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水彩画传统教学的反思艺术论文

2024-05-02

对水彩画传统教学的反思艺术论文(通用9篇)

篇1:对水彩画传统教学的反思艺术论文

水彩画是以水为媒介,在水彩纸上直接用水彩颜色表现造型和色彩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当代水彩画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已经被世界画坛认可。水彩画历尽沧桑,从不登大雅之堂的“小品”变成画坛公认的大画种。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今天,水彩画展、专题性的展览、邀请展、青年美展等展览不断出现,这都大大促进了水彩画的交流和发展,并且带动了全国各地高校水彩画专业的大力发展,呈现了极为繁荣的景象。

水彩画的题材和表现形式多样,个性风格鲜明,无论是精细的写实,还是大笔奔放的写意或是创意新颖的抽象,都能操纵自如。但是现在的水彩画的艺术效果无论是地域差异还是风格因素,写实风格还是占主要地位。作者都过于依赖手头的彩色图片,甚至高校的学生都很少出去写生,在教室依靠手中的彩色图片闭门造车。这样就使艺术作品缺乏能动的创造力,缺乏真正的感人艺术性,更缺乏当代性。艺术终究是艺术,是生活的升华。艺术是来自于艺术家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体验时代,感悟自然以及现代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工具和材料的突飞猛进,在不断发现和创造的实践中寻找自我,从而获得各自不同,具有时代个性和多变的艺术风貌。

传统水彩画的材料和技法无非是水彩笔和水彩纸以及水彩颜料的使用。艺术形式与媒介材料的使用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媒介材料不能熟练的掌握和应用,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形式语言就无法形成。水是水彩画的主要媒介物,色彩都是用水进行调和的。水彩颜料用水稀释后可以作到流淌,透明的色彩效果,但是水彩颜料不能做到油画颜料那样厚重的色彩效果,色彩的饱和度也不够强,往往会显得很单薄。水彩作品的色彩,特别是暗部的深颜色不能反复涂抹,不然会变得很脏、很灰、很死的感觉。水彩画在调色的过程中,色彩不能调和遍数太多,不然会使色彩的透明性降低,有脏、闷得感觉。所以水彩画要想得到理想的灰颜色是很不容易的。

作为水彩画的载体水彩纸,无论是国产的纸还是进口的纸,大多数都禁不起反复的涂抹擦洗,也不能长时间在日光下,那样纸就会变黄变脆。进口纸的质量虽然说好一些,但是也不能长时间保存,这也是原作的色彩长时间保存后变色的主要原因。这也就影响到水彩画的收藏于拍卖。水彩纸不能反复修改,所以就要求作品要尽可能一次完成,这会导致一旦失败后就要重新创作,成本提高。

水彩作为以“水”和“彩”为特点的画种,其水的韵味和彩的透明性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这也是区别于其他画种的独特魅力。水彩艺术水准的高低并非是花在画面时间的长短,也不是描绘遍数的多少。水彩画无论厚重或是淡雅,都应该是在坚实的基础上的飞跃与升华,灵动而充满生机的投入艺术创作,求得水彩艺术真正的高水准。一件好作品产生的过程不是那么简单的。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其因素是多方面的,是在不断深化,不断从实践中加深认识,从而创作出理想的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成功要有扎实的生活基础,过硬的绘画基本功,更要有高深的审美修养作为基础。

“求变”是符合绘画发展规律的,首先是要在观念上有所突破和对生活的体验上加深理解,其次是对绘画材料工具的深刻了解和熟练的掌握。画种特性的发挥要有其时代性,在发展的进程中画种之间的界限是不断缩小,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是随时代和科学的进步而不断的拓展的。有了创新的观念和材料,才能不断有创新的作品。

水彩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综合材料绘画的介入是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它的使用是传统绘画的审美与当代艺术多样性进行的融合,所以作为水彩综合材料的教学既要吸取传统绘画形式的养料,又要拓展水彩艺术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使各种媒介材料在水彩画中得到应用和表达。这也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使传统绘画与综合材料绘画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创作出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的重要性。综合材料的介入使传统绘画与当代艺术不断融合,使绘画的表现形式变得更宽、更广,是表达自由与个性,精神与物质的理想途径。在教学中通过基础造型,色彩和材质的学习与训练,再对综合材料的分析与实践,不断地总结完成对自我艺术个性与审美的升华。

水彩画的综合材料的使用,要强调不同材料的质地和特性的应用,对于不同材料的特性与画面表现的张力和宽度进行研究。要强调材料在绘画作品中的作用,以及情感与视觉的传递。要理解和感知各种材料的物质特性和精神魅力,使很普通的物质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量。教学中各种材料的组合和运用,再通过学生的智慧与创造力重新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并使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得到新的提升。综合材料在水彩画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给了无限的表现手段和发展空间,创造出了艺术领域的自由与多元化现象。作为在高校教学的教师,深刻地认识到在艺术语言与表现形式的教学中,开展综合材料课题研究与教学的重要性。从审美观念、表现形式、材料媒介以及表现语言等多方面进行教学,使他们互相利用,优势互补,创作出新的具有新当代精神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表现形式,表达出具有思想情感和个性化表现语言的艺术作品。

传统水彩画被认为小画种,或是综合性不够强,这是由水彩画的基本语言和媒材所决定的,在反映生活的宽度和深度上不够高,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品格不够宽。但是艺术创新不意味着要否定传统,既要重视对传统的承传,又不能固步自封。对于水彩的本体语言和外来语言做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多元化的思考和实践。拓展水彩画的工具、材料、技法以及表现形式和方法,各种学术观点兼容并蓄,必然能促进水彩画艺术的前进与发展。从传统水彩技法的应用到现代综合材料的实践,无数水彩画家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形成了丰富多彩艺术语言。水彩综合材料所带来的机理效果,各种技法的运用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和审美语言,成为艺术家情感和思想表达新的载体。

参考文献:

[1]侯安智.中国当代水彩艺术现状之分析[J].美术观察.2006.10

[2]易成功.绘画综合材料中的形式美[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 报.2009年6月第26卷第6期

[3]郭志刚.综合材料绘画教学的当代研究[J].西北美术.2006.4

[4]张萍.综合材料与绘画艺术表现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09.8

[5]海泽尔哈里森.水彩技法百科全书[M].黑龙江人民出版 社,1999.1

篇2:对水彩画传统教学的反思艺术论文

我国都有那些传统艺术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这节课先出示故宫的图片,请同学们讨论,故宫的建筑风格以及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1)大屋顶、金黄色的琉璃瓦的艺术美感和实用性。

