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旅游企业管理的战略分析及发展路径探讨论文

2024-05-04

新常态下旅游企业管理的战略分析及发展路径探讨论文(精选6篇)

篇1:新常态下旅游企业管理的战略分析及发展路径探讨论文

新常态下旅游企业管理的战略分析及发展路径探讨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旅游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在新经济常态下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旅游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保存现有的市场份额,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快自身的转型升级,用战略和发展的眼光来促进自身的良性发展,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为人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多元化的产品。本文就对新常态下旅游企业管理战略和发展路径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战略目标

对于发展战略目标而言,其是旅游企业将经济成果转化为实现理想的结果,能够具体体现企业的使命,对企业战略的实施及决策进行合理评价,继而调动员工的工作创造性和积极性。因此旅游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树立科学的发展战略目标,鼓舞士气,让全体員工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增强企业的凝聚力[1]。当然企业在制定目标时应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能一味将获利作为企业终极目标,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念、长远观念和大局观念,从目标分析、目标拟定以及目标评价等阶段来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只有这样,旅游企业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获得生存与发展,有效抵挡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继而实现自身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必须要从市场实际发展情况出发,适当变化产品价值,提供市场所需的旅游产品;同时企业需要不断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使其满足自身的实际发展要求。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政策,如“营改增”政策、“供给侧机构性改革”等,为旅游企业内控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当前部分旅游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没有制定完善的内控制度,在遇到问题时缺乏切实有效的理论依据加以支撑,严重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2]。可以说,旅游企业的发展是以完善的内控制度为基础,只有构建系统完整的内控制度体系,才能落实相关的管理规范,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旅游企业的良性发展。

三、更新经营管理理念

旅游企业更新经营管理理念,采用先进的理念可以为组织和个人的发展提供动力和目标,加快企业的.文化的建设。虽然许多企业在实际发展中树立了经营发展目标,但是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致使自己在发展中的缺乏精神支撑,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撑和生命线,鲜明的企业文化可以充分发挥出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但是有些旅游企业往往忽视内部文化的建设,使员工难以有效融入到企业中,影响企业更好地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构建简单的文化往往还不够,旅游企业还应将企业文化建成内容丰富与形式多样的网络结构,包含权力结构、控制系统、组织结构、日常惯例等。在现代化的旅游企业组织中,大部分组织决策者都开始应用低权力距离文化,进一步缩小了等级标识,员工在这种的文化环境更愿意主动参与决策的制定,组织者也能及时获得相关资料,有力推动企业的发展。

四、加强优秀人才的储备

旅游企业作为我国服务性的产业,在实际管理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经济形势的变化。通常旅游企业具备大量的人力资源,主要是依靠人来创造企业的财富与价值,服务人员为顾客提供服务,让顾客感受到企业的总体水平及档次,从而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由于人是最难妥当管理的,这为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也能创设更多的价值,因此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加强优秀人才储备显得尤为重要[3]。旅游企业可以通过良好的福利体系和较高的薪资待遇来吸引与留住人才,如增加培训和出国进修机会等,或者是对员工的工作范围加以扩大,鼓励员工轮换工作岗位,以此丰富工作内容,增强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序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制定财务战略和品牌战略

财务战略主要是指企业利用财务管控的手段来优化配置企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以此保证资金流程的有效性及均衡性,强化企业的财务竞争实力,继而完成企业的发展目标。旅游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应该从自身财务实际情况出发,遵循适度性、适时性、灵活性、自控和优先等原则,科学确定融资方法及渠道,优化内部财务结构,提高资金的使用率,有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4]。另外,品牌个性的定位是旅游企业执行品牌战略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企业结合自身的服务和产品表现,对顾客感受加以理解,创设新颖个性的品牌形象,通过品牌创始人和品牌代言人进行表现,从而吸引顾客前来消费。品牌战略的实施主要是从公司名称、核心品牌、技术标号、服务商标等方面加以表现,在制定环节应遵循如下原则:联想丰富、含义积极;避免雷同、富有创意;兼容性强、高度抽象;紧扣主题、简单易记等,这样才能实现战略管理目标。

六、结语

综上所述,旅游企业要想在新常态下实现自身的发展,必须要从市场经济发展变化和自身实际需求出发,树立科学的发展战略目标,构建完善的内控制度,更新经营管理理念,加强优秀人才的储备,制定财务战略和品牌战略。这样旅游企业才能形成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更好地适应新经济常态的发展,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篇2:新常态下旅游企业管理的战略分析及发展路径探讨论文

摘要:认为要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必须做好五点工作,即保持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平衡、简政放权激发市场经济活力、加快农业发展夯实农业基础、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平衡区域发展、完善体制加强保障以改善民生。

关键词:新常态;深化改革;结构调整;市场活力;平衡区域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数越来越大,中国已经无法承受之前高速发展的负担,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增长率下降已成必然。从劳动投入看,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会出现下降趋势,这意味着全社会劳动投入增长将逐渐放缓。同时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我国较大一部分储蓄将被用作养老,这促使我国投资的资本增长将放缓。可以预见,我国未来经济将进入新常态,增长速率将从高速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并且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而实现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就中国经济未来所面临的问题,为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指明了道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解析了我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布置了今年经济工作,确定了经济政策的基本方向,更加详细地总结了经济新常态的新特征,为我国未来经济中长期增长奠定了理论分析基础。会议认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为克服困难,必须从八个方面入手,即注重满足人们需求、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我国在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同时也为我国20全面推进深化改革提出了方向和目标。结合以上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为年深化改革的工作应该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继续保持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平衡

