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公允价值论文

2022-04-19

[摘要]由于国家经济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经营面临一系列的问题,通常情况下这些公司會采用公允价值来进行盈余管理,而往往内部控制是否完善是其关键影响因素。部分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上市企业,营业外收入与盈余管理正相关,而内部控制相对完善的上市企业,投资收益和资产减损值与盈余管理正相关。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盈余管理公允价值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盈余管理公允价值论文 篇1:

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公允价值问题研究

摘 要: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与盈余管理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但公允价值在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同时,客观上赋予了管理层更大的自主权,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机会。文章阐述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中存在的盈余管理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减少管理层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关键词:公允价值;盈余管理;上市公司;管理层

IASB和FASB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旨在推动公允价值应用和发展的会计准则。为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我国2006年2月颁布的新会计准则重新引入了公允價值计量模式,并于2012年5月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公允价值得到了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一致认可。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迎合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历史成本的不足。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之间并无天然的联系,引入公允价值只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是由于公允价值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很可能使其成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

一、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

1.公允价值的概念

有关公允价值的研究由来已久,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允价值成为除历史成本之外其他计量属性的代名词。FASB于2006年9月发布的SFAS No.157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在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将能收取或转移一项负债将需支付的价格”。IASB于2011年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第13号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之间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的价格或者转移一项负债将会支付的价格”。我国2012年5月我国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将其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与I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基本相同。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定义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1)持续经营。(2)公平交易。(3)交易主体必须是熟悉情况和自愿而非强制的。(4)计量对象包括资产和负债。

2.盈余管理的概念

对于盈余管理的概念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合法的利润操纵行为,也有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既包含合法的利润操纵行为也包含非法的利润操纵行为。目前普遍接受的是Healy和Wahlen(1999)提出的概念,盈余管理是管理层进行经济交易及编制财务报告时,通过自身主观判断粉饰财务报告,导致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经济收益产生误解,或者对报告中会计数据形成的契约结果产生影响。本文采用此观点来定义盈余管理。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中存在的弊端及其与实践产生的时滞性,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开辟了新的空间。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是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前提条件,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存在的空白地带为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因此,公允价值为上市公司提供了广阔的操纵空间,使其成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

1.利用金融工具进行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改按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进行计量后,其价值一般都会大幅增长。公允价值重新引入,使拥有金融工具的上市公司中超过70%的公司股价远远高于大盘的股价涨幅,表明公允价值计量具有价值发现功能,其所反映的会计信息更具有价值相关性。同时上市公司为实现平滑收益、避免亏损、免除摘牌等目的,通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置获得高额收益,从而进行利润操纵。对衍生金融工具由表外披露转为表内确认,使会计信息得到了全面反映,但也因公允价值的确定带有很大程度的人为估计成分,从而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

2.利用投资性房地产进行盈余管理

新准则规定,一般情况下企业应当使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当且仅当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企业,才准许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其所拥有的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并确认当期损益,这将促使公允价值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有效工具。根据房地产行业的特点,房地产所处地理位置、环境或用途不同,即使是用途相同但楼层不同的房地产,要确定房地产的活跃市场价格进而确定其公允价值都相当困难,管理当局便可通过选择使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价格作为公允价值,进而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3.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

若债务重组是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的方式实现的,则会面临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问题。首先,债权人要确认债务重组损失,而债务人要确认非现金资产转让损益。具体而言,提高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会低估债权人的损失、高估债务人的利润,这便产生了利用债务重组调整损益的主观需求。其次,参与债务重组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需借助一定的估值技术,估计因素的存在,就为管理层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技术上的可操作性。最后,对未来资产价值的高估或低估,资产在未来期间实现的价值计入经常性损益,而当期债务重组损益计入非经常性损益。故上市公司可通过调整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在经常性损益和非经常性损益之间进行盈余管理。

三、防范滥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对策

企业借助会计计量属性选择上的灵活性,采用新的方式进行利润操纵。不能对公允价值进行可靠的计量,会使其成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与国际相比,我国在公允价值的应用前提、范围和计量方法上更加审慎,但这些还不够,为此文章就公允价值的应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健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会计准则的不完备性及会计政策的可选择变更性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动因,在确保会计准则系统性和适用性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盈余管理问题,进一步完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最大限度的缩小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空间,尽可能避免模棱两可的词语和概念的使用,明确规定公允价值的适应范围及原则,根据我国2012年5月颁布的征求意见稿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独立完善的具体准则,从而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同时还要注重会计准则的连贯性和前瞻性,将现有的或未来经济改革中可能出现的新型业务恰当的纳入会计准则中,缩小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并加大外部监管力度

