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探讨论文

2022-04-30

摘要:针对漳州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开发模式的选择、精品旅游的设计、旅游资源的合作、旅游人才的培养等几个方面出发,深入挖掘区域乡村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为漳州乡村民俗旅游的发展提供策略参考、以促进漳州市旅游业的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探讨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探讨论文 篇1:

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侵权损害之救济途径思考

[摘要]本文从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侵权表现及其损害后果入手,就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侵权损害,用侵权法与社会法相结合的理念,从法律救济与社会救济的角度,具体探讨了对旅游资源作品侵权损害的救济途径。并且,突破了我国传统著作权侵权损害仅予以法律救济的单一做法,从法律责任承担和社会责任分担两个层面进行全面考虑,以期建构起法律责任为主、社会救助为辅的旅游资源作品著作权侵权损害救济制度,促进我国版权产业、旅游经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著作权侵权损害;法律救济;社会救助

【基金项目】2008江西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旅游资源开发中侵权与损害救济研究”(批准号:08FXl8)

【作者简介]胡卫萍,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法学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商法学;

刘婷婷,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民商法学。(江西南昌330013)

一、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侵权概述

(一)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侵权概念。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侵权,是在旅游资源开发进程中,为盲目追求旅游经济效益而违反法律规定,未经作者或者其他著作权人许可,擅自使用依据旅游当地特有资源所创作的作品,侵害旅游资源作品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是著作权在旅游经济活动中受到侵害的显现…。

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侵权表现形式多样,既包括旅游管理机构、旅游活动开发者和经营者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擅自利用旅游资源作品构成侵权(如“八达岭春天”案),也包括外界的各级各类企业组织、社会团体乃至特定自然人等,对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创作作品的随意使用而构成的著作权侵权。如在使用旅游景区的民间歌谣、传说等民间文学艺术表述时从不注明出处,将景区独创的与旅游活动融为一体的舞蹈艺术随意拍摄录制出版发行。由此,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侵权,既可表现为对旅游资源作品的直接侵犯,也可表现为对旅游资源作品的间接侵害。

(二)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侵权极大制约了我国版权产业、旅游经济的和谐发展。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不管是直接侵犯还是间接侵犯旅游资源作品的著作权侵权,这种未经许可擅自使用他人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行为,不仅会侵犯旅游资源作品的著作权人权益,使旅游资源作品的版权产业链条无法实现,而且还会因旅游资源作品的随意复制,旅游文化创意束缚于千篇一律的旅游形态,致使景区缺乏特色,旅游开发价值下降,经济收益减少,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侵权,不仅使旅游资源作品得不到法律的保护,还使旅游文化创意受挫、版权产业发展不畅,极大制约了版权产业对旅游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旅游经济持续发展也将失去内在动力。面对这一危害和影响,为保障我国版权产业与旅游经济的和谐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侵权损害救济的研究就成为当务之急。

(三)旅游资源开发中著作权侵权损害之救济途径的理论基础。何谓救济?《牛津法律大辞典》记载:“救济是纠正、矫正或改正已发生或业已造成伤害、危害、损失或损害的不当行为”,强调救济是通过法律方式或“类法律方式”对权利冲突的解决。当权利遭受侵犯时,法律赋予权利人采取相应救济措施的权利,使行为人承担相应的责任,一来惩罚侵权人,二来抚慰权利人。《布莱克法律词典》则认为救济是用以实现权利或防止、纠正及补偿权利之侵害的方法,对受侵害的权利进行救济,不应仅限于事后的修复、回复、补救,不但包括已发的侵权行为救济,还包括对即发的侵权行为救济,并不单靠侵权民事责任承担实现损害弥补,确保权利得到全面、充分的维护。而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侵权,不但对旅游资源作品的著作权人的利益造成损害,而且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版权产业、旅游经济的和谐发展。对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侵权损害的弥补,单靠侵权损害赔偿等事后民事责任承担的方式救济,并不足以弥补其对旅游资源作品著作权人利益造成的损害,也无法消除其对我国版权产业、旅游经济和谐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因此,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侵权损害救济途径,须考虑事前防范救济和事后损害救济的一体化,即从民事、刑事和行政法律责任的承担,以及责任保险、财务保证、行政补偿等社会责任分担的层面,依托法律惩戒、行政管理、社会救助等力量,着力挽救著作权侵权行为对我国版权产业、旅游经济和谐发展的负面影响,切实维护旅游资源作品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下面我们就从法律救济和社会救助的角度,就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侵权损害的救济途径和实施举措展开分析。

二、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侵权损害之法律救济途径

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侵权损害之法律救济,既要考虑即发侵权的行为救济,也应面对旅游资源作品已遭遇侵权的事实;既要强调民事责任承担的损害补偿,又须考虑对一些侵害属性恶劣的侵权行为施以行政制裁或刑事处罚,使旅游资源作品的著作权人利益回复衡平。所以,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侵权损害之法律救济途径,蕴含了民事责任承担、行政责任承担和刑事责任承担三方面的法律救济内容。

