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艺术设计论文

2022-04-17

专业课艺术设计论文 篇1:

探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中的隐性思政教育

[摘 要] 探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中的隐性思政教育,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思政教育水平、教学综合评价以及实践基地建设六个方面提出隐性思政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顺带”接受思政教育。利用这种教育形式助力高校形成多维度的思政教育体系。促进显性思政教育和隐性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打破显性思政教育“孤军奋战”的局面。

[关键词] 隐性思政教育;显性思政教育;环境艺术设计

[

近年来,随着“大思政”概念的提出,隐性思政教育的作用也逐渐突显,并且受到思政教育者和各学科专业教师的高度关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深入挖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中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有其必要性,势在必行。

一 隐性思政教育解析

何为隐性思政教育呢?它是相对于显性思政教育而言的,显性思政教育是指各专业的通识课程,例如:毛泽东思想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形式与政策等。教师通过授课、讲座、专题教育、主题讨论的形式直接、正面地讲解思政课程内容,是有目的、系统、强制性质的课程。隐性思政教育则不同,它是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在非思政教育专业课程中或者非思政教育课程本身蕴含的思政内容。隐性思政教育最大的特点是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具有隐蔽性,教育方式比较温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受教育者,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

二 探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中的隐性思政教育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主要包括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专业课程又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设计课程三部分。

(一)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中探究隐性思政教育

基础课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石,只有基础打牢了,接下来的专业学习才能得心应手,在基础课学习中需要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将绘画思维转变成设计思维,增强他们观察的敏锐性,提高他们的设计、审美能力。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对于低年级的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坚定的毅力,遇到困难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接受挑战的优秀品质。专业课学习过程也是助力学生形成良好人格品质的过程。因此,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中教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心理基础,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是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中探究隐性思政教育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包括建筑史、设计史、设计美学等。教育的文化价值包含文化的傳承与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有利于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改善学生文化素养不足以支撑设计的局面,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实现学生个体知识的内化。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将思政教育内化为实践。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璀璨历史文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中设计史、建筑史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中国建筑史中不仅对中国古典建筑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介绍,还对不同地区的特色民居建筑进行了分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也通过学习中国建筑史了解了不同地区的建筑形式以及不同的建筑形式折射出的地域文化,让学生体会到我国特有的建筑形式自身的魅力和价值。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要强调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哲学思想、设计理念一直都在影响着设计的发展。例如:儒家的“天一合一”、道家的“施法自然、道法自然”等传统生态设计理念,至今依然受到设计师们的推崇。学生只有了解本民族文化,热爱本民族文化,才能认同本民族文化,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充满自信。进而激发学生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三)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中探究隐性思政教育

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的特点探究,专业实践课蕴含着创新精神的隐性思政教育内容,设计的灵魂是创新,创新又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从专业实践课所包含的主体和客体探究,设计者作为社会人,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其所有的行为方式都要与社会道德规范一致。设计者要遵循设计以人为本,设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职业道德。这正体现了思政教育中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精神;从专业实践课的目的及实践过程探究,专业实践课的目的是通过大量的实例练习让学生能够将设计理念转化成设计方案,再转化为现实的设计作品,并且为人所用。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终极目的改善人的生存空间、营造更舒适的人居环境奠定基础。在专业实践课的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这是未来社会各行各业要求员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设计师已经不能仅凭一己之力完成较复杂的设计任务,纵观优秀的大型设计项目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果。专业实践课的实践过程充分体现了思政教育的集体主义。

虽然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与思政教育二者的教育方式、学生的接受方式以及教育的成果不同,但是二者的教育价值确有相同的部分,这些交叉点也就是隐藏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要深入挖掘,合理引导,充分认识到隐性思政教育的意义并实现其教育价值。

三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学中隐性思政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中的隐性思政教育价值如何实现,笔者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隐性思政教育水平、教学综合评价体系、建立隐性思政教育基地等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明确教学目标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规定该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要德才兼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否则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是半成品。在教学目标设定上,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同等重要,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多维目标落到实处。在教学成果中即要体现出设计的创意性和专业性,也要体现出设计者对社会的关怀和责任。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些学生为了突出设计效果而不去考虑设计带来的社会问题,只考虑自己的设计创意而忽略了使用者的感受。甚至不顾社会的谴责。如采用较珍贵野生动物的皮毛来做客厅里的一块地毯,或者设计者不考虑设计区域中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惯、迁徙习惯和设计的关系。应该说这种设计本身就违反了设计初衷,对动物生命的漠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样不负责的设计行为,设计出来的作品形式无论多美观,它的内在都是丑陋的,终归是不会被人们接受的。因此,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在后续学生作品设计创作过程中,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师才能更好地从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生态环境等多角度加以正确引导,为学生毕业工作后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奠定基础。

