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师资国际化高等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旅游师资国际化高等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旅游师资国际化高等教育论文 篇1:

延边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国际化之路探讨

摘要:教育国际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我国高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阐述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并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现实状况,探讨了延边大学工商管理走专业教育国际化道路的方法。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工商管理专业;方法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dvanced Education at Business Management Department in Yanbian University

GAO Bin,SHI Qinghua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Yanbian University,Yanji Jilin 133002 China)

Key words: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Business Management Department;countermeasure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化”已经成为21世纪人们最关注的现象,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之一。但是,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国际化内涵的解释和理解各不相同。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命题,至今仍是一个边界难以界定的多元概念。笔者认为,要深入地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有必要构建一个包含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培养目标、特征的理论框架。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有多种论述,但是每个定义都大同小异。通过对高等教育国家化概念的分类和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种观念。

1.结果说。国际化大学教育是一个动态、开放、先进又充满活力的体系,是学生为适应社会竞争、迎接未来不确定因素挑战而不断学习的大学教育模式。国际化高等教育具备三个特点:首先是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水平和相当的教育素质,得到社会、其他民族和国家的认可。其次是高等教育内容上应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科研能力要强,要有培养优秀人才的能力,在国际上有重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最后是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不仅仅在特定国家或区域内有影响力,还要向世界开放,与各国交流,吸收和学习各国长处,进行消化并融入到国际化教育中。

2.发展趋势说。[1]该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各国或各地区在遵循高等教育的共同规律的前提下的一种发展趋势,是经济发展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科学、持续发展的方向,是追求高端、卓越教育体制的发展进程。它将使各国高等教育进行积极改革并寻求共同发展。各国高等教育都应在面向国内的基础上面向世界,遵循这种发展趋势。例如,清华大学王大中说:“教育国际化是当今世界大学教育的潮流,正如文化交流与融合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一样。教育国际化会推动大学之间人员、学术、科技的交流和合作,一所大学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水平会影响其在21世纪的国际地位。教育国际化也将成为大学开放度的重要标志[2]。”

3.过程说。该观点认为国际化是将国际的观念或维度融入到高等教育教学当中的重要过程。例如,奈特(Jane Knight)认为国际化是将“国际维度”融入到高等学校的教学、研究当中的过程,是一个将各种功能不断整合的过程。“国际维度”是指全球国际的、跨区域跨文化的观念。国际化是一个系统的、总体的过程,主要倾向于国际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是由本国教育和国际教育不断接轨的过程。这是目前得到较广泛认可的界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解说[3]。

4.目的说。该观点认为教育的根本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正如中科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培养融通东西方文化的一流综合型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中更好地为各自国家的利益服务[1]。

5.方法说。该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界定要从各种各样的具体活动出发。包括了高校课程设置的改革、人员的学术和研究的交流、技术和研究合作等。美国学者阿勒姆(Arum)和瓦特(Water)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他们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与国际研究、国际教育交流与技术合作有关的各种活动、计划和服务[3]。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了思考,可谓是见仁见智。但哪一种更合理更科学?我们更趋同于后三种。高等教育国家化是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开放的、面向世界的、具有国际性的,通过各种国际合作交流,目的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一流的人才。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和主要表现形式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各有不同。有人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内容为:加强教师国际化的交流,推进学生国外留学教育,积极开展高校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学习,高校课程的设置要开放化、国际化,学校要积极创造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环境和条件。还有人认为,国等教育的国际化主要是对教育内容的国际化,高校学生、学者等国际间的互访、互换,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教育技术、教育设施等资源的国际共享[1]。目前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内容概述较为全面、系统、权威的学者是顾明远和薛理银,他们在《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一书中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内容的概述是“主要包括人员、财务、结构和信息四个要素的国际化”。人员要素指高等教育主体各要素在国际范围内的活动,主要是指学者、学生和教师的国际流动。财务要素指高等学校的教育经费来源和支出分配的国际化,教学基础设施、科研设施的国际化。结构要素指高等教育中各高校的学科结构,考核制度等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基本保障[4]。信息要素指,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观念、目标和教学课程内容的国际化要素。

(三)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是为未来社会培养综合型、通用型人才,即随着经济、信息、技术的全球化,具备国际素质、能力和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以期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人才。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制订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提出培养目标是使每个学校的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的标准。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2]。德国政府在1998年为解决高等教育中存在的教育教学机构、学制和语言等问题通过新《高等教育总法》,目的是为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新《高等教育总法》强调高等教育的效率、竞争和国际发展原则,改法令为高校的国际化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5]。

澳大利亚联邦议院在二战后批准了一个针对亚洲的教育培训援助计划,此计划通过《科伦坡计划》的实施,建立与国外合作伙伴长久的联系。1969年,通过澳大利亚大学校长委员会,几十所高校建立了“高等院校国际开发机会”,主要目的是推进高等教育的援助计划的有效实施。此后澳大利亚不断推迟新的高等教育政策,包括“创新计划”、“知识国家”战略等,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提供的保障。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成为决定其在经济走向全球化、建立知识经济的重要砝码[5]。

