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园林专业论文

2022-04-15

内容摘要: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渠道。在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开展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与其它普通高校相比,应用型高校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其自身的有特殊性。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应用型高校园林专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应用型高校园林专业论文 篇1:

应用型本科院校园艺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摘 要: 为提高新建应用型本科园艺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当前园艺产业结构快速转型对应用型园艺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园艺专业“3+1”人才培养目标,探讨应用型本科园艺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 园艺专业 应用本科3+1 人才培养

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1”衔接培养模式是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高层次化发展需求的一种新型教育,完成从中专到本科的过渡,是完善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为整合办学资源,加强校地合作,积极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甘肃农业大学与定西市人民政府按照合作办学协议,依托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农业学校成立甘肃农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开展以本科“三校生”培养为主的校地合作办学。通过应用技术学院的建立,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培养和协同育人模式,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打通从中职到高职、本科和研究生的升学通道,构建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培养体系。同时这也是我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提升我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的途径。

本文以甘肃农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开设的园艺专业为建设专业,从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资源保障等方面探索研究地方应用型本科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应用型本科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1.确定园艺专业“3+1”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甘肃省园艺产业的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果树、蔬菜及设施园艺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园艺作物获得的经济产值及其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深刻影响着地方经济发展和老百姓的生活。甘肃农业大学园艺学科自1960年设立以来,为甘肃省园艺产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专门高级人才,这些人才遍布省内各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经营、销售等行业,成为本省园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带头人,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园艺专业是甘肃农业大学的一个传统专业,已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园艺学专业为甘肃省级重点学科,具有园艺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自1993年开始硕士研究生培养以来,在巩固现有果树学、蔬菜学二级学科的基础上,不断凝练学科方向,拓展研究领域,现已形成园艺设施栽培与生理、园艺植物育种、园艺植物栽培技术与生理、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园艺产品采后生理与技术五个稳固且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园艺产业与人们的生活、健康和情趣息息相关,园艺专业培养注重园艺文化内涵体现、园艺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提高、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及与其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本专业在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专业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专业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择业竞争能力及较宽的就业适应能力。

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针对园艺专业特点,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学及教学研究带动学术、教学队伍建设,促进学科发展,围绕“质量、水平、特色、效益”的目标,融入体现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对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进行细化,通过建设特色优势研究领域,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能力强、业务素质高,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基于此,目前我校园艺专业“3+1”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生物学与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系统掌握果树、蔬菜和观赏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与调控、育种和良种繁育、栽培管理,现代园艺产业经营与管理,科技园区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能够从事园艺生产、技术开发、产业服务与经营管理及科学研究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遵纪守法观念、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品质、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具有开拓创新、团结合作、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联系实际、严谨务实的作风;具有为社会服务的高度责任感和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献身精神。熟练掌握园艺植物育种、园艺植物栽培与养护和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控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园艺植物生物学和园田技能、园艺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理论和实验训练及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科学思维训练,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从事园艺产业技术开发、产业服务经营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2.制订园艺专业“3+1”人才培养方案。

经组织教师到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等单位进行调研和职业岗位分析,明确应用型本科园艺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人才要求、人才特色、人才规格,了解企业发展和岗位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直接对接。依据“应用型”的特点,结合甘肃乃至西北地区园艺产业发展趋势、特点及对人才的需求,应用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以甘肃农业大学2015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充分吸收已有的教学改革成果,进一步明晰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同时结合学校发展阶段性特征与资源现状,形成相对科学、规范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从2017级开始,按照“分类培养”的理念和“3+1”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即学生入学后第1—4学期(第一、二学年),主要完成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在第4学期结束時,学生自愿选择学术型(重点为考研学生)和应用型(非考研学生)两个方向培养,并以培养方向人数重新组织班级,其中应用型学生班级以企业冠名。第5—7学期学术型培养方向的班级教学采取理论和实验实习为重点,学生在学校完成课程学习,第8学期由学院导师负责安排毕业实习,完成毕业论文撰写、答辩等环节。应用型培养方向学生在第5—6学期期间适当增加实验实习环节,完成课程学习,第7—8学期到企业开始为期1年的毕业实习(或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企业根据学校本科生导师评聘办法选派指导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完成学生实习指导、论文撰写、答辩等任务。

我校应用型园艺本科专业“3+1”人才培养方案具有明确定位,合理确定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实现多元化分类培养;彰显特色,增强专业竞争力,及早引导学生树立专业思想;深化实践,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无缝对接,知行统一;结合市场导向,加强创业与就业教育等特点。