(二)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要不断丰富创新,与时俱进。首先,教师要关心、关注我国的发展,了解国家近期制定的政策方针,无论是隐性的思政教育还是显性的思政教育都是建立在国家的政策方针之下的,都是为了推动社会发展,造福人民而实施的。只有这样才能让思政教育与国家政策方针相结合,相得益彰。例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即要遵守2008年出臺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还要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发展。设计具有时代性,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解决现实问题。这样的政策落实就需要具备设计专业知识、同时又了解历史文化的综合性人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建设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为隐性思政教育的理论转化为实践成果提供了机会。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就可以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景观设计为命题来进行案例创意设计,将现实急需解决的问题纳入教学内容中,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献言献策。

其次,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要始终贯穿在教学内容中,滋养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教学内容既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又要不断创新,优秀的文化只有与时代同步,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例如,在展示设计课程中引入民间艺术,将展示设计课程的作业布置为民间艺术展厅设计,并要求学生对民间艺术进行创新表现。教师采用这样的作业布置方式有意识地强化隐性的思政教育内容,但又不强制,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教师的预先安排与设计的隐性思政内容,同时不会感受到额外的压力。在多元化的今天,我国民族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对于外来文化教师要辩证看待,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理性、开放、包容的心态来面对。例如,街头文化思潮传入我国后,对室内外设计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教学案例中,引导学生将街头文化中消极因素转换成积极健康的元素,使其形成一种新的具有本土化特征的设计风格,进而丰富本民族文化。

最后,在互联网+时代,教学内容就不能仅仅限定于书本。例如:facebook、微信、公众号、线上课程等,教学内容来源途径丰富。需要多层次多角度的融合。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对于网络上艺术设计专业碎片化的信息,教师应该协助学生学会判断真假、善恶、美丑,提升学生辨别能力,让学生在畅游知识海洋的同时避开礁石,最大化地实现隐性思政教育价值。

(三)创新教学方法

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的特点,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不断创新,教学地点也不能局限于课堂。例如,在无障碍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蒙上眼睛模拟盲人去商场、超市等公共场所完成日常购物。让学生体会盲人在没有视觉引导的情况下,是怎样生活的,对公共空间有哪些设计上的需求,然后再进行无障碍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盲人生活的诸多不便,作为健康的人们能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帮助呢?作为设计师又如何从设计的角度给予他们更多地关爱呢?进而引发学生对设计的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让学生通过体验更愿意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帮助弱势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这种体验式教学方法胜过传统的说教,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只有感同身受,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换位思考,设计的作品才能折射出对盲人的关爱,体现设计为人服务的本质。同时也实现了隐性思政教育的价值。教学方法没有定式,只要有利于教学的方法,教师都可以去大胆尝试,以适应新时代学生的需求。如目前VR虚拟现实技术、云旅游服务技术都可以适当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学中。利用VR虚拟技术去感受不同的空间形式,利用云旅游去感受我国不同地域的名胜古迹以及不同的地域文化对设计的影响。这些科学技术都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对时间和空间的依赖。让教学方法更具科技化、时代化,突破地域、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助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以及助力实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中的隐性思政教育价值。社会不断发展,科技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也要动态发展与时代同步。

(四)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思政教育水平

在“大思政”的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是实现隐性思政教育价值的关键点。教师要重视思政教育对本专业学生的影响,意识到隐性思政教育的意义。虽然是专业课教师,也要提高思政学习意识,多学习思政理论知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有教师要形成专业内课程协同联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努力将隐性思政内容始终贯穿于环境艺术设计所有专业课中,避免脱节、断层的现象。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还要与显性思政教育教师多沟通、多交流,共同探讨思政教育的方法跨学科协同育人,以实现显性思政教师与隐性思政教师共同进步的目的。

除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自身需要加强思政理论学习之外,学校相关管理部门还要为专业教师创造学习机会搭建平台,从理论上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为专业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隐性思政教育奠定基础。同时还要鼓励专业教师大胆尝试创新隐性思政教育方法,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对于专业教师在隐性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优秀成果,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进行宣传,带动隐性思政教育的发展。

总之,环境艺术设计教师要不断提升思政教育水平,才能深入挖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中的隐含的思政教育内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掌握好引导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在无压力的状态下接受隐性思政教育。

(五)建立综合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评价还存在评价不全面的现象,单纯从专业角度评价,缺乏对隐性思政教育成果的评价。这就导致师生对隐性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即便有些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评价体系中包含隐性思政教育评价,但也出现了难评价、评价模糊的现象。例如,隐性思政教育的成效有时候并不能马上就在学生身上体现。往往只有通过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展现出来。教育德为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迫切需要建立合理全面的评价机制,细化评价标准用以监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隐性思政教育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通过教学评价体系强化隐性思政教育的作用,引起师生的高度关注。并激发他们采取行动共同实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隐性思政教育的价值。

