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体育发展探讨论文

2022-04-20

摘要:少数民族体育是少数民族由心而发的一种文化表达,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体现了新时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民族体育发展探讨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族体育发展探讨论文 篇1:

发展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教学措施的探讨

体育自始至终都是检验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在整个素质化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并且也传承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光辉历史与文化。对此,本文也将以体育教学的发展为切入点,立足于少数民族的课程建设,分析少数民族体育在我国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探讨有效的发展措施与方法,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帮助,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国家,并且也是聚集56个民族的大家庭,除了占比最高的汉族之外,其余的少数民族都在千百年的演变和继承中,积淀了自身的文化遗产和宝贵资源,在这其中,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绽放的光彩是不能忽视的,不仅传递着民族发展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价值取向,也展示着我国多姿多彩的历史发展画卷,能够为现代化体育课堂的建设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所以也应当在新课改贯彻落实之际,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1 分析少数民族体育在我国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首先,我国少数民族体育在形式与内容上都与现代化的体育活动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且开展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文化底蕴的区别是尤为突出的。正是因为如此,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并没有提高对少数民族体育的重视,过于强调对现代技术的传授,忽略了传统文化的挖掘,以少数民族体育教学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是有所欠缺的。其次,有相当一部分体育院校都忽略了对师资队伍的组建,这就阻碍了少数民族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尽管一些专业的民族院校已经配备了少数民族体育教師,但在人数上仍旧存在很大的缺口,而且这些教师也缺乏一定的专业素养,无法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另外,教育部在宏观上并没有出台较为系统且完整的少数民族体育专业教材,大部分教师都是凭借自身的主观臆断和历史经验,在网络上搜集相关的资料,开展一些技术方面的教学,并没有真正引导学生了解体育的理论和概念,这不仅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会让少数民族体育的课堂缺乏科学性,影响少数民族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不利于后续实践活动的推广。最后,运动器械的落差也是少数民族体育开展中面临的重点问题,一方面,传统少数民族体育项目需要使用的器械体积较大,而且重量较大,在搬运的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也会伴随着一定的安全风险。另一方面,体育器械的维修也缺乏专业的厂家,在质量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这也会给课堂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干扰。

2 分析发展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教学的方法与措施

2.1 推动意识形态的调整

本质上来讲,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也推动了现代化体育运动的演变,许多当代的竞技体育也是植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例如奥林匹克运动中的跳水,就是从传统的运动跳马活动演变而来的。正因为如此高效,才更应当转变自身的意识和理念,要从传统轻视少数民族体育的理念中脱离出来,推动优秀文化和现代竞技的深度结合,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姿态去接受外族文化,为体育课堂教学注入更多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本身就发挥了健身和健美的功能,能够传递思想价值理念,娱乐身心,放松心态,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结构。所以,国内院校也需要通过公众平台,广播,校报和报刊等内部媒体,宣传有关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的知识。

2.2 推动体育教学改革

高校应当适当提高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在整体教学中的占比,充分利用好体育选修课这一模块,开设一些特色较为突出的少数民族运动,例如来自内蒙古的摔跤,新疆的达瓦木,新疆舞蹈等等,丰富体育教学的结构和内容,让少数民族体育能够获得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同时,在课程辅助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注重引导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更加具有趣味性的课程,例如斗牛或者是雪地走等等。

2.3 打造轻松愉悦的校园氛围

高校除了要优化当下的体育课程设计结构之外,也要为学生塑造更加轻松愉悦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对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兴趣与好感,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效结合到一起,开展课外少数民族体育活动,让学生能够在环境的引导下,认真参与实践,并在集体活动中获得更多的乐趣。例如,学校可以组建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队,或者是创建少数民族体育社团和俱乐部,组织学生开展校内的巡回表演,并聘请少数民族体育界的著名运动员或者是专家学者来校内举办讲座,为学生传递更加专业的少数民族文化以及知识,激发出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3 结束语

