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论文

2022-04-26

摘要: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尤为重要,这是其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多角度客观分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性与有效途径。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论文 篇1: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调查研究

【摘要】文章采用田野调查、实地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数量、分布、特征、价值、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全面调查。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特征突出,开发潜力较大,而生存状态欠佳,需要在产业形态、空间结构、保护形式与发展模式上进行创新利用开发。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发与利用

【作者】朱岚涛,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讲师;陈炜,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博士后,教授。桂林,541004

引言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文化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位置,首次明确了“文化生产力”的全新概念,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并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潜力的挖掘和文化能量的释放,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时代要求,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需要,也是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因其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对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地调查和整理,进而实施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不仅有利于弘扬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和价值,而且有利于丰富“文化广西”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彰显“文化广西”建设的内涵与魅力。

一、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存量

(一)广西少数民族概况

广西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境内居住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1个世居少数民族。当前广西壮族有1482万人,占广西总人口的33%,主要分布于南宁、百色、河池、柳州4个市;瑶族在广西分布较为广泛,全区88个县市中有1000人以上者达60个县市;苗族主要分布在桂北、桂西北高山大岭地区,最大聚居地是融水苗族自治县;侗族主要分布在三江、融水、龙胜3个自治县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主要分布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及邻近地区;毛南族主要聚居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少数分布在南丹、河池、宜山、都安一带;回族主要分布于桂林市及临桂、阳朔以及柳州市、南宁市,也有居住于灵川县、永福县、鹿寨县的;京族是广西少数民族中唯一以渔业为生的民族,分布于防城港的东兴市境内;水族主要分布在南丹、环江、河池、宜州、融水、都安等县市;彝族主要分布在邻近贵州、云南的边缘县市如隆林、百色、凌云等;仡佬族是在明清时期从贵州迁移而来,主要分布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及西林县。

(二)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数量

广西少数民族结合自身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在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大量的民族文化体育活动,这些活动丰富多彩,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据统计,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共有传统体育项目478项,其中以壮族最多达194项,其次是瑶族,有87项,以回族最少,仅有4项(详见下表1)。

二、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分布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整理统计,广西境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注:由于同一项传统体育可能在不同的地区流传,因此按地区统计的总数量会高于按民族统计的总数量。

由表2可知,在广西的地级市中,以河池拥有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最多,达71项,占总数的1485%;其次是桂林,有66项,占总数的138%;再次是百色,有59项,占1234%;其它,如南宁有47项;柳州有46项。从资源空间分布上来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广西的西北部和中部山区。其整体特征以西北部的桂林、河池、百色为主轴,呈线状集中分布;以中部的桂林、柳州、南宁为主轴,也呈线状集中分布,其交叉点在桂林。总体而言,主要以桂林、南宁、柳州、百色、河池五个城市为节点,以湘桂线、云桂线、桂黔线为廊道,以322、323、324、210国道为辅助廊道,形成了一个环状分布格局。

三、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特征

(一)集中性与广泛性并存

从民族传统体育的种类和数量分布来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壮、瑶、苗、侗、仫佬族等民族,其中以壮族最多197项,其次是瑶族87项,苗族83项,侗35项,仫佬族28项,而其他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对较少,均不多于15项;从地域空间的分布来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分布具有广泛性,虽然一些体育文化项目主要集中在南宁、桂林、柳州、百色、河池等市,而其他地域均有零星分布。

(二)独特性与相似性并存

由于信仰、宗教、语言、心理等方面存在差异,造就了广西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这些差异性的存在其实也是少数民族独特文化的一种折射,在广西几乎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体育文化项目,这些项目均呈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典型的民族色彩。像侗族的踩芦笙、仫佬族的砍猪脚、瑶族的盘王舞等具有典型的文化异质性。但是由于政治、经济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又具有相似性的特征,军事战争、民族歧视、自然灾害等因素使少数民族在迁移的过程中出现了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似性和同质性,表现在传统体育文化项目上,即一个或者同一类项目在多个民族中重复出现。[1]例如赛龙舟、抢花炮、舞草龙、摔跤、跳鼓、秋千、射弩、武术等项目就在壮、瑶、苗、侗各民族之间同时存在。

