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教育远程教育论文

2022-04-24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是当今社会与学术领域关注的焦点,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通过筛选CNKI网络数据库中探究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文献,利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提取关键词做共词分析,采用聚类和可视化图谱的方法分类。梳理结果表明,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村人力资本发展、培训需求分析、培育存在问题与对策、培训影响因素及模型分析4个研究领域。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传统农业教育远程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传统农业教育远程教育论文 篇1:

泛在学习背景下河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摘 要: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关系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泛在学习背景下的河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成果显著,但仍然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当前此项工作的现状,发挥泛在学习的重要作用,通过发展远程教育,升华培训理念,完善教育内容,建设农村学习型社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元化、立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关键词:泛在学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世界各国对终身教育理念的积极实践,泛在学习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在多个层面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在远程教育领域,人们对泛在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已经逐步达成了共识,主要指学习者借助智能终端设备,实现时时、处处的个性化学习,其特征是具有普及性、移动性、交互性和即时性。

目前,河北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急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泛在学习理论的应用及其教育、实践活动,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泛在学习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

本研究认为,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政治素养,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专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个体。

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需求越来越迫切,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不仅关系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泛在学习虽然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是,由于与此相关的绝大多数研究和实践都集中在农业科技培训上面,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在认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一)政府主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梳理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世界各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无不把农业人才的培养作为重要战略。

近几年来,河北省各级党委和政府通过推行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工程、万民青年职业农民创业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等措施,培育了大批的高素质农民。在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带动下,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生事物也不断涌现,燕赵大地的乡村建设充满了活力。

例如,仅2015年河北省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5593人,他们已经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了骨干作用,成为当地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部分老少边穷地区,由于财政投入的不足,培训方式的单一落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统筹规划,积极推进。

(二)相关的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职业农民的培育,例如美国1862年就颁布了《莫雷尔法案》,要求各州至少建立一所“講授与农业和机械工业有关的知识”的学院。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历届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河北省于同年开始试点,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2014年河北省出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方案”,各市县也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相续出台了与之相配套的工作实施方案,在制度、程序和经费使用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因此,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借鉴《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条例》的经验,出台我省的地方性法规,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公益性地位,给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独享性政策,加大经费保障力度,把我省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三)多元化、立体的培育体系尚未形成

目前,河北省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虽然受众多,需求强烈,但由于培训起点低,覆盖面小,专业人才匮乏等因素,导致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没有形成有效衔接,部门之间没有形成联动机制,多元化、立体化的培育体系尚在探索和构建中。

从培育形式上看,学历教育普及程度不高,部分课程设置与农业生产实践脱节,难以满足农民学员需求;证书培训由于主管部门不同,存在着项目分散,培训内容重复,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普及型培训则存在组织难度大,针对性不强,农民参与程度低,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二、泛在学习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作用

(一)泛在学习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条件

泛在学习将信息技术和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以全新的理念,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无限可能。

河北省位于东部沿海,毗临京津,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底子好,新型城镇化水平高,互联网和手机等移动终端在农村的普及率高。这些便利条件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在泛在学习模式下,新型职业农民既可以在农闲时间接受较大规模培训,也可以在农忙季节利用网络和移动设备随时随地的实现个性化学习。

例如:果树种植专业户,在培训专家不方便现场指导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教程、微课程等方式来学习修剪、嫁接等实用技术。

(二)泛在学习有助于新型职业农民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对全民终身学习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保障。

例如:河北省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河北新建第四代移动通信基站2.1万个,网络覆盖到乡镇,新增农村网民12万人。

当前,农业新技术日新月异,农业市场需求多样、瞬息万变,新型职业农民通过泛在学习,掌握了信息和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取得了成功,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也获得了来自各个层面的尊重,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这些激励,不仅能使他们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进一步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更会促使他们把终身学习固化为自身的习惯,成为科技兴农的排头兵。

(三)泛在学习有助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变革

泛在学习的移动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等特征,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不再囿于师资、场地和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可以多快好省的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泛在学习可以使远程教育迅速的把办学触角深入农村,可以使各种新型实用技术培训随时随地步入田间地头。

当前,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外出务工已不再是农村劳动力的唯一选择,在家乡同样能致富,他们对知识和实用技能有着强烈的渴望。

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应充分把握泛在学习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强化组织协调,迅速改变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覆盖面少,针对性差,缺乏长效激励机制的局面,构建政府主导、校企联动、全民参与的新格局。

