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内合理引入公允价值论文

2022-04-22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政府会计中资产与负债的范畴及政府资产、负债计价的必要性,对现有政府资产与负债计价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探讨,指出在政府资产与负债计价中引入公允价值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制度内合理引入公允价值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制度内合理引入公允价值论文 篇1:

浅析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

[摘 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工具、无形资产、人力资产、自创商誉的不断涌现,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要。我国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大量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既符合国际会计计量的发展趋势,也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但同时也带来一些应用问题。本文就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公允价值;历史成本;现值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0 . 01 . 006

会计计量是财务会计的核心问题之一,而计量问题中首先研究的就是计量属性的问题 。会计计量是在一定的计量尺度下运用特定的计量单位,选择合理的计量属性,确定应予记录的经济事项金额的会计记录过程。计量属性指计量客体的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不同的计量会使相同的会计要素表现为不同的货币数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工具、无形资产、人力资产、自创商誉的不断涌现,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传统的会计计量观念和计量属性受到冲击。近年来,各国会计准则更多地使用“公允价值”这一全新的计量属性。我国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二条明确了现行会计准则可以采用5种会计计量属性,其中就包括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

一、公允价值的引入

历史成本反映的是市场中一项交易的实际价格,是真实存在的,有据可查的。这是历史成本的显著优点——可靠性强。它是历史成本优于其他计量属性的特点,也是历史成本长期占据各种计量属性首席的原因,更是我国将历史成本作为首选计量属性的理由。

然而历史成本的可靠性有一定的局限性。按FASB的说法,可靠性应包括可验证性、如实反映、不偏不倚。如实反映指的是一项数值或陈述符合它意在反映的现象。历史成本的如实反映指的是其能够代表真实交易或事项的有效程度,事实表明历史成本并不总是可靠的。如在价格变动的情况下,提供信息的可靠性较差:(1)当价格明显变动时,不同的交易时点,相同的历史成本代表不同的价值量,这些代表不同价值量的历史成本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2)由于费用是以历史成本计量,而收入是以现行价格计量,除非发生在同一时点,否则现行成本与历史成本是不一致的,从理论上看,在价格变动时二者的配比缺乏逻辑上的统一性。尤其是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以现行价格与成本的配比来确认收益,必然低估成本,虚增利润,而虚增的利润不仅要交所得税,还要进行分配,不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 (3)在价格上涨时,费用按历史成本计量将无法区分和反映管理当局的真正经营业绩和外在价格变动产生的持有利得。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的低估,也不能揭示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而信息使用者使用这些根据历史成本提供的历史信息,面对现在的数据对未来做出决策,往往出现偏差,这样按历史成本计量得出的信息就有可能与其不相关而不可靠。因此,历史成本虽然比其他计量属性可靠,但它的可靠性也是有限的。历史成本只能反映一个固定时点的价格——资产取得时的价格,也就是初始计量的价值,也叫确认价值,而不能反映企业在持有资产期间因为经营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物价的剧烈变化所引起的企业持有资产的价值变化。基于此,会计计量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

公允价值反映的是市场中某项资产交易的估计价格,虽然有时可能不是实际的交易价格,但是,有着真实的交易价格作为依据。公允价值一个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公允性,它是熟悉情况的双方在自愿的公平交易中形成的。熟悉情况,说明不存在信息不对称,自愿表明是不带有强制性的公平交易,表明这种交易是在企业持续经营时进行的,排除了在企业清算时或其他不利条件下进行的情况,即体现公开、公正、公平。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取决于行为人的主观判断。因此,公允价值并不是一种确切的计量模式,而只不过是人们对资产真实价值的一种近似估计而已。会计领域一直沿用历史成本的计量模式,遵循稳健原则和追求客观性原则。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成本的计量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财务报告中的资产是以历史成本计价,并没有考虑一些重要因素的影响,如通货膨胀和过时贬值,所以,资产的账面价值与现行的市场价格有差异。资产的历史成本很容易误导人们。相比之下,公允市场价值具有与经营现状相关的特点。在此背景下,公允价值这一概念被引入了会计领域。

正是由于公允价值能可靠反映市场价值,市场价值是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包括物价的剧烈变化而变化,因而它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因为它的相关性强,不仅在取得日反映市场的价格,而且在