总的来说,少数民族体育教学仍旧存在理念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的鲜明问题,这些都是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对课堂设计进行调整和优化才显得更加急迫且必要。本文通过理念的调整,特色课程的设置,文化氛围的塑造这三个角度,论述了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开展的方法,充分结合了高校的办学现状,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高校和教师的参考依据。在未来实践的过程中,高校也应当积极完善少数民族体育课程的资源管理机制。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三江县三江中学)

作者:张祖繁

民族体育发展探讨论文 篇2:

关于当前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科学认识

摘要:少数民族体育是少数民族由心而发的一种文化表达,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体现了新时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在意义选择上应坚持生态与生计共享,目标定位上要遵循乡土与外来共荣,发展地域上要体现城乡间的协调和互动,实施动力上要充分发挥民间和政府的合力,方式途径上要采用保护与发展互补,效益评价上要体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发展取向归属上要遵守体育与文化的认同。

关键词:民族体育;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科学认识

文献标识码:A

回顾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不能否认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也必须承认,当下少数民族体育发展处于艰难选择的十字路口:一边因袭着传统,一边向往着未来;一边萌动了世界意识,一边依托着民族情感。这种基于传统和现代两种文化价值观影响的少数民族体育如何发展亟待探讨。

1、生态与生计共享

“生态”是当下比较时尚的字眼,最直观的理解就是对蓝天、碧水、绿地的呵护,并最大可能维持在自然环境下生存发展的状态。少数民族文化崇尚生态、道法自然。斗牛、龙舟、摔跤、秋千、跳月、跳虎、堆沙、打陀螺、跳竹杆、独竹漂等在起源时都与自然力崇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体现着对自然的关怀、对生态的尊重。因此,选择生态作为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要义,就是抓住了少数民族体育的灵魂,抓住了发展的本质。

研究过少数民族斗牛的人都知道,近年来出现了一种现象:牛主参与斗牛的主要动因是基于奖金的诱惑。无论是彝族,还是苗族,参加斗牛如果能拿到好名次,多则可以获得几千元乃至上万元的奖励,这对改善生活具有不小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在民族节日中,斗牛常常会成为主角,而同时举行的打陀螺、荡秋千比赛则成为陪衬的主要原因。在这里我们决不是贬低牛主的想法,更不能有打压他们的做法。因为就目前来说,如果民族体育活动能为他们带来经济效益,改善他们的生活,那才真正体现了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生活意义。斗牛比赛动因的变化提示我们,如果参与民族体育具有“生计”的意义,他们主动参与体育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采用“谁投资谁受益”的发展思路,采用“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以斗鸡、堆沙、丢包、孔雀舞等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和观赏,从中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乡土与外来共荣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乡土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是包含在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民族体育的发展必须立足乡土、扎根乡土,扎根乡土才有传统,有传统才能传承。因为“本民族体育文化既是历史文化之本,也是未来文化之根,这是我们与世界体育文化对话交流的基础”。对于人类文明发展而言,现代化既是一种历史必然,也是一种世界潮流,代表了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就民族体育而言,武术早已成为广泛开展的世界性体育运动项目。龙舟赛也已“走出国门”,在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新加坡、印度、意大利等国都举行过各种形式的龙舟比赛,正逐步成为世界关注的体育运动之一。赛马、摔跤、秋千、抢花炮、陀螺、射弩等不仅是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还是那达慕、花炮节、泼水节、火把节、古尔邦节等民族节日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活动的主角,成为新时期促进人们身体健康、弘扬民族文化、繁荣民族经济和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

可见,在世界体育一体化趋势明显加速的今天,现代体育对民族体育的冲击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要留住民族体育文化的根,在吸收自身精华和借鉴现代体育优秀成果基础上,进行新一轮整合创新,促使民族体育实现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转型,使之不失传统特色,又能跟上时代步伐。

