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策略论文

2024-04-27

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策略论文(共8篇)

篇1: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策略论文

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策略论文

摘要: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为前提的,经济发展以节能减排的发展方式为主,以低碳化的技术方法为手段,以整个经济的可持续、绿色循环发展为最终目标。由于第二产业在整个经济能耗中占比重最大,而作为新兴工业和资源消费大省的河南,正处于工业化较快发展的阶段,加之煤炭资源的区域优势,短期内很难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结合近些年来河南省在能源消耗、区域环境状况以及碳排放等方面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探索符合河南省经济发展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是突破河南省经济发展瓶颈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新常态;河南省;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新常态下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概述

低碳经济是在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的前提下,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为根本,以创新的技术、创新的制度发展为核心,进而涉及整个经济的生产模式、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在内的全球性变革。[1]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并致力于本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一度被认为是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然而目前,我国正处于“三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但工业制造业仍占中国经济的主导地位,而工业制造业又是能源消耗的主力,因此,这种高能耗和低效率的结构在短期内很难有效改善。作为我国传统农业大省的河南,目前正处于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期,是全国能源、原材料的重要生产基地,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大省。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发展模式在倡导低碳经济时面临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能源供给结构的长期失衡,加之能源的长期低效利用以及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都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河南省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当前河南省的温室气体及污染物排放现状不容乐观。河南省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131.87万吨,氨氮13.904万吨,二氧化硫119.82万吨,氮氧化物142.2万吨,分别比削减了1.5%、3.3%、1%和9%。①然而,河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潜力也是十分巨大的。20末全省共有自然保护区32个,面积760.2千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个。河南省森林面积达5386万亩,共有森林公园114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1个,森林覆盖率达到23.3%。根据估算,河南省林业资源年吸收二氧化碳约8700万吨,森林总碳储量已超过1.2亿吨,都比前些年有较快的增长。由于在吸收二氧化碳方面,森林以及湿地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故而,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优势,能够很好地为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助力。河南省计划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129.21万吨、13.5万吨、118.62万吨和135.09万吨,同比削减2%、3%、1%和5%,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力争控制在116.23万吨,同比削减3%。各大型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达到了88%以上的比率,县城的污水处理能力达到80%以上的比率;乡镇的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60%以上,再生水回用率达到20%以上;垃圾渗滤液实现达标排放;单位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强度20比分别下降50%以上;6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建设了固体废物和废水储存设施。对于发展中的河南省来说,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河南省正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能源需求量与日俱增,减少碳排放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其次是河南省的重化工业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以资源型为特色,表明河南省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最后,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以及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加重了经济的.高碳特征。河南省的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矛盾,这将对省内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在新常态视域下河南省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是低碳模式,力推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二、新常态下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特定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导致低碳发展压力巨大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工业化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故工业化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并处于高能耗阶段。发达国家大多已完成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任务,大批高耗能、高污染的夕阳产业已成功转移到各个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国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比重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低耗能的第三产业则发展滞后,且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较为突出。而河南省是由传统的农业大省发展起来的新型的工业省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全面推进时期。而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在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其城镇化率一般维持在50%左右,年河南省的城镇化比率是45.2%,由此进一步反映出目前河南省正处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在工业化发展的推进阶段,能源需求量迅速增长,这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所倡导的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之间有明显的冲突。河南省的工业发展本身就表现出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和低效益的特征,以资源型为主的工业发展结构短期内很难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支柱产业的相对单一化和初级化,以及比重较大的传统煤炭化工行业,使河南省的经济增长一直受这些传统产业的制约,并体现出较强的依赖性。此外,长期以来河南省经济发展所积存下来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加上目前落后产能退出主要还是靠产业政策引导和行政调控,更加凸显了河南省欠缺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及配套措施,从而导致激励和约束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成为河南省提升整体工业水平、实施节能减排任务和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2.重化工业结构,导致节能减排动力不足

河南省的支柱产业一直以来都表现出明显的单一化和初级化,区域内煤炭资源一直处于优势地位,经济增长也明显地受该类传统行业的制约和控制,不能有效地从根本上改变资源依赖性的工业结构。[2]因此,在目前倡导低碳经济发展的经济新常态下,节能降耗的压力与经济稳增长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调整产业结构,是河南省谋求低碳经济发展的一大重点和难点。2014年国家下达的河南省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是电解铝6.25万吨,制革90万标张,涉及2家企业,和炼铁、炼钢、焦炭、铁合金、电石、电解铝、铜(含再生铜)冶炼、铅(含再生铅)冶炼、水泥(熟料及磨机)、平板玻璃、造纸、制革、印染、化纤、铅蓄电池15个工业行业。②年河南省工业行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名单中包括焦炭行业4家、化纤行业1家以及电力行业2家。重化工业的明显特征就是对原材料及燃料的消耗量巨大,与之伴随的是高污染性以及高碳性。河南省的重化工业结构以及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的现实,都加重了河南省节能减排的任务,这也成为制约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

3.产业结构不合理,加重了经济的高碳特征

2014年河南省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1.9∶51.2∶36.9,与之前相比,第三产业增长加快,比重明显提升,工业产业结构继续向良性方面发展。然而,三产比重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连续多年排名靠后,而河南省的第二产业具有典型的高碳特征,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从另一个层面反推了经济的高碳性。2014年河南省高成长性的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增速分别高于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的2.6和11.4个百分点,占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45.0%和7.6%,同比分别提高了2.7和1.2个百分点。③同时,河南省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慢。具体来说,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以及住宿餐饮等行业占整个第三产业附加值的比重近一半,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一方面反映出河南省第三产业较高的依赖性并受制于传统的服务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低层次性和低附加值性。比如,省会城市郑州是全国的交通枢纽,具有明显的交通区位优势,然而,郑州市乃至河南省在物流发展方面却没有相应的优势,物流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且发展相对较慢。此外,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金融、文化和旅游领域等同样较为落后。作为文化资源显著的河南,其文化产业增加值较小。河南省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中遗留下来的封闭性及自给自足性,在观念上以及发展方式上都不利于低碳服务业的发展和推进,加上经济发展的重化工业性,又进一步制约了其服务业的发展,进而制约河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新常态下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1.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低碳工业之路

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于传统的工业而言的,突出工业化发展的高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以及较高的经济效益,强调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信息化的促进和带动作用,从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最大提升,充分发挥工业化对于整体经济的带动作用。对于河南省来说,因工业占能源消费的比重偏高,而河南省又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低碳经济的重点是工业的低碳化,因此,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挥其在三化协调发展中的主导核心作用。[3]低碳经济发展途径包括:第一,在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的前提下,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第三产业的比率,使整个经济向集约型方向迈进。对于产能过剩的行业进行有效的调控,严格把控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业项目的新增和扩建,加大煤炭资源的整合力度,淘汰落后的产能,建立和培育政府、企业和高校的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并积极培育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业,降低其能耗水平。同时,通过建立新型的高新技术园区,努力推广绿色工业,使低碳型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其次是优化产业的聚集度。集中发展某类低碳型、潜力型产业,使之与上下游产业之间密切配合,进而延长其产业链条,提升经济发展的融合性和相互协调性。同时,加大政府对低碳产业发展的政策及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使用清洁能源,研发新技术,从而更好地提升河南省低碳经济水平。最后,充分发挥相关企业的主导作用,引导企业制定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公司战略,以清洁生产机制作为指导目标,以低碳型技术研发和创新作为行动方向,加强新成果的扩散和推广力度,最终提升企业乃至产业的低碳核心竞争力。

