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发展可行性分析论文

2022-04-29

【摘要】本文解读档案馆人本思想的本质,分析档案馆工作实行人本思想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档案馆工作实行人本思想管理的途径。【关键词】人本思想;档案馆工作;以人为本1.档案馆工作人本思想的本质“人本思想”是较为抽象、笼统的概念。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和谐社会发展可行性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和谐社会发展可行性分析论文 篇1:

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摘要]医患矛盾的不断加深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以一种新兴职业的形式出现,对于促进医患沟通,化解医患矛盾,有重要作用。医务社会工作在我国萌芽早发展慢,在群众中的认知度低。本文通过对医务社会工作的实地调查,以X医院为研究对象,试图总结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探索适合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路径。依托社会网络理论对其进行分析,理清社会网络中各要素对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作用,发展“社工+义工+社区工作人员”三工联动模式,开辟一条新型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为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发展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务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者; 困境

一、研究背景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医患矛盾激化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医务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实务的一个重要领域,能够协调医院与病人之间的关系,搭建双方沟通的桥梁,满足病人与其健康相关的心理、家庭、职业、社会等方面的需求。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起步较早,1921年北平协和医院即开始了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成立“医务社会服务部”。随后济南、上海等地的医院学习协和医院模式,也相继成立了医务社会工作部门。但是1950年,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实践被迫中止,直到2000年才重回大众视线[1]。为了缓和医患矛盾紧张的局面,沿海城市率先开始发展医务社会工作,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政策不完善、民众认知度低、社会工作者管理机制不健全,等等。目前我国在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三种模式:自发模式、借鉴模式、无意识模式。本文通过对X医院的实地调查,探索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进程,总结医务社会工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探索适合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路径,以缓解医患矛盾,建立和谐的就医氛围,推动政府购买服务进程的加快。

二、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具体实践——以康复科为例

(一)宣传并开展需求性评估

在进入X医院后,笔者在经过医院领导同意的基础上,开始熟悉整个医院的科室结构和实际情况。专业医务社会工作者在护士的陪同下,走访各个科室,跟病人沟通的同时增进医务社会工作者与病人及病人家属之间的熟悉感,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以更好地提高医务社会工作在病人及其家属中的认知度。而后制作了符合该医院实际情况的医务社会工作宣传手册,内容涉及医务社会工作的具体知识以及可为患者提供的服务种类介绍。

(二)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导诊服务

在实地调查过程中笔者设置2名医务社工在门口的服务台进行导诊,给前来就医的患者提供帮助,力图通过导诊增进跟患者之间的沟通,以全面评估病人的生理功能、家庭内部资源、人际关系以及外部环境。[2]医务社工在其中充当中介者的角色,帮助患者在入院之前可以与医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三)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辅导工作

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初期的介入范围主要是外科和康复科,提供病人需要的心理安慰。特别是需要进行长期康复治疗的患者,他们的心理负担往往要比实际病症更严重,更要引起社工的关注。考虑到介入初期实施的可能性,医务社工可选择走进病房跟病人聊天。在康复科的病人一般为长期治疗型患者,都有家属陪同,住院时间一般都在三个月以上。因为康复科治疗的长期性,病人及其家属都存在心理焦虑。医务社工可依据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帮助其排解心理负担,分担适当的照顾病人的任务。

(四)病患的需求反馈

医疗的主要目的是防治疾病,挽救生命,医务社会工作的目的则是直接服务人群,满足群众需求。二者相互作用,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协助医生解决与病人疾病相关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即从单纯关注疾病本身到“生理——社会——心理”的全面关注。医务社工在医院跟病人接触的过程中,要注意病人的需求,并及时将病人的需求反馈给主治医生,这样一来医生在治疗的时候就可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有所倾向,尽量注意病人的情绪。医务社工也会将医生的治疗情况及时向患者及患者家属说明。

(五)开展社会工作团体性活动

医务社工应定期开展团体活动,组织医生和患者参与其中,让医生和患者在实际活动中拉近距离、增进沟通。将患者按实际情况分组,将病人家属也召集起来,同时按比例分配医生和患者及患者家属,与患者面对面交流。在增进情感的同时,使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在游戏中得到放松。