(2)为什么采用木结构的建筑体系。

二、将同样是通过人物形象表现理想美的题材作品进行比较:将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希腊雕塑的代表之作《米洛斯的阿弗萝蒂特》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去体会不同的风格及其艺术美感。

三、古希腊和我国魏晋时期,中西美术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质:在魏晋时期,中国绘画观念就已经深深奠定了“神”的表现重于“形”似紧密联系。将中西风景画----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霍贝玛的《米德尔哈尼斯的道路》进行比较,中国山水画和西方油画各自采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篇3:对水彩画传统教学的反思艺术论文

对传统绘画的借鉴, 是逐步加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初期, 画家们可以从绘画材料与表现技法等方面吸收借鉴, 进而, 可从传统绘画的内在精神方面去汲取营养。传统绘画中的水墨画、重彩画、壁画、民间绘画等都有意象水彩画可借鉴的东西, 如果我们能从这些具有民族审美内涵的绘画当中巧妙的把一些元素借鉴到意象水彩画的创作中来, 将赋予意象水彩画不竭的动力。例如, 我们可以从水墨画里去领悟飘逸、洒脱、流畅的笔意美, 从重彩画里去体会浓厚、雄浑、凝重的色彩美, 从古壁画中去感受神秘、奔放、古朴的造型美, 从民间绘画中去领会朴素、趣味与乖张的稚拙美。

“写意”是迥异于西方的中国绘画的艺术观。传统写意画取得了其他绘画形式难以企及的独特艺术效果。绘画作品的写意不是为追求表面的、肤浅的变形, 而是要渗透、张扬写意精神。从“意”的抒发来驾驭“形”, 状物言志、借景抒情, 强调从“物”到“心”的表现, 追求意境之美, 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有了写意的精神支撑, 便有了意蕴无穷的艺术形式, 有了灵魂和内在的“气”。历代优秀的写意画家, 尽管作品的风格面貌各不相同, 但无一例外在追求画外的意境创造, 或含蓄、或强烈或新奇, 令人回味悠长, 笔墨、物象都成为情感表达的辅助。意象水彩画对写意画的借鉴, 应当着力于对这种精神内核的借鉴。当代水彩画家蒋振立充分吸取传统写意画写心、写神、写意的特点, 把水墨神韵巧妙地融合在水彩中, 表现南方的标志性山水, 漓江之上水气氤氲、烟雾朦胧, 写意形象与文化内涵高度统一, 作品意境深远、品味高雅, 呈现出具有传统绘画写意精神的面貌。

又如, 传统中国画中的“笔墨”, 是使用中国传统的毛笔和水墨所产生的一个复合概念, 它的内涵远远超过了表面形式和表现技巧, 是一种超越笔、墨之外且具有某种精神性的东西。“笔墨”是中国绘画当中的视觉化的物质材料, 同时也是精神表现的有力载体。意象水彩画创作中也可充分借鉴“笔墨”来丰富自身的创作语言, 由于水彩与水墨在材料上的天然接近, 以及部分中国水彩画家好用毛笔、喜用黑色的作画习惯, 使意象水彩画中笔法千变万化, 韵味无穷。笔的灵活运用产生的点、线、面的叠加, 产生的枯润、光涩、方圆、曲直的变化;“墨”“色”的灵活使用产生厚薄、飞白、渗透的质感, 引出刚柔、苍秀、润涩等感受。当代意象水彩画家王维新充分借鉴国画“笔墨”, 善用勾线和黑色, 他将水彩画的用水用色与中国画的“笔墨”融合一体, 在画纸上大笔挥洒, 驱遣灵动的线条与浓郁的色彩完美结合, 不拘泥细节的得失, 注重形象的鲜活和气韵的生动, 写意而畅神, 颇具大家风范。意象水彩画家高清泉则在作品中掺杂了中国画的色彩观和山水画中的点苔、皱染等技法, 用揉色法混杂水彩、水粉色, 形色交错、流光溢彩、墨色飞溅, 既有水彩画的透明与充实, 又有中国画的积厚和虚实。

经过百余年来中国画家的探索、融合和改造、创新, 中国当代意象水彩画已经呈现出丰富多元且具有中国化、民族化的艺术特色, 当前有大量的画家在从事着意象水彩画的创作。刚刚闭幕的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预示着当代中国水彩画的创作又进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然而, 当前也有一些画家在意象水彩画创作的过程中还在简单的套用文人画的意味, “逸笔草草”“任意挥洒”, 甚至有的画家抛开水彩画的本体语言和造型基本功而不顾, 浮泛、简单地用水彩画来画国画, 流于表面的模仿和粗糙的复制。这些现状也在引发我们的思考:笔墨加造型、水韵加色彩是不是形成中国意象水彩画风格的唯一路径?随着当代视觉文化全球化, 人们的艺术视野愈发开阔, 水彩画自觉向当代性转变, 水彩画创作群体呈现出专业化、年轻化, 意象水彩画的创作观念的也在及时更新。在一些当代意象水彩画家笔下, 创作语言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提炼和综合运用。“意象水彩”的创作语言也在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交汇影响下, 注入现代元素, 拓宽了绘画语言。波德莱尔认为, “艺术的一半与时代有关, 另一半则是永恒不变的。”如何准确把握意象水彩画中创作语言拓展中的“度”?如何在不以牺牲已经确立起来的文化精神和优良传统的前提下继续大胆创新?如何站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中走向现代?这些都是每一个中国水彩画家要面对的课题。中国当代意象水彩画的创作语言拓展不是对艺术语言的简单的拼凑、也不是对已有语言的盲目翻新, 而是应该在当前已有的本土意识和民族化的基础上对创作语言进行深入的探索实践和研究创新。作为年轻一代的水彩画家应该主动深入研究传统意象美学, 巧妙的融合与吸收, 创作出带有民族特点和时代特色的意象水彩画作品。林风眠先生在五十年前就指出了中国水彩画要发展就脱离不了三性:即民族性、时代性和个性。实践已经证明了这条路是正确的, 当代的中国水彩画家还须坚定地沿着这条创作道路阔步勇进。

篇4:传统绘画理论对水彩画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绘画理论;水彩画;审美意境

[中图分类号]J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6-0089-02

明末清初,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和殖民主义的扩张,西学东进,西方的水彩画传入了我国画坛,由于水彩画是用毛笔以水性颜色画于纸上的绘画,作画方式与中国传统水墨画有很多相同之处,具有亲缘性,所以逐渐为中国画家所接受和喜爱,并受到画家们的关爱和青睐。在中国画家的笔下,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水彩画作品。

