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与旅游开发探讨论文

2022-04-29

摘要: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建立相应的利益管理机制。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系统归纳和评述,在此基础上,就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构成和分类进行探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体育文化与旅游开发探讨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体育文化与旅游开发探讨论文 篇1:

贵州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实证分析

摘 要:实证分析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演进状态,可为体旅产业要素的有效配置与深度融合提供参考。在构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贵州省2014~2018年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水平进行诊断与分析。结果表明: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两大产业耦合协调演化经历了“中度失调—基本协调—中度协调—高度协调”4个发展阶段,当前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耦合协调演进状态为协调发展类、高度协调体育产业滞后型;体育产业效益指数与旅游产业效益指数之间的差距渐趋缩小,体旅产业均衡发展倾向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耦合协调发展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耦合协调发展;体育产业;旅游产业;贵州省

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交叉渗透而产生的一个新领域,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吸引人们参加与感受体育活动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特殊休闲生活方式[1]。随着旅游消费需求的多元化發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追求健康、参与性强的旅游方式,促进了体育旅游的发展,与传统观光旅游相比,体育旅游对于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拓展旅游消费空间、促进产业融合与创新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2]。2009年以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85号)、《国家旅游局 体育总局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旅发﹝2016)172号)、《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43号)等国家指导性文件相继颁行,既为新时代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提供了政策保障,也为两大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于体育与旅游互动关系的探讨,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英国学者Don Anthony的研究论文《体育与旅游》,该成果对于体育在假期旅游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分析[3]。此后,体育旅游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Peter E. Murphy对体育赛事的旅游效益进行评价[4],Milk Weed认为当代体育旅游研究是一种知识体系,研究者需要更多地考虑个人成果如何促进整个地区的知识发展[5],Jacek Kotus视旅游为一种社会活动、一个概念和研究课题,并探讨了旅游与体育的相互关系[6]。21世纪以来,国内体育旅游研究成果渐趋丰富,主要集中于体育旅游资源开发[7-9]、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10-12]、体育旅游产业人才培养[13-15]与体育旅游竞争力评价[16-18]等方面,较好的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测度及机制、体育旅游人才需求特征与培养模式、体育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与提升路径等问题解决提供了科学参考,对后续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与启发意义。但是,已有成果关于体育和旅游相互关联程度的研究文献依然数量不足,且以定性为主,而对于两大产业耦合协调发展计量评价及欠发达地域的实证研究尚属鲜见。有鉴于此,本文以贵州省全域为研究区域,运用连续年份统计数据,构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测算模型,探讨贵州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演进过程及规律,以期为实现两大产业资源的有效配置与格局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西南地区腹地,是世界著名的山地旅游大省,其独具地域特色的山水洞旅游资源为以探险、攀登、冲浪与漂流等为主题的体育旅游品牌创设奠定了基础。近年来,贵州省大力发展山地旅游产业,积极推动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了具有区域知名度的体育旅游项目与骨干企业。截至目前,产值在千万元以上具有典型代表的体育旅游企业共16家,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的体育旅游装备制造企业有4家[19]。在硬件设施和软环境逐步完善的基础上,“体育+旅游”创新模式的造血功能和带动作用日趋显著,贵州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效益良好。2018年,贵州省实现体育产业增加值92.65亿元,较上年增长15.5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3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25%;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9471.03亿元,同比增长33.10%,旅游产业增加值达到了1673.13亿元,对GDP的贡献提高至11.30%,带动30.30万贫困人口受益增收。2019年11月,省政府发布了《贵州省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总体规划》,标志着体育旅游产业成为贵州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打造高质量体育旅游目提供了重要平台。

1.2 数据与方法

1.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需的体育产业评价指标的基础数据来源于2015~2019年《贵州统计年鉴》、2014~2018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贵州省体育局官方网站、多彩贵州网、贵州省宏观经济数据库等;旅游产业评价指标的基础数据来源于2015~2018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5~2019年《贵州统计年鉴》、2014~2018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网站。

1.2.2 研究方法

(1)指标体系构建

评价指标体系是研究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程度的基础,指标选取注重指标的科学性与代表性,以及各指标之间的逻辑性,同时还需要能够反映两大体系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2]。本文在参考国家统计局印发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8)》《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8)》文件的基础上,根据贵州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状况,综合现有研究成果[20-22],遵循科学性、相对独立性与数据可得性原则,从两类产业中整合使用频率较高的评价指标,通过咨询专家,最终确定了贵州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表1),用以衡量两大产业绩效水平与要素水平的耦合协调发展状态。其中,体育产业指标层包括体育产业总规模、体育产业增加值、体育产业占GDP的比重、体育彩票销售额、体育彩票销售增长率、体育场馆数量、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数量、乡镇体育健身工程数量、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数量、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等10项二级指标,主要表征体育产业发展的绩效与要素发展水平;旅游产业指标层包括旅游总收入、旅游业增加值、旅游产业占GDP的比重、国内旅游者人次、海外与港澳台旅行者人次、旅行社数量、旅游景点数量、星级饭店数量等10项具体指标,主要表征旅游产业发展的绩效与要素发展水平。

(2)协调发展度模型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交互耦合关系,它们共处于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这个大系统之中,但作为两个子系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着不同的耦合协调状况[23]。本研究以此为基础,构建协调发展度模型对贵州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过程与演进状态进行测度与评价。

第一、产业效益指数

令x1、x2、x3…x10为表征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二级指标;令y1、y2、y3…y10为表征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二级指标。则函数关系式为:

f(x)=wix′i  (1)

f(y)=wjy′j  (2)

x′i=+0.01  (3)

y′i=+0.01  (4)