其他计量日也反映业已变化了的市场价格,对财务报告使用者有用,所以近几年大受欢迎,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 公允价值的数据、资料不易取得。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主观随意性较大,得出的信息不够可靠,易被用于调节利润和会计造假。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观念上要解决好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辩证统一问题。历史成本因可核而可靠,公允价值因资料不易取得,主观随意性较大而不可靠。但由于按历史成本计量得出的会计信息要受多种经济因素的影响,而信息使用者在现时使用这些信息,则是要面对现在和未来的经营决策,这样按历史成本计量得出的信息就有可能由于其不相关而变得较不可靠;反过来,由于公允价值是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尽管它也要受多种经济因素的影响,但信息使用者在现时使用按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来面对现时或未来的经济决策时是较相关的,并且由此而变得可靠。

2. 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难度大。当一些财务报表项目的公允价值无法在市场上直接取得时,如一些衍生金融工具就需要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估计,但是由于存在不确定的因素,如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计量时点及贴现率等,使得计量操作面临着较大困难。

3. 公允价值可能成为管理当局操纵利润的工具。由于我国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电算化水平以及相关信息处理能力较低,很难正确运用现值技术。大多数时候,公允价值的确定只能源于双方协商,并且现值利率的取得也会存在具体困难,这些都给计量公允价值留下了可选择的空间,加上审核公允价值计量是否准确也比较困难。在目前市场机制不健全,投资者主要以企业财务报表指标作为投资决策依据,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尚不合理的情况下,不排除高级管理人员因受自身利益驱动而可能利用此进行利润调节和会计造假的情况。

4. 会计信息质量成本太大,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动态计量属性,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第一,增加资产评估成本和财务管理成本,因为每个会计期间都要对全部资产和负债进行重新计量,除了需要专门的评估计量人员准确确定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工作外,还需会计人员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调整;第二,增加了监管成本,目的是预防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第三,培训费用增加,公允价值的运用对大多数会计从业人员来说是十分陌生的,要掌握新准则的有关具体运用,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培训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花费。

5. 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由于反映外部环境等变化所引起的损益的变动可能并不能提供非常相关的信息,甚至可能误导财务信息使用者 。如新准则中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这会给上市银行或证券公司财务报表带来大的波动。不可否认,公允价值存在着一些弊端。我国新会计准则也对公允价值的运用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特别强调,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对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这样规定的目的是防止公允价值的滥用而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没有任何一种计量属性是完美的,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是必然的,公允价值的运用是我国经济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对于提高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意义深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的逐步成熟,公允价值的运用会更广

泛,优越性会更明显。

三、对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建议

通过以上对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现状及其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在我国现阶段应该谨慎地推行公允价值,对于公允价值的应用提出如下建议:

1. 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从而对公允价值采取正确的态度。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在新旧准则交替之际,加大教育投入,转变会计人员的计量观念,培养具有公允价值观念,懂得理论与实务的会计人员,是公允价值得以全面使用的必备条件,也是降低公允价值计量成本,应用公允价值的需要。另一方面,公允价值应用中大量不确定因素的使用,为企业利润操纵提供了方便,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会计人员守法意识和道德的教育。从主观上消除利润操纵的动机,是杜绝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根本措施。

2. 在会计处理中采取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计量模式共存的方式。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全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前提条件,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还将继续存在。但是,会计准则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势在必行。公允价值是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最大的技术障碍,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否适合中国国情决定中国是否接受国际会计准则,也就是公允价值决定中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因此,推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成为了必然。所以,会计处理中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计量模式共存的改良模式就成为现今的唯一选择。

3. 深入研究有关现值技术的问题。现值技术是估计公允价值的重要方法,当不存在公平市价时,就需要应用现值技术来计算出相应的公允价值。提高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可操作性,是要使其在具体实务运用上操作性强,既便于具体操作,同时又能很好地解决具体问题。在此方面,除了应改善会计外部环境外,我国还应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上以及有关法律规章上给予明确的有利于具体实务操作上的规范要求,如制定关于如何采用现值技术来估计公允价值的操作指南,在指南中尽可能详尽地规定有关现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问题。例如,在对某一资产或负债进行计量时,准则中应明确规定什么情况下使用现值,什么情况下以使用现值为首选;对于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的选择以及折现方法的选择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