水彩画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与其历史、地域、文化背景有着紧密关系。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下,它一方面深受其自身发展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中国地域环境、价值情感、民族审美等文化深层结构的影响,使舶来的水彩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精神和审美、文化等因素相融合,透射出中国水彩画艺术异样的文化气质。

一、水墨之尚

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连续性,当文化表层结构如政治、经济、宗教、法律等发生巨大变化时,其深层结构如价值、情感、审美等却不能轻易改变,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文化都最终决定于哲学。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道家的哲理观念对传统绘画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即贵静尚柔:崇尚的是形而上的、内在的本质美,强调的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的规律、非功利性的目的,是对现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精神超越。如果说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主题内容上,那么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则体现在创作规律和审美意识上,而作为艺术创造的关键,重要的恰是艺术的本质规律和审美意识。老子的道德思想以“柔”、“无为”、“不争”、“处下”为特征,认为“道”来于自然而映于物,可见老庄思想带有内向型情感特征。这种内向型的情感喜欢内敛,不喜欢嘈杂喧嚣的俗世,以为引起人们心中情欲和感官刺激的是鲜艳夺目的色彩;喜好寂静沉稳的黑色,认为黑色是孕育生命的色彩,也是生命回归的色彩。所以,老庄崇尚象征生命诞生和死亡的黑色,反对和抛弃五色。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庄子亦认为“五色刮目,使目不明”,“知其白,守其墨为天下式”,“故素也者,谓其所与杂也”,“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认为五彩之美只是刺激人感官、表象的世俗之美,并非真美,只有一元性的黑色才是色彩之本,才是最朴素、最本质的大美。因此,道家仅把黑色作为象征道家精神的色彩。道家的色彩观是用黑色引导人类回归自然,引导人们用头脑的精神世界感悟色彩、感悟自然,而不是从眼睛的视觉中感受色彩带来的刺激和诱惑。这种形而上的色彩感悟方式,为中国传统绘画水墨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和理论依据,也对后来水墨画的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受其影响,水墨画放弃了表象的五彩,而选择具有实在意义的黑色,因为黑色更能使画者忘记世外的繁杂色彩和表现外在形式的欲望,而进入自然和自我的本来世界。

水彩画引进中国后,仍然坚持着固有的艺术传统,色彩表现形式也是多样化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受到了中国水墨之尚、朴素乃大美的思想影响。有很多水彩画家以此为审美趣向,画风自然或不自然地追求色彩朴素美。这种画风不仅没有减弱客观自然丰富的色彩,而是更强化了万物的色彩,达到其他任何色彩都无法达到的色感。只不过这个色感不是外在刺激瞳孔的色感,而是激荡心灵的色感。

二、气韵生动

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一个概念——气。战国时道家已有万物由气形成的思想,《庄子·知北游》曰:“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儒家认为气是宇宙本体,这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不言而喻。自魏晋开始,特别崇尚道家学说。庄子提倡“逍遥游”,即实现一种自然自得的绝对精神自由。在这种氛围下,魏晋“六法论”问世,提出“气韵生动”。“气韵”指画面整体表现的一种超越世俗之境及寻求精神寄托的精神风韵。同时,还强调绘画视觉形式上的一体感。气韵取向统领中国绘画1000多年,影响深远。

受此影响,中国的水彩画在造型上讲求形象的生动性,技法、心境的一体性;更加注重画面各形象之间、每一形象的笔墨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相互呼应、顾盼,使形象生动活泼,一气呵成。在用笔上,隐藏不利于塑造形象的笔墨痕迹,不卖弄技巧。要求画家必须意在笔先,随心应笔,果断、准确地摄取物象。由于水在水彩画中的特殊作用,有些水彩画家很在意空濛、淋漓、模糊、迷离的画面效果,将此肤浅地理解为水彩画的“气韵”。黄宾虹说:“或以模糊为气韵,参用湿绢湿纸诸恶习,虽得迷离之态,终虑失于晦暗。”由此可见,气韵不仅在于水分淋漓地呈现飘逸、空灵、流动、透明的视觉样式,还深藏于水分情趣背后,需要水彩画家以学识涵养去发现和创造。国内更多的水彩画家的作品,除了在表现形式上展现出鲜见轻快飘逸的效果外,更注重将传统绘画的笔墨观念和审美取向有机地渗透进水彩画技法操作中,从而产生既活泼、空灵、含蓄的东方神韵,而又不失水彩画的独特品质。

三、审美意境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画的最高境界。境界是指作者用“以形写神”的笔墨画出气韵生动的形象。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作者思想的寄托、感情的倾注,使画面形成一种情景交融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也称为意境。中国人的审美轻对象而重意境,客体对象只是情感表达的载体。传统绘画重写意轻写实,画上画的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画家的真情流露,道家哲学思想在长期传统绘画发展演变中起着重要作用。“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中已对美的本质规则深刻提示,被历代艺术家奉行实践。受老子道家思想影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无”具有很深的含义。道家思想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自然影响到艺术创作。反映到中国传统绘画上,具体体现之一就是空白的大量运用。空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构成传统绘画的重要因素。中国画的空白,并非空洞的白纸,而是作者精心布置、着意安排的笔墨不到之处,它是画面不可缺少的、与“实象”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空白”与“实象”有相发相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妙,因此是中国画一种积极有力的表现手法。

在此影响下,许多中国水彩画作品在处理天空和背景时,采用淡彩或虚幻手法来表现无限的想象,引起读者的再创作,使读者想到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艺术家的匠心所在,正是此无笔墨之处,即“无声”、“空白”之处给读者的遐想,使读者和作者的情感交流达到最高境界。

追求审美意境的传统美学观念,直接影响着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观念,即在形神的造型取向上,更加注重神的表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注重主观意识和情感的表现,以意造型,写意胜于写真。这种取向也影响了中国水彩画的造像观念。抒情性、随意性、表现性、以意写形等成为许多水彩画的手法追求。轻柔潇洒、酣畅淋漓、朦胧空灵的画面效果,也成为了水彩画的意境审美符号。当然,中国水彩画毕竟带有西方写实再现的特性,不是一味“得意忘形”,中国水彩画家在作品中注重的是得意而不忘形、写实兼得写意之理念。

中国丰厚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情景以及传统的审美理论和美学思想,是包括水彩画在内的各艺术门类成长发展的根基和土壤。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西方绘画艺术要植根、成长、繁荣,必然受到传统文化、审美理论和精神的影响与感染。尤其与中国传统水墨画有相同之处的水彩画,在民族化的进程中,传统绘画的审美理论和精神无疑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砚祖.造物之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4.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4]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李春.西方美术史教程[M].西安: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6]蒋勋.写给大家的西洋美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7]寻胜兰.源与流[M].南昌: 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

