展的变革,也有不符合需求的变革;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在未来的教育改革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通过科学有效的政策机制,逐步把那些不符合人们需求和国家要求的变革调整到科学和谐的变革轨道上来,如在课程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在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上还需不断探索,逐步形成稳定的、具有北京特色的小学学校课程体系;在课程评价上还需不断创新,逐步建立北京小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和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在课程发展上还需不断完善,逐步建立课程发展的周期性修订机制,使小学课程改革良性发展。

2.加强干部教师培训,提高政策理解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培训是提高干部政策水平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手段。要加强对干部的政策培训,为规范学校经费管理提供保障。在过去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时期,学校管理者通过各种办法筹措经费,形成了不规范的学校经费管理模式。当财政预算内经费投入充足后,就要停止那种不规范的经费筹措和使用行为。这个规范过程需要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共同努力,逐步改变。通过加强学校财经纪律和规范财经制度的培训,校长们应充分了解政策,正确履行职责,不仅规范经费管理行为,还要努力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3.营造全社会理解教育、支持教育的教育生态环境

教育的变革和发展,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针对小升初政策调整带来的家庭教育和社会培训变革问题,相关部门在加强政策调整研究的同时,还要加强科学教育理念的宣传,从而使家长和社会能理智地对待教育政策,科学安排孩子课外学习,实现学生健康发展,快乐成长,不断推进素质教育。

新世纪以来,北京市小学教育发生的一系列变革,是小学历史发展的时代性变革,是发展中的变革,这些变革将载入史册,更将影响未来。从这些变革的分析中探索教育变革的普遍规律,将会更有利于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 编辑 王雪莉

作者:杨志成

小学德育政策研究论文 篇2:

小学教师德育素养的内涵、结构与内容

李敏,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小学教师这一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教师的专业化、教师专业伦理、师德建设成为研究者们广泛关注和讨论的内容。教师的德育素养研究关心每一位教师的育德能力,有别于师德研究指向教师的“修身律己”。关于小学教师德育素养的讨论可围绕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对于所有的教师而言,什么是教师的德育素养;第二,教师德育素养的结构和内容是什么。

一、教师德育素养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进程背后一直有政策的推动。政策研究需要回应社会的现实。近十多年来,有关师德建设的各类政策纷纷出台,既有对现实问题的政策回应,也有师德建设新方向的定位。师德建设的方向和内容越来越清晰地表现出对教师工作本身的专业理解和期待。

下面,我们通过回顾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政策文件,从中分析和揭示社会发展对教师德育素养提出的诉求,以反映德育理论和实践在推进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005年,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2008年、2009年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009年修正)、《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重要文本中也涉及大量教师德育素养相关的要求。总体而言,我国基于现实发展不断对教师队伍提出新时代的新要求、新希望,涉及越来越多关乎教师发展的各类法律、政策文件,主题日渐细致、丰富,颁布频次渐趋密集。

在不同的教育发展阶段,法律与政策文件所关注的教师发展的侧重点是有差别的。首先,有偏重于从法律的角度,对教师的职责义务等进行具体的约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009年修正)是从法律的角度规定了教师的优良道德,包括如何展现好的师德、优良道德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其次,有从职业的角度对教师职业进行约定。例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从职业的角度对一线教师的工作范畴进行约定,明确了六个方面的职业约定: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再次,有侧重于对社会的反馈,从社会约定角度规定教师的优良道德。例如,2019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从社会约定的角度明确了教师应当承担对社会期望的回应和责任担当,对师德内容提出三方面的期待:一是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期待,二是在职业理想方面的期待,三是在职业道德水平方面的期待。最后,有从专业发展的需要对教师队伍进行约定。近年来,我们对“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化”等概念的认识经历了分化和推进深化的过程。2012年出台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第一次将师德与专业理念关联在一起,作为标准的第一个重要维度,反映出学界对师德的认识逐渐摆脱了社会期望取向,走向专业化方向。