(一)民事责任承担的法律救济

1、禁令救济方式。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侵权损害法律救济时,首先应当考虑禁令救济的适用,因为只要存在旅游文化创意作品滥用、盗版的行为,就会影响旅游产业的威望,制约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一有证据证明他人正在实施侵犯旅游资源作品的行为,哪怕侵权还未造成实际损失,都应当及时予以制止,责令侵害人停止有关行为,或采取相应的财产保全措施。这种救济方式可以先由权利人实施,再提请法院予以救济,也可以直接提请法院予以救济。即当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侵权已潜在危害或即将发生但未造成损害时,旅游资源作品著作权人或者相应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可对潜在侵权人予以书面告知,请求其停止侵害,并解除潜在的妨害,或者直接提请法院批准实行禁令措施。

2、损害赔偿救济方式。损害赔偿是侵权民事责任最主要的责任承担方式。我国《著作权法》第48条第1款规定:“侵犯著作权或者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侵权人应当按照权利人的实际损失给予赔偿。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可以按照侵权人的违法所得给予赔偿。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当旅游资源开发中著作权侵权已经发生并造成损害时,旅游资源作品著作权人或其他受托组织,有权与侵权人进行协商或者向法院提起诉讼予以解决。同时为避免危害面扩大,必要时还可以自行采取没收其销售侵权品或侵权工具等强制措施予以损害救济(但应该将该侵权品或侵权工具及时送至行政权力机关如工商局,通过行政或司法程序进行处理)。即有损害就有补偿。另外,《著作权法》第48条第2款规定:“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的

违法所得不能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50万以下的赔偿。”由于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侵权面广、危害之大,权利人的损失也很可能高于法定赔偿额的最高限额(50万),如果仍然机械地适用该条第2款规定的法定赔偿最高限额,就难以充分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由此,在对旅游资源开发中著作权侵权案件的审判过程中,应去除最高法定赔偿的限额,依照旅游资源开发中具体的著作权侵权损害情况来确定赔偿数额,在必要时引入惩罚性赔偿设计。

3、非财产性救济方式。由于著作权兼具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双重属性,再加上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侵权所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在旅游资源作品的著作权人遭遇人身权利和精神权利损害的法律救济手段上,应注重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等救济措施的运用。如对红色旅游景区的红色歌谣的擅自删改,损害了红色革命人物的英雄形象,其亲属提出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的诉请时,法律应当准许。

(二)行政责任承担的法律救济

1、行政核定救济。虽说著作权的发生采取“自动保护主义”,一般在作品创作完成时即自动产生,不需要履行任何手续,但著作权及时的版权登记,却有着对抗第三人的效力作用,对侵害著作权的侵权行为也能提供一个有效的佐证。因此,旅游资源作品著作权人及时的版权登记行为(有些影视作品要求必须进行版权登记),是著作权人防范侵害、自我保护、自力救济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同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也应加强对旅游资源作品出版许可的核定工作,预先杜绝旅游资源作品的盗版行为。倘若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把好旅游资源作品出版许可这道关口,就可为旅游版权产业日后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在实践运作过程中,各级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先对旅游景区文化特有资源(如民间文艺作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予以行政审核,再对这些蕴含着旅游景区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予以作品的形式加以确定。即对在现代旅游市场经济条件下体现旅游景区特色文化的旅游资源作品进行行政审核,确认能否出版发行,是否存在盗版行为,以行政核定的方式预防著作权侵权,推动旅游版权产业迅速、稳定发展。

2、行政制裁救济。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侵权行为,造成了较为严重负面影响,但尚未达到犯罪程度的,行政机关可对侵权行为采取相应的行政制裁措施,进行相应的行政责任的承担。我国《著作权法》中已规定了侵犯著作权同时损失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并可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还可以没收主要用于制造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虽然该法中规定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针对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处以罚款,但是并没有规定罚款的具体数额。而鉴于旅游资源开发中著作权侵权负面影响性大的特点,应适当提高行政处罚幅度。且为了防止处理著作权侵权的行政管理部门因任意处置而出现的不合理现象,有必要确定侵犯旅游资源作品的行政罚款数额区间。如若规定盗版他人作品的著作权侵权行为,处以5万元以下的罚款,那么对盗版旅游资源作品的著作权侵权行为,则可考虑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3行政补偿救济。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侵权损害救济行政补偿,是在旅游资源作品著作权侵权损害产生之前或者损害发生之后,行政补偿相对人(权利主体的范围)为传承旅游文化、保护旅游资源作品著作权的公共利益而遭受了某种特别牺牲,国家行政机关依据公共负担平等的原则,以特定的行政义务来填补相对人已支出的合理财产的补偿。这种行政补偿救济主要针对的是旅游资源中的人文旅游资源,如各种民俗活动、民间歌谣与故事等民间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他们目前大多还处于缺乏管理的状态。为了将这些传统文化继续流传于后世,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知识产权保护,即建构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侵权损害行政补偿救济制度。也就是说,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和公平原则,在无因管理人为维护红色文化资源而付出特别牺牲时,国家应给予其适当的行政补偿。由此,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侵权损害行政补偿的范围,既包括为保有旅游资源的延续,对旅游资源进行著作权保护的相对人所支出的必要费用而予以行政补偿,也包括旅游资源开发中著作权侵权损害产生之后,对旅游资源开发中著作权被侵权人的行政补偿救济。前者主要适用于行政相对人为整合旅游文化资源而支付的费用,后者主要适用于国家为确保旅游文化的延续,对被侵害人提供一定的物质补偿和援助。而这不仅能充分调动和激发人们保护旅游文化产品的积极性,引导、鼓励相对人参与旅游资源作品的著作权保护事务,而且有利于传承旅游文化,形成对旅游文化著作权自觉保护的氛围,维护国家公共利益。