大量的国外实证研究表明,公司治理结构与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有很大的关联,可见,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导致过度盈余管理的重要内在动因。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完善的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使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功能得到充分适当的发挥,形成高级管理层之间的权力制衡机制,加大对管理层的监管力度,使管理层做出的判断更加真实公允,从本质上控制管理层的利润操纵行为,为公允价值有效实施提供重要的内部制度保障。

3.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市场信息系统

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其计量问题。一般情况下,公允价值的获取源于活跃市场上的公平交易价格。在我国当前市场条件下,为获取现金流量的相关信息,则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信息系统。利用信息资源的公开化,逐步形成良好的市场价格信息化体系,提供决策信息支持促进公允价值的有效实施,有助于会计人员在资产定价时选取合适的参数,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臆断,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作者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高微.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盈余管理[J].甘肃科技,2010(13)

[2] 吴越、屈瑜君、沈星元.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与[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5)

[3] 戴经斌.公允价值视角下我国企业盈余管理的原因与对策[J].南华大学学报,2013(01)

作者:刘玉杰

盈余管理公允价值论文 篇2:

内部控制对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摘    要] 由于国家经济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经营面临一系列的问题,通常情况下这些公司會采用公允价值来进行盈余管理,而往往内部控制是否完善是其关键影响因素。部分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上市企业,营业外收入与盈余管理正相关,而内部控制相对完善的上市企业,投资收益和资产减损值与盈余管理正相关。

[关键词] 内部控制;公允价值;盈余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03. 010

0      前    言

由于内部控制对上市企业的影响较大,国家对于此类问题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并颁布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应对。财务部门和银监会在2008年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相关规范》,不久后又发布了《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相关文件的发布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做了一定的完善,并且不断地在继续优化补充。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内部控制是否合理影响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转,所以对于内部管理的探讨是极其有必要的。当然,在讨论内部控制的时候,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两者关系也不得不考虑,内部控制是否完善对这两者同样有着一定的影响。

1     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

1.1   公允价值的定义

21世纪初,金融创新业务在美国萌芽并广泛推广。财务报告委员会将公允价值作为新的计量属性在财务会计中被提倡使用。全球经济不断发展,公允价值被广泛使用。在市场交易中,公允价值被定义为销售的资产转手获得的价格或者转移负债时支付的价格,此时也被称为脱手价格。

1.2   盈余管理的定义

盈余管理可以从多方面来进行定义,一般定义为遵守会计法则方面研究报表的制定,这是通过合法性方面来进行定义的。除此之外,目的、方式也是定义的方式,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或者准确的定义。Scott认为,企业的最大利益获取方式就是利用相关会计政策来调节盈余,在会计规范下管理者进行合理合法的管理,以此获得最大的收益。

1.3   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由于公允价值的特殊性质,它的价格波动往往取决于市场的状况,市场的变化也会带动公允价值的变化,所以公允价值一般不是公开透明的。我国经济市场体制不够完善,变化因素较多且资产没有活跃的市场支撑。由于整体市场的不成熟,导致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大大降低,想要增大盈余管理空间,运用公允价值是否有益还有待考证。但对于盈余管理来说,运用公允价值肯定有益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公允价值确实是作为工具存在的。

运用公允价值对于盈余管理空间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是对于盈余管理空间增大具有增益的作用;二是对于盈余管理空间增大具有遏制的作用。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不同性质的企业在运用公允价值方面有着不同的效果。

企业管理者在进行盈余管理的时候会运用公允价值来进行盈余估值,为的是能够保存资产以及完成财务目标,这是运用公允价值的估值手段。企业出现亏损或者盈利的情况通常都会进行非经常性损益来进行盈余管理,一般会采用补助、处理资产以及资产减值等方法。通过数据分析表明,将公允价值引入企业中,资产确实出现了重组的现象,这也恰恰说明了公允价值对盈余管理空间确实有增大的作用。除此之外,划分企业金融资产时,企业划分出可出售金融资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展盈余管理空间。