三、泛在学习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建议

(一)大力发展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完美地诠释了泛在学习的理念,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中期开始,借助远程教育的力量,极大地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开发了农村人力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互联网为远程教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因此,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首先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公共服务平台,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专业培训机构的作用,利用海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全方位的支持服务体系,通过远程教育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学历水平并进行农技推广,培养致富带头人。

例如: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的远程开放教育“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于2015年针对张家口地区农村推出的特色专业“农产品加工与品质管理”对农村实用科技人才的培育就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全方位升华培育理念

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新理念的提出,使我国的“三农”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河北省的美丽乡村建设同样面临着高素质劳动力缺失;生产经营活动急功近利;居民生活环境满意度低;人口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不应仅仅是农业实用技术的教育,还应该包括法制教育、创新教育、營销与管理教育、环保教育等全方位的素质提升,使他们在传承我国优秀传统农业文明的同时,成为知法守法、开拓创新、注重效率、勇于担当的新型职业群体。

值得借鉴的是,在河北一些具备旅游资源的农村贫困地区,那些经过新观念培训的农民,深入探究农业的内在价值,大胆走出传统农业生产领域,发展观光农业,通过采摘园、农家院、民俗产品,不仅改变了过去靠天吃饭的局面,还实现了共同富裕。

(三)构建农村学习型社区

泛在学习使农村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成为了现实,农村学习型社区不仅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终身学习的机会,推进了美丽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步伐,更为他们管理村级公共事务,创业致富提供了舞台。

因此,我省农村学习型社区的建设要纳入各级政府的中心工作,加强教育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广泛宣传,鼓励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完美督导机制,确保学习效果。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杜绝重复建设。

例如:目前,河北省每个行政村都建成了农家书屋,除了图书、音像资源外,一些条件好的地方还配备了高水准的计算机并能够随时接入互联网,这些农家书屋就可以作为社区的学习和交流基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雪,李子运.打开终身教育希望之门的学习方式-泛在学习[J].继续教育研究,2010(2).

[2] 刘婷,丘丰.论未来终身教育新模式-泛在学习[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

[3] 朱启臻,闻静超.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农业工程,2012(3).

[4] 李国祥,杨正周.美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政策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3(5).

[5] 许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与举措[J].中国远程教育,2012(11).

基金项目:

2015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河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SQ151099

作者简介:

常学军(1973-),男,河北丰润人,讲师,主要从事远程教育研究;邢士宾,男,河北定州人,讲师,主要从事农村经济研究。

作者:常学军 邢士宾

传统农业教育远程教育论文 篇2: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热点领域与未来指向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是当今社会与学术领域关注的焦点,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通过筛选CNKI网络数据库中探究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文献,利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提取关键词做共词分析,采用聚类和可视化图谱的方法分类。梳理结果表明,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村人力资本发展、培训需求分析、培育存在问题与对策、培训影响因素及模型分析4个研究领域。未来还需要以乡村振兴为战略目标,聚焦新型职业农民内涵与功能责任定位清晰化、培育支持体系多样化、培训远程教育时代化等领域深度展开研究,为农村人力资本发展注入源源活力。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共词分析;可视化图谱;乡村振兴

收稿日期:2020-07-30

作者简介:王丽娜(1995—),女,新疆乌鲁木齐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民教育。E-mail:724197300@qq.com。

通信作者:刘向晖,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高等教育管理。E-mail:120403772@qq.com。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三五”规划指出,新型职业农民逐渐过渡为现代农业的建设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和主体。但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和管理知识理念的农民严重缺乏,目前亟需通过发展新型农民推动农村均衡发展、农业转型,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三农”热点研究问题之一,我国学者对其相关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科研成果逐年增加,研究热点不断涌现。本研究针对15年内文献作共词分析,意在呈现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轨迹,预判新型职业农民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该领域进一步研究和开展实践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引。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以CNKI网络出版总库为文献数据来源,采用高级检索将“主题”设置为检索条件,“新型职业农民”设置为检索内容,时间范围选择2006—2020年,来源类别设定为“核心期刊”“CSSCI、CSCD来源期刊”,于2020年4月5日检索共得到547篇文献,导出筛选后得到的有效文献466篇(去除通知与会议专访类非学术文章),文件编码为ANSI并以txt.格式保存。