篇5:对传统数学教学方法的分析与反思

现在的教育改革和教育评论,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在质疑我国的传统数学教学方法。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常常做为被动的接受者很少为自己作任何辩解。在这里我想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谈一谈我对传统数学教学的看法。首先“我们”并非顽固的守旧者,“我们”也希望通过改变自己使自己更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为了使“我们”能更快地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下面仅对传统数学教学方法做一些分析与反思。

1、对传统数学教学方法的分析

我国学生与其它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学生相比有着较好的学习效果。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不是国外的评价标准比较适合我国的学生,而是我国传统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成份,从而导致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下面就传统教学的合理成份提几点个人的看法。

1.1、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空间。

我国传统数学教学方式在进行概念教学之前有一个新课引入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并非马上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因为这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我国的数学教学实际。一般来说我们先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或者介绍生活实例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在进行新课引入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测定“认知起点”,搭起“认知桥梁”,为学生认知结构中能够提取适当观念起固定作用,这个过程也可以说是APOS理论的活动(Action)阶段。现代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与反应的简单联结,而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思维活动、理解或顿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学习者己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传统数学教学方法非常注重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特别重视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如普通高中数学教材第一章第一节“集合”中以鲜明的实例“我班的全体同学构成一个集合”引入,既自然又生动。

1.2、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而不是生搬硬套。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为了能使最主要的数学内容呈现出来,避免学生走太多的弯路,教师在师生互动环节上多采取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由学生得出答案。在数学概念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还特别强调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理解概念的外延。如在“函数的概念”教学中教师这样引入:(1)先给出实例:设火车以8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行驶的路程、(千米)与行驶的时间(时)有怎样的关系?(2)问:其中哪些量数值保持不变,哪些量可以取不同数值?由此引出常量和变量的概念。(3)通过几个例子说明常量和变量是相对的。(4)创设情境引入函数的概念1。可以看出传统数学教学并不象有人分析的那样是“机械记忆”“被动接受”的典范,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不仅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现“活生生”的数学研究工作,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而且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的“理性重建”使之真正成为“可以理解的”,并通过提出内在的思想方法使之成为“可以学到手的”和“可加以推广应用的”。

1.3、以活动促进学生发展,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思维得到强化

在传统数学概念教学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就是课堂练习,也就是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完成教师精心准备的配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练习。这些练习要么是为了突出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要么是为了建立所学概念与其它概念间的联系;要么是为了深化概念的内涵,从而对概念进行再创造。在传统数学教学方式中特别强调“精讲多练”、“变式练习”。如教师在介绍“求函数y=(x2-x+2)/(x+1)(-10)的最小值;;(2)求函数y=(x2-3x+4)/x(x>0)的最小值;(3)求函数y=(x2-x+2)/(x+1)(x>-1)的最小值。容易看出这些练习循序渐进,它们虽然解法相同,但却能起到深化概念内涵的作用。“然而所谓有价值的活动应能够在较高水平上完成内化过程的活动,即应使外部实践活动经过不断的概括化、言语化、简缩化而逐渐向思维的抽象化转化,经达成学生认识和思维水平的深化,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所以,我认为我国传统数学教学中的课堂练习以及课后练习并非没有价值的活动,它能使学生在外部实践活动中经过不断的概括化、言语化、简缩化而逐渐向思维的抽象化转化,从而达成学生认识和思维水平的深化,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它绝不是“机械练习(drill and exercise)”,“死记硬背(rote learning)”,“灌输式教学”等的教学方式的典型,它能够以活动促进学生发展,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强化。

2、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反思

虽然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没有帮助,甚至有抑制作用。此外,教师还是个弱势群体,受社会各界所制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教学效果的评价都由别人说了算,教师缺乏自主权。于是围绕着高考指挥棒的应试教育产生了,为了完成高考应试教育的全部内容,“争课时”、“满堂灌”等现象应运而生。下面就传统教学的不合理成份提几点个人的看法。

2.1、传统数学教学以教师的教学思路为指导,不提倡学生无方向性的自主思维。

传统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师以其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步步为营,为学生铺设问题情境,但不鼓励也不允许学生有其它不遵循教学目标的行为和思想,在教学内容上也只是注重问题的解决方法,不重视问题的提出,造成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很低下,与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不能同步。

2.2、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单一化,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

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单一化表现在数学课堂上大多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

2.3、由主动变被动,失去自由发展空间。

教师在完成为“教”而教的课堂中,学生的“学”难以体现,致使学生从主动的“学”变成了被动的接受,学生的思维失去了自由发展的空间。

2.4、为谋求短期效益,忽视长远利益。教师为了谋求高考升学率的提高,采取如“满堂灌”、“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等投机取巧的方法,因为这些方法能产生立竿见影的短期效益。而且这些方法因为我国现行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2.5、为谋求眼前利益,忽视学生整体发展

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在现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价体制的管理下(即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评价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标准),许多教师为谋求眼前利益,忽视学生的整体发展,特别是只关心个别优等生的发展,甚至出现过教师主动放弃学生的现象。也许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人人都该为自己的生存而努力奋斗,何况还可以体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但是这毕竟是违背良心、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

2.6、教师缺乏有针对性的再教育,对于探究性、合作性、创造性等新的课堂教学活动模式难以展开。

大多数教师都知道除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之外还有探究性、合作性等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但是对于如何开展、怎样开展、如何掌握活动度、如何评价活动效果等问题许多教师都感到一片茫然。

2.7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估,甚至有盲目自信的情况。

有的教师对传统数学教学方式盲目自信,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估。如在一所农村小学的数学课堂中,一位教师在给三年级的学生上关于重量单位换算的数学复习课,这位教师和同学们共同做了约30分钟的练习(每节课是40分钟),练习的内容非常单一,类似于1吨是大于、等于还是小于1250千克的问题,练习的形式就是老师问学生答。课后这位老师的自我评价是她认为学生掌握得比较好,她对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比较满意。但当被问及她是如何知道学生掌握得好时,她却不知如何说才好。而当令家随机地对其班级的6名学生问了几个与本堂内容相关的问题后,发现学生们并没有真正理解重量单位及其之间的换算关系。

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经说过: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就必须不断学习,因此,教育中更重要的一个问题,并不是教的内容,而是如何掌握与操纵这些内容。所以,对于中学数学教育改革来说,教师的掌握与操纵水平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总之,我认为传统数学教学方式中有其可让后人继承并发扬的精华,但传统教学方式又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如何做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勇于创新是我国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心。我希望所有有识之士都能清醒地面对传统数学教学方式,真正找到我国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奚定华。数学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篇6:对高中艺术教学的反思论文

