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

2022-07-03

【摘要】要充分认识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性,正确把握其在旅游市场中的作用和意义,以“解放思想,赶超跨越”的方式,从多方面考虑,合理规划,综合治理,加速桂林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进一步扩大桂林旅游的知名度。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旅游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旅游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 篇1:

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

摘要:随着人们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关注,在旅游业作为 “朝阳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发展倍受推崇。本文在对我国过去旅游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值得讨论的几个问题,一是旅游废墟问题,二是旅游发展方法改进问题,三是旅游发展观转变问题。

关键词:旅游发展;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成为一种人类发展最优途径、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大势发展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何谓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到旅游业,又如何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比较成型的理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为显著标志,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界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而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1990年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全球持续发展大会上就形成了《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该会议文件对可持续旅游的概念作了较全面的表述,提出可持续旅游应符合以下五个目标 (Var,1991 )。此后,Nelson和Bultler(1992)编著了《旅游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监测、规划和管理》,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旅游研究者的论文,首次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199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在西班牙召开“世界旅游可持续发展会议”,会议通过了《旅游可持续发展宪章》及《旅游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 这两份文件为旅游可持续发展制定了一套行为准则,为世界各国推广可持续旅游提供了具体操作程序。

可持续发展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理论界与实践界在苦苦追寻与倍受争议的焦点。本文在对过去我国旅游发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值得讨论的几个问题。

一、旅游废墟

当5·12汶川地震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永恒的记忆之后,人们怀着一种追思与哀悼的情怀去到一片废墟之中,怀着一种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缅怀地震中逝去的灵魂。于是,废墟伴随旅游的发展成为国内新兴的目的地。当然,到废墟去旅游并不是今天才兴起,早在几百年前,巴黎郊外的皇岗修道院、奥赛博物馆不也正是以一种废墟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吗?只是那时候人们并没有旅游的概念。

需要指出的是,当废墟在国内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地开始吸引人们的眼球时,我们更多应该关注于由于旅游开发管理不当而形成的旅游废墟。如果说废墟旅游带来的是希望的话,那么旅游废墟所带来的是一种绝望、是一种心痛、是一种对旅游资源的亵渎。站在一种学术研究的角度,本文以“旅游废墟”及“tourism ruins”作为关键词分别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Elsevier science期刊数据库进行文献搜索时发现,目前还没有有关“旅游废墟”的相关研究,只有少数关于废墟旅游的文献。鉴于此,本文根据对实地的考察将旅游废墟定义为:“只因开发不当、管理不善等人为因素(而非自然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游客稀少、经营亏损、关停衰败的旅游设施、景点和景区。”

旅游废墟的形成并不是毫无缘由的,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发不当,二是管理不善。开发不当主要体现在旅游景区景点有伤风化的建设,过度开发,破坏自然景观,人为去编造一些牵强附会的所谓传说、故事及粗制滥造工程的泛滥。管理不善主要体现在旅游景区景点垃圾遍地、废水横流,民风刁蛮、坐地收钱,市场混乱、经营失控,利益失衡、社区冲突,贫富悬殊、社区动荡及超承超载、竭泽而渔诸多方面。而造成这些现象广泛存在、促成旅游废墟形成的根源之一在于旅游发展的方法不当。

二、旅游发展方法改进

旅游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旅游发展的方法直接关系着一个旅游景区(景点)的发展方向,也是决定一个景区(景点)是否会成为旅游废墟的关键。本文认为,旅游发展方法的改进应该从决策、规划、开发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是决策。决策是人类最基本的管理活动,是决策者依据某种价值观进行利弊权衡和利益取舍的活动过程。正确的决策是正确行为及其结果的前提。旅游的发展决策属于系统性特别强、利益影响特别广泛和深远的公共决策。在决策的过程中,如何考虑各方利益、如何保障利益和谐,既涉及现在的代内利益相关者,如属地政府、居民、投资者、经营者、旅游者,也涉及代际利益相关者,如后代子孙,还涉及旅游资源。因此,如何做出正确、可持续的决策非常重要,而决策是否可持续、是否正确的关键就是两个方面:第一是如何考虑各方利益;第二是如何保障利益的和谐。

