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社会论文

2022-05-01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课程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构成部分,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现实作用,其致力于大学生合格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优良的道德品质与行为的培养,对发扬现代化教学理念、促进大学教育的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社会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社会论文 篇1:

德育视阈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

摘 要:诚信是一切美德的基石,但当前我国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 的表现突出。高校加强对大学进行诚信教育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有利于 培养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建设人才,有利于夯实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基础。在对 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要以先进理论为指导、传承我国传统诚信教育的思想, 借鉴国外品格教育的做法,同时还应进一步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关于诚信教育的资源,积 极营造诚信教育的校园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社会意义;对策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为高校德育敲响了警钟

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不诚信之风正在侵蚀着部分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大学生诚实缺失已为高 校 德育拉响了警钟。当前大学校园里不诚信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与信用经济对人才的 要求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的校园内存在着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所 有学生都强烈地反对发生在校园里的不文明行为,但所有学生也都承认,校园里的种种不文 明现象就发生在自己或同学身上。这触及到了存在于大学生身上的一个共性问题,即认知与 行为脱节。这种认知与行为不一致的现象不仅极大地损害了当代大学生的形象,对大学生将 来步入信用经济时代的生活也是非常不利的。

部分大学生认为,“做老实人吃亏,讲信用无用”。应当承认,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方 面,确实存在着做老实人“吃亏”、讲城信“无用”的事例,于是一些大学生就信奉“利字 提中间、诚信撇两边”的人生哲学。做假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会做假是脑子活 络 ”,所以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论文、考试作弊就成了存在于大学中的公开的秘密。对此,一些 学生不仅不以为耻,反而还沾沾自喜,把抄袭和作弊视为迈向成功的捷径。还有些大学生运 用各种方式向学校出具家庭贫困证明以骗取助学金或达到减免学杂费的目的。大学里还有这 样 一种现象,即家长们想方设法地把学费筹措到手后交给学生,可有的学生却把钱存到银行去 吃 利息,对于学校按时缴学费的规定则置若罔闻。还有,随意毁诺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又 一种表现。一些学生向同学或老师借钱借物时许诺到某日某时一定还给对方,但到了某日某 时却就是不还。毁诺现象甚至更延伸到了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还贷问题上,认为这种贷款是国 家的,所以就拖一天算一天。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会上诚信缺失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运行要依靠法律法规来保证,更需要诚信来维系。传统上,我们的诚信 基础比较脆弱,这就使我们社会在转型期中出现了诸多的失信行为,给社会大众造成了一种 市场经济就是不讲信用、就是只一味地追求利润的经济制度的错觉。于是,在某些行政管理 部门出现了朝令夕改、欺上瞒下、谎报政绩甚至“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现象,出现 了以权谋私、钱权交易、贫污受贿的现象。在经济生活中,假货、假账、假发票、假人民币 、假冒商标等大行其道,走私、骗汇、偷税、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屡见不鲜,拖欠、赖账、 三 角债、多角债、随意毁约等等违信之事层出不穷。再加上政府对于“黑心棉”、“毒奶粉” 等一類事件处理不力或不及时,致使黑心商人竞相效仿。在这种环境里,高校作为社会的 一个组成部分,其学生受到侵蚀和影响当然就是不可避免的。

2.学校道德教育缺乏效力

传统教育中的灌输方式不利于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道德是接受教育的主体通过其 自觉与主动的参与道德实践活动,经过对道德知识的内化而逐步形成的。但当今的德育主要 采取的是理论灌输和口头说教的方式,往往忽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忽视道德认 知向道德情感的转化。这种教育方式使大学生将道德理论仅仅停留在认知阶段,容易出现道 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脱节。

教育内容较为空洞也不利于大学生形成诚信意识。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只局限于培养学 生崇高的理想和政治素质上,忽视了学生做人所应需具有的基本道德的教育,教育内容 过于空洞。“空对空”的教育不仅使学生对这种教育失去了兴趣,而且接受了这种教育的大 学生一旦回到现实生活中便必然产生道德人格上的茫然。

