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应用能力高校地理教学论文

2022-05-01

摘要:近年来的高校英语教学创新的主要方向之一,是尽量排除在英语教学中使用汉语。然而,高校英语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片面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而是培养更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实践证明,完全排除汉语教学的高校英语教学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成本高昂、挫伤学生学习兴趣等,但其最大的问题是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而适当地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使用汉语教学,则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知识应用能力高校地理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知识应用能力高校地理教学论文 篇1:

国外高校“经济地理学”课程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摘 要:“经济地理学”是国内外高校地理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本文以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以及德国的吉森大学等发达国家高校“经济地理学”课程为例,较为系统地介绍和评价了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经济地理学”的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核心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方式。并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提出了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教学经验对我国高校“经济地理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经济地理学;国外高校;课程建设;启示

经济地理学作为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异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其正契合了国家和地区参与全球经济角逐的迫切需求。而人才因素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经济地理人才,使其能运用经济地理学中的基本理论、方法解决各种实际经济问题,而开设“经济地理学”课程是培养经济地理人才最为直接的途径。

目前,世界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经济地理学”课程,其中不乏西方发达国家的知名高校,这些高校在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方面均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旨在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高校培养了大批具有解决实际问题及创新能力的经济地理人才。我国“经济地理学”课程建设近年来已卓有成效,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人才培养等方面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多不足,使我国在经济地理人才培养方面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本文拟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地理学”课程为例,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核心内容、教学重点、教学效果对其作较为系统的评价,以对我国“经济地理学”课程改革有所启示。

一、发达国家部分知名高校基本情况

本文研究对象选取了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以及德国的吉森大学等发达国家的、对世界地理学发展具有

重要影响的知名高校。这些大学分布于全球不同区域,美国3所,欧洲2所,其基本都能代表所在国家和地区“经济地理学”教学和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如表1所示。

剑桥大学和吉森大学地理系在欧洲地理领域中有着重要地位。剑桥大学地理系有着悠久的传统,有着100多年的历史,是国际一流的地理研究中心,其研究成果名列英国各系科的前列。目前,该系拥有包括10名教授和4名高级讲师在内的总共35名学术成员,研究领域包括空间、经济和社会,历史和文化地理,社会坏境和发展,环境过程以及第四纪。吉森大学地理系拥有140多年的历史,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地理机构之一,培养优秀的地理教师至今仍是吉森大学地理类机构的基础核心。目前吉森大学有8名教授和3名副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地理教育和地理信息学和遥感等。

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地理系也有着较高的声誉。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地理系有着75年历史,是美国顶级的地理系之一。该系在生源、研究经费和学术出版物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实力,为美国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创新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研究领域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人地关系和GIS。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地理系已有1个多世纪的历史,在地球景观和人地关系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建树,该系拥有6位教授和2位副教授,其在加州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气候学、生态地理、GIS等研究领域有着较高造诣。

摘 要:“经济地理学”是国内外高校地理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本文以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以及德国的吉森大学等发达国家高校“经济地理学”课程为例,较为系统地介绍和评价了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经济地理学”的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核心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方式。并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提出了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教学经验对我国高校“经济地理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经济地理学;国外高校;课程建设;启示

经济地理学作为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异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其正契合了国家和地区参与全球经济角逐的迫切需求。而人才因素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经济地理人才,使其能运用经济地理学中的基本理论、方法解决各种实际经济问题,而开设“经济地理学”课程是培养经济地理人才最为直接的途径。

目前,世界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经济地理学”课程,其中不乏西方发达国家的知名高校,这些高校在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方面均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旨在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高校培养了大批具有解决实际问题及创新能力的经济地理人才。我国“经济地理学”课程建设近年来已卓有成效,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人才培养等方面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多不足,使我国在经济地理人才培养方面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本文拟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地理学”课程为例,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核心内容、教学重点、教学效果对其作较为系统的评价,以对我国“经济地理学”课程改革有所启示。

一、发达国家部分知名高校基本情况

本文研究对象选取了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以及德国的吉森大学等发达国家的、对世界地理学发展具有

重要影响的知名高校。这些大学分布于全球不同区域,美国3所,欧洲2所,其基本都能代表所在国家和地区“经济地理学”教学和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如表1所示。

剑桥大学和吉森大学地理系在欧洲地理领域中有着重要地位。剑桥大学地理系有着悠久的传统,有着100多年的历史,是国际一流的地理研究中心,其研究成果名列英国各系科的前列。目前,该系拥有包括10名教授和4名高级讲师在内的总共35名学术成员,研究领域包括空间、经济和社会,历史和文化地理,社会坏境和发展,环境过程以及第四纪。吉森大学地理系拥有140多年的历史,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地理机构之一,培养优秀的地理教师至今仍是吉森大学地理类机构的基础核心。目前吉森大学有8名教授和3名副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地理教育和地理信息学和遥感等。