1.2 研究工具与进程

本研究以Bicomb 2.0书目共现分析系统软件和SPSS 19.0统计软件为主要研究工具。利用Bicomb 2.0统计得出各类关键词频次有效合并后的排位,逐次导出词篇与共现矩阵。其次在SPSS 19.0中导入词篇矩阵绘制树状图后导出相似矩阵与聚类图,最后利用相异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绘制知识图谱。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研究时间分布

文献发表篇数随时间逐年递增(图1)。核心期刊涉及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从2006年开始,以培育新型农民视角探索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此后该研究经历了一段稳步发展阶段[1]。直到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此举将之后的研究推上热潮。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整合各类资源,加快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这无疑是将新型职业农民的地位进一步明确,从此该研究有望成为社会科学行业关注的焦点。

2.2 核心研究机构与核心期刊载文量分布

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主要以涉农业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为主(表1)。文中检索文献共来自102个核心期刊,其中发文量15篇及以上的共有8种,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关于此类研究主要发表在职教论坛、职业技术教育、农业经济等相关期刊上,相比之下职教论坛发表的核心期刊数量频次最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职教论坛在该领域影响力更为显著,这对于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工作起到了指导和纲领性的作用。

2.3 高频关键词词频统计与分析

关键词既是反映文章主旨与核心内容的线索,也是对文章内容的凝练和高度概括,在文献量化分析中,高频关键词能代表一段时间内学科研究的前沿热点与未来趋势[2]。本研究经统计共得1 799个原始关键词,参照普赖斯高频阈值计算公式M=0749Nmax(式中:M为高频阈值,Nmax是论文被引频次最大值)[3],再结合孙清兰学者提出的高低频词界分估算法[4],确定高频阈值为13,得到高频关键词28个,关键词排序可初步一览15年来关于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热点的发展轨迹(表2)。

2.4 高频关键词Ochiai系数相异矩阵

利用SPSS 19.0聚类分析词篇矩阵,选取二分类Ochiai系数生成相似矩阵(Ochiai系数是指2个关键词之间的密切联系或疏远程度),再根据公式:相异矩阵=1-相似矩阵,得出高频关键词Ochiai系数矩阵[5]。从表3可以看出,职业农民(0.982)、新型农民(0.99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0.823)与本研究主题相关性较高,研究者倾向于关注“三农”问题,这可为后期学者提供参考。

2.5 高频关键词组间联接聚类树及解读

聚类分析是指将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类为相似对象再组成集合的过程,通过树状图形式反映热点分类。从图2可以看出,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热点以4个种类为主:種类1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村人力资本发展;种类2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分析;种类3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问题与对策;种类4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影响因素与模型分析。

2.6 研究热点多维持尺度分析

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维尺度组图,深入分析主题与各关键词间的关联程度。根据研究对象的范畴不同,坐标轴将区间划分为4个象限,第1象限为研究主题所在的核心位置。从图3知识图谱可知,热点1大部分位于第1象限且较为集中,表明新型职业农民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乡村振兴、农村人力资本等研究较为成熟,联系较为紧密;热点2涉及第2、第3、第4象限,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三农”为研究热点,通过分析培训需求从而达到按需培训、精准扶贫的目标,因此该领域也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热点3主要分布在第2、第3象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与对策研究比较广泛,所以导致关键词跨度较大;热点4影响因素位于第1象限坐标轴附近,说明该领域与主题关联度较大,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3 新型職业农民研究的前沿热点

3.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村人力资本发展

农村人力资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支撑保障。当社会物质资本达到一定量时需尽快投入大量人力资本进入农村,目前仅适用于传统生产要素的农业对经济增长无法做出重大贡献[6],但发展现代农民与现代技术能够促使农村经济增长,这便催生当代新型职业农民这支队伍[7]。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主要开发形式,在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和文化素养的同时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为新农村的开发与建设不断输入新鲜血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8]。从职业教育角度助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动将成人纳入农村职业教育当中,多渠道丰富农村人力资本是推动农村发展、解决人才瓶颈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9]。因此,以培育和引进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村人才输入途径、尝试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导、不断审视新型职业农民在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和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为我国实现乡村振兴、发展为“人才强国”建立坚实基础。

