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目反思论文

2022-04-20

【摘要】教学的最大意义在于学生的高效学习,在于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核心是构建学习型课堂,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创设任务导向型情境,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逐步改进课堂样态,强调学生立场,关注学习的真正发生,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倡导以学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教学理念。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传统教育目反思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传统教育目反思论文 篇1:

体制外的学习天空

摘要:2006年,台湾唯一一所体制外中学全人学校通过台湾教育部门的正式“立案”,标志着它所践行的“另类教育”取得成功。作家李崇建从学校的法规建设、课程设置、组织管理等方面揭示出这所学校所秉持的独特办学理念:不仅是健康的身体、向善的道德,更重要的是孩子精神的独立和对于自我的追寻的“全人”教育理念。

关键词:另类教育;组织管理;课程设置;制度建设

“那次登山行程中,有一日的自由行,一些学生选择呆在九九山庄,小方却选择了自行前往3050高地。他是一位体重九十余公斤的人,依我的观察,身手算不错,登山虽然走得比较慢,但很有毅力。我给他鼓励,还问他登山累不累。他说会,但依自己的体力慢慢走,是可以的。第二天,登霸顶时,我安排他在后面,顺道指引他如何爬上大岩块。其中,有块凸岩高达三公尺,必须要合作登顶,下临数百公尺的断崖。轮到小方时,他希望由别人先登顶。我问他是不是害怕,他没有回答。但是到了最后,他还是选择要爬上去。攀岩时,白目跪在地上,Steven及白目做人梯,让人踩上去。我和小方坐在岩边,粗绳确保完成后,小方要踩着他们上去。九十余公斤的重量一踩上,白目和Steven的脸就扭曲起来,忍着痛楚。但不是踩人梯就可以攀上去,上了人梯,勾到岩块,最后还是要自己爬上去。小方抓到了岩块,但下半身悬在下头,他拼命地挣扎,满脸酱红。我和两位辅导员努力推举他,但都无功,只好放下他。小方休息了一阵子,第二次才抓到诀窍,顺利登顶。”

这是台湾全人学校组织的某次登山活动中的一幕,记述一位学生在登山活动中的历练和成长。将登山运动作为一门课程列入中小学教育中,这一做法不论在台湾本岛还是中国大陆都是前所未见的。当下的许多学校,出于学生的安全考虑,都尽量避免安排课外活动课程,更别提富有危险性的登山课程。是什么样的一所学校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登山这项运动列入学校课程设置呢?这个困惑的谜底也许就藏在《没有围墙的学校——体制外的学习天空》和《移动的学校——体制外的学习天空》这两部教育图书中。

2010年,台湾作家李崇建的两部教育图书《没有围墙的学校——体制外的学习天空》(与甘耀明合著)(2004年)和《移动的学校——体制外的学习天空》(2006年),经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与大陆读者见面,在大陆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这两本书均入选“2010年中国教育报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

这两本书都是介绍台湾唯一一所体制外中学——全人中学的教育实践,应该合而观之。所谓“体制外中学”,指的是一所没有围墙、打破权威与规范的学校,其实质就是奉行“开放式”教育的学校。正如学校的名称所标示的那样,这所学校的教育旨归在于将每一个学生培养形塑为“全人”:即“不仅是健康的身体、向善的道德,更重要的是孩子精神的独立和对于自我的追寻” 。在这里,传统教育理念中的核心问题得到深刻反省:传统知识不是最重要的事,了解学生、认识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引导学生直面人生、促使他们学会自我调试并主动融入社会,才是教育的旨归 。正是这种区别于传统教育的开放式的教育使这部书得以标榜为台湾“另类”学校教育 。另类教育的理念开启了教育的另一扇窗,为传统教育的改革提供新的发展路向。李崇建的这两本书之所以值得借鉴,在于他坦诚地揭开和面对教育实践活动中挫折、困惑和彷徨,从一件件具体而生动的故事中启发读者思考传统教育的局限和改革问题。全人学校从1996年创建经过十年的生存发展,终于得到台湾教育部门的“立案” ,这可以说是“另类教育”所取得的某种胜利。但这两本书并不在于宣扬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没有提供“另类教育”施行的完美方案,而是带着一种基层实践者的坦率与真诚:不隐恶,不伪善,不遮丑,不溢美,探究和思考“另类教育”之可持续性施行的诸多问题。

