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学论文

2022-04-30

[摘要]西方经济学因其大量的函数公式、图表、字母、定律、模型及其“西方化”的抽象的语言,使许多学习西方经济学的人尤其是初学者感到困惑,从而产生畏难心理。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中广泛应用使抽象的经济学理论更具体化,改变了学习者的畏难心理。案例教学法的形象性让学习者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金融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金融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学论文 篇1:

金融危机背景下房地产市场与金融支持问题

摘要:本文对金融危机背景下衡阳市房地产市场及金融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一是金融危机影响已经显现,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状况仍在继续。二是衡阳房地产市场存在着居民消费信心不足、房地产供给结构仍然不合理、金融机构的非理性行为放大了房地产金融领域风险、房地产业民间融资行为可能产生社会风险等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三是对目前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衡阳市金融机构如何支持衡阳房地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金融危机;房地产;金融支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这次金融危机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金融产生深远的影响。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防止区域房地产业大起大落,防范房地产金融业受

到过度冲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衡阳市房地产发展状况

存量开发投资大增。2008年,衡阳市房地产企业完成投资31.3亿元,较之2007年同期增长33.1%;其中,商品住宅完成投资24.77亿元。土地购置面积为23.35万平方米,同比减少84.10%,投资集中在存量土地的开发建设上,土地增量投资大幅减少。市场供需不平衡。2008年,衡阳市累计销售房屋面积110.2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了17.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99.7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了18.3%。商品房累计供销比为2.27:1,同比增长35%,房地产供给增长速度远远高于销售量增长速度。市场价格回落。2008年,衡阳市商品房平均价格为2222元/平方米,涨幅同比回落了11.1个百分点。其中一至四季度的均价分别为2795元/平方米、2270元/平方米、2252元/平方米和2200元/平方米,全年呈小幅下降趋势。资金缺口加大。2008年,在银行贷款紧缩的形势下,衡阳房地产开发的门槛不断提高,需要企业自有资金不断提高。据统计,截止12月底,开发企业的自有资金达到了12.42亿元,较之2007年同期增加了52.77%,开发企业自有资金比例提高说明企业筹资难度增大。另外,据已公布的房地产数据显示,衡阳市空置商品房38.8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4.27%,沉淀了8.64亿元企业资金,空置房积压占用了大量的企业资金,加剧了企业资金紧张程度。

基于上述数据显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衡阳市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状况仍在继续。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更加深入,特别是国内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的逐步显现,金融机构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放贷将更为谨慎,衡阳市房地产业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艰难前行。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衡阳市房地产业存在的几个问题的剖析

(一)理性“经济人”行为与区域房地产市场信心

西方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在利己主义的推动下,具备“完全理性”的人能够自觉地实现利益最大化。房地产市场消费者的市场行为符合经济人假定。消费者在房价上涨时由于担心房价再涨,争相购买,而在房价下跌时产生房价还会下跌的预期。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给居民一个房价下跌的预期,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市场交易主体不会轻易进入市场,造成市场信心不足。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显现,许多大中城市出现了“价量齐跌”的局面,居民观望情绪非常严重,房地产市场进行深度调整,衡阳房地产市场信心也受到严重打击,商品房成交量急剧萎缩,2008年以来各房地产开发商发现市场一下子冷清了许多。但是从目前衡阳房价来看,泡沫成分应该不大,而且又经历了一轮调整,从各方面看,当前的房地产价格应该比较合理。其一,目前衡阳大多数已完工商品房的成本大约为1700元/m2,尤其是拥有较高品质的主流楼盘来说,成本价则更高,再加上一些开发商大力度的促销优惠,衡阳房价的水分应该不是很多。其二,衡阳市目前房价收入比大约为6左右,即使有泡沫也很轻微,在居民收入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市场长期信心不足,必然会损害本身就比较脆弱的房地产经济,给区域经济金融体系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二)结构性供需不平衡妨碍衡阳市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

