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2022-04-30

摘要: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培养健康人才之重任,其自身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自身,进而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本文基于关注教育工作者非理性因素的角度,审视其角色与定位,使其自觉加强心理素质修养,依靠自身实践经验和人格魅力来正确引导学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非理性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非理性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1:

从非理性因素论改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摘要:非理性是影响人、经济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因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予以关注的重点。本文基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将非理性因素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之中,从关注非理性因素的角度,阐释非理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大作用,提出了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和举措。

关键词:非理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对策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和个体差异性非常明显,既有应届、历届高中毕业生,也有职高毕业生,还有中专、技校毕业生。由于不同文化层次、不同个性类型的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职业理想和成就抱负等方面差异较大,造成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另外,当今大众传媒快速发展,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发展,打破了传统信息传递渠道的单一化,而信息良莠不齐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面对信息爆炸的媒介,学生表现出了更多的自主性,他们不再简单接受教育者所传播的全部信息,而是根据自我的需求选择其感兴趣的信息。这些都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非理性因素探究

“非理性”一词源于拉丁文“Irrationulis”,原意为处于理性范围之外的、逻辑概念所不能表达的、主体的心理形式。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直觉、灵感、顿悟在内的非逻辑思维;另一类是指以表现和实现主体内部状况、欲求等为主要功能,直接参与人的意向活动的心理形式,包括情感、意志、信念等。具体来说,非理性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情感因素情感是指主体在认识与改造客体过程中,视其需要满足程度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思想的非理性状态。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人的情感在其自身活动中的作用,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人的情感恰恰是以主体内部一种价值尺度和价值标准来参与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等的选择的。情感通过受教育者对认知内容的评价来表示其认知态度,支配自我的思维选择和流向,促使主体选择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教育内容。只有那些符合需要,同时得到人的情感肯定的教育内容,才能得到受教育者的认同并用于实践。

意志因素意志是指人的意愿和主观心理趋向,是人随各种欲望和动机进行选择、确立目标、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实现预期目标的精神过程。黑格尔认为:“理智的工作仅在于认识世界是如此,反之,意志的努力则在于使这世界应如此。”意志通过对主体内部情感世界的自我认识,巩固对当前思想变化有利的情感,并与受教育者当前思想需要的唤醒水平相适应,进而转变为受教育者思想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源泉。意志还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克服那些暂时被压抑的、次要的、不现实的需要以及情感的冲动,排除它们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影响。同时,意志还拒斥来自主体之外的其他妨碍实践活动的各种阻力、诱惑和困扰,从而保证主体的实践活动始终不迷失方向。

无意识因素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把被压抑在内心深处的、平常意识不到的或不能出现在意识中的精神活动称为无意识或潜意识。无意识属于人的非理性方面,潜藏在人的心理深处,它自发支配人的行动,使人产生无意识或下意识举动,或自发参与人的意识心理活动,干扰和调节人的意识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无意识引导人们将内心的心理能量向合乎人类文明和社会规范的方向加以释放,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曾有人质疑:教育中到底有没有所谓的“不知不觉”呢?我们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人们都不可能在毫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或完成信息的输入、加工、储存、输出的学习过程。无意识的体验不否认人们对无意识本身的感受,而它表明的是,人们意识不到的引起感受的原因、客体以及它所指向的人物的情境。无意识教育具有很深的潜隐性,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意向、目的潜藏在与之相关的载体中,论道而不说教,使富于教育意义的哲理通过教育者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悄悄润入其心田,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顿悟,渐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理想信念。因此,这也给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要更紧密地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导向、凝聚、调节、转化功能做文章,积淀、焕发和升华受教育者的非理性因素,特别是无意识心理中的积极因素,以真正体现其“生命线”的作用。

直觉因素直觉思维与其他非理性思维方式有所区别,它是一种未经有意识的逻辑思维而直接获得某种知识的能力,或者说是一种通过某种“潜意识”直接把握客观对象的思维活动。直觉思维能够使主体超越一般的认识程序,在已有材料不充分的情况下能够抓住事物的根本要害,在一瞬间就能直接洞察和领悟客观事物的本质,产生创新突破,使认识产生飞跃。爱因斯坦认为“直觉是对经验的共鸣,它是以经验为其基础的”,直觉又是一种“悟”,它是在对种种体验进行积累和冥思苦想的基础上,在某种条件激发下突然沟通而产生的突发性的融会贯通的意识。直觉思维需要在实践中取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加工,才能在大脑内储存有用的信息,并通过“显意识”活动调动其主体潜意识活动,“诱导”直觉的产生。实践表明,完全没有任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主体,是绝无思想政治教育的直觉思维可言的。

