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雇主视角下大学生在工作中存在的缺乏实践能力、沟通障碍、做事易出疏漏等方面的问题,实质是大学生思维能力欠缺的问题。大学生创新思维教育内容可以设计为:基于职场的情境,契合思维的不同时机,选用适合的思维工具,引导思维并发现创新点。具体为:进入思维情境契合创新思维的准备期,拓展思维的广度契合创新思维的酝酿、明朗期,推进思维的深度契合思维的验证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新思维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创新思维教育论文 篇1:

大学生创新思维教育体系研究

摘 要 论文通过对广东财经大学图书馆学习中心服务模式的介绍,阐明图书馆运用学习中心服务模式为读者服务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指出在该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图书馆知识资源、空间资源、人才资源和技术,创新图书馆服务方式,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构建大学生创新思维教育体系,使得图书馆成为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

关键词 创新思维 图书馆 学习中心

分类号 G258.6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7.02.008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目标。图书馆作为高校的知识中心、学习中心和文化中心,应当为培养创新人才贡献出一份力量,发挥图书馆在创新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优势。图书馆创新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资源建设、流通阅览、信息素养教育、读书活动等[1]。本文从学习中心的视角,以广东财经大学新图书馆为例,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探讨高校图书馆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方面的作用。

1 学习中心服务模式介绍

广东财经大学图书馆学习中心服务模式是根据信息共享空间理论而建。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旨在为用户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空间,是一种创新的学习模式,一个共享的交流社区,以最新的专业软件、良好的信息系统和性能优良的硬件设备为支撑,整合网络资源和智力资源并向外辐射[2]。学习中心服务模式在于发挥图书馆在资源、空间、人才、技术、环境等各方面的优势,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导学、助学、促学服务,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把图书馆建造成为新思想的孵化基地和交流中心。学习中心理念是对信息共享空间理论的进一步具体化,使其更容易落实于实践。它的出现是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求。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图书馆功能和服务变革促使学习中心理念诞生

随着文献资源的数字化以及网络资源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资源正在以开放获取(OA)的形式存在,仅以资源规模来衡量图书馆能力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图书馆的变革势在必行,而学习中心服务模式也就应运而生。学习中心的理念在于以读者为中心,根据读者的需求进行动态服务创新,并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功能。所谓动态服务创新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的创新服务并不是一成不变,它可能会不断完善,也可能会因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而被新的服务取缔。服务能力和信息资源不同,它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图书馆加强支持学生学习的功能也是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例如,香港科技大学设立开放式学习区,为读者提供研讨室、电脑教室、多媒体制作等基础学习设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3]。

1.2 学习中心满足读者学习需求的变化

学习中心服务模式是一个动态的学习模式,它在满足读者学习需求的变化上具有包容性。读者需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读者的学习方式已经从被动地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到主动地获取感兴趣知识的阶段。其次,每个读者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日渐倾向于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再次,读者对图书馆的要求已经从简单的知识获取转向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不但希望图书馆可以提供满足需求的知识,也希望图书馆充满人文关怀,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支持服务。例如香港科技大学把图书馆打造成为一个多元化的学习空间,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读者不仅可以阅读、用电脑,还可以交朋友、娱乐休息。读者成为图书馆的主人公,加强了对图书馆的归属感。

1.3 学习中心是对金字塔学习理论的应用

学习中心服务模式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导学、助学、促学服务,其所有的服务最终是为了提高用户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金字塔学习理论,读者通过主动学习而获取的知识留存率远高于被动学习时的知识留存率。具体来说,读者通过教授给他人、或亲自实践、或进行小组讨论等方式,他所获得知识越深刻,更有利于转化为个人的智慧。相对之下,单纯地听讲、阅读、视听、演示对读者来说就难以激发读者思考。而学习中心服务模式正是对金字塔学习理论的实践,它通过倡导自主学习,提供知识资源、空间资源以及人才资源,从各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支持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用多样化的阅读空间,真正做到以讀者为中心。