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地理系也有着较高的声誉。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地理系有着75年历史,是美国顶级的地理系之一。该系在生源、研究经费和学术出版物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实力,为美国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创新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研究领域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人地关系和GIS。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地理系已有1个多世纪的历史,在地球景观和人地关系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建树,该系拥有6位教授和2位副教授,其在加州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气候学、生态地理、GIS等研究领域有着较高造诣。

摘 要:“经济地理学”是国内外高校地理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本文以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以及德国的吉森大学等发达国家高校“经济地理学”课程为例,较为系统地介绍和评价了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经济地理学”的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核心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方式。并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提出了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教学经验对我国高校“经济地理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经济地理学;国外高校;课程建设;启示

经济地理学作为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异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其正契合了国家和地区参与全球经济角逐的迫切需求。而人才因素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经济地理人才,使其能运用经济地理学中的基本理论、方法解决各种实际经济问题,而开设“经济地理学”课程是培养经济地理人才最为直接的途径。

目前,世界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经济地理学”课程,其中不乏西方发达国家的知名高校,这些高校在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方面均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旨在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高校培养了大批具有解决实际问题及创新能力的经济地理人才。我国“经济地理学”课程建设近年来已卓有成效,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人才培养等方面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多不足,使我国在经济地理人才培养方面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本文拟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地理学”课程为例,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核心内容、教学重点、教学效果对其作较为系统的评价,以对我国“经济地理学”课程改革有所启示。

一、发达国家部分知名高校基本情况

本文研究对象选取了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以及德国的吉森大学等发达国家的、对世界地理学发展具有

重要影响的知名高校。这些大学分布于全球不同区域,美国3所,欧洲2所,其基本都能代表所在国家和地区“经济地理学”教学和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如表1所示。

剑桥大学和吉森大学地理系在欧洲地理领域中有着重要地位。剑桥大学地理系有着悠久的传统,有着100多年的历史,是国际一流的地理研究中心,其研究成果名列英国各系科的前列。目前,该系拥有包括10名教授和4名高级讲师在内的总共35名学术成员,研究领域包括空间、经济和社会,历史和文化地理,社会坏境和发展,环境过程以及第四纪。吉森大学地理系拥有140多年的历史,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地理机构之一,培养优秀的地理教师至今仍是吉森大学地理类机构的基础核心。目前吉森大学有8名教授和3名副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地理教育和地理信息学和遥感等。

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地理系也有着较高的声誉。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地理系有着75年历史,是美国顶级的地理系之一。该系在生源、研究经费和学术出版物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实力,为美国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创新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研究领域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人地关系和GIS。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地理系已有1个多世纪的历史,在地球景观和人地关系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建树,该系拥有6位教授和2位副教授,其在加州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气候学、生态地理、GIS等研究领域有着较高造诣。

二、国外高校经济地理学课程系统性评价

1.课程定位

由于发达国家高校在学生专业培养模式上有所不同,“经济地理学”课程在其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也有所差异。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高校的专业培养模式,系统回顾一下国外高校“经济地理学”课程定位。

剑桥大学专业培养模式是“课群”模式,一个专业的课群包含了其所有课程,而每个课群都是由不同部分组成。其专业培养比较注重学生地理知识背景的多样性,重视和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特色。剑桥大学地理专业课群分为两部分,即PartⅠ和Part Ⅱ,PartⅠ分为A和B两个部分。其中PartⅠA是地理专业的基础课群部分,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系统的地理学基础背景;第二年的PartⅠB专业培养方向开始分化,分为人文地理和自然与环境地理,而“经济地理学”课程是PartⅠB中人文地理方向的基础课程之一。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地理系分为5个专业,“经济地理学”课程是人文地理学专业的必修课程,而且该课程是1896年该系的第一门人文地理学专业课程,足见该课程历史悠久

和重要性。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理系也强调学生地理知识背景的全面性。低年级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自然地理、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三大课群,每个学生必须在三大课群中分别选择一门课程作为自己的低年级课程。完成低年级课程后,学生才可以进入高年级课程学习,高年级课程分为三个专业组,包括地球系统科学,经济、文化和社会,地理方法。“经济地理学”课程是“经济、文化和社会”课组的重要课程,是选择该课组作为主要专业方向的学生必修课程。吉森大学的地理本科由六大模块组织,每个模块包括三门课程,即介绍型课程、方法和技能型课程、整合型课程。“经济地理学”课程是本科学习重要专业课程,包含在六个模块之中。哈佛大学“经济地理学”课程开设在经济系,是产业经济方向的重要课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经济地理学”课程基本都定位于地理系人文地理学专业,这表现出经济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的地位,如表2所示。在人文地理学专业,该课程又是该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体现了该课程的基础核心地位,该课程一般在第二年学生确定专业方向后开设;在经济系专业,该课程是地理空间经济方向的重要课程。