(三)刑事责任承担的法律救济

我国《刑法》已明确规定了“故意违反知识产权管理法规”或“未经权利人许可,非法利用知识产权,扰乱社会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可构成知识产权犯罪。还明确规定了两个涉及著作权侵权的罪名,即“侵犯著作权罪”和“销售侵权复制品罪”。面对旅游资源作品盗版侵权日益严重,甚至影响到了版权产业发展的现象,在采取民事责任追究和行政制裁措施已不能达到有效防范和打击旅游资源作品著作权侵权活动时,需要从刑事处罚的角度追究其法律责任,以达到严惩和震慑犯罪分子的目的。

综上所述,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侵权损害的法律救济,可从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承担三个角度进行考量,最大限度地实施法律救济以弥补损害。但鉴于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的私权属性,在这三个法律救济途径中,着力于民事救济,强调以民事责任承担为主,以行政救济、刑事救济为辅。随着旅游资源开发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开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侵权风险,其损害程度已不单是普通的法律责任承担就能够弥补的事情。再加之民法理念从“个人本位发展到社会本位”的转变,使人们对于权利救济不再局限于侵权法这一领域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还应结合各种社会化的损失填补制度,组成一套综合的调整机制,从而将风险与损失分散于社会,消化于无形。这样,既可给经营者带来安全,又能使受害人得到最大范围的补偿。

三、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侵权损害之社会救助途径

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侵权的损害救济,除了强调民事责任、行政制裁、刑事处罚等法律救济措施的采取外,还应从集体管理、责任保险、财务保证等社会责任分担层面考虑,注重社会救助途径,用侵权法与社会法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法律责任承担和社会责任分担的一体化,在最大范围上弥补损失、消除影响、回复平衡。

(一)集体管理的社会救助制度。由于著作权属于著作权人专有,他人要使用作品须付费。但在许多情况下,著作权人与他人之间很难进行这种直接交易,往往要依托著作权集体

管理组织来代表著作权人发放许可和收取许可费,并将收到的许可费按照一定标准分配给著作权人。我国的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Mcsc)就是一典型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它是由国家版权局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发起成立的,主要管理音乐作品的录制、表演、广播等各方面的权利,在损害赔偿的社会救助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使用也需借助这种民间集体管理模式,如可组建旅游资源作品著作权协会,作为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一部分。旅游资源作品著作权人可将“许可他人使用作品的权利”,让渡给旅游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由该组织以自己的名义为协会会员的利益,向使用旅游资源作品的行为进行授权,并以自己的名义与作品使用者签订作品使用合同,向作品使用者收取费用,扣除必要开支后分配给作者也就是权利人。在行使管理职能的同时,协会还享有独立的诉权,如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起诉侵犯著作权的单位或个人,要求得到著作权法保护。旅游资源作品著作权协会的这种民间集体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将相对弱小或分散的著作权权利人团结起来,用1+1>2的做法统一对外主张权利,行使对旅游资源作品著作权的保护。这既是旅游资源作品著作权人自我保护的有益延伸,也是著作权人依托集体力量进行社会救助的显现,对权利人合法权益的维护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责任保险的社会救助制度。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侵权损害之责任保险救助制度,是一种对旅游资源作品被侵害后的社会救助保障制度。即由旅游资源开发中可能的侵权主体(包括旅游资源的开发者、经营者等),事先向保险机构投保,当侵害旅游资源作品著作权人的侵权行为发生,损害了著作权人合法权益,影响到版权产业和旅游经济和谐发展时,由保险公司向著作权人赔偿其所遭受的物质损失,将著作权遭遇侵害时的风险转移给专业的风险承担机构——保险公司承担。它不仅使旅游资源作品的著作权人可以获得相应的保险赔偿,也使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侵权主体避免因支付诉讼费用和侵权损害赔偿金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保证损害恢复更好得以实现。它可以有效地实现知识产权权利人利益保护和救济的社会化,对在知识产权侵权者不能充分赔偿被侵权者的实际损失时,更好地维护被侵权人的利益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为此,我们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侵权损害发生时,可考虑设立责任保险制度,具体构想为:1、旅游资源开发中潜在的侵权主体,包括旅游资源的开发者、经营者、管理者等,他们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实施旅游资源经营管理活动时,就存在法律为他们预先设定的像交强险一样的强制保险义务,即向保险公司进行对旅游资源作品侵权的责任保险投保,约定在侵权损害事故发生时,有保险公司负责理赔,有效防止侵权损害赔偿不到位而引起的纷争。2、被保险人应为旅游资源作品著作权协会的全部会员,无论其是否同意行业投保,只要在保险事故发生前,按保险合同要求交足保费,即可成为被保险人。3、保险人应为可投保的保险公司。4、保险标的是旅游资源作品受侵害的损失。5、赔偿范围和保险金支付的顺序应为实际损失费、隐含损失费、诉讼费以及其他合理费用。