通过以上法律与政策文本可以发现,我们对于教师队伍的道德要求和道德期待存在明显的时代性和变动性。虽然这些主要的法律与政策对教师的道德期待逐渐从承担法律约定、职业约定、社会约定走向确立专业约定,但是对于教师实际的教育教学缺乏充分的、具体的、操作性的指导。从实操层面上来看,这些法律与政策更多展现的是教师行业对社会的一种允诺,对于育人过程会有效果,但是未必能完全有效地走进教师的职业生活,对教师在工作当中进行道德引领和指导。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是未来小学教师队伍发展的方向,构成了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维度。教师德育专业化的提升,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需要。一直以来,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都试图将德育专业化推进到面向所有教师的德育专业化的阶段。要达到這个阶段,每位教师都需要了解德育基本原理,掌握必要的学生品德发展的阶段特征,具备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专业能力。

休·索科特在《教师专业素养道德基础》一书中从德育、道德的视野对教师专业素养进行探讨,提出教师专业性的两大指标:一是教师已具备的专业实践能力,二是教师从业时是否展现出专业的姿态。教师要展现出专业姿态,不是仅仅具备教学能力就可以的,一位合格的教师、一位优秀的教师、一位卓越的教师所展现的专业姿态,一定在从业过程当中有道德性的体现,能带领学生在学习发展的过程中走向具有美德的生活。查德·普林教授指出,教学不只是帮助特定的人学习知识的活动,更是教师带着道德目的参与的活动。教育要回归生活、学以致用,教师要启发学生以一种值得的方式观看世界、体验世界,以一种更为人性和可以理解的方式与他人相处。内尔·诺丁斯教授对教师的内部专业化和外部专业化进行了概念上的区分,提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努力建立和维持一种互惠的关心关系,塑造关系型、关心型教师。本研究中的教师德育素养指的是教师系统、全面地修习后,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育人能力,拥有较高的道德水平。

二、小学教师德育素养的结构

与内容

(一)小学教师德育素养的结构

在图1当中能够清晰地了解教师德育素养的主要内容维度,可以将其分解为责任心和行动力。在模型的下方主要标示了教师给予学生育人影响的三个主要方面:生活实践、价值选择、社会性发展。这个结构模型反映出若干种关系中的师生关系。教师的德育素养一定会指向更多的关系,但是在教育当中师生关系是最基础、最重要、最基本的。

通过对有关教师德性、品质、育人素养等文献中提及的概念进行归纳,可以将德育素养归类为两大类:一是责任心,二是行动力。责任心偏重描述所有教师都应该具备的道德实践品质,行动力偏重描述所有教师都应该具备的道德实践能力。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责任心最为基础的两个维度是爱与公正。这两个概念的包容性特别强,需要在实践中相互补充、相互支撑。行动力包括的维度将在下面展开介绍。

(二)小学教师德育素养的内容

基于教师德育素养的结构,我们进一步将小学教师德育素养可能涉及的内容与工作在一线岗位上的教师的实际态度和能力进行对接,通过多轮访谈和观察,梳理出小学教师德育素养的具体内容。

基于小学教师真实、具体的德育工作实践,可以进一步对“责任心”和“行动力”两个结构要素进行细化分解,分别包含一级维度、二级维度和具体表现或具体指向。具体来说,责任心可分解为爱(二级维度为:敏感性、尊重、关怀、赏识)与公正(二级维度为:理性、平等、民主、权利意识)两个一级维度,其中的各二级维度有不同的具体表现;行动力可分解为倾听(二级维度为:敏锐地觉察、开放的态度、信息收集与处理、恰切地回应)、客观地评价(二级维度为:多元评价、公正评价)、合理的奖惩(二级维度为:表扬、批评)、化解冲突(二级维度为:冷静沉着、机智应对、理解包容)、榜样示范(二级维度为:适宜的着装、良好的习惯、言行一致)、教师发展(二级维度为:职业认同、终身学习、反思、热爱生活)六个一级维度,其中的各二级维度有不同的具体指向。在责任心的具体表现和行动力的具体指向中,可以看到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专业身影,它们对应着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的、底线的德育素养—责任心是小学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应具备的德育品质,行动力则是将责任心的内容细化为具体行为,成为教师工作的重要依据。

