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否认制度下的公司法论文

2022-04-29

【摘要】公司人格否认,又称“法人人格否认原则”或“揭开公司面纱”,是对有限责任原则的衡平与补充。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一种衡平制度,为了进一步保障公司債权人的合法利益而设置,从而实现公平正义。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确立于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并在此后的司法解释中得到进一步补充。2013年公司法修订之后,放宽了公司准入,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显得更加重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格否认制度下的公司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格否认制度下的公司法论文 篇1:

两大法系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摘 要: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通过否认形实内瘪的公司人格,否认股东有限责任来彰显其蕴藏的价值内涵。在该制度的适用上,两大法系的主要代表国家可以说是各具特色,但各有可借鉴之处。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因立法不完备、经验不足和效果不明显而面临诸多困境。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对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走出适用困境,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选择。

关 键 词:公司人格;人格否认制度;司法适用

收稿日期:2011-03-21

作者简介:石守斌(1973—),男,湖北随州人,广东青年干部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司法学、经济法学。

我国公司法虽然已正式引入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但该制度的具体适用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在司法实践中,我国公司人格否认立法的不完备性以及司法适用的极其复杂性,使得该制度的适用效果不能完全体现立法者的初衷,适用价值备受影响,司法适用为此深陷困境。如何使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走出困境,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试图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进行考察和比较,从中找寻某些有价值的适用经验,以便为我国所借鉴。

一、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及其适用价值

公司人格独立作为公司法人制度的基石和支柱之一,在给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在一定条件下也成为巧诈舞弊者的护身符。为在公司法人制度框架内有效消除公司人格的这种负面效应,阻却公司人格被滥用和异化,人们创设了一种的法律措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目前,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各国的称谓各不相同,但其基本内涵却大同小异。所谓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即指为阻却滥用公司独立人格,保护债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而对具体法律关系中的公司人格予以否认的制度。

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意义,蕴藏着极其深远的价值内涵,这一点已在司法实践中得以充分昭示。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价值主要体现在:

其一,暂时否认公司人格,维护和完善公司法人制度。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只是对特定时间、特定法律关系中法人人格予以否认,并非是对公司人格的全面、彻底、终极的否定。因此,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不但不会动摇公司法人制度的根基,而且能阻却公司人格的异化,弥补公司人格独立制度固有的缺陷。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并不是公司人格的对立物,相反,却是公司人格制度和法人制度的拯救者,是对法人人格本质的严格恪守与维护。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和公司人格制度的结合使公司这一市场经济的细胞得以健康发展和完善。

其二,否认股东有限责任,重新平衡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均衡关系。在公司法人制度中,公司独立人格使得公司股东与公司债权人相隔离,并在股东与债权人之间进行利益和负担的合理分配,股东承担有限责任,债权人只与公司存在法律关系,不能越过公司直接要求股东承担责任,从而形成了以法人为中心的法人出资者群体与债权人群体的两极利益平衡体系。然而,当股东滥用公司人格损害债权人利益时,债权人鉴于公司人格这层面纱,无法直接向股东主张权利而获得有效救济,致使原有的平衡利益体系出现偏斜。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通过让滥用公司人格股东直接对债权人负责,来否认其有限责任,使其承担的有限责任复归为无限责任,从而恢复和重新平衡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均衡关系。

其三,否认公司人格滥用行为后果,实现法律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公司股东充分利用其出资权及在公司中的优势地位,滥用公司人格,致使债权人的债权不仅无法实现,而且有可能承受来自股东转嫁的经营风险,使债权人面临着不公平的道德风险,对债权人显失公平,同时也使作为法律永恒价值取向的公平正义遭受破坏和损害。而通过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对具体法律关系中公司人格予以否认,要求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或社会直接负责,对债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加以保护,从而矫正偏离法人制度本质的不公平,捍卫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性和正义性。

二、两大法系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判例,后为英、德、日等国所效尤,并逐渐为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许多国家所适用。总体来看,两大法系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上各具特色。

(一)英美法系国家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

美国是英美法系的典型代表,是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发源地,也是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主要代表国家。美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始于1905年的“美国诉密尔沃基冷藏运输公司”一案的判决:除非有充足的相反理由,原则上公司被看作法人具有独立人格,但公司的独立人格如被用来损害公共利益,使其不法行为合法化,保护欺诈或作为犯罪抗辩的工具,法律将考虑无视公司人格,直接追及公司“面纱”掩藏下的股东个人责任,以实现公平。该判决开启和创设了美国否认公司人格的一项司法原则,并在美国得到普遍适用。