(三)继承性与变异性并存

文化的传递和继承是文化流传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性的继承上[2]。人类的社会行为存在着一定的遗传性,即后代与前人保持着社会意识和社会行为的一致性。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接受长辈的教育是少数民族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他们从老一辈那里学习传统习俗、生活技能和劳作经验,通过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等示范作用,便形成了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和继承,这种习惯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就积淀成文化,像苗族的芦笙舞,要求每个苗家男子都会。

然而由于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文化所依托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亦不可避免地发生变革。像京族的哈节,以前主要是一些京族歌圩、拉大网活动、围海捉鸭等传统文体活动,而现在却增加了沙滩自行车比赛、美食节及京族文化研讨会、摄影作品展等活动,哈节中的民族传统体育也早就超越了 “娱神”,变为“娱人”。[3]

(四)竞技性与娱乐性并存

大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竞技特性,具有与现代体育项目相似的对抗特征,像壮族的舞狮、秋千、木球、珍珠球、稳凳、毽球、抢花炮等,均具有较强的竞技性;娱乐性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动力,有些少数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又把娱乐寓于体育运动中,具有浓郁的娱乐性色彩。像瑶族的芦笙长鼓舞便把舞蹈与音乐融为一体,边唱边舞,民族特色突出,娱乐氛围浓厚。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整体来看,娱乐性、竞技性大都是兼而有之的。[4]在竞技中体会娱乐的情趣,在娱乐中增加比赛与竞技,这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

(五)稳定性与季节性并存

广西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劳动过程中,通过继承、发展、提高和升华, 逐渐形成了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相对稳定的传统体育文化项目,诸如舞狮、芦笙、斗马、斗鸟、抢花炮等活动,这些活动每年以农历为主在特定时间,年年举办,岁岁如此,像融水苗族每年正月初十龙狮节的舞龙、舞狮、芦笙和武术表演;每年公历十一月的芦笙?斗马节的芦笙踩堂、斗马比赛等活动,具有长期的稳定性。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多居住在山区,以农耕生产为主,在农耕文化的背景下,春节舞狮、端午节划龙舟、重阳节登高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成了他们庆祝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的规律性活动,这种生产、生活的周期性与规律性导致了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四、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价值

(一)文化视角——民族文化保护的特色样本

文化的多样化和特色化来源于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和五彩斑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内涵、民族风情特色和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习惯。当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原始封闭的生活状态被打破,其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出现了断层,文化的多样性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保护好这些我国民族文化的特色样本显得尤为重要,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特色样本的保护。

(二)经济视角——民族经济增长的有效路径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可以直接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转化,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诸如通过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节庆,聚集人气,扩大名气,可以促进当地扶贫和经济发展,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效果。象百色的靖西以绣球为载体,通过绣球旅游商品开发、抛绣球旅游活动的开展、绣球旅游文化的交流,形成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绣球产业。因此可以认为,开发利用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将是广西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一条有效路径,可以有效促进广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三)旅游视角——民族旅游开展的重要形式

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不仅能满足游客的文化、娱乐、运动需求,同时可以丰富地方文化的形式,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吸引居民参与各项旅游活动之中。像广西的板鞋舞、花炮节、芦笙舞、盘王舞的产生以及文化寓意对游客来讲都充满着神秘的色彩,再加上民族体育活动的娱乐性、竞技性,充满着动作和力量的美感,完全可以满足游客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求新、求知、求动、求奇、求乐的心理。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是旅游开发的重要载体,是对接社会资本的重要平台,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展的重要形式。

(四)社会视角——民族融合的互动纽带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有助于增进民族间的交流、民族关系的改善、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蕴含着强大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既是民族融合互动的纽带,更是民族感情相互交流的桥梁。一般来说,广西少数民族多居住在偏远的山区,村寨之间较为分散,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相聚不易。因此,他们利用传统节庆日进行各种体育活动,以沟通感情、交流信息、增进了解。像三江富禄的“三月三”抢花炮活动期间,广西、贵州不同的少数民族均来参加,他们突破了民族交往的障碍,消除了文化传统差异的隔阂,整个富禄镇不仅成了物资交流的平台,更是不同民族融合交流的场所。