2.教学目标

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形成机制,进而为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优化提供理论支持[1],该学科在教学上一贯强调理论和实际结合的重要性。国外发达国家高校地理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地理知识的多元性,即无论是地理系何种专业,学生都要对地理学所有方面的知识都能有较为全面的把握,鼓励学生在对待新出现的地理现象时能够进行发散性思维,从多元视角来分析和解决各种地理问题。作为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的经济地理学,其本身就属于交叉学科,研究领域涉及众多学科门类。因此,“经济地理学”课程强调学生知识的多元性,除掌握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外,对于其他地理学分支学科甚至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也要有基本的认识。如剑桥大学地理系素来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地理学多领域知识的融合。在“经济地理学”课程中,强调要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视角来分析和解决经济活动的空间现象。

同时国外高校该课程也十分注重学生对经济地理基本理论和不同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引导学生把理论和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实际生活中去,其方式是以课堂案例和野外实践为主。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师Walker教授就强调案例研究的重要性[2],认为该课程应以模型和现实案例教学方式为主,理论在其中扮演着对问题的解释作用,由此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Crang. P认为“经济地理学”课程应该提升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热情,提供给他们一些方法以及各种形式的研究,以便他们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今后的经济生活中[3]。许多国外高校的“经济地理学”课程都有相应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学生能够对各种经济活动有着直接的认识,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记录能力及分析能力。

此外,国外高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专题研讨会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各种经济和地理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和判断问题能力。

由此可见,发达国家高校“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和不同方法,并且能够从多元视角来分析经济活动的空间现象;同时十分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把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实际的经济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3.核心内容

近年来,国外高校“经济地理学”课程核心内容与经济地理学最新研究成果联系较为密切,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特点。

以前的美国、德国、英国的“经济地理学”课程,主要教授区域科学原理,教师青睐于这些主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把大批量生产新体系应用到传统产业核心地带,使日本经济在全球独领风骚;与此同时,新欧洲的崛起,特别是南欧地区和第三意大利产业区的崛起,导致了新产业地理学的出现。20世纪后10年,日本经济陷入了衰退、亚洲“四小龙”的出现、东南亚产业繁荣以及在北美贸易自由协定下墨西哥北部经济崛起和新环境下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些新的世界经济现象影响了当时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经济地理学”课程核心内容开始从新产业区理论转向对区域经济和全球化的研究。经济全球化不仅仅是简单的跨国贸易理论和中心外围理论,其越来越牵涉到各国背后的历史、文化和制度,传统上对三个世界划分已经不再适用如今的全球经济,世界经济、政治、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经济地理学家不得不开始对世界经济的公正性作出评判。目前在发达国家高校“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中的核心内容开始呈现多样化的特点[4],并且逐步转向新经济地理学,即关注文化和制度因素对经济活动空间的影响。

发达国家高校“经济地理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传统的区位理论、新产业区理论,到如今主要关注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发展、创新以及经济地理的文化和制度转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地理学”课程关注经济地理经济方面与地理方面的融合,同时强调政治经济学在该领域内的作用[3];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该课程聚焦区域和全球经济发展中“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的作用[5];哈佛大学“经济地理学”课程主要是产业空间组织的研究,这些核心内容仍大多围绕着经济地理学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方面展开。而就目前发达国家高校课程教学内容上出现的多元化现象,集中在对经济行为者的社会关系(positionality)、表现(performativity)、治理(governmentality)的研究以及替代经济学(alternative economics),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核心开始转向文化和制度的方面,主要包括社会研究、女权主义、文化研究、后殖民主义研究等,其试图用文化和制度因素向学生解释各种经济地理问题。

然而不少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Coe&Yeung认为“经济地理学”教学出现了“重文化、轻经济”的转向[4],对“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是存在弊端的:其一,经济地理学是多元化的交叉学科,作为研究经济现象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这种“文化”转向在对学生解释经济活动空间现象时显得有些乏力;其二,文化的概念本身就是相当模糊的,这提升了教学的难度,一些英国高校的学生反映为什么性别关系问题的专题会出现在经济地理模块中而不出现在社会文化模块中。Walker教授也对经济地理学教学中文化研究转向表示不满[2]。Coe&Yeung提出应该把经济地理学经济方面和社会、文化方面有机整合起来,从多元视角对经济活动的空间机制进行阐述。

不管怎样,发达国家“经济地理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与世界经济变化和最新研究成果联系紧密。就目前高校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的一些争论,笔者认为经济地理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应更多地表现出多元融合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4.教学重点