2015年经济工作的任务,首先应是努力保持经济增长,“要求保持增长和结构调整之间平衡,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拖地的总体思路”。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顶层设计经济政策时,应权衡二者关系,协调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的和谐发展,避免因一味依赖扩大投资拉动经济,而错过转型最佳时期,进而阻碍经济的进一步稳步发展。调整经济结构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中之重,也是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初步核算如下图,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现比重约为10。2:42。8:46。0,第三产业比重近年来虽得以明显提升,但与国际比较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转变结构必须以平衡三大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促进结构与中国国情相适应,为经济长久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永久动力。对于第一产业而言,必须以第二、三产业发展为基础,以生产资料资源流转为纽带,带动第一产业的发展,实现第一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专业化。第二产业则必须实现包容性、可持续性发展,其重在提高国家工业化水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着重发挥人力资源与软科学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迎接新技工时代的来临。而第三产业则需协调高低端行业的发展,利用中低端服务业吸收就业人口,解决就业难题,并以高端服务产业发展为重点,辅助其他产业转型,改变消费结构,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的有序、有效的改革。在促进产业转型、平衡三产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可以在每一行业中设立技术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技术、资金支持,力求以示范企业带动产业革新与转型。当然各级政府在注重平衡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关系的同时,应该着力发展科学技术这一“第四产业”的发展,力图通过科技带动其他三大产业的革新升级。

二、优化政府与市场关系再造市场经济活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15年第二点工作任务是积极发现培育增长点,“要求各级政府在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是必须依照‘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的原则,激发我国的巨大经济增长潜力”。为此各级政府需优化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构建市场平台、实践人才强国。政府需通过简政放权,减少经济增长对政策刺激的依赖,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杠杆,以增加民间投资效率、刺激大众消费,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减少对市场经营主体的干预,打破垄断,鼓励竞争,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增强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在市场中的独立经营能力,同时引导国企提升管理能力,加快国际化进程,以实现经济的成功转型。在此基础之上,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手段,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平台。平等保护各类资本,发挥民企反应快速的有点,以加强民营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升民营资本投资效率。并且利用倒逼手段,迫使国有企业实行市场化改革,打破垄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当然在给予民营企业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各地区可因地制宜,发挥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各自比较优势,利用国有企业的实力与民营企业的活力激发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而促进我国企业的战略调整与全面升级。人才强国的实践也是不可或缺,而本次经济会议也明确了人力资本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地位。目前,中央及各级政府虽然已制定了中长期的人才发展规划,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是国家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国力的根本保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未能得到有效利用,未能深层次的挖掘人力资本的潜力,其发展严重滞后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为深入践行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应以调整与优化人才结构为目标,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招人、留人、用人体制机制,并辅以资金项目等政策制度上的支持,构建国家级、区域性的专业化人才交流中心,以增强对人才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解决农村“三农”问题

篇3:新常态下旅游企业管理的战略分析及发展路径探讨论文

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民族地区过去的封闭性使得资源得以保持完整,而且大多数边远民族地区又多处于相对不发达状态,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态。开发旅游能给民族地区提供极大的发展机会,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就业问题,改变当地传统的经济活动模式,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使得民族地区能够在旅游业的带动下脱贫致富。同时民族地区发展旅游有利于提高各民族积极性、凝聚力和向心力,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形成民族特色,将其展示给旅游者,有利于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意识、民族优越感、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所以由此来看民族地区发展旅游至关重要。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了“新常态”,对经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作为一种最具活力的经济形式,旅游业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元经济等方面潜力巨大,在拉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和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方面也有突出贡献。因此在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方向。所以本文对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和主要问题,以及经济新常态下旅游业转型发展的路径进行了分析。

一、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旧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虽然经济总量取得了持续增长,但这种高增长是不平衡的,是以GDP为中心、以投资为主导、对技术进步重视不足的粗放式增长,本身对经济的稳定造成了伤害,所以经济旧常态自身就有着向新常态过渡的内在要求。

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要“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在这一阶段经济的最大特点是速度“下台阶”、效益“上台阶”,其中有很多特征及转变涉及到旅游发展方向的调整及转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增速向中高速增长换挡

中国经济“旧常态”下具有的鲜明特征是经济增长率的持续性上升,增长速度的新常态即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这被普遍认为是经济新常态最基本的特征,一个经济体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后,经济增速换挡回落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另一方面,经济长时间的高速增长,对资源、能源环境必然带来很大压力,这种高速度是不可持续的,那么旅游的发展中也应从追求规模回落到注重集约和效益,这就要求必须在转型升级与合理增速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把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

(二)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消费拉开档次,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现稳定增长态势,2014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62394亿元,比2013年名义增长12.0%(如图1所示),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2%,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进一步凸显,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同时信息消费的增长也是个性化消费的一部分(如图1所示),我国网络零售市场规模,从2010年的5131亿元扩张到2014年的278982亿元的规模,呈现出爆炸式增长,并且网络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逐年上升。所以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需求,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民族地区来说,旅游发展要满足当下个性化的需求,要逐步适应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旅游市场竞争。

(三)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动力和发展方式发生转变,增长的主要力量将转向依靠转型升级、生产率提升的创新驱动。过去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是驱动中国快速运转的重要动力,时至今日大多要素价格在发生着质的变化,依靠要素成本优势驱动、投资驱动、大量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创新驱动成为中国经济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从粗放型经济增长到集约型经济增长势在必行。我国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对于旅游发展更是如此,过往的经济发展中一些地区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导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经济新常态下旅游的发展应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正确处理旅游发展、经济增长和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减少污染和环境消耗,优化资源配置,逐步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创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这是经济新常态的又一大特征。其中互联互通指各地之间通过公路网、铁路网连接而派生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这在客观上要求每个行业及企业都需要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创新进行深入思考,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大潮中主动作为,努力抢占发展新常态中的战略制高点。互联网+的大力推广,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创意产业的发展,这些都对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同时也提出了很大挑战,旅游的发展也要着重考虑互联网和传统旅游业态的结合,积极创新旅游发展新业态。

总之,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在发生全面的变化,服务业比重上升,消费的贡献率上升;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开始转向创新驱动;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日渐明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主流;出现了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的创新。经济新常态这种大环境、大政策为旅游业持续、强劲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基础和环境。但是这些利好因素是一个逐步释放的过程,不会立竿见影。