4. 引入全面收益的概念。在公允价值的报告与披露方面,学习和借鉴许多国家和组织的做法,引入全面收益的概念并按照公允价值的原则编制全面收益表。例如,美国在传统的3张报表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四张报表——全面收益表,英国增加了一个“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而IASB则建议了类似的两个备选方案。因为全面收益观体现了公允价值的观点,对某些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在表内进行了确认。因此,在我国可以在按照历史成本的原则编制利润表的同时,也按照公允价值的原则编制一张全面收益表。这样,不仅能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全面的信息,同时也避免了利润表中收益的波动较大的问题。而且报表的使用者也可以通过对两张表中的期末收益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现金流量,更加深入地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也可以减少某些利益集团操纵利润的机会,最大程度地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总而言之,在我国推行公允价值的应用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该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深厚的理论基础并在推行公允价值的过程中慎重地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保证公允价值应用的顺利进行。

主要参考文献

[1]谢诗芬.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纵横谈[J]. 时代财会,2003(2).

[2]葛家澍.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J]. 上海会计,2001(1).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 2006.

[4]谢诗芬.会计计量中的现值研究[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陈 旭 孙 勇 孙 智

制度内合理引入公允价值论文 篇2:

基于公允价值的政府资产与负债计价研究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政府会计中资产与负债的范畴及政府资产、负债计价的必要性,对现有政府资产与负债计价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探讨,指出在政府资产与负债计价中引入公允价值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政府资产计价 政府负债计价 历史成本原则 公允价值

一、政府资产与负债范畴

资产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会计要素,资产的定义决定着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基本原则。FASB将联邦资产定义为联邦政府所控制的具有经济利益或服务潜能的资源。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认为经济利益包括服务潜能,实际上是从企业角度去理解服务潜能,认为服务潜能是能为企业直接或间接带来现金流或现金等价物的一种能力或潜力。《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第1号》将资产定义为,由于过去事项而由主体控制的,预计将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或服务潜能流入主体的资源。因为,公共部门主要目标不是创造经济利益,而是为包括社会公众在内的利益相关方提供各项服务,为了这些社会政策目的而持有的资产并不能带来经济利益,但是能够帮助主体实现这些目标,也即这些资源包含“服务潜能”。所以,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委员会(IPSASB)定义的资产在强调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将能够提供服务潜能的资源也作为资产。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委员会将服务潜能解释为一种与实体目标或任务相一致的生产物品,提供服务或执行任务的能力,而不仅是指能产生现金流的能力。美国政府会计的资产为基金资产和普通固定资产。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在会计原则概要中指出:资产是已经获得的经济资源,被实体所拥有和控制用以产生将来的经济利益。

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委员会(IPSASB)将负债定义为:主体因过去事项而承担的现时义务,该义务的履行预计将导致含有经济利益或服务潜能的资源流出主体。对于公共部门主体而言,许多义务是通过具有服务潜能的资源来履行或清偿的。GASB认为负债是过去的交易行为和事项的结果,它带来支付(现金)或应提供服务的责任。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规定:负债是一级财政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偿付的债务。包括应付及暂收款项、按法定程序及核定的预算举借的债务、借入财政周转金等。《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负债是行政单位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偿付的债务。包括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暂存款等。财政会计中有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的划分,行政单位只有流动负债,不存在长期负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规定:负债是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包括借入款项、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各种应缴款项等,事业单位所有的负债基本都是流动负债。《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负债是指过去的业务活动所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非营利组织,包括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A.普雷姆詹德指出,政府负债除了常见的应付账款、其他长期负债、短期负债外,还应包括或有负债。或有负债大致可分为两大类:正式确认的或有负债和无法量化的或有负债(A.普雷姆詹德,1996)。如果将我国政府或有负债分为显性或有负债和隐性或有负债,大致有如下内容构成:由于政府担保行为而形成的显性负债:政府担保的公共部门的“准国债”,为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允许某些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发行由政府担保的债券;财政对各种政策性贷款的保护性国家担保,政策性银行在资金来源上过于依赖中央银行行政性金融债券,这隐藏了巨大的债务风险;国家担保体系的政府担保。政府隐性或有负债:计划外债务、隐性外债,个别地方政府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为了追逐“政绩”而形成的债务;对公共部门的亏损、欠债的救助;解决银行破产危机、各种基金破产危机的或有负债;政府为维护币值、汇率稳定形成的负债,如当国内外金融危机时,中央财政参与的救援计划;公共危机或自然灾害形成的负债,如“非典”时期国家启动的救援方案所需资金。