其次是规划,即如何科学地进行旅游规划,避免规划失灵的问题。规划失灵是目前全国旅游发展当中普遍性的问题。政府或景区往往花费巨资去请一些知名专家,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在旅游规划的设计之上。但在很多情况下,这些规划都成为了摆设,对景区、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没有发挥实质性的指导作用。

最后是开发,即在招商过程中应该如何避免制度性的缺陷所带来的招商失败。招商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何避开招商陷阱?通常招商陷阱有三种类型。一是恶意圈钱。二是力不从心。找一个企业做一个工业项目和一个旅游招商完全是两码事,做企业做产品简单得多,但是要开发一个景区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三是理念差异。人们对旅游需求、审美、产品、经营等,在理念上有差异,不能跟区域协调配套,都会导致招商失败。

三、旅游发展观转型

我国旅游业经历了30多年发展历程,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以往的发展观也随着旅游发展浪潮高涨而面临挑战。要想适应目前旅游业发展态势,就需要旅游发展观的转型,而其关键在于明确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开发与保护问题及产品同质化问题。

首先是开发与保护问题。过去的发展总把开发与保护对立起来,现在即便是在保护前提下的开发,但归根结底还是开发。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什么是旅游资源、什么是开发,直到现在都没有人做一个很明确的界定。笔者认为开发不是破旧;开发不是投入,其实很多旅游资源不用投入,它就已经存在;开发不等于修路、建房、建景观,如果把开发等同于破旧,等同于投入,等同于修路、建房、建景观,那这样的开发观念势必会影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旅游开发的认识与什么是旅游资源的认识直接相关的是何谓旅游资源。笔者认为,旅游资源指一种良好的民风民俗,保持了自然的良好的生态和一种居民生活场景,所以成为了良好的旅游地。

其次是产品同质化问题。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同质性产品的出现比比皆是。目前,旅游景区景点广泛存在的开发热、旅游热、规划热、产品建设热、经营热都同质化的问题。很多情况下甚至还出现了照搬某些模式的情况。对于景区与旅游目的地的发展,首先需明确什么是市场,什么是产品,什么样的需求才是可持续的。

四、结语

在旅游发展浪潮高涨的今天,回顾我国30多年来旅游发展的历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在全国各地争相发展旅游业的形势下,也许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冷静地沉思什么样的发展对于旅游业而言才是可持续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旅游发展、开发的过程怀着敬畏、感恩、欣喜之心,秉承求索、追问、慎独之神,宁可不为、不要胡为,宁可少为、不要多为,宁可慢为、不要快为,以确保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涛,张秋菊,赵连荣.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概述[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1).

[2]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吴净,李好好.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北方经贸,2003(01).

*本文系贵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自然景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研究(项目编号:GDQN2011019)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科技学院)

作者:覃雪

旅游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 篇2:

关于桂林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摘要】要充分认识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性,正确把握其在旅游市场中的作用和意义,以“解放思想,赶超跨越”的方式,从多方面考虑,合理规划,综合治理,加速桂林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进一步扩大桂林旅游的知名度。

【关键词】桂林;民族文化;旅游建设;可持续发展

民族文化旅游,因其地域性、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传统性等特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民族文化旅游也在世界旅游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桂林作为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要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山水名城,就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成分。如何以“解放思想、赶超跨越”的思维,探寻桂林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桂林旅游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效方式,是当前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桂林旅游知名度、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如何认识桂林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民族文化旅游是指以民族文化为载体,引导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特点进行审美观光的旅游市场和旅游活动。民族文化既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又是极其宝贵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桂林是个典型的南方少数民族集聚区,有壮、瑶、苗、侗、回等5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6%。在长期历史进程中,这些民族集聚和沉淀了极具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的民族文化。因此,在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过程中,民族文化旅游是当地文化旅游产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充分利用桂林民俗风情的特色,开发民族文化旅游项目,是极其重要的。

