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创业基地运营管理论文

2022-04-30

摘要:我国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那么小微企业如何在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关键期,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并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笔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思考。关键词:新常态小微企业路径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的环境、阶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小微企业创业基地运营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微企业创业基地运营管理论文 篇1:

小微企业创业基地运营管理机制研究

摘要:小微企业创业基地是一种新型工业组织模式,其在政府主导和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的模式下存在着许多问题,导致创业基地的服务重点错位,关键性的服务措施不足或缺失。针对这些问题,文章对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的运营管理机制,包括跟踪筛选机制、融资机制、收益机制以及激励机制进行了整体规划。

关键词:小微企业;创业基地;运营管理机制

一、引言

2014年9月1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指出小微企业是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创新的重要源泉。加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对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的支持,帮助小微企业赢得“大未来”。创业基地在功能上与传统的孵化器相似,但是在创建主体、孵化企业类型以及准入机制等方面,两者又存在诸多不同。创业基地是孵化企业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模式,是由政府创建或者政府联合社会机构共同创建,为入驻企业提供一系列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相对于孵化器针对的是较大规模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基地更适于培育形形色色的小微企业。但是,目前创业基地存在许多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问题,例如政企不分,服务体系落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等,这无疑不利于提高企业创业成功率。因此研究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的运营管理机制有利于降低小微企业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壮大。

二、创业基地的建设现状及现存问题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创业基地从初建到发展再到快速发展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全国各地的创业基地呈现蓬勃发展的面貌。

以江苏省为例,全省各地生产经营场所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创业基地有1百多个,总资产2474990.4万元。基地已入驻企业7285家,以制造业为主,少量企业为软件、设计、贸易等第三产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30家。基地内企业平均用工38人/家,占地3.1亩/家,年产出408万元/家,安排富余劳动力、下岗职工、失地农民近28万人,实现营业收入298亿元。

江苏省创业基地开展的信息服务项目中,入驻企业对政府政策信息的需求量最大;在资金服务中,投资融资和贷款担保的需求量最大,反应了小微企业创业投融资困难以及贷款难的问题;技术提升服务方面,创业基地已开展人员培训、技术支持和人才引进服务并且入驻企业对技术方面的服务需求都很高,说明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从业人员的素质及能力的重要性。据调查,免费比率高于50%的服务占大多数,“高于成本收费”的比例相当小,可以看出服务基地的非赢利性质。

创业基地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的,政府为其带来了资金以及一系列优惠政策,帮助创业基地迅速达到很大的规模,满足更多创业者进行创业的需求。但长远来看,政府的过多干预使使创业基地存在许多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进出机制

一方面,各级政府往往要求创业基地优先接纳本地企业,创业基地无法对其进行筛选评价。另一方面,为了保证自身的财政收入和地方经济和就业的稳定增长,政府会提供更多的优惠措施让本该毕业的成熟企业继续留在创业基地内,创业基地也无法对其办理毕业手续。另外创业基地作为政府的下属单位,很可能成为部分官员展示政绩的工具,为搞“形象工程”一味扩大基地规模,不注重入驻企业的筛选和毕业制度的建立,导致基地“超载”。

(二)融资服务功能不到位

创业基地投资渠道单一,具有较明显的“政府主导”特征,并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但是政府的财政能力的限制,另外创业基地内的小微企业创业初期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这样政府扶持资金分摊到每个企业就显得较少。同时创业基地的担保体制的不完善,加上风险投资机制的缺失,导致小微企业既无法从银行得到贷款,也无法得到风险投资机构的帮助。

(三)非赢利的组织性质

在基地创建初期,获得了政府的大量支持,不盈利不会影响基地的运营,随着基地的发展,不赢利无法吸引人才,无法激励内部员工,导致服务得不到改善;不赢利导致基地无法自我“供血”,难以实现“自收自支”的良好循环。

(四)服务积极性不足

创业基地的运营绩效与员工的利益无关,即使创业基地的运营效果很好,在经济上也不能独立核算,事业单位编制和薪酬的限制也制约了员工的积极性,不愿意主动站在入驻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主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创业基地的服务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员工的收入有限,无法吸引和留住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三、创业基地运营管理机制的构建