(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征

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特征。

1.综合性,即高等教育国际化不论从内容、范围还是结构都更加的丰富、全面,空间更宽,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融合度更高,具有较高的综合性。

2.个性化,即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在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学习国际高等教育办学结构体系,并融合国外文化,在坚持中发展、创新,力求个性化发展,形成自己特有的教育教学风格。

3.民族化,即高等教育更要强调本民族的特色,立足于为本国、本民族长远人才需求考虑,即具有自己民族化的特点。

4.组织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组织机构不断涌现,功能不断增强,大大促进了各国教育、文化事业的传播与交流[6]。

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框架的构建,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可以更好地立足于自身实际,更好地促进高等院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进程及发展趋势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进程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有着自己的发展历程,陈学飞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2002年)一书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所出现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时代,不过当时的国际交流是在非常狭小的范围内进行的[7]。”这个时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特征随着新兴宗教教派的出现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而有所减弱。近代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知识普及到大学课程并得到广泛的认可。比如德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哈勒大学及柏林大学已经成为德国高等院校的典范和代表,最早开始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二战以后,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范围和规模逐渐的扩大,教学内容和形式也多样化发展起来,几乎覆盖了高等教学的每一个领域,逐渐朝着教育贸易的方向发展[8]。国际环境的变化使得国际竞争从军事较量转向为国家经济实力的衡量,技术、人才和科技是最为关键的竞争。高等教育办学由传统的模式转变为现代教学模式,以前高校对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经济、科技、市场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要打破格局,走出去,吸收和学习国际高等院校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参与国际高校的交流和合作,融入到国际发展环境中。国际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竞争都在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合作,国际间的文化、语言、知识等的交流和学习都推动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各种国际组织也都从各个方面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6]。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推动着人类社会迅速发展,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和变革日新月异,出现了一些新的走向。

1.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主体发生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政府是高等教育交流的主体,是主导者,高等院校的作用和角色是按照政府的指示在发展,是被动的,依附性强,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在80年代之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高校之间的交流增多,而且外国留学生的增多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也能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高校开始对办学模式变革,日益加大高校的国际交流。此时,政府则通过颁布政策、法律对高等教育给以支持和帮助。通过高校内部的重视和外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高校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最重要的主体。

2.交流内容更为丰富多彩。高等教育国际化随着各个国家之间贸易、旅游、交流等业务的往来,交流的内容也更加多样化,不仅仅是高校的学生、老师和学者之间的国际交流活动,还有高校之间信息资源、教学设备、教育理念等的共享。从教学内容、学术探讨到人员交流等逐渐的多样化起来。现在包括学位制度在内的各种相互兼容的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等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9]。

3.课程国际化趋势加强。2000年5月,澳大利亚课程组织第七届全国大会提出了“全球化课程”这一崭新的课程概念,并指出这不是新增一门具体课程,而是提出一种教育和课程的新理念、一种新的课程系统设计思想,强调的是课程的全球观,强调世界各民族和各国家人民的相互认识与理解[10]。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界也正在努力拓展课程的国际视野,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关注课程的国际化问题。课程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要素之一,标志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发展到了实质性阶段。

4.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空间更加广阔。关于未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各国高校校长们都在统筹、商议研究对策。包括美国的密执安大学、英国的伯明翰大学、爱丁堡大学、格拉斯哥大学、诺丁翰大学、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麦吉尔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新西兰的奥克兰大学、新加坡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我国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以及香港大学共16所研究型高校在1997年成立了21世纪大学的“U21”,为了现实U21成员学校之间的学分互认,鼓励学生跨国界的流动[2]。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和未来的发展开阔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5.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向着市场化和教育贸易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要跟上或超前于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在二战之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一方面是发达国家无偿援助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国际大环境开始变了,发达国家逐渐停止大部分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项目,或者变为其他的计划,很多开始转变为以盈利为目的的援助和合作。例如,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取消了很多教育优惠政策,转变为盈利性的政策,后来,法国、德国也采取了高等教育盈利性政策,并且这种政策有时会带来很大的利润。1993年,美国以外国研究生学费为主的教育出口净收入多大55亿美元[11]。这说明高等教育市场化和教育贸易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一种新现象和新趋势。