在需要控制企业高层对于利润影响较大的商业银行,引入公允价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高层对于利润的操控。对上市公司是否使用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进行分析也能够看出,公允价值对于盈余管理行为有一定的削弱作用,也减少了资产减值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

2      内部控制对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影响

通过2010年100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研究各个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的强度能够得出,在新的金融资产的规定能够有效为企业管理层拓宽盈余管理空间。在金融资产内部控制这一方面,金融保险类企业的风险控制水平要高于非金融保险类企业。调查还显示,风险控制的水平高低对于金融资产盈余的影响并不大,也就是说内部控制对于盈余管理理论上是有一定影响的,但在实际项目中对于公允价值的规范作用要根据不同情况才能确定。企业在资产减值方面可以借助内部控制来进行调节,但对于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方面的规范作用却不大。这也就导致在内部控制完善的上市公司,还是会存在管理层利用其他方式进行盈余管理。以此说明,对于内部控制有缺陷的上市公司,企业管理者就可以使用资产减值这种传统方式进行盈余管理。如果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相对完善,企业管理者也可以采取债务重组或者金融资产等其他手段进行盈余管理。

2.1   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由于内部控制有缺陷,对于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来说,给其提供了调节盈余管理机会。能够进行盈余管理调整,其根本原因在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对于企业管理层来说,两者之间约定信息不一致,就能够进行相应的盈余调整。这也降低了整个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对于资本市场的稳定有序发展造成潜在的隐患。而对于上市企业来讲,董事会可通过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管理层进行监督,在企业内部能够减少此类情况的发生,使整个企业内部协调得当,各方利益也能相对平衡减少内部矛盾,提高信息的对称性,进一步削弱企业管理层对盈余管理的控制。

美国通过颁布《萨班斯法案》,加强对企业内部运转控制,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管理层对盈余管理的能力,加强了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我国在企业内部控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同样也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企业内部控制水平显著提高。

2.2   内部控制对公允价值的影响

内部控制对公允价值的影响可以通过委托代理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委托代理方面上文有描述: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约定信息不对称、不平衡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公允价值其公开透明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信息的公开程度,减少信息的不对称。能够给内部控制能够提供可靠的依据,有利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在风险评估上能够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能够有效地进行信息的沟通与监督,对公司长远发展来说有良好的作用。内部控制与公允价值是相辅相成,当运用公允价值产生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就会出现上述盈余管理的漏洞,这个时候就应该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来进行规范。

我国的公允价值科目有所不同,所以对于内部控制的规范也不尽相同。例如控制活动,减值损失科目的规范就相对完善,但变动损益、营业外收入就不那么完善。下面做详细的分析。

变动损益和金融资产具有相关性,在内部控制规范中就只有相应的金融资产購入以及处置时间节点,金融资产持有过程中的规范不甚明确。这种情况下,金融资产行业的内部控制想要建立完善的规范相当有难度。

再一个就是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收入包含债务重组、补助、交换资产等等,在内部控制规范中有一定程度的体现,但却比较模糊,公允价值计算的标准并未体现。实际上,如果公允价值计算有了一定的标准,在资产交换过程中,很容易就达成共识。在《企业内部控制指引》中对资产交换中固定资产交换有相应的规范,对如何关联交易及定价做了规范,能够减少固定资产出现损失,但在固定资产处置的价格上仍然存在缺口。当没有固定资产出现在市场上,公允价值便无法计算,所以在公允价值估算、审计的岗位上应避免交叉,才能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减少管理层对盈余管理的控制能力。

《企业内部控制指引》对公允价值在资产减值损益、应收账款和固有资产持有期间的量有相应的规范,能够帮助企业提高风险控制,明确运转流程,实现企业长期的发展。例如存货,指引对于此岗位有明确的流程,责任到人,有权利接触货物的除了仓储人员、监督人员以及管理人员以外,其他人员必须拿到授权才能够接触货物,保证了货物的质量水平。存货验收,货物的验收质量决定了整批存货的价值,规范其流程,能够确保验收质量,减少货物损失。总的来说,内部控制指引对公允价值在资产减值损益方面确实能够起到显著的作用,缩小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3      结    语

上市公司中,大部分都会引入公允价值来进行盈余管理,对于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进行盈余管理,主要还是看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完善。所以在公允价值方面应该加大公开力度,特别是在金融行业,减少企业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能力。在内部控制的规范上应该不断完善指引条例,对缺失的部分进行补充,增强公允价值的可靠性。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逐渐完善,让企业实现长久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培源,吴巧红. 内部控制有效性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研究[J]. 河北企业,2017(12):32-33.

