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城市生态修复理论论文

2022-04-21

【摘要】湿地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生态湿地的景观修复是建立在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之上的。本文首先阐述城市生态湿地的基本理论内容,结合国内外近些年在生态湿地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介绍了人工湿地的主要类型及生态湿地的景观修复技术,以期为相关的湿地修复提供参考。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工业城市生态修复理论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工业城市生态修复理论论文 篇1:

基于“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垃圾场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

摘要:“城市双修”视角下垃圾场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将废弃地利用与城市生态修复、空间规划、功能健全及文化融入相结合,使通过景观再生设计达到城市生态相对健康、安全的状态,促进群众居住环境改善、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

关键词:垃圾场;废弃地;生态修复;景观;再生

垃圾场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发展至今不应单单只停留在场地本身,应结合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综合考虑。若想有效解决垃圾场废弃地景观再生与生态修复与重建,那就要将垃圾场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置于城市整体发展视角下,对垃圾场废弃地进行系统完整的规划整合。住建部于2017年印发《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文件,要求各个城市及地区编制“城市双修”专项规划,通过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来解决城市中所存在的生态环境遭破坏、功能结构不完备等问题。“城市双修”旨意修復城市发展过程中遭受破坏的绿地、水源、山体及其遗留的其他废弃地,修复城市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公共服务水平、城市空间功能,打造健康安全宜居的城市面貌,为联系垃圾场废弃地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整体视角。结合“城市双修”理念,探讨垃圾场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对废弃地再生利用有一定创新意义。
一、“城市双修”相关背景及理论内涵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一系列城市问题随着更新与转型与之俱来。2017年3月住建部在《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对“城市双修”做出定义,即:“通过修复城市中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并以更新织补的理念,改善城市面貌并提升城市特色及活力”。基于此,“城市双修”成为引导中国城市更新转型的重要理念,是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转变标志。

“城市双修”理念是基于城市现有现状之上,而并非是对新场地的开发建设,是对现有现状进行修复改造的转变和更新。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相辅相承、不可分割,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同时进行,有利于提高“城市双修”的整体和系统性。“城市双修”理念吸收了“由点及面”的城市更新转变模式,将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并列,同时也应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融合,以问题做向导来解决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总之“城市双修”有别于传统城市规理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更新理念。
二、“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垃圾场废弃地景观再生

垃圾场废弃地景观再生是迎合“城市双修”文件的必然要求,是改善城市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

在生态修复方面,优化城市环境、改善民众生活质量、将生态设计融入各个城市系统,是“城市双修”与垃圾废弃地景观再生的最终目的。垃圾场废弃地存在开发难度、前期投资较大,且再生周期长,同时垃圾场废弃地处于荒废、闲置、损坏状态,土地功能受损等问题,故应逐步有序、小规模、渐进式的逐步更新再生,并尊重文化景观、自然生物多样性,促使景观再生。

在城市修补方面,“城市双修”要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同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优化城市空间形态、优化城市功能结构、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城市公共空间,针对不同场地、不同情况展开城市建设更新,因地制宜,为垃圾场废弃地指明了再生方向。通常垃圾场废弃地周边环境也是城市基础设施、空间形态、功能结构、公共服务设施薄弱的区域,垃圾场废弃地景观再生要切实考虑改善相应周边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设施质量。

综上所诉,“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垃圾场废弃地景观再生应依据周边环境,妥善处理用地当下与今后的关系,使垃圾场废弃地与周边环境有机融合,使之发展相对完整,用适当规模、适当功能、适当尺度、适当时序促进城市整体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
三、垃圾场废弃地特点及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得出,垃圾场废弃地有以下明显特点:

(1)周边生态环境受到危害

垃圾场废弃地大都有废弃物堆放,从而导致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功能缺失、景观破坏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城市社会经济问题影响深远,对生态环境威胁严重。

(2)有害周边居民健康

垃圾废弃地周边由于一系列环境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威胁到周边居民身体健康及人身安全。