3.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分析

据了解目前农民参与培训的需求主要涉及3个方面:(1)农民注重培训内容实用性和形式多样性,对了解种养殖技术、农业政策较为感兴趣且偏好闲时参与培训;(2)农民对于得到证书、获得政策扶持、获得尊重而参加培训的需求较少,但也有部分农民对此感兴趣;(3)随着现代农业的推进,农民对农机操作、贮藏加工、农产品营销等技术也有了一定的关注。以上需求表明,农民对自身主导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市场化意识逐渐由传统生产向市场转变,参与培训有较强理性和目的性[10]。因此,国家应当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满足以农民切身需求为目的进行供给,以提高技能和增加收入为主要目标,为农民提供农用技术和教育培训、提升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不断了解他们的职业特点和务农需求,建立健全农业推广课程,加强技术辅导、师资建设、后续跟评反馈机制等。大力呼吁社会支持农业教育,使农业教育培训供需平衡,这样不仅有助于对接精准扶贫,还能使农民获得专业技能从而有效控制脱贫后不返贫[11]。

3.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问题与对策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受限于传统与现代因素的影响,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培育体系、机制尚未完善,缺乏职业农民资格准入制度,导致农民身份依旧没有改变[12];政策保障不完善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制约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进度,市场保障政策不到位导致农产品滞销,亟需解决销路问题[13];培育当中缺乏农业生产技能和市场经营能力培训,资金与师资需求量较大,以致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育实效甚微[14];由相关部门根据专家的专业领域和借鉴其他地区经验决定培训内容,理论知识依靠“大水漫灌”的方式并不合理[15]。针对培育留存问题很多学者也提出了相应对策。在政策制度方面:相关机构应不断完善农民培育制度体系建设,建立网络化管理体系,强调数字化教学的推广与应用;不断完善培训运行管理机制,加强师资建设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惠农利农政策,确立相应的奖励机制[16-17]。在培训内容方面:政府、高校、培训机构形成合力,扩大培训对象范围,将教育资源配置均等;改善培训方式并明确培训目标,倾向小规模产业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培训[18]。因此,根据问题适时调整培育策略,呼吁社会各界关注“三农”问题,有利于助推农民成长与农村发展取得共赢。

3.4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影响因素与模型分析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性别、年龄、身体状况、文化水平、职业背景、所属经营主体、年收入、参加培训经历、对政策了解程度、培训时间、内容、体系等内外部因素都会影响农民的参训意愿[19-20]。清晰影响农民参训因素后可逐步将负面因素破解消除,从而解决农民培训存在的实际问题,将培训参与率及实效提高。模型分析是指在相关数据解析过程中运用的方法和工具。对农民参训影响因素多采用二分类和多分类Logistic、Multinominal Logit、二值响应Probit模型来进行分析,该类模型使用调查问卷易形成研究地域化的特征,以此探究某区域内农民参训影响最大的因素[21];对于培训影响因素间关联关系和层次结构可运用ISM模型解析[22],最终培训效果可采用熵权TOPSIS评价法对培训效果进行测度,该模型不仅将某项指标的重要程度客观反映于指标体系中,还能有效消除内部产生的主观影响因素,直观反映指标权重随时间变化的状况[23]。总之,该热点主要是运用各种类模型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影响因素或与该因素相关的领域,建立拟合度较高的模型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用量化的方法将研究热点逐一呈现。

4 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未来指向

4.1 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与功能责任定位清晰化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指出:以爱农业为基础,懂技术为核心,善经营为关键的3个鲜明特征,与现代文明提升农民、先进技术武装农民、加速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让农民身份不再传统落后成为与时俱进的体面职业一脉相承[24]。将农村职业教育定位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职业教育多方位转型升级解决现实问题的手段之一;提高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现实定位和认知水平,有助于精确把握他们的价值和作用。成为具有一定文化素养与科技知识、掌握现代化农业生产技能、拥有社会责任感的农业从业者,是时代赋予新型职业农民的使命和责任定位。因此,只有将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内涵、功能责任定位不断清晰化,才能助推农民向职业化、生产方式向机械化、农业向现代化的方向稳步迈进[25-26]。

4.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支持体系多样化发展

培育体系是指按既定的社会需求,由国家、社会、企业、学校等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织协调形成相互支持的有机整体。我国现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依旧存在较多问题,机构设置重叠导致相关部门职责混乱,为数不多面向“三农”服务的院校涉农专业薄弱,现有体系无法满足培育工作的需求[27]。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应该向多样化发展,统筹利用各级各类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推广中心、科研中心等师资来源,将“政府+企业+社会”的模式运用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当中,利用农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相关社会企业与政府和高校相互作用,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培育体系,发挥市场主导的作用,建立科学合理多样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学者今后应该关注的重点[28-29]。