重视非理性因素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非理性作为人们内在精神的一个方面同样具有“两重性”,它既有推动人的认识发展,实现思维突破创新的积极作用,又有可能脱离理性缰绳的控制,滑入认识误区的消极作用。长期以来,人们较多地注意理性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而忽视了非理性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注重非理性因素,推动人的全面发展高职学生随着自我的成长,不断增强的独立意识与先天的依赖性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有些学生由于盲目选择专业,进入学校后产生心理落差,不能正确进行自我调整与自我接纳,易产生偏执、逃避等消极情绪。有些学生独立意识较强,渴望获得尊重,但由于缺乏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不和谐,往往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本能地自我封闭。针对这些情况,需要从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和自我发展的要求出发,改变受教育者在实践中的被动地位,强调受教育者的参与和体验。根据受教育者已形成的思维习惯、认知方式、价值观念,通过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激发其主体意识,提高其主体能力。在受教育者个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非理性因素有着独特的功能,体现着他们的主观意向和理想追求,更深刻地影响着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教育内容的方向和性质方面应积极与受教育者的非理性思维相适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注重非理性因素,有效降低科技理性主义、信息化社会的负面效应当前,科技理性主义被推崇,信息化、网络化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也相应引起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我们当前所提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占领网上阵地”,也恰恰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是这场深刻变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学生自主性和平等性凸现,大量丰富的信息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同时,人们的情感关系等对所传递信息的制约能力大为减弱。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日益依赖于网络等方式的信息传递,人们之间交流和沟通的亲和力逐步丧失。这也导致时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降低。因此,重视当前信息化、网络化给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带来的深刻变化,应逐步完成以教育者为主向以受教育者为主的转化,并高度关注人的非理性世界。

注重非理性因素,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知性化倾向加剧,桎梏于教育的理性目的,而忽视了情、意、信等非理性因素的存在,尤其是在教育过程中突出强调量化标准的情况更为明显。若只把受教育者当作理性存在物,而忽视非理性在德性生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必然导致受教育者智力与人格的分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突出的是对听话、服从、谦恭人格和无私奉献形象的培养和塑造,对人的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关注不够。教育内容往往脱离实际,是一种“无根”的教育。由于较少考虑受教育者的兴趣、情感、理想、思想水平和接受能力,传统教育方法中,命令主义、强制压服和单向灌输的行为居多,实效性差,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理解多停留在形式上而缺少实践行为。另外,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带来的思想变化,使得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产生一些错误的认知,诸如,有的学生认为“自己自费读书,是一种个体消费行为”,“师生关系是一种消费与服务的关系,是顾客与上帝的关系”等等。在这种错误的认知下,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很难保证的。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效解决盲目崇尚理性产生的心灵迷惘、信念缺失等问题,必须将非理性纳入其中,通过对人心灵的育化和情感的关怀,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从非理性角度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站在关注人的非理性存在的高度,将人的非理性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找准二者的结合点,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能够有效加强和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人为本,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人文精神的本质是倡导对人自身的高度关注,是对人作为“人”的“存在”的深刻思考,进而对人的非理性存在价值、作用、意义上进行的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即追求对人本身的关怀,其宗旨是要求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不断走向人性化与科学化的完美统一。尊重人,就是要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尊重受教育者的需要、个性、兴趣、价值等,通过个性化和社会化、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培养受教育者的良好品质,促进其个性自主和谐地发展。理解人,就是理解受教育者的需要、愿望、情感、价值追求等人的本质属性,充分体验其内心感受。发展人,就是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启发、引导人的内在需求,高度重视教育对象理性世界的同时,也要激发其情感、意志、激情、直觉、灵感、无意识等非理性因素,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从而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人格品质的提升,更高地认识、体验、实践道德生活,最终促进受教育者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应当是具有广博精深知识的人,也应当具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高尚理想的人,这正集中体现了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协调与统一。