二、当前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63.7%,且大部分分布在偏远的西部和中西部地区,区内地理条件复杂多样,自然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还有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品位较高,形成了庞大的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体系,这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依托,所以开发和合理利用这些旅游资源对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新常态的提出,民族地区在长期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方向以及形成的套路应该顺应经济新常态提出的各项要求。以下是对提出经济新常态之前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态势和主要问题的分析,以此来对比新常态的旅游业发展,更好的提出在经济新常态下民族地区旅游业转型发展的路径。

(一)旅游产品同质化

某一民族区域中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应该是与其他地域明显不同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或自然风光,伴随着民族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逐渐成熟,在地方政府、旅游公司和当地社区的共同推动下,很多地区的旅游在形式和内容上逐渐表现出简单化、标准化、模式化和同质化的趋势。不同类型旅游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固定和标准的发展模式,盲目进行同类型的旅游项目开发,从住宿、饮食到观赏民族风俗等,都趋于简单化和标准化,可供游客选择的余地很小。这样虽然便于管理,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族文化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这种“麦当劳化”的结果是旅游产品同质化倾向明显,民族地区很多旅游产品在规划设计上缺乏创意,主题相近、内容趋同、理念相近、形式单一,没有地区特色,忽视了市场需求。民族地区这种标准化的开发有悖于经济新常态下越来越碎片化的市场需求和旅游者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趋势。只注重外在品质而忽略内在文化内涵,最终会影响民族地区的旅游品质和旅游资源整体优势的发挥,只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才能赢得竞争优势。

(二)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具有高度的观赏性,但其生态系统也十分脆弱,生态容量对旅游人数具有很大的限制力,超过一定的承载力后易出现生态自我修复困难。20世纪初我国经济增长率持续上升,随之而来的是民族地区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在这种经济态势和利益驱使下,这种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必然缺乏对资源环境和市场的科学评估以及缜密的规划。而且频繁的旅游活动会直接引起环境质量的降低,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企业的运作、游客的涌入,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污水任意排放、垃圾随意处理等,都严重危害了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降低了旅游地的生态质量,造成水体、大气和土壤的严重污染,反过来又会给游客留下较差的印象,恶性循环不利于民族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粗放型旅游发展效率低下

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这一对基本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和数量始终决定着产业发展的路径。旅游业也是如此,在之前的观光旅游时代,民族地区旅游蓬勃发展之时采用的是“物质资本投资优先”的发展思路,属于粗放式经营发展方式。西部有些民族地区为了加快致富的进程,对旅游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以及旅游项目盲目开发、重复建设,旅游总体为粗放型经营格局。但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动力和发展方式都发生了转变,从依靠要素成本优势驱动、投资驱动、大量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向主要依靠转型升级、生产率提升的创新驱动型增长,即从粗放型经济增长到集约型经济增长。民族地区这种粗放型发展不再顺应新常态的要求,所形成的旅游供给难以适应市场需求,所以能够向“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优先”的集约化发展转变是决定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

(四)旅游信息化技术应用滞后

随着经济新常态下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多产业都进行了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为了给旅游者提供更好地旅游产品和服务,旅游更应以此为支撑不断创新。但对于很多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来说这是很大的挑战。民族地区在旅游的智能化和专业化方面较为欠缺,许多企业依旧是服务和管理成本较高的传统企业,新型旅游服务企业很少,那么就很难主动感知旅游者的实时信息,满足有个性化需求的消费者,实现对游客的最佳服务,滞后的旅游信息化技术应用与经济新常态下新技术以及新业态的发展方向并不相符。

三、经济新常态下民族地区旅游业转型发展的路径

2014年8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31号文件),重点放在了“改革发展”上,所以如何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实现旅游业的新发展,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根本,旅游业作为民族地区一种最具活力的经济形式,其发展也面临着转型。以下是对经济新常态下民族地区旅游业转型发展路径的几点论述。

(一)满足个性化的市场

个性化、定制化消费在中国大规模地兴起,以及社会经济信息化带来的便捷和选择众多的网络消费市场,这些不仅颠覆了传统的消费模式,更全面激发了消费潜力,对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和市场结构都有极大影响。在这种大环境下,民族地区而言,首先要了解经济新常态下的消费者对产品与服务等的偏好,以需求为中心,不断创新旅游产品和消费模式,找准目标市场,明晰市场需求,给予旅游者更多的选择权以及可以定制化的消费服务,走品牌化、品质化、差异化的竞争之路,否则会在新常态下失去生命力。尤其是对于市场上出现的大量“80后”、“90后”消费群体,需要考虑其对民族旅游的内在需求和禀赋变迁。其次全域旅游也是适应多样化、多层次旅游消费需求的发展方向之一,它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全域旅游强调旅游的核心体验,注重旅游质量,不只是旅游景观的表层观光,也强调旅游体验圈层和休闲品质,符合现代消费的理念。在经济新常态下,生态圈的构建中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优势,不仅包括差异化的景观,也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空气质量等以往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被忽略的因素,减少譬如全国大面积的雾霾天气对旅游的影响等。

(二)推行绿色环保发展模式

民族地区中那些建设规模、速度、布局和档次超越了市场实际消费能力或高估了潜在消费能力的开发必然会带来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这种只强调多投入、增加数量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是不可取的,必须进行转型,以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做到适当开发和有效保护相结合。民族地区旅游企业的发展也要摒弃传统游客数量型的发展模式,应重视游客质量,把旅游绿色出行和生态环境维护作为经营的核心目标。同时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根据生态资源的承载能力,建设低碳环保的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利用科技水平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根据自身生态环境的优势开发高价值的生态休闲绿色旅游,不仅可以优化环境,还可以吸引旅游者。

