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的公允价值论文

2022-07-03

摘要:公允价值计量的利弊问题是会计研究中的一个难点问题。采用公允价值在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同时,也可能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或操纵的工具,从而损害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降低反过来又会影响其价值相关性,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为了使得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能够得到更好地运用,本文考察了公司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影响。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会计信息的公允价值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会计信息的公允价值论文 篇1:

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摘要:公允价值是备受关注的一个计量属性。采用公允价值,一方面有助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或操纵的工具,从而使得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降低。以我国2006年会计准则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研究背景,从会计盈余质量的研究视角,考察了公允价值计量是否对会计信息可靠性产生影响,以此来评价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基于使用修正的DD模型计算得出的2002-2012年间的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11年间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即在2006年准则修订后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没有对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产生显著影响。

关键词:盈余质量;会计信息;公允价值;可靠性

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是关于会计目标的研究。会计目标决定了在财务会计中会计要素计量属性的选择。目前会计界主要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2个不同的关于会计目标的观点。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向资源的提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经营的情况,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可靠性重于相关行,因此要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决策有用观则认为会计的目标是向投资者等相关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进行合理判断并作出决策的会计信息。相较于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更强调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相关性,在会计处理上鼓励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多种计量属性的使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并不是互斥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对立和统一的,信息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决策的信息只有客观可靠才能被认为是相关信息,而客观可靠的信息也只有与决策相关才具有真正的价值;但是,相关性的灵魂是及时性,企业为了追求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可能会在未获取经济事项发生或完成的原始凭证等客观依据之前通过预测、估计等职业判断进行会计处理,势必会损害会计信息的可靠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使用者对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的呼声越来越高。各国会计准则制定者对相关性和可靠性发生矛盾时的取舍关系持有不同的态度。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中,采用了决策有用关的会计目标,倾向于优先考虑相关性;而英国会计准则理事会(ASB)则通过《财务报告原则若干问题的解答》,在解答如果相关性和可靠性出现矛盾应该如何取舍的问题时,认为“在具有可靠性的项目中选取最相关的”是最合适的。

完善的市场是采用公允价值这种会计计量属性的前提,需要对包括未来经济收益或损失的或然可能性在内的等所有不确定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后,作出合理的职业判断和会计估计。因此,公允价值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体现了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由于会计界从未就会计目标达成一致意见,公允价值从其产生之日就备受争议。在会计的发展历史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存废争论几乎伴随着每一次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动,尤其是2007年底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令公允价值备受责难,几乎成为造成金融危机的“替罪羊”。虽然经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长达90天的调查之后,还了公允价值一个公道,仍然对公允价值会计给予了坚定支持,指出公允价值本身无罪,相关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需要改进而非暂停使用。但是关于公允价值的争议和讨论并未就此停息,公允价值的理论及其反映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等实施效果,不仅是会计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也是备受社会和政界关注的重点。

伴随着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我国于1998年在《非货币性交易》和《债务重组》两项具体准则中首次在计量属性中应用了公允价值,但其后经历了退出(2001年修订《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两项准则后,不再采用公允价值)——重新引人(2006年颁布的38项会计准则体系中,其中17个准则中有条件地采用公允价值)的一波三折的历程。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曲折历程,也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者对于会计目标的选择即在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不同程度的权衡。而且,我国直到2014年2月才颁布了规范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第39号具体企业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在此之前,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分散在多项会计准则中,对于如何取得公允价值,如何确定其可靠性,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和指南。因此,会计界的学者以及社会上投资者等担心我国的不健康市场环境和不成熟发展阶段,会导致公允价值成为上市公司的利润调节工具,造成企业报表上的经营业绩的波动,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从2007年开始,我国上市公司执行重新引入公允价值的2006版企业会计准则已有7年,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否受到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的影响对此,本文将着眼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这一质量要求,考察我国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重新引入到企业会计准则后的实施效果,以期对我国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以及会计准则的完善及与国际准则的进一步趋同提供数据支持。

1.研究文献回顾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定义,所谓公允价值,就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达成的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国内外学者主要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后果进行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即研究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否因为公允价值的应用而受到影响。