二、加强园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完善

根据“3+1”人才培养方案,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研究设置适宜于园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模块,构建科学的“应用型”园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对应用型本科专业相关课程进行教学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根据企业运作的实际要求,适时调整和优化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同时结合各学科发展趋势与手段,使各专业课的教学具有规范性。同时担任相关课程的专业教师要不断跟踪相关领域的发展前沿,更新知识结构体系,同时也要加强与国内外专家学者联系,可采取进修、网上交流等方式,保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与先进性。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推广现代化教学手段,例如采用PPT讲授、计算机模拟教学、网络教学、网络辅导与答疑、博客等现代教学手段,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不断改进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且要求教师实时观测各领域的前沿知识,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使学生了解并学习前沿技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吸收优秀教学成果,避免封闭式教学,局限于教材内容。

目前我校园艺学专业核心课程由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观赏园艺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保护学、园艺学实验、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规划与管理等组成。“3+1”专业衔接中,要加强园艺课程体系设置的完善,突出设置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等园艺专业知识课程及园艺商品学、园艺植物病理及昆虫学等专业选修课程。同时增设与就业相关专业知识,例如无土栽培技术学、作物栽培学概论等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专业大类内互选课程,共享教学资源。同时,将课程体系模块化,赋予学生更多选择权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知识基础等选择课程模块,实施分类状态下的分层教育,满足学生考研、就业等多方面需求。

表 课程框架和学分要求

三、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由于农业院校的特点和资金现状,设置课程实习实验、关键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适应现代园艺产业发展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我校园艺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专业及科研技能训练、生产实习或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其中课程实验共计710学时,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共计15周,入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专业技能训练、科研技能训练、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共计22学分。应用型园艺本科专业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合格”考核制度,形成实训与实习相结合,通用职业能力与专业能力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搭建校企共建实践教学体系,师资互动,资源共享,促进学生“实习、就业”一体发展的实践教学平台,具体措施:第一,学校和学院需在能力范围内加大各专业的投资力度;使实验室配套设备齐全,有利于开展实践教学;目前,我校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负责本科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维护与运行、公共基础实验教学计划的落实、公共基础实验室的建设与规划、实验教学精品课程建设等,共承担366门本科实验课程,约154万人时数,同时承担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SRTP)实施、技能竞赛和考试等。我校应用技术学院所在地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农业学校拥有设施完善的实训农场及小麦、玉米育种基地,以及日光温室、智能温室、生物组培、园林苗圃等一系列实习功能区,实习基地条件良好。第二,加强专业教师对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的指导,积极鼓励本科生申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多进行设计型、综合型、创造型实验,减少验证型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自觉进行实践训练,并增加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第三,在搞好实习实训、毕业论文及产学研一体化等实践教学的同时,让学生参与到相关科研课题中,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为培养现代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第四,邀请从事与各专业相关行业的专家和工作人员进行讲学,组织学生到相关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实习,与用人单位的工作实际接轨。我校与多家企业制订联合人才培养方案,并设立“大北农班”,学生第四年到企业参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为学生熟悉生产实践环境,毕业进入社会工作提前热身。

四、拓展“3+1”人才培养途径

1.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拓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提供人才的需求信息是专业设置的重要依据,企业提供的人才知识要求是设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为了深化校企合作,发挥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和优势,拓展人才培养途径,园艺专业面向企业大北农联合开展“3+1”订单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订单模式,即共同招生,定向培养。其实质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就业的一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有效提高对学生的管理质量,培养优秀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必须加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针对农业院校实际情况,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引入高级复合型人才或者聘请高级相关领域专家到我校开展专题讲座,提高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鼓励本校教师进行继续教育,“走出去”到重点农业或非农业大学进修学习,把高水平大学的先进教学经验学回来,让教师在不断学习中提升自我,从而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为相关授课教师提供与农林类相关企业学习交流的机会,多与企业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与合作,从而丰富教师的实践教学经历,既使教师得到实战的技能训练,又能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2.利用第二课堂,全面实施素质及创新教育。

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生素质拓展渠道。按照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基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要素的要求。知识要素是基础性要素;能力要素是知识追求的目標,是应用型人才特征的突出体现;素质要素是人才培养的灵魂。素质要素一般包括职业道德、思想素养、身心素质、人文和科学素质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学生竞争力、创新思维和发展能力的关键。因此,根据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应用型和职业性的特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心,努力拓展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创新”,积极探索“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实践,在快乐中成长”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新思路。可以通过举办艺术文化节、职业论坛、职业技能大赛、辩论赛、志愿者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及科技创新活动等,为学生营造“厚德笃学”的氛围,搭建“强能创新”的平台,鼓励人人参与,实现人人成才。