(三)以创新为驱动向集约型模式转变

在“旧常态”下民族地区的旅游投资者急功近利,存在大量的传统开发、复制开发和粗放开发,热衷于“大手笔、大项目、大投资”,把“新、大、高”项目的招商数字、开建进度和投资额指标层层分解,以此作为“政绩”考核指标,而忽视已有景区、酒店的完善、消化或转型,所形成的旅游供给难以适应市场需求。所以在经济新常态下民族地区应切实推进从粗放式的资源消耗向集约型开发转变,对自然资源实行严格的用途管理制度,通过效率和效益实现增长,同时旅游投资也亟需转型。从旅游产品升级入手,创新旅游投资方式,以当地民族特色为出发点,创意开发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利用能够反应本土生活及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并通过不断创新,成为民族地区旅游的一种特色体验,可以强化当地的旅游品牌形象,推动研发创新的旅游产品,以适应乃至引领旅游消费需求。同时以创新为驱动发展旅游企业,无论在开发、配套、组织管理、运营流程、制度还是诸如网络预订酒店客栈,团购门票、餐饮等旅游服务方面,无论是内部创新还是必须依赖外部环境改善的外部创新。

(四)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大力发展智慧旅游

民族地区经历了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在经济新常态下,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大量涌现,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并且旅游消费升级换代,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不断融入融入,民族地区旅游业实现智能化、专业化、品质化、特色化的转型升级成为发展趋势。民族地区要改变传统旅游企业的组织形态和经营形态,融合发展旅游业内相关要素,甚至跨业跨界融合,结合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以及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等。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与旅游业的深度结合,给旅游业带来全新的模式,推动创新变革,促使智慧旅游不断发展,智慧旅游也使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有了更广阔的可落实空间,是民族地区传统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和路径。智慧旅游催生了新型旅游服务企业,例如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促进了传统旅游服务企业的转变,来实现对游客的最佳服务,同时降低服务和管理成本;还能使旅游管理部门有能力获取更多关于游客的实时信息,在游客疏导、救援、投诉处理等方面,更加便利和高效,而且可以通过游客使用智能移动终端的数据,来对游客的行为进行分析,进而为政策、标准、预测等制定提供依据。

任何技术的渗透都不构成智慧旅游的全部,只有把技术的智慧和人的智慧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智慧旅游的宏伟目标。因此民族地区想要求得长足发展,必须认清谁是新常态下的消费者、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与服务等,发展智慧旅游,整合相关资源,通过引入技术手段,使传统旅游要素形成旅游产品的过程以旅游信息的方式表现和传播,这些旅游信息的交换、传播反过来促进旅游业各种要素关系的进一步优化,使旅游价值链更加完善,旅游信息更加通畅,也能够促成新型旅游信息服务企业的产生和发展,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四、结束语

篇4:新常态下的企业发展路径

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相比,中国经济步入以中高速增长为标志的“新常态”,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更意味着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区域不平衡创造的发展空间依然巨大,消费结构升级潜力有待充分释放。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重点领域改革好戏连连,更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不断泵入活力和动力。

中国经济蓄势已久的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正在发生,一系列新亮点频频闪耀。

创新驱动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深化改革元年,在新常态下运行的这一年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积极变化。比如尽管投入在减少,企业盈利能力并未衰减,反而有增,实现稳中求进、稳中提质、增效的目标;虽然投资、进出口两台传统发动机减速,而居民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8.5%,比资本形成增速提高了7个百分点等悄然发生的结构性变化已成为进入新常态的主旋律。

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名誉会长张梅颖表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

当前国际产业变革形成了几方面的新态势,首先是经济服务化,一些大的跨国企业都在从一个设备制造商转向服务商,这种服务化趋势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人力资本的高端化对教育体制改革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是制造高端化,在产业链中把最高端的核心留住,其他环节都是外包。第三是生产智能化,最典型的生产领域就是工业4.0,都是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D或者4D打印技术,这种基于网络或者传统的制造方式完全不一样。传统制造业强调标准化以推动规模化,有规模才有效益。新一代制造业强调个性化定制,没有模具,没有标准,也不谈规模。所以新一代智能制造将是制造业的革命性变化,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传统制造业占比很大,如果我们继续涛声依旧,不积极谋变,从而跟进产业变革,新一代制造对传统制造将是毁灭性的。第四网络化生产模式,就是把不同的生产工序,各自配制到成本最低的区域。用互联网进行整合,甚至可以实行零库存的管理。第五绿色化,我国环境承受力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上限,必须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要按照生态产业链的模式设计工业园区,形成绿色化生产方式。

“国际产业变革这五方面的新态势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特征是一致的,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加强国际间的对话与合作,加快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是一个艰苦努力的过程,企业要科学把握、勇于创新。只有千千万万企业在自己发展模式中寻找到更好的发展出路,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结构调整才会见到实效,企业才能勇往直前。

新常态要持续3-5年

“作为谨慎的乐观派,我认为,转折期也是比较艰难的时期。而今年,明年会是最为艰难的阶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在峰会上表示,目前,我们处于新旧常态的转折期,这至少需要3年时间。

“我对新常态的理解是这么几句话,叫做低投入、中速度、高质量、优结构、好效益、新动力六个方面。”侯云春认为,新常态下,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所有制结构都要优化,而且关键我认为是企业结构要进一步优化。真正形成一个良好的企业生态,特别是把资源集中到优势企业手中。

至于为何要建立起良好的企业生态,侯云春以财政收入为例分析企业利润,我国工业的利润10月份负增长2.1%,1月份负增长4.2%,我国财政收入1-10月份增长8.3%,而2007年是增长了32.41%。足见企业“日子会怎么样”。

侯云春认为,新旧常态的转折期大概将持续3年。而作为“谨慎的乐观派”,在他看来,今年、明年会是最为艰难的阶段。

侯云春还提到,目前应该形成一个允许企业“安乐死”的环境。一些僵尸企业能够“安乐死”了,好企业可以更快发展,优势企业可以很快重组兼并,形成市场优胜劣汰。他提醒企业家,如果在结构调整当中,企业或行业一旦失去优势,应尽早转型。哪怕把你的企业资产要素交给那些经营比较好的、优势的企业家手中,哪怕赔一点也是值得的。