分析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的运营机制,首先要对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的培育机制即培育流程进行设计。创业基地建成之后,小微企业申请入驻创业基地,创业基地通过审查批准之后与小微企业签订入驻协议,培育便开始了。接着入驻企业在基地的各项服务支持下进行孵化,此时需要分析创业基地的融资机制、收益机制以及激励机制。小微企业在基地内培育一定年限之后,创业基地根据毕业标准对小微企业进行考核,达到要求的小微企业即可毕业。从小微企业申请入驻到入驻创业基地到毕业需要一整套的跟踪筛选机制。

(一)跟踪筛选机制

由于新创企业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同时创业基地的资源有限,为了提高运行效率,筛选出具有前景的企业,需要对小微企业的整个孵化过程进行筛选。分别在企业申请入驻、企业成长、企业成熟这三个阶段对小微企业进行考核评估,考核合格即可继续孵化或毕业,不合格的将被列入“留下察看”,若继续观察仍不合格,企业将会被淘汰。

设计筛选机制需要制定筛选标准,随着企业发展,其各个阶段的筛选标准会存在差异,不能完全按照初期筛选的标准。创业基地在选择入驻企业时,需要从政府的硬性规定、基地实力、该企业的外部环境以及内在的综合素质这三个方面考虑筛选标准。入驻企业的综合能力指标包括企业是否能够满足目标客户的需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管理能力以及财务能力。在企业的成长期,创业基地需要衡量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与商业计划书的偏离程度,评估企业产品与现阶段市场的匹配程度,预估企业的发展态势并重新进行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经过三到五年的培育,企业到达成熟阶段,此阶段的筛选机制就是毕业机制。创业基地需要对企业进行最后的考核,具有稳定的市场、完善的管理、充足的资金以及广阔前景的企业将是孵化成功得以毕业的企业。例如,经过有效的筛选以及培育,常州市创意产业基地现有27家国家认定动漫企业,3家国家重点动漫企业,3款动漫产品为国家重点动漫产品,9家企业和6个项目荣膺2009~2010年度、2011~201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上述指标均列江苏各大基地之首。

(二)融资机制

创业基地的初创时期,资金主要来自政府的专项资金以及各类优惠政策和税收政策。随着创业基地的发展壮大,基地积累了一定资金之后对基地内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进行投资。另外,小微企业可以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和吸引风险投资的方式进行融资。

在小微企业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时,往往因为没有足够多的有形资产作为抵押而难以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因此,创业基地通过建立良好的信用担保机制,对技术市场较好的企业提供担保,可以帮助初创企业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对于暂时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创业基地对其进行诊断和建议,直至其符合条件再进行推荐。

加强与风险机构的合作可以帮助发展前景较好的小微企业吸引更多的风险投资。创业基地与风险机构的合作模式有:一是外部合作模式。两者在组织上保持独立,只是在业务上发生联系。例如,常州市创意产业基地定期组织“投融资洽谈会”,帮助企业与投融资机构直接对接;二是内部合作模式。创业基地与风险机构合资建立创业基地或者在创业基地内部设立相对独立的风险机构。例如,常州市创意产业基地通过引进中华软件服务投资基金等7家基金公司,形成了35亿元规模的园区投资基金,通过发挥常州软件园发展有限公司、常州文化科技创意发展有限公司两大国有企业的投融资功能,为基地企业打通融资渠道。

(三)收益机制

创业基地的运营需要大量的资金,只有保证自身良好的运营与发展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为小微企业服务,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企业和企业家。创业基地的收入来源有:政府专项资金;政府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收入;投资收入。创业基地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高成长性的企业进行投资,随着企业的成长,创业基地可以获得企业分红或者通过出让股份来获得资本收益。投资收入是创业基地的长期收入来源。例如,常州市创意产业基地通过自身的良好运营,以高于GDP增长的速度持续攀升。2009~2011年,基地创意产业实现营收分别为63.5亿元、109亿元、151亿元,年平均增长为55%;2011年贡献税收7.7亿元;2012年,实现营收突破180亿元,贡献税收9.21亿元。