笔者认为,现行制度对资产和负债的规范存在范围狭小的弊端。随着政府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化及市场经济的渗入,政府资产和负债的界定范围应有所扩大。借鉴国外经验,一些新的概念如环境资产、环境负债、隐蔽性负债等应纳入政府会计范畴。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出现新的要素如投资资产、权利资产等也应纳入政府会计范畴。由此可见,我国政府资产应包括政府公共资产、政府投资资产、政府公共资源资产、政府遗产,政府权利资产等;政府负债除现行制度规范的以外,还应反映国外负债、环境负债、隐蔽负债、或有负债、市场失效负债等。

二、政府资产与负债计价

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体现在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委员会(IPSASB)和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的具体规定中,会计确认规定了资产和负债列入财务状况表中的标准。IPSASB规定资产的初始计量金额可以参照公允价值予以确定。从现行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的规定来看,其对会计要素的计量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等计量基础。IPSASB根据公共部门主体提供拥有大量只提供服务潜能不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如国会大楼、国家公园等资产,制定《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第21号》将这类资产的“使用价值”定义为资产剩余服务潜能的现值,并规定了折余重置成本法、复原成本法和服务单位法三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计量非现金产出资产的使用价值。GASB则采用了公允价或可实现净值(金融资产),历史成本(固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价(长期负债)。在我国现有的会计规范中,政府会计计价范围较窄。就资产来讲,如《财总预算会计制度》只涉及货币性资产的计价,根本没有涉及到利用财政预算资金形成的非货币性资产的计价。《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仅涉及到普通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计价,并且主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所反映的政府资产价值既不全面又缺乏真实公允,因而存在诸多不足。随着政府会计改革的深入,有必要完善政府会计计价模式。

我国政府会计的最高目标应当是政府向人民及其代表即人民代表大会提供有助于其评价政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基于这一目标,政府资产与负债的管理就是政府履行人民委托管理政府资源的一种公共管理责任,政府财务报告的信息不仅应能全面反映资产存量的价值信息和举借债务的比率,而且能反映反映资产与负债的变动信息,以便对政府资产与负债的管理情况进行绩效分析,以此评价政府履行公共受托责任管理资产的情况。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由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四个环节组成,确认和计量在会计核算中起主导作用,只有正确的确认加上可靠的计量,才能保证财务信息的客观公正。随着政府公共部门改革的深入,政府会计的核算体系应更规范,政府资产与负债的会计计量,确认与报告体系有待建立和完善。原有的资产与负债计量模式有必要改革。如对国有资产中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应有一套完整的计价标准,对一些新型政府资产与负债应纳入应计范畴,并对原有的计价方式作出调整,如部分事业单位国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金来源、投资去向的多样化、资金运行的复

杂性、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多变性,正确揭示政府债务,防范各种财务风险,成为政府会计的重要内容。从改革预算会计来看,应加强提供财务风险的信息,揭示和披露或有负债和隐性负债成为当务之急。作为公共资金的提供者,社会公众关心资金的使用效果,各级政府应对公共资金使用效果进行解释、说明,以解脱其承担的受托责任。政府会计对政府所掌管的经济资源及投入、确认、记录和报告,如实反映各级政府和部门履行政府职责和实现政府职能的情况,可作为政府绩效评价的基础。同时政府绩效考核目标之一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政府资产计价对象的扩大和完善的资产计价模式的建立,有助于有效的管理政府资产,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进而达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