音乐欣赏是高中的必修课程,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模式一般是:讲――讲听结合――听,这样课堂往往僵硬死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现在有许多音乐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都“喜新厌旧”,喜爱流行音乐,不爱严肃音乐。这好象是一个普遍的事实。但请不要埋怨学生,他们也应该有选择的自由。事实上,学生并不讨厌课本上的所谓严肃音乐,最起码刚拿到课本时他们还是充满渴望、好奇和期待的。但是,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艺术性和趣味性,音乐课上得与数理化一个模式,毫无特色,使学生逐渐对严肃音乐敬而远之。

要学生来欣赏他们不喜爱的严肃音乐,如果没有好的教学方法,当然不会有理想的效果。因此,作为一个音乐教师,不能靠发牢骚解决问题,更不能抱怨学生,而应多自我反省,改进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审时度势,改弦更教。

在新的形势下,音乐教育更要注重以学生为本,从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入手,使他们从心底里喜爱音乐课,并乐意积极参与到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要做好下列几个方面:

一、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情趣。

学生不可能象对待主课一样重视音乐课,要他们真正喜爱音乐课,就必须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情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引起差异的刺激,使人有新鲜感、惊奇感或独特感,容易唤起学生的注意,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紧紧抓住这一点,紧扣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突破点”,来激发学生的情趣,并能让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个性特点。如在《音乐要素》一课中,讲到节奏,可以给学生一段他们熟悉的旋律,要求学生把它任意改变节奏,每人重新组合一条新的旋律。然后选择几个学生的.“作品”拿出来唱一唱或弹一弹,他们会惊奇地发现,节奏的改变,使旋律也发生了千变万化,也许有的旋律变得不够优美,但至少学生们已深刻地理解了节奏的“骨架作用”。讲解调式,特别是中华民族调式和日本民族调式时,也可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用调式内的几个骨干音创作一段旋律,虽然许多同学不识谱子,谈不上真正的创作,但他们很想听听自己“胡乱”的组合会是什么效果。这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也在无意中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另外,学生在听了自己创作的音乐的色彩效果后,也真正理解了调式的概念及调式在音乐表现中的意义。

学生最不欢迎欣赏课上老师讲解大量的音乐理论,《中国古代音乐》一课中对古代音乐的介绍往往会使学生昏昏欲睡。那么不妨改变一下方法,如让学生事先去搜集其它学科中关于中国古代音乐的资料或课外书上了解的有关情况,在音乐课上出来互相交流。而教师要做的就是整理一些图片和音响资料作为补充。这样,不用教师太多的讲解,学生自然而然地了解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概况,而且印象深刻,同时也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

二、创设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要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上主动参与、积极思维、敢于创新,就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学生注重思维的逻辑性,强调标准的单一,以致思维僵化、单板,缺乏创新。而音乐却是一门生动活泼、最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的律动性、过程性、稳定性与多义性的统一,感情力量与逻辑力量的熔结等特点,为欣赏者领会、感受、体验、再创造留下了广阔的驰骋空间。为此,课上要创造更多的机会给学生锻炼,发展他们的个性。只要多鼓励、多表扬,注意引导,学生会逐渐适应这样的课堂氛围,由要我说变成我要说,使音乐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舞台。

例如对于学生较熟的作品,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解。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次安排一组学生课前做些准备,教师提供各种资料,课上小组成员出来为同学讲解。把自己的理解、感受与同学们一起分享。有些同学往往会有一些独到的见解,有不同的意见还可以辩论。这样,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不仅课上得生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欣赏的作品,也许会让学生终生难忘。

又如某些有意义的音乐话题,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去发现音乐中的一些奥秘。如“节奏在《码头工人》一歌中的作用”、“非洲音乐对世界音乐有什么影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什么会成功?”等等。这种讨论可以在课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后以书面作的形式完成。现在的高中生知识面很宽,也有一定的见解,组织得好,这样的讨论会很有意义。

三、不断总结,不断创新。

一个最好的教学方法,不可能是一个万能的公式,它不一定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而且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运用也会让学生觉得很单调。心理学研究也认为:有些内容如经过大量重复,学生容易产生厌恶感,改变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新型感,引起他们的注意。要使音乐欣赏课永远生动有吸引力,音乐教师就必须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永远跟上时代的步伐,多化点时间和心思,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永远对音乐欣赏课保持一种新鲜感。

有些教学内容,如《中华民族器乐曲》,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器乐曲的表现形式、乐曲风格及各种民族乐器等,象这样常识性的内容,用传统的讲授法,学生毫无兴趣。如果用比赛法、游戏法,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把学生分成四组,各组根据要求,听音乐片段或看录像片段后写答题板,并给各组记分,教师则充当主持人角色,甚至可以让学生来一起主持。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课时内容更多更丰富了,学生很感兴趣,而且掌握情况也好。当然,教师的备课量要大得多了。

篇7:对水彩画传统教学的反思艺术论文

新课改下对传统高中地理教学的反思

刘艾青 海南省农垦加来高级中学 邮编 571833 电子信箱 liujlgz@163.com 摘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随时代的发展日显弊端,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来分析传统应试教育和现代素质教育的差异,对传统应试教育进行辩证的反思,同时对现代素质教育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新课改 地理教学 反思

传统应试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今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这显然不利于新时代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时代要求我们以新的社会价值观来衡量教育效益,就是要把地理应试教育机制转化为地理素质教育机制。

迎着世界高中课程改革的滚滚洪流,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拉开了帷幕。常言道,不破不立,只有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才能树立起地理素质教育的新旗帜。但素质教育在中国倡导了多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试制度和教材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没有突破传统的地理教学误区,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突破闭合式教学

传统的地理教学,即把学生禁锢在教室里,围绕着地理课本、课堂教学、作业、考题和各种复习资料转,要求学生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停留在“在哪里,是什么”阶段,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接触社会科技和生活实际,使得所学的地理知识与实践应用严重脱节。为此,地理教学要求走出去,要回来。将学生的学术课程学习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将知识技能学习与个性发展融合起来。

1、变闭为开,倡导实践

以往的旧教材,偏重于理论,在学生中调查,大总分学生认为学习地理没有多大作用,新教材注重了地理学科的实践,应该变闭合式课堂教学为开放式课堂教学。具体的做法有:组织学生依据所学的地理知识,观察当地的自然与人文地理事象的变化及特征;开展地理要素单向调查;启发学生写地理调查报告和小论文;指导学生收集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和新闻等,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技能实用性的范围,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变静为动,丰富教学