式(1)至式(4)中:f(x)代表体育产业发展指数, f(y)代表旅游产业发展指数;n表示年份数;x′i与y′j分别为两大产业各指标标准化值,为了确保式(6)中对数取值有效,特将极差法标准化后的數据向右平移0.01个单位[24];wi与wj分别代表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各指标的权重。

pij=xij/xij  (5)

ej=-(lnm)-1(pij×lnpij)  (6)

wj=(1-ej)/(1-ej)   (7)

式(5)至式(7)为熵值法确定权重的公式,该法通过数学与计算机算法结合的方式实现赋权,能够弥补不精准的主观赋权模式不足,科学的综合考虑数据相关关系及变异程度[25]。式中:pij代表体育或旅游产业二级指标第i年份j项指标占该指标的比重;m表示指标数;ej代表j项指标的信息熵;wj代表j项指标的权重(表1)。

第二、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发展度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系统之间发展水平与相互作用程度的定量。本文中耦合协调度是用来表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相互作用程度与协调发展水平,用D表示:

D=(C×T)T=?琢f(x)+?茁f(y)  (8)

C= (9)

式(8)至式(9)中:T表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综合评价指数,C代表耦合度;α、β为待定系数,考虑到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对体旅产业复合系统的贡献率同等重要,所以均设定为α=β=0.50;k为调节系数,由于评价体系仅有两大指标层,故设定k=2。

为了使耦合协调度能对应定性标准,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6],本文设定了贵州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度识别标准(表2)。

2 结果与分析

运用EXCELL软件对两大产业效益指数(表3)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r=0.9128,结果表明f(x)与f(y)呈现高度正相关。因此,下文对T、C、D值进行测算、判定与分析具有实际意义。

2.1 贵州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首先,运用式(1)~(2)测算f(x)与f(y)时间序列数值(表3)。其次,通过式(5)~(7)获得wi与wj数值。然后,依据式(8)~(9)对T、C、D进行测算,T、C、D∈[0,1],它们越接近1说明产业发展水平越高,越接近0表示产业发展水平越低。最后,将D值与耦合协调发展识别标准(表2)进行对应判定与分析,得出贵州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评价结果(表3)。

根据表3分析,贵州省体育产业效益指数呈现较快增长趋势,f(x)从2010年0.1020上升到2018年0.8226,年均增长率为68.52%,表明贵州省体育产业绩效水平与要素水平持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贡献能力渐趋增强,产业整体绩效良好。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指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f(y)从2010年0.0774上升到2018年的0.9668,年均增长率88.00%,反映出贵州省旅游产业绩效水平与要素发展水平较高,市场规模效益上升,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对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能力不断增强,为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4~2015年f(x)>f(y),表明体育产业发展效益超前于旅游产业,在两大产业耦合发展进程中处于支配地位。2016~2018年f(x)<f(y),反映出体育产业发展水平滞后于旅游产业,旅游产业对于体育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与支撑能力明显提升,体旅融合新态势日趋明显;2018年f(x)与f(y)均大于0.80,说明两大产业发展效益较高,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加强,已经形成了有序结构。同时,2018年两大产业发展效益指数差距较上年渐趋缩小,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基本可以满足各旅游主体的利益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产业绩效成分与要素成分的自由流动,体育产业子系统与旅游产业子系统将趋向均衡发展。2014~2018年f(x)与f(y)数列之和分别为1.9971、2.4703,表明体育产业发展效益略逊于旅游产业。究其原因,主要是体育产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体育资源开发投资不足;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不足,旅游产业的带动与辐射效应发挥受限;民族特色体育产业链尚处于形成阶段等。因此,须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加快推体旅深度融合发展步伐。

综上,研究时段贵州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效益快速提升,均已达到较高发展水平。旅游产业处于超前发展状态,对于体育产业的促进与辐射作用日趋增强,为体旅产业深度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均衡发展亟待进一步加快。近年来,贵州省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启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贵州体育旅游实践、山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强省打造等行动,加快了体育资源优势与产业基础的相互整合步伐,彰显了体旅融合发展对于提升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意义。

2.2 贵州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根据表3测算结果分析,贵州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D值从0.2967增长到0.9428,研究时段未发生波动,整体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达到了33.51%,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过程经历了“中度失调—基本协调—中度协调—高度协调”4个发展阶段,呈现“过渡发展类,体育产业超前型,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中度失调;过渡发展类,体育产业超前型,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基本协调;协调发展类旅游产业超前型,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中度协调;协调发展类,旅游产业超前型,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高度协调”4种演进状态。4个发展阶段即:2014年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处于中度失调阶段,尽管体育产业发展效益小幅超前于旅游产业,但两大产业发展基础较薄弱,相互作用弱,关联不紧密,协同效应差,耦合协调发展处于外界物质输入与能量交换频率较低的无序状态;2015年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处于基本协调阶段,体育产业发展效益依然小幅超前于旅游产业,两大产业发展基础逐渐增强,彼此促进、相互配合格局正在形成,发展效益呈现上升趋势,系统逐渐趋向有序状态发展;2016年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处于中度协调阶段,两大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增强,竞争能力提升,彼此之间促进、相互配合格局已经形成,系统呈现上升发展态势。但体育产业超前优势已经让渡于旅游产业,说明旅游产业竞争能力在系统平衡有序演进中逐渐占据优势;2017~2018年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系统处于高度协调阶段,两大产业进入高水平的协调耦合发展时期,相互依赖程度高,系统呈现有序平衡发展状态。尽管旅游产业发展效益仍占据支配地位,但二者发展差距渐趋缩小,出现了均衡发展倾向,此对协调均衡发展产生较大促进作用。