新常态下的新共识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敬琏认为,目前我国面临的“新常态”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发展,甚至是中速发展的通道;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规 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这两个特征的进度上有差异,前者已经成为现实,绝大多数人对此也有共识,后者却还是我们的期望,需要经过努力才 能够实现。如果仅仅是经济下行,质量效益没有得到提高,将出现两个问题:原来有数量扩张掩盖的经济矛盾、社会矛盾都会暴露出来;如果没有做到转向集约增长,经济下行速度会更快,经济矛盾和社会矛盾也会随之更快激化。所以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后者,即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

吴敬琏分析,能否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取决于改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已经提出多年,但是成效不彰,原因在于存在体制性障碍。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通过改革建立一套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制度和政策。

目前,中国政府的总体经济政策思路是: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吴敬琏认为,目前可取的方针是,在保证不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条件下,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推进改革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上。“现在的问题在于全国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率太高,这会引发散贷危机和跑路等等。可以采取6个措施化解:停止回报过低或没有回报的无效投资停止对“僵尸企业”的输血动用国有资产偿还政府的或有负债;对子不抵债的企业实施破产和重整,释放风险,但是要注意,对技术性的资不抵债,还是可以挽救的;停止“刚性兑付”;盘活由于粗放增长方式造成的死资产存量。并辅以灵活的财政政策,有很大的希望控制住 系统性风险。

nlc202309040714

吴敬琏说,目前,企业在粗放增长模式下“挣快钱”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企业必须靠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励的机构正中存活和发展。现在大家 对自贸区有一些误解。其实自贸区不是经济特区,自贸区是为创造一个贸易投资的赢商新环境。对外开放是倒闭国际改革的。企业家要认清这个形势,提高自己对贸 易投资新规则的适应能力,善于发现和抓住商机,更新盈利模式,咬定创新不放松,吸引人才和是他们的才能得到发挥,积极参与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变革。每一个 人都不是改革的旁观者,每一个人都要切实投入到支持和督促全面深化改革中去。这样我们才能更快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峰会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阐述了他对新常态的四点认识:经济新常态是面向新世纪,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性大框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新常态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阶段的特征;经济新常态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策略,是中国目前的最好选择;经济新常态是改善民生、优化环境、实现五位一体发展的最好策略。他着重指出,新常态不是一个凝固的静态,而是需要不断与时俱进的动态,只有动态才充满活力。

“深化改革的关键在于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一定是有法治有竞争的市场。”蒋正华说,而扩大开放则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生产要素、生产过程、市场上都要做到全球化。 蒋正华最后表示,国际其实也有新常态的提法,指的是一次危机之后的缓慢调整的过程,是被动的、消极的。中国提出的新常态则完全不同,它是积极的,不断前进、充满活力的。

展望未来,涅槃新生

新华都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认为,过去三十年,“中国奇迹”以及世界各国随处可见“Made in China”,是经济学界最感兴趣,也最受争议的现实问题。经济学家们或质疑,或困惑,因为传统经济学理论在解释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上总是显得有些苍白和无力。如今,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也是一个爬坡过坎的艰难阶段,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都是空前的。未来将何去何从?是涅槃重生,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还是光环消失,“奇迹”不复存在?

理论界探讨还在继续,中国已经用实际行动做了抉择:聚焦民族复兴“中国梦”大方向,顺应规律、顺应民意、顺应国际大潮流,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并进,适应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向改革要红利,向创新要动力,向法治要秩序,向公平正义要效率,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业新高潮,打造升级版的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实现由低端发展向中高端发展的跨越,促进“中国速度”转变为“中国质量”,促进社会和谐与增进民众福祉,正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和社会运行的主规律,也是2014年乃至今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表现。

“新常态”的微观基础,就是做好“Made in China”。曾经“Made in China”让我们迅速发展,走向世界;随之,“Made in China”也让我们饱受争议,屡受排斥;当前,我们要重塑“Made in China”的形象,新的中国制造将代表着打过自信、高端品质和领先实力,引领中国企业新发展。

展望未来,涅槃新生的中国经济,Made in China 的含义将更加丰富、积极。在关键领域上,我们更少地依赖国外高科技,大力提高国产自主化水平;在产品输出上,我们更少地依赖国外高科技,大力提高国产自主化水平;在产品输出上,高端机械制造产品将替代大量廉价消费品;在技术更新上,将融入更多创新元素,推动制造升级;在市场范围上,深入欧美国家,开拓非洲、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甚至在人才培养上将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在中国学习和工作。

中国,这个独特的改革实验样本和发展模式,难以用现有经济学理论完美解释,因此,更需要学术界的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也许,挑战经济学家们的下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以及升级版的“Made in China”。

凤凰涅槃既是古老的传说,也是现实的写照,更是未来的语言。我们祝福中国,祝福世界,历经熊熊火焰考验的艰辛之后迎来更加美好的前程。

企业如何应对新常态

适应新变化、新常态企业怎么办,应该寻求创新,增强内生动力和内在的活力。需引领工业经济的新常态核心是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要改变工业发展对投资驱动的过渡依赖,提高创新驱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

首先看应该转变观念,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国际上的双重压力,我们企业家们,应该转变观念,增强创新的动力。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寻求经济的深刻变革和调整,以新一代能源技术和制造业相结合,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相结合,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悄然兴起。比如说美国吸取了金融危机的沉痛教训,他一段时期过渡依赖虚拟经济,他吃了亏,成为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进而影响全球的经济。但是他能够吸取教训,及时地提出了再工业化,重振制造业,本土回归。美国的经济已经开始复苏,有所好转。

