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生命科学论文

2022-04-20

《黄帝内经》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所以说,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治未病”,即在疾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把隐患除掉。中医学作为以人体健康为中心的生命科学,其研究和服務的对象不仅包括患者,还包括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以“治未病”为核心的中医药养生理念和方法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健康文化。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中医学生命科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医学生命科学论文 篇1:

浅议生命科学类专业的就业现状与展望

[摘 要] 生命科学类专业暂时存在“就业难”的现象,原因在于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成才周期相对较长、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等。但作为新兴学科的专业,生命科学类专业在出国留学、读研和直接就业方面依然有着很多机会,能够满足应届毕业学生的就业期望。展望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生命科学类专业的就业前景依然光明。

[关 键 词] 生命科学类专业;就业现状;展望

目前,世界各国都把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并称为21世纪新经济的重要支柱,认为生命科学类专业有可能是继信息类专业后最热门的专业,并再次掀起人才大战的热潮,创造毕业生就业新的亮点。然而,从近几年应届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就业现状却与人们的期望相差甚远。我国的生命科学类专业近年来社会需求并不好,甚至需求不足,出现了所谓“就业难”的现象。

一、生命科学类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生命科学的基础科学研究薄弱,还没有带动生物产业化的大规模发展

我国由于基础科学研究的薄弱,无法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产业化发展缓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生物技术产业转化率低,生物产业规模较小。(2)生物产业发展资金匮乏,融资渠道单一。(3)在政策、体制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能适应加快生物产业发展需要的地方。生物产业不能发展壮大,导致生物产业吸纳人才就相当有限。

(二)生命科學是一门对知识结构要求较高的学科

生命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非常迅速。大学短暂的4年学习,只能接触生命科学的皮毛知识,还不能完全真正应用于实践当中,知识储备的不足和实际经验的欠缺都会使应届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的窘境[1]。

(三)全国把生命科学类专业办得太多、太滥

据统计,全国开办生物工程专业的高校从2002年100所猛增到2007年的200余所,生物技术专业从2002年90余所猛增到2007年的250所。许多高校无论是师资条件还是实验设备都无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生命科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无法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导致用人单位对此颇多微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四)与学生的期望值过高有一定关系

“天之骄子”的思想根深蒂固,不是一下就能去除的,这种现象在全国重点名牌大学的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个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2]。一方面,好的科研、企事业单位是理想的择业对象,可是其要求自然也比较高,本科生的竞争优势不是很强,各个方面的能力都需要提高;另一方面,基层单位就业容易,可是条件差,发展也不太理想,学生不愿去。

(五)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和应对招聘面试的就业技巧

生命科学类专业学生作为理科学生,因为学业压力重,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泡在教室和实验室,了解社会有限,并且误以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就能找到好工作,不太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缺乏面试技巧,结果许多学生在递交简历的阶段或者在第一次面试时就惨遭淘汰。

虽然,生命科学类专业在直接就业的途径中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局,但这几年许多学生看到了生物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除了出国留学和攻读研究生外,目前生命科学类专业学生选择直接就业的用人单位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大型生物医药企业。诸如三九医药、丽珠集团、哈药集团、西安杨森等我国著名的生物医药公司一般都会到各个高校开展人才招聘,这也是目前生命科学类专业在校期间主要接触的用人单位。第二类用人单位是生物制品或生物技术公司。其数量远远多于大型生物医药企业,作为高科技型企业,他们一般都是中小型公司,发展规模小,资本实力弱,所以单个公司人才需求量也少,而且这些公司要求所招聘的人员能立即给公司带来利润和效益,强调工作经验优先,一般不会主动到高校招聘毫无社会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大学生。所以,我们发现这么一个规律:许多应届毕业学生在校期间尽管很难找到满意的用人单位,就业率较低,不过一旦离开学校,在6个月之内,那些未就业学生都能找到基本满意的用人单位。原因在于这些未就业学生参加社会招聘后被这些生命科学类中小企业录用。第三类用人单位则是政府机构、学校或者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政府机构主要包括专业性较强的政府部门如疾病控制中心、动植物检疫检验部门、公安局的技术鉴定中心以及各级生态环保机构等。但是,这些用人单位招聘必须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或者公开招考才可能就业。在学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工作,对本科应届毕业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因为本身这类岗位对从业者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所以,能够在事业单位从事研发工作虽然待遇优厚却也是机遇难求。不过,中学生物教师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就业渠道。自高考恢复了对生物的知识考查后,生物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凸显出来。目前,许多中学生物教师的知识早已陈旧过时,在生命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许多中学急需大量有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强的生命科学类专业科班出身的毕业生。