五、健全“3+1”人才培养的保障系统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体系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面向市场,适应社会需求的集中体现,有利于直接调整培养目标及培养过程。

学校将采取多种措施严格规范培养方案的管理,对培养方案的执行进行有效的过程监控。由专业带头人负责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专业建设工作的组织与实施,保证专业建设的质量和进度。对于每项建设内容,实行专人负责制。做到思想认识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协调配合到位,保证专业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专业质量保障和监控机制,完善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奖励为特色专业建设发展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对建设项目给予政策倾斜:对取得建设成效的项目,待遇等同学院教学成果奖,给予建设团队奖励,在课程建设、教师进修、晋职、岗位考核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并在年终教学工作量的计算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引入先进的项目管理模式,使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等专业建设质量持续提高。建设领导小组对所有建设内容和指标进行全过程监控,定期召开工作例会,检查建设进度,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建立激励机制,制订并认真实施专业建设绩效考评制度,定期对建设情况进行考评,奖优罚劣,保证专业建设进度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汪禄应.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J].大学教育科学,2005(2):43-44.

[2]刘松虎,梁本国.应用型本科园艺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探析[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5(4):118-121.

[3]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8):65-70.

[4]徐克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學报,2011(11):7-10.

[5]迟丽华,郑永春.应用型本科院校园艺专业“3+4”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现代交际,2015,12(422):231.

[6]李定清.需求导向: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204):113-115.

[7]朱连生,王红梅,刘晴晴.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2):6-7.

[8]刘泽静,汤浩茹,汪志辉,郭学君.高校园艺专业“兴趣驱动—实践贯通—强化能力”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2(5):93-96.

作者:李雯琳 秦舒浩 陈佰鸿 杨丽婧 张菲菲

应用型高校园林专业论文 篇2: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内容摘要: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渠道。在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开展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与其它普通高校相比,应用型高校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其自身的有特殊性。在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强化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

应用型高校是近年来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调整高等教育的一种发展模式,是一种介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高专之间的“中间类型高校”。它是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或新办本科院校为基础,以教学为主,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他们是否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过硬的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与其它普通高等院校相比,这一类高校的教育结构与学生自特点都有其特殊性。

一.应用型高校学生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

1.应用型高校学生特点

通过对本省应用型高校的走访与调查,从而抽取了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农林工程学院水产B1401班、园林B1403、园林B1404班等班级的部分学生坐谈,了解到应用型高校学生,与普通综合性本科院校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从生源上来看,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来说素质比较低,其中大部分本科生认为学习理工类、专业技能课程才有用,且人文理论基础弱。第二,从年龄结构上来看,他们大部分是属于“90后”,他们自我个性张扬、独立性差、自律意识弱;与上一代明显不同,他们的价值观更加务实等问题。第三,由于网络的盛行,“微时代”的到来,他们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呈现多样化趋势等等。

2.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

与其它学科型、研究型普通高校相比,应用型高校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它是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具有职业性、技能性、地方性和行业性,它的特点决定了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特殊性。应用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适应用型高校的特点,具有职业性、技能性、地方性和行为性的特点。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停留于普适性的目标上,重点围绕学生“如何成为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来开展,且把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密切结合,构建应用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注重“职业观”方面的培养与教育,根据学生所选择的专业方向,把崇高的职业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高尚的职业道德精神,使學生树立起爱岗敬业、钻研业务、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精神境界。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思想教育的范围。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殊性。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性与应用型环节,结合专业特色,把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爱学、爱思考、会创造、爱钻研、会动手,使应用型高校学生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强化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应用型本科高校除了立足于学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之外,最主要的是要达到育人的要求,从而更好地培养一批服务于社会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显得尤为重要。

1.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属性与学科性质决定了它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渠道。

第一,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渠道。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紧密结合中国实际,与时俱进地扩展时代内容,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体系的“硬核”,以一系列辅助理论为“保护带”,才可适应不断变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形势,才符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要求”。[2]

第二,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属性决定了它与其他专业课的性质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它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讲解,更重要的是它承担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社会主义根本价值的集中体现,应用型高校学生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应当自觉接受并认同践行。因此,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必须担负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

2.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崇高的职业道德理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应用型高校学生也是工作在社会生产建设最前线的队伍。他们是否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过硬的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所以,在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高尚的职业道德精神,使学生树立起爱岗敬业、钻研业务、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精神境界。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与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下,部分学生深受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影响,政治立场不坚定、丧失共同理想信念、过于强调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抛弃社会公共责任感;另外还有部分学生自我为中心,追求低俗文化,道德观念缺失。“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教育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3],应用高校思想政治课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结合实践教育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课堂、植入学生头脑、外化为学生行为规范。