五、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生存状态

(一)生存环境恶化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生存环境和人文生存环境。自然生存环境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自然物质环境,当前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然生存环境呈现逐渐恶化趋势,由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和森林的大量砍伐、民族地区的植被和水源均受到了很大影响,目前一些河流出现断流和污染,原本茂密的森林植被不复存在,民族体育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其次是文化生存环境的恶化,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和现代体育的发展,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展只是一些形式上的展示,丧失了原有的文化内涵,与现代体育相比缺乏广泛的宣传、包装和策划,缺乏更为激烈的对抗和刺激,因而,人们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逐步失去了兴趣。再次,社会环境不容乐观,由于生活的压力和贫困差异的存在,使得民族地区的大批青年人外出务工或者自由经商,他们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热情、兴趣日趋淡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逐渐陷入了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二)基础设施薄弱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多分布在经济文化发展较为落后的山区,这些地区往往地理环境恶劣,基础设施不完善,对外交通不便,可进入性差,可谓是“山上云里钻,山下在河边,对山喊得应,走路要半天”。 [5]像三江的富禄镇便是如此,当地基础设施极不完善,对外交通极不便利,在 “三月三”花炮节期间,游客大量聚集,唯一一条通向外部的道路堵塞,致使外面的游客进不来,里面的村民出不去,路上塞满车辆,交通一时瘫痪,游客只能徒步进入活动场所。当初村镇没有进行相关停车场地规划,很多外来车辆要么停在路上,要么停车稻田或者停在荒地。大量的游客涌入使乡村饭店爆满,而当地的乡村饭店根本无法满足游客的餐饮需求;再者住宿设施的简陋与缺失,导致游客只能乘车1个多小时返回三江县城住宿。

(三)发展经费不足

当前,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经费短缺,其经费来源主要为村民自发筹集捐赠,部分来自企业赞助和少量的政府拨款。以富禄镇2012年的“三月三”花炮节为例,三江县政府拨款3万元,其他资金均是当地村民和三江县不同行政部门的捐款。像2012年南宁孙坡头的“二月二”花炮节,其经费来源主要是由参与抢花炮的村镇向村民的收费,参与的户主,每户收取300-500元不等;其次是政府的少量捐赠;再次是当地企业捐赠的5000元。从经费数量来看,这些经费只能进行基本活动的组织和奖品的购买,而无力进行市场营销及其他活动的开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价水平的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成本日渐增加,现有的活动经费无疑是杯水车薪。

(四)政策支持不够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是一种公共性资源,政府理应是这一资源的保护主体和开发主体。政府应该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制定相关法律政策、规划设计,并承担投资主体的角色,对社会大众进行引导和宣传。目前广西制定了《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规划》,从自治区层面进行了战略规划与部署,而各级地方县、市政府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责任。各级地方政府没有制定具体的措施,发布针对性的文件,以及保护和发展的意见,对保护与开发尚未形成整体的规划、布局,缺乏明确的分工和统一安排。可以说,目前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总体上处于一个“无序、无法、无依、无靠”的自发状态。

(五)理论研究滞后

目前,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的开发上,而对体育文化资源的调查、分类、保护等方面的研究较少。而且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出现了“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等概念。思想认识的模糊,理论研究的滞后对实践造成了一定的误导,当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保护机构与研究机构脱节,保护机构的研究性不足,研究性机构的保护力不强,导致了保护和研究的力度均较弱。从目前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的研究状况来看,一些科研工作者热衷于基础理论研究,而应用性研究很少。相当部分的科研人员都集中在大、中城市高校、研究所,基层和地方的研究人员很少。研究缺乏第一手的资料调查,更多的是借用、翻阅、查找文献,获取数据,到民族地区中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较少。