德国2013年提出了工业4.0,欧盟提出把工业占GDP的比重从2011年15.1%提高到2020年20%。日本也发布了制造业竞争策略,至于新兴国家正在高起点上迅速建立本国的现代产业体系。我们对照各国的新变化和新谋略,我们正处在2020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所以总体看我们工业制造业处在全球中低端。我们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行业和领域,比如说高铁,比如说核电,也有相当落后的甚至是完全依靠人工作业的小矿山、小作坊。我们要积极地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也要大力进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时候,还要淘汰落后,化解过剩产能。我们在精心谋划工业4.0的同时,要着力打造工业3.0,甚至不得不去补2.0的欠账。

比如说质量问题,美国也好,德国也好,日本也好,甚至韩国也好,他们是在2.0的时候解决了质量问题,我们到现在还没有解决,我要补2.0的欠账。当然我们也有有利优势,比如说我们有巨大的国力市场,工业化、城镇化巨大的需求,雄厚的资金积累以及外汇储备,这是其他国家甚至美国不具备。在发展的长途竞争中,我们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

我们要坚定信心,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和改革意识,前面吴老师讲出路只有创新,我说我们企业家首先要有创新的观念。第二要创新投资理念,控制固定资产的合理增长,大力调整投资结构,规范企业的投资行为。

企业家们注意产学研结合要在“用”上狠下功夫,推进研发成果产业化和商业化。多年以来实行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问题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据统计只有30%,当然不太准确,发达国家的转化率是多少?60%-70%,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40%,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水平。

实现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其中科技创新是最重要的方面。关键是成果转化,研发的目的全在于用。只有“用”才能进入市场,研发的成果不能局限于论文、样品、评奖、授奖,而是要把研发的成果从论文、评奖中解放出来,才能转化为切实的生产力。研发成果要变成工艺包,变成工业设计,变成实体项目,样品要变成产品,变成商品。

创新成果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用”的另外一个涵义用户自始自终参加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的全过程,用户的参与不仅带来了市场信息,带来了用户体验,而且能够从一开始和研发制造者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样使我们研发更有针对性,效率更高。而且产品的使用推广就有了基础,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自己的技术中心和研发团队,中小企业要力争做到专精特精,行业不同,研发的成果、研发的投入在销售中的比重不一样。但是我们都要加大投入,接近我们国际同行的水平。我们全国的大中企业的研发投入只占销售的0.9%,这个太低了。

要组织生产营销中的技术公关,骨干企业牵头,组成产业联盟,合力开展行业的共性公关,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与产学研相结合,要产学研用相结合,加一个用字。来自生产实践的重大科技难题,是科研院校、科研项目的源泉,企业也要主动了解科研院校的成果,主动承接成果的转化,提升行业企业的经济技术水平。

篇5:新常态下旅游企业管理的战略分析及发展路径探讨论文

策略分析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环境愈加复杂多变,经济危机带来的深层次影响愈加深刻,各国经济发展速度普遍放缓,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的压力接踵而至,已经来到了发展转型的交叉路口。我国虽然幅员辽阔,山川秀美,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目前只能被称为旅游大国而非旅游强国,在服务质量和层次等诸多方面,我国与旅游发达国家尚存在明显的差距,必须加快转变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式,才能追赶上世界旅游强国的发展脚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这种大背景下,为了应对世界形势的新变化,中国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构想,为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旅游服务贸易;“一带一路”;应对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7178

1旅游服务贸易的概念及特点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各国国民来往频繁,国际旅游业发展迅猛,逐渐成为了一个国家重要的创收来源之一。总之,旅游服务就是一种旅游业经营者提供给旅游者的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收取利益的综合性服务,包括住宿、餐饮、交通、通信、娱乐等各个方面。

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特点:

(1)就地出口:旅游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旅游者只能来到本地进行消费,经营者直接在本地区向顾客提供有形的货物出口和无形的服务出口并收取相应利益,而不能将旅游资源转移到别的地方进行出口服务。

(2)国际性:由于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日益发达,各国国民间的交流越来越方便,跨国家跨洲际的旅游也越来越便捷,使得国际旅游服务具有了极强的国际性。

(3)综合性:国际旅游服务涵盖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可以满足旅游者的任何需求。

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也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对一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产业升级有重要积极作用,也是提供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够平稳快速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现阶段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21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才逐渐开始发展旅游服务贸易,并且在短短三十多年时间内,已经从当初的一无所有、一穷二白发展到现在的旅游大国,出境游、入境游、境内游三个方面蓬勃发展,国内大部分旅游资源都得到了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吸引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民。

图1中数据显示,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为改革开放后到21世纪初期,这一阶段我国国际旅游服务业属于刚刚起步的萌芽阶段,旅游业创收情况较低,增长率较低,但已处于稳步增长阶段;第二阶段为21世纪后到2008年左右,这一阶段为中国入世以后,改革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旅游业收入增长较快,增长率较高;第三阶段为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受到全球贸易缩减的影响,我国旅游服务业也遭受影响,增长率较以往而言下降明显,但由于整体旅游市场已经打开,整体收入水平依然保持了一个较高水平。

由图2可知,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中所占比例较大,是国际服务贸易中的重要支柱产业。

22存在的问题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在出口市场上所占比例虽然整体呈现增长态势,但是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如美国、法国、西班牙,仍然还存在较大差距,竞争力较差,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见下表)。

3“一带一路”新战略下旅游服务贸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一带一路”概述

在2013年的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亚各国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这两者被合称为“一带一路”新战略思想。“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了东南亚和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通向欧洲,“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则是在海上将欧洲、亚洲、非洲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经济环带。“一带一路”新战略是立足于经济一体化日益加深,为争取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性战略,具有促进产业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意义。

在“一带一路”新战略中,作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也占据了重要地位。根据“一带一路”战略分析,未来几十年来,我国的对外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将是“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下的重中之重,必须重点分析重点发展。