2 大學生创新思维教育体系构建——基于学习中心服务模式

大学生创新教育属于现代创新教育的本质与核心。它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早在上世纪初,很多发达国家就非常重视对在校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美国是最早研究创造学的国家,并且主要的研究机构是大学。图书馆作为大学的知识殿堂,它对早期创造学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我国高校图书馆应该继承早期图书馆为创新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在其基础上不断丰富其教育内涵。我校图书馆学习中心正是在需求、资源、技术、服务等方面为大学生创新思维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支持。下文从学习中心服务模式的视角,阐述如何构建高校图书馆创新思维教育体系。

2.1 创新思维教育满足大学生提高创新力的需求

创新力已成为当今社会评估人才的重要指标。大学校园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半社会化的大学生们已经日渐明白提高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对提高自身创新力的意识也越来越清晰。创新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思维的教育。正所谓文化塑造灵魂,灵魂与思维关系密切,图书馆作为我校的文化中心,其对读者思维教育做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不下几十种,我校不少大学生也每年踊跃参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他们对图书馆资源和服务有直接的需求。除此之外,为了有目的的提高创业或就业能力,不少读者都是积极主动地入馆学习创新知识,他们明白社会竞争需要创新力,因此他们有意识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来提升自我竞争力。可见,图书馆进行创新思维教育是建立在读者需求的基础上,是符合读者需求的变化。

2.2 图书馆为创新思维教育提供知识保障

大学生创新思维教育活动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基本方面,创新思维的知识教育与创新思维的活动教育[4]。知识是思维活动的原材料。在知识教育方面,我校图书馆拥有海量的知识资源,不仅包括纸质图书、电子数据库、整合的网络资源,还自建有大学生创业学习特色数据库。由于图书馆藏书量大,为方便读者集中找到相关的创新主题书籍,我馆还设立了开放式的创新创业专题学习区,收集创新创业的经典书籍以及近年来的相关畅销书,引导读者阅读经典。读者可以在专题区集中学习创新知识,还可以通过阅读创业者的故事加强创新意识。专题区设立教师推荐专栏,陈列了我校创新教育专家的荐书,是读者自学创新知识的首选专栏。这些资源包含了系统的创新思维活动基本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了解创新思维活动发生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专题区的功能不仅限于集中优势知识资源,在此读者还可以进行创意制作与交流,这也是当代图书馆从静转变到动的实践成果。

2.3 图书馆为创新思维教育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我校新图书馆设有26间不同规模大小的研讨室,研讨室内设有数字媒体、白板、以及小组讨论桌椅等,读者还可以根据需要借用Kindle电子书、平板电脑、耳机等设备。这些研讨空间是专为读者互动而设,为大学生们思维的碰撞提供良好的交流场所。通过小组讨论,读者可以深化对创新知识的理解,这也是思维能力增加的过程。同时,我馆设有视听室和培训室。视听室定期播放创新纪录片以及相关电影,培训室也定期举办相关主题读书交流会,培养大学生的阅读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大学生创新思维教育是一种开放性教育,必须树立开放性观念。只有在开放环境及开放性状态中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教育,才能开拓其思维空间,激活其思维创新力,增强其思维创新才能。我校新图书馆馆舍空间设计尊崇开放共享的理念,在馆内设立了安静区域和岛式讨论区,鼓励读者在讨论区内进行分享交流。新馆新环境不仅助力大学生们的学习活动,还处处展现着以读者为中心的人文关怀,为读者创造一个多元化的学习中心和休闲场所。