由于每个授课教师教学背景的差异性,其“经济地理学”课程的教学侧重点也有所不同。Coe&Yeung认为经济地理学教学重点应该包括5个层面[4]:地理层面(世界经济中的不同区域)、理论层面(空间科学、行为、政治经济和文化转向等等)、方法层面(计量分析和符号分析)、部门范围(从资源部门到消费部门)、主题层面(国家的角色、技术变化、劳动力和跨国公司等)。具体来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Walker教授总结了其“经济地理学”25年教学经验[2],在其教学重点中主要涉及生产和商品循环系统,包括原材料、生产、分配、零售和消费,并对这五个步骤做出重点讲解,再从外围延伸的辅助投入和企业组织与管理以及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金来完善整个商品循环系统模式。Trevor Barne明确地把经济地理学定位为后学科(post-discipline)时代科目[6],寻找远离经济学中心的“有机经济地理学”(cyborg economic geography),强调经济活动的多重性、联系性和嵌入性。Nancy Ettlinger从地理视角把经济和社会、文化与政治过程整合在一起[7]。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Kris Olds突出了知识在区域和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5],与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主体联系紧密,强调知识经济背景下国家、经济、个人之间的关系,表明在理想经济和社会背景下,国家正构建一个新的知识空间,在案例研究上偏重于亚太、北美和欧洲新知识空间的出现。

由此可见,国外高校“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但基本涵盖在Coe&Yeung所提出的5个层面内。体现的重点仍是在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对经济活动空间现象的新诠释,主要包括新产业区、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文化制度因素等,与时代背景联系紧密。

5.教学方式

国外高校“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方式表现为多样性、灵活性,形式上以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国外高校“经济地理学”课堂学习并不要求学生对知识的被动式吸收,而是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校教师通过讲座、专题研讨、资料阅读等多元化教学方式辅以各种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国外高校一般都是以讲座和讨论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地理学”课堂教学形式是每周3小时讲座、1小时讨论;有的高校则把电影、资料阅读和课堂讨论相结合,学生必须把电影内容和阅读资料联系起来,就某一专题开展讨论。除固定的课堂学习外,国外大多数高校都会邀请知名教授为学生提供经济地理学方面系列讲座以及定期的经济地理学专题学术研讨,邀请全球知名地理学者,与学生开展对话和讨论,这种教学方式在国外是相当普遍的。除此之外,高校地理系会和经济系、社会学系联合开设课程、讲座等使学生能够从不同学科视角来认识经济地理学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各高校会针对课堂学习开展定期的课外实践活动,获取第一手资料,以期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把课堂知识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剑桥大学每年都会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实习考察,该学校实习活动强调多元化学习,关注于把地理学所有方面的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有的高校会组织学生去海外实习,使学生能够在国外语言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提升观察和记录技能以及团队合作。

总之,国外高校的“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方式更强调主动式学习,虽然在教学形式上会有一定差异,但是其多元化、灵活性的教学方式旨在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经济地理学领域培养创新性人才。而且,从国外各高校教学效果来看,“经济地理学”课程的学习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和经济地理学相关的项目研究,大学毕业后能够胜任相关工作或者继续深造研究。

三、对我国“经济地理学”课程改革启示

1.教学内容应注重其知识的多元性结合,同时注意其适用性

经济地理学是交叉学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从国外教学经验来看,其教学内容更新较快,与最新研究成果差距较小,同时他们更强调以多元视角帮助学生分析实际的经济活动空间问题。然而我国“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与国际前沿研究领域存在较大滞后性,教材和教学内容更新较慢,学生在课程上接触最新研究成果的机会较少。同时对案例研究或者热点问题,分析视角过于单一,不能用多元视角对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用经济学方法认识地理问题,用地理学的视角分析经济问题[1],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把问题解决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视角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用多元视角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现象,使他们能够对当今变化莫测的世界经济有一个真实客观的认识。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越来越融入全球经济,因而我国对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参与世界经济博弈有着迫切需求。我国“经济地理学”课程应该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为我国提供复合性、创新性经济地理人才。发达国家的经济地理理论未必都适用于我国国情。因此,在教学重点上我们应该有所取舍,把一些适用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经济地理理论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一方面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如今发生在中国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另一方面,为学生今后踏入社会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2.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多样性、灵活性,以案例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

发达国家“经济地理学”课程强调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以各种方式和资源辅助教学;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一手资料的获取,教学方式不拘泥于书本,而是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结合影像等多媒体工具,以讲座、讨论、野外实践等方式,使学生对经济地理学各种问题有形象的认识。而我国目前的“经济地理学”课程仍以课本理论知识为主,案例研究也主要是课本上的案例,而这些抽象的理论和案例与学生本身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加大了学生对经济地理学知识理解的难度。在教学辅助上,仍以PPT为主,很少利用影像等多媒体工具使学生能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对现实中经济问题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因此,在经济地理学教学过程,我们要注意借鉴发达国家“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切身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课堂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以多样化的教学工具和资源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经济地理学理论的认识;同时鼓励学生参与野外实习活动,通过实践活动,结合课堂知识,使他们能够把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

3.课程应该致力于培养复合性、创新性人才

发达国家“经济地理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用自己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实际的经济生活中去。而我国目前“经济地理学”课程人才培养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完全相符,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不足,影响了学生顺利就业。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应结合市场需求和时代特征,加强对新问题、新现象的探讨,结合各种先进的、灵活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研究,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曾刚,孔翔. 高校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改革初探[J]. 中国大学教学,2009(4).

