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数学教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认为数学是初中生成长和发展的基础性学科,在教学中要灵活创设教学情境,降低教学梯度与难度,积极构建有效数学课堂。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情境教学数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情境教学数学教学论文 篇1:

创设教学情境增效数学教学

摘 要:小学教育具有特殊性,有效数学教学的构建,强调有效教学策略的应用。本文立足于对情境教学的认识,创设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创设教学情境,让“看得见的数学”带来美的追求两个方面,阐述了情境教学下有效数学教学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一年级的数学教学,铺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从生活和自然界,走进数学、了解数学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是情境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落脚点。在笔者看来,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构建,应着力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工作:

一、创设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

新课导入,不仅注重知识点的有效落实,也强调学习动机的激发,让知识点的融入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机结合,推进教学有效进行。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带入生活,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来作为学生观察的对象,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把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如在教学“5以内数的认识和书写”时,先课件播放各种玩具在学生面前,学生似乎又回到玩玩具的游戏里。老师结合情境问:“有几架玩具飞机?你能表示出来吗?有几辆玩具汽车?你怎样表示出来……”学生在这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了5以内数的认、读、数、写。又如:教学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先铺设午餐的用餐情境,老师问:“大家看看,午餐用的碗碟够吗?”学生:“够。”老师:“你怎么知道?”学生:“一样多。”老师引导画图:“松鼠和碗碟一一对应。”老师又问:“汤匙够吗?”学生数了数说:“不够,少1个。”老师:“你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画图表示吗?”老师接着问:“杯子够吗?”学生数后回答:“够,还多了1个。”老师:“你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画图表示吗?”学生从午餐的情境中数一数、画一画,就把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知识掌握了。这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但又回到生活中解决生活问题,服务于生活的特性。教学是有目的的行为,是儿童求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活动。情境教学正是针对儿童蕴藏着的学习的主动性,把儿童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儿童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地强化儿童学习动机。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看得见的数学”带来美的追求

创设教学情境,让抽象的数学计算形象化、具体化,学看得见的数学,这是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数学知识不再是课本上“生硬”的数字,而是现实生活中的生活元素,学生带着好奇、兴趣走进数学,帮助学生培育良好的数学情感。如教学“得数为0或算式中有0的加减法”时铺设小猫吃鱼的情境。课件边演示老师边说:“盘子里原本有3条鱼,小猫吃了1条后还剩几条?你会列式计算吗?”学生:“3-1=2。”老师又边演示边说:“小猫再吃了盘子里1条鱼后还剩几条?你会列式计算吗?”学生:“2-1=1。”老师又边演示边说:“小猫又吃了盘子里1条鱼后还剩几条?你会列式计算吗?”学生:“1-1=0。”“‘没有’用什么数表示呢?”学生:“用‘0’表示。”通过这个情境演示,学生对“0”的意义,以及算式中有“0”的计算的理解就不言而喻,对比较抽象的“0”的理解和计算就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

铺设教学情境,潜移默化地给学生美的感受、美的欣赏、美的向往,进而产生美的追求。如教学“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时,课件呈现笑笑房间和淘气房间的摆设情境,老师问:“你看了笑笑房间和淘气房间后有什么感受?”学生:“笑笑的房间分类摆放得很整齐,看了非常舒服。淘气的房间很乱,没有分类整理。”这一教学情境首先让学生感受到分类整理的必要性。接着老师问:“你觉得淘气的房间应该如何整理?”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后,播放分类整理淘气房间的全过程。让学生说说:“现在淘气的房间怎样?我们平时要怎样摆放自己的东西?”通过教学情境的感染和熏陶,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而且受到了美育的启示,产生了美的追求。

总而言之,教学情境的运用给课堂带来了生气,带来了欢乐,带来了学习动力,也带来了美的向往。它针对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认识规律,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促使儿童合理地使用大脑,又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证,使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探究的乐趣、审美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审美兴趣、认识兴趣乃至向往美好的兴趣,也在其间培养起来。

参考文献:

[1]应之宁.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及案例分析[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Z1).

[2]吴晓玲.新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法运用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4).