部分高校教师自身诚信品质的缺失也不利于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教育大学生诚实守信, 需 要教育者的言传与身教。教育者必须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讲 诚 信的典范。但目前有些高校教师不仅对要教给学生的教学内容不求甚解,不仅不能在如何 上好课上花费心思,甚至还会为收受学生的礼物而刻意拔高学生的课业成绩。还有些教师, 上课时尽讲些假话、大话与空话,让学生不知所云,不知何去何从。凡此,都不利于学生诚 信品质的形成。

3.家庭教育的偏执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实际已变成了纯学业的督导,大多数家长只注 重子女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忽视了对子女健全人格的培养,忽视了子女诚信品格的培养,对 于子 女说谎、逃学、抄袭别人作业和考试作弊等行为不以为然。更应该指出的是,有些家长在对 孩 子的思想道德教育上的不作为,或作为不当,更造成了孩子不良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滋生。 一 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对孩子作无必要或做不到的许诺,但过后又不执行或无法兑现 自己的 许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亲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父母不讲诚 信当然会影响到孩子信用品格的形成。二是在望子成龙思想的支配下,一些父母亲只关心子 女 的学习成绩和升学,增加了子女的心理压力,也导致一些学生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得成绩 或荣誉。三是有些父母亲有意无意地对自己的子女采取骄纵的做法,产生于溺爱的骄纵容易 使孩子形成唯我独尊的心态,从而在为人处世方面也会缺乏诚实和信用。

三、高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社会意义

1.诚信教育有利于夯实大学生和谐发展的道德基础

诚信是一切美德的基石,一切良好的道德品质都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的。待人 以诚,守信于社会,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立身于社会的最基本的做人准则 。这也就是说诚信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要做一个新世纪的合格的公民, 要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所贡献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待人不能以诚相 见,不守信用,很难设想他会是一个灵魂高尚的人。因此,诚信既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人格修 养,同时也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最起码的要求。大学生只有具有了诚信的品格,他才能把更 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创新中来,才能促使自己达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能在走上工作岗 位 后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国家和社会 的要求,也是广大群众对学校教育的期许和愿望。

2.诚信教育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诚信对于个人来说是一个人自我修养的基本准则,对于社会来说又是人与人之间进 行交往的基本要求。社会是由单个的人组成的。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若不讲诚信,社会上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难以维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与社会和谐就难 以建立 。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他们有无诚信的品格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创建。同时,他们来 自五湖四海,毕业之后要走向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要参与社会各个层面的工作,他们拥有 了良好的诚信意识和诚信品格,就会像种子一样到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而有利于整个 社会风气的好转,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诚信意识的回归。

3.诚信教育有利于培养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契约经济,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得以运转的最重要的规 则,所以诚实守信已成为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中的信用制度的必然要求,已成为经济交往和 社会稳 定的基础和保障。因此,诚信也是当今社会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是对大学生担当 起历 史责任的基本要求。作为未来国家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仅关乎自身 的发展,还将影响到未来国家信用体系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秩序的正常运 转。 在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现阶段,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强化大学 生的诚信意识,引导他们珍惜自己的信用和名誉,使之成为具有良好诚信品格的建设者,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高校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1.把握先进理论的精髓,丰富诚信教育的内涵

