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体育论文

2022-04-20

以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和专科院校叫应用技术型大学。高校转型后,人才培养的目标发生了变革,这也使得体育教学的目标发生了转变,更加强调职业性和实用性,为岗位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本科院校进入到政策支持下的快速发展期,转型的阵痛让课程改革猝不及防,随之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应用型高校体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应用型高校体育论文 篇1:

应用型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的必要性

摘 要:为了促进我校体育教学深化改革,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体育部利用暑期时间,召开教学研讨会,并组织教师深入实地走访了福建武夷学院、广西大学等高校,旨在加强交流合作,开阔教师视野,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了解其它高校体育专业设置及发展情况,为我校开设体育专业,丰富课程设置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体育课程 创新改革

在2017年8月27日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的重要讲话。讲话中肯定了体育事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也指明了我国未来体育事业努力发展的方向。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国家、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而体育课程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应用型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的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和中共湖北省委湖北人民政府出台的《中共湖北省委湖北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意识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鄂发〔2008〕10号)的两个文件中明确指出“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高等学校按照《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组织体育课教学。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教育部教体艺〔2002〕13号)文件中的课程性质和课程设置规定:“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

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知识与文化的重要基地,其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与社会之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又不完全等同于社会,而是一种简化的社会形式。大学生所处的年龄使其处于当前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价值观、思维模式等诸多方面已经趋于逐渐完善。大学体育教育是當前我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大学教育中发挥着塑造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重要作用。体育教育能够使学生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之下依旧保持健康、活跃的身心。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保持身体以及心态来面对学习和进入社会后的压力。

当今的体育教学改革已经从教学方法形式上的改革向课程内容的改革发生转变,教学核心内容也由之前的“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转移, 突出强调科学性、健身性、娱乐性和实用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应用型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社会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高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眼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作为应用型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如何体现其功能性,让体育课程在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中挥发更大的作用,是所有应用型高校所面临的全新挑战。

二、应用型高校创新体育课程设置的实践

随着更多高校成功转型为应用型高等院校,创新出新型的体育课程设置,利用体育课及体育相关知识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日后进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而一直努力。民办高校要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下面以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作为举例。

其校大一学生进行体育基础能力培养,推出了更结合大众容易接受的体育项目,更加结合“大学生体育测试标准”研制出的体育考核机制,让更多的学生能够首先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降低了学生在体育锻炼枯燥性。在大二体育教学中,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设立体育俱乐部形式的教学,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进行网上选择,提高学生的锻炼热情。其校体育部先后成立了校级代表队6支,学生运动员成员覆盖全校所有院系,在役学生运动员总人数已达到200多余人,获得国家级,省级比赛荣誉共百余项。在为其校争得荣誉的同时,所有学生也以校队运动员为榜样,纷纷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带动了校内体育锻炼的热潮。

与此同时,暑假期间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体育部邀请了拥有丰富体育教学的教授与专家,召开了关于体育教师如何能够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体育教师如何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专题研讨会。教师可在研讨会上提出自身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由专家给予意见和指导。并组织全体教师业务学习,走出校门向其他高等院校学习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上的创新改革方面的经验。

三、加强社会考察,拓展高校体育课程

通过暑期研讨会期间的外出走访考察,校体育部教师分别奔赴了福建武夷山市以及广西南宁市,通过实地走访的形式,向其他兄弟院校进行了学习。通过走访发现其他兄弟院校巧妙的运用了学校拥有的自然资源,在体育课程以及其他课程中利用自身资源结合现在用人市场的需求,进行了课程创新设置。例如福建武夷学院,结合区特域色,利用武夷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称号与地质地貌,整合了本校资源创办了国家级特色专业“茶学”,又结合刚刚竣工已经投入运营的“合福”高铁,创建了省级重点专业“旅游管理”,在体育课程设置上也利用学校紧靠山脉的特点,增设了包括“溯溪、露营”的课程。而广西大学体育系,更是结合当地多山而陡峭的地质地貌,开设了户外攀岩、户外拓展等休闲体育课程。这些新型课程的开设,提高了体育课程在高校教育中影响。