[2]彭珏, 胡斌. 公允价值、内部控制和盈余质量——来自A股非金融类公司的经验证据[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15(9).

[3]徐月. 企业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 现代经济信息, 2015(2):278-279.

[4]刘羽.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与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2).

[5]张朝辉.内部控制质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以纺织业上市公司为例[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6(1):73-77.

[6]金玉娜,柏晓峰.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J]. 金融理论探索,2016(6).

[7]陈楠.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盈余管理影响研究[J]. 财政监督, 2016(10):94-97.

[8]李文,王尚华. 制造业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J]. 中国农业会计,2017(3):32-36.

[9]马锐,欧阳雅婧. 内部控制实施对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影响的探讨[J]. 当代旅游,2017(7):161.

作者:唐莹 周显琪

盈余管理公允价值论文 篇3:

浅析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

摘要: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广泛运用,更增加了企业管理当局会计处理的自由度。文章探讨了企业在金融工具中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和局限,并以单个上市公司中信证券为例,分析了盈余管理的途径。

关键词:公允价值;盈余管理;金融工具

财政部颁发的新会计准则规定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符合我国经济环境变化趋势,在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上有着其他计量属性不可比拟的优势。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也是如此。一方面,公允价值的引入解决了新的资产计量问题,使得会计信息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更加相关,有利于限制盈余管理。另一方面,在我国的交易市场不规范、中介机构公信度低、市场执法管理不严的环境下,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的缺陷也使得公允价值不可避免地成为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

一、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公允价值无论采用市场价格为基础还是以现值为基础,共同点是不能脱离市场,是在公平自愿的情况下进行的价值估计。因而,公允价值能够更加如实地反映现行条件下与资产相关的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入或与负债相关的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出,能更加如实地反映继续持有或处置资产或负债对企业业绩的影响,能较好地满足资本保全的要求,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可见,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够促进企业真实反映企业盈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公允价值的存在有其理论和实践上的价值,客观上与盈余管理没有必然联系。

从理论上讲,公允价值计量是为了追求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反对任意提供甚至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但由于实际情况是复杂多变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作为一种规范和特殊协议,不可能穷尽现实中的所有情形。因此,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会计准则的刚性与不完备性和现实适应性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冲突。为解决这些冲突,必须允许管理当局在财务报告中采用适当的职业判断,进行必要的会计方法选择,这恰好成了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最好借口和工具。企业管理当局常常有意识地滥用会计职业判断的规则,有意识编造或隐匿会计方法选择、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的理由或证据,为盈余管理服务。

二、金融工具中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管理

对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公允价值产生的根本动因,我国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所规范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衍生工具等。企业管理层或相关人员可以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通过选择购买或出售金融工具的时间来调整企业当期利润,因此使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为盈余管理留有余地。

(一)盈余管理的空间

1、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计量上看盈余管理。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按公允价值入账,账面盈利就能直接计入当期收益。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即交易所市价进行后续计量,不管报告期末有没有出售,股票市价与成本的差异均计入当期损益,将使得股票等交易性证券投资数额较大的企业因为市场变化而可能出现盈利波动。如果交易性股票或债券的价格不断上涨,确认收益,将使企业年报中的利润大幅增加;如果价格下降,确认投资损失,将使当期利润大幅减少。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目的是在短期内于市场上出售以赚取买卖价差,企业可以通过证券市场上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选择购买或出售时间进行盈余管理。此外,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均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可以通过调整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持有时间进行盈余管理,尤其是证券市场表现强劲时,延长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持有时间会使企业获得较好的收益,还可等待价值进一步上涨之后获得更高的出售收益,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的效果。