三、延边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国际化的方法研究

1.变革观念,加强教育改革研究。传统的教育理念缺乏充足的国际意识,缺乏世界范围的合作与竞争观念,主要以满足于国内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与国际教育发展的脱节,因此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是走教育国际化道路的第一步。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了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有利于高等教育在理念上和实践上大胆行动,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变革观念的同时,要大力加强教育改革研究,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学习研究国内外著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人员交流等方面的有益经验,在保持专业地域、文化独特性等鲜明特征的基础上,积极借鉴采纳其他高校的科学的方法,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2.加大专业教师和学生国际间的交流合作。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在编教师11位,其中有国外留学访问经历的有10位,分别来自于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师资队伍来源丰富,具有实施教育国际化的基础。伴随着延边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都要继续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合作。首先要有计划、有目标地派出专业老师出国攻读博士学位或出国访问。其次,鼓励老师利用学校的区位优势,加强国际间企业管理的比较研究,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积极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第三,利用学校和专业特色,总结“2009东北亚企业管理论坛”国际学术会议的成功经验,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到校参加学术会议,并为学生做学术报告。第四,加强学生间的国际交流。1998年以来,工商管理专业已派出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去日本、韩国等国家高校交流。目前我专业有9名韩国留学生。2007年,专业开设中外合作办学班,这是专业教育国际化之路的重要一步,也是未来专业发展的方向。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民想了解中国,必将有更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由于我校特殊的地理位置优势和语言环境优势,为发展国际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优越的条件。因此,专业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继续大量派出学生出国学习的同时,还要大力加强留学生的招生力度,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不断推进专业教育的国际化,不断扩大我校和专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3.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的国际化。专业目前的培养方案从2007年开始经历了4次修改调整,其中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分分配都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要求,与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并表现出了国际化的教育理念。然而,近两年高等教育领域内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范围、力度、广度都迅速增加,专业的培养方案也有待于进一步讨论并调整。首先在培养目标方面,要重点强调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全球观”、“跨文化管理”能力、秉承“求真、至善、融合”校训的通晓多种语言的管理人才。其次,课程设置既要为培养目标服务,也要发挥专业教师的研究优势,除少数课程外,必修课统一调整为48学时,选修课为32学时,增加选修课的数量,保证学生自主选课的权利,实行课程的优胜劣汰制度。第三,要加强实践教学。目前专业已经和延吉市27个实习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关系,供学生在第三个短学期深入企业进行课程实习,教学效果显著。由于本专业实践性较强,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要继续加大实习基地的建设,争取使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能够随着专业课的开展,同步进入企业实践实习。第四,在教学管理中,要给予任课教师充分的自主权。对于有能力的教师,允许其打破以教科书内容为主的授课方式,采用以“自设计讲义”为主的形式,最终使课程内容是教师的研究理念、研究成果和学术界的前沿。第五,加强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是实现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环节。专业于2007年开设了“企业战略管理”的双语教学实践,并同时承担了学校双语教学的重点教研课题,2008年“生产运作管理”开始双语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2008年我专业建立了一周一次的“英语角”学习基地,2013年建设了“教师英语沙龙”。今后,在继续坚持“英语角”、“英语沙龙”等实践环节之外,争取增设双语教学课程。在开展双语教学的同时,我专业教师也要结合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适合双语教学的课堂授课方法,从教材的选取、授课语言、考核方式等各个环节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寿松.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十个基本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03,3(83):15.

[2]赵丽萍,刘平.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认识[J].继续教育研究,2005,(6):106.

[3]方红,周鸿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特点与趋势[J].江西社会科学,2007,(2):215.

[4]黄晓红.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述评[J].复旦教育,2000,(3):37.

[5]赵丽.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高教研究与实践,2004,(2):55.

[6]徐继宁.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综述[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4):2.

[7]徐海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多视角分析[J].江苏高教,2006,(2):51.

[8]张寿松.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十个基本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03,3(83):16.

[9]方红,周鸿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特点与趋势[J].江西社会科学,2007,(2):217.

[10]黎琳,吴志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概念与新走向[J].江苏高教,2004,(1):17.

[11]方红,周鸿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特点与趋势[J].江西社会科学,2007,(2):218.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民族地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高斌(1973-),女,吉林图们井人,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石庆华(1965-),女,吉林龙井人,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作者:高斌,石庆华

旅游师资国际化高等教育论文 篇2:

“一带一路”背景下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路径研究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SWOT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内外部优势劣势以及机遇与挑战,提出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第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目标;第二,增加政府奖学金,优化“一带一路”奖学金分配机制;第三,提升高校实力,开展高质量中外教育合作;第四,结合高校特色,制定差异化人才吸引策略;第五,借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构筑国际化高等教育中心;第六,共建职业教育联盟,打造“一带一路”特色品牌。

关键词:一带一路;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路径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广东处于对外开放的前沿,占据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优势,有活跃的国际市场,经济水平也在全国遥遥领先,但其高等教育实力和国际化程度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一流的高等教育资源是保证经济持续繁荣的重要潜在因素。因此,如何利用“一带一路”建设提升广东高等教育实力,打造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品牌成为广东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对目前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其内外部优势劣势以及机遇和挑战,提出符合“一带一路”建设的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一带一路”背景下广东高等教育发展路径何在?