在《没有围墙的学校——体制外的学习天空》一书中,另类教育主要对教育的“施动者”与“受动者”两个方面进行了反思。首先,作者以教育的“施动者”即办学者和教师们为对象反思了“另类教育”的实践和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李崇建在《没有围墙的学校——体制外的学习天空》一书的封页上说:“你对待孩子的方式,正决定孩子的未来!”在教育者和受教者之间,最重要的不是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在两者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沟通关系,这样一种目标关系的寻求和建立需要教育者多多注意和思考对待受教者的方式、态度。而这种方式态度要有助于教育者真正了解和认识受教者理解和看待世界的方式,引导他们适应社会生活和人生现实,促使他们学会自我调试并能主动融入社会,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秉持独立精神和自我价值。台湾清华大学通识中心主任谢小岑指出:“抛开学校的管束规训,撤去师生之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教育如何可能?《没有围墙的学校——体制外的学习天空》诉说青嫩生命在自由环境中,生猛浑厚又细腻的成长故事;也道出满怀热诚的老师在缴械之后的困思笃行与笑泪生涯。我们于是恍然了悟:开放教育所挑战的,不是孩子,而是大人;开放教育所成全的,不只是孩子,更是大人。” 可以说,从教育“施动者”的角度,另类教育对传统教育的核心问题提出了深刻反省。

其次,另类教育反观了教育的“受动者”即学生这个群体。当教师作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受到质疑,进而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后,学生是否应被看做无条件迎合的对象?在李崇建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答案是否定的。作为涉世未深,保有自由自在天性的孩子们实际上仍需要被引导,被规约。孩子们有一方自由学习、自由成长的天地,他们的天性得以保持。但是,现实社会生活的艰深与孩子自由自在的天性之间往往是抵牾多于推助。作为教育者,他的任务不是一味地为尚未涉世的孩子们建起遮风挡雨的安身之所,而是要想方设法让孩子们明白以正确的方式认识现实生活的重要性,磨练他们面对挫折的勇气,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虽然无法做到异常清醒地,但至少是要有所准备地踏入现实社会。这个过程中要培养起孩子们的勇气和坚持;爱和智慧;忍耐和担当。这样,所谓的“全人”才有可能得以长成。

继2004年出版《没有围墙的学校——体制外的学习天空》之后,李崇建又于2006年写出了其姐妹篇《移动的学校——体制外的学习天空》,进一步记录全人学校在学生管理、课程设置、学校建构等方面的情况。《移动的学校》的出版有其特殊的意义:这是全人学校创办十年之际,也就是在这一年,这所学校将通过台湾教育部门的立案,也意味着“她”今后可能不再是体制外学校,而是一所体制内的“另类学校”。李崇建认为“此时此刻”,为她记录,留下十年的见证,有其阶段性的意义。也就在这一年李崇建选择离开全人学校。《移动的学校》作为他在全人教书七年的总结,其中所体现的教育感悟、想法和理念更加完善和成熟。

首先,在该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另类教育突出“辅导”工作的重要意义。全人学校是一所住宿学校,这意味着,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课外生活也在学校的环境中进行,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普通学校一般由教师负责学生的课堂学习,而由家长负责学生的课余生活,所以全人学校的教师还面临着如何管理和负责好学生的课余生活。辅导的工作就被凸显出来,辅导是一种互动、了解与沟通。通过这种工作方式,当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面对困惑、挫折、沮丧时,教师应懂得如何陪伴他们成长。

接着,另类教育在教育的重要场所课堂的组织管理方面所作的有益探索。虽然是体制外的学校,但仍然要面临着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问题。“在体制外学校教书,学生活泼好动,上课自由,课堂要如何经营?是否开放式的课堂,就是理想课堂呢?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不妨想想,你如果被学生放鸽子,面对空荡荡的教室,或者,教室吵得像马戏团,你会怎么办?”面对这样的困难,李崇建提供的实践和思考颇有启发意义:当课堂上师生的观点相对立时,教师“敞开胸怀,认真聆听,不执着于对错,适时点出讨论核心,也有一个讨论脉络作为架构时,问题便不如想像中难解决了” ;当孩子们学习热情不高,不想上课时,就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能力,开启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成就感。面对这些问题,正如李崇建所言:“很多事件当中,都同时包含有正负的两个方向。如果能从心里面真正欣赏正向部分,再转化、接纳负向的想法,往往会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结果。” 看来,这些问题实际上真正挑战的是教育者的应变能力、心理素质乃至精神境界。