2.推广农业的绿色化和生态化,走低碳型农业之路

河南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一直是河南省的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为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以及更好地发挥农业在三化协调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农业的低碳化发展也是大势所趋。近年来,农业生产过多地依赖化肥、农药以及塑料大棚,这给农业带来了高污染。因此,推广低碳农业,关键在于提升农民的低碳意识,在广泛宣讲的基础上可以推出现代农业示范区,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低碳种植,把低碳理念贯彻始终,提升农业的绿色生态特征。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河南省的地缘优势,在养殖业以及观光农业方面启用低碳理念,养出特色,种出优势,进一步提升河南省农业的整体效益水平。同时,大力发展质优高效的生态农业,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工程,并鼓励发展低排放的栽培技术,切切实实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促使粗放型种植向集约型种植转变。要明确农村农机的使用及报废政策,目前,河南省农村还普遍存在着农用机械的低效、高能耗及超标尾气排放等问题。因此,政府需要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和配套措施,及时淘汰落后的农业机械,并采用有效的措施对农用机械进行及时的换代和升级。此外,还要防范“三高”企业向农村转移,加大相应的监督力度,以此来双重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3.产城融合,走低碳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经济新常态下,推动以“创新、创业、创客、创意”和“新主体、新业态、新动力、新模式”为发展导向,通过有效聚集产业、居住和休闲等各种要素以及政企共同缔造的方式,引导“产业+生活”融合互动发展,构筑区域转型升级新高地。一方面抓好产业布局和发展,提升“经济容积率”,另一方面抓好生活和居住区支撑,打造“多元共享空间”,进而实现生产端、生活端的有效结合。具体来说,就是发挥城市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和产业空间的效应,同时利用产业的后备保障力量,达到整个产业和城市的相互融合发展。相关数据显示,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每增加1%,能源消耗量相应提升1.6%,明显地反映出城镇化进程与能源消耗量之间的正比关系。因而,城市的低碳化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影响意义巨大,需要发挥其在“三化”协调发展中的引领带头作用。

4.加大传统服务业的技术创新力度,走低碳型服务业发展之路

研究表明,河南省的碳排放中的主要抑制因子是能源强度因子,这表明目前河南省抑制碳排放的主要切入点在于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能源利用技术的水平,这是河南省在抑制碳排放方面最具成效的措施。首先,大力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减碳技术水平,努力推广清洁能源替代技术。针对河南省的实际情况,煤炭一直是本省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为实施低碳化策略,应积极引进煤炭方面的净化技术,有效控制和降低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量。因而,清洁高效的能源利用技术是河南省实施低碳经济发展的首选。其次,大力发展去碳方面的技术。目前世界上去碳技术的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使用成本较高,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与国外合作来进行试点,逐步推广实施。最后还要大力发展零碳技术。零碳技术是碳排放的最理想状态,提高新型能源科技方面的投入并开发零碳能源的应用领域,对于推动河南省低碳经济模式发展至关重要。注释:①③河南省统计年鉴,2014.②河南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告,2014.

参考文献:

[1]王雅莉,王妍.新常态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机制及其路径构建[J].求索,2015,(4):69-73.

[2]吴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15,(4):263-265.

[3]段政廉,郭三党.加快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1,(8):291-294.

篇2: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策略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渐提高,人民对环境保护的诉求也在日益增加,而我国经济的发展道路是以工业发展为主要方向的发展道路,工业发展的道路虽然在过去较长时间内给我国经济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同时也给我国环境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因此,为了转变这一现状,我国经济必须走低碳的道路,并且将低碳经济理念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而本文根据这一问题,从制约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入手,对中国低碳道路的选择展开相应的探讨与研究,以期望给我国低碳理念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发展;制约因素;低碳道路;道路选择;发展因素

纵观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我国经济始终处在飞速上升的阶段,而我国经济的飞速上升,不可否认的是,与我国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与资源的不断短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某一程度上,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以环境为代价而得来的。当然,以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弊端已经在近几年来爆发式的凸现出来,并且已经引起了全球人民的共同关注,而为了尽量减少经济发展给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为了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转变现有的发展理念并走上低碳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当然,由于近几年中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国正在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但是根据大量的研究可以得知,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受到了来自多个方面因素的制约,而这些制约使得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工作事倍功半。

一、制约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若干因素

(一)低碳经济发展制约因素之能源消费结构

根据对我国经济发展多年的研究可以得知,我国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历程中,与几乎所有国家经济发展初期的选择一样,都选择的是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这是因为工业化的经济发展道路可以帮助我国经济在短时间内有效复苏,并且帮助我国积累大量的经济财富。与此同时,工业经济发展对技术的要求相对较低,但对煤矿等资源的需求却相对较高,而我国最为煤矿大国之一,走工业发展道路无疑是那个时代下我国的最佳选择。但是,以煤矿等能耗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对象,虽然可以帮助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也给我国环境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这是因为煤矿等资源的使用不仅会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加剧温室效应,还会排放出大量的污染气体与其他污染物质,从而使得我国愈发被雾霾等恶劣天气所笼罩。更为重要的是,煤矿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我国在短期内对煤矿等资源进行大量的无节制开采,这无疑是在遏制我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因此,综上所述,我国以煤矿等能耗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就是制约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低碳经济发展制约因素之经济发展水平

与全球经济发展以及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仍旧较低,这与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因素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当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低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二氧化碳的排放方面,根据国外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呈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低下,那么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也会相对较大,那么这个国家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过程也会更加的艰巨。

(三)低碳经济发展制约因素之绿色技术研发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还有绿色科技的研发。这是因为绿色技术的研发可以替代一些高能耗生产技术的使用,从而使得经济生产能够更加的低碳、绿色、环保。而目前我国绿色技术研发相对较为落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主要包括绿色技术研发激励制度较不完善、绿色技术研发资金投入相对较少、技术研发资金使用较不科学以及对绿色技术研发意识相对较弱等几点,这几点都是制约我国绿色技术研发进度并影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中国低碳道路的选择

(一)调整经济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得知,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就包括了经济产业结构以及能源消费结构较不科学这一点,因此,在我国低碳道路选择上,相关人员就需要对经济产业结构以及能源消费结构进行调整。比如说,我国在能源消费方面就应该加大对清洁能源(天然气等)、可再生资源(地热能等)的利用,从而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污染气体以及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得我国目前的环境不至于恶化下去。除此之外,我国在调整经济产业结构方面,应该在不过分阻止工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加大对第三产业开发。这是因为工业经济仍旧是目前我国经济的主要支柱,如果在短时间内阻止工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使得我国经济受到强烈的冲击,而在不过分阻止工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发展第三产业,反而可以在相对环保的基础上对我国国民经济起到推动的作用。

(二)加大绿色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

想要使得我国低碳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那么必然不可缺少绿色技术的支持,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的支持与激励,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不断的扶持并鼓励绿色技术的研发。当然,相关部分还应该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资金的投入以及加大对研发资金使用的控制,从而使得我国内部能够营造出良好的绿色科技研发环境,使得我国绿色科技的研发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三、结语

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是我国未来较长时间内的奋斗目标,我国只有充分认识到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并选择合适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才可能使得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越走越远,使得我国环境得到较好的改善。

作者:王嘉 单位:辽宁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夏劲.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1-6+134.