(四)激励机制

完善创业基地的激励机制,加强对基地内工作人员的激励,有助于提高员工的服务热情,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小微企业的成长。首先对基地内的员工进行定期考核,考核有两方面作用,一是淘汰不胜任现在工作的员工,二是对通过考核的员工进行精神奖励(晋升、培训、嘉奖等)或者物质奖励(加薪、股权等),加强对其的激励措施。同时,对员工的考核将更加注重来自小微企业的意见,创业基地的建立目的是培育小微企业,基地内的工作都应该是围绕扶持小微企业展开的,所以小微企业的意见对员工考核结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创业基地的运营管理中,不同的员工承担着不同的工作,个人需求很不一样,所以不同的员工要使用不同的激励方式,对于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提供专业性服务的技术人才,除了一般的升职、加薪、嘉奖的激励外,还需要给予一定的股权收益作为激励,这个股权既包括创业基地的股权也包括基地内企业的股权。例如,常州市颁布的《常州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规定》规定“对高新技术成果完成者和成果转化的主要实施者,可根据其实际贡献,获得与之相当的股权收益,所占股权比例不受限制”。

四、结论

小微企业创业基地是在政府统筹规划下,政府或政府联合社会机构投资创建,为小微企业提供一系列的价格优惠的硬件和软件服务,能够有效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的集公益性与经营性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然而目前创业基地在政府主导和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的模式下存在着较多问题:缺乏有效的进出机制;融资服务功能不到位;非赢利的组织性质;服务积极性不足。这些问题较为严重的影响了创业基地的运营绩效,若这些问题得不到优化,创业基地的功能发挥将受到较大限制。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的运营管理机制,包括跟踪筛选机制、融资机制、收益机制以及激励机制进行了整体规划,以保证创业基地内的企业质量,充分利用资源,避免资源浪费,激励创业基地内的工作人员主动为入驻企业提供服务,同时实现创业基地“自我造血”,促进基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观兵,梅强,万武.一种新型的孵化组织模式:创业基地[J].改革与战略,2011(12).

[2]梅强,赵观兵.创业基地运营管理与案例分析[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3.

[3]陈丽兰,戚安邦.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筛选体系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05).

[4]邓建勇.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8.

[5]孔德涌.科技孵化器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软科学,2007(11).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管理学院。周巧梅为通讯作者)

作者:周巧梅 梅强 赵观兵 刘冬霞

小微企业创业基地运营管理论文 篇2:

经济新常态视角下小微企业发展路径选择

摘要:我国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那么小微企业如何在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关键期,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并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笔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思考。

关键词:新常态 小微企业 路径选择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的环境、阶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小微企业经营成本上升、盈利空间压缩,面临形势非常严峻。我国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需要小微企业在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并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

一、健全公共创新平台,提高小微企业竞争力

(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尽快制定和完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小微企业就业的政策。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招用大学生培训费补贴标准。实行目标责任制,加快落实已出台的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加快建立小微企业资源共享、服务协同的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增强政策咨询、创业创新、知识产权、投资融资、市场开拓、财务指导、信息化服务等各类服务功能,重点为小微企业提供质优价惠的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提高行业自律和组织水平。重视专家资源库、研究课题项目与小微企业对接平台建设,帮助小微企业解决创新环节中的难题,让企业家不仅敢想,而且敢干。

(二)加强创业基地建设

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建设科技孵化器、创业园、创意园等创业基地。对盘活的建设用地和每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要优先用于各类创业基地。同时要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吸引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与企业合作创新或协同创新。支持企业参加产业联盟、技术联盟、标准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共同攻克行业关键技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并做大做强研发机构,实现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率先突破。

(三)加强人才培养和培训

围绕引的进、留的住、起作用三个环节,强化人才支撑。尽快制定相关政策,从体制机制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资金投入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加快推进校地合作,并鼓励高层次引进人才创新团队创立企业择优入股;支持和鼓励各县区园区,围绕本区域主导产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科学和应用院所搭建形式多样的产学研联合创新载体,逐步打造出能留住人才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一)推动小微服务企业集聚发展

国家应该鼓励小微企业与国有大中型企业或战略投资者的资本、技术、人才和品牌等优势,开展战略重组和生产经营合作,提升其发展水平。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完善集群发展规划,引导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完善产业体系,积极发展企业相互参股的产业联盟,探索解决产业内部相互压价、恶性竞争的有效方式,促进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加快建立以各类物流园区、保税物流园区为核心,以生产性服务业信息平台建设为纽带,加快建立物联网、信息网、交通网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协作配套体系。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便民商业、文化创意、旅游交通、体育卫生等提升生活品质的生活服务型企业。引导各类非公传统服务企业向城镇商务区、商业区和商务楼宇集聚,打造科技、金融、商务、商业、餐饮等特色服务业街区。