当前,贵州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已达0.9428,两大产业耦合协调处于高度协调水平,演进状态为高度协调体育产业滞后型。但是,2016年以来两大产业耦合协调状态均为体育产业滞后型。究其原因,主要是GDP的旅游产业效益快速上升,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客源市场潜力较大,旅游商品名牌效应等因素推动了旅游产业超前于体育产业发展。2017年以来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效益之间的差距有缩小趋势,两大产业已经出现均衡发展倾向,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机制表现为要素之间运动经历了聚集与扩散、双向运动、平衡供需与融合发展的演替过程。因此,加快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均衡发展对于实现体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及打造体旅综合体具有重要意义。

3 结语

本研究从体旅绩效与要素耦合视角出发,构建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贵州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体育产业发展效益与旅游产业发展效益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68.52%与88.00%。2016年以来体育产业发展水平滞后于旅游产业且旅游产业增速较快。当前,两大产业耦合协调处于协调发展类高度协调发展阶段,演进状态为协调发展类、高度协调体育产业滞后型。

(2)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经历了“过渡发展类,体育产业超前型,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中度失调;过渡发展类,体育产业超前型,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基本协調;协调发展类旅游产业超前型,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中度协调;协调发展类,旅游产业超前型,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高度协调”4种演进状态。其中,耦合协调度在中度协调阶段增速最快,在高度协调阶段持续时间最长。

(3)2017~2018年体育产业效益指数与旅游产业效益指数之间的差距渐趋缩小,体旅产业均衡发展倾向显著。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作为体旅深度融合的热点命题,贵州省属于山地体育旅游大省。本文尝试对贵州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识别与分析,其结论对于研究区体旅产业融合实践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1)根据要素禀赋理论,选择“均衡生产要素流动”新模式,实现系统均衡、有序发展目标。“均衡生产要素流动”模式即将省会城市及地级市核心区的人才、资本、技术与信息等体育要素,科学有序的向城市近中远郊区扩散,逐步消除体育产业生产要素时空扩散不畅与分配不均问题,最终实现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均衡发展。

(2)借鉴圈层结构理论,加快布局“三圈层”大体旅产业结构,打造效益突出的山城特色体育旅游圈,推进体旅深度融合发展。“三圈层”大体育旅游结构即以观赏性体育旅游为核心的城市近郊体育景观与赛事旅游引领圈,以体验性体育旅游为主体的中郊民族体育旅游与现代体育旅游保障圈,以探险性体育旅游为重点的远郊攀岩、蹦极与狩猎等体育旅游生态圈。

——————————

参考文献:

〔1〕徐勇.中国体育旅游发展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2〕刘祥辉,马继刚.体育与旅游产业耦合关系研究——基于2013~2017年北京市和贵州省的对比分析[J].中国西部,2019(06):26-36.

〔3〕程蕉.体育旅游分类的中外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4,18(01):23-30.

〔4〕Peter E. Murphy. Assessing the tourism benefits of an open access sports tournament: The 1989 B.C. Winter game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1, 29(03):32-36.

〔5〕Milk Weed. Sports tourism research 2000–2004: A systematic review of knowledge and a meta-evaluation of methods[J]. Journal of Sport & Tourism, 2006, 11(01):5-30.

〔6〕Jacek Kotus. Relations between tourism and sport in the context of tourism as an academic discipline[J]. Turyzm, 2016, 26(01):19-25.

〔7〕高林洲.长江三角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41(08):1035-1037.

〔8〕邓杰,杜长亮.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原则及策略[J].体育与科学,2013,34(06):107-110.

〔9〕史瑞应,杨涛.赛事举办地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美国萨凡纳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19(08):6-11.

〔10〕钟菊华.四川省休闲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0(08):147-151.

〔11〕叶晨曦.多维视角下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7(12):102-106.

〔12〕王敏.湖南省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融合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8.

〔13〕霍红,蒲鸿春.西南地区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51(06):26-28.

〔14〕单凤霞.我国与英美等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体育学刊,2015,22(04):66-70.

〔15〕褚贝,陈刚.我国体育旅游人才的需求特征、定位与支撑体系[J].体育与科学,2017,38(03):114-120.

〔16〕于锦华.体育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01):39-41.

〔17〕崔瑞华,徐静,王泽宇,等.中国沿海地区滨海体育旅游竞争力评价[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1(01):125-134.

〔18〕朱露曉.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动力机制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9(02):74-78.

〔19〕张建民,曹雯,姚炅岑,等.贵州体育旅游“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EB/OL].(2018-10-23)[2020-05-08].http://www.sport.gov.cn/n316/n343/n1195/c878849/content.html.

〔20〕杨霞,汪慧敏,江畅.中国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实证分析[J].文化产业研究,2019(04):126-138.

〔21〕许璐.体育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实证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9.

〔22〕苏建军,寇敏.我国西部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度评价与治理机制研究——以陕西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8,1(09):19-24+31.

〔23〕田启,程云红.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评价模型及实证分析[A].第八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

〔24〕汪永臻,曾刚.西北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20,40(03):234-240.

〔25〕王珂,郭晓曦,李梅香.长三角大湾区城市群生态文明绩效评价——基于因子分析与熵值法的结合分析[J].生态经济,2020,36(04):213-218.

