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因素

2022-09-11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大量合格的技能实用型人才的任务, 高职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状况关系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当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高职生的情感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受教育者将教育影响转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 以及将思想意识转化为行为的媒介和桥梁就是以情感为核心的一项系统。因此, 发挥情感因素在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1 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情感因素的忽视

现实的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诸多忽视情感因素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1 忽视学生的情感需要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只有当外在的情感触及到学生内在的情感需要时才能使受教育者处于一种接受状态, 才能达到教育效果。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重视技能教育忽视人文素质和健康情感的培育, 重视对学生行为的控制与管理忽视学生的情感动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的情感心理特征, 认识不到学生强烈的主体性独立意向, 忽视了他们在情感上的需要及需要的不同层次。在教育内容选择上, 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 使得教育内容得不到学生的充分认可;在教学中, 重教条式讲授轻情感投入, 以单向传授知识为主, 忽视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学生的情感需要不能得到满足, 自然会产生消极的态度, 引起消极、失望的情感体验, 阻碍自身对教育内容的接受和理解。

1.2 忽视学生的情感激发

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只有在情感的激发和诱导下, 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的作用, 但是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把道理给受教育者讲明白, 至于受教育者喜不喜欢听, 能不能接受, 是其个体的情感体验, 不是教育者所能掌握和控制的事情。[1]表现为只重视“播种”, 注重理论的灌输忽视了情感培育, 教育过程中缺乏宽松、民主、平等、热烈的教学气氛, 缺乏激发学生情绪情感体验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1.3 忽视道德行为的情感激励

思想政治教育是由知、情、信、意、行组成的完整系统, 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情感激励, 就难以产生道德意志, 影响对教育内容的认同, 更影响其进一步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好的行为得不到奖励, 坏的行为得不到惩罚, 学生缺乏道德行为的榜样, 会使他们无所适从, 从而整体上大大阻碍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转化为行为的效果。目前, 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对学生道德行为进行性质认定和实施奖惩措施。

1.4 忽视教师的情感投入

高职院校教学目标的技能化倾向和管理的集中化倾向, 使得思想政治工作者中真正热爱本职岗位的人不是很多, 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作任务。教育过程中缺少对教育内容的研究和教学方法的探索, 对于学生更谈不上热爱, 缺少与他们的沟通与交流, 甚至有些教师对学生表现出冷漠, 对于学生的生活困难、人际关系矛盾、心理困惑等置若罔闻等。对学生缺少情感的投入, 对工作热情不高, 这样必然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不好的情感和不良的态度定势, 从而影响教育效果。

2 情感因素在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2.1 情感认同是接受教育的心理基础

情感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情绪状态、固定的心理状态, 它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当外部事物符合个体需要时, 就会产生积极态度, 引起满意、高兴、喜爱的体验;反之, 就会产生消极的态度, 引起失望、悲痛、厌恶的体验。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既是思想交流的过程, 也是感情交流的过程, 不同情感对个体心情产生不同的影响, 制约着个体的行为。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只有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群体及个体在不同时期情感的变化, 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通过情感交流和沟通, 产生思想共鸣, 从而使学生认同教育内容。因此, 情感上的认同是思想政治工作得以开展的心理基础和内在要求。

2.2 情感渗入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当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去学习时, 学习动机就会增强, 思维、记忆等认知功能就会活跃起来, 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俗话说:“情不通, 则理不达。”理离开了情, 理是苍白无力的理, 没人愿意去听更不会从内心认同,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无非是一种思想和心理的交流, 而情感正是这种交流的中介桥梁, 如果理与情不结合, 即使道理讲的对, 也不能打动人心。”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 充分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 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使他们愉快地进行自我教育。

2.3 情感是认知转化为行为的中介

大学生的认知与行为相脱节现象普遍存在, 而高职生则有更多的行为需要校正,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甚理想。为什么有正确的认知输入, 却没有或很少有正确的行为输出呢?心理学理论认为, 认知不一定导致行为。从认知到行为发生, 其中介是以情感为核心的意向系统, 情感是正确认知到行为转化的中介。积极高尚的情感能促进思想的转化和升华,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而消极的情感则起着弱化、淡化和阻碍作用。因此, 只有在情感的激发和诱导下, 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达到“导之以行”的结果。[2]