4.3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远程教育时代化发展

最终发现对新型职业农民“互联网远程教育”的研究也有少数学者感兴趣。随着网络电视、互联网的普及,远程教育也逐渐成为农民培训的有效途径之一。互联网远程教育可以改变传统的培训方式,使教育资源共享,农民不再受到单一培训方式和机构的制约。由农民自主选择课程,可以有效提升教育机会公平性,“村村通”的普及可解除由于时间地点受限阻碍农民参与培训。目前网络销售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兴方式,构建“互联网+订单农业”平台可有效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与知名度,信息互联和资源共享为农民创收营造了新的环境[30]。因此,发挥网络优势,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推广智慧农业,紧跟时代步伐,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意义重大。但目前乡村基础设施不健全,导致互联网基础设施未能全面覆盖,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欠缺导致互联网技术人才匮乏,种种因素限制互联网远程教育向未来时代化发展。因此,今后应该更加具体深入探究数字化网络对农民终身教育的作用,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远程教育时代化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意义和价值。

5 结论与展望

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现代农业发展脚步的加快,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研究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发现其热点主要围绕4个方面。基于独特关键词分析,推断未来还需要从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与功能责任定位、培育支持体系多样化发展、培训远程教育时代化发展等领域深度展开。结合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现状和新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式和任务,对未来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聚焦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和新型职业农民短板,关注成人教育、农业供给侧改革,农村电商等主题。(2)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微观实践研究,目前学术界的研究以宏观层面定性为主,但新型职业农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将重心下移到农民培训、田间课堂,将研究视角聚焦到具体微观角度。(3)创新培育模式,因地制宜构建适合我国各地区的培育模式,对乡村振兴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重要的指引价值。未来职业农民这支新型队伍必将持续壮大,成为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王君丽,祝士明. 从培育新型农民视角探索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之路[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7):1456-1457.

[2]李 伟. 农村成人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研究热点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J]. 成人教育,2019,39(2):48-55.

[3]郭文斌. 知识图谱理论在教育与心理研究中的应用[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111.

[4]孙清兰. 高频词与低频词的界分及词频估算法[J]. 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2):78-81,95.

[5]陈 琪.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J]. 职业技术教育,2017,38(10):69-74.

[6]蒋海曦,蒋 玲. 乡村人力资本振兴:中国农民工回流意愿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51-161.

[7]西奥多·舒尔茨. 改造传统农业[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张亿钧,朱建文,李 想. 基于人力资本投资视角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8(24):165-169.

[9]韩丽娜.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分析[J]. 农业经济,2020(3):84-86.

[10]于兴业,刘 望,刘家富. 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职业知识和技能需求研究——基于黑龙江省5县的调查[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9(2):87-96.

[11]易 阳,董 成. 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调查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4):3427-3429.

[12]胡 焱,王伯达.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困境及对策研究[J]. 理论月刊,2017(8):148-152.

[13]刘西涛. 现代农业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实困境与制度设计[J]. 职业技术教育,2016,37(13):60-64.

[14]黎家远.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财政支持问题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 农村经济,2015(5):113-117.

[15]孔 韬.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困境与出路[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6):80-85.

[16]唐 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研究[J]. 現代商业,2020(9):61-62.

[17]李 丹.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机制构建与路径选择[J]. 继续教育研究,2017(7):28-30.

[18]何嵘珍.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及其效果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3):180-181.

[19]傅雪梅,陈光燕,庄天慧,等.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扶持政策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成都市304位参训农民的调查[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8):540-544.

[20]翟黎明,夏显力,孙养学. 农户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对陕西关中四市的调查[J]. 职业技术教育,2016,37(21):55-59.

[21]王晓曦,耿树海,刘建业. 基于ISM模型的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影响因素分析[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3):15-19.

[22]廖开妍,杨锦秀,刘昕禹.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对四川省成都市812位参训农民的调查[J]. 职业技术教育,2019,40(36):45-50.

[23]薛 晴,陈会谦,孙秀芳. 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内涵及理论价值[J]. 农业经济,2019(8):72-74.

[24]张彩娟.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的责任定位、角色冲突与推进省思[J]. 职业技术教育,2019,40(25):49-54.

[25]肖 良,付文学.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时代坐标与现实定位[J]. 新乡学院学报,2019,36(10):8-10.

[26]马 明,梁智慧,闵海燕.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思考[J]. 农业经济,2018(8):70-71.

[27]童举希,陈蓓蕾,章 霞. 基于模块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创新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2):527-529.

[28]徐万厚,吴 洋. 昌平农广校:校社结合拓宽互联网培训新模式[J]. 农民科技培训,2016(3):33-35.