〔26〕王成,唐宁.重庆市乡村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与格局演化[J].地理研究,2018,37(06):1100-1114.

作者:尚海龙 余宗洋

体育文化与旅游开发探讨论文 篇2:

我国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者视角分析

摘 要: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建立相应的利益管理机制。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系统归纳和评述,在此基础上,就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构成和分类进行探讨。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三部分,并主要对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的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体育赛事旅游企业、赛事旅游者、当地居民这四个关系密切和影响力较大的核心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期望通过构建“双向沟通-协调合作-互利共赢”的核心利益相关者管理机制构建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利益共同体,进而实现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者;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利益共同体

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是体育赛事与旅游业融合并且以旅游目的地为载体,协同发展的新型旅游地域空间形态,是一个涉及多重因素的复合系统。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最终目标的实现,不仅体现在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协调合作来完成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的管理。由于利益相关 者(利益主体)之间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并且各个利益相关者(利益主体)之间既存在一定的冲突矛盾又彼此相互依赖,导致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实践中面临越来越多的困惑和挑战。如何协调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利益主体)的利益是实现体育赛事旅游有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本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研究基础,深入探讨 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基本概念的界定、构成与分类,分析我国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与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构建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利益共同体,推动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

1 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2020年2月 史瑞应,等 我国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者视角分析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所著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对发展观念的争论[1]。1987 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United Nations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UNWCED) 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 》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把发展与环境结合起来,使取得的经济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子孙后代满足他们自身的需求。

在可持续旅游发展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方面1991年的温哥华全球旅游发展大会提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99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 和世界旅游组织(UNWTO)等在西班牙召开的旅游可持续发展世界会议通过的《可持续发展宪章》和《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将可持续旅游发展界定为“在保持和增强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当前的需要,在保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的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维持系统的同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美学的需要”[2]。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本质就是要将旅游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和人类生产生活视为一个整体,在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同时,让文化和自然资源永不退化、永不枯竭,成为旅游业发展永续利用的基础[3]。

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保障旅游目的地资源与环境合理利用的前提下, 将体育赛事的长远发展与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在满足各利益相关者利益需求的同时,又不损害后代对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各利益相关者(利益主体)利益有效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活动、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满足需要。发展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首先要满足赛事旅游者对更高旅游质量的渴望,满足其参与、观赏等高层次体验的需要。同时,通过体育赛事旅游独特的资源禀赋,带动旅游目的地经济的发展, 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第二,协调发展。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与环境满足人类目前和未来需要的能力是有限的,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必须控制在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范围内, 寻求承载力范围的最优区间,并将开发利用控制在这个范围内,才能保证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环境系统自我调节功能的正常发挥,进而实现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第三, 利益共享。首先是同代人之间的共享,要避免各利益相关者在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利益相关者受益而另一部分利益相关者利益受损;其次是代际之间的共享,要满足当代各利益相关者在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相关利益需要,又要满足未来各利益相关者(利益主体)的生存与发展。

2 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基本概念界定

2.1 利益相关者概念综述

斯坦福研究所(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SRI)的一些学者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 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4]。国内也有学者将其译为利益主体,也称利益主体理论(Stakeholder Theory)。该理论的提出极大地撼动了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股东至上理念”。目前,诸多学者在理論与实践研究中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并基于不同的角度对利益相关者的概念进行深入的研究。

Freeman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被该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5]37。Bryson 和 Crosby认为,利益相关者是受一件事的原因或者结果影响任何人、集团或者组织[6]。Carroll 和 Buchholtz认为,利益相关者是任何可能影响或为组织的行为、决定、政策、实践或目标所影响的个人或团体[7]。Donaldson 和 Preston从法律的角度定义利益相关者是对一个集体性活动的程序具有利益的人或集团[8]。当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 Freeman 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即要求把企业与股东、顾客、社区和政府等作为相互存在、双向互动的关系,纳入广泛的企业管理范围。

2.2 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界定

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是体育赛事与旅游融合并且以旅游目的地空间为载体协同发展的新型旅游地域空間形态,它包含了体育赛事举办和体育赛事与旅游融合的双重目标。体育赛事是旅游目的地最核心的吸引物,观赏或参与体育赛事是赛事旅游者首要的动机,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与体育赛事融合发展,促进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涉及到多个利益相关者个人和群体(利益主体),他们都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并且有的利益诉求点是相互冲突的。如何协调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要求我们对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的利益相关者(利益主体)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既对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利益主体)的概念进行界定。

结合上述分析本研究将我国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利益主体)定义为:任何影响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实现或者受到该目标影响的个人和群体。即在体育赛事举办与体育赛事与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受到影响的个人或群体都定义为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这里需要说明以下三点:本研究提到的利益相关者是可能受到或者是影响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个人或群体;也可能是影响或从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获益或受损的个人或群体;还有可能是既受到或影响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也影响或从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获益或受损的个人或群体。

3 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构成与分类

3.1 利益相关者分类

企业的经营活动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但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过程是不一样的。正如陈宏辉所描述的“简单将所有利益相关者看成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与应用推广几乎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9]82。鉴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影响作用和企业活动对他们的影响大小也不一样,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这对于利益相关者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者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分类, 所划分的利益相关者也有所区分,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维度进行了以下分类:

Freeman从所有权(Ownership)、经济依赖性(Economic Dependence)和社会利益(Social Interest)三个不同维度,将利益相关者分为持有公司股票从而拥有企业所有权的利益相关者,在公司工作以获得薪酬从而在经济上对企业有依赖关系的利益相关者,与公司既无所有权又无经济依赖关系但在社会利益上与企业有关的利益相关者[5]76。