一是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有助于推动整体经济的增长。桂林市及其所辖十二县都有丰富的自然美景,许多地方还有众多浓郁的民族文化资源。桂林因为多彩多姿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越发凸显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据统计,桂林市2010年旅游接待总人数达224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68.3亿元,

2011年,桂林市接待游客总人数超过300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超过150万人次,而这些旅客,有很大一部分是受到桂林的民族文化影响而来的。可见,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即可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又有利于吸引大量的外地游客,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有助于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近年来,桂林分别在西班牙、瑞士、奥地利和俄罗斯等20多个国积极拓展国际旅游市场。“桂林旅游大篷车”也及时将民族旅游的宣传打入北京、深圳、南京、上海等20多个国内城市促销,并与国内30多个城市建立旅游联盟和“西部中国”旅游营销体系,推出精品民族旅游线路。桂林利用文化交流合作为民族文化旅游搭建平台,推动了当地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从2007年开始,桂林还连续举办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及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并使其永久落户桂林,这是宣扬桂林民族文化的极好契机。

三是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有助于桂林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桂林民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而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载体,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旅游这个载体,可以促使大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重新得到开发和恢复。比如开展民族文化节庆活动、保护建筑结构和服饰文化就是最外在的表现形式。据调查,桂林民族节庆活动有140多个,正常开展活动的有90多个。在这方面,桂林通过举办“山水与文化旅游节”,各县区尤其是恭城、龙胜和资源等民族地区通过自己的特色节庆,弘扬了民族文化、对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在民族文化的传播上,阳朔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的创意,成为一种典范。

二、如何正确把握桂林民族文化旅游的现状

近年来,桂林加强了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民族文化旅游整体形象得到提升。

一是具备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除了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和漓江山水外,具有浓厚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还包括恭城文庙武庙、龙胜龙脊梯田、兴安灵渠、猫儿山、资源资江漂流、五排河漂流、八角寨、宝鼎瀑布等数百处。

二是具备强大的文化旅游品牌效应。近十余年来,桂林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城市、中国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奖、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称号,也是国家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一些民族地区的景点也相继获得国家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荣誉。

三是具备良好的民族文艺与节庆旅游基础。桂林的民族文艺活动主要表现载体有广西大鼓、桂剧、广西文场、傩戏、山歌、渔歌、龙船歌、彩调剧、桂林杂技、桂林渔鼓、桂林弹词等。节庆活动包括资源河灯歌节,壮族三月三传统歌节,苗族苗年,临桂禁风节,恭城桃花节、月柿节以及红衣节、渔火节、农具节、米粉节等等,这些民族文化活动都是很有吸引力的旅游基础。

四是桂林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桂林乡村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的步伐,提高乡村旅游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桂林旅游和农业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桂林旅游产品的类型,还带动了民族地区新农村的建设,带动了农副产品向旅游商品的转化,促进了传统农业向旅游农业、传统农民向旅游从业者、传统居住型乡村向旅游接待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转变,使乡村旅游真正成为富民、惠民、利民工程。在开展民族村寨旅游活动中,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学艺术得以挖掘利用,增加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含量。

五是桂林民族旅游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当前主要的问题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民族文化建设没有得到重视,民族文化的创新改造力度尚待加强。有的民族风情展示成为失去民俗内涵的作秀,难以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挑战,有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还没有做强做大,缺乏整体宣传和包装。另外,民族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已开发的旅游景区精品化及相互间横向联系不足,没有形成整体形象和文化特色,文化品味高的旅游商品数量甚少,民族文化旅游景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一些旅游点的景区开发建设、保护与管理不当,原始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等问题也很突出。

