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体育传统文化论文

2022-04-20

摘要:王京龙先生的《战国百家争鸣与中华传统体育精神的构架》一书,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华传统体育精神构架的研究专著,阐述了战国百家争鸣与中华传统体育精神基本框架的构架过程。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民族体育传统文化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族体育传统文化论文 篇1:

传统文化视角下我国民族体育的复兴

摘 要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探索传统文化与民族体育之间的关系;二、研究以西方近代体育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传入的过程中,对我国的传统体育以及至今的体育思想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三、结合传统文化对于民族体育的复兴提出策略建议。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体育 复兴

一、我国民族体育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我国民族体育起源于传统文化

所谓“中国民族体育”,就是指有别于西方体育和其他国家体育的中国人自己的本土体育,之所以说它是一个“内容博大而结构复杂的文化体系”,主要因为它是在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长河中发展而来的[2]。当某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激烈的文化碰撞最终转化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融合。此时,民族体育总是会获得一个丰富发展的机会。所以说,我国民族体育的起源、发展与传统文化之间是息息相关的,民族体育是一个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展示之一。

(二)我国民族体育与传统文化之间相互作用

我国的民族体育和传统文化不仅为表里关系,而且在发展的进程中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中华文化的发展就是由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成果构成的,包括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中外文化交流等。所以汉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民族体育,都有着鲜明的多民族汇合融通的痕迹,这在诸如马球、射箭、中国式摔跤这些古典项目上看得一清二楚,历史脉络清晰可寻[2]。也就是说,传统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促进了民族体育的发展。

二、西方文化的侵入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以文化为代表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民族的上层建筑,是国家民族长期发展的思想内核,对一个国家、民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代表着古老的东方保健体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体育领域,也代表着文化领域所受到的来自西方的冲击。

西方文化体现在体育上的内涵包括标准化、商业化、视觉化和精英化;而中国民族体育则体现出“礼”、“德”的传统文化内涵。西方文化、西方体育现在的强势地位,使得传统文化、民族体育不断改革向其靠拢,而这样会丧失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对于传统文化、民族体育来说都是极大的损失。

三、从传统文化角度探索民族体育复兴策略

(一)认识民族体育重要性,将其置于一个国家总体文化发展框架下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繁荣,党的十七大也提出了“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发展战略,而文化繁荣的重要前提包括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及推动文化“走出去”。这其中,当然包括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自觉、自信、自醒和自立,由此才能谈到民族体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借鉴与创新。因此,民族体育既然要追求复兴繁荣必须要将其置于国家总体文化发展框架之下加以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为民族体育发展带来更多的关注和更加科学的发展。

(二)保持民族体育自身独特性

在民族体育的发展中必须认识到——民族体育源远流长的活力来自于传统文化的独特性。虽然目前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体育所代表的是标准化,但如果只是一味的改变民族体育的传统文化内涵去迎合奥运会的标准,并不利于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要认识到,文化发展并非只有一种模式,民族体育的发展一定要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具体做法可通过以下几个方式进行。

1.重建中国民族体育运动会

传统体育的独特性保持和弘扬,不一定要体现在现存的体育文化发展模式中(如争取中国民族体育项目进入奥运会),也可以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如同美国人输出“NBA职业篮球”运作模式一样。中国人在民族体育文化世界性展示活动的举行方式、展示规则、组织形式、内容等方面也应该尝试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为民族体育的搭建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

2.构建多元化保护策略

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具体对策上,应构建多元保护策略,致力于保护传统体育的独特性和传承性。

首先,政府应支持民族体育的发展创新,在民族体育继承者的保护与培养、建立专业保护队伍和研究机构上做出努力。政府对于民族体育的支持,有利于整合促进民族体育发展的资源,为民族体育的发展注入活力,使其构建起更加科学、合理、系统的发展体系。

其次,媒体和社会应该对民族体育的发展投入更多的关注。民族体育与西方竞技体育不同,它适合群众的体育需求,大都具有强生健体的功能,而媒体和社会的关注能使得民族体育这些功能更加广泛的发挥作用。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增强民族体育自身的活力,而适应需求则是民族体育自身活力的源泉。