(三)财务保证的社会救助制度。借鉴国外立法,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侵权损害社会救助的财务保证制度可以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提存金制度,或称保证金制度,是由潜在侵权危险的企业在发生旅游资源作品侵害后,依照有关法令向一定机关预先提存一定的保证金、担保金,或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依照有关法令按期提存一定金额,以保证不再发生侵权行为,并以备于损害赔偿之用。二是公基金制度,又称企业互助基金制度,是指旅游行业协会的会员企业,按照约定预先缴纳一定的金额,从而建立旅游互助基金,当其中某一企业因侵权而被索赔时,首先由该旅游互助基金支付赔偿金,其后再由被索赔的企业逐步将等额的资金返还给旅游互助基金。三是第三人财务保证,它是由政府或金融机构等第三人对旅游营业活动导致的侵权损害赔偿提供财务上的保证。由此,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侵权之财务保证救济制度,实际上是一种损害赔偿保障措施,是由旅游资源作品侵权人之外的机构或部门,管理由潜在的旅游资源作品侵权的责任主体(旅游文化著作权的直接和间接使用人或受益人)提供的专门资金,在发生旅游资源开发中著作权侵权事件之后,由其代为履行或者承担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担保制度,保证向受到旅游资源开发中著作权侵权损害的受害人进行及时、有效的赔偿。旅游行业协会可考虑作为财务保证运作的责任整体,统一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中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维护版权产业乃至整个旅游行业的权益安全。

当然,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侵权损害财务保证救助制度,可与旅游资源开发中著作权侵权损害责任保险救助制度结合起来适用,旅游资源作品著作权人可以择其一适用,也可以选择一并适用。

综上所述,面对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侵权现象及其所造成的严重影响,我们需要从法律责任承担和社会责任分担两个层面进行考虑,以侵权法与社会法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侵权防范和侵权救济,着力保障旅游资源作品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制裁旅游资源开发中获取非法利益的侵权盗版行为,促进我国版权产业、旅游经济和谐发展。

作者:胡卫萍 刘婷婷

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探讨论文 篇2:

漳州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摘 要:针对漳州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开发模式的选择、精品旅游的设计、旅游资源的合作、旅游人才的培养等几个方面出发,深入挖掘区域乡村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为漳州乡村民俗旅游的发展提供策略参考、以促进漳州市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漳州;旅游开发;乡村民俗旅游乡村;民俗旅游资源

引言

乡村民俗旅游[1]作为旅游行业的新兴项目,其发展空间是巨大的。而乡村民俗旅游极具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对其开发则是乡村民俗旅游开发最主要的内容,其开发成功与否,也是乡村民俗旅游成功开展的关键所在。漳州乡村民俗旅游资源丰富,为开展乡村民俗旅游奠定殷实的基础。但迄今为止,漳州乡村民俗旅游开发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对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相当有限,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将对漳州乡村民俗旅游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据此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一、漳州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乡村民俗主题形象初步提升

在政府引領、市场驱动下,漳州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深入,地方各部门根据地区特色不断推出具备主题形象的乡村民俗旅游项目,如华安土楼民俗博物馆、高山族民俗风情园、闽南民俗博物馆,又如漳浦国家4A景区天福茶博物院、南靖土楼民俗博物馆、漳州片仔癀博物馆等等,无不体现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深厚的地方色彩。还有龙海的民间农民绘画,以本地乡村劳动生活为背景,展示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乐趣和乡村风貌,映射出中国传统民间绘画审美习惯及技法,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至今已有20多幅作品获得国内各种级别奖项,甚至展出海外。

(二)地方主题文化活动内容颇为丰富

此外还有漳州各地市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以及元宵节灯会的猜灯谜活动。节庆期间,游客还可以亲身感受乡村浓厚风俗,体验乡村特色民居,品尝乡村风味小吃,欣赏乡村文艺会演和别具风格的工艺品,如芗剧、潮剧、木版年画、大鼓凉伞、八宝印泥、辇轿、舞狮、舞龙、现代剪纸、布袋木偶戏等。这让广大游客充分感受漳州乡村民俗文化。