美国学者Mitchell提出一种评分分类法(Score Based Approach)来界定对企业产生主要影响的利益相关者[10]。Mitchell 提出三个属性:合法性(legitimacy),即某一群体是否被赋有法律和道义上的或者特定的对于企业索取权;权力性(power),即某一群体是否拥有影响企业决策的地位、能力和相应的手段;紧急性(Urgency),即某一群体要求是否立即引起企业管理层的关注。他从这三方面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评分,并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以下三类:确定型利益相关者(Definitive Stakeholders),他们同时拥有对企业问题的合法性、权力性和紧迫性;预期型利益相关者(Expectant Stakeholders),他们与企业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拥有上述三项属性中的两项;潜在的利益相关者(Latent Stakeholders),只拥有合法性、权力性、紧急性三项特性中的一项的群体。

国内学者陈宏辉等从利益相关者的主动性、重要性和利益要求的紧急性三个维度把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种。其中核心利益相关者包括管理人员、员工、股东三类;蛰伏利益相关者包括供应商、消费者、债权人、分销商和政府五类;边缘利益相关者包括特殊团体、社区两类[9]87。

3.2 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构成

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功能就是开展体育赛事旅游活动,而赛事旅游活动的有效推动与发展还要依赖一系列的支持活动,如管理、物质、技术、信息、智力等服务支持活动。这些服务支持活动一方面促进了体育赛事旅游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协调了赛事旅游目的地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从需求—供给的角度分析,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的利益相关者由需求和供给两部分构成,其中需求部分即赛事旅游者,供给部分由赛事旅游支持者、赛事旅游企业、赛事旅游目的地居民、其他利益相关者构成,其中,体育赛事旅游支持者包括旅游目的地的管理组织和服务组织。管理组织一般包括政府机构、体育局、旅游局等各行政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如体育行业协会,旅游行业协会等。服务支持组织一般包括媒体、教育和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法律机构等。赛事旅游企业包括赛事主办机构,体育场馆运营机构、旅游服务企业(行吃住游购娱)六大门类。可见如此庞大的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体系,每个利益相关者(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是不一样的, 具有的影响力也不同,有的群体或组织对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有的则相对较弱[11]。因此,本研究在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概念和构成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明确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密切程度和层次关系,即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分类。

3.3 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分类

根据利益相关者基本理论,利益相关者对旅游目的地具有某种程度的影响力或在某种程度上受旅游目的地的影响,所以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密切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借鉴利益相关者多维度细分法的分析思路,并结合国内陈宏辉等学者的观点, 从利益的主动性、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以及实现利益要求的紧迫性三个维度将已经界定出来的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构成要素分为三类。

蛰伏利益相关者与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形成了较为密切的关系,他们在体育赛事旅游活动中承担一定的经营风险,与体育赛事旅游活动表现为一种显性契约人的关系,如果他们利益诉求没有很好得到满足或受到伤害,也会直接影响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的生存与发展,主要包括媒体、旅游社等。

边缘利益相关者,他们往往被动地受到体育赛事旅游业的影响,在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发展过程中,他们的重要性较低,其實现利益诉求的紧迫性也不太强,主要包括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及学术研究人员。

但需要指出的是,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分类框架仅仅体现为我国现阶段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随着我国体育赛事旅游的发展,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层次势必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也呈现动态发展的关系。

4 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核心利益相关者分析

根据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构成和分类标准,针对我国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本研究将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核心利益相关者界定为:在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开发、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拥有直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利益,享有较大的权利,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发展与决策会对他们自身的利益产生较大影响的个人或群体。包括政府及职能部门、赛事旅游企业、赛事旅游者、当地居民。下文针对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关系密切和影响大的核心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

4.1 当地政府及其职能部门

当地政府作为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的行政主管部门,在体育赛事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政策制定、招商引资、体育赛事旅游规划、质量监督与规范管理、体育赛事的营销与宣传、社区发展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协调与调控职能。

当地体育局和旅游局作为与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职能部门,它们不仅掌握着大量的体育赛事资源和旅游资源,而且同时牵头制定体育赛事和旅游业的发展规划、行业制度和标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等。体育局和旅游局以及其他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对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赛事旅游作为体育赛事与旅游企业融合发展而产生的新兴产业,迫切需要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政策和制度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和引导。积极而有效的政策引领能使体育赛事旅游向着更快、更有效的方向发展,同时体育赛事和旅游的互动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旅游目的地政府政绩的充分体现。因此政府以及职能部门是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核心利益相关者之一。

4.2 赛事旅游企业

体赛事旅游企业是指那些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为赛事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满足其需要的单位和集体。目前直接参与体育赛事旅游经营的企业很多,包括体育赛事主办机构,体育场馆运营商、旅游服务企业等。这些企业在参与经营的过程中,所占有的资源不同,提供的服务类型不同,所获得的利益也不一样。

体育赛事主办机构是体育赛事的运营和管理机构,体育赛事主办机构不仅仅承担着办好比赛的任务,更承担着体育赛事与旅游目的地融合发展的重任。体育赛事主办机构与旅行社的积极合作体现在体育赛事的市场启动、体育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体育赛事旅游产品宣传、周边旅游景点串联、票价制定和让利的协同配合等。所以,体育赛事主办机构的市场运作行为和协作配合态度在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体育场馆管理运营机构,是指管理和运营体育场馆的个人或组织,体育场馆既是体育赛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引赛事旅游者的重要吸引物。赛事举办地体育场馆经营者的水平,对体育赛事旅游价值的认同程度以及发展体育赛事旅游的意愿直接影响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状况。