二、生命科学类专业是前沿新兴学科

尽管生命科学类专业暂时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局,但科学家们依然预言:生物是继数学、物理、化学之后最有爆发力的学科,它融合了化学、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科,是一门前沿的新兴学科。

(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是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小、有可能实现跨越发展的领域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作为21世纪高新技术的核心,研究成果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医药、轻工食品、海洋开发及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对人类解决面临的食物、资源、健康、环境等重大问题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甚至可能引发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各方面必将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大力发展生命科学及其生物技术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3]。

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国家对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在生物领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占全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三分之一以上,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特别是我国还具有一支接受过海外现代生命科学基本训练并开展过高层次研究、产业发展的庞大“海外军团”,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优秀人才。由此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科研成果,使我国生物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基本同步,有的甚至處于领先水平。

(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战略决策对生命科学和生物产业的大力支持

生物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最富有活力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对解决我国中长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三农”问题都具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所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发展生命科学,鼓励生物领域的产业化。我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生物技术列为未来我国科技发展的6个战略重点之一,明确提出“培育生物产业”。可以说,发展生物产业的一系列纲领性政策已基本确定,产业发展的框架和方向已经明确。《规划》明确了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目标:力争通过10~15年的努力,将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社会的主导产业。

(三)我国的生物产业发展也随之迅速升温

随着各级政府对生物产业的大力支持,随着国家生物产业战略的纵深发展,我国生物产业必然会超常规地迅猛发展。(1)小康社会人均收入的增加、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城镇化发展的加快,促使我国医药市场快速增长;(2)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育种、农产品结构调整为生物技术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3)加入WTO,加速了全球医药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在我国逐步成为跨国医药企业重要生产基地和原材料供应基地的同时,跨国医药公司也在国内建立研发机构,也将加剧国内对生物专有技术的竞争[4]。这些因素不仅为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同时也为我国生物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

在国家的政策鼓励和支持下,科技的进步必然带动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科技的进步。无论是前沿的基础科学研究,还是中间的企业研究开发,或者终端的技术分析、市场拓展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才的需求,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犹如车辆的“双轮”,必将共同促进人才市场的繁荣和壮大,生命科学类专业“就业难”现象也将一去不复返。

我国的人事管理机构根据全国各类专业协会的有关统计资料,对我国未来急需人才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分析结果认为,21世纪我国的主导职业主要有:计算机技术类、环保、中医学,健康医学类、咨询服务、保险、老年医学、家庭护理和服务、专业公关、市场营销、生物化学和生物技术类、心理学、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等十五类职业。其中生物化学和生物技术是近些年科学研究与生物技术开发的一个热门领域,该领域在生物制药、保健品开发、治疗疑难病症药品的研制、人工蛋白质的合成等方面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和一大批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将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只有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才能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新格局,才能应对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与竞争,而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将是我国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最有前途和希望的领域,并且随着生物产业化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将呈几何数量增长。所以,生物专业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专业,它的发展前景和就业前景都非常看好,套用一句时髦的话:生物专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独之秀职业咨询机构.独之秀职业看板 生物科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21).

[2]符晓棠,张海泉,尚文学.提高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率分析与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9).

[3]谢倩.生物学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和对高校生物教改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3(S2).

[4]孙毅.生物工程及其产业化与未来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1).