[2]王茁宇.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中国低碳道路的选择[J].财经界(学术版),,17:21.

篇3: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策略论文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虽然《京都议定书》规定, 发展中国家暂时不承担减排责任, 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我国在节能减排、遏制气候变暖方面做出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我国先后颁布了三大促进节能减排的纲领性文件, 即《国家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及《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这三大纲领性文件针对能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应对气候变化、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等问题, 提出了一系列的可行性措施, 大大推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虽然我国低碳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发展水平总体偏低, 主要是受到能源禀赋、产业结构不合理、低碳技术水平落后、缺乏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低碳意识薄弱等方面的制约。

(一) “多煤、少气、缺油”的资源禀赋, 能源结构不合理

“多煤、少气、缺油”6个字形象地概括出了我国能源分布情况,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高碳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 也是我国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一大制约因素。在我国, 火力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80%, 火力发电过程中必然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直接对环境造成重大威胁。资料显示, 每燃烧一吨煤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高达4吨, 比每吨石油和天然气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多35%和75%。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二氧化碳排放的危害, 我国已经在积极优化能源结构, 但煤炭占据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主体的格局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煤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是主要能源, 这就意味着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会非常明显。

(二)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加剧了我国低碳经济转型的困难

我国现在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 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比重, 支撑国民经济的又都是高耗能产业部门, 要在短期内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存在较大的难度。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落后又加重了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据资料显示, 2005年, 钢铁、水泥、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就已达到整个工业能源消费的64.4%, 而在工业内部结构中, 又存在高耗能行业发展过热的现象, 导致我国能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在“十一五”规划中, 我们提出了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 但全国完成该指标的省市自治区屈指可数。此外, 我国处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 扮演着“世界加工厂”的角色。如何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提高工业技术水平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对的重大挑战。

(三) 低碳技术水平落后, 科研主动性有待提高

从欧美国家成功的经验来看, 想完成低碳经济的成功转型, 关键是新能源的开发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而这二者的实现都依赖于技术创新。低碳技术除了涉及电力、交通、化工、建筑等传统部门, 还涉及新能源、清洁煤、可再生能源等新兴部门, 研发低碳技术, 提高低碳技术水平是我国低碳经济转型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 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 发展先进的节能技术, 开发新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率。目前, 我国整体技术水平落后, 技术研发能力有限, 且科技研发基金大多是政府投入或国外发达国家项目支持, 注重短期效益, 缺乏长远目标, 再加之, 对企业自身科技研发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政策力度不够, 导致企业科技研发主动性不高, 这些都是我国低碳经济转型道路上的阻碍。

(四) 缺乏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

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 参与该协议的发达国家有一定数量的温室气体排放限额, 即“温室气体排放权”。由于这种排放权具有一定稀缺性, 又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所以具有一定市场价值。我国政府在正式签署《京都议定书》后, 正式启动了清洁发展机制 (CDM) 项目。2005年10月12日,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联合修订施行《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 进一步加强了对CDM项目的有效管理。内蒙古辉腾锡勒风电项目是我国第一个CDM项目, 此后碳排放权便在国内正式诞生。按照相关规定, 发展中国家只能通过一些中间机构, 如国际碳基金和公司的参与才能进入国际碳交易市场, 并且定价权掌握在别人的手中, 导致我国虽然拥有庞大的碳排放市场, 但碳排放交易价格处于较低的价位。因此, 建立拥有定价权的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迫在眉睫。

(五) 铺张浪费现象较严重, 全民低碳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越, 但随之而来的也有一些铺张浪费现象, 如饮食浪费、水资源浪费、电力资源浪费、纸张浪费、燃油浪费等。我国的资源探明总量虽然处于世界前列, 但我国人口基数大, 每个人拥有的资源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如果大家都不注重节约, 那么必然使有限的社会资源加快损耗, 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中, 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是城市交通工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私家车越来越多, 一方面造成了城市交通拥挤, 另一方面造成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 给城市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农村, 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焚烧农作物秸秆、燃煤取暖的现象, 总体来看, 全民低碳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策略

(一) 优化能源结构, 提高能源利用率

目前, 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高达92.7%, 其中高碳排放的煤炭占了68.7%, 石油占21.2%。高能耗的能源消费结构, 加上节能技术水平低下, 能源管理机制存在漏洞, 导致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普遍偏低。一方面, 我们要积极研发和利用节能技术、低碳技术, 加快技术成果转化, 实现化石能源的高效利用,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 同时要加强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质能、核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为构建低碳经济提供基础保障。

(二) 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目前我国三大产业之间第二产业占绝对比重, 且比重还在不断增加, 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 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 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 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 比重过低。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低碳产业迫在眉睫。但是, 我国因为正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中, 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的现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改变, 调整产业结构不可能一蹴而就, 应该结合国情, 分阶段、有序的、有目标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 虽然没有哪一个国家直接跳过了高能耗、高排放的“高碳经济”时期, 而直接进入“低碳经济”。但是我们也要吸取发达国家的教训,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交换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现阶段, 避免后工业时期带来的高能耗, 高碳排放等问题, 低碳产业的发展无疑不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三) 加强低碳技术的研发, 提高低碳技术核心竞争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目前我国虽然出台了一些低碳技术研发的优惠政策, 但总体上来看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 其次, 由于研发低碳技术的成本较高, 短期内无法实现预期收益, 低碳技术的研发资金主要是政府拨款, 企业缺乏进行低碳技术研发的主动性, 我国要进一步出台和完善鼓励、支持企业进行低碳技术研发的政策, 建立碳基金, 为企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提高我国的低碳技术水平的另一途径是加强国际合作, 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欧关于气候变化的共同宣言》等公约, 都是建立在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合作的基础上的, 我国应积极加强与别国的交流与合作, 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但实践证明, “金钱买不来核心技术”, 想要提高我国的低碳技术水平, 最主要的还是建立自己的低碳技术研发体系, 加强自主研发能力, 掌握核心科技。当前我国应主要集中研发节能技术、清洁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获与封存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新技术的研发, 加快低碳技术的转化, 逐渐形成高效能、低碳排放的低碳经济体系。

(四) 建立和完善碳交易市场

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不仅催生了低碳经济的理念, 还进一步催生了国际“碳交易”市场。它把温室气体排放具体归结为二氧化碳的排放, 此外还设立了排放交易、联合旅行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3种借助市场运行的遵约机制。它把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 在碳排放市场上进行交易, 这无疑不是一种制度上的创新。目前为止, 碳交易运行机制有以下两种:基于配额的交易和基于项目的交易。

目前, 我国正按照“十二五”规划探索推进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建设, 7个试点工作已经启动, 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已进入操作阶段, 各地都在制定交易的管理办法, 确定交易的范围, 开展登记注册系统和交易平台的建设。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 开展试点工作的地区要结合自身碳排放强度下降的目标和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目标, 科学的设定碳排放总量, 合理的确定配额。我国要进一步完善碳交易市场, 同时建立一套与该市场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和运行机制, 为碳交易市场的有效运行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五) 提高国民的低碳意识, 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

当前, 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消费欲望也进一步膨胀。消费刺激生产, 但不合理的消费模式会对经济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我国面临人口基数大, 人均资源少的问题, 在工业化阶段, 资源的匮乏更需要我们厉行节约, 合理消费。同时,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人们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宣传低碳知识, 让低碳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要加大节能环保的宣传力度, 鼓励国民选择低碳生活方式,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比如鼓励人们使用自行车、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 减少不必要的出行;鼓励剩饭剩菜打包, 加强对政府部门公款吃喝现象的监督与管理等。

参考文献

[1] .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 2009, (3) :23-27.