三、如何加速桂林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全面构建民族文化建设体系。要积极发挥党委、政府的牵头引导作用,发挥有关部门的协调联系作用,扶持民族文化建设。要从政策、人力、物力、财力上,着力构建起桂林民族文化建设体系。要建设民族文化旅游示范点,尽力完善村寨基础设施和民族标志性建筑,体现各民族建筑特色。要继续加大民族节庆活动的举办,逐步恢复民族服饰等民族符号,相对保存民族歌舞、恋爱婚嫁、时令节庆等习俗,在此基础上建设或保护静态的、动态的民族生态博物馆。如:祠堂、风雨桥、吊脚楼等。要加大对民族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桂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多方不利因素限制了其科学、健康地发展,要积极采用多种开发形式与合作方法,加大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全方位利用民族文化优势,积极申报珍贵民族文化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继续组织各类民族文化的创新,推出诸如“印象刘三姐”“浪田瑶家迎宾舞蹈”等民族文化精品,要利用秀美风光和浓郁的风情,打造桂林民族文艺创作基地,提升桂林民族文化影响力。

二是要加大对民族文化宣传和保护的投入。为了树立民族文化旅游良好形象,要加强对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统筹规划,强化桂林民族文化旅游精品意识,开展各种宣传推介活动,要充分发挥重点景区的龙头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境外传统客源市场,加强民族文化产品市场建设。要设立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加大对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地域环境的保护,避免过多过滥的旅游活动造成对当地人传统生活的影响,要加大对抢救保护民族有形和无形文化的投入,特别是对历史文化、历史文化古城、文物古迹的挖掘整理和抢救保护的工作。要推进民族文化旅游基地开发建设,以历史文化名城、民族风情旅游县城、旅游小镇、民俗风情旅游园区和民族村寨为重点,开发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基地。

三是要综合各方面因素提高民族文化旅游的管理。要使大桂林民族旅游开发利用的结构趋于平衡合理,必须使民族文化旅游真正打好文化牌,提高旅游品质,满足游客越来越高的旅游需求,并且实现开发利用效能的提高,增加旅游收入,实现政府、游客、旅游目的地群众的共赢。这就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的改善,从而达到提高民族文化旅游整体水平的目的。比如加大民间群众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规范控制民族文化演出和旅游纪念商品两个市场,取缔纯粹的假民俗表演,抑制旅游纪念商品泛滥。要强化民族文化个性和特色的发掘和宣传。要系统规范地整理出各民族文化中有群众基础和民族特色的标志性事件进行宣传,同时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民族文化特色知识的系统培训,强化宣传和介绍桂林不同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能感受和了解到民族文化差异,满足差异化旅游需求。

四是要进一步拓展乡村旅游建设。民族文化旅游离不开乡村旅游。桂林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应当促使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逐步相结合。要依靠旅游开发帮助民族地区的农民实现脱贫致富,在旅游开发中引导农民发展多元化的农村经济,生产游客欢迎的旅游商品。鼓励当地少数民族利用农闲时间制作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等旅游商品。桂林乡村旅游要打精品牌,要以当地传统文化为载体,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如继续改良恭城的中国瑶族盘王节暨恭城月柿节,盘活资源的河灯歌节和龙洞峡乡村旅游项目等,要进一步探索出一条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地方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生态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彭志雄

作者:钱开胜

旅游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 篇3:

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

摘要: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把自然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发展模式,以实现经济与生态双重效益。本文分析了马山县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并结合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一般模式,针对马山县域特点,探讨了马山县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种较为成熟的旅游形式。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播和渗透,人们开始倡导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于是绿色旅游及绿色消费席卷全世界。随着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日益突出,乡村生态旅游应运而生,与传统的乡村旅游相比,更加注重保护乡村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生态环境,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根据马山县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把旅游业培育成马山县支柱产业,发挥旅游业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正符合马山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马山县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现状