(二)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小微企业

围绕我国服务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培育和发展一批产品附加值高、节能环保、协作配套型的小微企业;鼓励和引导小微企业进入现代服务业、环保产业、生态建设、社会事业等领域;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农资配送、贸易营销等农业产业化配套服务。同时,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可设立小微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技术改造专项基金,并纳入财政预算。鼓励大专院校及其他科研机构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向小微企业开放研发试验设施。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的小微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提高小微企业研发能力

重点提高小微企业生产制造、运营管理和市场开拓的信息化应用水平。鼓励信息技术企业、通信运营商为小微企业提供信息化应用平台。鼓励各类技术服务机构和研究院所为小微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环保、土地、产业政策等手段,支持小微服务企业改造升级换代,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注重从招商引资源头上引进高技术领域、技术管理团队强的新企业、新项目,激发企业内生研发动力,扩大企业再生产,提高竞争力。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减轻企业负担

(一)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

根据小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引导帮助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每年组织认定一批管理示范企业。要与重点高校开展合作,每年从专精特新、成长性和创业型小微企业经营管理者中遴选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现代企业管理培训,引导小微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建立精益化管理模式,加强生产、物流、营销、计量、财务、人力资源等基础管理。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方式。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稳定核心员工队伍。支持小微企业独立或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宣传推广、客户服务、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应用,培育一批数字化改造传统产业示范小微企业。

(二)搭建小微企业信息沟通交流平台

构建诚信体系,畅通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渠道,建立长效对接机制。建立小微企业发展风险投资基金,不断完善小微企业创新产业的新型投融资体系,推动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优化创业创新生态环境,清理规范各类行政审批前置性、强制性评估、检测、论证等专业服务收费。

(三)努力减轻小微企业负担

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税务部门要认真贯彻上级文件精神,确保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企业所得税优惠减征,暂时免征借款合同印花税等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减税政策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减免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规范涉及行政许可和强制准入的经营服务性收费。凡未经国务院和省政府及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收费项目一律取消,已公布取消、暂停、降低标准的收费项目必须落实到位,有上下限规定的一律按下限执行,坚决禁止超标准、超范围收费和搭车收费。近几年,安徽省成立了小微企业减负办,并建立小微企业负担监测评估报告制度,每年向社会公布监测评估结果,社会反响良好。

四、改革融资方式,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

(一)建立小微企业扶持基金

国家、省、市、县政府都要设立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小微企业发展基金,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对那些有发展潜力、新能源、新材料小微企业实行基金申报制,通过基金项目扶持其发展。建立应急周转基金市场化管理。每年从奖补资金中拿出一定资金,按照一定比例吸纳其他资金充实资金池,进行市场化操作,防止企业资金链断裂,消除区域金融安全隐患。建议政府采购拿出一定比例份额专门面向小微企业采购。在政府采购评审中,可对小微企业产品给予10%左右的价格扣除。

(二)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各金融机构要认真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确保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各商业银行要采取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差异化的授信、审批、增信管理,差异化的业绩考核、差异化的营业机构等措施,为小微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银监部门要认真落实差异化监管政策,鼓励支持商业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银行系统要认真组织企业征集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小微企业主管部门要定期向金融机构推荐优质小微企业和项目。各地用足用好中央财政贴息政策,不断扩大小额贷款发放规模。建立完善企业银行资金问题协调机制,积极推广政银企合作的助保金贷款业务。同时,要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小型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租赁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集合融资”,使直接融资逐步成为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支持暂时不具备上市条件的优质小微企业到场外交易市场挂牌交易,引导支持小微企业通过“挂靠”上市企业间接上市。

(三)开展小微企业贷款保险和信用保险试点

为创新型小微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可以开展小微企业贷款保险和信用保险试点。加快建设我国小微企业信贷担保机构体系,建立健全担保机构风险控制和信用担保资金补偿、奖励机制,引导和规范信用担保行业的发展。拓展融资担保渠道,可从房产、土地抵押到现存货、运输工具、生产设备抵押,应收账款、经营权到股权、专利权质押等组合担保。国家支持商业银行开发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商圈融资、供应链融资等融资形式。