3、乡村与城市互动

在我们这个农业大国里,村落是农村的主体。而村落体育“由于具有形式的灵活性、内容的民俗性、参与对象的广泛性、功效的积极性等特征”,因此在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还有利于村落社区的整合、传承民间文化、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规避社会秩序的失范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此村落体育是农村体育发展的根基。其实村落体育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作用更为凸显,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更低,村落更为分散。

城市已经成为少数民族体育发展新的增长点。2006年由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支持民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进入城乡社区,并在经费、场地、设施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鼓励和支持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健身中心,使民族传统体育在更大范围为各族人民服务。”发展少数民族体育的重心在村落,而城市在场地设施、经费投入、政策宣传、人员指导、比赛活动、人群锻炼意识和余暇时间等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文化设施是开展文化活动的载体,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我们不难发现4年1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都在省会大城市举行,其他各种级别的民运会也都是在当地的州府、县府等城市进行;尤其是民族节日的庆典比如凉山、楚雄、石林的彝族火把节、贵阳的苗族四八节和屏边苗族花山节等都是在城市举行的。

村落是发展民族体育的根基,而城市又是发展民族体育新的增长点。因此,可以整合二者的特点和功能,使民族体育的多彩魅力成为当地城市宣传自身的新名片,既能吸引外来资金的注入,又能促进城市居民的健身活动;而城市又以其经济、文化等优势带动村落体育活动的开展,而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总体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通过工业、城市的优先发展成果对农村和村落进行“反哺”,已成为国家支农惠农行动的政策要求,从而形成城乡体育互动的良好局面。

4、民间与政府共谋

在传统的中国乡土社会里,人们的行为并不是完全由国家力量直接控制或支配的,而血缘和地缘关系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的行为更多的是被牢固地限定在人情、礼俗、宗法、习惯的规范秩序内,甚至内化在内心深处。

有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活动就是依靠这种乡村管理模式,以参与民众主体的广泛性,与基层文化之间的亲切感和亲合力来维护其存活和发展,体现着本土性的文化特质。贵州清水江苗族每年农历5月24-27日举行的独木龙舟赛,是当地苗族人民自发组织的最盛大的节日性体育活动,享誉中外。赛龙舟活动从采木、凿舟、下水、开划、竞渡直到上岸归棚存放,都是由村寨人员自发组成。这种由民间自发组织的体育活动,充分尊重了“文化持有者”的主体地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在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中要实现职能和角色转变:从“办体育”向“管体育”的方向发展。政府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态度、对策和具体措施等给社会行为的一种指向或信号,这种指向或信号会告诉人们国家和政府在少数民族体育发展方面要做什么,不做什么。饶远认为“通过政府的三大导向作用来调节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并将民族体育带到经济、社会发展和休闲健身生活当中。”目前在少数民族体育组织还没有完全健全、社会自主能力还很薄弱的情况下,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从实践层面来说还是靠政府组织和实施。“体育搭台,经济唱戏”,少数民族体育作为仪式表演、成为旅游品牌与旅游消费内容的表演和娱乐项目,为经济建设开路搭台,因此许多地方的民俗节庆都成了政府办的活动。

关于少数民族体育的组织,历史上民间社会与国家政府曾经存在长期博弈过程。李志清以侗族抢花炮为例,用国家一社会的框架理论深刻分析了博弈发展历程的特征和规律,认为:“这种博弈从主观到行为都是在追求一种非零和博弈,目的是为自己争取有限的生存空间。民间组织会采用主动与政府沟通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活动对政府与社会的意义;而政府方面也希望通过民族体育这种文化活动手段达到搞好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讲,民间与国家的共谋则是双赢选择。