(3)景观功能缺失

垃圾场废弃地由于用地的特殊性,生态稳定性遭受破坏,使原有生态结构发生改变。土地功能缺失使之景观功能缺失,景观系统空间分布不均,破碎性增强。

(4)土地构造具有特殊性

垃圾场废弃地由于原先受过人类活动干扰,导致原有地貌遭受破坏和损毁,大都为特殊地貌。如易塌陷、易积水、易受污染、易断裂等。

(一)垃圾场废弃地处理欠妥

通过实地调研现有垃圾场废弃地发现,在垃圾场废弃地进行景观再生设计前,普遍存在现有场地处理不当或欠缺等问题。垃圾场废弃地由于场地特殊性,存在大量垃圾废弃物,由于长期堆放易造成化学污染,形成有害物质,造成环境、空气、土地的破坏和污染。在进行垃圾场废弃地景观再生前,若没有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不能解决污染的根本途径,甚至加剧污染,造成二次污染,同时也加大了景观再生的难度,以及景观塑造后的持久度。再者,垃圾场废弃地缺乏科学的监督及管理机制,在工作中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和场地破坏,使用地不能发挥出完全的价值。所以,垃圾场废弃地的妥善处理,对后期景观再生的进行以及是否能使场地价值最大化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垃圾场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方法不合理

所谓景观再生设计方法,就是要根据实际场地现有现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规划因地制宜。但由于设计中存在种种不合理现象,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设计前缺乏实地调研,对现有场地了解不够充分,比如在进行夯实碾压路面任务中,忽略了地区不同降沉要求不同的差异性,就有可能因此导致滑坡、路面塌陷、地基不稳的问题出现。这就是由于设计方法不够科学合理,从而造成一定损失和安全隐患。


四、“城市双修”理念下垃圾场废弃地景观再生改造模式

通常垃圾场废弃地景观再生首先以恢复绿地的形式出现,部分场地成为过渡性土地,部分场地深化景观塑造,根据场地现状及城市需要可建设为不同类型用地,如公共休闲用地、商业开发用地、农林用地、工业用地等。

(一)公共休闲用地改造模式

公共休闲用地改造为现阶段垃圾场废弃地景观再生最为普遍的改造模式,此种模式场地周边居民较多,对于场地稳定性要求较高,资金投入也相对更大,但同时社会效益明显,民众参与度与满意度也更高。改造后一般为湿地公园、休闲广场、城市公园等。成功案例有武汉园博园、上海后滩湿地公园、韩国兰芝岛世界杯主题公园等。

(二)商业开发用地改造模式

由于垃圾場废弃地用地本身稳定性有限,而此开发模式又对场地稳定性及生态性要求极高,固限制了大型构筑物在此用地上的建设,同时商业开发用地改造模式民众接受程度也低于公共休闲用地改造模式,此模式因此受到制约,应用甚少。现有此模式改造方案普遍为停车场、高尔夫球场、生态教育基地等对大型构筑物要求较低的产业。成功案例有深圳玉龙高尔夫球场、加拿大GESM环保中心等。

(三)农林用地改造模式

待生态系统趋于稳定后,将垃圾场废弃地开发改造为林地、牧场、农耕用地等农林形式,此模式对场地生态要求也较低,改造成本也相对较小。垃圾场用地普遍建于人口聚集地周边30公里以内,交通有一定便利性。就目前来看,我国城镇垃圾场废弃地改造为农林用地相对于城市垃圾场废弃地而言较多,但是受限于资金、管理及施工水平,改造后的生态效益很难评价。国外成功案例较国内相比更多,其中最著名的是西班牙维琼农场改造。

(四)工业用地改造模式

此改造模式通常应用于远离人口密集区的场地,位于或临近工业发展区,将合适场地改造为工业或仓储用地,对场地稳定性及安全性有较高要求,可作为垃圾处理厂或利用垃圾资源发电的发电厂。成功案例有日本舞洲垃圾发电厂。
五、“城市双修”理念下垃圾场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理念