美国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适用范围上与大陆法系不太相同。一般而言,大陆法系国家都有相对固定和明确的适用范围,而美国的适用却较为灵活,虽然以适用某些情形见多,这些情形包括:⑴公司空壳化。这是针对公司设立目的而言的。如果股东或发起人设立公司,只是假借公司名义规避现有债务或法律责任,或者以设立公司为诱饵进行欺诈活动,美国就会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公司人格被否认,股东不能享受有限责任。⑵事务混同。在美国,鉴于一人公司、家族公司和其他封闭公司的控制权高度集中,法律承认这些公司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公司经营必须以公司为基础而不是以个人为基础,公司事务与个人事务必须有一条明确的界限。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就有可能导致公司事务与个人事务混同,公司人格就有可能被否认。⑶资本不充足。公司资本是公司存续的基础。公司必须达到作为一个独立法人的充足资本,能够满足可以预见的正常债务,否则,极易导致经营风险的发生。为此,美国创设了公平性标准来测试公司的资本是否充足。如果公司资本,不论是初始资本还是经营过程中的资本不充足,那么公司就不能通过测试,就有可能被揭开面纱。但又不局限于这些情形,适用范围不固定。

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标准上,美国与大陆法系大相径庭。美国法院在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时的认定标准非常简单,即承认公司人格是否会产生与法人实质相悖的不公平和不良后果。如果产生了这种后果,就要否认公司人格。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法院首先确认公司确实已给债权人或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然后再审查公司的形式要件,即公司设立是否有瑕疵或实质要件,即公司是否有正常的资本金、偿债能力和经营自主权。在适用标准和条件上,大陆法系国家则比较严格和复杂。美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领域非常广泛。为防止欺诈和实现衡平,美国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契约、侵权、破产、税收等领域。相比之下,大陆法系国家适用的领域相对较小。

(二)大陆法系国家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

⒈适用范围较窄。与美国等英美法系国家不同,大陆法系国家受限于成文法的特性,其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范围较窄,一般适用于法人人格滥用、法人人格形骸化、违反契约或者损害第三人利益等情形。作为大陆法系中最有代表性的国家,德国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被称为“直索责任”。德国法院有关直索责任的判决不在少数,但从其判决中可以看出,德国的直索责任主要适用于公司人格被滥用的场合。当公司人格被滥用,以规避法律、违反契约、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或债权人利益时,法院就会不顾公司的机能,使债权人突破公司的独立人格,径直向公司法人背后的股东追索。

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末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以来,其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主要适用于滥用行为和借壳行为两种情形。其中,借壳行为即公司人格形骸化,又表现为公司运营有名无实,公司和股东业务及财产混淆,资本不足等情形。滥用行为可细分为若干情况,即:为规避约定或者法定的限制,在合同上或者法律上负有竞业限制义务的人,通过自己控制的股东或者公司进行竞业行为;为逃避合同上的债务而设立新公司;为免除劳动合同上的债务而解散公司,或者并不解散公司而设立与原公司实际上相同的公司;个人利用空壳公司规避保证金返还请求权;为避免被强制执行而以自己的财产作为实物出资设立公司;公司设立另一个实际上经营相同业务的公司等。[1](p33-34)

⒉适用态度谨慎。大陆法系国家,无论德国还是日本,在适用公司人格否认的态度上表现得较为谨慎。德国法院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一贯采取审慎的态度,没有任意扩大直索责任的适用范围。在判例中,德国法院原则上把适用该制度仅作为一种例外,只要能依据契约、侵权等现行法律处理的问题,则尽量不直接进行“直索”;即使是有关直索责任的判决,德国最高法院也反复强调必须坚持有限责任的基本原则,即直索责任的产生“不应该使我们轻率地和毫无限制地忽略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独立的法人”。[2]日本作为成文法国家,因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无法律明文规定,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上不得不慎重行事,尽量限定和缩小该制度的适用范围。

⒊适用条件严格。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条件严格是大陆法系国家区别于英美法系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德国法院看来,要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仅有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股东的行为同时违反善良风俗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的一般条款。德国判定构成公司人格滥用行为的主要依据是德国民法典第242条关于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和第826条关于善良风俗的规定。日本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条件上也表现出严格性,特别强调将法人人格滥用者对公司所具有的实质支配力,作为法人人格滥用的要件。同时,还将公司人格的利用是否符合“法秩序的目的”作为考察标准。

三、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的困境

2005年10月,新修订的《公司法》规定了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这是我国公司立法的一大突破,标志着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公司法上的确立。公司法在立法层面确立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为阻止我国公司人格异化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一)简疏的立法,加大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的难度和随意性