32“一带一路”新战略将为未来中国以及世界旅游服务贸易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1)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设与成立为沿线国家提供了重要融资渠道。2014年10月24日,中国宣布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建设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一系列资金支持,供沿线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资源的开发等相关融资行为。

(2)为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一带一路”战略连接了东南亚东北亚至欧洲甚至非洲部分地区,是当今世界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贸易发展长廊,利用这一平台,我国旅游服务贸易有望进一步发展为多方面、多角度、开放性强的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强国。

(3)为我国成为制定服务贸易国际规则的领导者提供了机会。当今世界贸易中,新的贸易规则正在形成中,依托“一带一路”新战略思想,我国恰好赶上新机遇,有望在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过程中,提出包括旅游服务贸易在内的国际服务贸易的新的贸易规则,这将大大有利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

(4)“一带一路”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阻碍与安全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多为中亚、南亚国家,各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思想文化也不同,一些国家国际旅游业发展水平低,并且存在着阻碍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各种贸易壁垒和交通通信问题。此外,一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民族问题与安全问题也必须重视,近年来各种冲突不断,是阻碍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绊脚石。

4“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策略

(1)深化旅游消费结构的改革。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多为观光旅游,旅游服务方式较为陈旧,整体国际竞争力处于劣势状态,应当开发多层次多方面旅游产品,在娱乐文化方面进一步挖掘潜力,提高旅游业附加值,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升级。

(2)加强旅游行业人才培训,提高服务质量。我国旅游业鱼龙混杂,许多旅游服务从业者业务水平尚待提高,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利益,不利于我国旅游服务的长期发展,必须加强行业改革与规范。

(3)完善旅游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健全法制管理。只有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减少漏洞,才有利于提高整体服务质量,给旅游服务贸易创造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

(4)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对象。我国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发起者,占据了重要主导地位,在这一优势下,重点发展沿线地区的旅游服务贸易,既有利于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人民在我国的入境游发展,也有利于我国国民“走出去”发展出境游和国内境内游。

(5)加强我国国内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在国内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更加完善的情况下,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才能更加畅通无阻。例如推动中国高铁技术走出去的战略,既有利于高铁技术的发展,又能加强沿线地区交通业的发展,为“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提供便捷的发展。

5结论

世界环境的复杂多变和经济形势的严峻决定了我国要进一步发展作为第三产业的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就必须和当前国际形势相联系,根据自身现有的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找出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为之创造新的发展机会。而“一带一路”新战略的提出恰好给当下的中国国际旅游服务业创造了绝佳的机遇,为旅游服务贸易打开了一个新的支点。我国必须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下精确判断,果断出手,积极深化旅游产业改革,推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转变旅游产业发展方式,使我国旅游消费结构更加完善,才能牢牢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追赶上国际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完成国际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转变,树立国际旅游新形象。

参考文献:

[1]匡贤明抓住“一带一路”契机打造服务贸易强国[N].第一财经日报,2015-03-26

篇6:新常态下旅游企业管理的战略分析及发展路径探讨论文

1 新常态下乡村旅游景观特点

1.1 产业转型升级的常态化

独特古朴的村庄、原始劳作形式、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等都是乡村旅游景观。其中, 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以及乡村景观延续发展的最大动力是原生态的乡村生活、原生性的乡土文化和原始性的自然环境[5]。

新常态下的乡村旅游景观, 更加强调产业类型和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因此, 应注重生态环境产业, 利用各种资源 (传统乡村农业、自然景观等) , 变环境优势为经济优势, 大力发展多元复合产业经济, 最终实现区域农村经济向路域经济、郊区化经济的转型升级。通过把乡村旅游景观更多地与休闲农业、体验类农事项目结合, 从而使其成为系统化的项目综合体。

1.2 设施配套体系的完善化

新常态强调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的有机统一, 这就更加突出了乡村景观营建中的基础配套设施的重要性。

乡村最重要的公共物品是乡村基础设施, 乡村基础设施显著影响着农业生产、非农生产、农民人均收入以至农村消费和农村现代化进程[6]。设施的配套, 一方面给乡村旅游者提供了便捷, 显著提升了旅游品质;另一方面, 合理完善的村落服务设施体系, 也让当地原住民感受到了旅游景观打造的益处, 从而增强了当地居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更有利于乡村旅游景观发展。为提振乡村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提升乡村生态环境, 为新常态下的乡村综合品质持续提升奠定基础, 乡村基础设施应配套。

1.3 景观开发方式的科学化

新常态强调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变革, 体现在乡村旅游景观开发上, 更加强调物资流和资金流的多元化和畅通化。建设新常态下的宜居乡村需要较大投入, 不能仅靠政府的财政支持, 否则资金链不可持续, 也无法全面推广。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景观建设, 可以有效解决投入和需求之间的矛盾。通过建立科学的引导激励机制, 正确处理“政府—企业—村民”之间的联动关系, 充分发挥乡村社区居民在旅游景观建设和管理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保障资金流正常融通, 是新常态下乡村旅游景观开发科学性的具体体现。

2 南京乡村旅游景观发展问题剖析

近年来, 随着南京城乡统筹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南京的乡村旅游也如火如荼地发展。南京广大乡村具备生态条件好、人口密度低、可用农地潜力大的后发优势。目前已经围绕基本农田保护、年度绿化目标、农民收入提高且生活改善、农业现代化等内容进行了一系列变革, 发展势头良好, 但是依然存在一些缺陷及问题。

2.1 乡村旅游景观设施和功能欠缺

目前, 南京的村落旅游点, 特别是以“农家乐”为特色的餐饮功能比较单一, 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农家饭店, 发展难以持续, 需要介入多重功能。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千差万别, 部分乡村旅游整体基础设施欠缺, 环境洁化不到位, 厨房、餐厅、厕所等的卫生状况不良, 排污排水通道不畅, 交通、消防、用电等配套设施不充足, 食品卫生和安全管理依然存在隐患。