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以先进理论为统领,加强诚信教育则是这种先进理论 的本质要求,也是实践先进理论的重要方面。无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还是科学发展观理论,它们都要求要实事求是,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诚信教 育必 须紧密结合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际,必须根据大学生 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坚持以人为 本,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养成诚信、仁爱、有礼的高尚 品质和道德情操,努力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诚信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这种教育能体现时代要求和时代精神。与时俱进 就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使教育的内容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也包括不能把诚信仅仅 看作是个人的事,也包括应通过努力使社会环境更有利于诚信的回归,包括教育过程中的新 的思路和新 的方式的运用。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教育在内容上应当与时俱进,应不 断丰富 教育的内容,拓宽教育的领域。诚信教育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经济服务。现代诚信观念不仅是一个正确处理个人之间关系的“私德”,更是一个处理 好个人 和社会关系的“公德”。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的全球化,国际交往也对 国人在诚信 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加强诚信教育,就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实践,着眼于更广范围的国际间的交往。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道德建设是基础,诚 信品质又是基础中的基础,诚信品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诚信教育必须和其他教育 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学习和弘扬我们传统的诚信思想,为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回归固本培元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主要内容的,诚信被儒家视为“进业修德之本”、“ 立身处事之道”。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﨔,小车无﨓,其何以行之哉?” 程颢强调:“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 其忠 ;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虽有仁智,必以誠信为本。以诚信为本者,谓 之君子;以欺诈为本者,谓之小人。君子虽殒,善名不减;小人虽贵,恶名不除。”传统德 育又以灌输儒家思想为主,以儒学经典为其教材。诚信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是我国传统 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传统德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要求学生 要做到文、行、忠、信。《大学》倡导的三纲八目中要求人们要做到正心诚意。董仲舒将“ 仁义礼智 信”与五行相配,成为传统社会中人们追寻的五常德。曾子杀猪、明山宾卖牛、公孙鞅立木 树信,都因其重诚信而成为千古美谈。另一方面,狼来了的故事则从反面揭示了失信给 自己带来的严重后果。

中国传统诚信教育的形式多样,如通过蒙学教材对少儿进行诚信教化,把识字与培养诚信品 格结合起来。《千字文》寓诚信教化于识字之中。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家庭教育 要重视子女的品德养成,要防止出现“心共口敌,性与情竟”的表里不一的现象。清李毓秀 编纂的《训蒙文》提出:“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我国古代培养人才的书院 均将诚信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甚至将诚信写入教规,以教规的形式教导学生要讲诚信。如 《白鹿洞洞规》就把《论语》中的“朋友有信”和“言忠信,行笃敬”的论述写入了教规。 近代张謇办学以“忠实无欺”为校训,陶行知则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的主张。蔡元培也指出,信义者,实事求是,不以利害生死关系枉其道。

上述好的思想、好的传统、好的做法,都是我们今天应该认真学习并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加 以运用的。

3.借鉴西方国家品格教育的做法,拓宽高校诚信教育的领域

当今世界各国德育的内容可谓各式各样,应有尽有,除了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 、价值观教育等基本内容之外,品格教育也是各国德育的重要内容。到上世纪90年代,品格 教 育也成为美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诚信则是其品格教育的核心部分。我国高校应借鉴西方 国家品格教育的做法,以拓宽我们诚信教育的领域。

对学生要尊重和关爱。研究认为,这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格的主要因素,因为在学生的生 活 中别人怎样对待他,尤其是那些重要人物怎样对待他,对他的良好品格形成的影响非常大。 要使学生有诚信品格,他们自己首先必须得到他人的以诚相待。首先,教师在平时对学生提 要求时不要过高过苛,特别是对表现差的学生,要防止一棒子把人打死。比如说,对犯了错 误的学生,教师不能说“下次你再犯就自动走人”之类的话。教师若这样说,学生下次恰恰 又犯了同 类错误,但又不允许教师这样处理,最终只能是教师自食其言,威信下降,教育效果不佳。 其 次,教师无论是平时找学生谈话,还是课堂教学,每说出一句话,都要有亲切感,要充满仁 爱之心、关爱之情。再次,无论是提出的要求也好,答应学生的条件也好,包括教师向学生 布 置的任务,教师都必须一一检查,一一落实或兑现,不能当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因为那会让学生丧失对教师的信任,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 形 成不是仅靠教师的说教就能实现的,而是首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使教师和学生都处在 一种良好的能相互进行交往的氛围中,如此再对学生进行教育,诚信品格的教育才能真正收 到实效。

要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使学生有良好的社会行为,教师必须对 自己的行为负起道德上的责任,因为这是有效的品格教育必须有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师的有效教学和教育工作就是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因此,在学校里的每一个 员工都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榜样作用的重要性,要言必慎、言必亲、言必行,从而使自 己在言行举止方面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一是要诚心听学生的话,要鼓励学生讲 心里话,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话,并且讲真话实话而不是大话套话。二是要注意情理交 融。要理直气壮地讲科学,讲真理,讲党的方针政策,不能言不由衷。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 放 进去,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讲的是真心话。三是要言行一致做真人。教师自己要有良好的师 德,要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榜样认识到真之高尚和假之丑陋。