三、政府资产计量属性的局限性及公允价值的引入

历史成本作为被广泛采用的最基本的计量属性有其优越性,如历史成本易取得、可验证、较为客观等。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创新,高科技和人力资源的影响加大,历史成本有着难以逾越的局限性。如果物价波动幅度较大,按历史成本计量计量本期收益及期末资产,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就难以被物价处于变动的市场接受。在历史成本计量计量模式下,高新技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由于没有历史成本而无法计量,从而不能在报表中得以体现,会计信息难以充分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使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不能及时准确的揭示和披露风险信息。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预期合约,由于交易事项尚未发生,自然无历史成本可言。另一方面,任何一项金融工具从合约的签订到最后的交易实现要经过一段时间,在此期间衍生金融工具的市价在不断发生变化。如果用历史成本就无法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风险。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照取得或构建时实际成本计价,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自行调节其账面价值。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其账面价值就不能真实公允的反映政府资产的价值情况,这样在政府会计改革中就会出现政府资产无偿或低价转让等资产流失现象。随着政府会计改革的深入,资产计价对象的扩大,原有计量属性无法完整地对政府资产计价,如政府公共资源大多由自然力作用形成,往往没有或只有较低的历史成本,若按帐面价值反映是极低的。此外,政府公共资源是有生命力或活动力的,其价值在不断的变化,只用历史成本是无法完整反映其价值。就必须改革原有计价标准,引入新的计价模式。同样政府或有负债履约的时间和需偿付的金额并不确定,会随着未来有关事件的发生或者不发生而改变,因此,如果严格按照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这些在未来履约而且支付时间或者金额不确定的负债将难以入账并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

所谓公允价值会计,是指以公允价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将公允价值界定为: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2000年颁布的第七号概念公告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指在当前交易中,自愿的双方买入(承担)或卖出(清偿)一项资产(负债)所使用的金额。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这个定义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并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定义接近,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谢诗芬(2001)提出,公允价值是一种全新复合型会计计量属性,并非特指某一种计量属性,而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只要是用公允价值(包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都应属于公允价值会计。相对于历史成本信息,公允价值信息更多地反映了市场对会计主体资产或整体价值的评价,可以与“资产负债表”较好地吻合,更具有相关性。因此,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将其作为会计计量的重要基础。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正确选择,也是适应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迫切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我国政府的各项制度与规定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与国际规则趋同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会计作为经济计量的基本工具,自然也不应与国际准则相差太大,否则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的会计信息在国际上失去可比性。在企业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以后,也应考虑政府会计领域是否采用公允价值的问题。

随着政府资产和负债计价对象范围的扩大,采用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已不能满足现行政府会计计价要求。政府部门或公共部门许多资产的取得,通常没有发生实际成本。如果要完整反映政府部门或公共部门的资产状况,毫无疑问需要研究引入除实际成本之外的其他会计计量属性(陆建桥,2005)。公允价值反映的是在特定时点和特定经济环境下,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定价。公允价值具有动态性,能够比历史成本更及时、全面、真实地反映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变动。政府资产计价采用公允价值能更好的反映政府资产的增值或减值情况,使政府管理资产的行为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便于监管和评价,使政府的行为和目标有利于达到政府资产管理、使用和配置的最优化。公允价值的引入有还利于解决由于政府资产计价对象范围扩大所造成的计价难题。谢诗芬(2004)提出公允价值计量是中国引入绿色GDP与环境会计审计的重要前提。由于环境资产往往没有或只有较低的历史成本,其价值在不断的变化,只有在交易的时候才能相对确定其价值,故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不利于恰当计量环境资源。现行计量环境资产价值的方法包括直接市场法和替代市场法。直接市场法度量被评价的环境质量到环境标准之间的变动,然后直接运用货币价格对这一变动的条件或结果进行测算。环境资产计价不论是采用直接市场法还是替代市场法,所使用的都是市价,而市价是公允价值中最基本的一种计量属性。政府公共资源也属于环境资产,这样就可以对各种公共资源资产采用科学合理的估价技术估计其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还可应用于如政府投资资产,政府遗产资产,政府权利资产这些价值变化频繁或非常的资产计量。对现有资产计价标准进行改革,如固定资产按实际收到资产的公允价值入账,对无原始单据的固定资产应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公允价值评估入账。接受捐赠或行政划拨获得的固定资产,应向捐赠单位索要资产价值的凭证或划拨单作为原始凭证入账,如其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有出入,则以公允价值入账。对于政府负债计价,要完整反映政府负债内容,直接负债较易引起关注,且大多列入现有计价范畴。而或有负债因其隐蔽性和不确定性可能被忽视,要如实反映政府的或有负债,政府必须在充分考虑未来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按照恰当的方法采用估计的应付金额,或者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计量方法来确定和计量这些负债。如各级地方政府的负债,由于地方政府所属的企业、区域性商业银行、信托投资机构都存在许多欠债问题,采用公允价值计价能及时揭示风险。对于国外债务也一样,近年来外国政府、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各类国际政府及组织贷款逐年增加,贷款额度相对较大,存在较大潜在风险,运用公允价值计价能正确反映负债情况,有利于化解金融风险。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公共危机应急处理机制的研究,如何防范公共危机带来的政府财务风险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应按一定时期内估计的应付金额预提准备金以备应急处理,这类的政府或有负债最好采用的是公允价值计价。

(编辑 聂慧丽)

作者:罗朝晖

制度内合理引入公允价值论文 篇3:

公允价值计量对高管薪酬有影响吗?