[2] .刘美平.我国应对气候变暖的低碳策略[J].社会科学研究, 2010, (9) :7-10.

[3] .邢继俊, 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 2007, (10) :87-92.

[4] .金乐琴, 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 2009, (1) :84-87.

[5] .谢军安, 郝东恒, 谢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 2008, (12) :1-7.

[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 2009, (8) :13-15.

[7] .金乐琴.中国如何理智应对低碳经济的潮流[J].经济学家, 2009, (3) :100-101.

[8] .张鹏飞.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J].科学与管理, 2009, (5) :17-19.

[9] .鲍健强, 苗阳, 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 2008, (4) :153-160.

篇4: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策略论文

【关键词】低碳农业经济;现状;制约因素;发展思路

一、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温度效应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在工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大量的温室气体向大气中进行排放,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对农业生产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所以为了更好的加快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则需要加快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减少农业温室气候的排放。通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的做到水、肥和电等资源的节约利用,从而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很多地区都对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对环境保护和农村循环经济发展问题都更为关注。而且在我国低碳发展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生产过程中更注重生态农业的发展,这样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而且也使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得以提升,通过对有机农业、立体种养、节水灌溉及废弃物利用等多种方式有效的加快了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农村的生产方式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眼前利益,往往利用大量的农药和化肥来追求农产品产量的提升,但这些化学药品和肥料在土地上在应用,不仅导致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的破坏,而且土壤板结和盐碱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生,大量的农药残留在农产品上,导致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这是通过破坏环境来提高农业经济的做法十分不利于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我国目前广大农村分散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也对低碳农业的推广带来一定的制约作用。

2.农民素质低下

低碳农业属于新型农业,其对理论知识和技术都具有较强的要求。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者素质普遍较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再加之当前大量青壮年农民都走出农村,进城务工,这就导致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弱、病、残人员,这些人员不仅自身农业生产经验缺乏,而且观念保守,缺乏环保意识,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

3.技术研发、服务体系不完善

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在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但由于我国对农业上的研发投入较少,而且农村科研人员由于环境及待遇等原因大量流失,这对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制约作用。同时我国当前所研发的低碳技术由于经济性较差,不利于大范围的进行推广。

三、加快推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路

1.制定低碳农业的发展规划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农业生产都有自身的特点,所以需要根据各地农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规划,而且确保各项规划的措施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在确保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上,确保农业生产能够达到节能和环保。在农业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地区的扶持政策进行明确,这样才能对不同阶段低碳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具体的统筹规划,从而加快促进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2.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近年来,由于我国加大了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尽管没有形成系统的状态及全面普及,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以应该在现有低碳农业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各地区的特点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地区资源和市场配置,从而探索出一条与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农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并加以大范围的推广,从而加快实现低碳农业产业化的经营。

3.在农村地区大量宣传低碳知识

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消费行为和生活习惯都与低碳农业息息相关,所以需要在农村地区加大对低碳知识的宣传力度,使农民能够对低碳经济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的引导农民向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转变。作为地方政府,也可以在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利用经济和行政措施进行干预,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从资金、研发及法律等方向来加快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有效的调动起农民在低碳农业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主动的参与到低碳农业经济发展中来。

4.促进低碳农业技术研发、推广

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促进我国低碳农业技术的技术创新,政府的财税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引导社会资金向低碳农业研发方面的流入,在总结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地开发研究新的技术,降低低碳技术应用的成本,注重构建低碳服务体系促进低碳农业技术大力推广,实现低碳农业经济发展。

5.大力发展林业

碳交易有非常广阔的市场,我国应该尽量的抢占在市场上的主动权,竭力把全国的森地资源纳入碳交易体系,增加森林占有率,恢复湿地,充分的利用森林能创造的生态效益,积极地发展林业碳汇。把碳交易赚取的收入用于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环境问题是当前全人类都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所以当前我国需要加快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从而更好的在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确保实现环境的保护,实现农业生产的节约和环保,加快推动我国低碳农业经济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姚延婷.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0(22).

篇5: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策略论文

引言

我国是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允许民营及个人兴办建筑企业的,至今在建筑行业中,民营及个人兴办的建筑企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但是,当时由于受到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及国有建筑企业制度的影响比较严重,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速度、经济规模还都比较滞后,对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建筑企业在 年时就已经超过10 万家,小型企业尤其是承包队更是数不胜数,这其中近90% 的是民营建筑企业。行业的企业数量众多,行业的企业集中度不高。行业内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但是由于规模不同,企业之间竞争的项目或者环节也不同。

一、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建设

(一)我国私营经济发展必然趋势的需要

经过我国建筑行业多年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非公有制建筑经济已经逐渐担负起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及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任务,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私营企业在集体经济与国有经济的双从打压的不利情况下,年平均的增长速度仍然达到了近20%的增长率,这种速率远远高于集体经济的 10%的增长率及国有经济 6% 的增长率。我国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努力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的所有制经济结构,为建立更加繁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建筑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建筑业开始兴盛至今,我国几乎没有制定针对建筑业的优惠措施,但是建筑行业却扛起来完成国家基本建设的重任。由于我国在资源配置、价格改革、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及建筑市场规范等方面不够完善,使得建筑企业在各种复杂的恶性竞争环境中艰难生存。由于建筑行业在我国属于一般的竞争性产业,国有经济开始从这一产业逐步退出。国有经济及集体经济的退出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再加上建筑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这样便为私营建筑经济加快进入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而私营建筑经济与国有经济相比在市场中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与竞争力,因此,对私营建筑经济进行大力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可行的。

(三)建筑行业发展规律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一些国有建筑企业因对新的市场经营机制不适应,造成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滑。

而私营建筑企业却对新的经营机制能够很好的适应,使得企业经济利益得到稳步发展,从而为国民经济的收入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 但是,由于私营建筑经济还在来自不同方面的影响,其要想发展壮大,还必须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还必须要采取更多的措施去改善这种弊端。

二、制约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制约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