[29]张晓燕. 基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求的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5):18-21.

[30]王雪松,赵 丹.“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作用、应用困境及对策[J]. 成人教育,2018,38(1):60-64.

作者:王丽娜 刘向晖

传统农业教育远程教育论文 篇3:

“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与发展前景

摘   要:基于信息化时代背景,各领域对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频率越来越高,“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得以在各领域中运行,其中农业对“互联网+”发展模式的应用效果最为显著。首先对“互联网+”的概念进行了简明扼要的阐述,其次分析了“互联网+”在传统农业的创新发展中所展现出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技术;推广;作用;发展前景

基于信息化时代背景,我国的经济体制、教育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正在经历转型发展阶段,这也预示着国家总体经济的发展开始步入新环境,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随之放缓。传统农业在社会转型发展、经济增长放缓的前提下,自身陈旧的发展模式以及推广方式已然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为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传统农业开始转型,朝着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而“互联网+”作为新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新兴科技产物,能够有效催化我国传统农业当前的转型发展。

1   “互联网+”与农业接轨的概念

1.1   “互联网+”概念

随着“创新2.0”互联网发展新业态的出现,“互联网+”随之诞生。“互联网+”模式的出现切实促进了新时代背景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帮助国内经济市场建设起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除此之外,“互联网+”模式还可以被视为互联网思维深入研发的成果,国内各领域借此不断推动自身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同时有助于国家总体经济形态的持续演变,赋予国家总体经济发展一定的灵活性。基于此,其为国内经济市场注入新鲜血液。

1.2   “互联网+农业”概念

基于全新的时代背景,国内传统农业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发展号召,努力改革自身发展机制,尝试应用“互联网+”发展模式。自2016年开始,我国陆续下发了许多“互联网+”相关文件,针对传统农业的创新发展,国家提出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曾明确表示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互联网+农业”融合发展模式的提出与实践,代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开始,同时也代表着现代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趋势,并为传统农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路径与方法[1]。

2   “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

2.1   丰富国家农业信息数据库

“互联网+”作为新时代的科技产物,其中包含着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先进科技,当前手机、计算机等移动信息终端在现代社会中随处可见。因此,现代农业可以通过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相关技术来实时搜集农业技术生产中的土壤、气象、科研成果、设备设施、病虫害、动植物等信息,采用GreenPlum、Exadata、Infobright等分布式数据库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归纳以及分析处理。最终,相关数据会出现在Mahout中,技术人员可以应用K-Means、Naive Bayes 算法,将出现在Mahout上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充分挖掘,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其价值。

2.2   提高农业技术教育科研与推广的效率

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先进优势,提高国内通信技术,基于此,保证农业技术交流及其教育科研推广。当前我国的农业技术研发成果在推广率与转化率上相对滞后,需要互联网技术的帮助,由此可见,技术推广人员必须取得农学院的技术研发需求,并依据当前研发需求实时搜集相关数据信息。不仅如此,新时代背景下的互联网技术可以帮助现代农业获取全新的相关技术信息,然后通过互联网技术得来的全新技术信息在农业全产业链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当全新技术信息在农业全产业链中试验合格后,将在全国范围大力推广。

2.3   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增长,国内各领域都获得了较好的创新发展环境,农业在社会经济的推动下切实提高了自身的经济发展效益,但是当前化肥过量、杀虫剂过量等问题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农业生产对化肥、杀虫剂等化工产品的过量使用造成了生态环境问题的恶化,国内土壤肥沃度直线下降,农业全产业链的创新发展受到了以上问题的严重阻碍。随着“互联网+农业”融合发展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与落实,有效提高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2]。

3   “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发展趋势

为促进农业发展,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强互联网以及网络信息等现代先进技术的应用,强化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水平,以此来避免农产品种植过程中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保障农业生产以及相关产品自身的安全性。

4   结语

随着时代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农业得到了较好的创新发展环境。“互联网+”发展模式的出现帮助我国传统农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在相关信息采集、技术成果研发等方面传统农业也受到了互联网技术的推动。

参考文献:

[ 1 ] 吴旻瑜,刘欢,任友群.“互联网+”校园: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新阶段[J].远程教育杂志,2015,33(4):8-13.

[ 2 ] 何师元.“互联网+金融”新业态与实体经济發展的关联度[J].改革,2015(7):72-81.

(收稿日期:2019-10-08)

作者:钱富强

上一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小组合作学习英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