在垃圾场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中,由于场地特殊性,影响因子较多,对工程技术要求高,在设计中应是在当前场地得到有效治理的情况下再进行,景观再生应与场地治理相结合。景观效果应与生态恢复工程相融合,融入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将其建设成为一个生长型景观。同时,在垃圾场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中,由于场地特殊性,不排除群众对其项目存在质疑和抵触的可能,应做好群众工作,开展生态设计推广,提高生态教育意义的同时,也吸纳群众的想法和意见,推进垃圾场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项目的进行。

(一)生态修复改造理念

环境治理生态修复是垃圾场废弃地的景观再生设计的基础,生态修复应从恢复场地基质出发,再具体到土壤功能恢复、渗滤液防渗处理、给排水系统、有害气体排放、污水净化、植物的选择与种植、废弃物的再利用、空气改良方案等。

(二)景观主题再生理念

在垃圾场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中,明确文化主题会更好的体现景观设计的内涵,承载更多的文化和潜在价值。通过景观再生设计使场所再现文化语境,具体应在整体规划设计、景观主题设计、交通流线设计、地形优化设计、植物的选择与搭配设计、景观建筑小品设计、功能型设计等中均有体现。在建设费用较低、建设周期较短的情况下,呈现出较完整的垃圾场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当代背景下,无论是何种建设改造项目,可持续发展理念必不可少,可持续发展符合我们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垃圾场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作为一种“生长型”项目,可持续发展理念更尤为重要,更加需要将此理念贯彻在项目建设中,先生态修复,再景观再生。不可只追求当下成效,而忽略后续的可持续发展,应因地制宜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四)鼓励群众参与理念

群众是环境景观的受用对象,垃圾场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项目的成功与否,与群众的保护意识密不可分。在项目开展初期,应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起到意见借鉴和监管的作用,加强生态修复的宣传和引导,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使之自觉参与生态建设,使项目生态持续受益,完善景观效果,提高生活环境水平,也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幸福度。

结语:本文浅析垃圾场废弃地生态修复、垃圾场废弃地改造模式、景观再生设计理念,将景观再生设计与生态修复结合,探索如何将垃圾废弃地地块优化与改造、如何进行生态修复与重建、如何因地制宜再生景观,为今后各类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提供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李晓晖,黄海雄,范嗣斌等.“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思辨与三亚实践[J].规划师,2017,33(3):11-18.

[2]马观明.以垃圾场为基底的绿地改造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15(06):97-98.

[3]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06):3-10.

[4]杨锐、王浩.景观突围:城市垃圾填埋场的生态恢复与景观重建[J],城市发展研究.2010(8):81-86.

作者:张梦琳

工业城市生态修复理论论文 篇2:

城市生态湿地景观修复技术研究

【摘要】湿地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生态湿地的景观修复是建立在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之上的。本文首先阐述城市生态湿地的基本理论内容,结合国内外近些年在生态湿地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介绍了人工湿地的主要类型及生态湿地的景观修复技术,以期为相关的湿地修复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湿地;景观修复技术;生态规划;生态设计

湿地是地球上自然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多样的生态景观。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由于人口迅猛增长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原本的生态湿地资源受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湿地面积不断缩小,湿地物种的生存、湿地景观功能的发挥与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威胁。因此湿地的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1、城市生态湿地概述

1.1 相关概念

根据国际《湿地公约》(1971),湿地是指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暂时的死水、流水、淡水、微咸或咸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水区。

我国建设部对城市湿地公园有明确的定义: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指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以及休闲旅游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1.2 湿地的生态功能

湿地为物种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湿地为植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条件,为动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场所。

湿地对水资源具有调控功能,可以在降水充沛的季节蓄水,又可以在干旱季节补给水源,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分配。由于湿地土质的特殊性和水生植物的丰富性,湿地植物可以起到减缓洪水的作用,从而减轻洪水的危害,起到调蓄洪水、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城市中的自然湿地大多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往往为城市的生活生产用水,城郊的农业灌溉提供水源支持。