(六)建立隐性思政教育实践基地

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实践基地,主要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角度出发,而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蕴含的隐性思政教育却较少考虑,在建设隐性思政教育基地时,可以选取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例如,西安无论是用来作为建筑写生基地、还是图案写生基地,都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理想基地。有些思政教育基地也可以用来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基地,整合教育资源。例如:红色旅游基地、传统文化基地,针对这些基地进行考察,之后再进行设计创作,不仅完成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同时也“顺带”进行了思政教育。很好地将环境艺术设计所蕴含的思政内容表现出来,为学生提供理论转化为实践创造了条件。

四 挖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中隐性思政教育的意义

高校显性思政教育是思政教育的主力军,其他课程中的隐性教育也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二者相得益彰,形成联动,共同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并构建思政教育的跨专业协同育人机制,共同促进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推动思政教育向多维度发展。深入挖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中隐性思政教育有利于实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促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良性发展,提升环境艺术设计自身的魅力和价值;有利于实现隐性思政教育价值,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隐性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隐性思政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窦志.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以驻保高校为例[J]. 新西部(下旬·理论),2018(4):2-2.

[2]周一叶.生态文明非正式制度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8):212-213.

[3]石清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5):7-8.

[4]崔景朋.移动学习环境下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8(6):1-2.

(责任编辑: 姜海晶)

作者:柴方美

专业课艺术设计论文 篇2:

艺术设计专业课中蓝墨云班课的教学探究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很多新技术新软件助力教育事业,在教学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教學中,手机是影响教学的首要因素,在艺术设计的课堂上,手机是离不开课堂的,但是稍不注意,用来查阅资料的手机就横着屏任由学生在手机游戏中沉浮,所有在艺术设计教学的课堂上运用蓝墨云班课,将手机更好的运用到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在互联网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上很好的与老师互动,在这个平台上,学生能够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从被动的接收信息,到参与到课堂中,有效的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本文是主要从蓝墨云班课的教学运用方法和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应用的提升建议进行阐述。

关键字:艺术设计 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 学生学习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变化,艺术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探索适合艺术设计发展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问题意识,需求意识,市场意识再设计构思中非常重要,因此在大部分的课堂上,教师需要准备大量的教学资源以备学生掌握和熟识。

艺术设计学生学情分析,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思维灵活。没有稳定的学习能力,相对文化生来说学习能了相对薄弱,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分别指导,在学业完成过程中需要分类指导教学,艺术类学生在大学之前进行的是美术高考集训,通过集训掌握了一些造型基础和艺术鉴赏能力,对于艺术生来说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限的,在艺术课程的学业上加强的话那么文化课的学习会相对薄弱,在学习能力和自控力上也会相应的滞后一些,艺术专业学生学习能力差是一个普遍的想象,因此在学习过程要加强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内容设置要达到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教学中加入蓝墨云班课的教学方式,学生改变了推拉的习惯,在课堂上积极主动,整个课堂生动精彩,在课上课下都是积极反复的学习知识,因此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在课堂上手机大部分高职院校墙上都挂一个手机袋。我们学院也是,在查课过程中观察到学生玩手机是要被扣考核的,手机袋,收集箱的运用也会导致学生的上课效率低,实际在我们艺术以科技专业中的产品研发调研,手机APP设计中市场学院用手机辅助课堂的讲解,运用软件制作后需要在手机中演示效果,手机也成了上课学习使用的工具,但是在课堂过程中也不能避免学生用手机打游戏,这种矛盾需要通过课堂环节设置学生上网时间,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手机进行艺术设计专业课的学习,在蓝墨云班课中运用手机客户端完成签到、签到、抢答、选人、投票、投屏、主题讨论、测验等形式能后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教师监督学生高校利用手机学习,在蓝墨云班课引入课堂后,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得到了提升,但是在课程小组准备课件和教学内容过程中,是一个非常繁杂的过程,针对学情进行分类设计。

艺术设计课程需要有优质的视频资源,需要有良好视觉冲击力的课件,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美感认知和积累和广泛积累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在视觉方面也应当提升自己,在线上资源上进行积累和更新,在PPT资源中加强课程的美化和更新,在云班课中建立知识框架体系,在细节方面影响学生的艺术素养。在培养学生素养方面,平时都是碎片化的知识发布在微信或者QQ群里,没有一个整体的课程存储和把握,碎片化的知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影响非常小,还包括一些艺术展,直播信息,可以通过云班课的方式推送给学生,让学生提前了解信息,使学生的课外时间提前预习感知,在课堂上给予指导讲解,完成传统课堂与数字课堂的优势互补。

在原创APP设计课堂上运用蓝墨云班课APP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改变了艺术设计学生以往的做作业习惯,从提交作业前的一夜熬夜的习惯改到通过软件的数据观测在学生的做作业情况,通过软件学生能够按时提交作业,还能提出修改意见,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结语:

在互联网+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要充分运用好互联网资源,开拓眼界,将教学资源有效整合,不能完全依赖传统教学的形式,加入移动端和教师,教室,和教学资料的合理配置,展示课堂设置,真正的做到课堂的优质运转。使学生更好学习专业课程,更好的服务社会经济。

参考文献:

[1]胡铁生.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 志,2013,(4).