五、力促创新转型,优化发展环境

(一)鼓励技术创新

市、县财政建立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专利发展专项资金,全面落实小微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进口仪器设备免税、技术转让所得减免企业所得税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推进小微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实施企业、高校“人才共建工程”,帮助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帮助小微企业做好知识产权工作,鼓励具有专利技术的企业参与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制订。

(二)提升企业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小企业会计准则》,优先扶持信用良好企业,大力营造诚实守信、依法经营的信用环境。有关部门要帮助小微企业做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认证等国际标准认证工作,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执行生产许可、经营许可、强制认证等准入管理,增强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支持小微企业参加国内外展览展销活动,鼓励企业运用电子商务、信用销售、信用保险,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建立品牌培育工作机制,鼓励小微企业争创国家、省级名牌产品、驰名(著名)商标。简化小微企业加工贸易内销手续,对加工贸易内销企业“即时申报、即时出单”,提高审批效率,降低贸易成本。将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纳入跨境人民币结算范围,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出口项下人民币收汇的金融产品,帮助小微企业应对境内人民币和离岸人民币市场结售汇风险。

(三)优化发展环境

建立各级扶持小微企业政策信息发布、辅导培训、督导落实制度,定期开展政策宣传活动,每年组织政策落实情况专项检查督查,确保各地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加强市、县“一站式”政务服务大厅建设,全面落实党务政务公开、服务承诺、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制度,不断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严格执行涉企收费公示制度,严肃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违纪行为,从严控制各种涉企检查、评比活动,严厉打击欺行霸市行为,打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经营环境。大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氛围,弘扬创业精神、宣传创业典型,每年评选小微企业发展先进县市区、先进乡镇,评比表彰一批小微企业的优秀创业者和企业家,不断掀起全民创业的热潮,推动小微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作者:周莹

小微企业创业基地运营管理论文 篇3:

金融服务首都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难点与对策建议

摘要:小微企业是经济新动能培育的重要源泉,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加、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数据显示:来自 99 个国家的数据表明,70%的就业机会来自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这些“小型经济单位”是迄今最重要的就业驱动因素。在我国,1.2亿市场主体中绝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他们贡献了80%以上的就业、70%以上的技术创新、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在稳就业、保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科技型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缺失、治理水平偏低、抵质押物与担保不足、抗风险能力偏弱等天然特点,导致其未能完全摆脱融资难、融资贵的尴尬境遇,其发展长期受限。《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了北京市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而科技型小微企业是科技创新领域最活跃最具潜力的市场主体,对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战略支撑作用。因此,本文从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点痛点问题入手,揭示了首都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金融机构和政府的角度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服务;首都;科技型小微企业;难点;对策建议

一、引言

科技型小微企业是科技创新领域最活跃、最具潜力的市场主体,在自觉探索新经济、转化科技成果、吸纳高端就业、培育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支撑作用。优化加强科技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是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着力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小微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财税金融扶持政策,北京也逐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资金支持,取得了积极成效。然而,由于我国科技型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缺失、治理水平偏低、抵质押物与担保不足、抗风险能力偏弱等天然特点,导致其未能完全摆脱融资难、融资贵的尴尬境遇,其发展长期受限。因此,在当前新冠疫情以及国内、国际复杂经济形势下,进一步帮助首都科技型小微企业寻找融资问题根源,打通资金的“输血供氧”通道,以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显得十分必要。

二、首都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资中的痛点难点问题

(一)小微企业层面,科技型小微企业经营能力与自身素质不足

一是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规模小、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易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周期的影响,而科技型小微企业还要面对较高的研发风险,往往具有研发耗时长、前期投入高等特征,经营风险较大,导致其融资能力相对较差。二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具有天然“轻资产”的特点,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比较大,难以出具充足的抵质押物,是阻碍其融资的重要因素。三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大都处于初创期,财务管理水平普遍偏低,财务与经营信息获取困难,无法满足商业银行的放贷条件,这加剧了其融资难度。