作者:廖爱民

中医学生命科学论文 篇2:

治未病从提升健康素养做起

《黄帝内经》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所以说,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治未病”,即在疾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把隐患除掉。中医学作为以人体健康为中心的生命科学,其研究和服務的对象不仅包括患者,还包括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以“治未病”为核心的中医药养生理念和方法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健康文化。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为了提高公民的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普及正确的养生理念和知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卫计委于2014年6月5日发布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以下简称素养)。这是我国首个针对普通民众的养生科普官方指南,为公众提供了权威、实用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方法。

今年正是《素养》颁布6周年之际,我们深感中医科普之路任重道远,特别策划了一期《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的解读,希望读者们能在中医学理论的科学指导下,采取正确的预防、康复手段,增进人体健康,提高生命质量,从而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作者:林墨

中医学生命科学论文 篇3:

中医源于周易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以阴阳五行思维模式建立起来的任意结构模型,就连脏器、器官、皮肉等人体各组织皆以阴阳五行进行分类。不仅如此,还把人体阴阳五行子系统放在天地阴阳五行母系统中去考察、子系统与母系统之间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著名的五行六气学说即其证。就连中医药学按阴阳五行分类法进行归类,形成药物归经学说,从而奠定了中药医学的基础。

中医五行学说给出了人体结构的生物钟模式,五脏有年、超年、月、旬、日等事件节律,他们的可公度牧师即周天360度模式和日夜时刻的百分比分析方法,期间的盛衰、沉浮、生长、收藏节律(亦即事件周期)是按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层次,以六十甲子进行演绎的。

《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而《内经》及至其他中医经典中的众多理论源自《周易》。特别是《内经》一书,全面吸取了《周易》的精华,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不仅成为医学的奠基之作,而且是古代文人学子必修的经典之一。

古之大医,深知五经、三史、老庄,并精于禄命,五行休王,七耀天文等。《千金方》曰“凡欲为大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南、范东阳、张苗、新邵等诸部经方。又需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为得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至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发载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者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百家,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何。不读老庄,不能认真体会。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操颐,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阻,而尽善尽美都矣。”

要之,中医学的灵魂即是易学的思维,数千年来,历代医学无不在精研《周易》上下功夫,于是,易医之理交相辉映的医学名著不断涌现。人们深刻体会到“不知易,不足以言知易,不足以为大医”。

中国古代医家将阴阳五行原理成功的引用到醫学之中,建立起以人体五脏为核心的思维模型,通过阴阳五行分衍推合、生克制化,形象逼真地概括了五脏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在古人思维中,人体是一个超巨系统,是个小宇宙,大、小宇宙之的运行节律,永远处于天、人合一的共振关系之中。

周鲁先生在《若干根本性理论问题的提出与思考》一文中指出“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科学方法论体系和以《内经》为代表的东方传统生命科学文化占有突出而关键的位置。《周易》与中国传统医学的现代研究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大批站在当代科学前沿的中外科学家发展带来启示的《周易》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科学方法体系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日益认识到中国传统医学对于人类生命健康的巨大价值。”

周鲁进而归纳如下重大理论问题:

1、以《周易》为核心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法和科学方法论体系的现代解释。

2、以《内经》为核心代表的中国传统医学的现代化。

3、在东方传统生命科学文化中占用重要地位的气功和人体特异功能所引发的当代人体科学在现代科学形式下的落实和可能引发的一场科技革命。

4、中国传统的《周易》和《内经》体系,与现代科学与文明发展的关系。

5、以西方十七世纪机械自然观为基础的现代自然科学、在面临以统一性为主要障碍所导致的根本的危机和困境中、如何得到突破和发展。

6、东方科学的概念、体系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重新确认和确立。

7、整个自然科学体系中理论统一性的建立。

8、整个人类的科学、文化和社会在东西方优秀文化成果会通、融合和创新基础上的重建。

上述问题是紧密关联的,不可能在原有的西方理论框架下得到解决,其深刻性与重大性毋庸多言。

周鲁指出:

从《周易》到《内经》是人类有文字记载史上第一个成熟而王正的关于方法论、物理科学与生命科学的统一性理论体系,“医源于易”的本质也就蕴含在中国传统科学文化中“统一性”这一核心要素之中,并在此基础上笔者体提出应当重新理解和确认“科学”这一概念……该体系基于天、地、生、人综合的系统方法论的高度得到了关于世界统一性图景的规律性认识,作出了有别于西方科学的另一条独立而完整的科学发展道路,重新理解和确认“科学”概念和未来的科学发展都应以此为前提。

其实,未来科学的概念即大一统的时空概念——360度周天全息数理模式,它是了解我们的家——宇宙背后及人类自己的一把钥匙。■

作者:胡鸿远

上一篇:寿光市休闲农业论文下一篇:传统教育目反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