1.3 城市生态湿地研究进展

当前,对于湿地的研究正是处在空前的蓬勃发展的时期,专业的理论体系正在日益改进,研究内容不断增多,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当前世界各国对于湿地的研究都集中在湿地概念、湿地分类、湿地形成、湿地演化,此外还有对于筑造人工湿地的技术和技巧、对湿地的恢复与重建、湿地评价、湿地开发、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功能、湿地法律等方面的研究。而我国主要针对滨海湿地、沼泽湿地、湖泊湿地、人工湿地等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探讨。

2、人工湿地类型

根据水流方式,挺水植物系统按布水方式不同[3]或水流方式差异,可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SFCW)和潜流人工湿地(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SSFCW)。

表面流人工湿地又称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4](free water surface constructed  wetland),在北美地区采用较多。湿地通常由一个或几个池体组成,池体间设隔墙,底部及墙体采取防渗措施以防止污水扩散。

潜流湿地的主体结构类似表面流人工湿地,但污水在基质中流动时,水面低于基质表面,呈潜流状态,因而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基质表面生长的生物膜、丰富的植物根系及基质的截留作用,提高了处理效果和处理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水流一直在基质表面以下流动,避免了表面流湿地中的蚊蝇及臭味问题,并一定程度上降低温度变化的影响。

潜流型人工湿地的污染物降解接触点多,微生物丰富,耐冲击;负荷较大,占地面积小,污水处理效率高。缺点是建造费用高,有机负荷较高时,容易发生堵塞,因此维护和管理费用也较高。

3、生态湿地修复技术

湿地生态修复就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对生态功能低下、生态结构不合理的湿地进行康复修补、改进 改良、再生再造的一个过程。因此,湿地生态修复的前提是靠大自然的自我恢复能力,在适当的人工辅助下,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主要有三个方面:湿地生境恢复技术;湿地生物恢复技术;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这三方面技术既有一定的区别,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湿地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湿地生境恢复技术是指运用生态、生物及工程措施等技术手段,通过改变湿地生物所依赖的生态环境(水、土、地形等环境因子),提高生境的异质性和稳定性,实现湿地基底稳定、水质改善、土壤培肥,使湿地环境多样化、健康化。

湿地生物恢复技术是指通过植物的生长及微生物的活动来改善湿地生态环境,是一项绿色生态技术。目前,这项技术已广泛应用到受损湿地的修复上。植物生长不仅可以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土壤肥力,还可以有效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 研究表明,湿地植物对湿地修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是指对生态系统整体情况进行宏观把握,从大角度、大方向进行规划设计,以完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提升湿地生态功能为主要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采取一系列关键技术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修复。

总结:

城市生态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具有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满足城市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需要等重要意义。城市生态湿地的景观修复对恢复、保护和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湿地的出现和发展为净化污水提供了一种生态的思路,是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是当今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上重要的研究和實践内容。

参考文献:

[1]吕宪国,刘晓辉.中国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08,28(3):301~308.

[2]朱建宁.以生态为主规划城市湿地公园[J].中国建设报,2005(11),007:1-3.

[3]夏汉平.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机理与效率[J].生态学杂志,2002,21(4):51~59.

[4]何成达,谈玲,葛丽英,等.波式潜流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23(4):766~769.

[5]华涛,周启星,贾宏宇.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设计关键及生态学问题[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5(7):1289~1 293.

[6]李玉凤,刘红玉,郑囡,等.基于功能分类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格局——以西溪湿地公园为例[J].生态学报,2011,31(4):1021-1028.

[7]尹炜,李培军.城市地表径流人工湿地生态处理工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25(4):614-617.