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迄今为止,“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发展为世界人口规模最大的互利共赢经济命运共同体,东牵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穿越非洲,联结欧亚,目前共有10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这为推动区域教育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大契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容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而这些都离不开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支撑。广东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贸易和文化交流海上通道的重要起点,如今又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因此,广东应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进一步提升广东的对外开放水平与核心竞争力。

当下,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竞争的核心,唯有提升广东高等教育实力并推进国际化进程,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综合型、创新型、专业型的复合人才,才能满足广东作为“排头兵”的建设需求,助推广东在“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下的再次腾飞。“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路径提出了挑战,但也提供了转型与升级的契机[1]。如此一来,以具有广东特色的发展思路加快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今,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各省纷纷结合自身发展特点,探索本省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但广东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相关研究却不多。在这些研究中,王璐等[2]

概括分析了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特点及优势,同时也指出了其发展的不足之处,旨在为广东高校找到加快国际化发展的突破口;仲伟合[3]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和经验,期望推动广东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罗剑平[4]等对广东省普通高等院校国际化现状进行问卷调查,进而分析和总结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研究几乎都未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为视角,来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路径。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SWOT分析

本文采用SWOT(SWOT Analysis,又称强弱危机分析法、优劣分析法)对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行分析,找出其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路径提出个人的思考。

(一) 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外部机遇

1. 政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的重视与政策倾斜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截至2016年底,在中外人文交流方面,中国与188个国家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与46个重要国际组织开展教育合作,与4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此外,还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强化来华留学高端人才培养,吸引更多沿线国家学生到中国深造,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良好的条件。广东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从中受益良多。

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通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旨在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推动沿线各国

教育的深度合作、互学互鉴,全面提升区域教育影响力,实现共同发展。其中提出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以吸引更多沿线国家优秀人才来华交流。广东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应牢牢抓住机遇,利用國家顶层规划推进自身教育的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加大合作力度,提供更多政府奖学金,以提升广东省的人才吸引力,争取把外部优势转化为内部动力。

2. 广东区位与经济优势显著,人才吸附力强

广东三面临海,与东南亚国家隔海相望,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决定了其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位置。东盟10国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国家,又与广东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联系,是广东扩大教育交流合作的重点区域。

同时,广东是领先全国的经济大省。2017年,广东省GDP达到8.99万亿元,占全国的10.5%,连续29年居全国首位。如此庞大的经济总量,必然具有强大的人才吸附力,这就意味着“一带一路”建设可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不同背景、不同语言、不同思维的优质人才的聚集,对广东而言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同样也是提升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机遇所在。

(二) 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外部挑战

1.“一帶一路”沿线城市之间的资源竞争

“一带一路”建设为广东带来无限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外部挑战。上海、福建、浙江、海南和广东5个省份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区,相互之间必定存在着激烈的教育资源竞争。上海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上海是国际化金融中心,对优秀人才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上海聚集了众多著名的高等学府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留学生人数一直居广东之上。因此,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特别是在教育资源和人才的吸引力方面,相较于上海,广东的优势不明显。

2.粤港澳大湾区的内部竞争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三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推力,也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广泛联盟的良机。其中香港教育资源雄厚,科研能力突出,拥有多所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学府。在2019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香港共有7所大学入围,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均进入全球大学前50位。相比之下,广东高校目前总体水平不高,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并不具备绝对的竞争优势。此外,相对广东而言,港澳地区的高等教育更为开放,国际化程度较高,英语推行较广,因此对留学生来说,港澳地区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三) 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内部优势

1. 广东省政策保障

2017年1月,广东省教育厅正式发布《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提出坚持开放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其中具体指出广东教育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做好对外开放工作,拓展教育资源,培育形成教育发展新的比较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此外加强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化粤港澳台教育合作交流,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5]。

2018年8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创新合作,支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联合研究中心,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科学家来广东省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合作研究。

应该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广东省政府从省域高度极为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在资金、人力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为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 留学生总数庞大

留学生不仅可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而且可以给高校教育教学带来真实的国际化体验,提升学校参与国际合作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和质量。由表1可知,近年来广东留学生人数一直保持增长的趋势,总人数排名始终在全国前10位。如此庞大的留学生数量,为广东高校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

3. 高等教育层次齐全

高等教育国际化旨在发展本土高校的基础上,面向世界,因此地区内原有高校的规模和层次是影响国际化进程的首要问题。

截至2017年5月,广东共有普通高校151所,全国排名第二,其中本科院校64所,专科院校87所。从人才培养层次看,有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教育3个层次;从办学类型上看,主要有大学、学院、高等专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4类,其中“双一流”高校5所,一流高职院校18所。

可见,广东既有全国一流的大学,也有一流的高职院校;既能培养研究型学术人才,又能培养有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些优势都为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完备的基础条件。

4. 职业教育发展完善

职业教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一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企业技术人才紧缺、沿线发展中国家缺少成熟和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等问题愈发凸显。

截至2017年,广东共有独立设置高职院校87所,其中11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25所省示范高职院校,18所省一流高职建设院校,在校生共73.7万人,占全国的8.5%,人数规模居全国首位。并且全日制高职在校生人数2017年持续上升,较2016年增加了近1万人,增幅达1.29%。可以说,广东职业教育正处于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广东高职院校的示范专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急需专业人才相契合。如东盟10国需要铁路专业人才,肯尼亚需要信息、旅游专业人才,卢旺达需要建筑、食品专业人才,而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轨道交通专业、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筑工程专业、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的旅游服务管理专业、顺德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的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等都已发展成熟,具有完善的课程体系和优秀的师资。

因此,广东高职院校应借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优秀技术人才的庞大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将职业教育逐步打造成为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特色之一。