走访的院校中在对学生体育方面的兴趣培养上,不单单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设置,在体育场馆,教师配备等一些硬性条件中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武夷学院以及广西大学都在配备了大型综合性室内运动场馆,健身房,游泳池,户外拓展基地等等。在教师的配备上,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进修,从政策上支持教师丰富自身技能,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

总之,大学体育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增强其体质,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行为方法、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针对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结合本次暑期实地走访考察,可以总结出在课程设置改革方面,应该以终身教育为指导思想,以健康教育为中心。课程的设置应从大学生身心特征及满足体育需求方向出发,让学生选择。充分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身心健康的需要。教学内容方面要贯穿“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打破以竞技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旧内容体系。建立“以人为本,重在健身”的素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也要体现出健康性、健身性与体育文化性相结合,实践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鲜明特征。应该有理论课、保健课、健身方法与实践课、体育欣赏课、新型项目介绍课等多种内容类型的课程,尤其实践课教学内容上除要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外,更要考虑到知识信息时代学生对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的崇尚与追求以及社会用人市场的需求。可选择的课程设置形式有:普修课、选项课、限制性选项课或选修课。无论选用哪种形式,都应该把课堂的教、学、练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同时作为校方应该加大对校内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从政策和资金上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进修,增强其自身业务水平。增加校外互帮互学、交流等活动的机会,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

应用型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改革开放社会快速发展的良好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应用型高等院校的教育方针已转变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水平提升学生进入社会后的核心竞争力上。体育课的课程设置上也应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大胆的创新改革。

参考文献:

[1]魏薇.体育系科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优势[J].中国学校育,1997,(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Z].教体艺,[2002]13号.

[4]教育部与艺术教育司.21世纪学校体育工作丛书[M].兵器工业出版社,2001.

作者:姬世界

应用型高校体育论文 篇2:

应用技术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初探

以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和专科院校叫应用技术型大学。高校转型后,人才培养的目标发生了变革,这也使得体育教学的目标发生了转变,更加强调职业性和实用性,为岗位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本科院校进入到政策支持下的快速发展期,转型的阵痛让课程改革猝不及防,随之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

一、应用技术型高校体育课程分析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在教育类别上属于职业教育,但在教育层次上又属于本科教育,所以应用技术大学的体育教学模式应该在普通本科教育的范畴内彰显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

我们将应用技术型高校与其他高校体育课程对比

1.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对比

应用技术大学在教育类别上属于职业教育,但在教育层次上又属于本科教育,所以应用技术大学的体育教学模式应该在普通本科教育的范畴内彰显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应用技术大学与高职院校在目标定位、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有所差别,前者更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科研知识的掌握,后者则更注重实践操作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的体育教师尚不能较好适应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会受到本科教育的影响,重视学生体育知识技能上的发展,而忽略了未来岗位职业对高素质劳动者体能发展的需求。

2.与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对比

应用技术大学的体育教学须根据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进行分类,突出在岗位中需要经常用到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度等身体素质的锻炼,开设以职业体能为内容的体育特色性课程,为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奠定体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人才更高、精、专,因此体育教学的职业性特点更会体现在工程师和管理人才层面,而非普通的技能操作工,对职业体能的训练需要再细化、再提升。

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达成,需要在深入分析学生专业特点和岗位性质的基础上,打破原来以运动项目为中心的教学组织,转而以岗位集群为划分依据,开展职业体能训练。

二、应用技术大学职业实用体育教学改革

1.明确转型后应用技术型大学体育课程的目标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在教育类别上属于职业教育,但在教育层次上又属于本科教育,所以应用技术大学的体育教学模式应该在普通本科教育的范畴内彰显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

2.构建立足职业岗位需求的体育课程开发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的体育教师尚不能较好适应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会受到本科教育的影响,重视学生体育知识技能上的发展,而忽略了未来岗位职业对高素质劳动者体能发展的需求。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