赛事旅游服务企业,主要指满足体育赛事旅游者行、吃、住、购、娱五要素基本需求的交通、餐饮、宾馆、零售、娱乐等服务企业,而“游”这一要素在体育赛事旅游中主要指以参与或观赏体育赛事为首要动机的旅游活动,是赛事旅游目的地核心部分和主导要素。尽管“行、食、住、购、娱”是体育赛事旅游的配套要素,但都是体育赛事旅游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游服务企业是体育赛事旅游活动中的纽带和桥梁,为体育赛事旅游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招揽更多的顾客,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是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重要合作者。

4.3 赛事旅游者

赛事旅游者是指由于体育赛事的举办,吸引旅游者离开常住地前往赛事举办地,为满足其观赏或参与体育赛事的需要,在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停留期间所从事的全部旅游活动的个体。赛事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赛事旅游经历和体验与体育赛事质量、旅游目的地的资源状况、旅游目的地的服务状况等诸多方面密切相关,他们的满意程度直接关系到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的生存和发展。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的一切服务活动都是针对和围绕赛事旅游者的需求而提供的。体育赛事旅游者是赛事旅游业利润源头,客源规模的大小和结构特征直接影响着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收入。没有赛事旅游者的参与就没有体育赛事旅游活动,在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过程中,关注赛事旅游者旅游经历的“质量”和“最佳体验”是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所以必须把赛事旅游者的利益诉求摆在核心位置。

4.4 当地居民

社区居民是指生活在相同地理区域内并认为其属于同一个集体的一群人,其成员在血缘、宗教、政治派别或者社会阶层方面具有相同的属性[12]。在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中主要指特定的地域内,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以同质的人口为主体的,属于同一个集体的一群人。在我国许多旅游目的地的开发中,越来越多的当地居民正在冲破各种来自其他方面的利益相关者障碍,而成为真正的利益主体。作为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的利益相关者,他们希望在体育赛事旅游企业中以从事固定职业的方式参与到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过程中,从而实现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谋求经济利益的目的。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当地居民列入到核心利益分配中,让大部分当地居民的利益诉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这样有利于消除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潜在阻碍。当地居民在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发展中不仅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且是利益的受益者,更应该是核心利益的相关者。

5 构建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核心利益共同体

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核心利益共同体是指通过各种技术、制度、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使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各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利有机结合为统一整体。具体来讲,就是将统一体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形成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互利共赢的新型利益整体,促进个人价值、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最终实现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双向沟通-协调合作-互利共赢的利益相关者管理机制构建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利益共同体。

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核心利益相关者管理的沟通是指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双向沟通(Bilateral communication)。沟通是有效管理的前提,没有有效的沟通,就不能很好地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和意图。建立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沟通的桥梁,让他们互相了解对方的利益诉求和关注焦点,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寻求双方一致的利益目标, 寻找能够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系统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为此,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该设置专门的机构或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反馈渠道,不断地拓展各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制度化表达空间,积极主动地与利益相关者沟通、倾听,回应他们的诉求并将其利益诉求整合到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具体工作中去。在具体的制度安排上应力求兼顾多种利益,特别是当地居民和赛事旅游者等弱势群体的利益。

5.2 协调合作机制是构建核心利益共同体的手段

协调在以往的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研究中通常指的是空间意义上的合作,比如旅游资源的空间整合、旅游市场的共享等,在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管理机制中,协调的含义更加宽泛,更多地强调各核心利益相关者通过合作发挥的协同效应。例如,在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和环保建设方面,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当地居民和赛事旅游企业可以通过协调合作机制,把基础设施和环保建设与旅游目的地的体育赛事旅游开发与运营联系起来, 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核心利益相关者可以在资源共享、体育赛事旅游产品线路开发、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体育赛事旅游市场营销与推广等方面加以协调合作。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和赛事旅游企业根据赛事旅游者的需求对体育赛事旅游产品和服务进行调整,赛事旅游者又可以 把自己的需求状况,对赛事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等情况反馈给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和赛事旅游企业,以达到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定位、产品线路设计和营销推广等管理活动的有效实施。

5.3 互利共赢机制是构建核心利益共同体的基础

互利共赢旨在通过协调合作增加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不是通过损害一方或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来增加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其本质是使各利益相关者在获得满意的基础上实现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整体利益最大化。互利共赢具体表现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政策制定和科学决策与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促进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目的地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改善。赛事旅游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不仅让当地居民分享体育赛事旅游发展带来的利益,而且始终坚持环境影响最小化的开发行为准则。赛事旅游者通过体验高质量的赛事旅游活动,获得精神和文化享受。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和支持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的经营和开发活动。通过互利共赢机制使利益相关者在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核心利益共同体中找到利益平衡点,是构建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核心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也是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6 结论

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保障旅游目的地资源与环境合理利用的前提下, 将体育赛事的长远发展与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在满足各利益相关者利益需求的同时,又不损害后代对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在建立各利益相关者利益有效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活动、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我国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利益主体)是指任何影响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实现或者受到该目标影响的个人和群体。即在体育赛事举办与体育赛事与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受到影响的个人或群体都定义为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其中核心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及职能部门、赛事旅游企业、赛事旅游者、当地居民。

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核心利益共同体是指通过各种技术、制度、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使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各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利有机地结合为统一整体,形成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互利共赢的新型利益整体。通过双向沟通-协调合作-互利共赢的利益相关者管理机制构建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利益共同体,最终实现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二勋.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业中的应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2):81-84.