4.进一步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关诚信教育的资源,引导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首先是要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的有关诚信教育的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 学生进行诚信 教育的主阵地,所以要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白诚信的真谛。掌握马克思主义 理论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前提,是学生转变观念、辨别是非、解 除疑惑的强大的思想武器,所以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 主义的立 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认识社会上存在问题,使学生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是塑造学生健康的品格,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对学生的教学之中。在教学中要善于抓 住时 机,要结合教学内容渗透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就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 教学来看,哲学常识是学生养成诚信品格的理论基础,或者说“三观”是一个人的 诚信品格的基础,决定着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方方面面。所以,哲学课的教学应当把马克思 主 义哲学思想和诚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或从哲学的高度使学生正确认识诚信问题,为大 学生诚信品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经济常识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重要方面。诚 信是市场交易的原则。有了诚信,才能使企业赢得信任、赢得市场、赢得效益,有 了诚信,才能给企业带来兴旺;没有诚信必定给企业带来损害。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要遵 纪守法,要敢于同制假售假、非法牟利、投机欺诈等各种违法经营行为作斗争。

其次,还要致力于教材以外的诚信教育资源的开发。比如说针对一些企业在 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空诺骗人的问题,或针对一些小商贩在经营中的短 斤少两、以次充好、掺假骗人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诚信问题研究,使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或 查阅资料,认真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这类研究,既能提高学 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得到升华。

5.营造校园诚信氛围,建设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环境

一所学校对学生的最大影响并不在于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在这所学校学习期 间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情趣是否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这当中,学校的“隐性课程”所起的作 用很 大。解决诚信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创造一个环境,要通过环境和典范来 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目前,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从法人到自然人,各方面都 在积 极打造自身的诚信品质,所以大学校园更应该营造一种诚信的文化环境,应在大学形成一种 强大的舆论氛围。为此,学校应积极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应使大学生都能认识到诚信的重要 性。要强化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形成一种诚信者人人夸、失信者遭鄙视的校园 氛围。对校园里发生的不讲诚信的行为,要进行道德的挞伐和舆论的谴责,进一步在大学校 园形成一种人人讲诚信、人人都自觉抵制不诚实守信行为的道德风尚。

第一是开展全员、全程和全方位的诚信教育

要将诚信教育纳入学校的德育体系。走出大学校园的学生,其诚信道德水平的高低,高校负 有极大的责任。为此高校要努力建设一种诚实守信的环境氛围。从学校领导和教师做起, 大家都应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尤其不能因各种干扰而破坏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 生,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到各学科教学,都要加强或渗透诚信教育。

高校教师,尤其是其中的辅导员和班主任的道德观和道德行为对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有着至 关重要的影响。目前,部分教师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低下了自己高贵的头颅,有的甚至 自己也做出一些失信的事情,从而使自己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失去了“本钱”。有的对产生于 学 生中的不良倾向没有斗争的勇气,严重的甚至把浊气当成主流。还有部分教师自己带头弄虚 作 假,或者找学生作为自己的“枪手”。凡此,都不利于对学生的诚信教育,甚至还会对学生 诚信品格的形成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 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使教师能以自己的讲诚信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俄国教育家 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 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高校教師,尤其是其中的德育工作者,如果都能以自己高尚的讲 诚信的 人格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做学生的表率,那么他们就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就能促进学生 健全人格的形成。

诚信观念确立的关键在自律,但自律还应有刚性措施作保障。为此,增强诚信意识,建立具 有强制力的约束机制也是重要的。规则和诚信是紧密联系的,学生的失信绝大多数表现为不 遵守规则,所以学校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必须建立相应的道德约束机制,以使师 生 能在共同遵守规则的过程中养成诚信的品格。规则对任何人都应该是适用的,任何人一旦违 反 了规则,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不能只停留在人们的认识上,而必须 落实在其行动中,诚信者应受到赞扬,失信者要受到惩罚。目前我国公民的规则意识不强 ,高校学 生的规则意识同样也不强。为此学校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同时也必须严格按规则办事 ,即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和校纪校规等,一定要严格执行。如对考试作 弊,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要让学生懂得:规则是必须遵守的,是不能违反的;在规则面 前,大家都是平等的。