5、保护与发展互补

少数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面临着较为残酷的现实。一方面,它们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是草根文化的精粹;另一方面,在现代化的冲击之下,它们又那样脆弱,自我保护能力不强,无论是传人的去世,还是青年一代的漠然,对它们的打击都是致命的。众多民族体育项目濒临失传的窘境,如彝族的“三笙”、傣族的雄性孔雀舞等;有些项目如苗族的上刀梯等只掌握在少数的法师手中,只在特殊的庆典活动中才偶有表演,同样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中国民族学学会名誉会长宋蜀华指出:“今天,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保护民族文化(包括口头和非物质文化)尤其是人数少的群体的文化,这是十分紧迫的工作。行将消亡的更需要抢救。保护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保护该民族自身。保护和抢救工作既是该民族,同时也是人类的共同任务。”

保护与发展,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棘手课题。作曲家田丰致力于民族传统舞蹈的抢救和保护,他在自己的传习馆里,按照“原汁原味,求真禁变”的原则教学。为了再现传统的真实,他甚至禁止学生看电影,不准他们与外界接触。曾参与创办传习馆的舞蹈家杨丽萍却主张舞蹈要顺应时代需要而变,因为传统也是发展的,传统发展之后又变成了新的传统,只有在发展中保存传统,并使之发展,才是最积极的做法。从对历史真实性负责的角度来说,田丰采取强制性措施是可以理解的。但他错在不理解传统既包含着历史的内容,又承载着时代的价值。可见,对于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从发展方式上来看,应当坚持保护和发展互补的方式。保护是为了以后的发展,发展是最好的保护。过于强调保护而忽视发展,或过于强调发展而忘记传统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6、经济与社会并举

少数民族体育是一种文化,又是一种资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将既有民族风格,又有娱乐性、观赏性的体育活动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经济功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比如西双版纳的傣族依托国际泼水节,开展了龙舟竞赛、放高升、丢包、堆沙、斗鸡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比赛和表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5年,前往西双版纳的游客达到282.54万人次,比“九五”末期增长了8%,而2006年第一季度游客比2005年同期增长16.8%,综合收入增长17%。如此打造民族旅游品牌,提升地区形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其成为牵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力军。再者,“民以食为天”,许多民族体育项目如傈僳族的上刀梯、下火海,维吾尔族的达瓦孜,苗族的芦笙舞,壮族和黎族的跳竹竿等,因为本身就是珍贵的表演艺术,若能通过市场经济运作,使传承人能够靠本身的技艺而生活,有利于这些珍贵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

“文化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它的社会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作为一种文化,民族体育文化具有凝聚人心、集合力量的社会价值。黔东南、滇南的苗族群众将赛龙舟、斗牛、爬花杆等作为本民族最重要的文化,使大家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促进了交流和沟通,从而对本民族文化产生了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增加了凝聚力。这无形之中形成了社会安定、人与人之间友爱相处的和谐局面,这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相符合。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各领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为发展是综合的概念,不仅有深度,而且有广度。因此衡量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效益,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更要关注社会效益。从社会效益来看,发展少数民族体育,重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与社会的稳定繁荣。

7、体育与文化的认同

许多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不同于现代的主流体育,有的甚至是体育、舞蹈难辨,例如壮族、黎族的“跳竹杆”、苗族的“跳芦笙”、白族的“霸王鞭”、彝族的“阿细跳月”、藏族的“跳锅庄”等,既是舞蹈,也是体育;既能“以体形变化诱发身心的美感,具有审美特征和文化意蕴,又能对身体进行有意识的塑造和美化”。

“文化是个综合体”,民族体育文化也是如此。研究民族体育的“体育”特征时一定不能淡化其文化基础和内涵,更不能脱离滋养它的社会文化环境。民族体育根植于传统社会的文化土壤,与他们的历史渊源、社会发展、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祭祀信仰等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自我表达”的一种形式,也是“身份认同”的主要标志。这正如说到西班牙,就会想起那惊险刺激、令人窒息的斗牛;说到巴西,就会想起华丽无比的桑巴足球;说到日本,就会想起那充满怪异特质的大相扑等。