(四) 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内部劣势

江苏省是我国的教育强省和经济大省,与广东省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以下通过广东省与江苏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的不足。

1. 发展目标尚欠具体

自2004年起,广东省就高校国际化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15年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完善各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管理办法,鼓励高校与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加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监控,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扩大留学生规模,提升留学生教育质量和层次。2017年2月,广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我省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实施意见》,这是广东省在教育对外交流合作领域出台的最高层级的指导文件。该意见在对外开放工作总目标中提出,到2020年全年来粤留学人员达3.5万人次,其中高等教育学历留学生占比达到45%~50%,研究生层次的留学生占比达8%以上。由此可见,广东省政府在不断强化教育国际化发展理念的同时,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但是,省内各地区和各类高校的国际化发展目标却一直都未明确。

同为教育大省的江苏省,为认真贯彻《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了《留学江苏行动计划(2014-2020年)》,该计划明确提出:2020年江苏要成为外籍人士来华学习主要目标省份。每年在江苏就读的各类外国留学生达到5万人,其中高水平大学研究生中留学生比例达5%以上。留学生规模在1 000人以上的高校侧重在生源结构、学历层次和课程开发等方面发挥支撑示范作用,年均增幅一般不低于15%;留学生规模在200~1 000人的高校及有留学生培养特色和发展潜力的高校应是规模增长的主要力量,年均增幅一般不低于20%;留学生规模在200人以下的高校以语言生和短期交流生为主要增长点,年均增幅一般不低于25%。根据江苏省区域发展规划及资源条件,努力建成3个区域外国留学生规模增长极:一是以南京为中心的增长极(辐射镇江、扬州和泰州),形成3万人左右的留学生规模;二是以苏州为中心的增长极(辐射南通、无锡和常州),形成1.4万人左右的留学生规模;三是苏北增长极(涵盖连云港、徐州、宿迁、盐城和淮安),形成0.6万人左右的留学生规模[6]。

综上可见,江苏省的发展目标非常详尽,不仅明确全省的总体目标,而且也根据不同层次高校和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发展的子目标。相较之下,广东的发展目标仅呈现一些具体的数字,缺乏清晰的发展方向和具体的落实措施,这对目标的实现增加了难度。

2. 留学生数量增幅较小

外国留学生数量是衡量高等学校国际化的重要指标。据统计,2016年共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 773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29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15年增加45 138人,增长比例为11.35%(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

据统计,广东、江苏两省的留学生人数如下:2014-2016年,广东省年留学生人数分别为21 298人、23 015人、24 605人,2016年总规模同比增长6.9%;江苏省分别为23 209人、25 489人、32 228人,2016年总规模同比增长26.6%[7]。

可见,2014-2016年江苏省与广东省留学生人数的差距在逐渐拉大。特别是2016年,江苏省留学生人数突破3万大关,在全国排名第三,创历年新高。这说明江苏省外国留学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质量稳步提升,外国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成效非常显著。相比之下,广东地区略显差距,虽然留学生人数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增幅都比较小,每年在1 000人左右,特别在2016年,广东省的留学生人数仅为江苏省的约76%。

3. 地方政府奖学金吸引力不足

为鼓励海外青年来中国求学,中国政府设立了省市政府奖学金。丰厚的奖学金对所在省市的教育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并且能够有效增强教育的国际吸引力。

由表2可知,江苏省政府留学生奖学金每人每年为3~9万元,并且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学科的留学生,奖学金分配规则也有所不同。这样的政策对优化留学生层次和调整不同学科之间留学生比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广东省政府留学生奖学金每年仅有1~3万元,针对不同学科的留学生也没有实行差异分配原则。仅此可见,与江苏省相比广东省政府留学生奖学金政策还存在少许差距,不仅在对留学生的吸引力方面显得相对较弱,而且也没有起到优化来粤留学生结构的作用。

4. 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发展不充分

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包括合作办学机构、合作办学项目以及海外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三个观测点。

在合作办学机构与合作办学项目方面,截止到2018年9月,广东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共8个(与港澳台地区合作2个),如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中外合作项目共26个(与港澳台合作共5个),其中省外高校的合作项目为12个,如清华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举办工商管理(金融与财务方向)硕士学位教育项目、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举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教育项目等等。这些中外合作办学大部分集中在广州,其次是深圳和珠海。

江苏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共10个,如江南大学北美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雷丁学院等。中外合作项目104个,如常州工学院与丹麦VIA大学学院合作举办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徐州工程学院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电子技术大学合作举办机械电子工程本科教育项目等等。

通过以上比较发现:(1)江苏中外合作办学规模远大于广东。(2)江苏中外合作办学的区域分布较为均衡,除省会南京以外,还分散在苏州、无锡、徐州、常州、扬州、镇江等;而广东内部区域差距十分显著,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和珠海三地。(3)江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多集中于本科层次,占比89.4%,其次是硕士和博士;广东则恰恰相反,26个项目中只有12个项目针对本科生培养,占比为46.2%。(4)江苏没有和港澳台合作办学的机构或项目,广东与港澳台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6个,但承办方均不是广东省内的高校。