然后,在开设课程方面充分体现了另类教育所重视的教育理念。如登山课程的设置,就是全校一起登百岳。这是台湾第一所将登山纳入必修课程的学校。从创校第一年,全校师生每年登一座三千米的大山,持续了十年。十一岁到十八岁的学生,在经历每年的登山之后,每个人都改变了。因为登山,他们变得独立,更有毅力,更懂欣赏漂流的美,更懂得独处,更了解旅行的安全。李崇建对这门课程设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实际上在启发教育者应该在锻炼和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忍耐力和独立性等人格的完善方面多下功夫,这比传授孩子们海量的知识要重要许多。全人学校还开设了艺术课程,包括了戏剧、肢体、摄影、绘画、木工、陶艺、雕塑、生活等等,这些课程的设立体现了全人学校对美学精神的重视和倡扬,教育者已经认识到它对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催化作用。

最后,该书思考了学校的建设和管理的全局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对于全人中学来说,不仅仅法人代表和教师拥有学校规章制度的确立、审定和施行的权力,而且作为学校主体重要组成的学生们也具有自主权,学校的关于学生的许多事情,都通过学生以民主的形式进行辩证和讨论来解决,这也间接培养了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民主意识。这一点是传统的体制内学校很薄弱的方面。另外,作为全人学校最早一批创建者,作者以亲身经历和深刻反省提出“体制外的彷徨”的问题:“体制外学校都是好的吗?没有缺点或问题吗?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事。” 因此,他从非法建校、学风不彰、师资流失、管理弊端等方面提出了另类教育之可持续实践的诸多问题,揭开了外界人不知的全人学校建设过程的艰辛、困惑、迷茫、无助和失落,对教育理念和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开放性的思考空间。

全人学校从最初的构想蓝图到付诸实践,从非法建校到批准“立案”,这其间十年历程,正像一棵随时会夭折的小树苗,逐渐长成拥有粗壮的根须,紧紧抓住脚下的土地,并且孳生出繁密的枝叶,开始茁壮茂盛地生长的大树。这意味着社会和教育界的主流观点已能够接纳全人学校实践的“另类教育”,传递出传统教育希望新变革的强大信号。

(责任编辑:林文瑞)

作者:陈建芳

传统教育目反思论文 篇2:

精准设置预学任务,高效驱动主动学习系统

【摘要】 教学的最大意义在于学生的高效学习,在于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核心是构建学习型课堂,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创设任务导向型情境,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逐步改进课堂样态,强调学生立场,关注学习的真正发生,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倡导以学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教学理念。其中,“先学后教”是首个改革点,即学生的学先于教师的教,“先学”是一种逆向式教学设计,是整个学习型课堂教学系统中的前提,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方式、方法和策略。本文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学导学设计为例,论证精准设置导学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系统枢纽、构筑高效的语文学习型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预学任务;高效驱动;主动学习;高中语文;学习型课堂

一、设置预学任务是构建学习型课堂的必要条件

当下课堂教学最大的弊端是,学生是学习的被动者:被动听、机械记、反复练,课堂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阵地,后知后觉,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结果是不爱学、不会学,容易忘,缺好奇心,无想象力。要打破这种格局,学生必须“翻身作主人”:先学、预学。《礼记·中庸》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构建学习型课堂,而“以学定教”的新型教学模式就是达成目标的杠杆。该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旨在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预习是一个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已具备的能力,对新的知识与现象预先进行了解、质疑和思考的一个主动求知过程。教取决于学、学取决于做、做取决于动,在做和动的过程中,让思维的容量更大、形成的认识更深刻、体系更加完整,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在课堂前已经正式进入学习的良好状态,教师再根据前置作业的反馈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是明确、充分、深入的,而教师的“教”充分发挥了顶层设计、组织、引领、辅助的作用,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完美结合,实现真正意义的“以学定教”,为“学习型课堂”的教与学助跑,从而使课堂教学更顺畅、更高效。

二、设置预学任务是构建高中语文学习型课堂的关键环节

设置预学任务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确立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为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新的课程结构,即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十八个语文学习任务群,明确提出高中语文课堂要设计有效促进深度学习的学习任务,创设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学习情境,打造有效支持教学互动的学习共同体,提供有效支持学习全过程的学习资源,组织有效引导学习行为的学习评价活动等,探索学习型课堂的核心特征与实践路径,保障学生课堂学习主体地位,丰富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经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而预学任务的设置是完成以上行为、达成以上目标的“驱动器”。