因此,民族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是民族文化共同体中的剥离和凸显出来的文化存在,能够充分地反映出一定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观”,是具有身份象征和民族象征的标志文化。因此,我们要深刻挖掘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内涵,使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得到更多民族认同。

少数民族体育是少数民族由心而发的一种表达,是一种感情交流的媒介和符号。因此,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要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内在特点和发展规律,尤其要充分尊重文化持有者的主体地位;要唤起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自觉,以自己的民族文化感到自豪,倍加珍惜并主动参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同时还要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持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提升我国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实现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真正使亿万少数民族“共享改革开放在体育领域的成果”,都需要加强关于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意义选择、目标定位、实施动力、制度保障和发展途径等的科学认识。

作者:李延超 虞重干

民族体育发展探讨论文 篇3:

小学民族体育传承与策略研究

摘要

民族体育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与保护方面是重要社会事业。但是,因为旧社会传承体制已解体,新社会组织还没有形成,在民族体育传承方面十分艰难。基于此,论文主要对小学民族体育传承与策略开展研究,首先简要介绍小学民族体育传承价值,其次探讨小学民族体育传承存在的问题,包括学校思想观念落后、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器材设施。基于问题探索基础上,提出小学民族体育传承策略,包括更新传统学校体育观念;强化民族体育师资培训;加大经费投入,完善训练设施。最后简要总结,通过论文研究希望给之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民族体育;传承

一、小学民族体育传承价值

21世纪,我国进入到了社会转型关键的时期,体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同样对学校体育教学开展提出新要求。学生是国家未来,同样是民族希望,把体育教育和民族传统充分连接,让学生从小可以对我国民族体育有了解,这不可或缺。多年发展中,我国已形成完整小学体育教学的体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树立终生锻炼体育思想发挥出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留下丰富民族体育积淀,伴随社会不断发展,传承民族体育十分重要。新课标指引基础上,优化小学体育教学课程,从民族体育项目选题、实践教学等,作为体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努力,传承民族体育,构建和谐小学体育课堂。

(1)提高小学体育竞技价值

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来自国外,但是,国内民族体育项目在提能素质要求、运动形式特征方面,和现代竞技体育都十分相似,有竞技共性。部分国家民族体育项目经过推广与发展,逐渐成为了国际流行现代体育项目,甚至成为奥运会与亚运会参赛项目,这都能给我国经济类民族体育项目传承、推广提供良性参考的作用。因此,传承民族体育可以提升小学体育竞技方面价值,通过学校培养相关民族体育专业人才,扩大在国内、国际中影响,争取可以成为全运会和亚运会,甚至是奥运会竞技比赛的项目。

二、小学民族体育传承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思想观念落后

小学民族体育传承中,学校思想观念落后,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是缺乏重视,民族体育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也是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但小学民族体育传承中,对于此方面作用并不注重,仅仅是走形式开展民族体育。另一方面,缺乏正确发展认识,认为民族体育很那适应现代工业文明发展需求,很难成为现代社会体育文化主体。此外,部分小学生不能吃苦,学校内现有教学内容、方式很难吸引小学生参与民族体育,不让让小学生积极传承民族体育。通过上述分析说明,小学民族体育传承中,思想观念落后,不利于传承民族体育。

(二)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教育希望在于教师,建设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与结构合理,以及相对稳定教师队伍,成为了教育改革与发展根本大计。民族体育引入学校体育教学,这是开创性工作,想要让工作在学校内部得到正常与有效开展,师资力量是关键。但是,实际情况中,即使是已经开展民族体育项目活动小学,师资力量十分薄弱,诸多教师仅仅是凭借个人兴趣爱好,选择民族体育实施教学的,缺乏系统专业培训与学习。作为专业教师,一定要掌握項目历史背景与专门技能,才可以有效开展教学指导的工作。但小学民族体育传承中,专业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缺乏专业教师提供指导,这导致民族体育传承受到阻碍。