六、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一)在产业形态上进行产业集群式发展

体育产业集群式的发展形式在国内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北京奥运会场馆的修建,带动了旅游、酒店、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以奥运体育场馆为中心的体育文化产业集群;在福建晋江,体育器材、体育设备、体育用品的生产、销售带动了酒店、旅游、会议、会展、国际贸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体育用品研发制造中心、体育会议展销中心和体育休闲运动中心;上海以F4赛事为杠杆,撬动了城市旅游、体育、节庆、汽车等产业的全面发展。当前,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集聚式的发展需要借助城市平台,凭借城市聚集和辐射功能来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事业的繁荣。城市平台的首选地是南宁,其次是柳州和桂林。因为南宁是广西首府,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主办城市,客流聚集量大,对接国际与社会资本具有先天优势;柳州是重工业城市,生产设备先进,城市基础雄厚;桂林是国际性旅游城市,具有吸纳国内、国际游客的资源优势。因此,广西区政府可依托这三个城市,建设大型的少数民族体育场馆,体育科技园区、体育技术城、高新体育用品工业园区等,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场馆的建设与现代体育场馆的建设相结合,形成体育产业集群。政府以区域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为重点,通过产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积极引导企业、资金、人才向园区聚集。另外,积极地吸引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和国际资本在三个城市建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用品专卖、体育旅行社等实体企业,从而带动广西体育生产、体育制造、体育赛事、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体育房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和聚集。

(二)在空间结构上进行带状圈层式发展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分布具有带状和圈层分布的特征。因此,对于广西而言可凭借边境区位优势,以防城港、北海、钦州为一级节点,以崇左以及其他所辖区(县)为二级节点,充分利用滨海和沿边条件,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开发滨海体育、山地体育、休闲体育、民俗体育,形成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廊;以柳州的百里柳江和红水河为中心,通过龙舟竞渡等水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建设百里柳江水上体育长廊、红水河全民健身长廊;以南宁为中心,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重要平台,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和辐射功能,打造南宁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圈;强化为各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的服务能力,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形成全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服务中心、发展动力中心、国际合作中心;以百色市为中心,以平果、田林、隆林、西林、凌云、乐业为主要节点,以南昆铁路、南百高速公路和国道324线为主要廊道,建设百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发展圈;以河池为中心,以马山、都安、大化、南丹、天峨、宜州、巴马、东兰、凤山等地为主要节点,以水南高速路、210国道线为主要廊道,以河池学院为主要支撑点,把河池市建设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保护圈;以柳州为中心,以三江、融水为重点,以来宾、合山、贵港、桂平、象州、武宣、忻城等地为次要节点,以国道322和柳南高速路线为廊道,建设柳州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发展圈;以桂林为中心,以龙胜、临桂、灵川、兴安为主要节点形成以山水文化旅游为主题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圈。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规划(2011—2015年)》[R],桂体字[2011]90号:110

(三)在保护形式上进行试验基地式保护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保护,可以从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中借鉴保护的经验和思维。为了保护濒危动物和植物,设立国家级的自然保护或省级的自然保护区;为了维护区域的森林植被,设立国家级的森林公园或省级的森林公园。那么,为了保护濒危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可以设立国家级的民族体育文化保护区或者省级的民族体育文化保护区。虽然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不像自然资源和动物资源那么简单,但是可以通过文化资源保护区或者文化保护试验基地建设这样一种方式,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化保护基地的建设可以根据不同地域环境,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设立不同的保护基地。比如,在原生态民族文化村寨,建立原生态的民族体育文化保护区,在保护区内对当地的民族传统、风情、习俗等有关生活方面的文化进行重点保护。对于文化保护区,虽然不能采取隔离措施,但是可以采取有关的干预措施,保护好当地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环境,减少现代文化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和同化;重点保护当地传统艺人,文化传承人,以确保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性;其次,在一些高校、研究所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基地,通过选拔优秀的传承人,开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班,培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后代,改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增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和整理部门,尽量记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信息;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训练基地,在南宁、桂林、柳州等城市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训练和竞赛正常化、制度化、正规化,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竞赛杠杆的推动下,建立起完善、规范的训练制度。[6]

(四)在发展模式上进行文旅联动式开发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与旅游结合进行联动式开发是一种双赢模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附属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能够避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孤立发展。[7]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与旅游的结合可以采取不同的联动方式。首先,对于旅游强势、体育资源处于弱势者,可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旅游景区的开发当中,诸如刘三姐大观园等景区;其次, 对体育文化强势、而旅游资源处于弱势者,可通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举办,吸引游客,聚集游客,然后将游客分流到周边的旅游景区,这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带动旅游发展的模式,像富禄的花炮节、宾阳的炮龙节等,通过大量游客的分流,进而带动区域景区的发展;再次是两者处于均衡地位,旅游和体育实力均衡,即可通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形成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区,这类诸如体育运动公园等。但是,不管何种文旅的联动方式,其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客源共享、信息共用、产业共建、线路共串,实现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事业的繁荣和产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钟宁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3)