修订后的《公司法》虽然以成文法的形式对公司人格否认作出了制度安排,但《公司法》的规定过于抽象和原则,一些表述如“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中的“严重”等只是概括性标准,缺乏量化,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条件和范围的规定还不够清晰和明确。公司法规范的不健全,加上细化的司法解释一直没有出台,以及法官自身素质的限制,使得司法界对该制度的理解不一,在实践中出现了对该制度的滥用和误用。一方面,因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条件模糊及一些法官固守公司人格独立和股东有限责任之观念的影响,对一些滥用公司人格的情形,该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却未适用,以致无法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一些法官在司法实践中盲目求新,主观臆断,司法擅权,对适用条件掌握不严,未能审慎使用手中的裁量权,对一人公司、夫妻公司、以家庭成员共同财产设立的公司、设立瑕疵的公司往往不分黑白地一律否认其法人人格,导致错误裁判甚至司法腐败。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为此遭受困扰,陷入极其尴尬的境地。

(二)不理想的适用效果,降低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价值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创设的初衷在于对滥用公司人格的行为加以有效遏制,实现既弥补有限责任的不足,又避免影响公司制度正常运作的效能。但实际上,该制度的适用效果并不理想。在实践中,虚报注册资本、抽逃资金,母公司滥用隶属权过度操控子公司,以及“金蝉脱壳”逃税等现象并未因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而明显减少,公司与股东财产、业务混同,从而造成人格混同的情形还比较严重。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这种适用效果,引起人们对该制度价值的疑虑,使该制度的适用价值大打折扣。

四、两大法系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我国修订后的《公司法》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作出了相关规定,这意味着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我国法律层面得以初步确立。但作为新生事物,在适用上,我国法院法官经验明显不够丰富,司法适用的困境也亟待化解。对此,国外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从中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明确适用条件和范围

立法完善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项法律制度的适用效果。我国修订后的《公司法》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原则且简单的规定,必然会导致司法适用上的无所适从,因而出现混乱局面。因此,要更好地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就需要对该制度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加以明确。只有适用范围和条件明确清晰,司法适用上才更具有操作性。因此,笔者认为,应对《公司法》进行修改和补充,可采用概括加列举的方式,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条件、适用的范围、适用的例外等作出补充规定。同时,要注重司法解释的价值和作用,出台一些细化的司法解释,为司法实践提供明确的指引,消除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上的困惑,充分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二)拓宽适用领域

公司作为市场经济的一大主体,其经营活动广泛涉及契约、侵权、税收、破产等领域。一般而言,只要存有公司的经营活动,就有可能存在滥用公司人格的行为。从美国等国的司法实践来看,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已在税收、破产、环境保护、竞争、契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适用。我国在上述领域适用该制度也有着现实的需要和积极的意义。因此,我国应借鉴美国等国的做法,拓展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的领域,针对税收、契约、破产等其他领域中滥用公司人格行为,在相应的法律领域中增加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内容,并加以适用。

(三)严格适用条件,审慎适用

大陆法系国家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上一般都坚持慎用原则。我国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经验不够丰富,在适用上应仿照大陆法系国家,保持较为谨慎的态度,严格适用条件,审慎适用。对不符合适用条件的坚决不予适用。要防止法官对该制度作扩张性解释,减少适用的随意性,防止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被滥用。只有在实践中严格、慎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才能做到既充分发挥其有效遏制作用,又不至于被滥用和动摇公司法人制度的根基。

(四)加强司法判例的实践指导作用

随着两大法系的逐渐融合,司法判例在大陆法系国家中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这一点已从大陆法系国家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中得到印证。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不仅形成和发展以判例为基础,而且在适用上,大陆法系国家与英美法系国家一样注重采用判例制度。我国以成文法的形式确立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已经有法可依,但这并非意味着无视判例的作用。现行立法规定的不完善、司法解释不明确以及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花样不断翻新,使得仅依靠成文法的规定已明显不够,法官要正确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就急需判例的指导。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万鄂湘2009年3月指出,“如果没有一个案例指导制度,同一类案件,法官可能出现不同的判决结果”。[3]因此,我国虽然不是判例法国家,但完全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加强判例对司法实践的指导作用。具体而言,可由最高人民法院收集整理各地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相关案例,精心编印成册后下发,为各地法院办理相关案件提供具体指导。[4]因为“最高审判机构案例指导方式,不失为防止司法审判实务中法律适用混乱的有效途径”。[5]

【参考文献】

[1]吴建斌.最新日本公司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范健,赵敏.公司法中的严格责任制度[J].中国法学,1995,(04):69.

[3]柳志卿.万鄂湘:案例指导制度有望全国推行[N].京华时报,2009-03-11.

[4]石守斌.完善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若干思考[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04):43.

[5]吴建斌.公司人格否认成文规则适用困境的化解[J].法学,2009,(07).

(责任编辑:王秀艳)

The Comparison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Disregarding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 between Two Legal Systems and Its Reference to China

Shi Shoubin

Abstract:As a legal system,the Disregarding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 denies the real shape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 and limited liability shareholders to demonstrate the value of its hidden meaning.In applying the system, the major country in Civil-law System and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each,and each can learn from. Due to inadequate legislation,lack of experience and the unobvious effect,the application of the system faces many difficulties in China.Drawing on the useful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Leading our system out of the plight of application,to play its due role,it is an effective choice.