根据萨伊定律,供给能创造需求, 也能抑制需求。能创造需求适应需求的供给是有效供给,背离需求的供给是无效供给。衡阳商品房供给的过剩其根本原因与表现是结构性过剩,也就是说无效供给量较大。一是户型结构不合理。为迎合一部分人“贪大求全”的住房需求,近年来衡阳市开发大户型住宅已成为一种趋势,90~120平方米以下,总价较少的小户型住房占比微不足道。二是保障性住房占比不合理,经济适用房建设滞后,一部分经济困难家庭的住房需求没有得到改善。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上半年,衡阳市144m2以上大户型住宅供销比达到了8.7∶1,大户型供过于求的状况非常严重。而据相关民意调查显示,有意向购买144 m2以上大户型住宅的市民仅占15%。而144m2以下的中小户型商品住宅供销比为1.2∶1,供求关系比较健康。一般说来,90平方米以下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属于自住性需求,需求价格弹性小,即使市场价格较高也不会减少多少需求,而144平方米以上住房则是居民改善性或享受性需求占较大比重,需求价格弹性较大,当价格上升较多时,需求量就会大幅减少,因而房地产供需结构不合理是市场需求不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金融机构代理人“非理性”行为放大了房地产市场风险

金融机构作为集体“经济人”有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冲动,但是由于其经理人是股东(或国家和政府)的委托代理人,不可避免在经济活动中出现“拿别人的钱替别人办事”,因而效率低下,甚至因为房地产商的“寻租”行为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在房地产行业中,金融机构因为利益冲动而对房地产支持过度,“代理人”在房地产贷款活动中违规放贷,不利于房地产健康发展,可能引发房地产泡沫损害自身利益。

在房地产行情处于上升通道时,金融的过度支持会产生更大泡沫,繁荣的房市掩盖了金融机构的风险,而房地产融资中更多的是利用土地与房产作为抵押,当房地产市场整体不景气时,土地与房产贬值风险加大了房地产金融风险。2008年9月,在房地产开发贷款总量减少1.51%的条件下,衡阳市房地产开发贷款损失类不良贷款数量同比增长84.48%,关注类贷款同比增长50.54%(如表2)。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变化,房地产贷款的潜在风险可能转变为现实的信贷风险,关注类房地产贷款亦有可能向不良贷款转化。

(四)房地产民间融资引起的社会问题值得关注

资金作为稀缺资源,在房地产行情低迷形势下,金融机构贷款会更加谨慎,民间融资作为正规金融的补充,也因为供过于求而产生信贷配给现象,由于信息不完全对称,逆向选择的结果是利率高的借款人获得贷款,但是高利率必然要求高回报,在房地产行情看好时,这种回报可能得到满足,但是在行情低迷时就可能出现亏损,不可避免出现道德风险,如果大面积道德风险发生就可能引发社会风险。

在目前房地产业普遍资金紧缺情况下,各种不规范的民间融资大行其道,严重影响金融安全,甚至危及社会安定。一是“高利贷”。如某县房地产公司,以月利率达5-8%借入民间资金,后因公司债务包袱过沉被迫外出逃债。二是非法集资。中间人通过非法集资转入房地产企业,以获取高额利润。这种方式由于环节多,利息更高,风险更大。三是跨区域民间融资。房地

产公司从外地跨区域融资,民间融资区域扩大化,出现融资纠纷影响的区域就是大范围的。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机构如何促进区域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

(一)把握好房地产金融支持的方向

房地产金融支持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握好民生性需求的解决。一方面要求金融机构在加强商业性信贷风险管理的同时,要加快调整房地产信贷结构,优先支持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优先满足具有偿还能力的家庭购买自住房的贷款需求;另一方面,还要求金融机构积极配合国家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切实改进对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建设的金融服务。二是把握好增量控制。在对存量土地开发和在建工程项目实施金融调控的同时,更要加强对新增土地开发和新开工项目的调控,防止房地产企业不顾市场需求盲目开发,造成大量空置房积压。在房地产贷款存量和增量方面也要突出信贷增量调控,严防形成的新不良贷款。三是把握好房地产稳健经营。根据房地产金融风险防控状况,对金融支持的重点应放在关注投资规模适度、现金流较充裕、项目适销对路、企业资质较好、还贷较及时的房地产企业。四是把握好市场失灵的解决。市场失灵理论告诉我们,房地产开发商的逐利性促使其热衷于开发大面积、豪华型别墅和公寓,因此房地产市场本身不可能实现居民的“买不起大的,买小的,买不起贵的,买便宜的”愿望,政府的调控必不可少。对房地产信贷投向实行指导,增加开发小户型、普通商品房的信贷投放量,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应该发挥作用。