(三)乡村民俗文化活动缤纷多彩,团队初显规模

官方资料显示,漳州各种民俗文化团队超过900支,从业人员30 000多人。如锦歌社、木偶剧团、潮剧团、高跷队、舞龙队、大鼓凉伞队、舞狮队、秧歌队芗剧团等(见表2)。其中云霄、平和、诏安、东山县的潮剧团曾多次到东南亚各国演出,龙海的芗剧团、南靖的木偶剧团以及东的山南音队也曾入台表演。乡村民俗活动精彩纷呈,武技型的民俗活动、有劳作型的竞技民俗活动、说唱型的地方戏剧、游乐型的民俗活动、娱神型的庙会表演等。这些具有闽南乡土气息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广大农村百姓文娱活动内容,也深深吸引着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游客。

二、漳州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尚存的问题

(一)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不够

漳州各地市乡村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市场潜力极大。目前,开发的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少而零散、文化和空间含量不足、缺乏区域特色,无吸引力。以漳州乡村民俗旅游路线为例,主要集中在芗城郊区、南靖、漳浦、云霄、东山等乡村地区;再如,乡村民俗旅游相关要素中的专门旅游购物点只有天福集团的茶博物院和石雕园相对匮乏;另外,乡村民间工艺品,大部分是家庭式作坊式的分散经营,没有做大做强成不了规模,游客常常找不到商家。另外,空间上,即没有发挥区域性乡村民俗旅游优势,缺少区域间的合作,特别是闽台合作、闽西合作、闽粤赣合作等,导致民间传统工艺在漳州旅游业的发展中鲜为人知,经济效益极差。

(二)现存的乡村民俗旅游活动互动性不够

乡村民俗旅游资源是一种自然形成和历史传承的文化,它伴随着人们生活的需要而展示出原生态的风格,具备表演、娱乐、互动的特性。但漳州已开发的乡村民俗旅游活动中,游客参与性旅游产品匮乏,大部分只是程式化、形式化的表演项目,缺乏互动性,观者自观、演者自演,远“距离”而“失真”,无吸引力。实际上,互动是一种渴望,也可以是当代旅游需求应当具备的鲜明特征。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更希望亲身体验乡村民俗娱乐性,甚至参与其中,从而获得乡土、真实、愉快、轻松的心理感受。

(三)乡村民俗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乡村民俗文化是原生态的文化,是伴随着人们日常生活之中而形成的,它是乡村民俗旅游的精髓和灵魂。而漳州乡村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却忽略了文化内涵的挖掘,形式化、商品化味道浓重。游客往往只是出于好奇心,看看热闹,对于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更是一无所知。

(四)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漳州乡村民俗文化的人才结构不平衡,其传承主力大部分来源于广大乡村,他们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规范的学习和培训,对民俗传统和民间工艺采用师傅传承、样子模仿、自我创新等方式,缺乏对乡村民俗历史文化的了解,无法准确把握乡村民俗文化内涵,甚至是曲解、歪曲其含义。如此不仅影响漳州乡村民俗文化形象,还影响州乡村民俗文化的经济效益,更甚者,加快民俗传统和民间工艺失传步伐。令人担忧的是,在民间艺人逐渐减少、流失,甚至断层现状下,仍没有政府的有力引导、抢救,也没有社会的传统乡村民俗文化相关培训资源。

三、漳州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一)选择适合漳州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开发模式

1.天然民俗村开发。本原式[2]主要有天然民俗村寨和原生俗开发,根据漳州市目前的资源特色、客源市场、经济状况,游客对漳州乡村民俗旅游的兴趣主要涉及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现实,因此,漳州应以原生俗开发为主,并适当采用天然民俗村的开发模式。漳州的天然民俗文化村可以直接利用当地民俗旅游资源相对集中,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备的民俗村落,在不破坏保留原有的自然风貌等乡村民俗事物的前提下,统一规划,立体地展示乡村民俗的自然朴实,满足游客对乡村民俗文化体验和欣赏。

2.开设乡村民俗博物馆。乡村民俗博物馆[3]是一种新型的资源凝聚式的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展示了人们生产、交通、起居、生活、饮食、信仰、服饰等乡村民俗事象、文物,起到传播、保护及教育乡村民俗文化遗产的功能。

首先,对现有的乡村民俗博物馆进行整合,根据当前乡村民俗旅游市场特点,因地制宜,跟进充实内容,完善设施,促进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

其次,在乡村民俗资源汇聚地,增设主题特色的乡村民俗博物馆,如可在竹马戏、灯谜、歌仔戏、威风锣鼓、布袋戏、大鼓凉伞等民俗资源较为集中的地区,增设一座漳台民俗博物馆,推动漳州市的旅游发展,促进两岸的文化交流;还可规划建设高山族博物馆,通过图片、实物和文字等手段和方式,集中展示高山族同胞的民俗文化、生活和生产的过程以及两岸高山族同胞的交流现状。

3.节会式[4]民俗文化开发。节会,凝聚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民间信仰、文化娱乐、民族心理、衣食住行等特有的民风习俗,因此,节会可以使游客对乡村民俗文化有更加立体、直接的感受和体验。特别是对于漳州这个乡村节会活动,应根据旅游市场变化情况,提高乡村节会活动艺术性、互动性、娱乐性以及游客的参与度,做好乡村节会旅游项目的建设。