从理论上讲,相较于会计上广泛使用的历史成本等计量属性,由于公允价值是以市场定价为基础,公允价值能更准确地体现资产和负债等会计要素的现时价值,从而能更真实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国外的经验证据也表明,在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后,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普遍具有增量的价值相关性,会计信息对股价的解释能力显著增强,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有所提高。但是由于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对样本选取的范围和时间等方面各有不同,国内学者对公允价值应用的后果并没有取得一致的研究结论。一些学者取得了与国外学者一致的研究结果,认为公允价值在中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中也具有价值相关性,中国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在公允价值应用后被显著提高了,在2007年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后提高了当年金融保险行业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公允价值计量能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增量的价值相关性信息。另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则证实公允价值并未带来预期的价值相关性,并且上市公司在使用改革后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后的盈余质量甚至低于之前使用改革前的旧企业会计准则时的盈余质量。

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相较于传统的注重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后的会计信息中包含了更多管理层的专业判断以及更多的不确定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虽让能有所提高,相应地降低了可靠性。Benston的研究发现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之后会降低盈余质量,从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带来的会计信息不可验证性,Dechow等和Remanna等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为管理层提供了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将增加经理人操控财务报表、进行盈余管理的机会。王玉涛等研究发现,从开始实施2006年版的新会计准则起,公司的管理层就为其保留了在未来调控会计盈余的空间。叶建芳等的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存在利用金融工具分类进行盈余平滑的现象。张先治等的研究也表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由此可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及可靠性的影响究竟如何,国内外学者并没有获得一致的结论。在我国资本市场3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出现了深原野、琼民源、蓝田股份、万福生科等影响巨大的财务造假案,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一直深受信息使用者的质疑。究竟是如上述的国内学者研究结论表明的那样,是公允价值计量给了上市公司操控利润的空间导致了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降低,还是因为公允价值计量并未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可靠性。本文着眼于会计信息可靠性,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2002和2006年这2个我国会计准则中剔除和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时间为节点,研究2002年至2012年间在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变化情况。

2.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

尽管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我国财政部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对于公允价值的使用,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态度。但是为了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趋同,以及我国极力争取国际社会对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承认工作的需要,在我国已发布的41个具体准则中涉及公允价值的准则有18个,比率为44%,包括新颁布的专门规范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39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以及另外17个具体准则不同程度地突破了成本计量的传统模式、有条件地运用了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比如金融工具的相关4个具体准则、债务重组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企业合并准则、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等。

根据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企业应当将公允价值计量所使用的输入值划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输入值是在计量日能够取得的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未经调整的报价。活跃市场指的是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交易量和交易频率足以持续提供定价信息的市场。第二层次输入值是除第一层次输入值外相关资产或负债直接或间接可观察的输入值。第三层次输入值是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输入值。会计准则对于3个层次的顺序选择的规定是:首先使用第一层次输入值,其次使用第二层次输人值,最后使用第三层次输入值。第一层次输入值为公允价值提供了最可靠的证据。在所有情况下,企业只要能够获得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的报价,就应当不加调整地直接应用该报价;企业在使用第二层次输入值对相关资产或负债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时,应当根据该资产或负债的特征进行调整;企业只有在相关资产或负债不存在市场活动或者市场活动很少导致相关可观察输入值无法取得或取得不切实可行的情况下,才能使用第三层次输入值,即不可观察输入值。简单来说,就是存在活跃市场的,采用市场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参考相似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前2条都无法满足的,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

当前,我国除了资本市场能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责提供较为活跃的市场外,并不具备活跃的资产或负债市场,其他非金融资产和负债等更多需要采用第二层次输入值甚至第三层次输入值确定公允价值。第二层次输入值需要调整,第三层次输入值需要估值技术,这些都涉及到职业判断和估计,从而为利润操纵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损害了盈余等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结合文献回顾和上述的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待验证的研究假说:

H:会计准则在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会出现降低。

3.研究设计

3.1变量设定

3.1.1可靠性的度量

国际会计准则从技术、立场和结果3个维度来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进行判别的:在技术上没有发生重要错误;在提供会计信息的立场上没有偏向,保持客观中立;应该如实反映其拟反映或应反映的会计信息给使用者,保证在结果上的真实性。3个维度中,结果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核心质量标志。由于对各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中不管是技术上的错误还是立场和结果上的偏差,以及公司管理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的各种操控行为,最终都会集中体现在盈余的结果上。而且,盈余是一种最重要、最综合、投资者最为关心的信息,因此,盈余的可靠性程度可以反映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由于在权责发生制下,经营性盈余等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总应计项目之和,其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一般被认为是会计信息中可靠性最高的,应计项目则是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的尚未转化为现金流的那一部分,可能与盈余管理或利润操纵甚至舞弊有关系,因此可以用总应计项目的质量作为盈余质量指标。目前一般将如下2种指标广泛地作为盈余质量指标:1)采用DD模型(Dechow和Dichev,2002)回归计算出的残差;2)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回归计算出的残差。但利用DD模型回归出的残差,只是对流动性应计的评估错误的一种衡量;而修正Jones模型更多地反映基于管理者有一定意图的盈余管理,而不能对无意图的计量错误等进行很好的计量2006。所以,本文借鉴McNichols在DD模型和修正的Jones模型基础上提出的修正的DD模型,即以横截面DD模型为基础,加入修正的Jones模型中的基本变量——销售变动额和固定资产。用该模型计量的应计质量来衡量盈余信息的可靠性,并作为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代理变量。

修正的DD模型如下:

3.2数据选择

为了分析公允价值重新引入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本文以会计准则变革为节点,即以2007年为节点,比较引入前和引入后的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变化。根据上述的修正的DD模型,计算应计质量需要使用连续五年的各年残差值,而年度残差值的计算同时又包括了当年和前后各一年的现金流的数据,因此,要求样本公司至少具有6年的连续财务数据。如2012年的盈余质量值是通过对2008-2013年的数据进行处理获取的,2002年的盈余质量值通过1998-2003年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所以,样本公司还必须是在该期间持续经营的公司。由于我国现金流量表是1998年才开始要求编制的,能获取现金流量信息最早的期间就是1998年,因此,本文选取1998-2013年做为样本选取区间,实际研究期间为2002-2012年。

此外,在样本选取的过程中,剔除了以下公司:1)金融类公司;2)ST、PT公司;3)同时发行B股或H股的样本公司;4)财务数据异常的公司;5)财务数据不完整的公司。最后筛选出9952个样本数据。本文进行实证研究所需要的数据主要来自于CCER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和SMAR国泰安数据库系统,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

4.实证结果及分析

通过上述修正的DD模型,可以计算出2002-2012年每一年的样本公司应计质量AQ值,进而衡量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对AQ进行描述性统计的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各年AQ值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在这11年中,无论是从均值还是从中位数看,AQ各项描述性指标都没有显著变化,这意味着在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之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并没有降低。

为了进一步验证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前后的样本公司的可靠性是否有显著地差异,我们以重新引入公允价值的新会计准则的执行时间为节点,将所计算得出的AQ值分为2002-2006年、以及2007-2012年2组数据,并对这2组数据进行了2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经过威尔柯克森符号等级检验(Wilcoxon-Signed-Test)和符号检验(Sign-Test),2种检验方法计算的P值均大于0.05,这再次表明在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前后样本公司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实证检验的结果与原待验证的假说相反,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国上市公司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问题上,持有谨慎态度,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只是对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的会计核算采用公允价值,减少了主观判断,会计信息具有可验证性,从而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据此,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我国会计准则中重新有条件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后并未因存在主观判断而降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这是会计信息使用者最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会计准则制定者在制定准则过程中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在我国曾因公允价值的不当应用而导致财务报告普遍存在问题的背景下,准则制定者更关注再次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否会重蹈覆辙。从会计盈余质量的角度对引入公允价值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进行的检验,可以为准则制定者在未来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同时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最终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等方面提供可靠的经验证据。

作者:冷军

会计信息的公允价值论文 篇2:

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价值相关性

摘 要:公允价值计量的利弊问题是会计研究中的一个难点问题。采用公允价值在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同时,也可能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或操纵的工具,从而损害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降低反过来又会影响其价值相关性,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为了使得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能够得到更好地运用,本文考察了公司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尚未达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初衷,而可靠性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进一步分析表明,可靠性较低的样本具有较低的价值相关性。这表明,可靠性是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基础,只有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才能发挥公允价值应有的效果。最后,为了避免公允价值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以及改善当前公允价值不佳的应用效果,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价值相关性;会计信息质量