由于入门门槛较低, 大部分旅游经营者缺乏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 尤其是专业旅游管理经营人才严重缺乏, 部分乡村旅游经营粗放, 管理不规范, 仍处于自发性发展状态。特别是部分经营户的“小农经济”意识较强, 缺乏环保意识, 对外宣传力度依然欠缺, 缺乏旅游产品的营销包装意识, 服务档次跟不上, 整体接待水平不理想。

2.2 旅游景观发展管理较粗放

目前, 南京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但是依然存在发展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部分村落旅游点在进行旅游景观建设前期没有因地制宜, 在建设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资源论证、规划与策划。

由于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 许多乡村旅游项目对原有乡村资源稍加景观修改加工, 就贴上了“乡村旅游”的标签[1], 盲目上马、批量开发, 最终迅速耗损了乡村旅游景观的核心资源。同时, 在后期的项目运营中, 乡村旅游开发过分地依赖于原始的自然资源, 不够重视文化遗产类要素, 服务项目缺乏特色, 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 最终导致乡村旅游品牌资产快速衰减。

2.3 旅游景观开发渠道单一, 发展动力不足

近些年来南京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和扶持的力度, 随着投入的逐年增加, 南京乡村旅游景观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 由于中国乡村基础设施具有面域广阔、建设量大、种类繁多的特点, 如果单纯依靠政府的投入, 很难提升乡村旅游景观建设。乡村旅游景观资金投入不足的结果, 导致了现实中建设资金短缺, 制约南京乡村旅游的开发利用。

乡村旅游开发的主体———当地农民没有太多资金投入, 因此南京部分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中, 资金缺口大。同时, 南京乡村原住户有开发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也制定了若干优惠政策和旅游管理办法[1], 但这些政策法规仍处于探索阶段, 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 通过乡村社区的规范管理, 激励广大村民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乡村旅游景观建设中来。

3 南京乡村旅游景观优化发展路径

乡村旅游是新常态下乡村建设中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农副业生产的有效手段, 也是乡民构筑乡村田园理想的契机[7]。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互促共进, 可以促进未来乡村旅游景观发展。结合南京具体特点和发展现状, 今后发展南京乡村旅游景观, 应着力完善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提高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建设水平

南京区域旅游景观发展过程中, 应重视开放旅游市场的地位, 以优质的规划方案及建设品质形成最有效的区域旅游空间联动方式。

在具体的村落旅游景观建设中, 应强化区域管理者对这一方向进行引导, 包括在乡村旅游点的宣传上、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等, 为村落优化的旅游产品和空间结构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具体建设中, 应积极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开发工程。在提倡乡村文化与自然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并重的基础原则下, 突出乡村文化生态产品的开发力度;针对南京不同村落的异质化特征, 规划建设特色化的旅游景观产品。由开发相对比较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转变为体验、休闲、度假、商务和其他专项旅游并举, 形成完善的乡村旅游产品系列。

3.2 完善设施配套, 优化乡村人居环境

新常态下建设乡村旅游景观的重要参数是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配置水平。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体系是基础设施, 应着重提升基础设施的覆盖率, 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首先, 要加强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强化乡村旅游地空间发展和旅游产品建设, 打通村落多处与周边市县之间的交通轴线, 为拓展南京乡村旅游地空间提供有力支撑。其次, 在加强项目建设力度的同时, 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各种服务娱乐功能设施的配套建设, 加强村落所在的中心镇村的建设, 使得游客能在游玩景区点之后能够充分接触乡村自然的真正实体, 融入于其中。在村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 按照突出特色、弘扬传统、彰显文化的要求, 严格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 改善农村面貌, 促进村落原住民生活方式的改进和现代观念的提高。优化乡村人居环境, 为后期的居民社区参与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3.3 拓宽乡村旅游景观建设渠道, 提高社区村民的参与热情

建设宜居乡村旅游景观需要较大的投入, 不能仅靠政府的财政支持, 否则资金链不可持续, 也无法全面推广[8]。市区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区域内乡村旅游服务区规划、产业结构调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支持和保障力度;同时, 利用各种途径,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鼓励社会资本参加乡村旅游景观建设, 引导社会资金重点进行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拓宽乡村旅游景观建设渠道。同时, 社区作为乡村旅游景观建设中的重要功能性细胞, 其有效存在对于激活乡村景观建设的活力具有天然的促进作用。乡村旅游景观的建设, 政府是牵头人和组织者, 同时也不能忽视社区村民自治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应该大力培育和发挥社区的示范作用, 探索社区自我组织、自我维护、自我管理的民主治理机制, 最终形成“政府统领、市场操作、社区参与”的宜居乡村景观建设新格局。

4 结语

乡村作为人类文明的根基, 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新常态下的乡村旅游景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融合了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生产与生活、传统与现代、农村与城市, 涉及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问题以及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方面[9]。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新常态下的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品质的延续和提升。南京乡村旅游景观应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下, 合理地查漏补缺, 尤其是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水平, 完善以复合液态为核心的精细化旅游产品和项目打造;同时通过政策鼓励、资金引导等激励方式, 促进乡村社区居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最终达到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促进城乡健康、有序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众.河南乡村旅游发展分析和对策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4) :37-39.

[2]段雪辉.“农家乐”旅游标准化管理的思考[J].今日南国 (理论创新版) , 2008 (11) :86-87.

[3]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EB/OL].[2016-08-08].http://jingji.cntv.cn/special/zgjjxct/index.shtml.

[4]陈玉珠, 王雪, 杨家宝.“新常态”下看宜居乡村的发展与建设[C]//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贵阳: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2015.

[5]张建, 李世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发展研究, 2015 (6) :49-53.

[6]仇保兴.兼顾理想与现实:中国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践示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7]谈超, 杨晓, 肖艳阳.新常态背景下乡村建设问题初探[C]//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贵阳: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2015.

[8]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14 (1) :1-6.

上一篇:胃癌等20疾病纳入农村大病保障 报销比例达90%)5则范文下一篇:廖姓介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