[2] Walker, R. Teaching(Political) economic geography: some personal reflections[J]. 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 2006, 30(3): 427-437.

[3] Crang, P. Teaching economic geography – some thoughts on curriculum content[J]. 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 1994, 18(1): 106-113.

[4] Yeung, H. W-C. & Liu, W. Teaching economic geography in two contrasting Asian contexts: decenteringAnglo-American economic geography in China and Singapore[J]. 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 2006, 30(3): 449-455.

[5] Olds. K. the syllabi of course of economic geography in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in Wisconsin-Madison university[EB/OL]. http://geography.wisc.edu/classes/syllabi/Geog510_S07.pdf.

[6] Barnes, T. Situating economic geographical teaching[J]. 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 2006, 30(3).

[7] Ettlinger, N. Priorities in teaching economic geography: placing the economy, sense of geographies, intellectual bridging[J]. 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 2006, 30(3).

作者:曾刚 孔翔

知识应用能力高校地理教学论文 篇2:

汉语教学对高校英语教学创新的启示

摘要:近年来的高校英语教学创新的主要方向之一,是尽量排除在英语教学中使用汉语。然而,高校英语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片面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而是培养更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实践证明,完全排除汉语教学的高校英语教学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成本高昂、挫伤学生学习兴趣等,但其最大的问题是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而适当地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使用汉语教学,则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词: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创新 汉语教学

引言

对于高校英语教学来说,传统的观点认为要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准确和熟练掌握的能力,最好的办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某种纯粹的英语语境。但是,通过这么多年高校在英语教学中的纯英语语境教学的实践证明,其并没有达到使大多数高校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英语的目的,反而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一、完全排除汉语教学的高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传统上都认为高校英语教学最大的障碍之一,是在教学中难以达到纯粹英语语境教学的理想状态,完全排除汉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使用是近年来高校英语教学创新的重要目标,但事实上,这么多年的纯粹英语语境教育的实践证明,完全排除汉语教学的高校英语教学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一)成本高昂,难以普及

为了达到完全排除汉语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存在,实现纯粹英语语境教学的理想。必须在包括师资、教学设施、教材、教学计划等方面对英语教学进行专门的特别规划。尤其是师资方面,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一直都面临着纯英语授课的高素质师资紧缺的难题。聘请外教表面上看来可以很直接地解决这一问题,但事实上,由于聘请外教高昂的成本,即使最好的专门外国语学校都不可能完全由外教担任所有英语教学的任务。而可以完全使用英语授课的高素质非外教英语教师由于师资紧缺的原因,其平均报酬也比一般的师资要高不少。除此之外,为纯粹英语语境配套的教学设施、教材、教学计划等,都比普通配套的成本要高得多。[1]以上因素综合到一起,造成纯英语语境教学的达成成本高昂,绝大多数高校事实上只能尽力向完全排除汉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存在而努力,而根本不可能真正实现纯英语语境教学的目标,造成其实际中的难以普及。

(二)造成很多学生的畏难和抵触心理,挫伤其学习兴趣

首先,对于很多尤其是基础不好的学生,其本身就将英语学习当成畏途。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在英语教学中完全排除汉语教学在其中的作用,会进一步增大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难度,强化其对英语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英语学习的抵触情绪。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导致其对英语教学的抵制。其次,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即使其已经能够独立运用英语思维进行思考,这种思考的能力也同其使用汉语思考同样问题的能力无法相提并论。这种强迫式的完全排除汉语教学的英语教学模式,必然会对其掌握相应知识的效率造成很大的影响,导致其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降低。因此,完全排除汉语教学的高校英语教学在学生中实际取得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考虑到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对如今过度重视英语学习的质疑以及对高强度英语学习的厌烦情绪,完全排除汉语教学的英语教学模式的大力推广极有可能是这种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高校中可能取得的上述负面效果不仅普遍存在,而且极可能完全抵消甚至超过其取得的正面效果。