三.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强化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强化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认同与接受核心价值且践入实际行动中,思想政治课应根据应用型高校学生自身特点与思政课的特殊性,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上、教学实践上进行改革与创新,优化教学过程的各要素,切实增强其实效性。

1.在教学理念上,坚持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地位

“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失去统一的价值目标,就会陷入相对主义、行为非理性主义与分散主义的混乱不堪,使民族和民众丧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4]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现今,我国文化价值观领域呈现多元文化和价值观混杂并存的局面和态势,亟须应用型高校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使其学生在意识形态政治领域中具有明辨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并树立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念应转向关注社会整体而非个人德行。思想政治课要从狭隘的功利主义思维中跳出来,摒弃以教授学生“如何获得成功”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引领;关注公共领域和公共事务;关注公共意识和公共能力培养而非私人交往技巧与个人成功模式的传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要始终树立“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公民”的教育理念。

2.在教学内容上,整合教材内容,注重实践性与融入性相结合

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空洞性是一直都是专家和学者所研究的问题。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强化核心价值培育,教学内容应注重实践性与融入性,要使学生把握和領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和精神实质,需要整合教材内容。本着贴近学生、学校和社会热点问题增减教学内容,使理论从高高在上的政策和法规层面走下来,真正抓住学生、吸引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标准。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认同“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发展道路”为前提,以公德、法律为教学内容的两个支撑点。倡导学生培育公共意识、美德意识、道德意识。另外,还要加强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的教学,通过理论和实践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

因此,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结学生自身的特点,抓住学生心理,有序地引导学生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中找到结合点和平衡点,并积极运用“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塑造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在教学模式上,优化教学过程,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在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中,最关键的是让学生接受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才能主动自觉践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中,必须深入了解应用型高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的不同之处,了解他们的成长规律及他们的需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手段,让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用“理论认知——接受内化———实践强化”的价值观认同过程。[5]首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系统的理论灌输。能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了解,能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从认知层面上构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其次,通过理论点化、精神激化、道德教化、实践强化,最终实现价值固化的目标,这是培育的关键环节。

因此,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要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把“刚性的灌输”与“柔性的引导”相结合。[6]采用案例情景教学、参与式课堂讨论等,激发与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核心价值观对于人生价值观的作用,促成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另外,更重要的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紧密与“实践”相结合,促成学生““知”与“行”的统一,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转换成实际生活中的价值观。

4.在教学主体上,提升教师政治理论素养,自觉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了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7]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政治素质、学术水平以及德行举止,很大程度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成效。因此,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增强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一,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自己要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系统地学习与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结合社会实际和应用型高校学生现况整合教学内容,且把握好教学中应当注意的教学方式。

第二,身体力行的实践,立德树人,垂范学生。教师要率先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际行动中,使学生受其影响和感染,在校园中潜移默化凝聚成一股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运用新媒体与学生互动。如今,新媒体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课交流重要载体,教师要把社会热点问题、难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把静态抽象的理论内容转化为动态具体的新媒体图文及时地传播和引导,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并最终内化 为自身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吴恒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5).

[2]崔海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J].江苏高教,2010,(5).

[3]李敏、韩之坤.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4):140-142.

[4]陈勇.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0).

[5]张文婷.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及路径选择[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

[6]薛明珠,陈树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治理论课的思考[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7).

[7]任文旭.谈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2016年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强化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046).

(作者介绍:刘金娥,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公共课部讲师)

作者:刘金娥

应用型高校园林专业论文 篇3:

立足应用型本科院校农科专业特色的英语教改实践

摘要针对当前农科英语教学现状,基于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教学理念和模式,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探讨从教材选用、教学模式、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过程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实行改革。旨在为应用型农科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也为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农科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A

Practice of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Agricultural Specialtie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XU Shitao1,JIANG Chaonan1,YU Xudong2* et al(1.Institute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Hainan University,Haikou,Hainan 570208;2.Key Lab of Tropical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Ministry of Education,Hainan University,Haikou,Hainan 570208)

Key words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English of Agricultural Majors;Teaching reform

基金項目中西部高校提升綜合实力专项资金子项目—2014海南大学教改项目;海南自然科学基金(20153072)。

作者简介徐诗涛(1968—),男,安徽望江人,副教授,博士,从事热带农林可持续发展研究。*通讯作者,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热带植物科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7-04-2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央制定了农业走出去的战略,需要大量懂专业知识、掌握语言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仅围绕语言技能的提高而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脱节,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现行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为了解决现有农科生大学英语学习的困境,迫切需要对农科专业背景的大学英语课程进行改革[1]。