在建立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方面,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全球146个国家(地区)建立535所孔子学院和1 113个孔子课堂。广东省海外建立孔子学院共16所,远少于江苏的28所。

5. 优质教育资源缺乏

截止到2017年,广东省高等学校(含独立学院)总数为151所,在全国范围内,仅次于高校总数167所的江苏省。但是,在优质教育资源方面,两省却相差较大。江苏省高校中,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2所高校入选一流大学建设名单,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等15所高校的39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广东省高校中,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2所入选一流大学建设名单,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5所高校的18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

综上所述,虽然两省入选一流大学建设名单的高校都是两所,但在一流学科建设方面,广东省略显不足。由此可以看出,特色优质学科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广东高校国际化发展缓慢。因此,广东高校需不断提升自身办学水平,以吸引和引进更多的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三、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路径选择

(一) 加强顶层设计,明确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目标

如上所述,虽然广东省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为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保障,但是对具体的落实方法、需要达成的子目标一直尚未明确。所以,广东省应根据“一带一路”建设特点,以及自身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独特优势,拿出可行的发展举措。一是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校可采取差异化的国际化之路,明确各层次高校和各地区的具体目标,为各高校的国际化发展做好指导,以形成区域化的吸引力。二是政府和高校应相互配合,按照发展要求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

(二) 增加政府奖学金,优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奖学金分配规则

江苏省教育厅通过设置丰厚的政府奖学金吸引优秀人才,是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效措施。2015年3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2017年的留学生报告数据就显示,来华留学生最多的前15个国家中,有10个均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人数达31.72万人,占总人数的64.85%,增幅达11.58%。由此可以看出,奖学金是人脉储备的重要渠道。

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广东省教育厅并没有单独设立广东省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奖学金,仅是向各高校明确可将分配的奖学金名额指标优先用于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然而,广东省发布的《广东省政府来粤留学生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2014修订)》,并没有明确规定如何优先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分配奖学金。

综上所述,为提升广东地区高等教育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的吸引力,首先,广东省财政厅应配合“一带一路”倡议,加大“广东省政府来粤留学生奖学金”的资助力度,形成教育援助,利用奖学金的杠杆作用,撬动国际人才来粤留学。其次,广东省教育厅应针对“一带一路”留学生,优化奖学金分配规则,可以政策文件的方式明确优先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分配奖学金的具体实施细则。再次,广东省教育厅应增加专科生作为省政府留学生奖学金的奖励对象,以吸引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来粤接受职业教育。此外,广东省财政厅和教育厅可通过借鉴江苏省留学生奖学金的差异分配原则,引导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留学生来粤留学。最后,广东省政府应大力支持和帮助广东高校开展中外教育合作,增加更多具有接受留学生奖学金资质的院校,扩大留学生的选择范围。

(三) 提升高校实力,开展高质量中外教育合作

广东虽是教育大省,但不是教育强省;虽具有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优势,但高水平大学的数量还不够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国古语有云“良禽择木而栖”,广东省唯有积极落实广东省高校建设方案,不断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原始创新能力的高等学科,才能提升广东高校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能力,提升国际合作水平,增强国内和国际竞争力。

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方面,一方面可广泛与非“一带一路”国家,如英国、美国等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加强合作与交流,通过提升广东高校合作办学的水平和能力,吸引更多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来粤留学;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欧洲国家中,像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国都拥有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广东应利用“一带一路”建设优势,同上述国家开展大范围、高水平、深层次的人文交流,推进优秀教育资源的引进,全面提升区域教育影响力,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强大人才支撑。同时加强与沿线各國不同文明的对话,促进双方在教育领域的互利互惠。

(四) 结合高校特色,制定差异化人才吸引策略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欧、亚、非地区的多个国家,分布范围较广,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差距很大。因此,广东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针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吸引策略。

一是针对发达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如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应着力建设一批特色突出、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学科专业,并加强与世界知名大学、研究院以及一流的专业学者的合作,以吸引高层次的优秀人才来粤学习和交流,扩大留学生规模,提升高校国际化质量。二是针对“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不发达、教育体系不完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非“双一流”建设高校可采取特色专业“点对点”,精准发力的方法吸引留学生。例如,可针对柬埔寨的工业和矿业、老挝的手工业等全面开展联合人才培养。中南、西南以及东南亚地区都迫切需要中国职业教育的援助。

所以,广东高校应找准自身定位,集中财力、人力、物力,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针对不同的沿线国家,寻求差异化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五) 借力粤港澳大湾区,构筑国际化高等教育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及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连同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中山、珠海、江门及肇庆等九个广东城市组成的城市群,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具有强大的文化纽带功能,是连接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重要桥梁。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联盟,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构筑世界区域性高等教育中心,是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内在需求。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各具特点,广东省应加强与港澳教育的紧密合作,优化珠江口东岸、西岸教育开放合作功能布局,扩大合作领域,深化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加强产学研结合,落实粤港澳姊妹学校交流计划,扩大粤港澳师生交流规模,建设“湾区联合大学”,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组建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招生联盟。

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有利于资源共享,促进优势互补,提升三地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有效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的吸引力。