(三)完全排除汉语教学的高校英语教学与社会的实际需要脱节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其参加工作后不可能处于某个完全排除汉语使用的纯粹英语语境中。因此,这种完全排除汉语教学的高校英语教学产生的最大问题是其与现实的社会需要完全脱节。虽然说完全排除汉语教学的英语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在纯英语语境下对英语的运用,但这种对英语的运用方式同绝大多数学生参加工作后可能碰到的使用英语的环境是完全不同的。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学生,参加工作后所处的环境仍然是比较纯粹的汉语环境,不外乎在两种情况下可能使用到英语。[2]一种情况是将英语世界的信息引入汉语环境,另一种情况则是将汉语环境下的信息向英语世界推广。在第一种情况下,其必须将英语信息用汉语重新编码,因此其终点依然是汉语。而在第二种情况下,其首先必须将信息用汉语编码,然后再将其翻译成英语,因此起点必然是汉语。无论哪一种情况,汉语都必然在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而对于在比较纯粹的英语语境中获得相应英语知识的学生来说,对这种汉语环境和英语的良好对接的经验必然是缺乏的,这种缺乏不仅会导致其在汉语和英语的互相转换中不能保证其良好的对应而导致信息失真,而且会大大降低其转换的效率。

二、适当的汉语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产生的正面作用

正是由于对完全排除汉语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使用的纯粹英语语境教学模式的上述问题的存在,使人们意识到适当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使用汉语教学实际上会产生相当积极的作用,将汉语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比例控制在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其对英语教学产生的正面的积极影响可能大大超过可能对英语教学造成的干扰。适当的汉语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产生的正面作用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基础的作用

高校英语教学中适当使用汉语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汉语作为英语学习基础的作用。汉语同英语虽然有着诸多的不同,但作为人类文明信息的载体,必然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英语中需要学习的内容,大多数都可以在汉语里找到可以类比的知识。适当使用汉语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汉语知识相对于英语教学的基础作用,使学生们能更好更快地掌握相应的英语知识,并注意英语和汉语在很多地方的不同点,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能。

(二)工具的作用

对于并不习惯于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使用纯粹的英语进行思维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在高校英语教学中适当使用汉语教学可以使其更好地理解相应的英语知识。大多数高校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都会使用汉语对相应的英语信息进行解释。即使是英语水平已经非常接近于母语汉语水平的英语应用能力非常强的学生,在中英文环境切换的过程中,也需要对初次接触到的英语生词使用汉语进行解释。除此之外,在英语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绝大多数高校学生对于阅读到的英语信息并不是直接利用英语编码或者直接使用英语写作。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会先将阅读到的英语信息翻译成自己熟悉的汉语之后进行理解;而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则会先用汉语打好草稿,然后将汉语草稿翻译成英文。

当然,这种阅读和写作习惯对其英语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会产生很大的限制作用,但对于英语能力并不是很高的学生来说,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使用汉语教学,会使其更好地发挥汉语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工具作用,使英语知识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三)更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

如上所述,完全排除汉语教学的高校英语教学最大的问题在于其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与之相对应,适当的汉语教学会使高校英语教学更符合现实社会的需要,从而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因为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毕业之后所处的仍然是比较纯粹的汉语文化环境,因此英语的使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必然是在汉语文化环境下的使用。使用英语与外界交流的过程最终都离不开汉语环境,因此必须不停地在汉语和英语语境中切换。在英语教学中适当使用汉语教学,实际上是在学生未进入社会之前对这种英汉两种语境之间不停转换的能力进行培养。这样做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掌握标准的纯粹的英语的效率,但却毫无疑问是与社会实际最为切合的。

三、汉语教学对高校英语教学创新的启示

通过上文对目前通行的力图完全排除汉语教学的高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适当的汉语教学对高校英语教学产生的正面影响的分析,可以看出一味排斥汉语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使用是不合理的。因此,后续的高校英语教学创新应当适当引进汉语教学,以使其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一)高校英语教学创新目的是更好地为社会实际需要服务

客观来讲,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高校学生纯粹的英语水平提高来说,实行完全排斥汉语教学的纯粹英语语境的英语教学模式效果确实要比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汉语教学要好。因此,传统意义上对纯粹英语语境教学模式的追求实际上是以纯粹提高学生的标准英语水平为目的。因此,在高校进行纯粹英语语境教学的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现其同高校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即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相背离,从而产生上述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根本目的,不是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而是培养最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因为中国比较纯粹的汉语文化环境,因此,学生们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为汉语社会服务,而不是反过来,让汉语社会为所谓纯粹的英语学习服务。因此,允许适度的汉语教学是高校英语教学创新必须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二)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英语教学中汉语教学的程度应当有所区别

如上所述,英语水平越低的学生,其直接利用英语思维的能力越差,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对汉语教学的依赖也越大,完全排除汉语教学的纯粹英语语境教学模式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越大。[3]因此,高校英语教学有必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确定其英语教学中汉语教学最佳的比例。

(三)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英汉互译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其纯粹的英语水平

为了实现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实际需要服务的目的,高校英语教学创新中应进一步加大对学生英汉互译能力的培养。只注意纯粹英语能力提高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应当被更注重英汉语言环境转换的新的英语教育模式所取代。语

参考文献

[1]陈建奇.大学英语教育的改革趋势[J].教育评论,2011(03).

