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人格权保护制度

2022-09-18

一、引言

网络已然变成人们生活交际和学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媒介。人们已经可以将网络技术运用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所以, 在网络这种缺乏拘束的空间内, 人们有意或是无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事情时常发生。

二、我国网络人格权保护制度的缺陷

(一) 法律规定的缺位

1. 没有指定专门的法律

从以前到现在, 我国在对隐私权的理论研究方面和立法实践方面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 到目前为止, 都没有一部专门规定保护隐私权或是个人信息的法律, 甚至对隐私权的界定都是很模糊的。

2. 隐私权的内容模糊不清

在法理上,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 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但是中国还没有在法律中明确规定隐私权的内容, 甚至对隐私权的定义也很模糊。 (1)

(二) 司法救济的困境

1. 一般地域管辖原则不利于受害人利益的保护

“原告就被告”理论是被我国乃至国外许多国家都承认的确定一般侵权诉讼管辖权的一个重要理论。但是网络环境下的侵权案件并不能完全适用此传统理论。传统的“原告就被告”理论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网络侵权案件, 网络侵权诉讼管辖权的确立需要专门的立法予以规定, 以维护程序的正当性。

2. 网络侵权的证据的固定和收集非常困难

网络侵权案件中, 证据的数据化使得其失去了原始性, 在网络世界中, 信息如果经人为的修改和删除是很难被人察觉出来的。网页是不断更新的, 其登载的信息也是不断更新的。网络用户通常隐瞒自己的真实信息, 采用化名的方式进行网络活动, 所以网络侵权主体的身份具有隐蔽性的特点。 (2)

三、域外网络人格权保护模式的考察

(一) 美国行业自律模式

行业自律模式是指不依靠严格的立法规范规范网络环境, 而是通过网络服务提供者自我约束或是通过成立行业协会以监督的形式来规范网络环境。美国行业自律模式主要是通过行业自律控制网络非法搜集个人隐私材料的行为来保护网络用户的人格权。

(二) 欧盟立法规范模式

自1995年起, 欧盟就陆续通过《欧盟数据保护指令》、《网络私人资料保护法》等文件, 试图以制定法律规范的形式在保护网络用户个人信息的同时又给予公民获取社会公开信息的权利。

四、完善我国网络人格权保护制度

(一) 法律保护措施

1. 明确规定隐私权, 界定受保护的个人信息的范围

目前, 我国只有两个保护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规范性文件, 即,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和《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实施办法》, 而这两个文件根本不能解决所有网络侵权问题。针对此问题, 首先应该尽快制定保护隐私权的法律, 其次, 在明确规定隐私权及内容的基础上, 还可以考虑引进“跟人资讯自决权”, 以加强权利主体对私人信息的控制能力。

2. 确立适当的管辖原则

在发生网络侵权后, 对于侵权行为的时间、地点及侵权结果发生时间、侵权结果发生地点都难以确定, 传统的管辖权理论明显并不能适用于网络人格权侵权案件。目前, 有关网络人格权侵权案件的管辖理论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网址管辖基础论。该理论支持者认为网址不易发生变化, 较为固定, 可以把与网址联系较为紧密的实际地址当做管辖地, 以代替现实地址。

第二种: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辖论。如前文所述, 网络侵权案件发生后, 很难确定侵权人, 且如果被告人与原告相隔甚远, 如果参照传统的管辖权原则, 会加重受害人的诉讼成本, 因此可以考虑把原告所在地作为管辖地。

第三种:服务器所在地法院管辖论。服务器所在地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而且服务器的所在地不是虚拟的, 而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的, 因此, 将服务器的所在地作为网络侵权案件的管辖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3. 公证机关协助证明和人民法院调去的证据收集方式

在网络环境侵权诉讼中, 网络是一个数字化的虚拟环境, 网上的信息也是不断更新变化的, 因此, 网络环境中的证据的证明力是很有限的。公证机关和人民法院协助当事人收集证据不仅解决了当事人困难还由于网络环境侵权诉讼的顺利进行。

(二) 非法律保护措施

1. 加强行业自律

通过参考对比其他国家关于网络人格权保护问题的理论, 目前, 我国对网络人格权侵权方面的法律并不健全, 但是网络技术却在高速发展, 加强网络服务提供者自身的约束变得尤为重要。

2. 多层次的网络舆论监管

多层次的网络舆论监管可以使不同的监管主体参与到监管的工作当中, 对网络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督和管理, 这样可以有效的对规范网络环境, 保护网络环境下的人格权。 (3)

3.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仅仅依靠现有的技术是无法解决所有的网络侵权问题的, 解决网络人格权侵权问题的当务之急在于树立网络用户的道德观, 提高整个网络社会的道德标准, 构建规范的网络道德体制。

五、结语

在未来, 我国的立法重点将会放在规范网络主体的行为上, 以全力为民众打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当然, 网络人格权保护制度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社会各界为之共同努力。

摘要:本文将以对我国“人肉搜索”第一案进行分析, 详细论述我国在网络人格权保护制度上的缺陷以及网络人格权侵权行为, 通过总结法学专家的意见和观点、借鉴国外的网络人格权保护机制提出自己的观点, 以期对我国网络人格权保护制度有所帮助。

关键词:网络人格权,名誉权,隐私权

注释

11 李德成.网络隐私权保护制度初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1.

22 周丽.网络空间的名誉权侵权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 2007.

33 冯军.试论网络隐私侵权行为[D].中国政法大学, 2005.

上一篇:优化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下一篇:岩土工程中边坡支护技术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