改变课堂静态教学模式,丰富课余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兴趣小组活动;或开办地理小广播、小墙报;或师生一起制作、改进地理教具等。还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工农业生产布局等发展地方经济的小型辩论会,评价当地的环境质量,开展当地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这样放手让学生参与地理知识应用的实践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技能,而且能有效地扩展地理教学手段。

3、变知为用,强化应用

对于现有的地理教材中理论性强的内容,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工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城市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等地理科学原理,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加以运用,新教材提出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就填补了以往教材的不足,调整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做到传授地理知识原理与介绍当地工农业生产布局、发展经济同步进行,使学生深刻体会学地理以致用之感受。

二、突破灌输式教学

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把学生变成了机械式的被动接受者。此种教学误区,容易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听课不积极投入,把课业当成负担,每做地理练习就心烦,突破这种教学误区宜于从以下做起:

1、变传为导,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主动性

教学的实质应是在教师的点拨下,启发学生合理地从多角度展开思维,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向能力方面迁移和能力向应用方面迁移。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看、去说、去做、去想。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发挥点拨作用。把传授变为导学,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现在,新课改实验区的许多教师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他们正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质的变化。

2、变单为双,搞好地理教学的双边互动

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在新课程教改实验区,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依然采用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什么是参与?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专家的观点是:“应该说,站起来发言是参与,但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 2 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教师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3、变空为实,激发学生的心理共鸣

地理科学有着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和广阔的自然天地、人文景观,因此,地理教学有雄厚的直观性基础和趣味性的知识点。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广泛采用现有的地理标本、挂图、录像、幻灯、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或自行创新设计丰富多样、切实可行的地理新教具和新模型,使地理教学手段富于变化性。采用直观教学,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保持在积极、自觉、主动的良好状态。

三、突破断层式的教学

自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计划实施以来,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客观上存在着许多重复和脱节现象。又加之初中三年级不开设地理课,人为地造成地理教学内容在时间上的间断状况。这就容易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上的脱节,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中地理素质教育与教学工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努力克服脱节式教学。

1、利用连结,填补断点

尽管初高中地理知识内容有很大差别,但有许多知识上的连结点。如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区域地理特征等都是初高中地理共有的内容。利用这些知识连结点就可以将初高中地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地理知识的间断点,如系统地理中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等要利用地理知识的连结点进行重点突破和补充。同时对有些初中学习过的地理知识内容,如气候类型、自然带等在高中地理教学时要注意拓宽和加深,以确保地理知识教学的连续性。

2、扎好平台,滚动提高

初中地理知识以区域地理、地理景观的描述为主,而高中地理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及地理概念的抽象性都要比初中地理内容突出。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平台,高中地理是初中地理的深华,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注意循序渐进,滚动提高,克服学生惯性的“死记硬背”现象而造成学习方法上的不连续性。积极加强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特别是传导学生好的学习方法,使地理素质教育的连续性得以强化。

四、突破程序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大都按照原有程序进行,往往使学生对地理知识、地理概念和地理事象只是表面理解。不去追求地理事象的本质,对书本盲目的遵从,不敢对教材或教师提出大胆的疑问,3 思考问题粗心大意等,直接影响地理素质教育的深刻性。新教材倡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这要求教师结论性的东西少讲,注重事物的过程,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余地,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

1、解惑除疑,多维思索

有些地理事象与学生的原有地理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关,学生往往习惯于采用固定的思维方式,学习时会产生负效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消除学生用“经验式”的思维定势,纠正错误。例如,在讲述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中的一个问题:次生盐渍化一般发生在农耕区,那么我国的农耕区主要集中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主要集中在东部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按惯性思维学生推出我国三大平原会发生次生盐渍化。但事实上不是这样,我国的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学生的思维。老师和学生一道来探究为什么,从我国的降水分布,干湿状况,地形特点等因素来进行分析,最终让学生明白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什么没有发生次生盐渍化。

2、设计情境,错中求真

僵化式的教学误区是教师仅仅简单地将正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有意识地设计情境,按照学生的幼稚而错误的思维方式,进行演绎推理、论证或直观演示。进而得出错误或矛盾的结论,使“正确结论”与“错误结论”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激烈交锋。比如我在讲黄赤交角这个问题时,我说现在的黄赤交角是23度26分,那么假设黄赤交角是22度26分,即缩小1度,则热带,北温带、北寒带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我设计一个性境即太阳始终直射在赤道上,还会不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让学生想北半球纬度总和是90度,不管怎么样这个90度是不会变的,当热带缩小或扩大,其它两者就会发生变化,但加起来的总数是90。最终让学生自己分析、推理否定错误,走出误区,这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五、突破单一式教学

我国现行高中课程结构的主要问题:一是学科课程过多,过于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二是必修课过多,选修课太少,科目设置单

一、课程内容单

一、要求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三是课程设置上并行科目过多,造成了学生负担过重;四是过于强调学科价值,缺少学科之间的整合。传统的旧教材分为必修课(上、下)两本,过渡新教材分为必修课(上、下)和选修课(一、二)两种,必修教材为高中毕业考试的内容,高考的内容则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的内容,不管是毕业考试还是高考考试,考试的范围是固定的,学生是不能选择的,这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教材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虽然也是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但学生的选择空间扩大了,在完成三个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开设了“地球与宇宙”、“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与生活”、“地 4 理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保护”等7个模块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在提供的7个模块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高中新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必修旨在保证所有高中生都达到共同要求,选修Ⅰ旨在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不同科目中加深和拓宽的学习内容,选修Ⅱ是乡土教材,是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自身条件开设的校本课程。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同等重要,学校在保证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规划,逐步开设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实现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

参考文献资料

李建平:《如何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 《中国教育报》2003年10月30日第2版

篇8:对水彩画传统教学的反思艺术论文

关键词:精神内涵,水彩艺术创作,继承延续

地平线的不断抬高、人物的孤独寂寞、美国乡村的典型景象, 这是怀斯绘画作品中精髓所在, 使当时的中国水彩画家们神往, 而怀斯绘画创作中所显露的悲伤与孤独, 这与中国曾经发生的动乱时, 中国画家的心情相默契。随后, 怀斯的这种精神影响了中国的各种画派, 经历了“伤痕绘画”、“乡土绘画”。正因如此, 怀斯的精髓在中国的当代水彩艺术发展中得到了继承和延续。

一、思想上的共鸣

作品《幽灵》是怀斯的代表作, 虚无的梦幻空间让人很容易的联想到, 幢幢鬼影的自画像, 具有超现实主义特征, 作品运用并强调很多特殊的气氛, 阐释人生悲惨命运和苦楚的现实。从整幅作品中感到怀斯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感, 让人联想到虚无缥缈的梦幻空间, 也就在这个悲凉的环境中, 形成了一种感伤的情调, 引起了观者的强烈的同情。当圣诞节来临的时候, 华丽的修饰所产生的特别氛围是使画家心灵深处至今令人难忘的时刻, 仍然怀念童年时代天真浪漫的兴奋心情。同时, 也反映出画家的心理, 引发所有人的共鸣!