观念和市场环境是制约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两大客观因素。首先是观念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也就是对立、担心、及唯心三论,其是制约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其中对立论也即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营经济发展趋势不能进行正确认识,而对私营建筑经济加以排斥,看作异己。而担心论则是担心私营建筑企业工程质量把握不好及出现债务问题等,更有甚者竟担心私营建筑经济若发展过快,将会影响到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唯心论则是即不能用正确的眼光看待私营建筑经济发展已具有雄厚的现实基础,又不能看到私营建筑经济所迸发的旺盛的生命力及广阔的发展前景。其次是市场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对私营建筑经济的合法财产缺乏有效保护。特别是一些权利部门,对私有建筑企业进行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集资、乱报销的“五乱”现象比国有企业更加严重。其次,在政策方面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私营建筑企业在市场准入、资质审批、招标投标等方面,都受到国有企业不同程度的歧视。

最后,缺乏社会对私营建筑企业提供服务的环境。

现阶段,私营建筑企业在进行银行贷款、员工培训、职工职称评定、申报户口等方面受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在思想观念及市场环境的双重夹击下,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二)制约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主观因素制约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主观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

第一,私营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通常采取的都是家庭化的方式,而决策方式大多都是独裁型的.,这种方式很难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在企业发展的初期,这种管理模式及决策方式能够很好地利用有限资本,对企业成员积极性的调动及加速资本原始的积累都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是,若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后,这种用人制度很难在私营建筑企业的家族关系之外培养新的高素质人才。而这种个人专断的决策方式,在受到决策者自身知识、信息等方面的局限后,很难作出更正确的决策。因此,这种方式严重制约着企业进行规模化的发展。

第二,由于私营建筑企业的经营规模一般都比较小且组织形式过于单一,因此,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适应。这主要是因为私营建筑企业的规模很小、发展滞后。另外,其组织形式主要是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在进行融资及扩张方面容易受到限制,这些都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展。这些因素就直接导致了私营建筑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及抵御经营风险方面,缺乏真正的实力。再有就是私营建筑企业在经营策略上目标不长远且工程技术与信用相比国有企业还是较低,这些因素都是造成私营建筑企业在竞标中屡屡处于被动的主要因素。我国私有建筑企业的经营行为通常都比较短浅。部分私营建筑企业不是想着怎样依靠科学加强管理,通过对科技的不断投入来提高工程质量,降低经营成本获得更大经济效益,而是想方设法采取偷工减料、偷税漏税等不正当手段来牟取利益,这些因素对私营建筑企业的信用和形象造成了直接影响。

三、面对制约因素,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应采取的措施

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全面落实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相关政策。要根据国家的有关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要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就必须对国有建筑企业进行深化改革,让建筑行业成为成为真正的支柱产业。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必须抓住历史机遇,使整个建筑行业得到大力发展。必须打破对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瓶颈,只要是在法律政策的允许下,就尽量放开限制。其次,在落实相关政策方面,一是对法制加强建设。制定出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具体规划,确立其法律地位。

二是制定出一些有关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各项有利政策。要为私营建筑企业在参与与建筑业务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方面进行扶持,制定出有利于他们的措施,使其在市场的不断竞争中能够健康的生存并壮大起来。

其次,私营建筑企业要做好自身发展的规范,坚持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建筑行业的特点就是劳动密集型。要在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中进行生存,就必须对自身的整体素质不断地进行提高。

这就要求要不断推进科技进步的力度,制定科学的规划,明确科学发展的目标,并采取积极措施,促进自身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技术转化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工程施工质量。要做到规范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及导向作用,引导私营建筑企业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制定出适应市场竞争经营策略。二是要加强工商、税务、审计及工程质量的监督工作,进一步完善与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充分利用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措施,消除私营建筑企业自身存在的各种弊端,促进私营建筑企业向合法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三是要改变私营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从多方面,来壮大和发展私营建筑经济。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基础设施的投入也正在逐步增大,建筑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由于我国的体制问题,国有建筑的发展速度与私营建筑企业存在一定差距。私营建筑经济在未来将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因此,在对建筑经济未来的发展进行规划时,必须以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为导向,制定发展与健全建筑行业的规章制度,这样将更有益于私营建筑企业的发展,而私营建筑经济将会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逯久喜 . 现代私营建筑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J]. 经营管理者 ,,08.

[2] 王红兵 . 浅谈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必然性 [J]. 河南建材 ,,03.

[3] 王勇强 . 浅议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J]. 民营科技 ,2012,02.

[4] 黄健 . 浅谈建筑经济中的公有制和非公有制 [J]. 当代经理人 ,,02.

[5] 吴宏炳 . 发展非国有建筑经济的理性思考[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15.

篇6: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策略论文

摘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我国农业发展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很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国家必须在资金上大加投入,在制度上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在政策上增加人才支持与科技支持,同时努力做好保护生态环境工作,才可能完成农业科持续发展这个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制约,1、农业投入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调查表明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总额不断上升,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下降。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七五”时期为1167.77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9.1%;“八五”时期财政对农业的总投入为2390.46亿元,比“七五”时期增加了1222.69亿元,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8.8%,比“七五”时期下降了0.3个百分点。农业投入不足将造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这是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新闻报道:2008年,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5%,远低于1.5%的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特别对农业生产有直接贡献的常规技术研究及公益性、基础性研究投入偏低。而一般认为,只有当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左右时,才能使为一个国家的农业持续稳定增长获得可靠的科学技术支撑,并使农业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发展相协调。

2、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指出,农业科技在整个农业发展中贡献率比较低的现象确实是存在。据有关专家评估,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只有48%左右,而发达国家超过78%。陈章良表示:尽管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业科技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在多数领域仍有10-15年的差距。我国在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如农业生物技术,我国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进程与发达国家都有较大差距;抗真菌、抗细菌、除草剂延熟研究等,我国才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水平至少相差10-15年;在微生物农药、兽用疫苗、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家禽胚胎移植、人工种子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至少也相差10-15年;而在电子计算机农业应用方面,我国农业领域仅有10多年历史,与发达国家农业数据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农业信息实时处理等的广泛使用相比,至少相差20年时间。

3、农民素质不高。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农村劳动力有4.8亿,我们农民是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农民科技文化的素质高低不仅影响到农民的生活、农业的发展水平,而且还关系到我们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民的科技水平还不是很高,我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在农村4.8亿的劳动力中,小学以下的占40%,初中文化的占48%,高中文化的占12%,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民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仅1%,我国整体农民素质不高已经影响农业的发展,农民增收和整个国家的小康建设进程。

4、中国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低,农户家庭的土地经营规模很小,户均只有0.5公顷,而且农田结构零散,不适合大规模的机械化运作,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

5、农业市场不完善,销售渠道不顺畅。2010年“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苹什么“等恶意炒作现象就是最好的证明。

篇7: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策略论文

摘要:近几年,软件产业蓬勃发展,但同时,又有很多因素在制约着其发展,会计因素就是其中之一。会计因素的制约,在其表现形式上,就是软件企业财务信息的种种缺陷,究其原因,就是会计理论和会计准则对软件企业存在着某种限制。