达成,需要在深入分析学生专业特点和岗位性质的基础上,打破原来以运动项目为中心的教学组织,转而以岗位集群为划分依据,开展职业体能训练。

三、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改革需要资源开发、师资提升

1.加强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的体育教学须根据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进行分类,突出在岗位中需要经常用到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度等身体素质的锻炼,开设以职业体能为内容的体育特色性课程,为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奠定体能基础。

2.建设一支掌握职业体能教学的体育师资队伍

转型初期,学校关注的重点可能在专业课程的建设上,对公共课尤其是体育课程的关注度不高,忽视体育师资队伍的培养。然而,体育教师是职业实用体育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培养一支掌握职业体能教学的优秀师资队伍,对应用技术大学体育课程的建设至关重要。因此亟需将体育师资队伍的培养提上日程,以适应新教育类型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应用技术大学职业实用体育教学改革,应用技术大学的体育教学兼具职业性、基础性、终身性的三大特征,其课程目标的确立应与普通本科学校、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区分开来,涵盖上述特征,体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内涵。

作者:王健波 杨丹丹

应用型高校体育论文 篇3:

综合评价体制下应用型高校的体育教学与体育科研相关分析

摘要:体育教学与体育科研在现代高等学校中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如何看待体育教学与体育科研的关系,是现代高校体育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综合评价体制下应用型高校的体育教学与体育科研的重点问题,从多维度多层次进行了体育教学与体育科研的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应用型高校中体育教学与体育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既不能以教为主忽视科研的创新,也不能重科研而丢弃本职工作。此次分析为体育教师如何正确处理体育科研与体育教学的关系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教学与科研;综合评价;研究型;相关性

体育课程是大学必修课之一,体育教师必须正确处理体育教学与体育科研的关系,才能有利于大学教育目标的实现。针对体育教学与体育科研的关系也有不少学者做了相关研究,大部分学者认为两者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为了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课题组进行了有关问题的问卷调查和访谈。

一、体育教学与体育科研的正相关分析

教师作为高校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教育质量,教师的科研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力和学校的综合实力。导致国内大部分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制体现出对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发展。应用型大学的职能不仅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更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应用中寻找创新点。

1.针对教学与科研综合评价体制下的应用型大学而言,体育科研对体育教学积极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体育科研对体育教学的多方面促进作用。体育科研是体育教学的“源头活水”,假如没有体育科研做有力支撑,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就会失掉“灵魂”,成为“鹦鹉学舌”般的教育。通过调研发现主持、参加国家级、省部级以及校级项目的体育教师,在参与项目的同时,科研水平会不断提高,不但发表了数量可观的高档次论文,教学工作做得也丰富多彩,并获得教学成果奖的频率也所提高。因为科学研究使他们掌握了该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并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这样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还能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其次,做体育科学研究事业本身即是人才培育的有效载体。目前应用型院校普遍设有大学生创新研究项目、大学生科研创新基地等等,其中不乏体育方面的创新研究,这些活动的存在吸引了众多有科研意识学生的参加,经过项目指导的老师精心指导,使这部分同学了解科研活动、参加科研训练,令这部分同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大力地提升。

最后,体育科研是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动力。高校体育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梯队,他们对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不仅仅有利于充实办学理念,而且人才培养水平会大大提升,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得到改善,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以致用型的人才,推进应用型大学适应社会需求并引领社会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不少科研成果更新了本学科的知识,而且有的被编成教学讲义或正式出版教材,这不仅形成了更加完整和系统的研究成果,也使教育教学内容更具有前沿性,经过这些活动培育出来的毕业生具备更好的知识体系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跟课程体系建立、课程设置组合、教学单元组织和教学方法变革创新有关的科研成果得到应用,直接有利于提升应用型高校的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2.体育教学对体育科研的积极影响,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其一,体育教学是体育科研的“隐形翅膀”,如果体育教师缺乏对教学的关注,忽视了“隐形翅膀”的存在,可能会失去提升自身科研水平的机会,而使得科研停滞不前,“飞”不起来。高质量的教学将会有效推进教师的科研工作,因为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不仅仅是书本能提供的。高校体育教师要讲好一门课必须用心备课,书本课程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必须涉猎更多的知识面,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和更加宽阔的眼界,而这些要求对拓宽高校体育教师科研工作的思路和领域更有帮助。所以,体育教学可以成为体育科研的“隐形翅膀”,助高校体育教师成长,为体育科研提供强大动力。访谈我们学校承担基金项目的体育老师会發现,不少老师之所以能获得基金,是从认真教学活动中得到的启发。