(三)传统体育仍需要传承与创新并存

首先,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搬,关键是对其内涵和基本价值的传承,重要的是要符合当代人的健身娱乐需要;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传统体育要保持与创新并重。在今天,发展与创新已经有了更多地借鉴,包括对国际体育发展的借鉴。

只有在借鉴西方经验并结合民族体育特征的基础上,为民族体育的发展构建舞台,民族传统体育才可以大有作为。而当我们将这些舞台做成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品牌”,像奥运会、NBA、英超一样,就可以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成就民族传统体育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娄章胜,袁校卫,王振杰.体育全球化视野下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危机[J].体育学刊.2008.12:88-91.

[2] 马明达.试论中国民族体育体系的重构[J].体育文化导刊.2007.06:21-27.

作者:石璞

民族体育传统文化论文 篇2:

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体育精神

摘要:王京龙先生的《战国百家争鸣与中华传统体育精神的构架》一书,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华传统体育精神构架的研究专著,阐述了战国百家争鸣与中华传统体育精神基本框架的构架过程。本书立足于东夷文化角度的研究视角拓展了中国古代体育史“万事一系皆黄帝”的研究视野,提出了以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体育精神,以尚道德、讲诚信为特点的中华传统体育精神是解决现代体育毒瘤的金钥匙。

关键词:中华传统体育精神;民族精神

·

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的总体要求。这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体育精神增添了新的动力。近日翻阅王京龙教授的《战国百家争鸣与中华传统体育精神的构架》[1]一书,深受启发,对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实践有着一定借鉴启迪价值。

[1]基本内容

《战国百家争鸣与中华传统体育精神构架》一书是王京龙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华传统体育精神构架的研究专著,主要阐述了战国百家争鸣与中华传统体育精神基本框架的构架过程。在理论上拓展了中国古代体育史研究“万世一系皆黄帝”的学术视野。

该书以中华文明起源的夷夏东西说为理论基础,指出东夷文化是中华传统体育精神的基本渊源之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是以黄河、济水、淮河、长江为坐标,这四条大河流域,诞育了三个大的文明集团,它们是西部河洛流域的华夏文明,东部济淮流域的东夷文明和南部江汉流域的苗蛮文明,后来华夏文化节与东夷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来源,南部苗蛮文化的汇入,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来源的补充和丰富。三者不断地相交流碰撞,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中华文明的整体。由《史记》而形成了中国史学界“万世一系皆黄帝”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早期曾非常发达的东夷文化。该书立足于东夷文化背景下的齐文化发展,以齐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战国百家争鸣为基本材料阐释中华传统体育精神的构架,极大的开阔了中华传统体育精神的学术视野,为认识了解中华体育精神的来源及形成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战国诸子对中华传统体育精神有着突出的贡献[2]。该书主要就战国诸子思想中所体现的体育主张进行了阐释,着重对儒家、道家、墨家、医家、杂家代表人物与著作中反映的体育思想进行了挖掘和整理。

儒家的体育思想突出表现为三个特征,一是认为体育是一种服务于国家政治的工具;二是重人的体育品德修养,三是强调体育是人的基本素养的一部分。具体而言,孔子的体育思想主张以“成人”教育为目的[3],整个的教育过程,既包括技能的教育训练,更包括了精神的培育。因而,孔子体育教育思想中对于精神道德的高度要求,无疑是开启了中华传统体育精神特色建设的大门。孟子则把儒学中由强调个人修养而实现“礼乐治国”,升华为由强调君主“仁政治国”而实现“与民同乐”,代表着中国体育思想史上的全民运动意识的最初萌芽。荀子强调人的气质教育,明确提出了运动健身的基本理念,阐述了乐舞对人的心智陶冶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最早提倡“快乐体育”的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学体育思想的发展,始终置身于周代礼乐治国的文化背景之下,立足于培养人的气质与精神,反映着一种器宇轩昂的大无畏积极进取精神。