第二是建立学生诚信档案

现在我国正在搭建平台以构建全国的诚信体系,并试图将诚信作为个人的第二个身份证。如 此之 后,在诚信方面有污点的公民,他们在商业性的活动中将寸步难行。这样,建立个人的 信用档案,就应是学校进行诚信道德建设的基础。学校应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建立学生诚信挡 案的办法和规则,将学生从入学开始直至毕业的关于诚信的状况加以记录并使之伴其终身。 另一 方面,学生若获得了良好的诚信记录也可获取“诚信证书”,从而成为该学生在社会上取信 于人的“通行证”。建立学生的诚信档案,应注意从点滴小事做起,注意持之以恒,注意记 录发生在学生身上能表现出学生诚信品质的闪光点。在德国,一名成绩优异的中国留学生, 由 于有两次逃票记录而找不到工作,但这个学生本人却不知是因为失信造成的。在美国,类似 的信用档案十分严格,所以公民因有不良的民事记录或刑事记录要贷款、要上保险或要求职 时,均比清白人要麻烦得多,甚至还要多掏利息或保险费率。这也就是说,在美国,不老 实、不诚实守信是要付出代价的。在这样的社会中,不是人们不想耍滑头,而是制度或机制 在约束着人,使人必须诚实守信。

参考文献:

[1]费鹤祥.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思考[J].河南教育:高教版,2 007(8).

[2]丁继民,等.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 版,2006(3).

[3]梁艳珍.论当代大学生诚信危机的教育根源及对策[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2005(4).

〔责任编辑:傅文第〕

作者:邓剑华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社会论文 篇2: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的思考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课程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构成部分,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现实作用,其致力于大学生合格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优良的道德品质与行为的培养,对发扬现代化教学理念、促进大学教育的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作为教育对象的以社会人的身份出现于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个体,其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自然地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融合为一体。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想要良好实现自身价值,就必须面向社会生活领域,发展其社会性,走向生活世界。因此,如何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教学拓展到学生的生活领域,就值得引起广大思想政治教师的关注与重视,并不断探索与拓展。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探析

大学,是学校教育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最后一道流水线,肩负着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厚望。大学教育的责任,不只在于教人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成长,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与能力。二十一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面貌也焕然一新。在传统大学思想政治的教育模式面临更新与突破的同时,思想政治教学者的教育工作也面临了更加严峻的挑战。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作为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致力于人的思想教育、构建人的完美精神世界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也必须走向生活世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转换观念,与时俱进,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从单纯的课堂教学逐渐走向生活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就是主张一种生活化教学氛围的创建,让大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相关教育内容与信息,进而在这种生活化的教育过程中,有效提升教育方式,最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长久以来,我国传统的大学思想教育,一般都是以课堂教育为主,强调对相关理论要点的教学与分析,理论与实践脱离、师生之间关系脱离、课堂与生活脱离等现象都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的发挥脱离社会生活或凌驾社会生活之上,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元素的严重缺乏,课堂氛围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也未能充分调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效用、积极意义都未能真正得到发挥,同时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作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依然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低效率教学状况,而辅导员作为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施主体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职责的弱化现象。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都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目标的实现,这也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和现实差距的存在。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课存在低效现象的主要原因,既来自于社会客观环境的变化、思政课教学组织形式的局限性,同时也来自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思想政治教师自身的不足以及辅导员较忙或自身教育意识不足等主观原因。这些都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与挑战。