【摘 要】 薪酬契约是公司治理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已有研究大都集中在高管薪酬对企业整体业绩敏感性方面,而对不同风险性质业绩与高管薪酬的关系却鲜有研究。文章以2007年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为背景,以中金岭南为例来研究检验高管薪酬与不同风险性质业绩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高管薪酬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敏感性要小于对正常营业利润的敏感性,且高管薪酬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敏感性存在粘性,这说明上市公司对高管薪酬的考核存在“重奖轻罚”现象,因此建议上市公司改进现有薪酬契约,建立综合业绩考核指标,增加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高管薪酬的敏感性,以此避免管理层的过度投资行为。

【关键词】 公允价值; 高管薪酬; 粘性; 案例研究

一、引言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一直以来是个备受社会关注的话题。自2005年中国证监会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每一位现任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以来,高管薪酬逐渐公开化,从而促使媒体更多关注,其态度从2003年的支持和褒扬,过渡到2005年的反思和监督,再到2008年的质疑和批判。金融危机更使高薪成为媒体关注报道的焦点,如中国平安马明哲的6 000万年薪、国泰君安百万年薪等。媒体对极端案例的关注促使公众质疑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是否相匹配。

自2004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颁布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外) 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 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强调将管理层薪酬与企业绩效挂钩。法律法规的要求促使管理层开始关注企业绩效,进行更多的投资,甚至NPV为负的项目。由于股东和管理层之间风险偏好不同,因而对待投资的态度也不同。管理层是风险偏好者,期望更多的投资以获取更多的报酬,而股东是风险中性者,当然不希望管理层的这种过度投资行为。若投资产生收益,则皆大欢喜;否则股东将承担所有亏损。2007年公允价值的引入,为管理层提供了风险投资机会。在资本市场中,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对于以交易为目的的金融工具,企业取得收益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营业收入的风险,理应在考核管理层薪酬契约时将投资金融工具产生的损益纳入企业的绩效评价范围之内,让管理层为金融工具的投资盈亏负责,从而遏制其过度投资行为。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些企业因投资金融衍生品产生巨额亏损,但高管薪酬并没有相应减少的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薪酬契约并未有效制约管理层的投机行为。因此,基于不同风险业绩来设计有效的薪酬契约显得颇为重要。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基于2007年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的背景,来研究高管薪酬与不同风险业绩之间的敏感性,以期为设计有效的薪酬契约提供相关证据。

二、理论分析

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股东和管理层之间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问题将不可避免地使经理人产生偷懒、投资过度与投资不足等问题,侵害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辛清泉等,2007),因此,设计有效的高管薪酬机制是降低经理人与股东代理成本的有效机制。早期魏刚(2000)、李增泉(2000)研究发现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不存在相关性,而杜兴强等(2007)、方军雄(2009)研究发现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企业规模、行业、地域、公司治理等变量也对高管薪酬产生影响。方军雄(2009)还发现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存在粘性。

目前在公允价值与高管薪酬关系方面开展的研究为数不多。国外学者Patricia M. Dechow(2010)研究发现企业高管有可能操纵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盈余管理,以影响其薪酬契约。在国内,徐经长等(2010)、邹海峰等(2010)从不同视角实证检验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高管薪酬的关系,研究发现公允价值收益对公司高管薪酬的影响显著为正,而公允价值损失对高管薪酬无显著影响,样本公司存在着对公允价值收益非理性激励而对公允价值损失惩罚乏力的“重奖轻罚”的不对称性。张金若等(2011)以2007—2008年数据检验了两类公允价值变动对高管薪酬的差异影响。研究也发现计入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利得(损失)与高管薪酬变动显著正相关(不相关),存在“重奖轻罚”现象。