道家的体育精神主张与儒家的体育精神主张大异其趣,走上了更多以关注人的生命为思考本体的“贵生”之路,形成了以遵从自然规律为基本特征的體育思想理念。从修身养生的角度看,老子的理论揭示出了人生的某些最基本的规律,在体育科学的发展层面上是有着重要历史地位的。杨朱从生命的唯一性角度提出的“贵己重生”、“不以物累形”的观点,相对于健身养生而言,是值得肯定的;虽然透露着“为欲尽一生之欢,穷当年之乐”的消极态度,但他对于生命本身的唯一性和平等性的认识,不仅在当时看来有着很高的价值,即是今天,从人权的角度看,也仍然闪耀着朴素唯物主义的灿烂光辉。庄子不仅提出了“游”的心身超凡脱俗观,提出了生命现象的“形”、“神”二分观,而且提出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养生观念。以浪漫的理想主义者姿态,显示着对于生命欲望的强烈追求。

墨家学派的思想是在墨子忧国忧民的思想和行动当中表现出来的,其思想理论和社会行为,以其强大的感染和渗透力,对中华传统体育精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强烈的团队协作意识、积极的进攻意识、强烈的科学探求精神、显明的道德要求和伟大的侠义精神几个方面,宛然而成为中华民族夺目的灿烂亮点。

《黄帝内经》虽托黄帝之名所作,实际上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时期,是医家的代表作品。作为一部古代医学的奠基之作,其中的体育思想主要是站在医学科学的立场上,从认识生命现象、养护生命肌体的角度表现出来,对后来的体育生理学、养生学、保健医学等学科都是重要的理论基础。书中提出的“和于阴阳,调于四时”、“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理论折射出战国时期的医学和养生思想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管子》对古代体育思想的贡献突出有三,一是最早记载了古代的民间习武活动,二是最早对“养生”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三是最早记载了技击(武术)的动作要求。《管子》中四篇关于“气”的阐释,是中国古代气功发展基础理论的奠基石,对中国古代的医学、保健学都有着杰出的理论贡献。《吕氏春秋》虽然不属于战国百家争鸣的产物,但其中的体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却代表着参与百家争鸣的众多学派的体育思想观点。如其明确指出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运动主张,并且对生命现象的科学认识、对保健养生理念的凝练、对音乐健身功能的升华,是战国百家争鸣过程中的高亢谢幕余音。

该书在全面而细致地剖析先秦诸子体育主张的同时,指出先秦诸子对中国人文精神的阐述与糅合,在自觉与不自觉的思辨过程中,构建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以静为主的行为要求、以德为主的行为规范、以利相导的激励原则”为核心的中华传统体育精神的基本框架。具体表现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强的集体主义精神,任智不任力的竞技精神、性命至重的人本精神、重德尚礼的参与精神”等五个鲜明的特征。

[2]理论价值

自近代以来,西方体育凭借其自身“竞技”与“功利”优势的广泛传播至世界各地。但是,体育与经济的结合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体育规模不断扩大,竞技水平越来越高之时也引发了一系列负面问题:诸如赛场暴力、违禁药物的滥用,运动员和裁判员的道德滑坡等现代体育的“毒瘤”, 一次次刺激着人们的道德神经,使原本圣洁的体育赛场蒙羞。而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以重道德、重伦理为特点的中国传统体育精神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4]。

该书认为,中华传统体育精神包含的人本关怀、身心并重、积极进取、追求和谐、维护和平思想不仅与奥林匹克精神有着极大的共通之处,并且中华传统体文化追求和谐、崇尚道德的体育观念对现代竞技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具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中华传统体育精神强调的重精神、讲伦理、尚道德、讲诚信的人文思想正是时下世界体育快速发展过程中所逐渐缺失的内容,弘扬中华传统体育精神中崇尚的道德理念为解决现代竞技体育发展中存在的毒瘤提供了新的思路。作为民族传统瑰宝的尚德诚信思想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应得到充分的张扬。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战胜自我、追求卓越无疑是竞技体育的主旋律。但在社会体育领域却并非唯一准则;中国传统文化中宣扬的求仁和、尚中庸等思想使得中国传统体育的竞技性大为减弱。但另一方面它推崇的射不主皮、众乐乐思想对当今社会体育的发展、促进全民健身的参与方面有着独到的价值.