(六) 共建职业教育联盟,打造“一带一路”特色品牌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职教育的属性、使命和生存需求决定了其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跨国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8]。

高等职业教育是广东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东参与“一带一路”国家教育行动的独特优势。2016年11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18所高职院校入选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而“一带一路”沿线众多发展中国家缺乏完善的教育体系,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相当迫切,如尼日利亚的职业教育只占高等教育的1%,并且大部分采用师徒制的方式传授,该国曾表示希望能借鉴中国的职业教育经验。广东高等教育应利用这个突破口,大力推进广东职教“走出去”,针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形成广东品牌、广东特色。

截至2018年8月,广东省18所一流高职院校已拥有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2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可以看出,唯有推行更大程度开放的职业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广东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作用,同时实现高职教育在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打响广东“一带一路”建设的特色品牌。

参考文献:

[1]

陈·巴特尔, 郭立强.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转型与升级[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8(3): 9-15.

[2]王璐, 曹云亮. 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特点及问题分析[J]. 高教探索, 2006(2): 48-51.

[3]仲伟合. 美国高等教育对广东教育国际化的启示[J]. 高教探索, 2013(1): 57-60.

[4]罗剑平, 周慧, 胡罡. 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升策略研究[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2):109-118.

[5]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http://zwgk.gd.gov.cn/006940116/201701/t20170109_689216.html

[6]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留学江苏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http://jyt.jiangsu.gov.cn/art/2014/7/31/art_39307_3293813.html

[7]2016年度我国来华留学生情况统计[EB/OL].http://www.moe.edu.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170301/170301_sjtj/201703/t20170301_297677.html

[8]徐华, 黄华.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研究[J]. 江苏高教, 2016(4): 143-145.

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ath of higher education in

Guangdo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WU Zhi, FAN Qi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 P. R. China)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provided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Based on SWOT analysi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points on the basis of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irst, strengthen top-level design and clarify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oal of higher education; second, increase the government scholarship, optimize the “Belt and Road” scholarship allocation rules; third, enhance the strength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arry out high-quality Sino-foreign education cooperation; fourth,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evelop differentiated talent attraction strategy; fifth, make full use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construction to build an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center; sixth, jointly build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lliance and create the “Belt and Road” characteristic brand.

Key words: the Belt and Road; Guangdong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path

(責任编辑 王 宣)

作者:邬智 范琪

旅游师资国际化高等教育论文 篇3:

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 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今天,来自国内外的150多位朋友不远万里齐聚广州,汇聚在风光旖旎的越秀山下,围绕“中心城市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这个主题,共商中心城市建设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未来发展大计。作为东道主,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并借此机会对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你们长期以来对广州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关心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1年,广州市政府提出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这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发展的系统工程,既是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发展要求的顺势而为,也是立足广州,科学分析广州所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的主动作为。广州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定位,是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这一目标任务来确立的,其主要任务是大力推进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建设这两个战略重点,努力迈向世界先进城市行列,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当下,广州这座城市正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开放的心态、更包容的机制推进城市的发展,更自觉地融入世界城市的坐标体系,彰显城市文化魅力。

广州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这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而广州高等教育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今天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兼备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更应该兼备服务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本领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为推动城市国际化进程作出贡献。广州高等教育要肩负起推动新型城市化发展的使命,既要站在广州知广州,明确挑战;更要跳出广州看广州,找准定位。

从全球城市国际化发展的历程来看,每一个中心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城市国际化最重要的支撑力量。英国牛津大学前任校长约翰·胡德认为,大学与城市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大学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放程度与办学水平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态势。办好与新时期、新形势相适应的大学,对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城市的高速发展,必然也会促进大学创造力的提高。因此,要加快推进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广州具有2220多年的悠久历史,素有“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的美誉。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北部,濒临南海、港澳,具有开放、包容、务实的岭南文化传统,有着千年对外贸易交往的悠久历史,自古与海外交通、商贸的往来频繁,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通商口岸。近代以来,西方教育理念和西式学堂涌入广州,广州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曾开全国风气之先,成为“西学东渐”的一扇重要窗口。

2010年,在亚运盛会期间,广州市与教育部共同成功举办了“亚洲大学校长论坛”,来自17个亚洲国家及中国内地和港澳地区的80余所知名大学的校长出席了论坛,搭建了亚洲高等教育沟通与交流的平台,深化了亚洲高等教育的实质性合作。2011年底,广州市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署了《共同推进建设亚太教育交流与合作广州机制框架协议》,借助“亚洲大学校长论坛”的成功效应,拓展、丰富和提升中国与亚太地区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内容与层次,提高广州市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这既是教育部对广州的信任,也是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毗邻港澳的优势使然。协议签订以来,广州市努力构建“一区、两平台、三板块”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格局。一区是指广州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试验区,两平台是指南沙新区和中新知识城两个平台,三板块是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三个板块。高等教育板块一直在着力引进境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借鉴先进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经验与成果,在促进广州市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办学水平的提高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市级层面,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推进工作,并在许多具体问题上做出批示。近两年来,广州市政府作为第三方,先后与中山大学及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等知名大学签署了合作备忘录;积极支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合作办学;在全国地方政府层面率先制定和实施留学生培养计划——“菁英计划”,由广州市地方财政支持,选派优秀学生赴世界知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成功地在广州地区高校分三批选派出100多名优秀学生赴海外深造;推进了职业教育与国外相关院校的师资、课程、实训交流与合作。广州市正在积极构建地区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以汇集智慧助力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同时提出广州大学城提升计划,统筹协同推进广州地区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广州各高校与世界各地许多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合作办学模式日趋多样化,合作办学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中山大学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联合工程学院已经获得教育部批准,今年正式招生。另外,华南理工大学与美国罗格斯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及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广东金融学院与英国诺丁汉大学等正积极推进合作办学项目。