三、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现状

通过一段时间的宣传,院内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能够得到改善。在医院的内部系统中,医生、护士开始熟悉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职能,甚至对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表示好奇,并逐渐努力配合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即使如此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医院内部的资料依然不愿意让医务社会工作者触碰,在工作过程中,医生并没有习惯有医务社会工作者参与的工作模式,但是相比较之前有所进步;第二,医务社会工作者虽然有自己的办公室,但也是与其他人的办公室合用,给调查带来了一定影响;第三,涉及的科室比较单一,目前来说,内科、外科等一些复杂的科室,院方不愿让社工接触,先期只允许做康复科的医务社会工作。

四、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困境

通过在X医院医务社会工作的具体实践,可以看出在目前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解决,医务社会工作才能适应实际情况更好地发展,为探索一条本土化的道路提供依据。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困境如下:

(一)微观系统中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困境

1.认知度低

从患者的角度看,很多患者分不清“社工”和“义工”的区别。“医务社工”可以帮助病人整合医院内外的资源,协调病人跟医生之间的沟通关系。虽然社工也会在与病人接触时帮助病人做一些护理工作,与病人家属聊天,但其目的是为了了解病人疾病本身的情况,关注病人以及病人家属的社会心理层面的问题。而“义工”只是单纯地对病人的生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实际介入过程中,医务社工经常被当作义工使用,病人及其家属不会跟医务社工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也没有真正地接受医务社工的身份。从医生的角度看,在先期介入过程中由于地区发展限制,医生不了解医务社会工作的职能和性质,认为社工的介入会给他们增添很多负担,不愿意带领社工,使得社工没有机会参与到病人的治疗过程中。

2.发展与社区场域欠缺联结

社区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一定数量的居民组成的社会共同体。在社区内的人群相互往来、相互支援,在社区场域内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从而改善社区环境。社区作为一个集合体,具有丰富的自身资源。因此,在发展医务社会工作时,在联结资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社区资源的利用与整合。在社区宣传的过程中,社区工作人员虽有配合,但只是配合任务的完成,没有对医务社会工作的内涵进行了解,不利于医务社会工作在社区的发展[3]。医疗系统与社区的联结很少,医院在做社区预防和康复活动时,多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往往只组织一些实习生来做此项工作,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与社区相联结,形成资源的链接与优势的互补,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中观系统中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匮乏困境

1.医务社工领域缺乏专业的领导者。医疗领域医患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医务社工任务的艰巨性,这就要求医务社工不仅仅要掌握社工的专业方法和医疗知识,还应掌握心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知识才能更有效地评估病患需求、整合资源需求。拥有社工师资格证的多是高校毕业生,他们普遍经验不足,专业的实践性不强,很难迅速开展工作。在专业的社工领域,社工体系应该包括社工、社工督导和社工助理[4 ]。社工督导一般应为来自社工人才发达地区的经验丰富的社会工作者,但是目前在很多地区从事医务社工工作的多为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缺少医疗部门相应的实践经验,只能依据书本上医务社工的理论知识在医务社工道路上逐步摸索。没有专业医务社工督导的指导,使得医务社工在很多地区的发展举步维艰。

2.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缺乏。社会工作是一门独立的专业,具有一整套理论体系、共同的伦理守则、特定的研究对象和职责范围。拥有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的专业工作者是开展社会工作的基础,但目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还不成熟,从业人员大部分未接受过正规的社会工作教育和训练。虽然近几年不少高校已经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也有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或专业方向)[5],但实际情况是: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医疗机构没有医务社会工作岗位,使大多数本专业毕业生难以就业;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实习经验,培养的学生大都理论脱离实际,能力较差,即使有岗位,用人单位也不要。

(三)宏观系统中社会工作机构发展困境

随着国家政策的发展,我国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起。近年来,黑龙江省兴起了很多社会组织机构,其中社会工作机构也迅速发展起来。社会工作机构虽然在名义上独立,在财政上却要依靠政府机构,财政拨款的每一笔费用都要清晰记录,并报上级审批。由于审批过程的烦琐,导致活动上发展缓慢。很多社工服务中心的位置均位于社区中心,依托社区资源。社区内资源却没有被社会工作机构利用,脱离了社区而独立存在,社会工作机构在夹缝中发展缓慢。

五、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对策

目前医务社会工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顺利解决关系到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进程的加快,同时也影响我国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的进程,因此在问题的分析过程中,笔者提出一条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即“2+1”模式。下面主要就“2+1”模式的发展进行分析:

(一)医务社会工作“2+1”模式研究

1.何为“2+1”模式

在践行南方医务社会工作“社工+义工”联动模式中,我们发现了很多可利用的优势资源,在整合社工和义工资源联动的过程中,利用医务社工的核心地位,引导义工资源,弥补医务社工资源的不足,同时对义工队伍进行管理,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6]。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社区中有许多可利用的资源,社区内部、外部的资源联结都可以由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接洽。因此可在“社工+义工”联动模式的基础上,加入社区工作者的要素,即“社工+义工+社区工作者”三工联动模式,也就是文章中提到的“2+1”模式。对比深圳提出的三社联动模式(即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社工的参与)我们发现,很多地区与其在内涵上有相似之处。但在黑龙江省的具体实践中发现了一些不同点:在深圳的三社联动模式发展中,社会组织起到了指向标的作用,它可以作为社区与社工之间的联结要素,联结各类资源,提升服务质量。在黑龙江省社会工作的发展中,社会组织种类繁多但发展缓慢,社会工作机构更是在夹缝中艰难发展,既无法摆脱政府部门的束缚,又无法自如开展工作,与社区场域缺乏联结。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条新的实践路径,即“社工+义工+社区工作者”三工联动模式,也就是“2+1”模式,希望新的模式可以促进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

2.从社会网络理论角度分析“2+1”模式

社会网络理论是以结构功能主义为基础形成的理论,强调一个社会关系网络是由各个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在关系网络中的各个因素共同促进发展,是运行和维持的基本条件,也是个体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7]。在此网络系统的内部包含若干子系统,同时医务社工部作为医院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大系统的子系统。医院内部各个系统之间、各子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以及不同层次的系统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我们可以清晰地分析出网络内部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医务社会工作者与医务志愿者同源,在其中扮演着配合的角色,在“2+1”模式中起到强关系的作用,而社区工作者属于后加入的元素,虽然同源,但是起到的作用相对弱,属于弱关系。强弱关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网络系统,共同促进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

(二)医务社会工作“2+1”模式实践的可行性分析

1.政府部门的支持是前提

社会工作和义工工作均是我国党委政府自上而下主导推动下发展而来的,社会工作和义工工作的创新也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且从效果来看,政府正确的引导有助于将社工、义工活动纳入制度化的轨道,有助于引导社工、义工持久地开展服务,是构建“社工与义工联动”模式的前提。

2.物质资源的充足是基础

社会工作既是一种拥有专业理念的助人自助的活动形式,也是社工赖以生存的职业。只有给予社工足够的物质支持,才能使其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和助人技巧服务社会;只有给予足够的资源支持,社工才能顺利开展一些公益活动和其他助人活动。从实践情况上看,深圳和上海的“社工与义工联动”模式实践之所以成功,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为两工联动提供充足的物质支持。

3.志愿者队伍的壮大是必要条件

随着社会的进步,志愿服务迅速兴起。我们可以在敬老院、医院、福利院等机构经常看见志愿者的身影,尤其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到敬老院、福利院给老人和孩子献爱心,排练节目,送温暖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重要的是这类协会在大学生群体中非常受欢迎,参与热情度很高,在没有专业社会工作者参与之前,志愿者的活动都是凭借热情发展的,没有相关经验,遇到复杂项目往往便会退缩,影响项目的进程和发展。社会工作者加入志愿组织后可以发挥协调和指导作用,同时可以在专业领域予以帮助和引导,使得志愿队伍更好地发展壮大,同时也推动社会工作的进步。我们可以进行协会联盟,利用丰富的志愿者优势,建立志愿服务相关体系和规定,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双方优势[8]。

六、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前景

由于社会工作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发展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地区,濒临香港、澳门等地,社工资源丰富,人才汇集。我国的实际情况决定了社工发展尚处于摸索阶段,专业人才稀缺,在“社工引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社工”的基础上,更好地践行“2+1”模式,以更好地适应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形势,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社会工作者权益,为人民群众服务。同时,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用光明的职业前景吸引优秀人才来从事社会工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调节者的身份处理医患关系,搭建医生与患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减少医患纠纷,为医院树立良好形象,搭建和谐的公共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氛围。

[参 考 文 献]

[1] 刘岚.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制度框架及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2] 朱凡.上海市医务社会工作现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3] 蓝涛.志愿者组织的志愿失灵研究[D].南京大学,2011.