漳州节会式民俗文化开发,首先,应该在政府指导下,鼓励社会参与,激发市场运作,这是根本。其次,完善节会活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周密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探索乡村节会旅游项目与其他旅游线路、旅游景点的绑定,从时间、地点、景观类型等方面进行合理协调、搭配、互补,开发漳州乡村节会民俗文化的特色旅游项目。

(二)乡村民俗旅游精品开发

漳州的“山海民俗风情、台胞祖地寻根、花果生态休闲”,其优势在福建省乡村旅游资源中的首屈一指,在国内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可根据“山海、祖地、花果”的文化特色优势,确定“对内面向福、厦、泉、潮、汕、珠江和长江三角洲,巩固港、澳、台;对外面向东南亚,辐射韩国、欧美及日本”的市场定位,精心设计漳州市乡村民俗旅游产品,规划形成四大旅游开发格局,即:

1.海峡旅游。充分发挥漳州对台旅游优势,以“台胞祖地、传统艺术、香橼祖庙、名人故里等”为轴心线,精心开发涉台节庆文化旅游项目,如三平祖师文化节、“开漳圣王”文化节、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天福国际茶壶茶文化节、关帝文化节、高山族风情艺术节、保生大帝文化节等,打造具有漳台特色的民俗游线,如宗教民俗游、寻根谒祖民俗游等,并探索开发海峡两岸双向旅游线路,促进漳台旅游合作。

2.土楼旅游。充分依托华安、南靖土楼世界文化遗产品牌及其附近历史文化民俗村,结合当地自然景区,开展土楼生态观光、土楼度假旅游、土楼民俗旅游,并为旅游者提供各种参与性活动。

3.花果生态旅游。充分发挥漳州“花果之乡”形象优势,依托漳州东南花都——花博园、天福茶博物院——石雕园、龙海九湖至漳浦长桥的百花村、龙海龙佳生态温泉山庄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花卉长廊”以及各县(市、区)的特色乡村花果园,发展花果生态旅游。

4.海滨旅游。充分利用漳州沿海乡村地带优良的海岸资源,整合沿海渔村民俗文化、关帝文化、妈祖文化、帆船帆板文化等海滨旅游资源,深入挖掘乡村民俗文化内涵,开发温泉休闲养生游、海滨风情游、海滨休闲度假游等。

(三)加强区域合作,开拓客源市场

首先,应加强旅游区域合作。以国务院支持加快海西建设《意见》和《关于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为契机,充分发挥漳州对台旅游的区位优势以及漳台的“五缘”优势[5],加快推进漳台旅游交流与合作,推出对台湾游客具有很强归属感与认同感的“台胞祖地”“名人故里”“香橼祖庙”“传统艺术”等乡村民俗旅游产品。同时,要积极搭建闽、粤、赣省际合作平台和闽西、南区域合作平台,加强与汕头、厦门两个特区的交流、对接与合作。形成闽南临海重要旅游区,建立良好的区域旅游合作网络。

其次,发挥合作平台优势,借助媒介作用,围绕地方特色,多形式开展旅游宣传促销[6]。一是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和媒体搭建宣传平台,扩大漳州乡村民俗旅游宣传的覆盖面。二是加强旅游宣传品的制作,筹划品味较高的系列丛书、音像制、品画册。三是善于利用各种重大节会活动,大力推介漳州乡村民俗文化。

(四)加强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乡村民俗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从业人员的水平,为此,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壮大乡村民俗旅游行业的工作队伍迫在眉睫。

其一,制定乡村民俗旅游服务人才培养计划。针对漳州旅游职工队伍年纪轻、发展快、文化水平偏低等现状,因地制宜,编制乡村民俗旅游服务人才培养计划,完善旅游教育结构,提升旅游专业人才的档次、加大专项教育资金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胆引进旅游专业人才等措施,逐步形成长、中、短期相结合的旅游培训网络。

其二,通过引导、整合等方式,挖掘杰出的乡村民间艺人,建立民间艺人人才库,并开展宣传教育,提升人才素质,促进各门艺术传承,保证各门技艺继续发扬光大,促使民间艺术进教材、进课堂、进培训,培养各种乡村民俗专业人才。

四、小结

乡村民俗风情是我国一项独特的、极具挖掘潜力的旅游资源。通过对漳州乡村民俗旅游资源的生成环境、市场需求、资源类型等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漳州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选择和精品开发,从区域文化特色出发,设计专项乡村民俗旅游产品,形成大旅游开发格局,优先发展几大主题旅游产品,提出如何增强营销力度,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为漳州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和实践提供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段东,张蓉.柳州乡村民俗旅游开发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2):30-33.

[2]秦燕.工业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新疆工业旅游示范点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91-93.

[3]杨帆,李健.民俗博物馆在传承地方民俗文化中的作用——以烟台民俗博物馆为例[J].博物馆研究,2014(12):31-32.

[4]李輝.长吉图区域民俗旅游宣传促销策略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30):21-23.