[2]潘华慧.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1).

[3]张耀成.浅谈母语对英语学习产生的不良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4(06).

作者:郝建君

知识应用能力高校地理教学论文 篇3:

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举措探索

[摘           要]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我国迎来了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学与信息的关联越发紧密,对于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求也越发严格,因此主要研究了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高校的信息化教学现状,以及高校如何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不断优化教学,开展教学创新,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从多方面入手分析高校信息化教学的提升方法,期望能够有效助力教学信息化2.0时代高校教学改革。

[关    键   词]  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举措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新时代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其发展十分迅速,渗透了高校的各个学科,在教学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也有了更多、更新的要求,因此,高校教师如何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适应新时代下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靈活运用信息化元素,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也成为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基于此,高校必须健全信息化教学管理机制,为教师提升信息化教育水平奠定基础。

一、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

(一)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观念陈旧

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化在教学中的使用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对教师感知信息的能力和灵敏度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但现阶段的高校教学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观念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更新,利用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无法有效解决教学问题。再加上部分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观念存在错误,没有真正意识到教育信息化对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作用,因此,高校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当中也出现了信息感知能力弱、敏感程度低的现象,无法在教学当中实现信息的整合和应用,也没有养成利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在教学中无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化教学,导致学生无法适应新时代下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要求。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意识是高校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全面地理解高校信息化教学的意义和内涵才能够有序地开展教学工作。但事实上,不少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并没有很好地理解和认识信息化教学。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与研究不足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育信息化创新与研究。在高校教育中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在信息化时代进行教育创新的重要措施。而在现阶段,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当中的应用效率却十分低下,其主要是因为高校教师没有深入地对信息化教学的方法进行创新探究,在教学实践中始终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没有系统化地对教育信息技术进行研究。加上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没有在信息化教学当中花费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速度较慢,无法进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大部分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还停留在使用多媒体软件、制作课件等方面。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再加上高校的专业众多,教学的范围比较广泛,但没有建立统一的高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部分学科甚至出现了教学资源匮乏的情况。此外,信息化教学资源缺乏创新点,没有原创的信息化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信息化教学的开展。高校教师大部分都将重心放在了提升专业能力上,没有深入思考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给教学带来的挑战以及高校教学的发展趋势,对信息化教学的研究很少涉及[1]。长此以往,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就逐渐落后于时代,信息化教学能力也无法适应教学的新变化。部分教师的教学甚至还停留在传统“板书+讲授”的教学阶段,并没有迎合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对于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积极性不高,因而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整体不高。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当中的发展突飞猛进,许多年轻教师为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给高校的信息化教学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年轻教师与老教师相比,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学习速度较快,能够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搜集相关资料,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自身的发展,信息的处理速度较快,教学软件的应用也比较灵活,具备信息化教学的思想和能力,因此信息化教学开展起来也十分顺利,运用信息技术也更为得心应手。而高校当中年龄较大的大部分老教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就相对较差,在新时代下仍旧选择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完全接受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再加上缺乏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操作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无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出现了信息化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我国高校开展信息化教学需要大量的投入,但现阶段高校教学当中对于信息化教学的投入不足,也导致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受到限制。此外,高校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所采用的模式单一,培训效果不佳[2]。

二、教育信息化2.0时代提升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具体方法

(一)完善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机制

教育信息化2.0时代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了更多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重视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提升,坚持实现全体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高校信息化教学,进行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机制,有效发挥培养机制的作用,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一批拥有现代化信息教育理念、能够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新型教师人才,从而进一步增强高校信息化教学人才培养的优势,形成一个包含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考核和经验交流的平台,从过程和结果全面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有效提升高校信息化教学的质量,将多元化的思想运用在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培训模式的构建当中,灵活多样地解决高校信息化教学理论与实践操作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3]。使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根据高校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进行分层分类指导,以具体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高校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模式。在我国的高校教师招聘当中,重点考察的是教师的科研实力、教学实践水平和能力,很多时候都忽视了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的考察,再加上我国师范院校在教学中也很少涉及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导致高校教师不能够熟练地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基于此,高校就需要针对这个问题,构建完善的培训系统,并在录用过程当中更多地进行信息化水平的考察,发挥信息化教学机制系统作用,对高校教师进行全面培训,有效解决新时代下高校信息化教学人才匮乏的问题,为高校的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二)构建良好的高校信息化教学环境

