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问题”的一点理性思考——参加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重庆市高级教研骨干研修班”的体会

2023-03-03

2009年10月23—11月1日,我们参加了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委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在大连民族学院举办的“重庆市高级教研骨干培训班”,有幸聆听了9位著名专家有关教育方面的专题讲座,其内容包括:“我国教育改革展望”、“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人事制度改革”、“以研究方法 (理念) 创新促进科研创新”、“当前教育科研的现状及热点问题”、“教育科研成果宣传与舆论建设的思考”、“课程与教学改革三题”、“现代化语境下的中国教育问题研究”等。专家们的报告在充分肯定我国改革开放后教育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提出了我国教育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问题作了一些剖析和探究,这让我们受益匪浅,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思考之一:坚持以人为本是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原则问题。

授课专家认为,在宏观方面我国的教育还存在教育体制改革一定程度上滞后于教育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经费投入偏低;高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缺乏等问题。同时,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教育还未完全转变到以人为本的制度设计上来,这既是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也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我理解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一个教育制度、政策的价值取向问题,是制定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原则问题。我们应认识到,以人为本既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归宿。结合现实进行反思,我们会发现,当前,在发展职业教育这个问题上,一些地方同样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非以人为本的做法,比如:只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忽视职业教育发展的质量;只注重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而忽视学生们就业后的稳定率;片面强调以就业为导向,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注重专业课和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等等。我们希望这些问题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和关注,纠正在发展职业教育问题上的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们的职业教育才能得到持续健康高质量的发展。

思考之二:既要历史地看待教育的问题,又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后赋予学校校长法人地位这一举措,作“我国教育改革展望”报告的专家认为这是我国教育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之一,他介绍道:以前,我国学校行政管理体制的色彩很浓,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改革开放后,明确了学校的自主权和法人地位,这是我国全面进行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标志。现在日本还在借鉴中国的高校法人制度。而作“现代性语境下的教育公共性问题”报告的劳凯声教授却认为,开始于1995年的学校 (特别是高等学校) 法人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损害了公立学校的公益性,他从教育改革的伦理的角度出发,认为公立学校作为公务法人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不应损害学校的公益性,主张制定“公立学校法人法”,从公法的角度对高校法人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义务作出必要的规定。应该怎样看待两位专家看似矛盾的说法?我的思考是:除了两位专家因身份、背景不同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之外,我们应该更深刻地看到,教育领域随着改革开放而实行的学校法人制度是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的学校管理体制的一大颠覆,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大创新,它的实行确实极大地调动了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而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或配套措施,学校法人制度发展至今,已有所异化,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了一些学校领导以权谋私和为学校谋取利益、搞贪污腐化的工具和手段。我们应该历史地看待我国实行的学校法人制度,客观地肯定它的历史作用。同时我们应该更进一步认识到,当一种教育制度开始或有从教育发展的动力演变为教育发展的阻力的苗头时,我们更应该坚持与时俱进,善于打破常规,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尽量避免成绩演变成问题。我认为劳凯声教授对学校法人制度的批评和建立“公立学校法人法”的主张并不是对我国学校法人制度的全盘否定,而是对这一制度很好的补充和进一步的完善,是对我国学校法人制度的又一次创新。

思考之三:教育科研非常需要“内生力”。

这是我听了“以研究方法 (理念) 创新促进科研创新”、“当前教育科研的现状及热点问题”等专题报告后的一个新的认识。我现在也在做市职业教育学会科研课题的管理工作,在工作中我也深感现在有些课题研究如专家指出的那样“不注重调查研究,缺乏数据、事实支持,大、泛、空、不深入”已成为通病。以前我认为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缺乏科学的意识、精神。而这次从专家报告强调的“研究要有主体意识、主动状态、自觉性、”“对教育问题要有个性化的体会”等话语中我感悟和认识到,这可能不仅仅是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缺乏科学的意识、精神的问题,更深层的原因可能还在于现在的教育科研太缺乏内生性动力,而更多地是被动的受自外力特别是一些功利性的东西的推动。怎样才能激发教育工作者教育科研的真兴趣和自觉的积极性呢?教育科研的“内生力”究竟包含哪些要素?受哪些环境、条件、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呢?我认为这也是很值得我们教育科研管理者探讨的一个问题。

思考之四:我们需要针对性更强的研修和培训。

这次研修总的来说不管是宏观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的走向、趋势的阐释,还是微观的教育科研、教研的热点、难点问题分析和经验介绍,对我们进一步抓好教、科研工作都有指导和帮助作用。不过,我们也感到,这次研修还是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研修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听专家们的报告,几乎无我们学员与专家对话、交流的时间;研修的课程内容有点大一统,主要针对普通教育,缺乏分类设计;研修前未见有需求调研,研修后也没有问卷进行反馈,好在要求我们每人写的心得体会还可以补作反馈的部分信息。我想,如果能避免以上遗憾,更多地重视、了解、掌握研修主体的需求和反馈,我们的研修或培训可能会更具针对性、更有实效。

上一篇: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审度与思考下一篇: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