(三)缺乏器材设施

目前,因为知识在小学开展民族体育项目,并没有在体育课程中纳入,也因此,多数小学对其重视程度不足,缺乏相应经费方面投入,出现各种训练设施出现缺乏的问题,很难有效开展民族体育项目教学。与此同时,诸多体育项目需要有专门训练设施,缺乏专门训练设施,并不能传承民族体育,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也不能开展有效训练,学生同样不能掌握有关民族体育动作、技术要领等。即使是有少数小学有比较完善训练设施,但是,仅仅可以为学校体育项目表演队学生参与训练满足,不能做到全校普及,进而也说明实际意义不足。通过分析说明,小学民族体育传承中,其相关器材设施比较缺乏,从而不利于民族体育在小学内传承发展。

三、小学民族体育传承策略

(一)更新传统学校体育观念

目前,诸多小学从教学大纲,到具体教学过程中,制定与开展依然是现代竞技项目。广大师生心目中,体育仅仅是单纯三大球与体操,以及田径等经济项目。近些年发展中,虽然经过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共同的努力,部分民族体育内容正在逐渐被充实在体育教学内容中,但就实际情况来讲,仅仅是在形式方面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没有真正融入到学校体育中。这也就可以表明,需要更新传统学校体育观念,借鉴国外体育教学大纲,或体育课程标准,引进民族体育,合理选择与调整现有教学内容,让民族体育可以在学校内得到良好传承,也可以为民族体育培养优秀人才。

(二)强化民族体育师资培训

想要把民族体育引入在小学体育课程中,不仅是需要掌握现代体育科学知识教师,同样需要掌握民族体育知识、技能师资力量。因此,想要让民族体育在小学中得到良好传承,一定要做好师资队伍培训的工作。作为体育教师需要主动更新自己的观念,转变自己的决策,勇敢开展创新,积极的投入在民族体育学习中。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小学领导牵头,有条件学校可以建立民族体育师资培训班,聘请专业民族体育传承人,给体育教师提供更多与更好学习培训机会。另外,学校也可以组织教师在民族聚居地区中,学习民族体育项目,收集与整理相关资料,同时运用教育学与生理学,以及体育学有关理论进行改造和整合,让其更与学校体育发展适合,良好传承民族体育。此外,学校也可以举办相关民族体育活动与学术报告,以及民族调研等方式,开展培训与交流,提升教师理论知识和教学水平,更好促进民族体育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加大经费投入,完善训练设施

现如今,解决课程设计与教材编写等其他问题之后,在小学体育课程中纳入民族体育项目,和小学体育课程充分融合发展。基于此,小学学校应该加大经费投入的力度,建设与完善各项的训练设施,除了学校成立相关民族体育表演队之外,还需要向全校学生普及,能做到全员参与民族体育项目。

四、结论

综上所述,社会转型发展中,传统文化传承空间受到了很大程度冲击,在社会转型中,民族传统受到严重冲击,传承与保护方面处在劣势地位上。学校作为民族体育传承重要场所,需要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特色化课程资源,更好传承民族体育。与此同时,还应该向学校体育发展提供政策倾斜,提供配套资金的支持,支撑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与发展,更好传承民族体育。

参考文献

[1]邓传波,许贵泉,邓坤坤.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运动精品,2021,40(10):69-70+72.

[2]倪东业,万利,胡庆华.民族高校民族体育教学改革、传承、发展的思考——以湖北民族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26):45-48.

[3]殷鼎.审视新时代中小学体育课程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J].湖北体育科技,2021,40(01):71-75.

[4]黄贤东.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体育教育的关系[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6):208-210.

[5]康彪,刘金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10):67+61.

[6]吴雄文.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传承和发展民族体育[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7(16):151-152.

作者:赵华莹

上一篇:政府信息公开管理论文下一篇:电视传播符号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