[2]李志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与变异探析[J]体育科学,2004(1)

[3]彭业仁陈惠娜京族体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8)

[4]田祖国人文精神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伦理教育价值[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8(5)

[5]江福云,江治宜论重庆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3)

[6]康娜娜张文慧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与传承[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6)

[7]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387-388

〔责任编辑:李妍〕

作者:朱岚涛 陈炜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论文 篇2:

基于经济全球化的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

摘 要: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尤为重要,这是其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多角度客观分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性与有效途径。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商品、人才、信息、技术等不断在世界范围中流动,经济全球化属于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各民族体育事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体育竞赛呈现出全球化特点,在互动、融合过程中,各民族体育大力发展。随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迎来了全新的发展空间以及机遇,利于促进其进一步发展。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类外来文化不断涌入我国文化市场,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不例外。在外来文化不断冲击下,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体育文化生存发展的环境有了全新的变化,大量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断流失。同时,在经济全球化作用下,现代化体育产业迅猛发展,有着较好的社会以及经济效益,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物产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加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开发政策,国内外大批投资者不断在此寻找发展的商机,在科技、外来文化等因素作用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到巨大冲击,大量优秀体育文化遗产不断流失。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急需要围绕经济全球化,多角度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充分发挥其多样化作用,团结少数民族,稳定并开发边疆地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维系好与周边邻国间的关系,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断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步伐,确保和谐社会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二、基于经济全球化的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1.科学开发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合理保护原生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现代体育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道路不可忽视的关键性要素。我国需要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具体要求,根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现状,优化完善其发展模式,促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促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着鲜明的大众化、科学化特征。我国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科学开发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保护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原生态,使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以表演类传统体育旅游项目为例,要具有鲜明的“技巧性、娱乐性”特征,也要将其来源、文化内涵等呈现出来。我国要根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点、性质等,优化完善传统体育产业体系,多鼓励少数民族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不断加强文化信息交流,强化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是为进一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優化完善民族体育研究提供有利的保障,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旅游业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已有的传统体育文化。

2.加大组织管理力度。在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我国要立足基本国情,运用发展的眼光,根据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发展趋势等,优化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关的政策,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各方面投入力度,比如资金、人才,确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发展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拥有重要的绿色通道,科学管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此基础上,我国要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巧妙融入到和少數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活动中,比如健身、教育、旅游,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所开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全方位正确认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好地保护、发展对应的传统体育文化。

3.优化利用传媒与网络,准确把握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化犹如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是新时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显著特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文化传播、交流速度不断加快,也更加便捷,不断改变着社会大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我国需要根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准确把握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客观分析各方面挑战的同时,要优化利用传媒以及网络,围绕多样化发展机遇,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使其走上健康稳定发展的道路。我国要借助传媒、网络多样化优势,大力宣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使国内外不同层次社会大众全方位正确认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借助多方力量保护传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其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更好地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避免优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不断流失。

4.优化发展模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统发展模式已无法有效满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客观要求,加上现代体育飞速发展,我国需要借鉴现代化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加以优化完善,要根据具体要求,全面、深入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建全新的传统体育文化产业链,促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现代化市场经济二者有机融合,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同时,我国要借助学校的力量,优化完善发展模式,开设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展开相关的“理论、实践”教学,促使各阶段学生参与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参与到保护、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此外,我国要充分多样化媒介作用,比如传统媒体、自媒体,多角度传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使其更加系统、立体地呈现在社会大众面前,优化完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模式,促使“传统、现代”元素二者有机融合,更好地彰显时代特色。

5.科学构建研究平台与保护基地,注重人才培养。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浪潮中,我国必须围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的机遇以及挑战,构建全新的研究平台,全面、深入调查新时期各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存在形式、发展现状等,结合各方面情况,科学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由于我国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我国要将其作为主要研究基地,利用网络技术,构建合理化的研究平台,多层次挖掘地区已有的各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科学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化利用,借助文化产业链,在全国各地大力推广,促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全面发展,在世界舞台上永放光芒。我国要以西南地区为中心,结合研究平台,构建具有特色的保护基地,不断融合多样化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其保护与发展工作落到实处。此外,我国要结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以及发展具体情况,将人才培养工作放在关键性位置,构建专门的培训基地,大力培养这方面专业人才,科学改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器械,科学利用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结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将其保护和发展工作落到实处。我国要对相关高校提出针对性要求,注重这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致力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以及发展中。