在农科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农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也制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应用型农科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应该落实在如何使英语语言学习更好地推动和服务于大学生的应用型农科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方面,从而推动学科发展,提高学生能力和智力水平[2]。

全国大学英语教研会推出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3]指出:以科学研究论证为支撑,提出建设多层次、多元化教学目标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这就表明多元教学目标决定了大学英语是由多门课程组成的,而且课程内容不能脱离专业课程的学习。作为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英语课程定位于服务,主要服务于学校办学目标、院系专业需要及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由于农科专业学习的实践性较强,如何更好地解决英语学习与应用性知识结合就成为需要研究的课题。因此,进行农科大学英语相关教学改革,既符合政策,也切合学科建设需要,具体的实施尚需各院校教师进行实践摸索。全国高校均在探索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同时,伴随着热带农科专业办学成熟的基础,农科英语的教学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为此,笔者依据国家的政策、教学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在实践基础上,就农科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了相应探索。

1支持农科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基础

外语学习与学科专业知识结合就是专业英语。它的理论依据是国际上当前针对英语教学较为流行的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教学法[4]。CBI 教学法最早是从加拿大沉浸式教学法的成功上获得启示[5]。双语教学形式多样,方法之一即通过使用目标语来进行某门学科知识的教学,称之为“依托课程内容的语言教学法”[6]。CBI理论的核心是:如语言教学能立足围绕某个学科知识来进行,将外语学习同目标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效率会大幅提高。语言是内容的载体,教学中必然涉及语篇结构,语言的运用必然涉及听说读写各种语言技能,语言服务于特定的学术、职业、社交、娱乐等目的。

Stryker等[7]认为当语言教学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时,学生注意力会集中在内容上,把目标语作为工具来探索知识,这时的学习状态最接近于母语学习,因此效率就高。主要原因是在CBI 模式条件下,学习者首先关注内容,而教学人员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学习者都抱有学习这些专业内容的目的,这就降低了学习者学习的焦虑感;其次,内容学习的目的在于获取新的信息,也大大增加了可理解的输入量;第三,学习者了解内容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第四,学习者就学科知识或是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真实且广泛交流,最能促进语言习得和专业知识的拓展;最后,学习的目标与高层次的学术认知活动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专业知识水平、认知情感需求,以及满足学生将来的职业与个人发展需求[8]。

基于此,在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环境下,笔者认为应用型农科本科英语就可以分为农科基础性专业英语、农科实用性专业英语和科技论文研读与撰写3部分。这种模式适合我国现有专业英语教学,該模式对相关教育者提高了相应标准,即要求精通相关专业并且具备英语运用能力的教师参与,改变了以往公共英语课程由非专业教师承担的模式。在该模式中,CBI将外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基于内容、专业学科知识与外语语言知识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与借鉴不仅能满足学生专业知识素质发展需求,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动机,从而有效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不仅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法,也从源头上对相应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2应用型农科学生的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应用型本科农科类学生由于入学时英语底子薄,专业与英语结合不是很紧密等原因,导致学习效果不佳,4年后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现象突出,以四六级考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已无法适应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普通较低,借口请假缺课现象严重,所学英语知识实用性差,为了应付等级考试,学生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以及财力,一旦系统的英语课堂学习结束后,其重点转移到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英语使用机会减少,其原有英语知识和技能也随之快速退化甚至丧失[1]。以上问题的产生一方面与部分学生英语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基础较为薄弱等有关;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与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未能相结合有一定的关系。具体问题表现如下。

2.1课程设置不合理

根据外语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目标,除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基础英语运用能力外,还必须培养能够用外語进行专业知识的阅读、论文写作、学术报告等能力。传统的外语教学中的大学英语课程大一、大二均为“精读+视听说+自主学习”,大三则过渡到“精读+泛读”。学生感到大一大二课程设置的重复性和单调性,而相关专业知识的课程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数量不足,专业课程知识教学时间不足,专业课程开设不够系统,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尤其是农科专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无法得到切实锻炼,缺乏固定的实习场所,实习效果较差,学生的期望与现实条件之间的差距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态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