(二)金融机构层面,金融机构服务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意愿与能力不足

一是金融机构服务科技型小微企业交易成本较高。科技型小微企业多处于初创期,往往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运营管理不够科学,财务制度不够健全,导致金融机构无法准确识别企业的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信息获取成本较高,服务意愿不足。二是金融机构服务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能力有限。小微企业融资具有周期短、金额小、频率高、时间紧的特点,而科技型小微企业还要面对较高的研发风险,经营不确定性更高,这使得商业银行对此类客户没有完全成熟的管理和风控能力,商业银行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大量投放贷款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限制了服务供给。三是商业银行金融产品供给侧与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侧普遍存在不匹配的问题。商业银行中小微企业信贷产品供给结构仍以担保抵押为主,产品创新程度较低,知识产权、无抵押贷、纯信用贷以及权益型信贷产品供给较少,无法匹配科技型小微的实际需求。

(三)政府支持层面,融资渠道建设与政策性支撑能力不足

一是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发展仍不充分。基金数量偏少、运作模式不够成熟,偏好盈利能力强、业务模式清晰的较成熟企业,对初创期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支持培育仍然不够,投贷联动等新兴融资模式也尚处于探索与磨合阶段,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支持能力有待提升。二是债券市场产品层次单一。目前,缺乏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多层次债券产品和评级体系,近年来试行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在债务清偿方面涉及债权债务关系过于复杂,具体操作中难度较大,导致中小微企业在债券市场融资的意愿不高。三是北京信用信息平台相关功能仍需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可以有力支撑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信用中国(北京)网站是北京市信用信息公开主要平台之一,但该平台依然存在与全市各行业领域管理、审批、服务等相关业务系统互联互通性不足、信息披露不全面、标准化程度不够等问题,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

三、化解首都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相关对策

(一)加大贷款力度,破除融资“难点”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科技型小微企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压力的重要承载者,金融机构要持续增强普惠金融服务力度,实现融资服务“量增、面扩、价降”,助力首都科技型小微企业经营发展稳中向好。在支持力度方面,要加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信贷资源配置倾斜,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注重审核第一还款来源,减少对固定资产抵押物以及信用担保的放款依赖,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纯信用创业贷款等产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升信用贷款中长期授信额度,并合理下放审批权限,提高信用贷款放款效率。要完善科技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单列北京市金融科技小微信贷计划,优先支持北京市科技型小微贷款投放,增量扩面,金额不设上限。在降本增效方面,要充分运用降准、小微贷款利息收入免增值税等优惠政策,向客户主动降费让利,并在移动客户端全面升级“无还本续贷”“自动转贷”等服务功能,提升企业覆盖面的同时做到资金无缝链接,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通道”和“过桥”费用。在风险防控方面,要强化金融科技的融合与运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增强财务、信用信息等数据的收集与运用能力,提升对科技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评价与管控水平。

(二)推进投贷联动,纾解服务“痛点”

大量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由于轻资产、高风险、缺乏抵押物等特点,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而投贷联动模式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了便利融资条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启动投贷联动业务试点,2016年4月21日,银监会、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共5个地区10家银行入围首批试点。依靠此模式,商业银行可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强与创投机构等合作,探索“股权投资+债权融资”服务科创型小微企业的新模式。目前,试点银行通过“合作创投机构投资+银行贷款”“银行贷款+远期权益”“股权收购基金”等模式开展业务,取得了积极成效,有效缓解了商业银行单纯依靠信贷服务科创型小微企业风险较高、收益较低、积极性不强等问题。后续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加大试点推广的力度,争取惠及更多科创型小微企业。以北京银行为例,全行积极探索投贷联动、投保联动等业务模式创新,总行层面设立投贷联动中心,定位于“统筹协调、政策对接、机制完善、宣传推广”,牵头推动全行投贷联动试点工作,并于2015年在国内银行业成立首家创客中心——北京银行中关村小巨人创客中心,积极探索“先贷后投、先投后贷、边贷边投”的“投贷联动”业务模式。截至2019年末,中关村小巨人创客中心会员超 1.9 万家,获授“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协北京中心知识产权孵化基地”,科技金融创新模式获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2018)》专题报道,在提升自身品牌价值的同时,有力支持了首都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发展。

(三)打造供应链金融,打通融资“堵点”