作者简介:

江炯(1978.4-),男,湖北武汉人,硕士,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土地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作者:江炯 方炜

工业城市生态修复理论论文 篇3:

城市更新背景下长春市工业废弃地再生规划与设计

摘 要:城市更新已经成为我国东北后工业城市未来几十年的关键使命之一。当前是国内新产业的兴起和构建的时期,东北经济却出现断崖式衰退,长春市作为东北传统的老工业城市,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废弃地的数量迅速增加。城市工业废弃地使有限的城市空间资源枯竭、城市生态系统退化,严重阻碍了新产业体系的构建。结合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废弃地再生规划研究,通过项目对比分析长春市工业废弃地再生规划与城市更新之间的关系,构建出长春市工业廢弃地再生规划与设计的模式,为实现长春市未来工业废弃地历史保护型开发、经济转型型开发、生态修复型开发提供合理建议,以及再生规划后在生态修复、土地再生、景观营造、人口就业、人才引进等方面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促进长春市的城市更新。

关键词:城市更新;长春市;工业废弃地再生;城市空间

工业废弃地是后工业化遗留下的产物,其发展和衰败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历程,是城市文化脉络的一部分。长春市从建国初期作为重要的工业城市发展至今,伴随着当今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工业废弃地的处理对于调整城市空间布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体现城市历史文化脉络、促进新产业体系的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长春市的工业废弃地处理应在借鉴国内外城市工业废弃地再生处理的基础上,充分结合长春市地域发展情况,从而使工业废弃地的再生规划为长春市的城市更新和经济发展起到助力作用。

一、国内外城市工业废弃地再生规划模式

(一)西雅图和杜伊斯堡模式

西雅图模式是西方工业国家对工业废弃地处理的初步尝试,其主要处理方法是对工业废弃地保留其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部分作为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拆除工业废弃地破败和污染严重的构筑物,改建和新建一些新建筑设施。这种处理方法既保留了人们对城市历史的记忆,同时改建和新建的建筑设施为新型产业提供服务,达到一种新旧对比的效果。

杜伊斯堡模式是西雅图模式的继承与发展,是在西雅图模式之上依靠生态技术的发展进行再生规划的一种综合性模式。杜伊斯堡模式在充分保留工业结构和工业元素的基础上,赋予工业景观全新的设计语言。再生设计集中在设施内部的功能布局上,工业废弃地改造的是局部的、小规模的、生物微观上的,对工业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的同时,使人们难以分辨出工业废弃地改造前后的具体变化,尽最大限度保留工业废弃地的历史风貌。

(二)雪铁龙模式

法国雪铁龙模式是对原有工业遗迹和废弃地采取不保留原有设施和结构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抽象提取原有工业废弃地的某种景观特质,并注重对工业废弃地的改造和美化的全新替代的策略。这种处理方式代表了法国巴洛克园林的风格,并且通过新的设计语言对原有工业废弃地进行全新阐释,让使用者对原有工业废弃地产生全新的印象。

(三)我国环境整治开发模式

我国工业废弃地再生规划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们纷纷开始追求高质量的城市生存环境。由于城市中建筑物占据了大量空间,导致城市中供市民休闲游览的绿地偏少,因此工业废弃地改造成的城市公园备受市民欢迎。例如,著名的粤中造船厂原址建设的中山岐江公园以独特的后工业美学带给市民强烈的审美冲击,由历史沉淀的工业化主题、环境主义、生态恢复和城市更新设计的理念深受市民喜爱。这种处理方法借鉴了国外再生规划的模式,同时结合了地域历史文化特征,为城市增加了带有历史印记的绿色空间,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城市工业废弃地再生规划的类型

(一)历史保护型工业废弃地再生设计

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废弃地应该采用对原有建筑和场地的历史功能进行重新设计,保留历史工业遗迹,将体现城市工业发展进程的文脉符号予以保留,将废弃地再生规划为市民参观、游览、历史展示和吸引游客的新型城市空间。例如长春电影制片厂旧址改造,将原址保留修建成博物馆,增加影院、商业街等与电影文化有关的新型功能空间,部分土地置换成住宅用地。这种处理方式既保留了电影工业的遗迹,又通过展现长春电影发展的历史让市民感受到城市电影产业的辉煌,同时通过电影节等主题活动的开展吸引了国内外游客,从而扩大了城市的知名度,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经济转型型工业废弃地再生设计