(二)把握住房地产金融支持的力度

一是把握住金融支持与居民住房需求的平衡。房地产金融支持应在三方面把握好力度:首先是重点支持个人自住性消费需求;其次是有条件支持投资性需求,在严格执行信贷政策,详细了解贷款申请人的资料真实性的基础上,对于具有投资价值的项目积极参与;第三是严格控制炒作性房地产投机性需求。二是把握住金融支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平衡。在全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趋势下,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区域金融机构应采取更加灵活的利率政策,如解决民生性住房的供需问题可以采取低于基准利率的政策,而对开发大面积、超豪华型公寓则采取高于基准利率一定比例的政策。这样既可以解决供求结构性问题,解决了一部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又促进了区域经济平稳发展。

(三)加强房地产金融监管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房地产金融长效监测机制。首先要建立适应区域房地产金融调控的一系列风险指标体系,根据这些指标进行长期跟踪监测并及时向金融主管部门和银行反馈,各金融机构要协调共同行动,在房地产民间融资活动、房地产贷款使用、企业资金链状况、企业资金异常情况、房地产投资规模和销售状况等要重点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解决。二是切实加强房地产金融监管。房地产金融监管要与金融调控相互配合,同步进行。重点监管房地产项目是否符合贷款条件、是否降低首付款比例、是否是假按揭贷款、是否以流动资金贷款替代住房开发贷款以及以个人名义贷款变相开发等。对房地产企业和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违规操作必须严惩不怠,减少房地产金融领域的“寻租”行为,确保房地产金融安全运行。三是建立房地产金融调控政策效应评价制度。对于政府金融调控政策产生的效应,及时给予分析和评价,为实施房地产金融宏观调控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并根据政策效应状况适时做出政策调整。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6(1)

[2] 徐滇庆 徐滇庆再论房价[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1)

[3] 赵善华 金融过度支持与房地产泡沫危机生成机理分析[J] 商业时代 2008(16)

[4] 曹元芳,王若平 金融机构多层委托—代理关系的道德风险模型分析[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7(11)

[5] 杨时革,张建怡 金融监管:委托-代理的伦理问题[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6(3)

[6] Joseph E.Stiglitz,Andrew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71.No. 3. (1981), pp. 393-410.

(课题组组长:黄红星 成员:阳卫东、陈伯军、袁锦湘)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衡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金融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学论文 篇2:

案例教学法的形象性在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 西方经济学因其大量的函数公式、图表、字母、定律、模型及其“西方化”的抽象的语言,使许多学习西方经济学的人尤其是初学者感到困惑,从而产生畏难心理。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中广泛应用使抽象的经济学理论更具体化,改变了学习者的畏难心理。案例教学法的形象性让学习者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 案例教学 形象性 经济学教学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相对比较抽象枯燥的学科,尤其是其长长的公式推导、复杂的图表、诸多的定理、模型及过于理性和“西化”的语言,使学习者倍感枯燥乏味、甚至产生畏难情绪,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近年来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的普遍应用,使抽象的理论和现实的经济现象结合起来,用具体的事例去解释枯燥抽象的经济理论,让其变得更具体和更易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要想使学习者产生学习西方经济学较高的兴趣,案例的形象性的运用至关重要。

一、案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形象性

1.案例教学法的含义。“案例”一词的涵义,英语原文为“Case”,在不同的学科领域,翻译亦不同,医学上译为“病例”,法律上译为“判例”;企业管理上译为“个案、实例、事例”等。案例教学法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特殊性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借鉴了国外的判例教学法的经验,克服了传统教学法的缺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是在当今经济类课程教学中被普遍应用且受到欢迎的教学方式。

2.案例教学法的形象性。形象性是形象思维最基本的特点。形象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思维形式是意象、直感、想象等形象性的观念,其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象、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形象思维的形象性使它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整体性的优点。原指文学艺术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上所具有的具体、生动、可感的特性。文艺作品和科学著作不同,它不是采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抽象方式反映客观现实,对客观世界的本质与规律作理论上的阐明,而是采用形象的方式,把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融合为有机的整体,进行综合的反映。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形象性就是把文学艺术上的形象性的概念和其功能移植到经济学的教学中,即是选取形象性(具体、生动、可感)的案例并通过形象性的语言创设形象性的情景去解释枯燥抽象的经济学理论。