[2]吴必虎,俞曦,严琳.城市旅游规划研究与实施评估[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48.

[3]邹统钎.中外旅游目的地比较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57.

[4]杨修发,许刚.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治理机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5):38-40.

[5]Freeman KE,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M].Boston: Pitman,1984.

[6]Bryson JM, Crosby BC. Leadership for the Common good[C].Tackling Public: Problems in a shared power worl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2:55.

[7]Carroll AB, Buchholtz AK,Business & society:ethics and stakeholder management[M].Cincinnati, Ohio: Dave Shaut,2001:29.

[8]Donaldson J,preston LE, The stakerholder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 concepts,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20):65-91.

[9]陳宏辉,贾生华.企业利益相关者三维分类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4).

[10]Mitchell RK,Agle BR, wood DJ. 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 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7,22(4):853-886.

[11]夏赞才.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旅行社利益相关者基本图谱 [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3):72-77.

[12]宋瑞.我国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1):36-41.

作者:史瑞应 杨涛

体育文化与旅游开发探讨论文 篇3:

体育旅游的界定及归属问题

摘 要:体育旅游不是体育与旅游的简单移植,而是体育与旅游的特殊组合,具有功能独立性、异质兼容性和功能延展性等复合特征。体育旅游属于朝阳产业,应划归旅游学科。体育旅游项目称谓应是由动词与名词组成的动宾结构复合词。

关键词:体育旅游;产业归属;学科归属;项目归属

Contemplation of the definition and the attribution of sports tourism

ZHU Hong-xia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Zhoukou 466001,China)

Key words: sports tourism;industry attribution;discipline attribution;item attribution

自“体育旅游”一词出现以来,人们对它的概念界定、类别划分、特征分析及相关的资源开发、不同群体体育旅游项目等问题的研究日趋增多。但目前最核心的问题,即“体育旅游究竟是什么”仍有很多争议。体育旅游是否存在?以什么形式存在?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或体育最本质的区别在哪?体育旅游与体育旅游资源又有何不同?本研究在分析人们对体育旅游概念的界定以及类别划分的基础上,探讨体育旅游的归属问题。

1体育旅游的界定

体育旅游究竟是什么?对1991~2008年体育旅游相关研究梳理后发现,人们对体育旅游概念的界定虽有部分类似,但总体看来具有明显的非一致性。例如刘杰[1]认为:“旅游”是旅行游览的意思,它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空间移动。其中“旅”是手段,“游”是目的,当“游”主要包含体育,即以提高自己的健康或提高某一方面的竞技水平为目的时便成为体育旅游。韩鲁安[2]对体育旅游从广狭两个方面进行了界定,即体育旅游从广义上讲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借助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并充分发挥其诸种功能,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汪德根[3]认为: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能为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性项目群。谭白英等[4]认为:体育旅游,即以非盈利目的离开家庭所在地,以前往某一目的地参与或观摩相关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旅游。它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的产物,集竞技与旅游休闲于一体。于素梅[5]认为:体育旅游是旅游者较长时间离开生活地以旅游和体育为主要目的,以休闲、娱乐、健身、探险等为主要动机,以欣赏、观看或参与体育运动为主要形式的旅行游览活动。

从上述界定可以看出,目前,人们对体育旅游的认识基本上集中于它是一种“旅游活动”(旅游形式、旅行游览活动)上;有个别研究者认为它是一种经济活动、社会活动;还有人认为是非商业性旅游,而与之相反,有人认为是经营性项目群等。从这种非一致性认识可以看出,体育旅游究竟是什么还未成定论,但基本可以将它确定为一种旅游活动而非单纯的体育活动。因此,研究中那些将单纯的体育活动也称作体育旅游的说法是不确切的。

作为一种旅游活动,一种特殊的旅行游览活动,体育旅游具备“旅游”的一些本质特征,如审美性、异地性、流动性等,同时还具有重复性、参与性、专业性、挑战性、健身性等特征。其中,重复性是指旅游者对某一体育运动项目的喜爱,能促使他多次到同一旅游地从事该运动或观看比赛。参与性集中表现在旅游者需要借助更多的体育手段,通过直接参与和体验,才能体会体育旅游的内在乐趣。专业性是指体育旅游参与者需要拥有较强的技术,即使是观赏体育比赛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挑战性是指一些体育旅游项目如攀岩、蹦极等需要参与者具有过人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健身性是说体育旅游具有促进健康、增强体质的功能,能够使旅游者在自娱自乐中得到全身心的锻炼。

2体育旅游的归属

2.1体育旅游的产业归属

关于体育旅游的产业归属问题,不同研究者有着不同的认识。付业勤、闻扬[7]认为,体育旅游是旅游与体育产业结合而成的新兴旅游产品,是把体育作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方式。杨红伟[8]认为,体育旅游业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它还是一个既年轻又有广阔发展潜力的新兴旅游产业。闵健[9]认为,从产业的角度认为体育旅游是一项融体育、娱乐、探险、观光为一体的专业性旅游服务产业。大多数研究者不但将体育旅游归属为一种产业,而且更多的是归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业,但也有研究者持反对意见。体育旅游在我国兴起较晚,具有强大的市场开发潜力,因此,如果把它看作是第三产业的一部分的话(因为体育旅游属于特殊的旅游),那么笔者认同将其定位为“朝阳产业”的观点。