[5]郑耀星,刘少艾,李炳宽.基于“五缘”优势的闽台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30-32.

[6]章尚正,张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利用模式与原真态保护[J].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2-14.

作者:吕琼艺

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探讨论文 篇3:

数字影像技术在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摘要:我国拥有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并孕育出独具民族文化价值的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数字影像技术作为现代文化旅游业升级发展的重要依托,能有效实现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本文分析了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探讨了数字影像技术在中医药文化旅游中的应用价值,进而提出了以数字影像技术创新为依托,促进隐性精神文化资源可视化开发、主题文化沉浸式体验开发、数字化旅游衍生产品开发及综合化旅游信息平台开发的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路径。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数字影像技术;开发路径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8.06.002

Application of Visual Image Technology in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SUN Guang-xiu1,2, ZHANG Zhi-yi1,2

(1. AICFVE of Beijing Film Academy, Beijing 100088, China; 2. Institute of Auto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visual imag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aths

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是弘扬我国中医药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具有促进我国文化旅游业发展和消费升级等实践意义。习近平主席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中指出,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1],由此中医药相关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随着文化旅游的转型升级,健康养生、文化创意、

科技体验等旅游消费意识崛起,大众更倾向于寻求多样化、个性化和新颖化的旅游方式,这使得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在特色旅游产业方面的优势逐渐凸显。与此同时,以数字影像技术为核心依托的全新旅游产品与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日益成熟,为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的全方位开发提供有益思路。

1 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我国中医药旅游具有地域性、医疗保健性、文化内涵深刻性及鲜明的时代性特点[2]。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的、新兴旅游业态,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发展既要突出中医药健康养生保健的服务优势,同时也要彰显中医药健康旅游特有的中医药文化优势,这就使得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得以凸显。第一,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涉及到景区观光、养生保健、中医医疗、休闲养老、健康食品、知识传播、場景体验、文化遗产传承等众多领域,通过由点到面全产业链的布局能够充分提升地域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活力与潜力。第二,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文化旅游发展的特殊资本,承载了中医药治疗方法、审美意义、哲学人文精神及价值观念等民族文化要素,通过体验化、场景化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开发,能有效提升大众健康文化素养,实现中医药文化更深刻的普及,并在前沿科技支撑下实现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第三,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往往与名医文化相交融,众多地域在历史进程中孕育并形成丰富的中医名人文化体系,是我国中医药文明的见证,也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构成,通过现代化方式的开发能形成地域文化旅游品牌,营造有利于中医药文化开发的社会氛围。

2 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分析

经过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医药自身理论与实践体系在传承、发展、演化的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依托于不同的文化载体,最终呈现为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资源。本文所说的中医药文化资源,是指能够历史性地构成中医药发展体系的精神内核,并可以有效地转化为当代社会发展动源的中医药文化因素。按照表现形态,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可分为显性形态的物化资源、显性形态的服务资源及隐性形态的精神资源三大类。第一类显性形态的物化资源,主要以物质形态中医药文化资源构成,具体包括中医药历史遗产、文物古迹、典型器物;第二类显性形态的服务资源,主要指活动形态中医药文化资源,具体包括诊疗活动、养生保健活动、食养文化等;第三类隐性形态的精神资源,指精神形态中医药文化资源,具体包括中医药原创思维、价值体系、人文思想等。在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的构成中,隐性形态的精神资源是最核心的部分,集中反映了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正如相关学者所说,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中医药的本体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3]。

目前我国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整体上的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众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现有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对中医药文化资源的开发多是停留在对于显性、可见形态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如中医药名家故居参观、中药本草生态观赏、中药药膳食疗、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等等,而对于真正蕴含丰富价值的隐性中医药文化资源内涵的挖掘、表现、传播、开发则缺乏重视,与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价值构成不成正比。其次,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的结构还相对单一,医旅融合度不够[4],这主要由于对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及核心理念的认识水平较低,对相关业态和产品的开发停留于物质表面,缺乏文化体验及互动娱乐性,难以形成较强吸引力,制约了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的多元化开发。最后,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较为单一,科技与文化创意在资源开发中的参与性不足,以种植观光旅游、药品展销会等为主流的趋同化开发严重,而现代化沉浸式体验馆、特色主题节庆活动、创意科技衍生品相关的开发缺失,导致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链不完善且产业附加值较低。

所以,需要从中医药文化传播与体验角度为切入点,开拓一种全新的实践模式打破当前中医药文化旅游开发中的困境。而计算机数字影像技术所具有的交互体验性、深刻展示性、互动娱乐性、数字传播性,与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全民性特征相契合,可以为中医药健康旅游的突破性发展带来契机。以数字影像技术为依托,围绕中医药文化传播与体验,通过创意化手段打造科技文化相融合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体系、特色项目、多元业态,将推动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创新探索。