(一)区位概况

马山县位于广西中部,居红水河中段南岸,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南宁市、河池市、百色市、来宾市的四市结合部,区位条件优越,交通十分便利。纵贯该县的都南高速拉近了马山与南宁及沿海发达地区的距离,使马山融入南宁一小时经济圈内,随着金南线快速城际铁路线(贵阳经金城江——马山——武鸣——至南宁)、平果至来宾高等级公路(经马山县)、西江黄金水道等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这些交通优势,能吸引周边各市县游客的到来,对于马山旅游业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旅游资源概况

马山县开展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基础。马山县地处南亚热带,全年气候湿润温暖,日照充足,四级气候宜人,山奇水秀,喀斯特地貌构造的熔岩蕴育了丰富的自然景观,适合休闲观光旅游。境内的旅游资源种类众多,主要的自然山水风光游有大明山自然保护区、“世界十大名洞”之一的金伦洞风景区、银龙洞、广西“八大美景”之一的红水河画廊、有神奇美丽的永州地下暗河、金钗石林城堡和陇灵穿岩旅游景区、南蛇岭森林公园等;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千年历史佛教圣地灵泉洞、灵阳寺;农业旅游及乡村旅游资源有“天然氧吧”之称的弄拉生态保护区、古寨乡金银花基地、里当鸡等乡村游;红色旅游资源有革命大本营等中共那马地下党的革命活动遗址;民俗旅游资源有壮族、瑶族民俗风情和少数民族服饰等极具地方特色人文风情。

(三)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马山县的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是旅游景区建设起步较晚,旅游资源的整体水平不高,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目前开发有自然生态环境游、自驾游、节会文化体验游、休闲度假游、民族风情游等品牌线路。在马山境内,只有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和金伦洞是国家A级旅游风景区,且现在尚在开发中;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北麓虽属马山境内,但知名度比武鸣的差;金伦洞旅游是马山旅游名片,开发已有十年,但是相关的并没有开发起来,旅游资源潜力没能充分发掘,有独木不成林的感觉。其他的旅游景区级别较低,旅游景点过于分散,规模小,资源的非凡性不突出,对外知名度不高,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弱,从而导致客源市场较小。

马山境内虽然有高速公路、国道等干线交通网络,但是县内旅游交通线路主要为县道,级别低,路面质量低劣,路网规模小,未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路网,导致从县城到各景点的交通通达性差。

由于马山县旅游资源的级别低,集群状况不好,对游客的吸引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对省外、国外游客的吸引力更小。客源主要以南宁市、周边市县地区为主;以近距离的短期短线旅游为主;景区游客的逗留时间短,游程主要为一日游。

二、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模式

(一)乡村生态旅游的主要特征

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是乡村旅游资源、乡村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相互融合的一种综合性旅游。虽然我国早期的山水旅游活动中就包含朴素的生态旅游思想,但是这种新兴旅游形式与传统的乡村旅游和一般意义的生态游相比,有自身的特点。

乡村生态旅游主要依托乡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其生态环境、乡土文化有机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生态旅游形式,乡村生态旅游产品中包含生态体验和生态教育的成分和功能。

乡村生态旅游的活动空间在乡村,以乡村为客源集散地和旅游目的地;不仅满足游客的休闲需求、还包含生态体验和生态教育需求。乡村生态旅游将乡村这一特定区域的资源有机整合,开展生态旅游、乡土文化体验旅游、农业观光旅游、民俗民风旅游、农耕文化旅游、乡村文化休闲娱乐等不同层次旅游产品。在开发旅游产品时考虑到社会经济效应和生态环境效应。社会经济效应主要是体现在乡村旅游的开展能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民增收,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和促进新农村建设及城乡和谐发展。生态坏境效应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意识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优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上。

(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

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有三个阶段模式,即自发式发展模式、自主式发展模式和开发式发展模式。

自发式发展模式是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早期萌芽阶段。农民适应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自发形成的个人和小团体为游客提供观光服务、休闲旅游服务,如农家乐、果园采摘等乡村生态旅游产品,以当地资源为依托,旅游主题不明确,仅作休闲调剂和增加农民受益为目的。