关键词:软件 会计 会计准则

一、引 言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软件产业成为各国经济增长最快的一个领域。全球软件产业年均增长率达12%,是全球经济平均增长率的5倍以上。因此,世界各国纷纷把软件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国的软件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虽然经历了多年的风雨,但始终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迄今已初见规模。2003年我国软件产业的销售额比增长22.86%, 2004年1~10月份,我国软件产业完成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1.5%,呈现出非常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在提供就业、促进GDP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软件产业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比如:软件产品的特点主要是本地化和较低的价格,这是它的竞争优势,但从长期来看,这优势恰恰会成为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影响到它的国际竞争力;软件产业对我省GDP的贡献还比较低;软件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等。总之,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它的发展还比较滞后。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政府与软件企业有关的税收政策问题;对产业投入的不足与融资渠道的不畅;软件人才素质有待提高、人才激励机制亟需建立;软件企业规模较小还难以形成产业优势;软件盗版困扰产业的发展;社会对发展软件产业还缺乏足够的重视等。

实务和理论界在其原因的分析上一直都很多观点,然而从会计的角度对软件产业的分析几乎没有。软件产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的生产模式有别于普通工业,那么现行的会计方法是否适应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只有当回答是肯定的,软件产业才能进一步的健康发展。软件企业不仅要涉及研究开发,还有风险管理、成本预测等多个方面;从投资者的角度,需要关注企业的收益率,需要对企业进行必要的业绩评价。因此,无论从生产者或投资者都要关注企业财务信息。然而,理论界对于软件产品成本的会计处理还缺乏共同的认识,没有一套适当的处理方法可资遵循,这就导致了软件企业财务信息缺乏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会计是商业语言,是企业间沟通的必要方式,而处于经济发展战略性地位的软件产业,却没有一种可供交流的规范的共同语言。这是一种悲哀,无论是对于软件企业和产业,还是对会计系统而言。传统的会计处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这个新兴支柱产业的发展。因此,笔者试从会计方法的角度,谈谈目前软件产业存在的问题。

二、软件企业财务信息的缺陷

传统的会计处理方法之所以会不适应软件产业的发展,是因为该产业有着区别于其他产业的特性。因此,首先了解软件产业和产品的特殊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软件产业的.概念及其特殊性

1、软件产业的概念

按照国际惯例,软件产业包括软件产品和软件服务两大部分。根据这个定义,软件产业是直接从事软件产品制造或软件服务活动的企业集合。软件产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不断产生具有不同性能、形式和内容的新的软件产品、软件服务和需求领域。作为一个动态性很强的概念,软件产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且,软件产品或服务与其他信息产品或服务又是很难区分,确切的定义计算机软件产品或软件服务并不容易。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定义是,计算机软件产品是能被计算机存储和读入并指示计算机从事特定工作的编码程序,主要包括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三大类;计算机软件服务是指与计算机软件相关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系统集成、ASP、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服务、数据中心与资源外包服务、数据加工与处理服务、信息系统咨询与评估服务、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软件与信息系统管理人才工程化培训等。软件产业则是直接生产经营据此定义的计算机软件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的集合。

从目前国内外软件产业发展的状况来看,软件已经跨越传统计算机领域,形成了支撑各行各业的独立产业。

2、软件产业的特殊性

软件产业的特殊性,从微观来看,就是软件产品的特殊性。而软件产品的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工作流程和构成要素。

软件产品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母版的研制,研制周期长;二是子版的批量复制,生产周期短、工艺简单。具体而言,需要经过以下步骤实现: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程序设计——系统测试——撰写系统说明及指导书——批量复制。从软件产品的工作流程来看,母版的研制是关键,也就是说,批量生产之前的工作才是其顺利进入市场的关键。然而,普通工业产品的生产,其重点往往是批量生产这一过程,没有其他程序或者其他程序不发挥核心作用。

软件产品的构成要素有两种,一种是数码元素,是计算机能够识别的逻辑数码;另一种是物质元素,是数码元素的载体,如磁性介质或激光读写介质等。软件产品虽然是由两种要素共同构成,软件产品的主体是数码元素,物质元素的作用仅仅是一个载体,数码元素的重要性大大的超过了物质元素。数码元素是由人员编写的逻辑数码,涉及到对人的投入和其他设施的投入。研究开发投入优化了研发的环境,最终又通过高素质人才的发挥,使得软件从研制过程顺利进入批量复制过程,从而成功投入市场。而普通工业产品的主体是物质元素。

由此可知,软件产品与普通工业产品的区别,除了体现在工作流程,还在于软件产品的构成元素。但实际上,这两个方面在本质上又是一致的,数码元素的形成是源于企业在软件生产过程中对其母版研制过程中的投入,软件的批量复制过程只是增加了物质元素,使其母版最终进入销售领域。

(二)软件企业财务信息的缺陷

通过上述介绍可知,软件产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其数码元素,那么会计就理应体现这一特殊。然而传统会计在操作上并没有注意到软件产品与普通产品的这一显著差别。因此,将传统会计方法运用于软件产业,就使其财务信息不可避免的带有一些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缺陷之一:不能披露软件企业的核心资源

由于软件产品的特殊性,使得软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研发投入。研发对产品而言,是生命力所在;对企业而言,是竞争力所在。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就是其中一部分,真正有创造性的资源只能是人。软件产品数码元素的形成离不开人,软件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对于软件企业而言,只有人才是第一资源。

但是目前,外部信息使用者从会计资料中却无法了解软件企业人力资源的信息。笔者查阅部分上市的软件企业的会计报告,包括浙江的软件企业,结果发现他们年度报告和20中报、季报中,没有一家企业对于在人力资源上的资金投入进行任何形式的披露,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对软件成本信息的真实核算与披露。

源于工业经济时代对物质资源的重视和对人力资源的忽略,传统会计体系对在人员方面的资金投入,或是以工资的形式进入产品成本,或是以其他形式进入当期费用,总之,是将这类支出划归收益性支出(费用化)而非资本性支出。但软件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使职工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使人力资源尽可能的在软件研究开发中发挥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软件的知识含量和竞争力,而且软件的开发研制到批量生产往往是要跨期才能完成的,所以这些支出是以在未来的服务期取得高额回报为目的的。然而费用化的会计处理会使当期损益表的净收益削减,投资收益率偏低,可能使企业经营者误以为增加人力资源投资造成净收益减少,因此,为了短期业绩他们可能会减少或取消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这对企业长期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所以,传统会计不反映软件企业核心资源的做法是不合理的。

会计是为给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的信息,以助于进行正确合理的决策。如果会计不能给人们提供相关的信息,那么,它的意义何在?