一、引 言

会计信息作为公司契约各方与证券市场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证券市场的主要信息来源。从一定程度上讲,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决定了证券市场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而会计信息的产生是以会计准则为依据的,尽管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并不必然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没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必然得不到保证[1]。2006年2月2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并决定于2007年1月1日起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执行。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其最大变化体现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这势必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从理论上讲,公允价值更能准确地计量企业的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的价值,从而更加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如果公允价值得以全面应用,则财务会计将有可能反映企业的价值或其近似值[2],从而将极大地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然而,反对者则认为,公允价值在计量过程中也会涉及到大量的主观判断和估计,有可能成为盈余管理和盈余操纵的工具,从而降低了盈余信息的可靠性,并且还可能会造成经营业绩大幅波动。事实上,这也是我国2001年放弃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已有四年,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究竟如何,是否达到了引入的初衷?如果没有,又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可以从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检验新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还有助于准则制定机构和实务界探究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当前公允价值准则进行恰当修订。

二、文献回顾与评述

欧盟各国和澳大利亚早在2005年起就开始采用以公允价值计量为特征的国际会计准则,我国则是在2007年正式执行与国际准则高度趋同的会计准则,此后加拿大、印度、日本和美国都相继宣布各自的趋同计划。在公允价值备受瞩目的同时,很多学者研究了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其中,有关价值相关性的问题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一)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

国外关于会计准则变革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影响的研究,基本上都支持了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国际会计准则的引入。Hung和Subramanyam [3]发现德国上市公司在执行国际会计准则后,会计信息对股价的解释能力显著增强。Horton和Serafeim[4]发现,英国公司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后,利润调整具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Barth等[5]以21个执行国际会计准则的国家的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国际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国际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有所提高。国内研究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我国A股和 B股上市公司使用会计准则的差异,比较了2006年以前我国历史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下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如潘琰等[6],李晓强[7];另一类则是比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引入前后上市公司价值相关性的变化,如邓传洲[8],薛爽等[9],朱凯等[10],但这些研究并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

(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价值相关性关系

如果会计数字可以反映公司的价值,那么会计信息就是有价值相关性的[11],价值相关性与投资者决策密切相关,它属于相关性的范畴。国内外关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关系的研究大多以规范分析为主。Wallman[12]在其提出的著名的彩色报告模式中,认为相关性是首要的,可靠性则没有相关性重要。斯科特[13]从信息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了会计信息在相关性与可靠性选择上的矛盾。对投资者来说,会计信息应同时考虑相关性与可靠性,而经理人则更希望会计信息能够与其劳动相关。夏冬林[14]认为财务会计信息应当同时满足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可靠性是与生俱来的。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相关性占据主要地位,绝对可靠不仅存在技术上的难度,也没有必要。葛家澍和徐跃[15]认为如果可靠性出现问题(不论是过失还是有意作假),再相关的项目其相关性也会化为乌有。关于两者之间的实证研究则相对较少,Richardson等[16]研究发现较低的会计可靠性可能导致较低的价值相关性。彭韶兵和黄益建[17]研究发现会计可靠性计量原则与盈余相关性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三)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可靠性影响

国内外研究表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并不一定会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产生积极影响。Barth等[5]的研究发现采用IAS之后会降低盈余管理程度,从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Paananen[18]发现瑞典的公司在2005年引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后盈余平滑现象更加严重。Dechow等[19]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为管理层提供了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增加了盈余管理的机会。王玉涛等[20]研究发现从新会计准则实施日开始,管理层就为自己保留了一些在未来调节利润的机会。叶建芳等[21]的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存在利用金融工具分类进行盈余平滑的现象。

(四)对上述文献的评述

目前,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的研究更多的是一种效果检验,只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是否会影响价值相关性,而未就其影响动因进一步分析,尤其是没有考虑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尽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价值相关性可能存在矛盾,但可靠性毕竟是基础,如果可靠性过低,价值相关性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同样会产生影响,因此,在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对价值相关性的影响时,不仅要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还要考虑到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而当前关于可靠性与相关性关系的研究更多的是体现在规范研究方面,来自实证研究的证据尚不充分。从国内外文献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往往伴随着盈余管理或盈余操纵等损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现象,这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价值相关性会有何影响,而这又需要会计准则在制定时如何权衡公允价值计量的利弊,这是本文的研究视角。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公允价值计量的兴起是以“决策有用观”以及历史成本计量对当前会计环境的不适应为条件的。在决策有用观下,会计这个信息系统,它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基于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最大的优点是可靠性强,在物价和币值稳定或相对稳定的情况时与决策通常也是相关的。但是,随着物价水平的变动,资产和负债价格变化的幅度逐渐加大,而基于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无法反映资产和负债价格的变化,从而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此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逐步到来和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无形资产和衍生金融工具等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而这些信息同样不能在历史成本计量下得到恰当地反映。而公允价值计量则是基于当前的市场价格或通过一定估值技术,能够反映或近似地反映当前经济环境下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格水平,从而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