作者:刘悦祥

情境教学数学教学论文 篇2:

灵活创设教学情境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摘 要: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认为数学是初中生成长和发展的基础性学科,在教学中要灵活创设教学情境,降低教学梯度与难度,积极构建有效数学课堂。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设情境;探讨

一、灵活创设教学情境,积极构建有效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显出活力和美感,才能让学生产生思维的震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背景,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释疑的强烈愿望支配下达到“愤”和“悱”的状态,有效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例如,讲授《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我在课堂拿了一张纸对同学们说:“一张纸的厚度大约0.1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如果要对折30次厚度应该为多少呢?”学生纷纷作出估计,有的说30毫米,也有的说60毫米,胆子大一点的说10米,在同学们估计后我告诉大家:“其实一张纸对折30次厚度将超过珠穆朗玛峰高度的10倍,”同学们大吃一惊,急切地希望知道其中的奥妙,明了计算的方法,与学生原来猜测相差悬殊的教学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与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疑问调动了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相对静态的教学得以变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动态过程。

二、点燃课堂趣味火花,切实体现寓教于乐

事实证明,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有效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不良心理因素,有利于保持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精力,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因素,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善于变换教学方式。突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把知识的学习寓于情趣和愉悦之中,要使初中数学课堂更具趣味性,我们应该:①组织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利用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用直观学具摸一摸、摆一摆、移一移,把学生的口、眼、手等各种器官都调动起来,如在讲《认识三角形》时,让学生动手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自主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一定理,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②结合教学目标,用故事调节课堂气氛,如对“抽样”一节,我们以笑话导入:妈妈让小明买火柴,并叮嘱说一定要能划得着的,小明回来时对妈妈说:“妈妈,买回来了,一根根我都试过了,全都可以划着。”同学们于是在笑声中进入课堂,继而认识到了抽样的重要性,③进行生动有趣的学习竞赛:初中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进行诸如抢答、竞猜、挑错等生动有趣的学习竞赛,④启发学生就所学内容自己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学会充分分析信息,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降低教学梯度难度

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生动形象的学习材料更感兴趣,现代教育技术形声结合,声画并茂,直观动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思路变得开阔,将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通过动态显示,学生看得仔细,想得认真,既获得了正确、清晰的概念,又能充分感知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和梯度,例如,在讲解二次函数时,我们用Flash设计了新颖动画课件,在优雅的音乐中先画出二次函数y=x2,y=x2-1和y=(x-1)2的图像,再画出y=-x2,y=-x2+1和y=(x-1)2的图像,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观察到了图像的函数关系式,在教师的引导下,既自然地分析、总结出二次函数与图像之间的关系,突破了这个初中数学的难点,又学会了凭借获得的感性认识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四、挖掘教材生活因素,突出数学实际应用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识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强调“数学应来源于生活,又要运用于生活”,这就要求我们注意挖掘教材生活因素,善于组织、提炼学生熟悉的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让学生学习的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把应用的意识贯穿于整个知识体系中,使学生通过数学课堂学习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在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后,我们设计了如下问题:“在一个长为60米,宽为40米的矩形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空地面积的一半,请展示你的设计”,这个问题的发散性很强,学生可以展升想象的翅膀,按照自己思考设计的原则。设计出不同的图案,并使自己的方案定量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深刻体会到一元二次方程在处理数量关系上的作用,认识到解一元二次方程不是一个机械的计算,得到的结果必须对具体情况有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体现了人文思想与协调发展的观点,我们要深刻领会新课标的实质,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初中数学教学。学习数学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伙伴合作。教学中,教师创设了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亲和的人际情境。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受、体验,对问题的兴趣、好奇,对不同观点的碰撞、辩论、澄清、认同,对探究过程中的困惑与理解,伴随着师生的情感及教材美的内涵而推进、深入。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通过学习、探讨、交流,学会发现问题,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和谐相助的情境中,促进了学生爱学、乐学、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切实优化数学教学,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充满情趣和灵动。

作者:陈国利

情境教学数学教学论文 篇3:

分析如何借助问题情境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摘 要:通过问题可以有效的让学生思索相应的数学知识,并挖掘学生的内在学习潜能,有效地让学生能够在中学数学课堂中学到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一定的问题情境,来使学生主动的学习中学数学的知识,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探索,从而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实际生活、疑问悬念、数学史实三个方面出发,分析教师应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才能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数学水平。