就教学目标而言,传统农科英语教学过度注重语言能力应用而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实用性教学。如要求学生掌握一定词汇量,达到相应听说水平等,很少考虑如何能让学生利用英语学习更好地服务或促进专业学习,明显缺乏有专业特色、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要求,不能做到学以致用。目前通行的教学模式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学生背了大量统一的四、六级词汇,做了大量相同主题的阅读理解,但是到了高年级、读研后或工作以后,接触到专业性词汇和文献时却仍不明所以,甚至对英语感到十分陌生。因此,必须从课程设置上进行创新和突破,引进和设计一套符合专业学习特点的教材,设置与专业学习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外语学习与专业脱离的模式[9]。

2.2合格师资短缺

由于专业英语地位的特殊性,能够真正体会和运用CBI模式的师资力量薄弱。在应用型农科专业师资队伍中,能够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教学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现引进的大量研究生、博士生,在专业领域颇有研究,但是作为专业教师仍然缺乏外语教学方法、方式的系统培训,尤其是外语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不太容易导入双语教学环境。大多数农科学校采取的是让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担任专业英语教师,教师的专业知识难以深入拓展,专业英语的学习容易走到只关注语言学习,导致与专业理论深度结合度欠缺。以上状况均是由于没有足够重视CBI模式的教师造成的。专业英语教师普遍反映不好教,而相应专业学生,特别是农科学生只是简单应付专业英语学习,没有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3教材教辅材料存在问题

目前,应用型农科相关知识任课教师缺乏开发高质量教材教辅资料的能力。合适的专业英语教材短缺,教材选择也欠妥。现行的教材图书陈旧、内容空泛,无法适用应用型农科人才的需要,而引进原版教材和参考书又未必完全适合我国当前学生的实际需求。即便很多教师适时补充一些课外材料,但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单元主题而选取的,或是与等级考试相关的辅助性练习,学生选择面很窄,与专业相结合的延伸内容极为有限。其次,相关的图书资料及教学辅助环境(如农学教学实践场地、农学基地开发与保护、现代农学研究设备等)严重缺乏,语言与农科专业知识在运用中缺乏相关的环境和必要的支持,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过程中的正常操作[10]。

2.4教学模式和方法陈旧单一

当前,由于学生对专业英语知识背景的认知缺乏,应用型本科学生从大一大二的通识英语学习忽然过渡到大三的农科专业英语学习,这陡然增大学生学习难度。而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精读+泛读”单一的模式使得教学效果雪上加霜。传统的教法较多地注重农学词汇量的增加,以阅读为主,教学模式单一。教学互动通常围绕提问—回答—答案的授课方式,很少有真实情景的模拟,缺乏专题小组讨论和辩论,也很少有课堂视频观摩,也很少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感官符号系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对专题的兴趣[11]。

现行英语实行大班化教学(多数班级人数都在40人以上),且实行学分制和分级教学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会被编在同一个班级上课,使学生对课堂和教师都无法适应,另一方面也从客观上限制了教师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和组织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活动,容易导致学习兴趣下降,从而形成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学习效果不佳的恶性循环。

2.5学习效果评定方式欠佳尽管任课教师有权对学生日常学习表现进行评价,但出于学生评优评奖和专业排名等实际需求,这种形成性评价所占的比重往往很有限,而以统一的考试题型和测试内容为终结性评价手段的期末考试成绩还占据主要比例(占70%以上)。这种“一刀切”式的统考模式根本无法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满足学生的学习目标,未能使测试成为英语学习和专业学习的延伸和补充,而仅仅成为学生是否能拿到奖学金和毕业证书的门槛。最显著的例子是四、六级考试,学生普遍反映效果不佳,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综合水平。因此,有必要改革单一的大学英语评价体系。

3农科英语教学改革思路

3.1农科英语教学内容的革新及课程设置

随着学生英语水平整体提升,大学英语仍以围绕着学生早已熟悉的话题进行语言基础为出发点,这消磨了学生的求知欲。

英语是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的媒介,大学英语教学就应该通过学习新知识、新内容来提高专业英语水平,两者应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1]。因此,笔者认为,应用型农科本科学生学习的大学英语和四、六级拓展课程调整为专业英语,大一为实用专业英语,大二为专业英语,大三为科技文献研读与写作。CBI 教学以学科专业内容为依托,通过学习学科内容帮助学生熟悉该领域的专业词汇、句法、篇章结构和表达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学术水平获得提高。学生通过CBI英语教学模式学习,可以从大一就开始了解专业术语,更早接触外文专业文献和资料,通过系统性训练,大学阶段即可用英语解说所学专业知识,与國际接轨,为将来进一步深造或者出国留学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2农科英语教师团队建设与发展