作者:张先治 季侃

会计信息的公允价值论文 篇3:

浅议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上市公司年报会计信息的影响

摘 要:自2007年度开始,我国上市公司已开始采用新会计准则编制年度会计报告。由于新会计准则中广泛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投资性房地产以及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等方面,对上市公司的年报会计信息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在介绍了公允价值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采用对年报会计信息的影响,同时指出了投资者在阅读年报会计信息时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公允价值 会计信息 相关问题

一、公允价值的涵义及其理论基础

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是指熟悉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的成交价格。

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已经具备了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客观条件;同时伴随着我国资本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日益活跃,一些复杂的交易事项在传统的成本计量模式下不能得到准确计量,计量结果严重地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由于在成本计量模式下,一些会计事项或资本交易事项的市场变化不能得到及时与可靠的反映,不能为企业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较大地限制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分析能力的发挥。因此,对一些特殊事项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显得越来越迫切,决策有用观成为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理论基础。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上市公司年报会计信息的影响

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2007年度报告及2008年第一季度报告披露基本情况”称:截至2008年4月30日,在总共863家沪市上市公司中,除九发股份外,其余86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07年度报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8732亿元,比2006增长45.86%,已披露上市公司的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0.4439元和16.3%,而2006年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0.2511元和11.03%。共有72家上市公司出现亏损,占已披露年报公司总数的8.35%,而2006年度的亏损比例为11.8%。另据深圳证券交易所消息,截至2008年4月30日,除*ST威达外,深市主板公司487家按时披露了2007年年报。已披露年报的深市主板公司共实现净利润1048.74亿元,同比增长116.46%;平均每家实现净利润2.15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872.36亿元,同比增长106.72%;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41元,同比增长96.09%;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3.39%,同比增加5.15个百分点。2007年度,深市主板公司中369家实现净利润增长,116家净利润有所下降。亏损公司为47家,亏损面为9.65%,与2006年报相比下降5.86个百分点;亏损金额76.92亿元,同比减少53.87%。

在沪深两市发布的2007年度报告总结资料中,两市均总结出了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和每股收益大幅上升,亏损公司比例下降”这样的结论。据笔者初步分析,2008年第一季度季报披露情况也基本体现了这一特征。

上市公司年报、季报取得骄人业绩,除了国家整体经济形势较好、上市公司本身努力经营取得积极效果等原因以外,笔者认为,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特别是其中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采用更是为利润增长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并在编制年度报告中采用,引起了上市公司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剧烈波动。特别是那些债务沉重且无力清偿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则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地提高每股盈余。

实施新会计准则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上市公司年报会计信息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及其影响。新会计准则中金融工具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最为广泛,也最为深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金融资产主要包括以下四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贷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包括以下两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包括交易性金融负债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2)其他金融负债。例如,上市公司为充分利用暂时闲置的资金、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再如,上市公司不作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如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等。另外,上市公司出于风险管理需要或为消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不一致情况等目的,直接指定某些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上述这些被列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其报告价值即为市场价值,市场价值变动起伏不定,且其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从2007年度报告中可以发现,不少上市公司拥有应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工具,金融工具的账面金额会随着其公允价值的变化而涨跌。因此,如果这些上市公司能够较好地把握证券市场行情和发展趋势,其业绩即会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而提升;相反,如果上市公司的判断有误,其投资策略与市场行情相左,其当期利润就会因此而下降。

2.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及其影响。《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中所指的投资性房地产,是指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的、企业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主要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以及已出租的建筑物。该准则为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提供了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式两种可选择的计量模式,上市公司可以选择采用成本计量模式或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上市公司如果采用成本计量模式,投资性房地产可以比照固定资产准则和无形資产准则计提折旧或摊销,并在期末进行减值测试,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在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企业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当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2)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上市公司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一方面,由于投资性房地产不计提折旧或摊销,将使各期费用减少,利润增加,进而影响到上市公司的所得税和现金流量等指标;另一方面,由于房地产公允价值的波动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将会直接影响到当期损益。