当合国家明确提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致力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培养。但是长期以来的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忽略了人的个性发展,过度强调了统一,常以“标准化”要求学生,将学生培养成同一个模式的样品;很多教育工作者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却采用统一的教育模式,学生的主体差异未能得到尊重与发展,其智力、能力、品德等差异也未能良好体现,造成其个性的磨灭。当前我国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的社会利益与道德观念等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大学生的来源复杂,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化与差异化,区分层次性,增加针对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念,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根基即为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来源于生活也必将在生活中所进行。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就必须将教育主题置于生活之中,选择来源于生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完美融合。

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的必要性

1.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缺陷

大量的实践活动说明,脱离生活实际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很难达到最佳的教学效率与效果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杯过高的构建了“社会主义理想教育”的高衡量标准,反而忽视了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与重视;过多讲解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抽象理论,而缺乏在现实生活中对这些理论的实际运用,导致学生根本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能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与困惑进行分析。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深入生活,才能真正达到为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思想问题的最终目的。

2.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代表了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的回归

关注人类的生活需求和素质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立足点,其代表了最为彻底、科学的“以人为本”理念。从本源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史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走入生活,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明确将对人的关心、尊重、开发与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宗旨,促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学会生存、更好的生存、学会做人、更好地做人,享受人的尊严与幸福等权利,进而全面提高社会人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境界。

3.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一种理性回归的标志

生活就是一个大染缸,纷繁复杂,大学生在校内就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学习及感情问题等,日后步入社会还会面临更多的择业、就业等问题,这些现实的社会生活问题都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大学思想政治也就名存实亡了。因此,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凌驾于社会生活之上,不能“独立自主”,而应理性地回归到社会生活之中,致力于大学生生活中所遇到的迷茫、困惑等思想问题的解决。

4.素质教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重要目标

人的素质,包含了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两个重要方面,这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即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深层次的人格发展教育,高度融合了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而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促使融合效果真正融入到受教育者的素质发展之中,就必须实现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诉求

社会健康与进步的一个基本特征表现即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一个和谐有序、繁荣富强的社会的构建也是人类长期以来的所共同追求的理想。党的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基本要求。而和谐社会的构建取决于人——这一社会构成的主体,其基本素质的开发和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和谐社会主义的建立。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对人的健康与和谐发展的诉求,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性、发展性。这也要求作为促进人的心理和精神世界发展的重要手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观念,以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致力于受教育者正确的观念世界的形成,引导其树立健康的人格、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促进其各种素质的协调发展。

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所应遵循的原则

1.沟通理解原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体性的发挥也受到削弱,师生之间不平等的沟通方式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发挥。而所谓的沟通理解,就是师生双方平等的参与课堂教学与学校,相互了解、尊重各自的人格、兴趣、爱好与情感等,达到良好的语言沟通、思想交流及情感交流等。以促进双方距离感的解除,转变被动消极的学习方式为积极主动,以便更好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交流。

2.平等互动原则:师生双方都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的,各自拥有完整的思想、意识与情感,没有谁支配谁或控制谁,都应该是平等的自然人。同时摒弃灌输教育,实现双方的互动与学校,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彼此尊重和分享。

3.贴近生活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立足于受教育的立场与角度,将思想和实际练习,从生活的角度来提高、拓展其空间,促进受教育者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这也是因为,脱离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很难产生兴趣,也无法走入彼此的内心,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变成空谈。只有贴近生活、感受生活,从生活中进行凝练,才能给受教育者营造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现实感,引发其情感与体验的共鸣。

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的策略实施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上是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所进行的一项以精神文化教育为主的教学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提供思想上的辅导和帮助。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背景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课堂走向生活,将理论与现实密切相连,重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充分关注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培养大学生团结互助、拼搏进去、努力向上、务实创新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态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必须生活化、多样化,这一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思想政治教学,必须积极走向社会实践,主张走向社会生活,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这一点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重要试金石。

(一)高度重视生活实践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1.拓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

思想那个政治教育对象素质的层次性,要求必须以实现个体价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实现手段,从而全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一些陈旧的思想与教育观念,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停留在单调的课堂教育环节,而为形成多方位的教育,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观念的树立。所以,通过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在真实的自我感知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积极学习相关内容与知识,拓展认知及发展,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变得立体化,实现多层次教育方法的最大教学效果。