设置预学任务是语文学科特质对“学习”的要求。语文学习是一种内省式的升华,是一个积累、酝酿、感悟的过程,如朱熹所言的“涵泳”,如刘勰所说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即说,学语文必须以“我是主人”的身份先试水。同时,习得性也是语文学习的一大特征,语文学习的“习得”即学习者置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在真实的生活状态中发生真实的阅读及写作活动,涵养满足社会生活需要的语言运用能力等素养。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是让他们自己动脑。”所以,语文学习必须先体验、先实践。而预学任务是所有学习任务的驱动任务、关键任务,是先关注学习预期、从学习结果开始作逆向思考,以终点为起点的“逆向式”教学设计,更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行为发生的“助推器”。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非强行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述者;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升是过程性学习的结果,而非布卢姆线性认知的结果。预学任务更适合高中语文学习,高效的预习促使学生主动去阅读、摸索、思考、理解、质疑、感悟,去“涵泳”,去“习得”。学生真正作为主体者对新鲜的学习内容产生喝“头啖汤”的兴趣,更能激发其求知欲,保证其学习主动者的地位。如果语文教育仅靠外在的刺激和机械的训练是很难收到预期效果的,没有良好的预习作为基础,通过其它方法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将会更加困难。相反,如果精心设置好预学任务(导学案、前置作业),设计好预习环节,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深入阅读,那么就能开启学生主动学习系统枢纽,使学生在课堂上如鱼得水,充分享受其知情权、发言权,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应积极地为学生提供“教前”阅读和独立思考的机会,精准设置预学任务,让“学习真正发生”,使课堂成为真正意义的学习型课堂。

三、精准设置预学任务,高效驱动主动学习系统

精准设计预学作业是构建高中语文学习型课堂的有力保证。所以,高中语文预学作业设计必须体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遵循主体性、层次性、探究性、实践性、指导性、整体性、学科性原则,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学预设为例进行说明。

(一)精准设置预学任务,实践体验是要領

由于选择性必修(上)第一单元“伟大的复兴——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距较远,其内容对学生的政治素养、历史素养和理论素养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在设置导学案时要尽量贴近学生的认知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将评价重点放在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上。立德树人、革命传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坚持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因而也不要要求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就让学生达到很高的水准。只要学生进行相关学习,完成相关学习行为,在认识上有收获,在情感上有感染,本单元的教学就是有效的。

因此,在第一学时前设置了以下预学案,从纪念建党一百周年学生唱红歌的体验入手,拉近了学生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1.上学期,流溪中学开展了班际“红歌”合唱比赛,你们班选了哪首“红歌”?歌词写得好不好?在唱红歌的体验中你收获了什么?

在第二学时前设置了以下前置作业,有效驱动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文本的习惯 ,使学生对香港回归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香港回归,你尚未出生,在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之前,你对香港回归有怎样的认识?之后又有怎样的认识?

(二)精准设置预学任务,学习主题来引领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素养导向、学习目标的引领下,聚焦引领性学习主题、展开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与活动。所以,导学案的设计须把握好单元学习主题。选择性必修(上)第一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伟大的复兴”,首要学习目标是:1.通过研读课文,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奋斗的光辉历史,感受其中洋溢的革命豪情和建设热情,充分把握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厚内涵,获得崇高的体验;2.结合历史背景研读相关作品,在历史与现实的关照中把握作品的内涵,领略富有时代特征的表达艺术,感受文章的独特魅力。因此,必须以学习主题来引领,才能精准设置预学任务,以下表格的设置,就是在学习主题的引领下对单元进行梳理整合的预学设计,来有效驱动学生认真阅读文本,从微观和宏观上把握单元内容,达成单元学习目标:通过文本回顾历程,体悟革命精神内涵。快速通读课文,浏览背景材料,完成下表。

(三)精准设计预学任务,问题层次要明显

设计预学案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学习第一单元前,预设了三个层递性明显的问题,并要求学生以书面及课前演讲的方式进行反馈,最终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文本反复阅读,并进行对比分析,对单元学习主题有了深刻的认识,能从整册书的角度去理解此单元设置的目的及思考第四课的价值和意义,为课堂教学提效:1.上学期,流溪中学开展了班际“红歌”合唱比赛,你们班选了哪首“红歌”?歌词写得好不好?在唱红歌的体验中你收获了什么?2.选择性必修(上)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什么?第一单元就安排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你认为这样编写的理由是什么?3.七月之前,电子版教科书第一单元并无第四课《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但九月正式使用的教科书却增加了此文,你认为增加后效果如何?