神随物游是中国艺术的创作特点, 在水彩艺术创作中, 几代艺术家的苦苦探索、钻研其精髓所在。在艺术绘画创作思想上, 也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时代性的代表作品。言不尽意, 立象以尽意, 在语言无法表达的时候, 就用形象加以表现, 这句话是《易传》中所提到的。这种表达是人对大自然的一种体悟, 而不是现实中的具体事物。在绘画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就是通往精神世界的桥梁,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这是中国的绘画所提倡的, 用气韵生动作为绘画作品的最高标准。顾恺之说: “凡画, 人最难, 次山水, 次狗马, 台榭一定器耳。” 人能迁想妙得, 就在于他具有一定的精神内涵。在师心造化的过程中, 能对自然界的事物加以提取自己的思想精华。从怀斯的作品中或从中国历史上众多艺术家的作品中, 我们都能看得到, 艺术家将自己生命的情感和生命的体悟存留在追求宇宙精神中, 并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来, 最终通过创造出来的水彩艺术作品得以体现。而中国的水彩艺术的发展, 精神的渗透比较薄弱, 应该汲取像怀斯这样的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的精髓渗透!

在中国当今的一些画家的创作作品中, 部分只能看到生活的表面在艺术作品中的浮浅的表现, 观者看到的只是表面的感伤、惊异和激动。但是, 怀斯的创作作品却让人从中能够看得到画家的灵魂, 或许也与画家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艺术创作的过程其实是需要艺术家有一种对人生、对人性更敏感的观察力, 并将他表现出来。这样, 才能让作品能像蒙娜丽莎一样恒久流长, 让读者回味无穷。我们水彩研究者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对怀斯艺术价值的思考, 这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以创新艺术方式的指引来促使人们对感觉的新认知, 但是艺术家曾经走过的路, 我们还要继续重复下去吗?笔者认为, 我们还是需要进一步的借鉴和发展得。著名的油画家何多苓说: “我看到怀斯的画以后非常激动, 因为我觉得那种孤寂的情调和我在‘上山下乡’运动期间的感受是一样的, 可以说是一见如故, 于是才开始学习的感觉与我的记忆完全可以吻合起来。” 画家对大师的作品有了思想上的共鸣。

二、意境中的营造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 文艺界也逐渐的萌芽生根。当时, 在世界范围内, 怀斯的作品也逐步得到了肯定, 影响了写实主义风格的发展。怀斯主义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热潮, 影响了中国写实绘画的思路。当怀斯的风格在何多苓、艾轩、王沂等人的作品中出现时, 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使当时的中国艺术界为之而赞叹。而怀斯的水彩画对当时的中国年轻一代的画家来说,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是中国水彩界的点睛之笔。

怀斯的生活就如他的绘画作品一样, 甜美、平静, 用灰色细腻的表现方式来描绘普通人的生活场景, 来渲染意境和气氛。怀斯的作品当中隐喻的内容正好表达了人们内心中的孤寂与迷茫。“铃声可能又像水中两块巨石互撞的声音, 长靴走在乱草地上轻微沙沙声也会变成巨响, 在我右边, 一片深草地, 我可以隐约听见小河中潺潺水声与银铃声, 好像冰河中的水流声。” 在怀斯日后的一些绘画创作中, 我们深深的感受到, 心灵深处的记忆和精神回归的真正寓意。这种寓意所带来的意境不但通过题材、内容, 还可以通过语言的表现形式来深入的刻画。怀斯曾说: “论到绘画, 我是个注重心灵表现的人”。

怀斯曾经强调自己是抽象主义者, 在绘画探索的路途中, 慢慢的抛弃了抽象表现主义代表的名衔, 从而开创了以现实主义为主的题材。他所表现的主题是用另一种方式阐释抽象的概念——具象中的抽象。正因为传统的实物写实手法被屏蔽和遗弃, 不必再想主题的局限。父亲的去世使怀斯对绘画深入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感情对于他来说是更为重要的, 或许会让怀斯以更加缜密的思考视角来审视世界、审视他的艺术。

怀斯在作品中营造淡淡忧伤的情调, 强调视觉的冲击力, 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触动视觉神经萌芽, 引发观者的一种似曾相识的共鸣感。当然, 怀斯的绘画中的具像超写实并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复制, 除了意境的营造, 更关键的是他的超高强的写实能力。他所创造出来的感染力吸引着人们的视线, 反复去体味其作品背后的深刻含义。但是, 能让人感受的到孤寂、深邃、和忧郁……让所画的内容即使是平凡的事物, 也能使人感到其内在的深刻意义和抽象意境, 给人们的想象力注入了活力。使人们在平淡的生活中体味深刻的内涵, 从而产生情感, 这是一种主观情绪的最生动的宣泄。

我们觉得感伤是怀斯风格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他用他思考绘画的方式来引入创作领域中去。虽然作品中没有华丽的词语和修饰, 没有做作, 但总会渗透着淡淡的诗意, 在极端写实的创作中, 有潜藏着一些淡淡的哀愁, 惶恐与忧伤, 内心深处与我们最朴素的本能产生重合。我们通过对怀斯作品的欣赏, 幽雅的风景和人物形象悠然而生, 从中来解毒他内在的情感世界。怀斯将他的回忆和情感凝固在他生活的村庄中的一草一木, 那里是他的感叹和思考的延续。

三、寻觅独立的创作语言和空间

怀斯的绘画作品纯粹而宁静, 用简单的空旷的背景画出孤独、伤感、寂寞的人物形象, 这是他最常用的表现形式。在追求画面风格和意味的过程中, 怀斯创作出诸多具有深度意味的艺术作品。在表现手法方面, 注重质感的表现, 笔触的丰富, 强调轮廓线的重要性。利用简单大方的构图原则, 可以直接从画中直射清晰地看到。