[4] 吴任慰.现阶段我国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探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2):38-40.

[5] 郭永松,吴水珍.美国及中国港台地区的医务社会工作状况及启示[J].中国医院管理,2009,(2):21-22.

[6] 董秀.深圳市“社工+义工”联动参与社区治理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78-381.

[7] 芦鸿雁.日本医务社会工作的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2009,(8):54-55.

[8] 郭永松.医务社会工作职能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6):29-31.

〔责任编辑:徐雪野〕

作者:潘思雨

和谐社会发展可行性分析论文 篇2:

基于人本思想的档案馆工作的重要性与管理途径

【摘 要】本文解读档案馆人本思想的本质,分析档案馆工作实行人本思想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档案馆工作实行人本思想管理的途径。

【关键词】人本思想;档案馆工作;以人为本

1.档案馆工作人本思想的本质

“人本思想”是较为抽象、笼统的概念。人们缺乏对人本思想科学、系统、具体的认识和行动指南,因而在实践中存在着口号多、落实少的情况。即便是人本思想最积极的践行者,其对人本思想的理解也普遍停留在较为模糊的层面,并不是每个行业都能给出明确的阐释和界定。在档案馆工作中,它涉及到以下内容:

1.1“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一词本身是缺乏主语的。在档案工作环境中,“以人为本”的主体是指档案馆管理层和档案管理员工。二者在档案工作人本化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管理层应自觉以员工为本,不断提高领导才能,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在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上都要充分重视员工的价值,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而档案管理员工应从档案利用者的需求出发,以档案利用者为本,通过加强自身业务技能,不断提高档案信息服务质量。

1.2以“谁”为本

对“以人为本”中的“人”字也可以做不同的理解。理论界对个体行为的研究都是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的。理论界对人性的假设经历了“完全理性人”、“有限理性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文化人”、“管理人”的发展。在档案界,人本管理中的“人”是指档案的利用者。无论是企业还是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都应该以档案利用者为本提供专业的档案服务,满足其档案需求,发挥档案的价值。

1.3什么是“本”

在档案馆工作这一环境中,对“本”的正确理解,应该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档案工作人员人性及欲望中固有的积极、合理的因素构成了工作人员个人的“本”,这一项是档案管理中关注的重心,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如果管理层承认并充分重视、满足这些工作人员之“本”,必将激起其工作热情;反之,如果忽视了这些人员之“本”,定会为档案工作埋下隐患。第二,档案工作人员是档案馆生存发展之“本”。档案人员日常工作状态、主人翁意识、创造性的发挥、意见或建议都对档案馆的发展、重大决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三,档案利用者是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之“本”,档案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目标所在。“沉睡”的档案只有得到充分地利用,才会实现其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档案利用者作为档案馆工作的服务对象,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动力,生命之源,是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之“本”。

2.档案馆工作实行人本思想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档案馆工作实行人本思想的必要性分析

2.1.1档案馆工作实行人本思想是时代的要求

当前,我国正大力构建和谐社会,人本思想的运用不应仅限于个别领域,而应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得到具体的运用。国家档案局杨冬权提出:“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是以人为本思想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是对我国档案工作实践新趋势的新总结,也是对以往档案工作体系薄弱方面的新加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档案馆开始从传统档案馆向现代化档案馆转型,其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也开始从以“物”为中心的静态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动态管理转变。毋庸置疑,档案馆、档案工作在我国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支撑作用,在档案工作中贯彻落实人本思想,为社会的高速发展提供更快、更好的智力支持,是时代赋予档案馆工作的新使命、新要求。

2.1.2档案馆工作实行人本思想是提高管理水平的要求

管理学家德鲁克说过,人才是企业的最大财富。档案馆工作人员作为档案馆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主要资源之一,理应得到重视。只有在档案馆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选人、用人、育人、激励人、考核人、沟通人、协调人等认真贯彻人本思想,才能不断优化档案馆的管理水平。

2.1.3档案馆工作实行人本思想是提高服务水平的要求

档案利用是档案服务的最终目标,以档案利用者为本,从档案利用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为不同类型的档案利用者提供专题化、个性化、甚至是一对一的特色档案服务,是今后档案馆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的发力点。