Key words:corporate personality;disregarding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judicial application

作者:石守斌

人格否认制度下的公司法论文 篇2: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初探

【摘要】公司人格否认,又称“法人人格否认原则”或“揭开公司面纱”,是对有限责任原则的衡平与补充。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一种衡平制度,为了进一步保障公司債权人的合法利益而设置,从而实现公平正义。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确立于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并在此后的司法解释中得到进一步补充。2013年公司法修订之后,放宽了公司准入,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显得更加重要。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对于公司人格否认规则,应当以慎重适用为原则,切勿本末倒置,以免危机公司法人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制度。

【关键词】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公司独立人格;股东有限责任原则

一、公司人格否认与有限责任原则

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人格和独立的财产,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责任。有限责任原则,作为我国公司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指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仅在出资额、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在其认购的股份的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而对认缴的出资(认购的股份)缴足出资款之外的公司的债务不承担责任。然而,实践中,公司大中股东滥用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利益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公司独立人格甚至成为某些人企图逃避法律责任的挡箭牌,公司债权人合法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因此而得不到有效保障。

英美法系为了弥补公司独立人格及有限责任原则的弊端,专门设立了一种补充性制度——“揭开公司面纱”,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对有限责任制度的衡平与补充。其适用前提是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对公司债权人的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有限责任制度的关键在于公司的法人人格独立,公司对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责任,而股东仅以其认缴的出资额或认购的股份数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则是否认公司的独立法人人格,否认股东的有限责任,而由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由此看来,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并非是独立产生,而是一种与有限责任制度相对应产生的制度,是有限责任制度的例外。因此,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价值意义在于衡平公司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从而保障公平正义的实现。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并非对公司独立人格及有限责任原则进行一般意义上的否定。相反的,该制度恰恰是在承认公司具有独立人格的基础上,恪守公司人格和有限责任原则的内涵,对其予以有益补充和完善。

二、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立法现状

我国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首次以制定法的形式确认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弥补了我国公司法的立法空白。之后该制度在《公司法解释(三)》第13、14条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我国现行《公司法》第20条第1款和第3款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做了原则性规定,“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此外,公司法第63条还对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做了明确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第63条这一规定特别明确了我国对一人公司适用公司人格否定推定和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我们需认清《公司法》第20条和第63条的关系,二者是普通法与特别法的关系。根据特别优先于普通的原则,对于一人公司的公司人格否认案件,优先适用第63条的规定,但这绝不意味着排除适用第20条的一般性规定。股东与公司之间的人格混同,即公司与股东不分,包括财产混同、业务混同、人员混同、机构混同及其他方面(如电话号码、电邮地址、网址、传真号码等)的混同。需要注意的是,第63条中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仅适用于股东与公司财产混同的这一种情况,而不适用于上述其他公司人格混同情形。然而现实生活中,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不仅仅会引发财产混同,还有可能引发其他人格混同现象。此时,对于一人公司则仍要使用公司法20条的一般性规定,而不适宜用第63条的特殊性规定。

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原则,公司债权人若要主张否认公司法人人格,则需对以上要件内容举证证明,并承担举证不能的责任。由于一人公司只有一个股东,公司章程也都有股东制定,出现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情形的可能性相对更大。公司法第63条特别规定对一人公司实行公司人格否认推定和举证责任倒置。这减轻了一人公司债权人的举证责任,能够进一步避免股东滥用一人公司的行为,从而更有利于债权人合法利益的有效保护。

三、我国公司人格否认规则的适用要件

根据上述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我国公司人格否认规则的适用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构成要件:

(一)公司具有法人人格公司人格否认须以公司有法人人格为前提基础。如果公司本就不具有或丧失了独立的法人人格,自然就不能适用公司人格否认规则。

(二)权利主体和责任主体适格在我国,可主张公司人格否认的原告是,因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而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的公司债权人。公司、公司的其他股东或者社会公众都不能作为公司人格否认之诉的权利主体。而责任主体则只能是实施了滥用公司法人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不法行为的实际控制股东,一般不包括未对公司进行实际、积极控制的中小股东。

(三)股东实施了滥用公司独立的法人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客观事实行为《公司法解释(三)》第13条和第14条对股东滥用股东权利作了界定,主要包括股东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抽逃出资等行为。根据最新修订的《公司法解释三》第12条规定,可以认定股东抽逃出资的情形包括:制作虚假财务会计报表虚增利润进行分配,通过虚构债权债务关系将其出资转出,利用关联交易将出资转出,其他未经法定程序将出资抽回的行为。