2、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计量上看盈余管理。对于非金融类持有大量法人股的企业,一般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时按照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价值计量,对于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不影响当期损益,但终止确认时要将其转出,计入投资收益,将影响盈余。这就意味着,目前两市之中拥有大量法人股的上市公司,未来出售的潜在收益目前则体现在所有者权益之中,即单位净资产将出现大幅增加,出售时便会大幅增加公司当期利润,公司可以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通过调整出售时间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3、从衍生工具的计量上看盈余管理。套期工具为衍生工具的,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将套期工具损益纳入表内核算,由于期末损益的不确定性,将引起利润的波动。理想情况下,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相互抵消,从而对企业的利润表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是,如果企业管理层在选择套期工具时决策失误,造成套期会计方法的套期有效性不足,利润的波动将依据套期有效性不足的程度而波动,决策失误的程度越深,利润的起伏就越大。按照新会计准则中套期会计的处理方法,套期工具和被套项目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的结果将在报表中体现,如果采用现金流量套期会计方法或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会计方法,企业在无效套期的情况下,套期工具的利得或损失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将被计入所有者权益;若为无效套期则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因此,企业对于所套项目的预期以及合约到期时的实际经济状况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损益,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可能性。

(二)盈余管理的局限

首先,企业通过编制全面收益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盈余管理的空间。在市场持续走强的背景下,对于持有金融工具的企业来说,金融工具持有期间带来的公允价值的变化会影响企业利润,而实质上该项收益并未真正实现。若确认未实现收益,便会虚增企业当期利润。这种虚增利润情况的对策是编制“全面收益表”,使信息使用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当期经营业绩的实质,减少某些利益集团的盈余管理动机。

其次,由于在市价变动时立即确认收益和损失,从而使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进一步缩小。虽然金融工具之间的转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期的利润,但是新准则对于金融资产之间的转换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只有满足一定条件后才能转换。例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超过投资成本的部分计入资本公积,在股市持续走强时,将其转变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当期利润便会大幅增加,从而成为企业平滑利润的工具。但是新准则规定在任何情况下,交易性金融资产不能与其他金融资产相互转换,从而缩小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最后,由于我国衍生金融工具正在迅速创新,为了防范金融风险,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统一要求企业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这样有利于及时、充分地反映衍生工具业务所隐含的风险,防止人为操纵盈余。此外,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完善,国内企业可选择的套期保值工具较少,套期业务开展并不普遍,所以衍生工具对企业盈余的影响是有限的。

三、上市公司案例分析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是一项新准则。根据财政部公布的《关于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沪深两市1500所上市公司按照新准则规定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了分类,并在附注中进行了披露。其中,353家上市公司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合计4894.29亿元,占1570家上市公司资产总额的1.17%;419家上市公司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合计32083.29亿元,占1570家上市公司资产总额的7.70%,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为1491.23亿元,占1570家上市公司股东权益总额的2.18%。

下面以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个体进行分析。中信证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交易性金融负债。

根据中信证券2008年中期报告,分析2008年1月1日至6月30日金融工具的增减变动对利润的影响(见表1)。

由表1可知,2008年上半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证券价格持续走低,导致公司证券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亏损350469.21万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大幅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权证注销公允价值转出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鉴于证券市场的低迷状态,公司出售证券获取收益522440.38万元。证券价格和数量的增减变动使得该报告期净利润增加180998.87万元。由此可见,公司通过出售金融工具(尤其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负债)使公司的利润较大增长,缓解了市场低迷给公司利润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化经营业绩。

根据中信证券2008年中期报告,金融工具增减变动对利润的影响进行趋势分析(见表2)。

由表2可知,2008年上半年,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使营业利润减少53.67%,减少幅度为71807.95%;投资收益使营业利润增长60.44%,增长幅度为201.09%;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投资收益合计使营业利润增长6.77%,增长幅度为22.48%。可以推断,公司为了避免由于证券价格下跌形成巨额亏损,通过出售金融工具获得投资收益使利润增加,从而使公司经营利润由亏损转为盈利,避免利润出现大幅度下降。由此可见,公司可以通过选择金融工具的出售时间,在特定时期出售金融工具形成损益影响企业当期利润,以达到盈余管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蕴,肖建成.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意义与影响[J].经济师,2009(11).

2、谢艳霞,王东.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问题分析——以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9(26).

3、易欣.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计量的影响[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7).

4、芦士月.公允价值应用下的盈余管理[J].商业经济,2008(12).

(作者单位:吉林省边防总队)

作者:迟鑫德

上一篇: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论文下一篇:农村金融体系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