关键词:问题情境;中学数学;策略分析

引言: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就很难对课堂知识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有效的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的进行思考与学习,就能让自身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与锻炼,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去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让自身得到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在充分把握学生基础能力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的具体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以此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并发展学生的能力。

一、借助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很多数学规律与知识都是从生活中所总结出来的,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将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得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情境的解决过程,感知数学的魅力所在,并体验到数学是一门非常有价值的学科,从而能够更加主动的进行学习。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知识点的过程中,其可以与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加深对其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一個问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如:“同学们,现在几乎人人都拥有了一部手机,而如果要使用手机,就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资费,所以营业厅给大家提供了不同的套餐。而不同的套餐,其收费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异。现在有一家移动营业厅,其有两种不同的收费方式:①每个月消费25元,免费赠送150分钟的通话时间,如若超过赠送的通话时间,则以0.25元每分钟计费;②每个月消费88元,赠送350分钟的通话时间,如若超过赠送的通话时间,则以0.19元每分钟计费。这两种方法,你会选择哪一种更加省钱呢?”由于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的十分紧密,学生就会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相应知识的学习,主动的利用学到的一元一次方程知识来解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得到能力与思维的发展进步[1]。

二、借助疑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可以借助一定的疑问与悬念来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就可以有效地勾起中学生的好奇心,使其迫切的想要知道后续的内容,从而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能够快速的找到自己的学习状态,有助于教师展开后续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引入一定的疑问和悬念来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升教学成效。

例如,教师在讲解“概率”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相信同学们在大街上都会见过这样的一种游戏,其首先会在一个大纸箱中放上20个球,在每个球上都分别标有不同的1~10以内的数字,20个球中有红、蓝两种颜色,每个颜色各有10个。参与游戏的人要将手伸到箱子中,随机的拿出两个球,将两个球的数字序号加起来,最终加起来的得数如果是一个奇数,那么就取得胜利,奖励一元;如果得数不是奇数,则设置这个游戏的人赢得胜利,参与游戏的人要给其一元。但从事实来看,在这一游戏过程中,只有少数参与者会赢得胜利,大部分人还是输给了游戏的设局者,你想知道这时为什么吗?”通过这个问题,教师设置了一定的悬念,学生都想知道为什么设局的人可以一直获得最终的胜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2]。这时候教师在引入后续概率知识的讲解,就能有效的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不仅能够解答学生的疑惑,还能提升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三、借助数学史实创设问题情境

我国拥有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其中也有很多典故蕴含着一定的数学知识,是一种十分宝贵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可以有效的借助这些数学史实来反映学生将要学习的数学内容,以此为基础来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就能使得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就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来让学生大致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整个故事的大意为:泰勒斯对金字塔十分感兴趣,因此他每天都在不停的观察金字塔的形状,还想要测出金字塔的大概高度。直到有一天,泰勒斯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看到了金字塔被太阳折射后产生的影子,突然他就有了灵感,想到了可以如何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具体办法就是利用金字塔的影子和自己的影子做对比,来进行计算。尽管当时很多人都不相信泰勒斯的想法,认为他十分荒谬,根本不可能计算出金字塔的高度。但最后,泰勒斯确实利用了自己想到的这个办法,大致的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故事讲解完后,教师再提问学生:“同学们,泰勒斯利用金字塔的影子和自己的影子做对比,就能测出金字塔的大致高度,那么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数学原理呢?”这样问题的提出就能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探究热情,之后教师再引入后续相似三角形的教学内容,就能充分的保证了学生能以足够的兴趣来进行相应知识的学习,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在课堂中的数学思维能够得到充分的激发,就能以更加活跃的状态来学习相应的数学知识,保证教师的课堂教学成效。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要讲解的数学知识点,合理有效的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确保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情境,主动的探究知识,得到能力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姚杰.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创设问题情境[J].中国校外教育,2013(32):116-116.

[2]胡金亚.巧设问题情境提升初中数学教学实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4):132-132.

作者:姚雅丽 宋文博

上一篇:色块拼接服装设计论文下一篇:新媒体下校园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