重视非理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中的应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对“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的时代诠释,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也对新形势下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而重视非理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是要强调对受教育者的尊重,调动大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进一步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注重人文关怀,重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切实改进和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起来,现今比较切实有效、发展成熟的教育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情感体验的教育方法。教育者要加强同受教育者的联系和情感交流,在平等与尊重的氛围中交心谈心,理解他们的心理、思想和情感,理解他们的内心需要和所思所盼,缩小彼此心灵上的差距。要善于发现受教育者的优点,充分利用表扬、鼓励等多种手段扬其所长。教育者还要满腔热情地对受教育者的实际困难予以关注,为其排忧解难,从而引起双方情感上的共鸣。教育者应善于运用情感武器,注重有意义的教育情境设计、情感鼓动,坦诚地敞开自己的心扉,必要时朴素而真实地展现自己的经历,交流自己的喜怒哀乐,积极唤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反应,唤醒受教育者对自己生活阅历的回忆和反思,关切其情感体验,促进其道德人格的内在生成,从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驱力、渗透力。

2.无意识的教育方法。教育者应精心设计载体、精心组织活动,把教育的意向、目的和内容渗透到各种相关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满足精神文化的需求,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从而达到深化认识、自我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如,通过拔河比赛,人们就会领悟到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开展社会调查和志愿者服务活动,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了解国情、市情和民情,了解所学专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人才需求情况,从而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

3.心理咨询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的心理咨询,不仅要帮助受教育者分析所面临的具体心理困惑,促进他们在这些问题上自我了解、自我觉醒,还要透过这些问题作深入思考,促进受教育者对自我和社会的进一步认识,明了问题背后深层的个性特点、思维方式、人生价值取向,帮助他们着眼于整体和未来,去规划自己的人生。

4.非正式沟通。通过谈论学习、家庭、生活等话题来逐步涉及那些与沟通对象相关的信息交流,让对象无法辨别沟通目的所在,不会使交流的内容受到限制,对象的心理防线将极大松动,很容易形成一种开放、自由的交流空间,能够更为有效地获取对象的真实心理、思想和态度,而同时,受教育对象对信息接受的可能性和主动性也更为强烈,往往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已改变了其原有的态度和立场。

综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学生的非理性研究是不能回避的。提倡关注人的非理性,不应是一种时髦,一种象征符号,而应成为人适应社会发展,推动自我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精神力量。在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今天,从关注非理性的视角来寻求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难题的破解,也是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方向所在。

参考文献:

[1]龚志宏.润物细无声——思想政治教育中无意识教育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2]卢家楣.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何颖.非理性及其价值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吴宁.社会历史中的非理性[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6]刘耀中,刘益民,程甫.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7]沈德立,阴国恩.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8]黑格尔.历史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9]吴华云,黄波.创新教育要重视人的非理性能力培养[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10]晏碧华.从心理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的非理性因素[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9).

[11]王文营.时代呼唤非理性教育[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8).

[12]吴先逵.论理性与非理性问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1).

[13]李景耀.论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1).

[14]杨能山.论无意识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J].思想政治教育,2007,(2).

[15]赵克平.略论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的结合[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0,(3).

[16]卢爱新.心理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

[17]张桂英.影响心理状态的非理性观念[J].邵阳学院学报,2004,(4).

[18]史学正.论教育活动中的非理性及其价值[J].教育探索,2005,(5).

作者简介:

何静(1982—),女,天津市人,硕士,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

(本文责任编辑:尚传梅)

作者:何 静

非理性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2:

教育工作者的非理性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分析

摘要: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培养健康人才之重任,其自身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自身,进而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本文基于关注教育工作者非理性因素的角度,审视其角色与定位,使其自觉加强心理素质修养,依靠自身实践经验和人格魅力来正确引导学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非理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

“非理性”一词源于拉丁文“Irrationulis”,原意为处于理性范围之外的、逻辑概念所不能表达的主体的心理形式,是人的内在心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直觉、灵感、顿悟在内的非逻辑思维;另一类是指那些以表现和实现主体的内部状况、欲求等为主要功能,直接参与人的意向活动的心理形式,包括情感、意志、信念等等。

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仅是对教育对象而言,对教育工作者本身同样适用。在教育过程中,由认知转化到行动离不开情、信、意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教育工作者只有对教育内容认同了,在情感上接受了并确立了内心的信仰,有着自觉克服一切困难的毅力,才能使思想品德认识被更好地理解、吸收、内化,并最终转化为教育行为。

本文从关注非理性因素给教育工作者带来的影响出发,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色与定位并激发其非理性因素,使其自觉加强心理素质修养,并依靠其人格力量、实践经验和以身作则,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显示出内在影响力,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与定位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价值规范体系得以实现的方式之一,也是能够调节人性冲突并使之升华的工具和力量。从这层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就是解决社会集体理性同个体非理性之间矛盾的过程。作为一项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心灵建构,精神成长,其最终目标是在人文关怀、精神关怀中培养受教育者的理想、信念,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