2.4 图书馆为创新思维教育提供团队与技术支撑

为保障创新思维教育活动长期有效地进行,我馆成立了创新教育小组。该小组核心成员来自图书馆各个部门,有着积极的创新热情和良好的信息素养,为满足大学生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和改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鼓励创新不但是图书馆的服务重点,也是学校及社会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因此,创新教育小组成员不仅包括馆内人员,还吸引了学校创业教育学院、校团委、校友会等部门的教师以及创业者的参与。这些专家教师是指导大学生创新思维教育的中坚力量,是图书馆举办教育活动强有力的支撑。除了结合馆员与学校教师的力量,我馆积极变革传统的读者活动方式,邀请读者参与新图书馆的服务建设,打造读者的主人公地位。目前我馆的学生团队以图书馆学生工作委员会和志愿者图书馆分队为核心,由他们来辅助图书馆举办创新思维教育活动。同时,为将知识资源、设备空间资源以及团队资源有效整合,建立一站式信息平台,我馆技术人员在图书馆网站首页建立创新教育子网站。该网站是由我馆自主研发,其页面设计参考了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的网站并综合了读者的偏好、习惯与需求。读者不仅可以预约研讨室,浏览最新推荐的创新图书和创新活动,还可以根据网站上的联系方式向创新小组成员咨询问题或寻求帮助。此外,我馆还积极响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阅读方式,开设微信订阅号与服务号,方便读者在移动时代便捷地使用图书馆资源、获取到图书馆服务信息及各项活动信息。

2.5 图书馆为创新思维教育活动创造新服务

据网络调查,国内面向大学生提供创新思维教育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可谓少之又少。虽然业内专家学者在理论上已有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将成果落实到现实工作中还是会遇到不少的障碍,需要图书馆人一一克服。我校新图书馆在学习中心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国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以及读者学习方式变革的需求,坚持进行服务创新,在未曾尝试的领域大胆实践,旨在实践探索中找到一个有意义并且有效的创新思维教育服务体系。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是现在国家大力推行的新政策,而关于创业,图书馆之外的很多院系、部门也策划了不少活动,但在提高创新思维方面,图书馆有其特有的优势。目前,我馆现有的创新服务有以创新思维为主题的阅读推广活动,包括创新图书推荐及创意视频欣赏,为推广创新知识,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启了一扇窗口。新图书馆还设立特色典藏室,收集我校教师的专著和其他珍贵文献,并派馆员走访各个院系,调查师生需求,实施嵌入式的学科服务。这样有利于传承校园文化精神和科研创新精神,充分发挥特藏资源的教育效益。图书馆还积极与学校其他院系部门合作,邀请有经验的专家、校友和历届挑战杯获奖选手进行关于创新创业主题的讲座及经验分享,例如我馆与艺术学院长期合作举办文化创意沙龙活动。总之,图书馆员必须意识到想要提高读者的创新思维能力,图书馆工作也应当有所创新。只有这样才可以改观读者对图书馆传统服务的印象,同时也为读者树立了一个勇于创新的好榜样。

3 结语

在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第二课堂”,有能力也有责任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训。特别是本科阶段的大学生,处于性格发展并且需要亟待完善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够在此期间进行创新思维教育,使其形成创新人格,将有助于学生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持续保持创新力,真正成为创新人才。目前图书馆行业正处于由资源能力向服务能力转型的变革阶段,图书馆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读者学习为中心。因此在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为读者提供创新知识的同时,图书馆还应当积极主动的引进和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法支持读者的创新思维教育活动,并结合当代大学生思维特征和学习方式的变化创新读者服务,做到与时俱进。只有以读者的需求为本,才能有效发挥出图书馆学习中心导学、助学、促学的学习理念,把图书馆打造成为高校创新思维的交流中心和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 1 ] 郑伦卫,郑幸子,王茂梅,等.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方案研究:基于“985工程”高校图书馆创新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调查[J].图书情报工作,2014(增刊1)229-232.

[ 2 ] 郑伦卫.“985工程”高校图书馆利用特藏资源进行创新素质教育的实践与启示[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4(5):73-76.

[ 3 ] 黄家慧.评估共享空间的成效:香港科大经验分享[Z]//广东省高校图工委,广州大学图书馆.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学术研讨会.广州:2014.

[ 4 ] 刘卫平.论大学生创新思维教育的本质特性及其内容[J].教育与现代化,2010(2):26-30.