其二,体育教学是体育科研的基石。在体育教学课程时,教师将讲授内容做到深入很简单,但为了让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和接受,就要把讲授内容浅显易懂地教给学生,这要困难得多。深入讲解能为体育科研打好牢固的基础,而浅出不是把知识简化,必须对问题的本质有精确的驾驭,是对知识再提升和凝练的过程。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自身理论修养,并且取得了开阔的思路。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可以促进体育科研,而体育科研反过来又能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二者之间可以互相提升、相辅相成。体育教学与体育科研的发展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的综合发展水平。

二、综合评价体制下应用型高校的体育教学与体育科研的负相关分析

体育教学是体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场所和实验验证,体育科研是体育教学的底蕴。体育教学与体育科研之间同时也是存在矛盾的,主要从理论上和现实中两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理论分析。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美国的教育研究专家伯顿克拉克提出“科研漂移”和“教学漂移”。“科研漂移”是由于知识分化使专门化的知识越来越多,传统的教学场所不能满足对高深知识的研究。经费的有限,政府的资助政策使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被吸引到专业闻名的大学从事科研工作。“教学漂移”是由于高校类型的分化、专业层次的分化,使教学与科研分离。体育方面存在同样问题。

第二,现实分析。首先,体育教师个体的差异导致有的教师擅长科研,有的教师擅长教学。其次,为满足社会需求层次的不同,不同高校输送不同层次的人才。最后,人的精力、时间和资源都是有限的,专心从事体育教学会忽略对体育科学的研究,同样,专心体育科研工作也会妨碍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根本无暇顾及体育教学研究与改革。

美国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各类高校教师投入教学的时间普遍大于用于科研的时间。所以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而高校教师的本质应该是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从根本上接受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的理念。

三、結论

集教学科研综合评价体制下应用型高校的体育教学与体育科研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充分认清体育教学与体育科研的相关性,二者关系密不可分。学校发展离不开科研兴校,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是科研强师,而体育作为大学的必修课,体育科研是科研兴校的重要部分。体育教育理论的丰富、体育教育科学体系化必须依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师资队伍教学科研的强大、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因此,应用型大学体育教师要重视体育科研但不能轻视、忽视体育教学,应强调体育教学但不能削弱、淡化体育科研。以硕、博士居多的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主力军,既不能为了研究的深入而沉迷于科研忽略本职工作教学,也不能浮于教学而忽略了积淀多年的科研,更不能在面临双重压力时一味地抱怨迷茫,而应树立信心,充分认识体育教学与体育科研的内在联系,并将这种“联系”真正落实于日常教学研究工作中,做一名“学以致用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发(2015)7号,2017.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2]蒋林浩,安宁.高校科研为教学功能服务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5):85-88.

[3]田有,冯晅,刘财.科研与教学并重成就优秀的大学教师[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2):33-35.

[4]贺蓉蓉,贺继明.论应用型高校教学与科研并举之弊[J].教育与职业,2012,(36):25-27.

[5]常岩军,陈建云.浅议青年教师如何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2,(8):219-220.

[6]蔡颖蔚,王志林.研究型大学特色专业的建设[J].教育,2011,(5):57-58.

Key words: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comprehensive evaluation;research type;relevance

作者:王艳艳

上一篇:意向性教育理论论文下一篇:小学班主任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