(四)精准设置预学任务,语言建构是基石

革命传统教育是思政、语文、历史等学科都要进行的工作,但是,语文学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与其它学科有所不同,有其独特性。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就在于阅读作品过程中理解革命精神,提升理性思维能力,感受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是语文课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目标,而围绕革命作品品词析句,仍然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語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而第一单元均为实用文,于是设置了一个文体对比的表格作为前置作业,使学生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实用文体有了深刻的认识。如,再读课文,注意体会不同实用文体表达的独特性,填写下表。

再如,第二单元“诸子百家——中华传统经典作品研习”《论语(十二章)》出现“请言其目”的“目”,《大学之道》出现“三纲”“八目”,“纲目”两字的意义很能体现汉字的形音义结合的特征。为了让学生掌握其规律,在学习《大学之道》前,设计让学生通过偏旁部首推断字义的预学案,成功地激起学生探究的动力,并使学生掌握了此种字义推断法:写出以下汉字的本意和引申义,并说出字形与字义的关系:纲、经、纬、绝、终。

(五)精准设置预学任务,学科融合是要求

“核心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具有时代性、综合性、跨领域性与复杂性。”学科融合教学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必然要求,预学案设计也应利用其它学科的独特形式,大力助推学习的双翅启航。

如,学习第一单元第四课前设计的预学案,就利用了美术学科的画报形式,推动学生去欣赏此文的语言之美:当前,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警钟时时鸣,全民齐防疫,你是社区工作人员,请从《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中选取优美句子,为某小区设计一张防疫宣传画报(略图,不需绘画,但要有主题、宣传语)。

再如,第二单元“诸子百家——中华传统经典作品研习”《论语(十二章)》出现“请言其目”的“目”,《大学之道》出现“三纲”“八目”,“纲目”两字的意义很能体现汉字的形音义结合的特征,为了让学生掌握其规律,在学习《大学之道》前,借助生物分类系统级别图设置预学案,成功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掌握了字义推断法,填空: 界 → 门 →纲→目→ 科 → 属 → 种 。

四、结语

学生完成预学任务的过程是学生主动理解、联系和建构的过程,是探究基本原理,对相关证据进行权衡、质疑、批判、反思、求证和应用的过程,极大地培养了高阶思维。所以说,精准的预学任务就是一把“钥匙”,能顺利开启学习型课堂的大门;也是一个支点,能有效地驱动主动学习系统的枢纽,打造高效、优质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蔡可.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教学设计[J].语文学习,2018(12).

责任编辑  杨  杰

作者:李美容

传统教育目反思论文 篇3:

对甘南州藏族中学新课改的一些思考

【摘 要】新课改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容置疑的一场教育变革了,然而,在甘南藏区,新课改依然处于“口号”阶段,未能真正实践,这是比较遗憾的。同时,笔者发现,甘南的新课改还是很有市场的,这和藏族传统上对知识文化的尊重甚至崇拜是分不开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课改,又不得不说是一种机遇。

【关键词】甘南州;民族中学;新课改

众所周知,藏族是一个崇拜知识的民族。在过去没有学校的岁月,藏族就特别尊重僧人,原因除了宗教信仰以外,还因为僧人识字,有文化。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了现在,直到现在,遇到僧人,只要是正统的藏族还会自觉礼让。因为对文化知识的崇拜,很多藏族家庭从小就会对孩子灌输这样的思想:遇到印有藏文的书籍或纸张,要么束之高阁,要么烧掉,千万不能放于底处,踩到脚下,更不能坐到上面,否则会受到惩罚。因此,在藏区很难看到有学生敢于亵渎藏文的。这就是传统藏族家庭教育对于知识的极大的重视。另外,寺院里的僧人对于经文的态度就像是对于佛祖的态度,每每念完,总要用干净的白布或者黄布包起,束之高阁,以免被玷污。类似情况,数不胜数,充分体现了藏族对于知识的重视。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于民族教育事业大力支持,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支持力度和决心愈加明显。这对于藏语教育来说简直是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春天。然而由于藏族本身文化的局限性以及地域的落后性,使得我们民族尊重、崇拜知识的优良传统不能很好地继承下来。