作者:钟芳芳

创新思维教育论文 篇2:

雇主视角下大学生创新思维教育研究

[摘 要]雇主视角下大学生在工作中存在的缺乏实践能力、沟通障碍、做事易出疏漏等方面的问题,实质是大学生思维能力欠缺的问题。大学生创新思维教育内容可以设计为:基于职场的情境,契合思维的不同时机,选用适合的思维工具,引导思维并发现创新点。具体为:进入思维情境契合创新思维的准备期,拓展思维的广度契合创新思维的酝酿、明朗期,推进思维的深度契合思维的验证期。同时,在工具应用中嵌入基于专业知识的视角,这其实是知识应用的途徑。这种教育模式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的实践能力,及学会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而形成创新思维的习性。

[关键词]创新思维教育;雇主视角;思维工具;思维时机

我国现阶段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的剪刀差[1],显示出大学生的培养与企业的需求存在落差。这种落差的根源在于大学生思维能力的不足——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饱受诟议的焦点。思维能力比知识重要,但思维能力也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我国大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方面广受认同,这为其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因而,提升大学生思维技能将是解决该“剪刀差”问题的有力举措。创新思维之父德·博诺认为创新思维就是培养一种思维的方式与技能。这就为解决“就业难”与“招工难”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路径:即从雇主视角下的大学生工作能力问题来构建创新思维教育内容,从而提升受教者的思维能力。这应该是一种极具实践性及价值性的探索。

一、创新思维教育的理论基础

当前国内高校关于创新思维的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定义+案例”的概念解释型的“印证式教育”[2]。即告诉学生某种创新思维方法的定义,然后以某个创新的案例进行说明。这种教育方式没有告诉受教者在什么时候、碰到什么问题应该应用及如何应用逆向思维来创新,因而也不足以让受教者具备创新思维能力。此外,关于头脑风暴、检核表法等创新方法的教导虽有助于思维发散,但也只是碰到难题时的偶尔使用,并不能形成日常工作或生活中的思维能力。

德·博诺认为,创新思维不应该是碰到困难时的偶尔应用,而应该是培养出一种思维的习性。德·博诺进一步提出,思维是种感知-反应[3]:大脑接收到某种刺激形成感知,并引发人们的行为。因而人们在任何一个决策之前,都应该尽可能地调动感知,获取各种影响要素,从而得到多视角的思维结果,以找到最适合的决策。这种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创新思维教育理念正是古圣先哲们强调的“三思而行”的实践方法。

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理查德·莱文认为,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认识和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德·博诺认为所有的专业知识不过是提供思维的视角来源,或者说是解决某些特定问题的思维方式。即,每门专业课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应该是作为一种或几种解决问题的思维视角。所以,大学所教的专业科目最终会形成个体的基于知识转换的特定领域的思维方法,或可称之为思维工具。比如营销专业的STP理论,是营销决策者思考企业市场战略定位的三步骤: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选定及定位等。而要学会将其转换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大学生需要掌握思维的技能。因为知识本身并不能告诉人们如何去运用尤其如何去创新,这一切都要靠人的智慧,也就是大脑思维来解决。这种知识应用的途径,也正是创新思维的培养目的。

二、大学生的工作能力问题与创新思维教育关系

针对大学生毕业实习的雇主调查显示,雇主们对于大学生职场表现的正向评价为工作态度热情、积极与认真;负向的评价则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缺乏实践能力(评价为“空有理论”“书生气”),二是做事易出疏漏,三是虑事不周详。而大学生自认存在的问题是:事情杂、易出错、沟通不畅。此外,大学生在调查中回答工作中用到的学科理论知识时,大多数想不出来或者所答并非岗位必备。除了双方公认的沟通不畅、马虎、缺乏实践外,还存在认知落差:雇主认为大学生空有理论,而大学生并不认为自己用了理论(以上信息源于中山大学新华学院2015级学生的毕业实习调查)。