教育工作者具有传递社会主流道德、主导价值观念的使命,“传道”是教育工作者所应承担的首要任务。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道”的接受情况不仅仅取决于教育者“传道”的情况,更取决于教育工作者的躬亲示范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的主体素质,如思想言行、情感意志、人格风范等,均以教育工作者的真实内在的自我呈现在教育对象面前,对他们产生直接的影响,为人师表的角色使命更加明确。实践证明,受教育者往往是通过教育工作者来接受思想道德教化、理解人生的。

同时,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良好的职业道德应该特别强调对教育者本身岗位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以及基于二者之上的奉献精神。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用自己坦荡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为人去熏陶和感染学生;以高度的敬业精神,高尚的人格力量感召学生,让学生在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中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真谛,让学生从对教师的敬佩和信赖中自觉地理解并接受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这样,才会达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的良好效果,才会真正成为大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

二、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思考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管理,日益注重管理的科学化,强调制定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但从当前大多数学校管理现状来看,教师的积极性并未随规章制度的完善而提高。相反,教师心理上的负荷越来越大,工作效率并未出现实质性的提高。理性的管理只能解决“不可以这样做”,而不能解决“如何做的更好”的问题。学校管理囿于科学的目的而忽略了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因而在管理目的、方法等方面暴露出许多局限性,其效能也大打折扣。

对于教育对象——高职学生而言,随着自我的成长,不断增强的独立意识与先天的依赖性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有些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具有很大盲目,不能正确进行自我调整与自我接纳,易产生偏执、逃避等消极情绪。有些学生独立意识较强,渴望获得尊重,但由于在独立生活能力方面还存在欠缺,特别是在人际关系处理上,若出现不和谐,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本能地自我封闭。另外,当今快变的社会对学生产生了很多的影响,有些学生产生一些错误的认知,诸如:认为“自己自费读书,是一种个体消费行为”,“师生关系是一种消费与服务的关系,是顾客与上帝的关系”等等。另外,有些学生由于经济贫困,进而产生自卑情绪,影响健康人格发展的导致的校园问题越来越多。这些无疑也给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大了难度。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随着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的增强,其角色和定位亦趋复杂。教育工作者要面对的不仅是繁重的教学工作,还要克服来自社会大众、学生家长的期望与干预,诸如升学压力、校园暴力的升高、学生人数激增,以及补习与体罚等诸多问题带来的负面震荡,使教育工作者无法通过认真的工作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长期高压下,其心理状态或多或少与社会有着某种程度的适应不良问题,导致直接降低教学热枕,间接影响学生身心平衡与发展。另外,教育工作本身的方法和模式也容易形成“指导与命令”的沟通模式,在讲究自由、开放、民主的社会空间里,有些教育工作者还很缺乏良好的沟通方式与能力,或无法改变自身行为模式去适应学生的需求,容易产生身心失控的现象。

以上情况表明,非理性的偏失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影响,我们应该予以重点关注,并努力寻求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难题的破解。

三、激发教育工作者的非理性因素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培养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任,具有“同质迁移性”特点,即学生的特点和品格在很大程度上会具有教育工作者的烙印。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应积极加强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培训,使其对职业道德、岗位要求以及自身责任形成正确的认知,同时,激发其非理性因素的积极影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1.树立“以师为本”的管理思想。在学校里,不仅要以学生为本,也要以师为本。这就要求,既要重视教师工作的规律性,也要关注教师每个个体的差异性。在学校管理中,应主动让教师在学校事务中发挥其自身积极性,参与学校管理,体现主人翁地位,从而激发教师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提高其自我价值感,又能增加管理的透明度、可信度和认同感。