2、缺陷之二:不能真实披露软件产品的成本信息

软件产品成本的会计处理方法还是停留在对批量生产阶段的资金投入的核算,恰恰忽视了形成软件产品最重要的阶段——研发阶段;从成本核算的对象来说,传统会计关注的是某个产品的料、工、费,由于软件产品的特殊性和目前理论及制度的局限,软件产品被关注的仅是其物质元素的料、工、费的核算,而它更重要的组成要素——数码元素的料、工、费却被忽略了。

从笔者查阅的上市公司的数据反映,软件成本普遍都比较低,因此软件企业报表中的软件销售毛利率比较高,一般都大大高于普通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的毛利率。

笔者又向新中大软件公司和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了解了一些情况。即将上市的新中大软件公司,其报表反映的销售成本相对于销售收入来说,比较低,据该公司财务人员反映,软件销售成本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成本,是指复制软件母版成本、建立软件文件和软件产品包装等费用;二是服务费用,指的是软件维护费和软件支持费等。目前我国软件业根据行业的高科技、高风险及未来收益不确定性的特征,将软件开发成本均视作科研费用,并采用“科技开发成本”账户归集科研费用,于成本发生当期列入费用处理,造成了期间费用高,产品成本低的现状。对于这一点,笔者从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得到了证实,目前,软件企业的软件成本构成的现状基本上就是这样。

笔者认为,这一现状与软件产品成本的实际情况存在很大的出入。我们都知道,软件企业都设有研发部门,非常重视研发,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些投入最终都形成了软件产品的成本,而材料等物质元素的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是非常低的。软件研发成本的费用化会计处理虽然符合稳健原则,但最终导致软件成本的构成仅含批量复制成本,使得单位软件产品成本的内容忽略了前期软件开发成本费用的摊销,而导致成本的构成不完整,严重违背了会计的真实性、相关性的原则。因此,这样的成本核算势必会带来对软件产品成本很大程度上的误解,带来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三、传统会计方法对软件产业不适应的原因分析

软件企业财务信息的缺陷,归根结底是传统会计方法不适应软件这个新兴产业,具体而言,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会计理论在其目标、假设定位上的狭隘

会计理论是指会计的基础观念,主要由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概念构成。会计目标是会计研究的起点,会计假设是会计系统中最基础的部分,会计实务中遵循的会计原则就是在会计假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而日常工作中的具体程序和方法则又建立在会计原则基础之上。

传统会计理论是以工业经济时代作为背景的。工业经济时代,原料、机器是企业的命脉,而人的作用只是协助生产。那么,基于这种环境所建立的会计理论就要求财务报告必须反映企业对原料、机器等这类能影响企业生存状态的经济资源的占有情况,而对人的资金投入只是形成了一项费用,在财务报告上,它仅是在反映企业本期经营状况方面发挥着一点作用。

随着高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竞争的焦点已从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转向人力资源。软件产业的兴起正是源于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从软件产品体现两方面的特殊性看,不论是研发过程或是数码元素,都离不开“人”。但目前会计体系的理论基础仍然是基于工业经济时代的传统会计理论。传统会计理论忽视了人的作用,将“人”排除在企业资源之外,这是理论与现实最根本性的冲突。将传统会计理论运用于具体领域,特别是软件产业,产生了种种不适应性。最根本的当然就是会计体系中的方向盘——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会计原则委员会第4号公告将呈报财务报表的总体目标界定为提供有关企业经济资源和义务的可靠财务信息,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集(ARS No.10)谈到了会计目标,其中就包括:计量特定企业主体的资源。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会计目标也作了概括:“编制财务报告应为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以及其他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便做出……合理决策”。

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主要的资源是物质资源,知识劳动者还远远没有成为企业的主力军。当时,信息需求者所需要的还是建立在物质资源基础上的企业信息,企业只需要反映其物质资源的变动情况。而知识经济时代,特别是在软件产业里,人力资源往往成为决定一个软件企业兴衰的主要因素,没有人才,企业生产不出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潜力的软件产品。在这个时候,传统的会计目标没有随之进行修正,那么会计体系就更谈不上给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以及其他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并使之做出合理决策。从这一点上说,传统会计目标在定位上的狭隘已经不再适应实务的发展。

正因为会计理论中最基础的部分——会计目标的定位还没有适应环境的改变,所以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传统会计方法对软件产业的不适应。

(二)会计准则限制了研发支出进入软件产品的成本领域

篇8: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策略论文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产生于英国。为了应对地球气候的不断恶化以及能源短缺的威胁, 2003年英国政府率先发表了政策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构建一个低碳社会》。随后英国继续推出系列低碳经济政策。欧盟在平衡与协调各成员国的基础上, 于2008年12月最终就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达成一致, 形成了欧盟的低碳经济政策框架。2007年9月, 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 本着对人类、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 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生存环境的大事, 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 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 令世人瞩目[1]。

可见低碳经济的概念是在全球气候恶化及严重的能源短缺背景下提出的, 它瞄准了人类生存与发展危机中两项核心问题———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低碳经济的提出其重要意义在于唤醒了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 使世界各国对人类的生存问题给与足够的重视并具有一种危机感。

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很多, 最为突出和紧迫的是目前由于能源结构高碳化所导致的碳排放量过高, 进而引起严重的气候异常、能源短缺。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 由于长期以来各国普遍采取“刺激需求、提高消费水平”的方式来拉动经济的增长,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与高消费的生活方式使得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陈代谢”加速了。这种高消耗的经济与生活方式, 不仅耗费了大量资源, 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排泄物与污染物。石油、煤、天然气的消耗, 森林资源的消耗、各种矿物质的消耗、水资源的消耗等除了导致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各种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各种有害气体对大气污染的加重, 同时随消耗而产生的各种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工业废水等对江河湖海、土地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所以, 对于低碳经济也应有一个广义的理解, 即:以改善能源结构、降低碳排放量为核心的, 全面降低消费水平、实施低消耗经济与生活方式的生态经济模式。而这种生态经济模式一方面要大规模地利用绿色能源, 如太阳能、风能等;同时它也是一种节约型、低能耗的经济发展模式;此外, 低碳经济的实施还有赖于在全社会倡导一种低消耗、节约型的生活理念与生活习惯。

2“低碳经济”刻不容缓

随着人类社会在经济、技术方面的快速发展, 人们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不断从自然界获取各种资源, 并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成就”, 同时也为生产技术的发明者、产品的经营者创造了丰厚利润。然而, 这种高消耗经济与生活方式, 在其“繁华”、“奢侈”的外表下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对人类生存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

(1) 工业化气体、废弃物的排放对大气、水资源的破坏。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 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 尤其是人为因素, 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这些人为污染物中含有许多有害物质, 如: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的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等。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 这不仅是局部的影响, 甚至对全球气候都具有严重的影响。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 引发“温室效应”, 致使地球气温上升;破坏地球臭氧层, 直接影响植物、动物的生长与生存;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大大小小的造纸厂、化工厂排放的污水, 流入江河, 不仅污染了水资源, 甚至两岸的树木都饱受其害, 水中的生物大面积死亡, 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据环保部门统计, 全国有850条河流严重污染, 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 60%的人们正在使用不合格的水源[4]。同时农牧业使用的农药、化肥所造成的污水也使得附近的水源受到污染。

(2) 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对生活环境、江河湖海以及耕地的破坏。垃圾包括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两部分, 垃圾能够侵占土地、堵塞江湖、有碍卫生、影响景观, 还可以危及到农作物的生长及人体健康。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工业及生活废弃塑料的污染, 即白色污染。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 确实给人们带来了很大方便, 买菜不用提上菜篮、垃圾不用垃圾桶、早晨送取牛奶也不需要像20年前那样天天用使用过的空玻璃瓶换取当日的玻璃瓶装鲜奶。但这种潇洒与方便的代价是大量一次性塑料包装物的使用与丢弃。难以分解的塑料垃圾构成了白色污染, 造成对环境的严重影响, 危及人类生存环境与生态平衡。