上述问题实质都可归咎于创新思维教育的不足。

(一)考虑不周全,粗心疏漏:需要养成创新思维习性

大学生在职场的积极性体现在行动迅速上,这种行动可能是定势思维引导的某种直觉性反应,行为结果极可能与主管的要求南辕北辙。因而,大学生在行动之前有必要对工作进行梳理、分解,理解任务背后的目的后再行动。这事实上要求个体具有进入思维、“三思而行”的习性——这正是创新思维教育的目的:培养一种思维的习性。

(二)沟通不畅:需要矫正认知缺陷

沟通不畅表明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领会和理解他人想表达的意思。作为职场新人,学生碍于企业语境的不熟悉,又畏惧或不知如何进一步问清楚,多数会凭自己的揣测行事。这种沟通障碍原因在于大学生不能快速有效地梳理对方要求而导致的认知落差。创新思维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拓展感知思维视角,以矫正认知缺陷。

(三)专业知识不会转换:掌握作为创新思维视角的知识应用途径

雇主诟议的空有理论问题,其实质是大学生只能基于记忆的知识点描述,而缺乏与实践链接应用的想象。这实质是对知识应用的想象力不足,即学生的思维能力存在缺陷。因为教材上的知识点都是对实践的高度精炼,知识点与实践存在思维上的转换落差。创新思维教育强调专业知识作为感知视角进入实践——这是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途径。

综上,大学生处事鲁莽、疏漏是缺乏进入思维的能力,这实际上是欠缺思维的习性;其次,大学生的沟通不畅,是自我思考的广度不够;第三,空有理论,缺乏实践(专业知识不会转换),是欠缺深度的思考及思维的方法。创新思维教育的本质正是思维方式与能力的培养,强调拓宽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养成思维的习性。

三、雇主视角下大学生创新思维教育内容分析

心理学家Oho Selz和P.Kohstamm认为创新思维存在障碍的原因在于人们的认知缺陷,研究者因此提出了“工具性增值”训练以提升创新思维能力[4]。“工具”的作用就在于矫正或减少个体的认知差异。德·博诺明确提出,创新思维就是在适当的时机嵌入适合的思维工具。因而创新思维教育的主体及实践内容就是思维工具的选用,这种选用是基于思维时机的辨识。思维时机的划分与选择目前公认的是美国心理学家G.华莱士的创新思維过程:准备、酝酿、明朗与验证四阶段[5]。因而,基于雇主视角的大学生创新思维教育的主体内容可以是:从职场问题所欠缺的思维技能需求入手,辨识其所处的具体思维阶段,进而选用适合的思维工具。

(一)思维的进入与思维的准备期

大学生初入职场通常都会遇到主管交代的一些事务性的、看似比较简单的工作。大学生由于思维的敏捷性,很容易抓住基础操作的要素,却常因遗漏关键因素而使完成结果不尽如人意。此时个体需要引导进入思维的工具,目的是尽量寻找到所有与该事项相关的可能要素。这与创新思维的第一个阶段——准备期一致,即强调考虑所有要素。这个时期可以借助系统思维工具5W2H、目标衡量工具SMART原则及思维导图的发散性思维工具等以协助核心要素梳理,从而引导个体规避行为的冲动性而进入思维。

1.5W2H工具。比如主管说:“麻烦你在下班前将此资料复印2份,交到总经理办公室,注意质量,总经理要带去给客户看。”初入职场的大学生,一般关注点会落在“复印资料给总经理”上。其实,这时可试着用5W2H进行梳理:

Who-我

What-复印

How-复印质量

How much-2份

Why-总经理带给客户

When-下班前

Where-总经理办公室

经过以上思维梳理,执行者会发现这件事的重点在于复印质量,因而要特别留意复印机、墨盒、纸张的选择,从而在复印质量上寻求创新以高效地完成这项工作。

5W2H工具也可以应用于职场新人最常被要求的会议安排、会议记录、工作追踪等事务性项目,其有利于规避虑事不周的疏漏,更可能创新性完成工作。

2.SMART工具。思维通常围绕某个目标展开,这个工具通过对目标进行审视从而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初入职场的大学生,由于对企业语境不熟悉,极可能把握不住主管某个要求背后的意图,这样就会出现沟通不畅的问题。