[3]几点启示

该书对中小学教育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出现在齐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战国百家争鸣是与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发展中的基本源头,认识中华传统体育精神是一个必须的起点。该书对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二,近代以来我们的体育理论建设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整体认识以及现代民族特色体育理论的建设与发展相对不足,使得“我们现有的体育理论既不是东方文明、也不完全是西方文明的传承,不辨东西。”[5]在中小学足球教材中强化中华传统体育精神教育,意义重大,不可小觑。

第三,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反映了对当前中小学教育体育滑坡现象的高度重视,加强中小学的体育教育,首先應当是体育精神的教育,而教育最重要的还是以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为主体的。在这一点上,该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参考。

注释:

[] 王京龙.战国百家争鸣与中华传统体育精神构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马飞.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体育思想之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3(7):123-126.

[3] 王京龙.从《论语》看孔子的体育思想观念[J].体育科学,2012(1):77-80.

[4] 王化冰.东周齐国——古代东方的奥林匹亚[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9(8):43-45.

[5] 胡小明.论中华体育精神的重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3):5.

作者:王玫红

民族体育传统文化论文 篇3:

高职开展民族体育教学的策略

【摘 要】本文认为在高职课堂中开展民族体育教学,能体现体育教学的发展性、时代性、民族性,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并从加强民族体育课程建设的力度、创设民族体育文化的校园环境、采用信息技术提高民族体育教学质量三个方面论述高职体育课堂开展民族体育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民族体育 信息技术 校园环境

高职学生对体育运动都有着强烈的需求,对新兴的体育项目有浓郁的兴趣。在设置多样化的体育项目上,教师可以考虑开展民族体育教学项目。我国的体育项目形式广泛、项目繁多,再加上民族体育的融合、传播与发展,成为高职体育教学的丰富资源。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院校,民族体育提倡的“以人为本”原则与高职院校办学宗旨是不谋而合的。在高职院校中普及民族体育,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真正意义的“绿色”体育,体现了体育教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发展性。高职院校普及民族体育,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知识水平,为将来走向社会与适应社会生产需要奠定基础。笔者在教学实践基础上,论述高职体育课堂中开展民族体育教学的方法。

一、加强民族体育课程建设的力度

体育课程是传播体育文化的主要载体,承担着普及体育知识、激发学习体育兴趣、增强体育运动技能、树立终身体育理念之重任。因此,民族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加强民族体育课程建设的力度,广泛传播传统民族体育文化。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该加大体育理论研究的力度,加强体育科研,学习传统民俗体育技能。少数民族体育是我国各民族心理、民族特色、民族精神、民族价值取向、民族审美理念之反映,也是民族文化内涵的充分体现。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发现和整理蕴含少数民族精神的体育文化,彰显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生命力。体育课程是高职院校传播体育文化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该编制具有教育价值与实践意义的民族体育素材、教案、教学大纲等,使民族体育资源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有机结合,广泛传统民族体育文化。为此,教师应该编写民族体育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方案,规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学活动,沉淀体育教学的传统文化内涵。在教育部颁布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纲要中也提出,弘扬少数民族体育,需要坚持发展性、时代性、民族特色,这是少数民族体育校本教材编写的归属点与出发点。为此,教师在编写民族体育教材上,应该注重贴近科学文化需求、贴近学生专业特色、贴近学生职业道德修养这三个“贴近”。在民族体育教学内容上应该注重拓展性与趣味性,知识点上也应该体现系统性与连续性。如广西某职业技术学院在开设建筑工程专业与旅游专业的时候,就把苗族与侗族的民族体育项目射弩作为一项旅游表演项目。在体育知识点上,应该讲述射弩项目的历史发展由来,介绍该体育项目的主要动作要领,让旅游专业或者建筑工程专业学生进行表演与学习,也能为当地旅游业经济发展增添亮点。学校也可以组织教师开展民族体育调研活动。如在武鸣三月三歌灯、中国—东盟博览会、融水芦笙斗马等节日,可以组织教师参加活动,亲身体验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风情。教师也应该深入少数民族田地间,积极虚心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学习,发掘具有健身价值与传承价值的民族体育项目。