(四)公司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严重损害这属于结果要素。首先,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的行为须对债权人利益造成了损害。其次,这种损害必须是严重的。只有在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行为严重损害了债权人利益的情况下,才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然而,如何来准确界定损害的“严重”程度?目前我国公司法尚对此未做出明确的具体规定,司法实践中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法官在实际判案时的自由裁量权较大。有学者指出,严重损害,是结果要件中的关键因素,其衡量标准是公司的偿债能力,即是否构成严重的资不抵债。如果这种损害能够通过公司自有资产获得债务的清偿,债权人就不能主张公司人格否认。①

(五)公司债权人利益严重受损与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公司债权人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必须是由股东滥用股东权利而导致。

部分学者认为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还要求股东具有滥用和逃避债务的主观故意。笔者认为,股东的主观目的难以考察,如果将其作为适用要件,必定会使债权人举证更加困难,不利于债权人合法利益的维护和公平正义的实现,这与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设立初衷相违背。因此,不宜将股东滥用和逃避债务的主观故意作为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规则的必备要件。

四、公司人格否认的适用情形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一种衡平制度,是对股东有限责任原则的补充。该制度的设立背景、功能发挥等决定了其具有补充性。对于公司人格否认规则,应当坚持慎重适用和限制适用原则,而只能适用于某些不适用有限责任原则的例外个案之中,否则会本末倒置。

目前我国适用公司人格否认的具体情形主要包括:

(一)公司人格混同公司与股东本应是两个具有各自独立法律人格的实体,各自承担责任。当出现公司与股东人格混同时,二者合二为一,相互混淆,容易导致公司成为股东的代理工具和逃避法律责任的挡箭牌。公司人格混同情形比较复杂,不仅包括财产混同、人事混同、业务混同,还包括股东对公司过度控制等情形。财产混同,即公司与股东之间资产不分。公司没有了独立的财产,失去了独立承担责任和独立法人人格存在的物质基础。人事混同,也就是所谓的“一套人马,多块牌子”,公司与股东的管理人员和组织机构相互交叉,公司没有独立的意思机构,失去了独立人格存在的意思基础。业务混同,指公司和股东从事相同的业务,与其交易的第三人无法分辨清楚究竟是在与公司还是股东进行交易。这样的话,公司无法依其独立意志独立展开业务活动,独立人格存在的行为基础也就不复存在。公司人格混同,实质上造成了公司独立人格的丧失,违反了分离原则。在世界上其他确立有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国家,公司人格混同也都被视为公司人格否认的主要情形之一。

(二)公司资本明显不足公司必须具有必要的财产。公司资本,又称股本,是其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物质基础。狭义上的公司资本就是指注册资本。公司资本公司成立时的原始资产是由股东出资构成,如果股东出资不实(包括未出资和未足额出资)或者抽逃出资,则都属于滥用股东权利的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2013年新修订的《公司法》的一大亮点是新公司法将公司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并取消了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这意味着公司成立的门槛有所降低,宽松准入。但是,实施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不代表公司股东无需对认缴的出资额承担责任,公司的股东仍须在其注册登记时认缴的出资额的范围内承担法律责任。股东须按照股东之间达成的协议约定缴纳出资。如果股东只是认缴而不按约定实际缴付出资,以这种方式设立的公司属于空壳公司,对公司债权人合法利益造成威胁,股东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依据资本维持原则,不仅要求公司设立时具有一定资产,还要求其存续期间,应当经常保持与其资本额相当的财产。股东不得抽逃出资。因此在降低公司设立门槛的同时,必须加强完善配套的监管制度,建立更加严密的风险防范机制,特别强调公司与股东财产分离原则。

一般情况下,公司资产显著不足不能单独作为否认公司人格的依据,而应该结合个案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慎重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国外适用公司人格否认规则的司法实践中,也持有谨慎态度。虽然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来源于英美法判例,英国作为判例法国家,却以成文法的形式确立揭开公司面纱(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正是为了避免公司法人法人人格和有限责任原则因滥用司法审判权而受到不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法官的自由裁量空间。

五、公司人格否认的法律效果

(一)对股东的法律效果

公司人格否认规则的适用对控制股东的法律效果主要是,滥用公司法人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原则的被诉的控制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个人责任。出资不实(包括未出资和未足额出资)的股东在未出资本息范围、抽逃出资的股东在抽逃出资本息范围内对公司债务不能清偿的部分承担补充赔偿责任。对此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股东的责任范围为未出资本息范围内和抽逃出资本息内。(2)股东承担的是对公司债务不能清偿的部分的补充责任,即公司财产不能清偿债务时,方可适用公司人格否认规则。(3)在未出资和为足额出资的情况下,发起人与被告股东承担连带责任;抽逃出资的情况下,协助抽逃出资的其他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实际控制人与被告股东承担连带责任。

(二)对公司自身的法律效果

公司人格否认并非作为一般原则适用,而只是在有限责任原则适用例外情况下适用。在具体个案中,针对特定的法律关系中相对当事人适用。公司人格否认不是指彻底否认公司法人的人格。这种否认只对个案中的特定当事人有效。在其他法律关系中,公司的独立的法人人格依然存在,公司依然具有民事权利、行为能力,公司能够继续从事其他民事活动。这一点明显不同于公司法人被撤销或解散。

注 释:

①黄来紀,陈学军,李志强主编.完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参考文献:

[1]石少侠.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司法适用[J].当代法学,2006,20:3-8.