2.加强教育工作者心理素质修养。第一,要加强锻炼顽强的意志。这就要求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应充满信心和决心,不受外界的干扰,始终朝着教育目标去努力。教育工作者要有较强的克制力和忍耐力。教育者在面临突发事件时,要冷静地分析,克制自己的情绪冲动,不妨主动思考,想象通过努力达成的美好结果,这会增添克服障碍、追求诱人前景的勇气,反之,深刻地认识和真切地想象问题解决不好将招致的严重后果,也会增强自身战胜困难的力量。第二,重视自我心理调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上,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压力,会产生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减轻压力,培养良好的情绪。首先,要注意合理宣泄,将心中积郁的苦闷或内心矛盾倾诉出来,以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对于教育者来说,合理的情绪宣泄非常必要。另外,教育工作者可以转移思想,通过欣赏音乐,参加体育运动,朋友聚会等等途径来释放内心的不良情绪,或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在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和缓的气氛和沟通方式,采取迂回的方法把自己的注意力、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使消极的情绪在蔓延之前得到干扰。很多状况下这些不良情绪给教育工作者带来的干扰,很容易转移到教育对象身上,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尽量克制,将注意力转入解决教育对象的问题中去。当教育对象产生逆反情绪,与教育工作者发生冲突时,教育工作者首先应保持冷静,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从认识上客观的分析造成冲突的原因,不说过头话,这样就会大大减弱消极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第三,培养多样的爱好,寻求新的体验。教育工作者可以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自己喜爱的活动,或做一份其他领域的工作。新的体验不仅能使教育工作者得到身心放松,而且可以开阔其视野,获得自身提升,进而更好地促进本身岗位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综上,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对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有明确的主体意识和较强的主体能力, 在工作中能够妥善处理由于个体自身非理性因素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作为实践主体的作用,又能够将这些非理性因素的影响积极转化为有益于工作顺利开展的因素,从而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和谐的沟通方式,积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朱仁宝.德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刘华利,王维杰,庄得宝.大学德育非理性因素的哲学思考[J].黑龙江矿业学院学报,2000,(12).

[4]周彬,徐桂红.创造心理及科学创造心理和谐问题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2,(2).

[5]王宏宾.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心理环境更新[J].探索与求是,2002,(8).

[6]刘旭东.论非理性德育[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1).

[7]鼓胜民,任敏,梁保国.加强非理性因素培养探索大学素质教育的新思路[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1,(6).

[8]何齐宗.和谐人格及其建构的教育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3).

[9]邓泽球,李红.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坚持以人为本[J].思想教育,2003,(9).

[10]涂山峰.构建和谐心理与心理和谐体系[N].中国经济学报,2007.

[11]史学正.论教育活动中的非理性及其价值[J].教育探索,2005,(5).(责任编辑/ 陈鹤)

作者:何 静

非理性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存在论根据

[摘 要] 生存实践沟通了人的理性与非理性,使二者统一于人的存在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育法就是建基于人的理性存在之上。情感教育法、实践锻炼法和感染教育法分别诉诸认的情感、意志和无意识。

[关键词] 人的存在 理论教育法 情感教育法 实践锻炼法 感染教育法

人的存在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它们是人的意识中两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因素。理性是人的一种特性,它是指动物所没有的而只有人才具有的能力,主要指人的认知因素。非理性主要具有个别性和独特性的心理因素,诸如本能、欲望、情感、意志、信念等。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二者的积极作用以生成人的思想品德。

(一)人的存在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我是谁?”、“我是一个理性的人还是一个非理性的人?”这是西方哲学中一个既十分古老又十分晚近的问题。之所以说它古老,是因为这个问题早在古希腊就被哲学家们提了出来;说它晚近,是因为只有到了当代,这个问题才以十分明确的哲学方式表达出来。

1、西方哲学关于认之存在理性与非理性的思想轨迹。

柏拉图是理性主义者的一个代表。怀特海认为两千五百年的西方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一系列脚注而已。柏拉图以后西方哲学的一切问题乃至许多术语都萌发于他的作品里,在他看来,理性作为人的本质是神圣部分脱离人的动物性而存在,能够驾驭人的非理性。亚里士多德作为他的学生,认为人身上有三种灵魂:植物性的营养灵魂、动物性的感觉灵魂以及人所独有的理性灵魂,其中理性灵魂是人格中的最高部分,为人的独有。

理性主义首先是一种世界观,把世界看成一个合乎理性的世界,是一个有序的整体;它又是一种人生哲学,把理性看成人的本质,主张最好的生活就是遵循理性的生活。非理性主义是与理性主义对立的哲学思想。在本体论上把人的非理性看作世界的本质,在认识论上反对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宣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体验,在人性问题上反对把人抽象化、理性化,主张无意识才是人的本质。

2、人是实践基础上理性与非理性存在的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理性与非理性是人的意识中不可分割的二种因素。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辨证的统一。首先,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中,理性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现代生理学证明,即便是动物,随着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本能式的非条件反射活动已不能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必须建立通过后天学习而形成的条件反射活动才能获得生存的条件。其次,非理性是理性的重要补充。非理性可以界定为以反映和表现主体内在状况为主的、具有个别性和独特性的心理因素,诸如本能、欲望、情感、意志、信念、无意识等。理性之中渗透着非理性。人类的科学发现、艺术创造、理论探求虽然是理性的结晶,但并不能离开他们的情感、意志、欲望、信念等非理性的因素。不同的情感和意志强度对于这些活动的进行可能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也是客观事实。