比如,主管在会议上说:“经销商本月必须出货新产品(销售新产品),由你负责追踪。”

如果你只是跟踪出货系统以查询或追踪客户是否出新产品,结果可能是经销商出了几十件新产品屯在仓库,这个结果绝非主管所愿。倘若你事先用SMART原则分解,则可能出现如下情形。

方案一:

S(明确的)-经销商必须出货新产品

M(可衡量的,具体的)-200~500件不等,不同区域设定

A(可达到的)-依据市场潜力提出各区域新品任务量,因而是可达成的

R(相关的)-新产品首单将给予10%的出货优惠,或给予达成率排名奖励

T(限期的)-5月内

方案二:

S-经销商必须出货新产品

M-新品铺市100~200家不等,不同区域设定

A-依据市场潜力提出各区域新品铺市任务,因而是可达成的

R-奖励铺市业务员2元/家,或给予竞赛排名奖

T-5月内

……

按照SMART原则来审视要求时,会发掘出主管真实的目的(希望新产品进入市场),进而能够提前提出并设计方案以确保完成任务。

3.思维导图。该工具的价值在于个体梳理并拓展自我思维。由于工具的发散性,使用者会拓展出多维的要素,从而引导出更多的决策,有利于对问题的全面性考量。

思维的准备阶段,大学生将能通过应用思维工具拓展出多种考量因素,从而引导个体暂缓冲动性行为、进入思维状态。这些因素基于企业现实,有利于职场新人快速把握主管意图,并创新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特别有利于改正大学生莽撞行事的缺点。

(二)拓展思维的广度与思维的酝酿、明朗期

初入职场的大学生,最容易关注显而易见的表象,而忽视重要的因素。个体在思维的准备阶段考虑到的多是看来有直接关联的内在因素,即思维定式引导的决策。个体若要跳离思维定式的陷阱,需要拓展感知,寻找更多的要素。这与创新思维的酝酿与明朗期一致。这个时期的重点是针对前一阶段产生的决策进行其他可能的搜寻。明朗期不过是酝酿期的一次有效尝试,因而在实践应用中可将之纳入思维的同一阶段。在思维的酝酿、明朗阶段需要能拓展到初始看来不相关的因素,从而寻找其他的可能,这可以通过引导注意力的思维工具来进行思维的广度引导。

1.智力激励。该工具有利于团队创新,最典型的工具是头脑风暴。比如某实习生利用自己的同学微信群进行头脑风暴,为解决问题找到了很好的思路。这种利用微信群的头脑风暴极好地契合了该工具的参与人要求,因而在工作中可以广泛且经常性使用。

2.强制联想法。即强制突破既有定势的决策。比如将工作中碰到的专业问题与专业知识进行强制联想,这种联想特别有利于大学实习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转换应用,塑造专业能力。

3.奥斯本检核表法或聪明十二法。强调针对已有决策进行延伸思考。比如大学实习生针对公司的经销商订货会借助聪明十二法“加减搬定”的思考应用而大获成功。

4.PMI三思法。这个思维工具要求从正面、反面、有趣(中立)三方面逐一思考某个决策。大学生思维敏捷,但缺乏全面思考能力。这个工具能避免大学生凭直觉判断,提高大学生对决策的解读与理解力,从而提高沟通能力。

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很易盲目自信某方案,因为它极可能是与记忆中某门学科的专业知识点的模糊相契。而在企业管理者看来,这些方案往往过于理论化,不切实际。此时,借助以上某种思维工具拓展思维的广度,有利于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在思维短路或思维定式时,拓展感知局限,激发出更多思维视角,从而寻找到更多有价值的意见或解决措施。

(三)推进思维的深度与思维的验证期

大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便是轻率行动,以为找到了一个很有效的决策,谋求快速地脱颖而出,结果在主管看来就是缺乏实践能力的典型表现。此时,职场新人需要借助思维工具进行深度思考,对决策进行推演与求证。这与创新思维的第四阶段——验证期的思维内容一致,相应的思维工具如下:

1.六顶思考帽。这是对决策进行全面快速复核的思维工具,强调从六个方面对方案逐一审视。

2.甘特圖。这是尝试对决策落地执行时的人财物及时间进度的预排推演工具。在这种推演中,特别强调考虑他人的想法及团队的配合。

3.PDCA循环。其用于对决策进行试点或对过往经验进行总结,以发掘隐藏在决策执行中的痛点。学生反映在应用PDCA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汇报小结时,发现了自己工作中的疏漏,提出了很多对下一阶段工作有益的建议。

以上三种思维工具都是为将实施的决策进行最后的把关回顾,决策中任何细节的调整都可能是引向成功的关键创新。这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工作中的团队意识、思维的深度及缜密性。

此外,思维工具在工作情境中应用时,个体应该有意识地将专业知识纳入思维的视角。这种应用实现了理论到实践的转换,即思维工具解决的是如何思考,专业知识提供的是思考什么。这事实上验证了大学教育就是思维教育的本质。这种创新思维教育模式的效果在2014级大学实习生身上得到了体现。如雇主对某名实习生评价很高,认为该生是不可多得的“十字型人才”。所谓“十字型人才”就是创新型人才,这种创新是建立在各种学科的融合和渗透的基础上的。这名学生所具备的“融合和渗透”能力正是借助思维工具的“三思而行”实现的。他与其他人最大的区别就是碰到任何问题都会先思考要用何种思维工具,在经过思维工具的应用后才确定自己的言行。

四、结论

创新思维教育要有实践效用,这可以通过思维工具的实践性来实现。因而,创新思维教育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思维工具的嵌入时机及思维工具的选择应用。首先,基于雇主视角的职场问题,个体可以有意识地对职场情境进行思维时机辨识、引入与应用适宜的创新思维工具(如下图1)。其次,个体在此基础上掌握将专业知识转换为思维视角的知识应用途径,亦是大学专业教育的价值所在。最后,养成在思维不同时机嵌入不同思维工具的习性,也可减缓大学生行为的冲动性,提升思维的缜密性与价值性。

[ 参 考 文 献 ]

[1] 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问题探析[J].人民论坛,2015(14):178-180.

[2] 许冬梅.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教育的路径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9(2):19-22+42.

[3] 爱德华·德博诺.我对你错:从岩石的逻辑到水的逻辑[M].冯扬,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8-10.

[4] 方展画.关于“思维过程”的心理学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1988(4):52-54+42.

[5] 詹慧佳,刘昌,沈汪兵.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的神经基础[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2):213-224.

[责任编辑:刘凤华]

作者:许冬梅

创新思维教育论文 篇3:

如何在教学中对创新思维教育的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创新思维教育,首先教师自己要彻底更新教学观念,创设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善于发现并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新课改下,经常提倡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才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巧妙地给学生创设有趣情境或者设置悬念,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一种有效方法。死板的直接灌输和紧张的学习气氛是开拓学生思维的巨大障碍。如果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熟悉教材、学生,掌握教材结构,注意教学方法,就会把学生带进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孩子心灵和智慧的天窗徐徐开启。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整体的几分之一》中,就需要创设孩子们喜欢的话题----小猴们分桃。学习《认识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学生对一个物体的幾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已有认知上,探究几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概念。这是比较抽象的,必须创设有趣情境后,进一步抛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不仅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产生急需解决问题的欲望。当学生创造性地做出这一成功的探索以后,不仅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会油然而生,而且会把已学知识迁移到下一个新知识点上,开始形成猎取知识的能力。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创造性。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刻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在数学课上,我们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以自己真诚的情感与学生交流。我们也要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靠近,多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不能只是把学生引向教材。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中,根据例题提出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独立进行解答并思考两个算式的异同点,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不管孩子们是用图形表示发现,还是用字母、汉字等表示发现,孩子们富有创造力的用自己的方式,总结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特点,说明孩子们已经掌握和理解了其中的奥秘。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在其获取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和创造性。