小学教师德育素养研究意在推进德育发展的进一步专业化。一方面,我们希望各级各类教育部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类教师工作制度;另一方面,我们希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的一线教师捕捉和把握住德育素养的具体着力点。比如宽泛的爱与公正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延伸出哪些具体的、相关性的道德,以及表征道德的教育行为。我们希望通过细化的指标帮助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对德育的理解摆脱过去笼统的印象,通过德育素养概念的提出与研究,帮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提升育德能力、情感、意愿和行动力。

责任编辑丨庞 雪

作者:李敏

小学德育政策研究论文 篇3:

以高端引领助推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教育改革;育人方式;区域教育

很高兴参加今天在这里举行的两个活动。首先,我对谈松华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工作室的成立、对太仓承担的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实验项目——“区域推进中小学学生发展指导的实践探索”(以下简称“前瞻性项目”)启动表示热烈祝贺;对谈松华同志怀着深厚的教育情怀、家乡情怀组建工作室,指导太仓和苏州乃至江苏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验工作,对太仓重视发挥高端人才作用、推动本地教育改革发展的见识和眼光表示敬意!

我们看到江苏省、苏州市及太仓市已经把内涵建设的步伐走得很实、走得越来越深,在推进育人方式变革方面取得了很显著的成效。我们相信这个项目的实施,对推进太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育人方式的变革,将会产生积极的意义和影响。

一、谈松华的研究成果与研究品质

谈松华同志是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宏观战略和教育政策研究知名专家,长期在教育部领导的最重要的智库——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发展中心”)工作。他是发展中心的领导之一,团结带领发展中心的一批专家以及教育战线的研究团队,通过调查研究,服务教育部党组重大的教育决策,为国家重大的教育发展战略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服务。

1.谈松华具有丰富的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研究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谈松华用行动回应了习总书记的政治关切。谈松华不仅个人的研究成果卓著,还把研究的成果主动融入国家重大的教育发展战略和教育的重大决策领域。他在发展中心工作20多年,先后参与国家改革开放以后一系列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研究起草工作。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以下简称《发展纲要》)、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战略文件都融入了谈松华以及发展中心团队的专业研究和专业咨询服务成果。举个例子,2010年教育部为制定《发展纲要》,组织了10个专家组,参与研究并撰写文本。谈松华同志负责“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一部分,其成果先融入了《发展纲要》,在这个基础上,又进行了许多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为决策做了大量的专业准备工作。谈松华同志是这一课题的主要负责人,为教育部工作组、为最后的决策,作出了很好的贡献。

2.谈松华的研究品格和特色。

谈松华心怀家国、眼光高远,极具专业严谨的科学精神,多年来形成了独有的宏观战略研究、教育政策研究的品格和特色。

第一,强烈的家国情怀。国家利益始终是教育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谈松华长期深入实际,了解基层教育的需求,在国务院制定重大决策时,提出意见和建议。例如,谈松华曾在2014年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调研,发现大凉山、小凉山地区的教育与中国教育整体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包括谈松华在内的一批专家深入实践,积极呼吁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解决贫困地区教育问题,进一步提升国家整体教育水平。

第二,宏大的战略眼光。中国要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必须要有宏大的战略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谈松华关注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注重对中国教育发展的研究,提出了既有前瞻性又有可操作性的教育战略咨询意见。他出版多部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现代化等为研究主题的著作,聚焦科技进步和理论创新,为我国当下及未来教育领域的发展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宝贵的战略启示。