怀斯喜欢表现那些破旧的衣裳、掉皮的灰墙、倾斜的水桶、雪车青年等等来表现现实生活;歌颂人性, 作品中的内容引人深思, 展现一般的普通人的生活场景。中国很多当代的画家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大师的构图原则上, 夸大局部, 处理背景空旷神秘、求索的目光、昏黄的窗前、沉思的少女……学习画家作品的内容。

怀斯坚持用蛋彩画来表现其含有的一种隐喻特性, 没有油画的光泽却带有干枯的实质。所以, 对于中国水彩甚至中国其他的画种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比如水彩画家王绍波的作品《渔歌》, 也受到了怀斯的很大影响, 通过十分质朴的描绘对象, 创造出一种难以说明的感情气氛和精神价值, 也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质朴与勤劳!怀斯把自己对生活的真诚态度融入其中, 选择自己适合的绘画语言, 真诚的去体验要描绘的对象。有很多画家缺少丰富华美的色彩、挥洒自如的笔触、朴素笨拙的表现了语言, 从而去强调了画面的表现分量。

用一颗对生活真诚的心去描绘周围的人和事物, 回味怀斯的作品, 面对中国当代画坛的这种现象。怀斯从不修饰, 诚恳的态度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最好的榜样。从主观到客观高度统一, 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创作的每一笔, 这里凝聚着艺术家的才智和审美, 流露出艺术家淳朴、自然的情感。所以, 艺术家们不要刻意的求工整, 不要过分的去装点、修饰, 只要将所表现的事物抱有极其真诚的心态, 诚实的表现对个人真实生活经历的热爱和感悟。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 艺术家的艺术观念也随之而改变。怀斯的干笔画, 运用超乎寻常的凝重的笔触, 打破了传统观念当中水彩画透明, 尤其是在艺术创作之路上思想构建上, 我们应该向怀斯学习, 学习他所创造出来的让人感叹的生命之美, 创造了水彩艺术从未有过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安德鲁.怀斯写实主义画风及其对当代中国写实绘画发展的启示[J].美术, 2005

[2].何政广主编.怀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3].郭黎莅.源自心灵深处的记忆与精神回归——感悟安德鲁·怀斯作品魄力[J].科教前沿, 2008

[4].鲍玉衍编译.安德鲁·怀斯的艺术[J].世界美术, 1982

篇9:对水彩画传统教学的反思艺术论文

一、西安彩画艺术和基于彩画艺术的传统建筑介绍

“彩画建筑”即指民间匠师在各种建筑工程上,用各种手法结合各种器具完成的彩色绘图。在一些正式庄重的场合,这类彩画被称为匠作彩画,从事这类技艺的工作者至今被普通西安市民在生活口语中呼为“画庙的”“油花柜子的”“画花的”“花匠”。彩画内容丰富多彩,民间艺人技艺炉火纯青,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根据绘制基层的不同而分为建筑彩画、炕围画、箱柜画等,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建筑彩画。

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汇与融合的城市,也是自古以来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必争之地,是多个朝代的都城,也因此融合、吸纳了多个民族的艺术与文化。在西安,自汉代起,民间工匠就留下许多瑰宝。自此以后,丹青匠艺文物遗迹绵延不绝。自宋朝以来,历朝历代工匠精心创作流传下无数的壁画、雕塑、建筑彩画等无价之宝。

西安市内保存至今最大最完整的彩画建筑就是著名的明代朱元璋晚年修建的西安钟楼,钟楼采用石砌方形基座,主要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每层四角均有明柱回廊、彩枋细窗及雕花门扇,尤其是各层均饰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绘等古典优美的图案,是一座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宏伟建筑,也是目前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钟楼。

二、中国传统彩画建筑的分类和简介

我国的彩画建筑,主要分为七色遍装彩画、青绿彩画、素粉刷饰彩画三类。七色遍装彩画主要用于寺院的殿堂、庄园等,也可以分为七色遍装金彩、七色间装普彩两类。分布较广的青绿彩画主要用于陕北地区寺院道观的厢房、配殿和长廊等,按色彩可以分为青绿普彩、青绿金彩和青绿碾玉竹纹彩画三类。素粉刷饰彩画分为三类,即木纹素粉刷饰、花卉素粉刷饰、单色素粉刷饰,多用于凉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陕西很多城市公园的凉亭。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佛教建筑、景观建筑、祭祀建筑、文化建筑、园林建筑、居住建筑等。

我国自唐朝以来,一直是多种信仰并存,有诸多与信仰相关的建筑保留下来。西安保存较好的传统彩画建筑主要是佛教建筑,且一直保存完好,可以反应某个时期的社会生活,是一部巨型百科全书。同时,一些地方性的小型彩画建筑,如地方特色的庙宇和宗族祠堂在彩画建筑风格和体现地区风俗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景观建筑属于公共建筑,一般功能比较多样化,如用来修饰山水风光的亭台阁楼,当然也包括用来祭祀朝拜的钟楼、寺院宝塔等。居住建筑是存在数量最大的一类建筑,由于其特殊的功能,目前流传下来的明代以前的居住型彩画艺术建筑已经没有了。陕北非常有名的姜氏庄园,就是保存极好的一处完整的彩画建筑群。整栋建筑在每一层的入口处都绘制了陕北特色的建筑彩画----青绿彩画。

彩画建筑具有历史价值、情感价值、艺术价值、旅游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等诸多价值,都是无价之宝。

三、西安传统彩画建筑的未来发展与协调保护

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古迹。然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安彩画建筑受到严重破坏,也在现代化建设中逐渐失去了风采。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路一带”新经济发展格局规划以来,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一直备受关注。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契机,大力推广和宣传西安彩画建筑,以此来引起全民对彩画建筑的关注和保护。但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如果仅仅从技艺本身的保护出发是远远不够的。相关传统建筑及空间是其生存发展所依存的物质基础,因此,除了对传承匠师以及绘制技艺的保护之外,也要对现存的彩画建筑进行系统全面的维护和保护。

(1)做好彩画建筑的全面普查工作,详细登记;(2)建立彩画建筑博物馆;(3)建立西安彩画建筑图文影像数据库;(4)保护彩画传承人和彩画创作团体;(5)提高西安全民彩画建筑保护意识;(6)充分发挥本地高校学生在西安彩画建筑保护宣传中的重要作用。

另外,还要保护和修复这些彩画建筑。如著名的西安鼓楼,由于其主要是木质结构,受到大自然长期的侵蚀,损坏严重,需要及时对其木基层、地杖层、颜料层等进行修复和加固,同时对建筑上的彩画进行一定程度的修复和还原。

上一篇:周质询会议流程下一篇:知感恩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