2.实现人性主义回归

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不断完善,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政治理论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不只在于对人的培养活动,更应该是一种培养人的生活体验与能力的活动,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与生命意义为目的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就意味着其立足于个体的现实生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个人的全部生活出发,关怀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活,直接启发、拓展个体的生活与价值事业,引导并尊重个体独特的生活价值取向以及转球生活价值的方式等。通过生活化的教育实践,促使教育落实到以人为本的理念之中,实现对个人的丰富和对社会的认知,最终归结到对人性的回归之上,从而有效提升思想内涵和道德水平的效果,进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将教育主体置于生活化理论之中

1.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其教育主体就必须生活化,才能更好地将理论学习合理运用于生活,进而发自内心的实现理论教育的生活化。只有教育主体树立了正确的意识,才能要求广大学生讲自己习得的思想教育理论合理运用于生活之中,进而促进广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树立。这样的举措,不仅能够有效增强教育者的责任心与成就感,同时也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二者的相互作用于影响,进而共同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式教学,从而实现教育生活化。

2.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盛行,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大学思想政治课堂也不例外,必须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身心参与性,促使其主动参与生活实践教学活动,鼓励其通过真实的自身感受和获取的经验,更加深入的了解并掌握相关理论基础知识;通过生活实践,将思想政治理论具体到生活场景,并进行对照与运用,增强学生对思想内涵的深入认知,丰富其精神文化内涵,产生对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丰富思考与感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教学与学习的重心的过程,这种教育理念,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拓展其创造性思维,进而加深其对思想政治生活的认知,并不断创新。

(三)增强大学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方法及目的的生活性

1.大学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应当生活化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想从课堂走向生活,其教育内容也必须生活化。思想政治的内容应该来源于生活、贴近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不可粗俗、平庸;教育目标要体现先进性、理想性与现实性,关注大学生的精神追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其显示需求。只有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融入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才能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2.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融入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不只是教育方式上的转变,也是相关理念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注重生活实践中的一些政治理论、内容、辩证观点及人本主义等思想的体现,不断的观察与实践,将其在课堂中更加准确的传授于学生,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观察与实践去获取知识。将这种教育目的有效融入生活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教学效果,同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3.在实践生活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当今新时代对人才教育观念的转变,也体现在生活实践教育之中,这也是教育不断改革与创新的重要过程。在生活实践之中,学生会更加容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同时经过思考解决问题,这也是学生实践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也会对课堂教学方式提出意见与质疑,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断改善。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能够有效促进课堂教育和生活实践之间的互动,保障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学生成长、成才的每一个重要环节。

(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应符合人性发展的生活环境

生活是由人类创造的,人是生活的主体,因此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以人为本,符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要求创造更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那么教育自然而然就会生活化了。每一种教育都是塑造人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只有环境符合个性的发展,并实施人性化的教育,才能最大限度的表现、挖掘一个人的潜能,进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需求。

这个生活环境的创造,主要从合乎人性发展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方面进行创造。校园环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必须接触的地方,其影响作用也是最深远的,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校园中的各项自然资源和物质条件,创设良好的学习与生活氛围,促使其能够愉快地学习与发展,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环境的创设,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每一个人的身体力行。

(五)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多元化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内容的生活化实现后,辅助以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就能够更好地突出并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内涵。这是因为,“人之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性化的存在,人的可贵之处也就在于不同于别人的个性。而教育,又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进而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所进行的社会活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其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鲜活性、时代性,富有生命理想、追求与憧憬的人。

然而,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模式,占据了受教育者的个体生命空间,我国的某些教育与教育方面,都过多了出现了强调政治意识、社会责任感与献身精神的培养状况,却忽视了具有鲜活个性、多样兴趣爱好、且具有丰富内涵的追求现实生活的主体对象,限制了个体的发展,导致受教育者未能得到合理合情的生活,也未能深刻感知生命的真正含义。因此,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从课堂走向生活,回归自我,引导学生良好完成自身使命的同时,关注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与自我价值实现的基本追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个体需求,不同的爱好、不同的兴趣与不同的特长等,也只有复合个体自身的学习习惯,才能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方式,也才能更加灵活地掌握理论知识,并有效地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指导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等。所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多元化,有利于学生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其思想政治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时有利于提高其将所学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进而更加全面的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

五、结语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所教育的对象也是身处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世界之中的现实人,这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社会实践性以及价值主体——人的关联性,从而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的发展基础与倾向。在素质教育理念日益提倡的当前新时代背景之下,传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与挑战,急需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通过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激发其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渗透进学生的生活实践之中,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 李胜伟.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6):34-36.