3 数字影像技术在中医药文化旅游中应用的价值

数字影像技术是基于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以数字化影像为载体,实现一切信息的可视化,是视觉文化时代影像生产、影像呈现与影像输出相关技术的集合。近年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全息投影等影像信息显示技术的进步与屏媒终端设备的发展及新媒体渠道的拓展,创新了影像生产方式、影像美学语言及影像表现效果,有力推动了数字影像内容向文娱、文旅、文博等领域的跨行业输出。

旅游的本质是视觉化的感官认知体验,先进的数字影像技术在中医药文化旅游行业的应用有助于提升游客的视觉感受性。第一,数字影像技术通过趣味性交互体验设计,将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有效传达给游客,增强互动娱乐性、深度体验感和社交分享性,从而使得中医药文化价值核心的隐形精神文化资源得到开发。第二,数字影像技术能够通过文化创意与科技相融合的方式,创新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的多元化开发,构建以互动娱乐、深度体验性、数字创意化为特征的全新旅游产品体系,从而增强中医药健康旅游在专项文化旅游领域内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第三,数字影像技术能将具有地域性特色的中医药文化知识以数字化、交互化和奇观化的方式进行生动呈现与广泛传播,从而助力地方特色文旅品牌打造与中医药历史文化的当代传播。

4 数字影像技术创新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路径

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发展应本着新兴业态发展的科技自觉意识,主动拥抱现代前沿的文化科技手段,以数字影像技术与中医药文化的融合发展为依托,创新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思维,打造具有中医药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旅游业态,从而实现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及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附加价值的提升。

4.1 促进隐性精神文化资源可视化开发

通过数字影像技术促进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的形态转化,实现中医药的本体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等隐性形态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的可视化开发。这就需要运用可视化思维将隐性形态的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通过影像化的方式创意展现,比如中医药文化中阴阳和合、天人合一、形神统一等以隐性形态存在的中医原创思维和理念,通过全息投影技术来进行理念内涵的阐释和理论的演示,让游客能够从中获得文化感悟与精神提升。

4.2 促进主题文化沉浸式体验开发

通过数字影像技术与互动娱乐技术相结合,以奇观化、趣味化和交互化的沉浸式体验形式,促进中医药文化资源的价值转化,将中医药文化所包含的认识生命、保健养生及治未病的方法与思想有效传达给大众,并将中医药文化中的名医文化故事向大众再现。一方面,通过对中医药文化主题的提炼,打造主题化的沉浸式体验馆、博物馆或数字化教育基地,将环幕、球幕等屏幕显示技术与全息投影、虚拟现实(VR)等数字影像技术相结合,创造身临其境的深刻体验。另一方面,利用数字影像技术将中医药文化进行主题化VR影像产品开发,比如中医名人及文化故事,可作为特色文化主题进行VR影片的创作,并通过与沉浸式影院建设相结合,有力塑造和传播地域文化品牌。

4.3 促進数字化旅游衍生产品开发

通过数字影像技术对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数字化创意产品开发,让游客能带走中医药文化并获得趣味性交互式体验,例如,出版中医药养生保健相关的增强现实(AR)书籍,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对书籍二维码或者页面图片扫描,获取更丰富和直观化的沉浸式影像体验;设计中医药文化名人主题的AR明信片,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对图片扫描,可获取历史中医药名人的动态影像;亦或利用VR等数字影像技术进行中医药文化相关游戏软件的开发,为大众提供了解中医药的趣味化途径。

4.4 促进综合化旅游信息平台开发

以数字影像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结合,通过数字化博物馆和智慧旅游服务平台的线上建设,以VR技术和三维扫描技术等为依托,建立线上虚拟漫游系统,实现中医药文化主题体验馆和中医药主题展会的虚拟全景化旅游体验,从而构建起线上虚拟感受、线下实体感受的旅游模式,为游客提供线上线下互动的中医药文化旅游体验。而数字化博物馆则通过VR、三维图像等技术实现中医药文物等的立体化互动,方便中医药文化线上分享和国际化传播。

5 小结

我国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多重价值,在国家层面提升原创文化影响力,在地域层面打造区域文化旅游品牌,在社会层面满足大众文旅多元需求。从中医药文化体验和传播角度出发,依托数字影像技术进行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的全方位开发,构建中医药文化旅游发展全新生态,使中医药健康旅游摆脱同质化的发展模式,以突破性发展思路改变产品结构单一现状,架构起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习近平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EB/OL]. (2015-12-22)[2018-10-08].http://www.gov.cn/xinwen/2015-12/22/ content_5026645.htm.

[2] 田广增.我国中医药旅游发展探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6): 82-85.

[3] 张其成,周晓菲.认识中医药文化的内涵[N].中国中医药报,2009-07-16(004).

[4] 江惺俊,孙健炜.中医药文化旅游发展策略[J].市场研究,2018(1): 25-26.

(收稿日期:2018-10-08)

(修回日期:2018-10-18;编辑:魏民)

【引文格式】张俊.“双一流”背景下图书馆学科服务助力中医内科学科建设之思考[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8,42(6): 9-11.

作者:孙广秀 张之益

上一篇:建筑业农民工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下一篇:新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