為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高校需要根据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的新变化优化教学的硬件环境,完善高校的信息化教学设备,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确保高校互联网的畅通[4]。弥补传统高校课堂中信息化教学硬件及软件系统不完善的情况,完善高校信息化教学中的基础设施,同时有效完善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此外,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增加信息化教学的投资,跟随时代发展步伐更多地引进信息化教学设备,为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支持。与此同时,在开展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时,明确高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目的,多元化地开展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竞赛,组织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经验交流,发现信息化教学当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定期进行专题研究,科学合理地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建设规划,切实解决高校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方面的问题,从环境方面、资源方面有效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加大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力度。除此之外,构建良好的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还需要加强信息化教学管理体制的研究。现阶段,高校的信息化教育设备与信息化教学管理没有实现统一,管理相对分散,整合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高校还需要针对这一问题,建立统一规范化的管理制度,高效进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配置,深入研究高校的信息化教学现状,了解信息化管理的实际需求,合理解决高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问题、信息化教学设施问题、信息化教学制度问题等,优化管理体制,实现分类管理,有效完善高校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创设良好的高校信息化教学环境。

(三)完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的自我提升

高校的信息化教学当中,教师是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的信息化教学必须要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增强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的内驱动力,让教师从主观上真正认识到高校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信息化教学当中的不足之处,更加主动地学习信息化教学知识,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活动。而高校则需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导教师积极进行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升,强化专业教学水平,同时高校还需要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扫除障碍,提供更多的信息化教学进修机会,建立合理的激励政策,真正有效地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接受和学习信息化教学理念,不能固守成规,仅仅使用自己熟悉的教学方式,要学会调整心态,跳出自己教学当中的“舒适圈”,勇于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拥抱新时代。面对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新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将信息化教学与课堂相结合,运用微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的新模式,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将信息化教学与大学课堂完美融合,打造高质量的教学课堂。此外还可以积极借助外力,提升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信息化时代给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面对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高校教师也需要进行学习,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多地参加信息化教学的专业培训,学习相关经验,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5]。将信息化教学列入绩效考核指标,为有效激励高校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高校应当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绩效考核当中,建立合理的信息化考核指标,让高校教师能够认识到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重要性,建立起促进高校教师自觉提升信息化素养、增强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长效机制,让高校教师能够增强内驱动力,参与到高校教学改革创新当中,实现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校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四)进行高校信息化教学科研立项

高校最主要的两大功能就是教学和科研,虽然不同的高校对于科研和教学有不同的偏重,但实际上,教学和科研都是高校不可偏废的项目,当前部分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也还存在一定的冲突,因为精力有限,很多学校都不能很好地平衡教学、科研,有的是因为科研和教学资源有限,有的是因为没找到合适的科研项目。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刚好为高校提供了适合的科研项目,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就可以发挥科研的力量,将信息化教学作为科研项目,利用TPACK框架,整合高校信息化教学知识,充分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储备。将教育与人工智能和信息化进行有利结合,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科学的融合。在高校的教育环境下,根据信息化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不同的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信息化的应用,实现高校教学的变革,实现高校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的同步提升,打造一流的高校,更好地进行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五)创新信息化培训形式和内容

在高校当中进行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训,是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方式,但针对目前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形式单一、内容不合理的情况,高校还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调整信息化教学培养的形式和内容,根据高校教师的教学特点,建立个性化的信息化教学培训模式,转变现有培训当中以信息化教学理论知识为重的陈旧内容,提升信息化教学实践的比重[6]。跟随时代的变化,及时进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优化,让培训能够切实发挥作用,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此外,在高校信息化教学培训过程当中还需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不同教师存在的信息化教学问题进行培训。一味地进行统一培训不但无法发现教师信息化教学当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取得的培训效果往往也是不尽如人意的。为了有效增强高校教师在教学当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质量,高校需要积极进行培训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将更多先进的理念运用在培训当中,使培训效果能够得到最大化发挥,有效地采用分层培训和网络培训的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效结合。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社会发展迅速对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现阶段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不合理,也导致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因此,高校还需要针对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因素进行分析,从多角度出发,优化信息化教学发展机制的建设,强化信息化教学管理体制,促进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和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自我提升,有效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丛波,金有为.信息化2.0时代高校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1):40-48.

[2]毛培民.“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探索与实践[J].数码世界,2020(11):191-192.

[3]潘倩,盛夏.基于“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的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0(4):65-68.

[4]赵晓庆,姚琛,魏范青.“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大陆桥视野,2020(4):60-61,64.

[5]陶维天,李燕,刘珊珊,等.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问卷调研及能力提升研究:以甘肃中医药大学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9,18(9):82-86.

[6]沈玮玮,董昌州.“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60):63-64.

◎编辑 郭小琴

作者:缪丽萍

上一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分析论文下一篇:可持续发展居住区环境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