从2007年年度报告披露情况来看,很多公司都选用成本计量模式。对于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其实际价值与成本价值存在较大差距的,若公司转换为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将会极大地增加公司资产的账面价值,影响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及以后各期的净利润。

3.债务重组中公允价值的应用及其影响。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

新会计准则规定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超过清偿债务的现金、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所转股份的公允价值、或者重组后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新会计准则还规定,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也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如下处理:非现金资产为存货的,应作为销售处理,按照其公允价值确认收入;非现金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以其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非现金资产为长期股权投资的,以其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如果上市公司在债务重组中用以清偿债务的非货币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则高出的部分连同获得的债务豁免,可以增加当期利润。

由于上市公司进行债务重组时不仅支付的对价与债务的差额可以计入当期损益,而且所支付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也可以计入损益。这样,那些绩差公司或债务负担严重的公司可能通过债务重组行为增加当期利润,从而大玩“乌鸦变凤凰”之游戏。当然,由于债务重组收益具有一次性的特点,属于非经常性损益,并不具有持续性。所以,这种游戏上市公司也不可能经常玩。

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公允价值的应用及其影响。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通过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有时也涉及少量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新会计准则规定,在进行资产交换时,如果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应将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该分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其处理方法与债务重组方式下基本相同。

对于上市公司间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换出和换入的资产,实质上是确认上市公司非货币性资产的“售出”或“处置”与“购入”,“售出”或“处置”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差即为企业实现的收益。

5.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公允价值的应用及其影响。新会计准则规定,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若为吸收合并,购买方对于确认的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取得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确认为商誉,购买方对于确认的企业合并成本小于取得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计入当期损益;若为控股合并,母公司对于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确认为合并资产负债表的商誉,母公司对于企业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在购买日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调整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由上述可以看出,如果上市公司发生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由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要么影响上市公司的资产,要么影响到上市公司的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

除上述五大方面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上市公司年报会计信息产生影响外,还存在其他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计量的会计事项和业务。据不完全统计,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已颁布的38个具体准则中至少有17个准则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三、阅读年报会计信息时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1.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后年报会计信息的质量比较。新会计准则之所以对一些交易或事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主要是为了贯彻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要求,以克服因采用成本计价模式而低估企业资产价值的缺陷,以便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及经营业绩。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后,总体上看,公允价值的应用提高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公司资产及负债在某个时点的价值,较之以往的会计信息质量有所提升;但另一方面,投资者也应该看到,由于外部金融环境、行业政策、突发性事件等因素的变化,公允价值的波动性又使年报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程度降低,又对会计信息质量有所影响。而且对于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具体事项而言,基本为一次性事项或偶发性事项,属于非经常性损益的范畴,不具有持续性。投资者在分析年报时需要重点关注公允价值的应用对年报信息的影响。

2.投资者应该了解一些有关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方面的知识。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逐步实施和推广,资本证券市场中新会计事项的出现,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要求越来越高,公允价值必然会在上市公司的定期报告中得到更广泛的体现,作为一个合格的投资者也需要逐渐地适应、了解和熟悉公允价值的内涵以及该计量模式的采用对上市公司价值估值的影响。尤其是投资对象为涉及到债务重组、参股银行、参股券商及相互持股的上市公司时,投资者更应该知晓一些公允价值方面的知识,否则可能会造成投资决策失误。

3.正确看待和理性分析年报中有关损益指标。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以往的会计处理方法发生了一些变化,过去一些不能计入利润的收益现在可以计入,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为部分公司“粉饰”报表带来了便利,因此,上市公司的估值方法体系也随之發生较大变化。所以我们有必要提醒投资者,在阅读年报和评估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时,不能简单地考虑业绩增加了多少,而是应该深入分析公司的基本面及其成长性,要着力关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金融工具以及投资型房地产等引入公允价值后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除了要看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外,还要注意现金流量、扣除非经营性损益的后基本每股收益等指标,以识别一些上市公司利用新会计准则有目的地调控业绩的情况,更加关注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金惠.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应用分析[J].会计师,2008(4)

2.盖地.公允价值: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2007(4)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安徽蚌埠 233061)

(责编:若佳)

作者:刘天明

上一篇:思想品德课养成教育论文下一篇: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