[2]钟平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46(08).

[3]王玲.关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的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0):57。

[4]王刚.生活世界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07,12,1.

[5]张君君.走向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D],河北师范大学,2010,1,17.

作者:潘宏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社会论文 篇3:

略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力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突出教育重点,逐步探索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与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教育

一、牢牢站稳课堂主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艰巨任务,在意识形态领域要坚持和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内容,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主旋律,突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思想理论课教师要努力使教学方式和方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注意研究分析社会热点,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结合起来,通过理论教学与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把什么是社会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怎样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问题讲透彻、讲明白,夯实大学生的思想理论基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力量

从管理学的视角看,管理有三种境界,底层次管理是人管人,中层次管理是制度管人,高层次管理是文化管人。大学文化是指在一个学校内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形成共识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构成的价值观体系,是一个学校精神与氛围的集中体现。大学文化能赋予大学生一种文化意识和精神自觉。由于长期置身于校园文化的浓郁精神氛围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能自觉地形成与这种校园文化精神相匹配的文化意识和精神品格。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性格发展的成熟阶段,在大学生活中,对学生影响最大、最深刻的,当属于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大学文化建设应从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方面进行,特别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潜移默化地滋润大学生的精神、信念和信仰,使其受到无形的洗礼和熏陶,这种影响虽然无声,但却巨大,往往是持续终身的。

三、与学生工作紧密结合

高校学生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是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环节之一,大学生中大量的、即时的、经常性的思想问题,要靠辅导员、班主任等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这就要求我们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平时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解决学生群体中最关心、与学生利益最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学校和老师的关怀,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实践价值,不断夯实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的群众基础。在对学生进行各项教育管理工作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通过具体事例、具体情景加强学生的理想教育、创新精神和民族精神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的育人工程,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挖掘教育渠道,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长效机制。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在思想与行为上有着许多共同点。但是,大学生群体内部,在思想与行为上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模式。大学生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艰巨性,仅靠哪一个人、哪一个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要共同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

同时,大学既是一个文化底蕴与学术传统深厚的学术组织,又是一个结构复杂与高度分权的行政组织,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赖于构建相应的制度体系。高等教育无论在宏观方面、还是在微观方面,能否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以及发挥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功能,关键在于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高校要形成良好的协调和运行机制,建立包括责任机制、合力机制、追究机制在内的工作机制,也就是说,要加强统一领导和协调,明确各个部门、各级领导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任务和责任,并将其纳入各级领导政绩考核范围。对干部和教师的考核,既要讲政绩、重政绩、以实绩论英雄,又要讲政德、讲政风、讲政责;既要考核当前的发展“显绩”,又要考核长远的“潜绩”;既要考核有形的“物质成果”,又要考核所留下来的“文化财富”。在严格、科学考评的前提下完善奖罚机制,从根本上说就是对教育工作者的道德行为进行强化激励。这种强化激励是通过对教育工作者的行为的肯定或否定,以保证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远新,何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7,10.

[2]杨军,黄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术论坛,2008,2.

[3]杨建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4]李靖茂.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大学生精神世界[J].高教探索,2008,4.

[5]夏志文,苏刚.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3.

[6]王秉琦,王成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2007,10.

[7] 李宣海:《大学文化引领大学发展》[N].光明日报,2006-12-20(7).

[8]蒋建华:《重构·重建·重塑》[N].中国教育报,2006-12-26(5).

作者简介:

王皓,(1981.-)天津商业大学法政学院辅导员。籍贯:河北。

作者:王皓

上一篇:服务性学习内科护理学教学论文下一篇:新形势下党建忧患意识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