[2]黄来纪,陈学军,李志强主编.完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3]赫然,司国林."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价值评析."[J].当代法学,2001(11):14-15.

[4]黄美园,黄旭能."论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确立."[J].河北法学,2003,21(3):87-89.

[5]陈俊奭.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对债权人利益保护的不足与完善[Z].湖南师范大学,2012.

作者:毛法强

人格否认制度下的公司法论文 篇3:

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探讨

摘 要: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制度,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从我国建立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迫切性出发。对我国公司法第20条规定的公司法法人格否认制度进行了论述,论述的角度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要件和适用范围,适用要件包括主体要件、行为要件和结果要件,适用范围主要为资本显著不足、利用公司规避合同及法律义务以及股东与公司间的人格混同三个方面,但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规定仍存在不完善或不足的地方,亟待修改和补充。

关键词:公司法人;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文献标识码:A

1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概述

所谓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指在特定的法律关系中,对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从事各种不正当行为导致公司债权人损害的,公司债权人可直接请求股东偿还公司债务,公司由有限责任变为无限责任的制度。学者一般认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是美国法院在审理公司纠纷案件中首创的一个判例法原则,美国公司法上将其称为“揭开公司面纱”。美国“揭开公司面纱”的概念最早见于美国银行诉Deveaux一案,其后这一概念被美国法院采用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其后被英、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继受,在一些大陆法系的国家,该制度有时又被称为直索制度,如德国。所谓“公司面纱”,即公司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法人实体须以其全部资产对其法律行为和债务独立承担责任,公司的股东则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东具有相互独立的人格。当公司资产不足以偿付其债务时,法律不能透过这层面纱要求股东承担责任。可见,公司面纱实为基于公司法人独立人格制度和有限责任原则而产生的,阻却债权人直接向公司股东主张权利,限定股东投资风险的法律屏障。而作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即揭开或刺破公司面纱规则,是指为阻止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直接负责,以实现公平、正义目标的要求而设置的一种法律措施。在我国,“刺穿公司面纱规则”对其解释有广义说和狭义说两种。广义说认为,“揭开公司面纱”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国家对公司法人人格的彻底剥夺,即取缔其法人资格;此说为少数学者所提倡。二是将公司的独立人格在特定的法律关系中加以否认。狭义说,仅指上述第二层含义,这种说法是多数学者的观点。而我本人也赞同狭义说

2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2.1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本质

公司法人格否认的本质或根本目的是什么?日本学者森本滋认为:“公司人格否认的本质,是指按照公司制度的目的,当认为某公司所保持的形式上的独立性违反了正义、平衡的理念时,或者公司所具有的法的形式超越了法人格的目的,非法加以利用时,并不全面否定公司的存在,而是在认为它作为法人存在的同时,针对特定事例,否定其法人格的机能,以保障公司与股东在法律上一视同仁的地位”。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产生源于公司法人格的异化和股东有限责任的滥用,其实质是对股东有限责任的一种排除,即通过对那些滥用公司团体人格独立性和股东有限责任的直接追索,以阻却公司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债权人及社会公众的利益。法律赋予公司独立的法律人格的目的,是为了使公司在社会中发挥其有效的机能,但当公司不具备法人的实质要件,而机械地坚持公司人格和责任的独立,就会使法人制度失去本来的意义,就会违背正义理念,因而当出现股东与公司无法分离之情形时,通过对特定的法律关系,个别地相对地否定公司的法人人格,调整失衡的利益关系和倾斜的公司法人制度的天平,实现法律公平、正义目标之要求,这是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及制度的本质和根本目的所在。

2.2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基本特征

(1)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以承认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为前提。该制度的适用虽然具有否认公司人格的功能,但它是针对已经合法取得公司独立法人资格,且独立人格及股东有限责任又被滥用的公司而设置。

(2)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只对特定个案中公司独立人格予以否认,而不是对该公司法人人格的全面、彻底、永久的否认,其效力不涉及该公司其他的法律关系,并且不影响该公司作为一个实体合法的继续存在。正如英美学者所描绘的那样,公司法人格被否认只是于特定情况下,在“由公司形式所竖立起来的有限责任的墙上钻个孔,但对被钻之孔以外的所有其他内容而言,这堵墙依然矗立着”。