(3) 大量能源消耗, 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为人类长期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不可再生资源, 主要指自然界中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如泥炭、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这类资源是在地球长期演化过程中, 在一定阶段、一定地区、一定条件下, 经历漫长的地质变化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比, 其形成非常缓慢, 与其它资源相比, 再生速度很慢, 或几乎不能再生。人类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只会消耗, 而不可能保持其原有储量或再生。其中, 一些资源可重新利用, 如金、银、铜、铁、铅、锌等金属资源;另一些是不能重复利用的资源, 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当它们作为能源利用而被燃烧后, 作为原有的物质形态已不复存在, 其形式也已发生变化。

目前作为世界主体能源的石油、煤、天然气, 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 未来学者预测, 维持以石油、煤、天然气为主体能源的时间不会超过50年。

(4) 森林资源的破坏与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倾向。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 对于改善生态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森林占有量严重不足, 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虽然一方面国家在下大力气建设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却在疯狂地毁林砍树。一次性筷子、纸杯、纸袋的广泛使用, 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 也使得我国木材消耗量大大增加。据不完全统计, 若每人每天使用一双一次性筷子, 那么累计起来全国每天要消耗木材约2×104m3 (按10亿人口计算) , 相当于砍掉7 100多棵直径60 cm、高10 m的大树, 相当于毁掉了3万km2的森林[4]。再加上一次性纸杯、纸袋的广泛使用, 房屋建筑、家具、装修材料、森林火灾等等, 每天又要消耗多少木材?毁掉多少森林?我国的森林面积不仅少的可怜, 而且还在急剧地减少。而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作用, 所以环境与气候的恶化也就不难理解了。近年来由于森林面积的减少, 我国受荒漠化影响的地区已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 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00多亿元。除此之外, 水土流失、沙尘暴频繁、气候失调等等均与大面积森林减少有关。

3 实施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全球环境问题、人类生存危机不仅仅是国家所面临的难题, 而且是从国家到企业到个人乃至“地球村”所有村民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从国家与组织层面上讲, 要实施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对于老百姓个人则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应自觉主动地采取一种低碳、低消耗的生活方式, 并落实到每一个生活细节之中。低碳经济的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地球环境的改善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所以, 低碳经济的实施意义重大、涉及范围广、且紧迫性强。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难度, 对于低碳经济的实施存在许多制约因素。我们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进行分析。

(1) 客观因素。实施低碳经济需要从根本上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 而这种战略性的调整需要时间、资金、人才和先进的技术做支持。单就能源结构来讲, 要改变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而这些新能源, 大部分属于正在研究、开发阶段的新技术, 到成熟以至大规模应用可能还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2) 主观因素。工业化、现代文明、城市生活给人们带来了物质上的享受、生活上的便利, 同时也为商品、服务的经营者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这种利益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只是眼前的、局部的或个人的。高消耗经济与生活方式可能会拉动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企业创造丰厚的利润、给人们带来方便而奢华的生活, 但它对于资源的消耗过快;同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长期发展下去使整个人类面临可怕的生存危机。而对于低碳经济的实施, 则需要国家、企业、消费者个人“割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去保全整体利益, 使全球获得长期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使人类生存环境得以长期维护, 造福子孙后代。

但由于人们观念上的差异、认识上的不到位, 这种利益的“割舍”在实际中实现起来具有相当的难度, 也构成了低碳经济实施的主要障碍之一。这种障碍来自于主观因素, 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利益冲突。如, 眼前利益与人类长远利益的冲突、个人或局部利益与全球整体利益的冲突等等。

4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如何克服以上制约因素, 加速实现低碳经济与生活方式?从客观上来讲, 需要国家、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起来, 将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重点投向环保领域。如, 新能源的开发、应用;节能产品的研制与生产;空气净化技术、水污染的治理技术、垃圾的回收与再利用等等。同时, 应转变观念, 将环境保护技术的开发、环保产业的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头等大事, 在政策上提供支持和优惠;资金、人才上提供最大的方便。但尽管如此, 环保技术、产业发展的情况也还要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 不一定短期内就能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因此, 克服主观因素的制约, 号召全社会普及低碳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主观上来讲, 主要来自于人们的观念和认识, 对于各种眼前利益的“割舍”存在一定难度。放弃方便舒适甚至奢华的生活方式、割舍个人利益去维护地球环境并不是每一个公民都能够做到的。所以, 国家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 加速低碳、低消耗生活方式的形成, 创建“节约”型社会。

第一, 应尽快实现观念的转变。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到各企业的经营策略, 再到每一位公民的日常生活, 都必须牢固而清楚地树立“低碳”、“低消耗”、“节约”的全新发展理念与生活态度, 使社会各层面都能自觉主动地以全球、全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生存环境的长期维护为根本, 牺牲局部利益保全整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保全全人类的利益、牺牲眼前利益保全长远利益。

为实现此观念的转变, 从根本上来讲, 应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与道德水平;同时, 应采取各种措施, 全社会动员起来, 加大宣传力度, 使每一位公民充分认识到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及自身所担负的责任。每一位公民都应从我做起、从每一个生活细节做起, 把低碳、低消耗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之中。例如, 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少喝一斤酒、选择小户型住宅、简单装修、少用电梯空调等电器产品、少用一次性筷子、少用塑料购物袋、拒绝过度包装、尽量少开车等等。

第二, 国家应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 使用经济杠杆、价格调整等方式, 以一系列更加强硬的措施, 迫使企业与消费者放弃高碳、高消耗的经营与生活方式, 全面实现“低碳经济”。例如, 可以通过调整电价, 实施用电的区别定价方法。对于不必要的电能消耗大幅度提高电价, 以限制奢侈用电。对于私家车的购买可以通过提高税收水平、提高油价、增收道路维护费、或直接提高轿车的销售价格等方式来大幅度限制轿车的购买与奢侈使用。提高塑料制品的价格, 限制塑料制品的滥用。提高各类木材的价格, 限制木材的使用, 间接达到保护森林资源的作用等等。即通过制定有效的“生态价格体系”, 实现低碳与低消耗目标。

第三, 国家出台更为有效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对于那些使用经济手段无法奏效同时其行为又严重危害环境利益的企业或个人实施强硬的法律手段予以制止。国家应制定更加严格的废气、废水的排放标准, 对于不符合标准的企业执行停产整顿或强制关闭。对于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企业或行业, 绝不心慈手软, 坚决取缔。

总之, 环境保护是关系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 低碳、低消耗经济与生活方式是目前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智选择。但它的实现并非易事, 其中存在许多的制约因素。从客观上来讲, 国家应加大力度, 尽快实现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环保技术的开发、环保产品的生产等方面投入足够的人力、资金和技术;给与优惠的支持政策。从主观上来讲, 应采取各种措施, 克服观念上的制约因素, 从国家到企业到个人, 每一位“地球村”的村民都应自觉主动地选择低碳、低消耗的经济与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崔淑娜.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经济师, 2010 (6) :34-35.

[2]邱耕田.生存问题与低代价发展模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6) :44-49.

[3]张静.关于山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经济师, 2010 (5) :255-256.

[4]董胜利.闫兴愿.21世纪人类面临的生存问题及对策[J].地下水, 2008 (6) :145-147.

[5]刘福森.生存危机与发展论理学的使命[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5) :76-80.

上一篇:2010海南省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历年真题精选之选择题最新考试题库(完整版)_图文下一篇:唯一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