良好的教学团队是英语CBI教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培训,以适应学生、国家和社会的新需求。实践中,可以根据教师各自的兴趣及擅长的方向将其归入不同的课程组,形成教学团队,集体备课,共同挖掘教材中能与专业相结合的内容,吸收有留学背景或者相近专业的外教参与,收集不同专业特色的语料和素材,组织和专业有关的英语活动和比赛,或者参与高水平学术会议,缩短与国外同行距离,还可以带领优秀学生参与高端学术报告会等。同时,可以邀请一些专业教师参与教师的教研活动及学术研讨活动,增加利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这将有助于大学外语教师更好地了解所教学生的专业特色和发展方向[12],从而能更好地在英语授课中渗透专业知识。

除此之外,教师经常参加国内外短期培训和进修项目(跨校合作、校企合作等),应用型农科英语教师可以去国内外农科学校参加交流访问、进修培训等项目。同时,大学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发展途径,积极攻读农科专业博士学位,利用自身的英语能力素养,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3.3农科专业英语教材选用

专业英语的教学不应拘泥于专门的教材。刘润清[8]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应以百科知识为主。目前能够采用的国内主编的外语教材多数是语言信息,很少涉及百科知识信息。因此,本科英语初期阶段,阅读材料的精选一般以浅显易懂的关于农业及自然科学及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科普性文章、评论性文章和综述性文章为主,内容涉及国内外农业生产方面取得的成就、与农业相关的跨国大公司和国际性研究机构的研发动向、当前公众关心的热点(如生命起源、太空农业、转基因安全、生物能源、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环境问题与雾霾,以及食品和粮食安全等)、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以及限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作物生产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策略等,也可以是介绍基础农学知识、日常农业知识等科普性、趣味性较强的英语教材及视频节目,大二和大三就由浅入深地进入专业文献的查询与阅读,结合专业课程知识进行实践和理论拓展,用外语进行实验设计,撰写相应的报告,并且用外语进行交流,既方便大学外语教师的教学,又为之后学生深入学习国内外农科知识奠定基础[11]。

45卷16期徐诗涛等立足应用型本科院校农科专业特色的英语教改实践

3.4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在教学内容选用环节上,针对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的变化可采取如下模式:①大一奠定农科应用基础,可以引进国际上有名的普及农科知识宣传片,例如BBC園艺英语、VOA科技报道、名人说农艺等,加强原版农业英语的听力训练,提高其英语和园艺等农科知识之间的衔接,以生动的方式使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产生兴趣。②

大二可以引进与农科专业相关的英文教材,并逐渐增加学生专业方面的词汇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木本识别手册、蔬菜种植手册,或者阅读选修物种起源等名著。

③大三则加强科研文献的研读,提高写作和查阅文献能力,为过渡到用英语写作毕业论文打下基础,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阅读 《寂静的春天》《基因、战争和钢铁》等农科相关的名著。④大四则过渡到论文写作和答辩等环节,鼓励优秀毕业生采用英语进行论文报告或毕业答辩,给未来的进修及职业生涯提供一个良好的起点。

通过4年的专业训练,不仅将英语贯穿于专业知识学习,同时也促进了专业知识的提高,拓宽了学习途径和视野。

3.5教学方法探索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应该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上课的主角。应用型农科英语教学要突出应用,而且在语言学习中,可以进行分组教学,从教学开展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环节如下:

3.5.1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应用型农科英语教学要突出应用的作用,而且在语言学习中,关键是习得,充分营造“反转课堂模式”。

3.5.2分组教学。教学环节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因此,教学活动组织尤为重要。按照纺锤理论,两头学生少,中间学生多,这样的层次结构需要合理分配资源,如果合理搭配好-中-差方式来分组,可以形成梯队,基本上各组水平相差无几。

3.5.3演讲环节。

设立轮回演讲制度,让学生自己成为课堂主角,扮演授课者的角色,促使学生提前预习备课,自发学习专业知识,并将所学说出来,让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分别从团队分工合作、课文内容讲解、PPT制作、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互动、内容拓展等领域进行评价。目前很多大学公共英语教师为给学生提供口语练习机会,乐于采取以下教学活动方式:课堂上每组学生5~10 min,让学生自己上台进行演讲[1]。依据CBI模式,可以更进一步深化该模式,即教学组织者可充分利用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依托英语展示和交流专业知识和学习成效的机会。每次PPT展示可以让两名学生互相配合,基础较好者可以用英语,基础较差者用汉语来讲解。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相应拓展。这样的学习体验不仅能帮助学生锻炼英语听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更重要的是能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能让学生进一步拓宽专业学习领域,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除了正常的教-听-学模式,还可以丰富专业英语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将植物、农学器具等搬上课堂,或鼓励学生将植物生长过程演绎成话剧等,不仅使专业英语课堂形象又富有趣味,也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都有兴趣投入到专业英语的学习中去,使枯燥的知识生动起来[13]。