(3)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是对法人人格被滥用后的一种事后规制。它通过追究法人人格滥用者的责任,对因滥用而无法在传统的法人制度框架内的合法权益者的一种救济,是对股东只负以出资额为限的有限责任在特定情形下的否定,使滥用公司人格者对公司债务负无限连带责任,以体现法律所要求的将利益和负担公平、合理的分配于当事人。

3 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要件

鉴于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国外主要研究情况和国内学者主要理论观点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我国公司法中的具体适用要件。

3.1 前提要件

公司的设立合法有效,并且已经取得独立的法人人格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前提要件。只有通过合法设立与登记的公司,股东和公司才得以分离,股东才会承担责任,公司法人人格也才有被滥用的可能。如果公司尚未成立或成立无效,公司则无法人资格可言,因而谈不上公司法人人格被滥用。

3.2 主体要件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主体要件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公司法人人格的滥用者;二是有权提起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诉的当事人。

(1)公司法人人格的滥用者。主要是滥用公司法人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股东。在一人公司(包括我国的国有独资公司)或母子公司的场合中最为明显。需要指出的是,利用公司法人人格为不法行为者不一定局限于公司股东,实践中,不具有股東身份的董事、经理也可能滥用公司的人格,但因董事、经理只是公司的雇员,根据雇主对雇员负责的原则,董事、经理的行为后果由公司承担,他们的不法行为应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在一人公司、母公司与全资子公司的场合下,容易判断控制股东,但在普通公司中,对于如何界定控制股东,各国、各学说标准不一,有的认为应以股东持有公司的股份比例为依据,有的认为应以公司与股东的财产、业务是否混同为依据。我认为判断是否为控制股东,应着重考虑该股东对公司组织和运营中的重大问题是否拥有实质性的决策权。

(2)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主张者。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针对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而设定的一项严格责任制度,其适用必须经过司法途径,通过事后的方式给因公司法人人格滥用法人人格否认,即只能由公司债权人提出诉请。需要指出的是,公司和公司股东不能作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诉的主张者,即禁止所谓的“反向揭开”或“反向刺破”。就公司而言,公司提起法人人格否认之请求,意味着公司主张自己不是“人”,这无论是从法理上还是从逻辑上都难以说得通。就股东而言,他们是公司的独立人格和股东的有限责任的最大受益者,股东既然选择了以公司形式进行经营,依公平、正义的原则,股东在享受公司制度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接受公司作为独立法律主体的一切法律后果。

3.3 行为要件

行为要件强调的是公司法人人格之利用者必须实施了滥用公司法人人格之行为。关于滥用又分为主观滥用说和客观滥用说。主观滥用说认为法人形态如果被社员故意滥用于不正当的目的,则可不理会法人独立人格,对社员进行直索;客观滥用说认为,社员将法人作违反客观目的而滥用时,即发生直索。基于举证:角度考虑,所有公司的决策、运作和经营都是相对保密的,这就为债权人的举证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此外,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有关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的,这也加大了债权人举证的难度。如若再采用主观滥用说,则还要考究是否有利用法人人格而加害于他人之故意,这就越发加大了举证的难度。因此,“客观滥用说”占了主导地位,即只关注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为。

3.4 结果要件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结果要件是指,公司股东或其他实际控制公司的人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给公司债权人及其他社会群体造成客观上的实际损害,并且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为与造成的损失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一般说来,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结果要件应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为必须造成损害;二是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为与造成的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如若公司股东的行为有悖于公司法人人格独立和股东有限责任的宗旨,但没有造成任何第三人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没有影响到平衡的利益体系,则不能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去矫正并未失衡的利益体系。

我们应该注意,这种滥用行为对债权人造成”严重损害”后果方可,即不能清偿债权人全部或大部分债务,我认为,若僅为轻微损害则不应运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否则有可能造成债权人对公司随意起诉,提出否定公司法人人格,这极不利于公司法律关系和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4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后果

4.1 对公司的适用后果

实行公司法人格否认对公司产生的后果主要是该公司人格是否因此而消灭,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学者均认为公司法人格否认不是从根本上彻底、永久地取消公司的法人资格,而是在认定它作为法人存在的同时,针对特定事例,对其法人特性在特定法律关系中加以否认,使公司背后的控制操纵者承担公司的法律责任。而一旦被否认的公司“空壳”恢复法律要求的实在性,以及在其他的法律关系中,公司的独立人格依然受到法律的承认。