第三,严谨的科学精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应坚持实事求是、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民情。谈松华先后深入全国多个省、市实地调研。在他看来,只有经过调查,才能了解我国教育的真实情况,发现教育的根本问题。谈松华正是因为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才有其宏观研究、政策研究的品格和特色。

二、以工作室成立为契机推动太仓教育发展

太仓是一个充满幸福感的城市,一直走在江苏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始终保持在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前10名。太仓人具有开拓精神、机遇意识和创新精神。太仓教育始终跟苏州这一板块一样,引领和推动江苏教育现代化的进程。1996年,江苏提出在全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在此之前,苏南地区尤其是苏州地区就提出了实施教育现代化的工程。近年来,太仓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基础上,迅速转型,已经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省级验收。太仓教育在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上,取得了令人钦佩、值得学习推广的一些经验和成果。习总书记对江苏有很高的期望,也有很高的要求,江苏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江苏特别是苏州及太仓的教育,要落实习总书记的“两争一前列”的要求,在“十四五”期間进行更好的谋划。

谈松华的教育研究成果颇丰,他曾服务重大教育决策,为重大教育发展战略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服务。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太仓市可以充分发挥谈松华在教育研究成果方面的指导作用及教育资源优势。其一,发挥“高人指路”的作用。太仓市可以重点借鉴谈松华在重大发展规划、重大决策和重点研究项目中的经验,形成一定的理论牵引力。其二,借助“点石成金”的能量。太仓市可以充分借助专家、名家的教育研究成果,将其提升至更具实践指导意义、更契合教育规律、更有推广价值的层面。其三,发扬“筑巢引凤”的精神。工作室的成立将吸引更多教育人才参与工作室工作,关心太仓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其四,深挖“居高声远”的优势。居于高处,声音自然传播得更远。太仓市可以通过工作室讲好教育改革发展的故事,把太仓故事讲好,把苏州故事讲好。其五,深化“示范育人”的效能。工作室不仅要出研究成果,还要带动培养太仓本地的、从事教育改革研究的工作队伍。

三、争当表率,推动太仓教育高质量发展

太仓市启动前瞻性项目,能进一步强化高端引领,谋划高质量教育体系新思路,充分激发科研张力,推动各级各类课题研究规范开展,加强区域中小学课程建设。太仓下一步的教育发展,可以有以下三点期待:

1.高举教育现代化旗帜,率先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

现代化强市要有现代化的高水平教育体系。太仓市委市政府正在积极谋划布局,引进工作室,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同时,坚持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研究教育短板,进一步形成区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更充分、协同育人体系建设更精准、德育队伍能力建设更扎实、素质教育内涵建设更丰富的高质量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变革。

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包括构建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要转变育人方式。我们要培养能够担起重任的时代新人,使他们拥有家国情怀、理想信念、创新精神、社会担当。推进育人方式的变革,在重视学科逻辑的同时,更加重视生活逻辑和学生的学习逻辑,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增强课程和教学的综合性、实践性、人文性。前瞻性项目的实施,是对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响应。它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合理规划课程,进行科学的教师培训,能够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3.学习新发展理念,营造和谐幸福的教育新生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了五项重点任务。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都需要更新观念,促进太仓形成全面有个性的良好教育生态。为了让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能够健康成长、充满幸福感,让家长在培养孩子成人成才的过程中也充满幸福感,太仓教育可借助传统人文思想,形成教育的新发展理念,在学校教育中融入深厚的地方文化。例如,太仓楹联教育将多学科融合起来,形成项目化研究,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当下,太仓教育应在继承和发扬地方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创新,努力打造区域教育的和谐新生态。

在新的发展阶段,太仓继续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推动育人方式变革,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工作室的成立、前瞻性项目的启动,将有效促进太仓教育综合改革深化,加快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作者:王湛

上一篇:社会公平正义研究论文下一篇: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