三、提倡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已设置好的例题或者习题,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选择适当时机,以灵活的方式渗透到教学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条件探结果---- 一题多问

只给出已知条件,让学生探求哪些结果的可能性.例如,由已知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就可以提出许多不同的问题:分别列式求果汁牛奶杯数之和、差、倍、比关系;果汁杯数是牛奶杯数的几分之几;牛奶杯数是果汁杯数的几分之几;果汁杯数和牛奶杯数之比;果汁牛奶杯数分别与总杯数之间的倍比关系等.从不同角度不断提问,会让学生更加清楚题意和掌握知识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和发散思维的能力,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一定的帮助.

2. 变换条件探问题------ 一题多变

变换已知条件,再探求问题的结果,或把问题与其中一个条件对换,再求结果,或给出部分条件与问题,要求补充相应的条件等等.如有道例题:北京颐和园占地290公顷,其中水面面积大约是陆地面积的3倍,颐和园的陆地和水面大约各有多少公顷?学习了知道总数和其中两个量的倍数关系的问题解决.然后可以变动题为:北京颐和园水面面积大约是陆地面积的3倍,比陆地面积多145公顷,颐和园的陆地和水面大约各有多少公顷?这样让学生接触了其中两个量的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这样在解决课后练习就没太大困难了.所以在应用题教学中采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鼓励解题多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从不同的角度,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方案。例如: 在长方体、正方体棱长的练习课上,教师出示下面的应用题: 一根钢丝正好可以围成棱长为6厘米的正方体,现在如果要改围成长8 厘米的长方体,宽和高之和是几厘米? 学生一般都能做出如下两种解答:

(1) (6 ×12- 8 ×4) ÷4 = 10 (厘米)

(2) 6 ×12÷4 - 8 = 10(厘米)

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根据一个顶点连接长宽高就想出6×3- 8 = 10(厘米) 的解法,理由是连接一个顶点的三个棱长之和改围长是8厘米的三条棱,所以正方体中连接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之和减去改围的长,剩下就是改围的宽和高之和了。受这种解法的启发,另一名学生又想出一种新的解法: 6×2- (8 - 6) = 10 (厘米) ,理由是由原来长6厘米变为长8厘米,增加了2厘米,相应的原来由宽和高之和6×2= 12 (厘米)就要减少2厘米。最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评出最优解法。这样不仅实现了发散思维与聚敛思维的和谐结合,而且激发了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并且多中选优,好中求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素质。

4.高度重视闪光点

课堂生成的好与坏,取决于教师是否时刻关注学生们的闪光点,每堂课的亮点,也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不断思考过程中,发散思维,发表自己观点,这时教师要智慧地抓住学生们精彩的正确观点,给予及时表扬和肯定,也对错误观点的学生给予适当指导和启发,赞赏他们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态度。只有在不断思考过程中,才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更能深层次地挖掘学生的巨大潜力。当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时,我们应高度重视和发扬扩大,努力把他们的潜能挖掘出来,并引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同时我们也应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弘扬独特个性,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四、给学生留下思维空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每堂课的所有环节,特别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大胆地去推测、猜想,然后引导他们去探究,拓展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为创新打下基础。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中,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它们的特征时,不是让学生直接读出教材的结语,而是发问:你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特点?学生发表意见:长方体六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是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且相对的面面积相等,正方体六个面都是正方形且相等。接着教师又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用实物剪开成展开图演示一下。有了亲手剪的过程,再通过观察,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六个面,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且相对的两个面相等,正方体是六个面都相等。

总之,教育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的最佳途径,而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把握知识传授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适时适度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主动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立春 《素质教育新论》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张行涛 《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张仁贤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7

4.赵福庆 《素质教育实施策略》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8

5.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 《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作者:彭玲娟

上一篇:网络教学方法论文下一篇:拼音教学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