供应链金融是依托供应链运营开展金融业务,具有免抵押、免担保、可增信等特征,有助于优化产业资金流,缩短现金流周期,能够增强中小微企业信用,是解决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金融机构为科技型小微企业纾困解难、为实体经济恢复与发展保驾护航的重要抓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要以金融科技为重要突破口,创新线上化、标准化、批量化业务模式,打造供应链金融智慧服务平台,将供应链金融作为精准扶持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整合金融行业资源,形成合力,共促科技型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服务质效,加速金融回归本源。例如,北京银行以科技赋能供應链金融,打造链式产业生态圈创新模式,推出“京信链”——应收账款多级流转线上融资供应链金融产品,面向核心企业及其上游N级供应商提供全流程线上化融资服务。“京信链”通过线上注册、线上认证、线上确权、线上资料、线上合同、线上融资、线上清算等便捷功能,构建了“N+N+1”融资新模式,有效盘活了银行给予核心企业的授信和资金支持,能够实现核心企业的信用传导,有力支持了包括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内的民营、中小微企业获得更加便利、快捷、实惠和安全的金融服务。

四、提升首都科技金融服务质量的政策建议

(一)以金融科技为抓手,完善首都数字金融小微融资服务体系

一是持续建设北京市统一的企业信用数据平台,尽可能开放政府非涉密部门数据的共享,畅通科技型小微企业信用、财务等数据的获取通道,打通数据孤岛、丰富数据维度、细化数据粒度,完善企业画像,破除首都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实践中的信息不对称难题。二是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低成本、高效率、广覆盖的特点,推动互联网银行发展,增加互联网信贷供给主体,运用数字技术的力量,为广大科技小微企业提供便捷融资服务,搭建首都科技型小微企业长效融资机制,增强首都多层次银行金融服务能力,在服务层次上与传统银行形成良好互补。

(二)强化担保、风险补偿与信用体系建设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融资担保、信用保证保险的风险保障作用,缓解单一主体的风险负荷,撬动更多资金服务科技型小微企业。同时,担保机构要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服务,将担保增信引入债券、基金、资产证券化、银行间交易市场等,促进企业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激发金融市场活力,助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二是鼓励多元化主体参与科技型小微企业信贷,对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担保机构,按担保余额的一定比例给予风险补偿。同时,取消对政策性担保机构的盈利要求,完善尽职免责机制,合理扩大担保业务放大倍数下限,充分发挥融资担保机构增信作用。三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企业融资环境,降低金融机构尽调成本,提升优质科技小微企业融资效率。

(三)推进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

一是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特点,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在贷前风险评估、贷中资产审核与贷后监管运行三个环节狠下功夫,聚焦供应链金融平台化、商业信用穿透化、动产监管数字化、资产审核智能化、信用评估数据化、风险监控实时化六大功能优化,促进供应链金融服务质量整体提升,为科技型小微企业多层次信用穿透、围绕核心企业提升资金周转率、降低经营成本与银行审贷放贷成本,提升风险识别与控制水平等方面提供全新一体化方案。二是政府与产业基金要对服务于科技型小微企业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引导高校与社会培训机构加快培养在线供应链金融、产业电商和产业金融方向的专业性、应用性人才,帮助此类企业拓宽生存空间,壮大企业数量,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以便在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四)适当调整商业银行与从业人员考核标准

一是完善风险分担机制,落实差异化监管的政策,优化科技型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分类制度,提高中小微企业的不良贷款容忍度。建议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和北京政策性担保机构加强与商业银行合作,以首贷、转贷、续贷等作为工作重点,建立健全“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二是建议行业协会及监管部门鼓励商业银行实行尽职免责正向激励,全面落实授信尽职免责的政策,完善绩效考核方案,制定独立的信贷政策和计划指标,适当降低对相关领域金融从业人员利润考核权重,增加贷款户数考核权重,提高从业人员服务科技型小微企业工作积极性,确保国家和地方的普惠金融政策充分传导到位。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R].《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2018)》.北京市:中国金融出版社,2018.

[2]余薇,秦英.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模式研究[J].企业经济,2014年第12期.

[3]高农.浅析金融科技对小微企业信贷风控管理的应用[J].时代金融,2019年第23期.

[4]刘远.科技型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分析[J].时代金融,2017年第5期.

基金项目:北京银行博士后项目经费资助。

作者单位:北京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作者:王振

上一篇:开发利用医保档案资源管理论文下一篇:科学发展观与建筑企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