2.2档案馆工作实行人本思想可行性分析

2.2.1经济可行性

进行经济可行性分析的常用方法是成本-效益分析法。国内外档案馆主要资金来源都是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有些国外档案馆也有少量资金来源于慈善机构的捐赠。诚然,在进行经济可行性分析时,常会出现成本被低估、而效益被高估的情况,但综合二者来看,档案馆工作的人本化成本低、效益低,是一种近似的“无风险回报”,具备经济可行性。

2.2.2管理可行性分析

档案馆工作中引入人本思想后,传统的档案馆在管理体制、部门结构、工作方式等方面均可能发生变化。现有档案工作人员对新工作方式的适应性,档案馆对现有员工进行培训的可行性,制定工作人员补充计划的可行性等问题均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2.2.3技术可行性分析

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的应用已经对档案馆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们对促进档案工作人本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开展技术可行性分析时,具体可从硬件、软件、技术人员的数量与水平等方面展开分析。

3.档案馆工作实行人本思想管理的途径

3.1以工作人员为本,实施人本管理

档案馆的人本管理强调将档案工作人员视为档案馆管理活动的重心,追求在实现员工价值过程中实现档案馆的持续发展。首先,要将人本思想引进档案馆的用人制度的制定上,制定基于人本思想的招聘、选拔及录用员工的制度,可以在身心健康、团结、诚实,较强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加以设定,同时在工作人员的合理配置上还要下足功夫;其次,要经常加强基于人本思想的档案馆员工培训,实现档案工作人员作为个人的目标,同时能实现档案馆作为组织的目标;再次,要注意基于人本思想的档案馆组织文化建设,统一他们的价值观。

3.2以利用者为本,实施人本服务

人本服务,就是以“档案利用”为本搞好服务,在本文中指人本思想在档案馆服务领域的具体实践。档案馆的人本服务强调将档案利用者视为档案馆对外服务的工作重心,追求在满足档案利用者信息需求的过程中,加强档案馆自身建设,形成档案馆竞争优势,同时实现员工的职业价值。具体而言,可以从改进传统档案服务与创新档案服务两个方面引入人本思想,以提高档案馆的服务水平,即以人为本持续改进传统档案服务,以人为本不断创新档案服务内容。

总之,人本思想必将深刻而久远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档案工作亦不例外。今后,档案馆工作人本思想的研究应该运用档案学与管理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进行交叉研究,并注意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的结合,拓展研究对象。

【参考文献】

[1]董信君.试论档案馆的“人本管理”模式[J].档案学通讯,2005.6.

[2]王淑敏.对档案管理现代化中人本管理的探讨[J].档案学研究,2004.2.

作者:何富强

和谐社会发展可行性分析论文 篇3: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双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摘要:基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需求,研究设计了实现创业激励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交叉课程培育、商业运营训练、创业项目管理和“教学工厂”实训等六大学校教育平台的功能模块;探索创建了提供创业大赛实践、创业市场调研、创业基地实习、科技孵化器、风险投资基金和可行性分析等六大社会实践平台功能模块。所有功能模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托、互动合作,构建了促进创业教育良性发展的双平台。

关键词:创业教育;双平台;交叉课程培育;教学工厂;科技孵化器

作者简介:周泳全(1963-),男,湖南长沙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创业教育与实践;苗苗(1981-),女,辽宁沈阳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教务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交叉课程培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研究项目“市场导向的创业教育双平台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tjk410),课题主持人:周泳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研究课题“校企双平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XCG201011),课题主持人:周泳全。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加强创业培训,注重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积极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高职院校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近几年都纷纷加大了开展创业教育的广度和力度,鼓励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创业。但符合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机制和模式亟需探讨和实践,尤其是如何构建、利用、丰富和巩固现有学校教育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创建和完善创业教育的机制和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迫切性和现实意义。

一、创业教育双平台的构建

创业教育在北美洲和欧洲受到高度重视,目前已经形成为一门交叉学科,并进行系统和制度化的规范教学。我国的创业教育开展较晚,发展速度也较慢。据统计,2009年全国教学成果一、二等奖获奖近580项,其中与创业教育有关的仅有12项,占2.0%。此类获奖课题如此之少,反应了我国创业教育的现状,即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研究深度和实践力度远远不够,创业教育还没有纳入常规的教学体系,也没有形成涉及到交叉课程培育、师资建设、市场调研、市场导向的创业教育机制,更没有像欧美国家那样有社会非盈利机构的参与,导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比例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