2.2体育旅游的学科归属

目前,体育旅游作为一个专业已经在天津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等体育院校设立。但从学科角度上看,这一专业究竟属于体育学还是旅游学?从对体育旅游研究者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数研究者都是体育学界的,很少有旅游学的学者探讨此类问题。事实上,无论从学科发展还是学术研究来讲,这都是一种奇异的现象,而且一定意义上给体育旅游系统理论的建立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因此,本研究认为,一方面期待旅游学界加强对体育旅游的研究;另一方面,体育学界与旅游学界若能联合研究将会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突破性进展。

此外,笔者还认为,体育旅游首先应该在旅游学中被广泛关注,并逐渐从旅游中脱离出来走向成熟,再进一步体育学科化,也就是说体育旅游应该经历一个从旅游学中逐渐脱离的过程,是一种自然的脱离而非强制性归属。因为体育旅游研究的发展首先需要旅游学系统理论强有力的支撑,尤其在发展的初期更是如此。

2.3体育旅游的项目归属

在对体育旅游的研究中,人们或多或少的都会论及体育旅游的项目问题。然而,对于项目的确定存在很大分歧,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很多研究把部分旅游项目和部分体育项目轻易地划到体育旅游项目中,很多人对此产生质疑。那么,究竟哪些项目是体育旅游?哪些项目不能算是体育旅游?应该如何归类呢?一旦被确立为体育旅游的项目应该无可非议,但从已有研究来看并非如此,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部分分类形式中错将体育旅游资源等同于体育旅游。例如,刘杰[1]将体育旅游首先分为运动型、观赏型和兼备型。又将运动型划分为健康旅游、趣味旅游、学习旅游和疗养旅游。在进一步细分的时候他把海滨、温泉等归到疗养旅游之中,但事实上海滨与温泉只能算是体育旅游资源而非体育旅游。郑少苹[6]将体育旅游划分为休闲体育旅游、健身体育旅游、竞技体育旅游、大型赛事旅游和刺激体育旅游,并作进一步细分,但其中明显存在资源当项目(产品)的现象,如将探险、海底、沙漠、狩猎、激流、攀岩、高山或森林探险、秘境旅游等都划归刺激体育旅游之中,而海底、沙漠等同样属体育旅游资源而非体育旅游项目。这种现象在其他学者的研究中也时有出现。

属于体育旅游的项目应该满足什么条件?从旅游市场营销角度看,体育旅游产品是指在旅游过程中,能够为旅游者带来体育效用、旅游效用和满足其所需消费和服务的总和。因此,体育旅游产品与一般旅游产品从旅游学角度来看,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具有使用价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但体育旅游又是一种独特的旅游产品,只有同时满足体育与旅游两个前提条件的旅游产品,才能称为体育旅游产品。通过概念分析进一步确定了体育旅游产品区别于一般旅游产品的独特性。这些独特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即功能独立性、异质兼容性和功能延展性。功能独立性是指,几乎所有的体育旅游产品都可独立地为旅游者提供具有某种体育功能的使用价值,以满足旅游主体在旅游活动中强身健体的需要。异质兼容性表现为几乎所有的体育旅游产品都能与一般旅游产品整合起来而不会影响其使用价值,两者互为对方扩大产品需求。功能适应性是指对于旅游产品而言,体育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可以发生转换和进行拓展。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只有符合以上特性的旅游产品才能称得上是体育旅游产品,而非体育旅游资源。而体育旅游是对体育旅游诸产品的一种消费形式,并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由此,体育旅游项目(产品、活动),若单独从构词上来说,应该是“动词+名词”,如登山、滑雪等。否则便成了单由名词构成的需要开发的体育旅游资源,如海滨、高尔夫球等。

体育旅游近些年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对此有所认识,但大部分人尚未建立清晰的概念,本研究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认同体育旅游是一种特殊旅游形式,而且从体育旅游项目(产品、活动)的分类体系中,我们应该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即并非所有在旅游的基础上参与体育活动和在体育活动中具有旅游之意的都是体育旅游。是否是体育旅游,需要从对它的归属问题的分析中寻找答案,从而确立体育旅游属于朝阳产业,我们更倾向于将体育旅游划为旅游学科的专业分支。另外,体育旅游项目名称应是由动词与名词共同组成的动宾结构复合词,那些纯是名词称谓的体育项目或自然风光、娱乐场所等都只能归到体育旅游资源之中。

参考文献:

[1] 刘杰. 论体育旅游[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1,9(1):23-26.

[2] 韩鲁安,杨春青. 体育旅游学初探[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13(4):61-64.

[3] 汪德根,陆林,刘昌雪. 体育旅游市场特征及产品开发[J]. 旅游学刊,2002,17(1):49-52.

[4] 谭白英,邹蓉. 体育旅游在中国的发展[J]. 体育学刊,2002,9(3):22-25.

[5] 于素梅. 小康社会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 体育科学,2007,27(5):23-35.

[6] 郑少苹,郑富. 体育旅游及其项目开发探讨[J]. 长沙大学学报,2008,22(2):111-112.

[7] 付业勤,闻扬. 国内体育旅游研究进展[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6):103-108.

[8] 杨红伟. 四川省体育旅游市场的优势分析及开发策略[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3):35-37.

[9] 闵健. 体育旅游及其界定[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6):4-6.

[编辑:黄子响]

作者:朱红香

上一篇:班级重建下高校校园文化论文下一篇:群众路线教育党支部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