6.开展多样化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大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更加注重精神层次的追求,也更加关注健康。在2008年奥运会之后,我国掀起了一股健身热潮。同时,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都具有鲜明的运动性、娱乐性特征,比如蹦鞠、摆手舞、竹铃球,动作难度并不大,易学易操作是其显著特征,可以将其作为新时期全民健身项目。我国要根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点,不断扎根基层,全面普及多样化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其作为全民健身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引导不同层次社会大众在健身热潮中不断参与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锻炼身体的同时,全面、客观认识极具地方乃至时代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尤其是其具有的多样化价值,参与到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借助多样化力量,共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我国必须统筹兼顾,运用发展的眼光,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浪潮,客观分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科学开发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合理保护原生态,优化利用传媒与网络,准确把握发展机遇,开展多样化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科学构建研究平台与保护基地,注重人才培养等。以此,科学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充分展现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多样化价值,不断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拥有更加廣阔的发展前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 朱忠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师范大学学報: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54-160.

[2] 邱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16,(6):100-103.

[3] 那仁英·那肯.论我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J].经营管理者,2015,(5):11-12.

[4] 陈家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以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例[J].浙 江体育科学,2016,(4):47-49.

[5] 张飞虎.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体育全球化背景下的保护与创新发展[J].卫生职业教育,2011,(12):40-41.

[6] 余小平,李率文.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5):86-89.

[7] 周石其,符永新.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4):193-195.

[责任编辑 刘娇娇]

作者:魏礼军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论文 篇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媒介

近年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引发了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抢救和保护、传承策略、传承机制、发展模式和所处困境等方面,为了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该文着眼于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的媒介和方式进行研究,以期通过具体化的深入研究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和进一步发展。该文从媒介的视角窥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问题,重点论述了几种媒介形式在传承方面的作用;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媒介具有多元化的性质,其传承也是多种媒介共同作用的结果。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传承概述

我国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少数民族在久远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多姿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内涵丰富深厚的传统体育文化,这些传统体育活动具有一定民族历史文化承载功能。近年来,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屡见报端,主要从发掘、保护、抢救、传承、产业开发等视角进行研究,多维度的研究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这是赵世林对文化传承的定义,他还指出:“文化传承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与人类的两种再生产共同构成为社会的再生产,这种文化再生产不是单个人的自我行为,而是民族群体的自我完善;同时又是权利和义务的传递,具有社会强制性和不可选择性,也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积累,构成民族认同感和内聚感的核心,还是一种纵向的‘文化基因’复制,具有模式和‘血型’的基本特质”。因此,从文化传承的本质意义上来讲,作为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其传承不能仅仅从“传”和“承”这两方面来理解,而应当是一个“传→承→筛选→整合→传”的具有发展意义的连续过程,同时这一过程不是个体行为,而是一个群体在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集体创造和延续。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媒介分析

文字记载、数字化资料。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方式,最为普遍或者相对统一的做法就是采用文字记载的方式。一方面是对原有史料的整理,另一方面是对某些具有传统体育技能的人采访后的录音整理;再者,利用或借助现代数字化的器材和手段,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过程用相机、摄像机记录下来,形成数字化的资料,使人们能够较为形象和直观的感知整个活动过程;还有的学者提出了综合以上两种形式的方法——创建数字化博物馆,以网站的形式综合利用文字记载、音频资料、图片资料和视频的优势,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够较为全面的展现出来。从传承媒介的角度看,这一系列的方法是相对静态的、有诸多人为因素的形式,有其传统、方便实用等优势。综合来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文字记载和数字化留存可以实现更大范围、更为长久的流传,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较为可行、有效的、具有现代气息的传承媒介。