3.5.4相互评价机制。其实每个班级中均有英语比较好的学生,让学生互相带动地学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分组进行教学评价,让学生知道课堂主讲者的优点和缺点,懂得如何更好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作为听众,知道如何听得懂,如何让主讲者改进,如何根据自己在同学那里收获到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经过互相学习、相互促进、相互监督,达到预定的效果。教师在其中起到把握大局、稳定节奏、添砖加瓦的作用,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轻教师的上课压力,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找出学习的难点和重点,让众多学生受益。

3.5.5第二课堂延伸环节。

在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以外,教师可以在相关社团组织的配合下,组织指导学生参与或开展与专业相关的英语农事活动和比赛,如英语开心农场建設,将农业词汇应用到农科基地建设中,给果树、蔬菜、花卉、林木等标注英文,在平时农场实习时讲英文。在英语农场模拟体验等活动中,也可以邀请其他专业学生过来体验英语农场的农事活动,组织围绕英语体验农场的创新创业大赛,除了植物种植养护之外,也可以进行农场设备创新改良竞赛、农场设计大赛等可以与其他专业相结合、交流的活动。这些基于学科专业背景知识的英语语言习得与练习活动,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外语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有效促进其自身的专业学习与发展。

3.6评价体系

在日常教学中丰富与专业相关的英语练习和实践内容,在学期总评时进一步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从现有的20%~30%提高到40%~50%),平时成绩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弹性指标,一部分为硬性指标。平时成绩通过多种方式来体现,例如:阅读农科英文论文材料,定期写一篇专业英文综述或文献,通过课堂讨论发言和农场基地模拟等表现予以评价,通常该部分为弹性评价。另一部分为笔试成绩,考试注重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学生专业词汇量的掌握、专业常用句型把握、文章及报告的撰写及汇报等。

同时,在期末考卷中增设口语考试部分,口语考试严格按照口语考试大纲进行。考试内容包括看图说话、学术论文报告和农科主题小组讨论,且口语占期末总成绩的20%。

另外,将评价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和实施者,这样他们相互制约与促进,不仅上课相互评价,课外也相互促进和提高,同时也增加了评价的公平性,使学生既是教学的参与者,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4结论

应用型农科英语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科英语教学逐步提上议事日程。通过对应用型农科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实践,并依此设计具有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模块,提升应用型农科专业的整体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素质,增强了农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5年探索证明,农科大学英语的改革方向为应用型的专门英语,这样学生学得到知识,锻炼了语言能力,而且享受到英语带来的学习乐趣,提高了研读外文文献的能力,促进了专业与外语之间的融合,提升了农科学生对外语的运用能力。只要坚持不懈、加强团队合作,就能走出应用型本科农科大学英语教学特色之路,實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设定的三级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婉湘.立足学生专业特色的大学英语教改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1(4):88-89.

[2] 李卫海,任向辉,王洪亮,等.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英语教学探索[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8):298-299.

[3] 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J/OL].英语教育周刊:电子版,2014(249)[2017-03-05].http://paper.i21st.cn/story/93774.html.

[4] 章文君.CBI与工学结合的高职专业英语教学创新:以“电子商务专业英语”为例[J].外语界,2008(3):26-32.

[5] 王雪洁.基于CBI理念的高等职业教育EGP+EOP课程体系构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5):148-151.

[6] 蔡基刚.CBI理论框架下的分科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2011(5):35-38.

[7] STRYKER S B,LEAVER B B.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Models and methods[M].Washington 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97.

[8] 刘润清.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7-12.

[9] 张为民,张文霞,刘梅华.通用英语教学转向学术英语教学的探索:清华大学公外本科生英语教学改革设想[J].外语研究,2011(5):11-14.

[10] 桂仁意.以“学术英语”为中心的林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大学教育,2014(1):107-109.

[11] 何丽波,甘德欣.园林学科本科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思路探讨[J].中国园艺文摘,2014(1):210-211.

[12] 朱玉梅.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析:独立学院英语课程改革实践个案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37-40.

[13] 杨德祥,赵永平.内容依托式教学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影响[J].外语教学,2011,32(5):61-64.

作者:徐诗涛蒋超男于旭东赵庆杰王亚沉

上一篇:电力电子及电源技术论文下一篇:数学教学教育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