2.4 对教师的情感态度影响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

情感体验和学生的态度定势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教师本人, 进而对其教育内容的信任程度。如果教育者在教育对象中享有较高的威信, 得到较高的认同感, 大家就会对他产生一种积极的态度定势, 愿意接受他的教育;相反, 如果教育者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威信, 甚至不受欢迎, 那么受教育者就会产生消极态度定势, 他的教育就难以取得良好效果。[3]“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学生接受教育主动性的高低,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付出爱的多少。政治工作者应当重视这个问题, 并以自己高度的责任感、对教育对象满腔的爱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树立起自己在受教育者心中的威信, 建立起积极的态度定势。

3 情感因素在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情感因素在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充分运用情感因素,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1 增强对教育内容的认同

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枯燥无味, 对教育双方都难以产生吸引力, 势必会影响到教育效果。因此, 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教育者必须精心选择教育内容, 使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受教育者的求知需要, 并激发其新的求知欲望, 使之符合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使教育双方对教育内容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4]要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 学生走出课堂和学校, 参加实践活动, 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学习、生活、工作中, 用行来检验理论知识, 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所选择接受的知识是否正确, 从而增强对教育内容的认同, 使认知在实践中内化为情感。

3.2 加强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交流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里, 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教育是情感交流的过程, 教育者尊重并满足学生的情感, 才能使受教育者在情感上容易接受、认同教育内容, 进而实现教育主客体情感的融通, 学生也才会把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指导的领域、所传授的知识、所提出的要求和期待上, 从而提高对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并转化为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 师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共同完成教学内容。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强调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并重, 强调师生间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 师生分享彼此的经验知识, 互教互学, 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共同体。

作为教师, 必须尊重学生,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 要运用丰富的方法和正确的手段, 使教育内容变得生动, 并通过交流互动, 进一步激活、培养、调控受教育者积极的情感体验。改变单边的教学形式, 启发引导受教育者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采取能够放松人的情感、减轻情绪上压抑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内容。同时,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小组学习, 结合实际互相讨论, 加深学生之间的感情共鸣。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加强情感交流, 从教师角度来看, 应该对学生满怀真挚的情感, 努力了解学生的内心状态, 并在交流过程中细心发现对方的情绪波动和思想变化。同时, 教师的积极情感因素必然引发学生的积极回应, 教师由此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情绪继续高涨, 进而形成一个良性的教学过程教育者。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学生只有在交流过程中受到感动, 感受到教师的情感, 才有可能把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状况告诉给教育者。只有这样, 才能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产生真正的情感共鸣, 做到双向的交流, 使教育内容入心入脑。[5]

3.3 加强对行为的情感激励

思想政治教育是知、情合一的, 积极的道德体验使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 构成了道德行为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对于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 这种情感体验会使其对道德行为产生积极的态度,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其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因此, 学校要形成一套对道德行为有效的奖惩机制, 使做了好事的学生感到满足与欢乐, 做了错事的学生感到压力和痛苦。这种情感体验会成为践行道德行为的强大内驱力, 推动学生由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

3.4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定势, 是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教育的前提, 是形成良好品质的开端。要使学生对教师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定势, 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 要深入了解学生, 这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前提。要经常深入学生中, 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等, 与学生打成一片, 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知学生;其次, 要关心体贴学生,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取得学生的信任, 真心热爱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真心实意的接受;再次, 尊重信任学生, 青年学生一个重要心理特征就是有很强的自尊心, 同时, 高职生由于多种原因较容易产生自卑感, 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尊重信任他们。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可以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作用, 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交往中潜移默化的进行,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情感因素在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但目前普遍忽视对它的实际运用, 本文从增强对教育内容的认同、加强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交流、加强对行为的情感激励、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论述了情感因素在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关键词: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因素

参考文献

[1] 王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05 (1) .

[2] 张忆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因素[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 .

[3] 毛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作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3) .

[4] 邵长梅, 马燕.浅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因素[J].中国林业教育, 2007 (1) .

[5] 肖宏伟.论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 2006 (1) .

上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之我见下一篇:橡胶衬板在自磨机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