作为利润来源一部分的公允价值,因其风险较高,且其盈亏与否主要取决于资本市场,与管理层的努力程度关系较小,而正常营业活动产生的利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管理层的努力程度,所以两者存在差异。同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当期并未产生现金流,其会计信息还要受测定误差和估计来源的影响,而且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也没有改变股东财富,股东财富只有在交易环节才得以实现。理性的委托人有规避风险的意识,能够辨别自身利益的可实现性与现实性的差异,会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赋予较小的激励系数(徐经长、曾雪云,2010)。同时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制度先天缺陷,高管控制权缺少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在许多国有企业转制的公司中,总经理由控股股东单位委派,且大多数总经理同时兼任董事长,形成了高管自己聘用自己、自己监督自己的局面(方军雄,2009;步丹璐和张晨宇,2012)。这样高管薪酬的制定和实施过程通常受控于企业高管,加上信息披露的不透明,导致薪酬契约在执行监管时存在一定漏洞,管理者可能并不会因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负而使薪酬下降,即高管薪酬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存在粘性。本文以中金岭南为例来研究上述问题。

三、案例分析

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是广东省广晟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控股的国有企业,该公司以铅锌金属生产为主,横跨有色金属采、选、冶、加工、科研、建材、房地产开发、贸易仓储、金融等多行业。公司于1997年在深交所成功上市交易(股票代码:000060 ,股票简称:中金岭南)。自上市以来,公司整体运营良好,产品多次获得国家金质奖,并连年入选中国500强企业。公司现有注册资本73 128万元。

中金岭南关于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年度报酬决策程序和确定依据是“公司为激励高级管理人员,建立了将高级管理人员考核评价及收入报酬与公司经营业绩和个人工作绩效相挂钩的考评、激励制度,并在廉政、纪检监察等方面加强对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督检查。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分配是激励的主要办法。薪酬方案是根据国家有关工资政策和上市公司的相关规定,经董事会审议批准的薪酬方案。薪酬分为岗位(职务)工资和效益风险工资两部分。岗位(职务)工资按照岗位职务确定;效益风险工资直接与公司经济效益挂钩,经董事会审议后,按完成年度各项经济指标情况提取发放。”这说明中金岭南采用的是基于业绩的薪酬机制,即公司业绩升则薪酬升,业绩减则薪酬减,与国家制定的相关文件和政策相符。那么在公允价值引入的背景下,这种同升或同减的薪酬机制是否仍合理有效呢?能否规避管理层的过度投机行为呢?下文试图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

由表1可知,2007—2010年中金岭南的高管薪酬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从2007年的78.62万元到2010年的160.00万元,增幅达103.51%,这可能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其中2008年高管薪酬较2007年略有下降,降幅约为8%,而当年正常营业利润较2007年则下降约68%,业绩出现大幅下滑;2009年高管薪酬较2008年增长一倍,增幅明显,而正常营业利润仅增长50%。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当中金岭南公司业绩上升时,其高管薪酬也随之增加;公司业绩下降时,高管薪酬也随之减少,说明中金岭南确实已建立起基于业绩的薪酬机制。这与近年来我国各级国资委颁布的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管理暂行办法》和《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中规定“国企高管的薪酬由基薪、绩效薪金和中长期激励单元构成。基薪主要根据企业经营规模、经营管理难度、所承担的战略责任和所在地区企业平均工资、所在行业平均工资、本企业平均工资等因素综合确定,基薪按月发放。绩效薪金和中长期激励单元与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挂钩,以基薪为基数,根据企业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级别及考核分数确定”相符。但从2008年、2009年中金岭南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的分析来看,薪酬奖励惩罚制度与企业绩效变动幅度明显不匹配,业绩上升时薪酬的增加幅度显著高于业绩下降时薪酬的减少幅度,说明中金岭南高管薪酬制度也存在方军雄(2009)所发现的上市公司薪酬粘性特征。进一步验证了我国上市公司对高管存在“重奖轻罚”的现象。同时也说明2007年国资委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央企业负责人第二业绩考核任期薪酬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企业负责人薪酬增长与企业效益增长相一致,企业效益下降,企业负责人年度薪酬不得增长,并视效益降幅适当调减;企业负责人年度薪酬增长幅度不得高于本企业效益增长幅度”的规定存在一定的漏洞,意见并未强制规定业绩下滑时薪酬必须调减,可能会成为管理层在业绩下滑时仍领取高薪的借口。从2009年薪酬和业绩的幅度来看,薪酬增幅明显高于业绩增幅,与规定也不相符。这说明中金岭南存在明显的“重奖轻罚”,严重损害了股东的利益。