(二)人的理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方法论意义

实践是理性的基础,无论理性的机制——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还是理性的内容——知识的获得加深和更新,实践和经验的积累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理性以其对实践的指导发挥着能动的作用。就某一项具体实践活动来说,有无正确的理性指导,对实践的结果具有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意义。

理性存在于人们的求真、求善、审美过程中,相应地理性的表现形式也分为三种:认知理性、价值理性、审美理性。认知理性追求对于外部世界的普遍必然性的认识,价值理性确定和追求人生的目标、道德的培養和社会的理想,审美理性也是理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三种理性是相互渗透的。

1、吸引注意,促进感知,说理要发挥指向牌的作用。吸引注意,促进感知是说理的重要开端。这里的指向牌作用就是要告示往哪里走和怎样走。吸引注意是促进感知的前提,在说理过程中,吸引注意有很多具体的方法。

2、激活思维,激发想象,说理要发挥授人以渔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思想政治教育的说理方法,应当是激活对象思维,激发对象想象的方法。

(三)人的非理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方法论意义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理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而对非理性重视不够。偏重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传授理性知识培养和发展理性能力为特征,它重在开发人的认识潜能,帮助人们发现客观世界的规律。历史发展到今天,这种教育方式的局限性日益明显地显露出来。它过分偏重知性的、概念性的理论教育,而失却了非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际上,非理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下面分别就情感、意志和无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方法论意义予以阐述:

1、人的情感与情感教育法。情感是联系思想政治认识和思想政治行为的中间环节,是实现认知向行为转化的内部条件。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选择作用十分明显,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建立在人的情感之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情感教育法。情感教育法是教育者通过真挚的情感、善意的言行,激发教育对象感情共鸣,使其形成正确思想的教育方法。情感教育法关注人的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使思想产生新的质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情感教育的特殊效应,才能使教育对象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确立情感教育法的依据包括二个方面:第一,情感具有调节效应。调节效应主要指情感对于人们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抵触效能。情感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联系的中介,人总是按照一定的情感方式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双方感情相通则理论通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感情融洽,受教育者对讲述的道理接受起来就没有抵触心理。第二,情感具有感化效应。主要指教育者通过真诚的语言和行动表达出的诚挚情感对教育对象产生的感化作用。情感感化要求推心置腹,以诚动人。

2、人的意志与实践锻炼法。意志是指人自觉地选定目标并支配其行动以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中,意志一直参与其中,并始终发挥重要作用,它是知行转化的保证。它是一种不能用理性、逻辑等直接解释的心理活动,是人深深地蕴含于内心的一般强大的内在动力。意志不能通过理论的学习得来,也不能通过情感的感化而得来,它只能来自实践。人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实践锻炼法的根据之一。实践锻炼法又叫实践教育法。所谓实践教育法就是组织引导人们积极参加多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方法,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实践锻炼法的理论根据,因为社会实践是人的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思想发展的动力,社会实践是思想认识的目的和检验人的思想的标准。但是从人学,尤其是人的非理性角度来讲,社会实践是锻炼、磨练、磨砺人的意志品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志不仅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的,而且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的途径得到锻炼。

3、人的无意识和感染教育法。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一种潜在的精神唤起的不自觉反映的意识。从无意识的主体来看,存在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无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作用表现在它的自然性、潜隐性、非强制性。感染教育法就是建立在人的无意识的自觉运用之上。在感染教育中,受教育者受感染体的感染,有两种不同的性质:顺向感染和逆向感染。当受教育者对感染的情感产生对立,不接受感染体的内容,甚至对感染体排斥,称之为逆向感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与教育者提供的感染教育产生感情上的共振,争取顺向感染,防止逆向感染。感染教育法可分为直接感染的方法和间接感染的方法。直接感染是指感染体通过自身的言语、表情、动作、行为等,表现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以此直接影响周围人的感染方式。间接感染是指通过演讲、报告、影视、报道、小说、戏剧等形式,间接传递的情绪和情感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染方式。感染教育法的最大特点是利用人的无意识,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

参 考 文 献

[1] 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 [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作者:王智慧

上一篇:激活学生日记提高作文写作论文下一篇:新课改下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