随着新课改的推广,全国各地各有特色的课程改革、教法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而在藏区,尤其是藏区的民族中学内,新课改依然只是一句口号,喊喊就好,没有人真正去实践,或者仅从写教案的角度去空想一下:三维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学生学情、知识结构、课后反思一样不少,但到了具体实践,还是老样子,一言堂。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最应该从思想层面着手进行改革。

一、思想改革先从领导开始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领导,既包括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也包括课改学校的领导,且课改学校领导是关键。有了领导的支持,教师的课改才能长期有效坚持下去。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等学校的课改的成功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虽然对于这些学校的批評声也是不绝于耳,但是它的成功也是有目共睹的,且离不开具有前瞻性的领导的支持。

藏族的传统教育可以说是最为典型的一言堂了。教师说,学生听、记、背,就是其主要环节。上课的时候,棍棒教育几乎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且从学生到家长对此都是很认可的。这也就是藏族传统教育模式能够延续下来的最大原因。但是,现如今,新课改提倡人本主义教育,藏族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合时宜了,为了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也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们必须要改掉陋习,迎头赶上。作为领导,从全局认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鼓励支持教师进行实践,对于新课改的能否顺利推进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给一线教师以思想上的冲击

一线教师才是新课改的具体执行者和落实者。现在我们最大的问题是只听说课改,却不知如何实践。现如今,不论是新闻媒体还是社会大众,对于新课改都有一定的说法,但这个说法,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也仅仅只是听说而已。具体怎么操作,还是云里雾里的。

而一些有想法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于新课改还是很有兴趣的,只是苦于没有方法。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可以精挑细选一些课改名校或者课改名师,让一线教师到现场去看、去听、去思考,产生思想上的冲击,萌发自己搞课改的念头,并规划一定的课改蓝图。

另外,还可以就相关的课改名校的教学成绩做一些展示。成绩不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但绝对是最重要的标准了。一个成绩优越的班级不见得有一个优秀的教师,但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带出来的大部分学生的成绩必然是优秀的。人往高处走,在一所学校,大部分教师都是力争上游的,看到新课改有如此好的成绩,稍微有点想法的教师都会产生想要去学习、效仿的冲动的。

通过实地考察和成绩展示,燃起民族中学教师心中的课改之火。

三、给家长思想上的准备

相对于大城市的家长来说,藏区的家长的教育教学理念还是比较落后和封闭的。倘若教师突然课改,以人本主义思想作为引导,让学生在教室内自由活动、热烈讨论,藏族家长恐怕是不答应的。他们早已习惯了师生有别,教师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传统教育习惯。哪个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新课改的试验品,因此,新课改还得做好家长的工作,给他们做好心理准备,甚至可能得一些教师立下军令状,写好保证书之类的行动才能赢得家长的信赖。

四、树立正确的观念,认识新课改的必要性

新课改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原本过分严肃与拘谨的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气氛,它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更注重培养学生获得终生受益的学习能力和做人的品性,有利于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新课程需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出发。在教育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去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表达方式。统一的课程不可能适应所有学生,只有选择性的课程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不在于分数,而在于使学生受到教育的过程成为充满活力的自我发展过程。

五、教师应积极转换角色

新课程的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標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对新课改加强认识,热情投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师素质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应坚定实施新课改的信心与决心。传统教育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是权威,实施的是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学到的知识很难在生活中得到运用。新课改后的教育要求教师对课堂角色要有个新的认识,新的变化,课堂应该更加的和谐、有趣,更具有艺术性,教师就是艺术家,就是园丁。只有主动轉换角色,教师才能真正投入感情,师生才能配合和谐,共同上好每一节课。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必须强化教师的现代教师素质观,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总之,新课改是一场持久战,做好了能给民族教育事业锦上添花,做不好就很可能会开历史的倒车,一夜回到解放前,因此得慎之又慎。幸好,藏族是个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民族,这也算是藏族中学课改的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了。

参考文献:

[1]赤列斯朗,《新课改下藏语文认知教学法初探》,《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3期。

[2]赤列桑旦,《略谈新课改下藏区藏语文教学中写作的几点策略》,《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5年第9期。

[3]古琴芳.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5(7):70.

[4]包塔娜.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青年时代,2016(5):218.

[5]林惠兰.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4(4):124.

作者:扎西草

上一篇:中医学生命科学论文下一篇:新时期招贴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