[2]李丽丽,翻转课堂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 -教育论从,2014,(9).

[3]张晓婷 . 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混合式教学课堂管理探究 [J].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12(01):51-54.

[4] 张慧力 , 卢得芳 , 耿小丕 , 杨瑞臣 . 蓝墨云班课在教学过 程中的应用体会 [J]. 教育现代化 ,2018,5(44):224-225.

作者:刘少华 王颖超

专业课艺术设计论文 篇3: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设置凸显区域性特点的对策研究

【摘要】环境艺术专业课程的设置在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特色,为了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该课堂的教学中也应该展现一定的区域特色。本文就海南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中的区域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希望对丰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内容,提高专业特色,凸显地域文化有所启示。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区域特点 民族特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突显地域特色、服务区域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njg2015-29。

引言:

当前背景下,我国高校的环境艺术课程设计作为一门灵活性、专业性较强的学科,由于各个地方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这些不同文化汇聚成中国文化的底蕴,展现出中国文化的魅力。而环境艺术设计能够突出该地的文化特色,为此,学校在开展环境艺术专业的过程中,应该将学校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区域特色展现出来,培养一批具有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一、环境艺术专业课的相关概述

由于我国是由多个民族共同构成的一个大家庭,并且在不同地理位置、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区域,并且不同的区域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不同。然而市场对于环境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有着更高的要求,对环境艺术专业中的应用性、研究性、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量大。因此,高校在开展环境艺术专科课程是,应该将高校的特色、区域特色等融入到高校的教学中,促使该专业符合所在区域的专业特色。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区域特色

海南省位于我国的最南方,毗邻菲律宾、文莱等多个国家,该省由汉族、满族、苗族、回族等多个民族组成。并且由于海南省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等,促使该地的经济产业结构具有浓厚的区域特色。因此,高校在海南省特有的区域环境下,环境艺术涉及专业也具有独特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其中主要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1.教学中具有民族特色

由于海南是由多个民族共同构成的省份,其中黎族作为一个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民族,高校在开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时候也将黎族的建筑特色和装饰风格融入到教学中。比如:大二下学期的专业必修课中,就将黎族的建筑特色和装饰风格进行了系统的划分和讲解,通过与民族特色紧密结合,展现了海南省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区域特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又比如在环境小品设计中,将多少学生熟悉的汉族陶瓷器具与黎族竹木乐器、苗族银饰等等融合,让学生设计的装饰品锦上添花,使具有现代化设计理念的环境小品更富有海南少数民族特色。

2.教学内容具有本土元素

海南高校在开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老师在讲解书本内容的过程中,還注重与本土元素相结合。学生通过生活中环境中感受到的民族特色学习环境设计课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系统,加深学生的印象。并且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生活中本土文化,并且通过自己的感受和学习,将这些知识融入到自己的学习中[2]。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专业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海南民族文化中的陶瓷、铁器、纸张,黎族的黎锦、回族的盖头、苗族的苗绣等众多物质形态丰富的地域民族文化,都可以引入到环境设计课堂当中。可以让学生参观或亲自设计黎锦,作为海南假日酒店大堂和客房的装饰,让游客能够感受到海南本土民族文化的真实存在。

3.服务与区域建设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开展的实质就是通过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为人们设计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其本身就是为提供环境的一项服务。服务也作为我国的第三大产业,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市场的需求将会严重制约着环境艺术设计展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方向。海南高校在这样的形式下,对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课程体进行了调整,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的优化,致力于培养具有区域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服务与海南省的区域建设,推动海南省的经济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艺术设计能够凸显一个地方的文化内涵,为此,高校应该注重当地的文化特色,并且将文化特色融入到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当中,为社会培养一批顺应时代发展的专业性特色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宗敏, 漆雪薇. 广州市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 2016(2):118-118.

[2]王翠霞.促进地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就业对策研究 ——以商丘工学院为例[J].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5).

作者简介:

张引(1980.11-),男,汉族,吉林长春人,博士在读,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

作者:张引

上一篇: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下一篇:电子商务服务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