4.2 对股东的适用后果

公司法人格否认所追究的责任主体应限于实施滥用行为的股东,而不应扩及其他所有的股东。对于人格否认时股东应承担哪种类型的责任,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公司人格的滥用者应当对公司债权人或其他利益相关者承担无限责任;第二种观点认为,公司人格否认是无视公司法的人格,而将公司与其背后股东的人格视为一体,因而,追究公司和其背后股东的共同责任;第三种观点认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实际上是强调公司控制股东的第二次的资本填补义务。上述第三种观点所称的资本填补义务与通过公司法人格否认实现股东与债权人利益平衡的原则不相符。第一种和第二种观点均强调无限责任,区别在于第二种观点强调的是支配股东和公司的连带责任,即支配股东和公司共同对债务负责。我认为,第二种观点更为合理。首先,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直接含义就是当公司人格被用于不法目的,并损害公司债权人或社会公共利益时,就应当无视该公司的独立人格,而将该公司与其背后的股东视为一体。其次,追究公司与其背后滥用者股东的共同责任,将有利于保护交易安全,切实维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5 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立法规定欠缺

2005年新修订的《公司法》确立了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主要体现在该法的第20条和第64条的规定。新《公司法》确立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使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得到有力的保护,使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衡的股东、公司、债权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又趋于平衡,维护了交易安全。但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规定仍存在不完善或不足的地方,亟待修改和补充,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其一,新《公司法》对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只作了原则性规定,没有确立具体统一的适用标准和要件。如《公司法》对其他滥用公司独立人格的行为,诸如规避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的行为等都没有做出规定。而且对在什么具体情况下适用此规定没有予以明确。因此,此条法律的具体适用还有待通过司法解释给予细化,如列举法人人格滥用行为的若干具体情形及相应的可予考量的标准等。再如《公司法》第20条中规定的“逃避债务”,就文义而言,既可理解为股东以逃避债务为目的而滥用人格,也可理解为滥用行为实际造成了逃避债务的结果。但基于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设置之目的,似乎是将“逃避债务”作为结果要件,而非主观要件。

其二,对股东权利滥用的范围和责任的承担规定笼统。《公司法》只强调了滥用股东对因滥用行为遭受损害的债权人的利益承担连带责任,但对滥用行为给社会乃至国家造成的利益损害的赔偿问题却未提及。而在现实生活中,滥用行为既造成对公司债权人利益的损害,又造成对社会利益甚至国家利益损害的情形也不在少数。此时,若不对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甚至国家利益的行为进行规制,则会陷人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这无疑缩小了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范围,使此项制度的价值大大降低。

6 配套法律法规及制度的完善

6.1 制定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相关司法解释

我国修订后的公司法第二十条属于衡平性规范,体现出原则性、模糊性和补充性的品质,未对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具体适用标准作出明确规定。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理论,相关的研究比较薄弱,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在《公司法》中对这一制度作出比较具体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由最高人民法院根据法律原则,明确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法律概念、构成要件,采取概括式和列举式相结合的方式作出司法解释,从而有效地发挥地方法院的审判职能,为公司的有序运作提供司法保障。

6.2 建议在税收法、破产法、环境法、竞争法等领域引入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新《公司法》引入了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目前其适用范围还十分有限。从美国及其他国家、地区的司法实践来看,公司法人格否认在税收法、破产法、环境法、竞争法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适用。”我国在上述域引入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如在环境保护领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公司、企业负有环境治理、环境保护的法律义务和社会义务。如果环境污染是加害公司在受制于控制股东的情况下造成的,而加害公司本身财力有限,这时,为实现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需要追究加害公司背后的控制股东的责任;在竞争法领域引人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以保护竞争、反不正当竞争为目标的首要原则,规制关联公司(尤其是母子公司)间的关联交易行为,对我国营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随着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实施和发展,应当不断调整《公司法》的适用范围,将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逐渐引入税收、环境保护、反不正当竞争等领域,以适应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国情的现实需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期,公司法人人格被滥用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使得公司债权人以及社会公共利益要承担正常风险之外的更多风险,这对公司债权人显然不公平。尤其在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过度控制下,使公司、股东以及债权人之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在各种事先控制措旌已经被严重削弱的情况下,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这种事后控制手段便显得特别重要,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以明文形式写进《公司法》,这充分展现了我国立法者的创新精神和睿智,我们肯定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制止和预防滥用法人人格及维护正常经济秩序上具有特殊作用的同时,仍应对该制度审慎适用,否则将可能造成公司法律关系的不稳定,对公司的正常运作造成不利影响。笔者相信,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我国的公司法实践中必将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旭东.公司法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2]蔡立东.公司人格否认论,载于民商法论丛[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325.

[3]赵旭东.新旧公司法比较分析[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34.

[4]刘俊海.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86.

[5]乔雅琴.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及其适用[J].行政与法,2006,(11).

[6]赵旭东主编,张穹审定.新公司法制度设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377.

[7]旌天涛.公司法论(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35.

[8]赵旭东主编,张穹审定.新公司法制度设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377.

[9]赵旭东.公司法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10]叶健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之运用[J].人民司法,2005,(3).

[11]刘俊海.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91.

[12]赵旭东.公司法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

[13]赵万一.商法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380.

作者:张红丽

上一篇:增强高校实效性德育工作论文下一篇:危险源辨识企业安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