二、创设民族体育文化的校园环境

教师可以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与育人功能,营造民族体育文化的校园环境,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适应时代发展之需要。为此,教师应该积极营造民族体育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可以创设民族体育文化社团。众所周知,社团在高校学生生活中承担着联络社会、宣传体育项目、组织竞赛、组织传播等功能。体育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创设民族体育文化社团,在指导教师、经费投入、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学校可以鼓励社团开展各种民族传统体育技能竞赛,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让更多学生学习与了解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吸纳更多民族体育文化爱好者。通过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活动,不仅令学生了解民族体育的娱乐与健身功能,传承民族文化,更有利于学生在业余时间内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可谓是一箭双雕的好事情。

学校也可以通过整合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活动,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民族体育文化征文活动、民族体育文化研讨活动、民族体育项目竞赛活动,创设一流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品牌。同时,也可以充分运用本校的留学生与外籍教师的资源优势,邀请外国人士与本校学生交流各自国家各个民族的体育文化信息,把民族体育文化内涵与国际化办学特征有机结合,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高职院校还可以积极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创设民族体育活动,丰富民族体育文化。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各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如云南傣族的“泼水节”、广西壮族“三月三”等,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竞技活动与民族体育表演活动。高职院校可以借助这些传统民族节日活动,开展民族体育文化宣传,搭建一个能令学生熟悉民族体育风俗和民族体育文化的平台,激发学生参与民族体育活动的激情与积极性。通过这一策略,也能使学生在业余实践中运用民族文化开展各类活动,有利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创设民族体育文化的校园环境,高职院校可以积极营造良好的传统民族体育教学环境。对于广西的高职院校来说,应该把保护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放置于重要位置,可以把民族文化作为生态环境去保护。为此,学校可以调节民族体育文化与学校环境之间关系,创设良好的生态民族文化氛围。如学校在开展民族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校园里面有规划地选择若干个具有特色的区域,建立起传统民族生态文化教学区。在建设教学区的时候,应该尽量保持民族文化原风貌与原生态,设计一些简单有趣、能使学生喜欢的民族体育项目,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建立起富有广西民族体育文化特色的教学环境。

三、采用信息技术,提高民族体育教学质量

在信息時代,教师可以充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民族体育教学质量。如教师可以采用信息技术,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在民族健身操课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少数民族健身操中的靓丽舞姿和精彩的比赛情景,一直到分解健身操的技术动作,激发学生对民族体育项目的学习兴趣。

教师也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播放体育运动情景,分解技术动作,帮助学生规范动作过程,达到提升运动技能之目的。如在“珍珠球”项目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播放高技术的“珍珠球”场面,对学生起教学示范作用,使之在脑海中快速形成正确的“珍珠球”动作的表象。之后,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可以开展探究性学习,在与篮球运动相比较过程中,更容易掌握这一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的动作技巧。

教师也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突出动作的重点与动作的难点。如在讲述少数民族跳竹竿舞动作的时候,由于这是连续的过程,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积极利用课件中的重放、慢动作、停镜等手段,这样学生能学会复杂动作的细节,也能掌握与理解动作中的重点与难点,从而缩短了教学过程,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言.项目教学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3(7)

[2]郭爱华,范国星.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成人教育,2005(2)

(责编 丁 梦)

作者:黄维薇

上一篇:我国农村养老保险论文下一篇:三农问题认识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