一些位于城市中心的工业废弃地占据了有限的城市空间,影响城市环境,这类工业废弃地的土地具备很高的利用价值和高附加值的投资利润。再生设计这类土地应该注重城市更新的需求,遵从城市发展策略,需要与周边的城市服务设施和城市空间的功能进行相互补充。对原有建筑空间的再利用可以再生设计为适合高科技企业、创业产业、商业金融等知识密集型的高回报率、高效率发展的城市空间,同时应具备城市空间的多功能性和高效率性,新建建筑应从建筑体量上进行控制,避免影响原有城市风貌。

(三)生态修复型工业废弃地再生设计

工业废弃地由于多年的污染,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毁坏,基地土壤、水体、植物等生态系统亟待恢复。对于工业废弃地的非建筑因素处理方法应结合生态修复理论进行综合修复,最终让工业废弃地内生态环境可以自我净化,自我更新。例如位于长江三角洲北部的花桥吴淞江湿地公园,历史上工厂的排放物使河水和周边环境恶化。利用生态修复技术的治理和“一个湾,两个中心,三个景观串联带,四个功能分区”的框架设计理念,将公园内天然的湿地、物种和亲水文化内涵表达出来,既达到了环境整治生态修复的效果,又为市民提供了户外休闲的用地。

三、长春市工业废弃地再生规划策略

长春市工业废弃地的再生规划应该首先从城市更新和人口就业等方面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保证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土地再生、景观营造方面的设计指标。由于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衰退期,长春经济受到一定的影响,人口流失、人才外流、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突显出来。在2003年国家实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将城市空间区域资源进行整合,积极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工业废弃地改造因为具备工业文化上的优势,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更加适合改造成适宜第三产业发展和市民休闲娱乐的城市空间。

长春市是新中国成立后重要的重工业城市,也是曾经伪满政权的重要城市,长春市工业废弃地并不适合大拆大建的改造方法,因为诸多工业废弃地是历史的见证者。应在原有废弃构筑物与空间的基础上释放工业废弃地新的活力,充分利用原有构筑物打造适合于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空间。工业废弃地再生规划的指标中应该将人口就业的指标考虑进去,应该利用工业废弃地的再生设计的成果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工业废弃地的文化、经济、环境价值才是长春市城市更新所需要的。

长春市是全国知名的园林城市、会展城市、雕塑城市,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城市工业废弃地拥有着历史价值、经济价值、艺术价值、情感价值等特殊属性。在设计规划废弃地时应充分考虑挖掘和利用原有废弃地的文化属性,同时需要结合长春市城市发展趋势,让工业废弃地发挥出其不可替代的城市空间价值,更加符合长春市的经济发展情况。

合理引进国内外的工业废弃地处理方法,应该避免“水土不服”的现象出现。国内外成功的案例可以指导长春市对现有项目的再生与规划设计,在参考的同时应该加入长春市地域性和民风性的元素。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合长春城市更新需求且为市民所喜爱,并且保留原有場所记忆和延续原有场所精神的新型城市空间。

四、结语

长春城市工业废弃地是长春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城市工业废弃地的诸多价值是城市规划者和城市建设者在再生规划设计中灵感的来源,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长春市工业废弃地的再生设计应该结合长春市经济发展的动态,为长春经济提升做出新的历史贡献。与此同时,应该避免出现因为忽略工业废弃地自身的原有价值,造成重新设计后的城市空间成为城市中人迹罕至的角落。

参考文献:

[1]曾志宏.城市复兴视野下的吉林省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7.

[2]杨彬彬.长春市产业转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6.

[3]张楠.东北地区人口流失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6,(17):63-64.

[4]赵超. 城市工业废弃地活力重生的景观修复途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

[5]章超,李赓,张燕青,林清.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发展浅析[J].台湾农业探索,2010,(05):52-56.

作者简介:

郑馨,博士,吉林建筑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寒地城乡景观规划设计、景观生态修复与景观遗产保护。

田和雨,吉林建筑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寒地城乡景观规划设计、景观生态修复与景观遗产保护。

作者:郑馨 田和雨

上一篇: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分析论文下一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