创业教育必须在常规系统的教学平台上运行。构建创业教育的教学平台必须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因此创业教育教学平台的构建实际上是学校教学平台的建设和社会实践平台的建设。学校教育平台首先应具备创业激励教育的功能,持续系统地鼓励学生利用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优势和免税优势自主创业,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创业激励教育,对高年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个性规划指导等教育。其次,学校教育平台应具备交叉课程培育的功能,将创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纳入常规教学体系实施,使创业教育从新生开始就体现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雏形。分专业设计创业教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制定交叉学科课程培育方案。其中专业课程教育将进行适当的改革,在其覆盖的领域讲授相关创业机会和行业切入点,讲授该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讲授创业成功的典型故事等内容。邀请创业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指导他们参加国家和省级的各项大学生科技技能大赛,在大赛中锻炼创业的工程技术素质和寻找创业机会。最后针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创业教育,对具有创业潜质和愿望的学生群体,开设创业实验班,进行创业项目管理的全方位教育,如行业切入点的分析和论证、财务盈亏平衡分析、项目风险评估与应对等,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实践。通过建立指导教师制度,充分利用目前高职院校“教学工厂”实训的有利条件,将专业课程设计、生产性实训和毕业设计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在合作企业的配合下, 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创业指导, 如设计技术和生产技术的指导,生产经营、市场销售和财务管理的指导与实践,达到商业运营训练的目的,并利用参加各项创业大赛的机会,让学生的创业计划接受学校和社会专业人士的检验,完善创业项目计划,如项目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融资渠道的分析与调查等,从而达到完善创业计划的目的。理工科类创业学生,需要加强在创业项目管理、财经管理、市场营销等交叉学科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

建立和巩固创业教育的社会实践平台,是持续实施创业教育的关键。创业教育的社会实践平台的永恒基础,是实现校企互动、校企双赢。创业学生在合作企业的指导下分别进行创业基地实习和创业市场调查,合作企业将收益于学生未来创业企业的服务或产品,因此也是创业项目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服务型创业还是制造型创业,客户永远是创业企业的上帝,及时和充分的项目市场调查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充分体现市场调查的代表性,要深入社会不同类型用户进行产品(服务)市场调研,还要了解相关的同类竞争对手的生存之道,做到知彼知己,为创业企业在市场中正确定位。在创业准备的尾声,学校教育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进行互动, 要对创业项目进行行之有效的可行性分析,对创业的产品(服务)市场、技术路线和优势、生产流程和设备、品质保障、利润率和现金流、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企业管理理念等进行全方位的可行性分析。学校在挑选优秀创业项目的基础上,可以邀请科技孵化器和风险投资基金等社会机构参与最终的可行性分析。最后,在对科技孵化器和风险投资基的金融资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开展创业项目落地实践,让在校学生到工商税务部门办理创业公司的注册,为公司的商业运作和赚取第一桶金做好准备。

寻找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切入点,增强市场竞争力,是创业的基石,其活动完全是以满足社会需求市场为导向的创新过程,所以高校的创业教育,都在有形或无形中利用了学校和社会的资源平台。因为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理论和实践上以及软硬件资源方面,还不具备全面系统地开展创业教育的条件,过分强调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势必对现行的教育体系构成很大的冲击,所以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基本思路应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当前的教育体系,尤其依托高职院校形形色色的“教学工厂”这个有效的基石,首先打造高职院校工科类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的创业教育双平台,循序渐进地开展系统规范的创业教育,使之对当前的教育体系造成的冲击减少到最低程度。图1揭示了创业教育双平台构建的实质内容和创业过程,规范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创业教育双平台下的创业过程,构建的学校教育平台,主要提供创业激励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交叉课程培育、商业运营训练、创业项目管理和“教学工厂”实训等六大模块功能;构建的社会实践平台,提供创业大赛实践、创业市场调研、创业基地实习、科技孵化器、风险投资基金和可行性分析等六大模块功能。所有功能模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托、互动合作,形成整体的创业教育平台。