节日、庆典仪式。节日、庆典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现的集中时间,节日庆典仪式也是一种“活态”的媒介形式。我国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中都有各种类型的传统体育活动,如藏族的“藏历年”期间就有“跳锅庄舞”、“搏力”,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上进行“射箭”、“赛马”、“蒙古摔跤”等传统体育活动,回族的“开斋节”、彝族的“火把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等节日庆典期间都有传统体育项目的身影。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也逐渐发生着变化,在此形势下,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就成了包括传统体育文化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现时间,所以,从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节日、庆典肩负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重任和有效传承的媒介责任。

现代媒体。现代媒体,从一般形态上可以分为平面媒体、电子媒体、户外媒体和实物媒体等,本文所探讨的是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有关的各种媒体类型。以报纸、杂志为主的平面媒体的报道、纪实等会促进广大阅读群体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以广播、电视和网路为代表的电子媒体具有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维度传递信息的优势,其作用的发挥会极大的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广泛传播;再者,户外媒体和实物媒体等通过形象直观的广告牌、展板及橱窗和展览会的实物展览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媒体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游客、受众之间搭建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现代促推手段。

艺术化的表演或展演。近年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发展成为旅游项目当中的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和吸引游客的“卖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因其明显的健身性、参与性和娱乐性在旅游过程中为游客带来难忘的体验经历,且很多健身类的体育舞蹈被搬上舞台和荧屏,典型的例子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作为一种特色民族文化进行表演的羌族“推杆”;再者,在藏族、羌族聚居地的旅游项目中,藏族的“锅庄”、羌族的“莎朗”、壮族的“投绣球”都是向游客展示民族文化的特色表演或展演活动,艺术化改造较好的体现了传承的性质;另外,表演和展演的观众多数是来自外地的游客或族外人,他们在观看和感受的过程中也是一种对节目所承载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不同程度的接收和吸收。因此,各种形式的表演和展演作为传承的艺术化形式,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了更多的被认识、了解和认同的机会,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媒介形式。

旅游。旅游已经成为时下少数民族地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旅游也因此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具有动力性的媒介形式。“随着旅游的发展,外来旅游人士的增多,各民族的文化也相互渗透、影响,同时出现一些文化的交融与互补”。一方面,旅游产品的打造就是一个对本民族文化进行充分发掘、论证基础上的开发利用,会吸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歌舞、技艺等具有娱乐性、参与性及观赏性的民族传统文化精华,这个过程本身就传承的一种体现;另一方面,游客参与或观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等表演活动的过程中加强了对该民族传统文化的感知,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承者”,使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有效媒介形式。

竞赛或比赛。竞赛或比赛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媒介的另外一种形式,借助于竞技赛场的胜负判别、观众观赏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目前,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包括了抢花炮、珍珠球、木球、毽球、蹴球、秋千、武术、射弩、龙舟、打陀螺、‘押加’、民族式摔跤、马上项目等多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些项目能够成为正式的比赛项目大都经过了细致的筛选、不同程度的规范化改造、竞赛规则的修改和完善等环节。少数民族运动会是优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大集会,也是展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广阔平台。首先,赛场上各种形式的竞技所展现的就是其背后所承载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比赛项目所具有的传统文化性质和现代竞技体育文化因子都得以融合和充分展现;其次,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群体从竞赛获比赛项目中得到了一种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感官体验,这就实现了另一个层面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竞赛或比赛赛场集中了大批运动员、优秀的传统体育活动、大量的观众,虽然“传者”和“承者”的身份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多元化,但竞赛或比赛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媒介作用却不容忽视。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媒介具有多元化的性质。从本文的分析来看,社会环境中的多种因素都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有着密切的关联,上文所述的集中传承媒介远不能概其全貌,更没有穷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所有媒介。因此,此种意义上讲,文化传承的复杂性决定了传承媒介的多元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媒介也概莫能外。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是各种媒介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性质上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跟其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密切融合在一起的,而且具有一种相互作用、相互滋养、互为你我的关系,其传承过程的复杂性说明和体现了传承的实现并不是单单依靠或借助于某一种媒介就可以完成的,而是多种媒介相互促进、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种媒介的优势互补和作用整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才能呈现出科学有效而又长远的传承态势。

作者:韩玉姬

上一篇:我国地铁主要消防设施论文下一篇:小学语文预习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