自主式发展模式是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初期经营阶段。在乡村生态旅游理念指导下,政府、企业和社区主动参与经营,借鉴并吸取成功、典型的乡村生态旅游经验,发掘乡村生态资源环境优势,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形成规模化、集结化、上层次的生态旅游品牌。提高乡村知名度,巩固和壮大农家乐、果园采摘、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

开发式发展模式是乡村生态旅游的成熟经营阶段。在政府扶植和引导下,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参与开发,形成有一定规模和层次的、具有抵御风险能力和地域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产品产业。通过整合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以发展、创新的理念,针对旅游市场需求适时更新特色旅游产品,强化乡村生态旅游的活力和生命力,优化乡村生态旅游环境,树立地域性特色旅游品牌;由于有明确的旅游主题、活动和相应的配套设施,旅游客源市场稳定,使乡村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得到良性循环发展。

三、马山县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构建

(一)以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自发式经营模式

由于马山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尚不完善,在旅游发展的阶段把握中应十分注重梯度开发,循序渐进,切不可妄想一步到位。同时在构建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上要敢于创新,大胆尝试,对于旅游发展模式的选择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式。马山县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合作形式和合作领域上不断创新,积极引领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特色乡村旅游及特色旅游农产品品牌化[1]。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和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乡村或者乡镇,不仅这些乡镇拥有比较独特的乡村文化,生态农业景观,在开发的过程中,投入较少,但是乡村文化保留最真实,能够比较好的体现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例如古甘蔗种植基地、竹笋加工产业化基地、朗瑶乡金银花产业基地、乔利乡无公害蔬菜基地、六合旱藕加工产业基地等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景观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发挥产业链中的优势,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弄拉生态旅游模式在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理念下,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资源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组织农民入股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其独特的旅游发展模式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总体而言,在发展模式选择中要基于所在区域的条件及旅游资源本身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这样才能够达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效果。

(二)以政府主导型的开发式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在发展乡村旅游实践中,由政府负责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和宣传,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公司负责开发旅游项目、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当地农民通过培训,参与民俗风情表演,工艺品的制作,增加致富。如红水河百龙滩景观为基础配套开发的农业生态旅游景区,规划以红水河优美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条件,建设的红水河游船观光、水上娱乐体验区、民俗文化体验、旅游休闲度假、特色美食体验等多个旅游项目,红水河沿岸村庄、农户将在旅游开发中受益。如定乐江生态旅游景区在规划时将定乐江绿谷生态园(占地350亩的高科技农业生态园)纳入其景区内;以特色民俗文化艺术为依托的乔老生态民族园景区,以原生态民族文化为主题,以农业科技、农业生态为基础,开发特色民俗风情体验,特色农牧业科技培训及观光体验、特色餐饮及商务会议度假等旅游产品。

四、结语

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涉及到旅游地、客源地、旅游通道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发展的模式受到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区域政策的影响,根据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生态旅游的开发都应在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的开发利用乡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经济效益,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 李维祥.马山县农业旅游发展现状与探索[D].广西大学,2012.

[2] 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2011,36 (1):106-112.

[3] 张延毅,董观志.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1997,17(2).

[4] 袁香香,武邦涛.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概况[J].安徽农业科学,2007.

[5] 张艳,张勇.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J].经济地理,2007,27(3):509.

[6] 吴惠敏.安徽文化旅游深度发展的文化促进[J].江淮论坛,2009(2):174.

[7]李永乐;张宙;陈远生.澳人利亚可持续旅游发展举措及其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7,(3).

[8] 邱云美.欠发达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2):335-336.

作者简介:

唐银青(1984—),女,壮族,广西都安县人,经济师,硕士研究生,单位: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区域开放与经济发展

张鹏飞(1987—),男,汉族,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单位: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区域开放与经济发展

作者:唐银青 张鹏飞

上一篇:新时期食品工业工程论文下一篇:项目经管下建筑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