创业教育双平台是政教产研“多主体”专业建设的真正融合。首先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充分的创业切入点调研,然后开展校企互动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开展高职院校创业人才的培养和实践,促进高校创业教育平台与社会实践平台的配合与互动,使学生能够在大学第一、二年需接受创业的常识教育,第三年就可以开始创业实践,为毕业后顺利实现创业并为社会及同学创造就业机会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 企业和社会向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 利用学生实践, 弥补企业在某些物资资源或人力资源上的不足, 改善内部或外部的供应链结;科技孵化器和风险投资基金等社会机构也能通过服务和资助优秀的学生创业项目从中获利。

二、创业教育双平台的成果巩固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创业项目刚刚落地后,并不意味着学生已脱离了创业教育双平台的教育。“创业难,守业更难”,创业教育不仅要引导在校学生成功创业,或毕业时成功创业,更要为学生毕业后成功守业,并奠定持续发展的基础,否则刚创业的企业在毕业后不久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就面临倒闭的危险,对学校后续的创业教育将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创业教育将寸步难行,为此,实施创业教育的后续辅导十分重要,即对毕业后学生创建的创业公司继续进行一年左右的辅导,使之能“守住产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事业发展的道路上还是婴儿,毕业后经营自己的创业公司,就更容易跌倒和摔跤,学校指导教师还要继续扶持他们一段时间,使他们在创业教育双平台下的创业启蒙期,进行创业实践,再成功过渡到创业初始期,最后完全落地生根,进入创业成熟期(如图2所示)。创业教育不仅要激励学生的创业激情,更要激励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在目前国家对创业教育不可能立即大手笔投入的前提下,可以构建有效的针对指导教师的创业教育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创业公司可向主要指导教师赠送一定比例红股,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解决创业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用股份制的机制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这是解决“创业难,守业更难”问题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这种激励措施下,学生和指导教师必然全心投入创业公司的创建和运作,不仅为社会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也为学校争得荣誉,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价值。毕业学生创业后续辅导主要集中在企业管理的持续改善,包括组织机构的合理性、市场销售4Ps、产品技术先进性、质量管理控制、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设备管理等六个方面的评估和促进,由此巩固创业教育双平台取得的初级成果和最终成果。

三、创业教育双平台的创业实践

深圳是创业家的乐园,有强烈创业意识的学生较多,这使我们无须花费较大精力用于创业激励教育,所构建的创业教育双平台可以集中精力在其他方面,如交叉课程培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创业大赛实践等方面。我们很多的基础和专业课程,都增添了相应的创业教育内容,并邀请市劳动局创业专家进行交叉课程的讲授;注重引进在国营及大型外资企业工作多年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充当创业教育的主力军,他们均具备技术开发、生产质量控制、市场营销等企业管理工作经验,在企业工作期间曾负责了新产品研制、技术开发、生产工艺及质量管理和市场开拓等工作。长期的企业工作经验使他们具备敏捷的创业嗅觉和洞察瞬时万变的市场商机的能力,为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我们指导学生参加了第十一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终身决赛,获得了一等奖;2010年指导学生分别参加了第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首届广东省大学生“第一桶金”创业大赛,获得了金奖和银奖,这是高职院校获得的唯一金奖。

通过创业教育双平台的初步探讨和实践,我们于2009-2011年指导了部分学生的自主创业活动,正式注册了三家实体创业公司,分别从事文化咨询策划、塑料纳米改性、模具激光蚀纹等门槛较高的行业。先前注册的两家创业公司已经成功进入了成熟期,公司已规范运作,其中一家的年销售额已超过了2000万元。最后一家注册的从事模具激光蚀纹行业的创业公司,创业者是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一等奖获得者,目前在接受指导教师的辅导和科技孵化器的服务,其客户群体越来越大,不久将结束创业初始期,进入成熟期。我们强调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指导教师来自专业教研室,使创业项目在常规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在创业初期更容易选题、专业课程教育改革更有成效、创业实践更加轻车熟路,结束了仅在学校内部开设创业课程和创业理念的灌输的单一做法,探索了企业和社会因素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更注重从学校平台和社会(企业)平台互动合作双赢来进行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梅纪萍.职院校创业文化的特质与塑造路径探析[J].2011(24):37.

[2]薛玲珑,吉鸿.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体系及其发展性[J].评价研究, 2011(17):30.

[3]Mars, M. M., Slaughter, S., & Rhoades, G. The state-sponsored student entrepreneur[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10(79): 638.

责任编辑王国光

作者:周泳全 苗苗

上一篇:安全生产强化企业安全管理论文下一篇:艺术教育与公民素质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