广州各市属高校也开展了多个联合培养学生的项目,同时招收留学生。比如,广州大学分别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美国卫斯理安女子学院合作建立孔子学院,并正在积极推进卫斯理安女子学院来广州合作建立广州卫斯理安学院,开展女子精英教育。广州医科大学与欧美发达国家的世界知名高校的多项交流合作项目不断深化,合作范围不断拓展。

广州各高校与国外高校的人员互访、学术交流、专业共建、合作办学等大大丰富了城市国际化的文化内涵。以协同创新为导向的国际合作的开展,为广州城市创新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与技能的创新型人才。许多高校通过引进海外人才、鼓励教师出国深造、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途径,提升了教师国际化水平。这些教师不仅服务于高校,而且为广州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发展献计献策,正在为推进广州城市国际化进程作出非常重要的贡献。

整体看来,广州已经形成了教育对外开放的良好氛围,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深入人心。教育区域合作和国际交流已经成为广州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这也证明,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广州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广州实现国际化大都市梦想的不竭动力。随着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平台将更为广阔,支撑力度也将更大。

我们也深知,广州市高等教育的总体水平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比,与欧美发达国家、国内其他中心城市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国际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层次有待提高。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交流、合作办学还不够;学校管理模式与国际化发展契合度不高;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二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需进一步加强。尤其是通过学术交流与合作办学,促进管理体制与办学机制的改革还需进一步大力探索与推进。

因此,我们希望建立起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体系和运行机制,畅通高等教育国际化渠道,完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平台,争取使广州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明显进展,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指标跻身全国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原则。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为新型城市化建设提供创新型人才支持,在集聚人才、增强区域吸引力和辐射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坚持致力于提高广州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原则。高校应主动把握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机遇,不断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途径和方式,通过教育创新获得更广的发展空间、更高的教育质量和更强的办学活力。三是坚持点面结合的原则。相关部门应重点扶持若干所国际化特色院校和国际化项目,让其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广州高校提高国际化水平。

在坚持这三个原则的前提下,为全面推进广州高等教育国际化目标的实现,我们也将在如下三个方面持续努力。

一是更新教育观念,深化国际化理念。广州将以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战略思维,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把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加速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重要抓手。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内其他省市、世界各国发展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加强广州高等教育在国内、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力,全面提高广州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是构建平台,推进交流与合作。广州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和智慧广州建设,将为广州高校提供更多的科技创新支持。在未来5年内,广州将新增100个包括广州科学城、天河智慧城、国际生物岛、国际创新城、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在内的国家、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实施100项以上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把广州打造成为国际科技孵化基地;依托相关高校,组建广州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中心;打造具有广州岭南文化特色的信息平台;优化创新资源,建立广州与高校之间的协同创新联盟。通过构建这些发展平台,推进广州与其他先进高校的交流与合作。

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做好支持和保障工作。继续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营造国际化的良好氛围,提供国际化的有力保障。广州正在以提升大学城整体文化功能为主要抓手,实施大学城交通系统优化、生活设施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和谐社区建设以及教育资源共享工程“五大工程”,建设珠三角国际修学基地、产学研创新孵化基地、大学生培训基地、大学城特色旅游基地“四大基地”,打造大学城名家讲坛、“美在大学城”岭南文化艺术节、“力在大学城”国际高校竞技节“三大品牌”,将广州大学城打造成中国一流、国际领先的“文化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广州也正在规划建设占地30平方公里的教育城,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拓展空间。

今天,我们在这片焕发着勃勃生机的土地上,分享高等教育开放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共商中心城市发展与高等教育国际化大计。论坛在广州举办,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增进了国家间的友谊,也将促进更进一步的交流和合作。我相信,本次论坛的举办,必定会对全球高等教育在相关区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为高校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们将全力以赴做好会议的各项服务工作,努力让大家在这座历史沉淀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感受更多精彩,收获更多喜悦!期待我们在这短短的一天半的时间里,共同携手相牵,增进互信,加强合作,为亚太地区大学的共同发展,城市的共同繁荣,奉献我们的智慧!

注释:“2013花城教育发展论坛”由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教育局指导,广州医科大学主办,于2013年9月21~22日在广州举行,主题是“中心城市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

编辑 王俊烽

作者:屈哨兵

上一篇:制度内合理引入公允价值论文下一篇:高职院校专业房地产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