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角度来看,2007年、2008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均为正,分别为6 065.84万元和79.51万元,相应2007年高管薪酬有所增加,而2008年高管薪酬却减少了,但进一步考虑到正常营业利润的增减变动情况,说明高管薪酬对正常营业利润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敏感性。2009年、2010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均为负,分别为-5 255.67万元和-11 349.78万元,公司投资金融工具亏损严重,然而2009年、2010年中金岭南的高管薪酬却并未减少,反而较以前年度有所增加,特别是2010年公允价值变动亏损达到1.1亿元,约占正常营业利润的14%,但该年高管薪酬相比2009年还有所增加,高管薪酬并未受到金融工具亏损的影响。这表明了我国上市公司在考核薪酬契约时,对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收益进行了相应奖励,而对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高管并未受到应有的处罚,一定程度上说明高管薪酬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之间也存在粘性。这也说明公允价值的引入所带来的机会主义行为可能会强化高管薪酬与业绩的粘性,即当公司公允价值上升时,高管通常认为与自身努力相关,从而要求增加薪酬;而当出现公允价值损失时,高管则将借口归咎于临时性的价格波动——市场的波动与自身可控的努力无关等,从而拒绝削减薪酬(刘浩等,2010)。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中金岭南在对高管薪酬契约考核时,主要还是以正常营业利润为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薪酬契约的合理性。但对作为利润来源一部分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考虑较少,从而促使了管理层进行更多的投机行为,当产生收益时高管可得到丰厚的回报,而产生巨额亏损时则将其归结为市场原因,为自己攫取更多的利益,这也侧面说明了其薪酬契约设计有失偏颇。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中金岭南为例考察了高管薪酬与不同风险业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高管薪酬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敏感性要小于对正常营业利润的敏感性,这表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高管薪酬的影响低于正常营业利润,可能是因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营业利润中所占比重较少。公司对薪酬的考核主要是基于其业绩,而且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风险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上市公司对高管薪酬的考核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发现,高管薪酬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敏感性存在粘性,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正时,管理层得到了相应的奖励,高管薪酬随之增加;而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负时,管理层并未受到应有的惩罚,高管薪酬并未减少。这表明上市公司对薪酬的考核存在“重奖轻罚”现象。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利润来源的一部分,风险高,由于薪酬考核时 “重奖轻罚”现象的存在,势必促使管理层的过度投资行为。因此,设计有效的薪酬机制来降低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避免管理层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进行投机行为,即改进现有薪酬契约,在对薪酬契约考核时对不同风险性质的业绩赋予不同的系数,建立起综合业绩考核指标,增加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高管薪酬的敏感性,从而遏制管理层的过度投资行为,使管理层与股东的目标协调一致。

【参考文献】

[1] 步丹璐,张晨宇.产权性质、风险业绩和薪酬粘性[C].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年会,2012.

[2] 杜兴强,王丽华.高层管理当局薪酬与上市公司业绩的相关性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7(1):58-65.

[3] 方军雄.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存在粘性吗?[J].经济研究,2009(3):110-124.

[4] 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0(1):24-30.

[5] 刘浩,杨尔稼,李灏,孙铮.公允价值计量与高管薪酬契约的动态调整[C].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2010年专题学术研讨会,2010.

[6] 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0(3):32-39.

[7] 辛清泉,林斌,王彦超.政府控制、经理薪酬与资本投资[J].经济研究,2007(8):110-122.

[8] 徐经长,曾雪云.公允价值计量与管理层薪酬契约[J].会计研究,2010(3):12-19.

[9] 邹海峰,辛清泉,张金若.公允价值计量与高管薪酬契约[J].经济科学,2010(5):102-110.

[10] 张金若,张飞达,邹海峰.两类公允价值变动对高管薪酬的差异影响研究[J].会计研究,2011(10):63-68.

作者:步丹璐 张晨宇 李华

上一篇:区域分离型国际金融市场论文下一篇:旅游师资国际化高等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