二、案例教学法形象性运用的例证

案例:创设形象性的情景对话,解释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经济现象。

案例目的:通过“情景对话”来解释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失业、市场疲软、贫富差距”等经济现象。

案例背景: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企业倒闭,失业增加,银行惜贷,消费乏力,市场萧条。以下人物各有烦恼,纷纷以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和无奈。

案例人物:工人、农民、大学生、工厂厂长、商场经理、老外、经济学家等

情景对话:

商场经理唱:“我说我的眼里只有你(消费者)”。

工人甲唱:“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工人甲继续唱:“谁在乎我的心里有多苦,谁在意我的明天去何处,这条路(就业路)究竟多少崎岖多少坎坷路”(明天要下岗了)。

工人乙唱:“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早已下岗了,等待上岗呢)

农民唱:“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片贫瘠的土地上,收获着微薄的希望……(收入微薄,没钱买东西)。

商场经理说:看来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不是一个人啊。

工厂厂长唱:“产品呀商品啊送到哪里去呀?”(产品挤压,卖不出去)

农村干部唱:“送给咱农民亲兄弟呀”(农村还有2000多万贫困人口呢)!

厂长犹豫不决,不知如何是好,此时经济学家站出来。

经济学家对厂长唱:“该出手时就出手啊,向灾区的百姓伸援手啊”!

看到经济学家,商场经理和工厂厂长纷纷咨询他:“你是经济学家,你说说银行的个人存款每年都在增加,老百姓为什么不拿出来去消费呢?”经济学家没说话,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了一组数字:20%:80%,80%:20%,看到纸条上的数字,大家都紧皱眉头,不得其解。连老外也禁不住插嘴:“what’s meaning?”经济学家一本正经道“中国改革开放30年,贫富差距在逐渐拉大,基尼系数2005年达到0.456,已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20%的富人拥有80%的银行存款,80%的穷人才拥有20%的银行存款,富人该消费的都消费了,而穷人想消费却没有钱,即使有点钱还要生存,以备养老、买房、看病、孩子上学及应对突发事件之需。”听经济学家这么一说,大家都明白了。商场经理和工厂厂长面面相觑,不约而同悲情的唱道:“我爱的人已飞走了,爱我的人还没来到。”此时站在一旁的老外若有所思,问经济学家道:“中国的下岗和外国的失业有区别吗?”经济学家道:“没有区别。”老外道:“那为什么叫‘下岗’,而不叫‘失业’?”经济学家稍思片刻道:“我们叫下岗是暂时的,还会上岗的。”老外迷惑地看着经济学家:“这不是废话吗?我们失业还可以再就业呢!”突然,已失业多时并始终没有机会插嘴的大学生略带伤感并很自信的唱道:“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至少我们还有梦……”

需要说明的是,此案例是我自编自导自演,我扮演“情景”中的每个人物,亲自“唱”出每位人物的心声,在课堂上引起了较大的轰动效应,使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以热烈的掌声鼓励我、支持我,课后有学生说没想到老师的歌唱得那么好,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就业、消费、银行存贷款、贫富差距、企业困境等一系列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并请部分学生发言,最后我一一做出解释和点评。俗话说“说的没有唱得好听”。老师在课堂上唱歌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另类和轰动的事情,况且又扮演不同的角色唱了好几首歌,彻底引爆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的思绪完全进入了情景对话之中,加上案例很具有现实性,涉及的是现实社会中的真实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学生对我所提出的问题思考很深入,讨论很热烈,发言很积极。我趁热打铁,及时给学生布置几道思考题:(1)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和成因分析;(2)我国目前贫富差距的现状和对策研究;(3)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扩大内需;(4)假如你有10万元,你敢创业吗?要求从这四个题目中选择一个写成论文,对这些经济热点问题和话题进行进一步地深入思考和研究,作为本次课的作业。课后一学生说,这堂课是她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堂课,她说:“没想到枯燥的经济学也能上的像音乐课和语文课一样,形象的案例形象的表演和教材知识点的完美结合等于一堂完美的课堂。”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于在很多学生看来深刻、枯燥、乏味的经济学来说,教师们应该多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求变、求新上下工夫,坚决突破一成不变、说教式的教学方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案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在欢乐和谐的氛围中掌握经济学知识,理解经济现象。

参考文献:

[1]辛宪.西方经济学形象导读[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6.

作者:王 越

金融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学论文 篇3:

新时期中国企业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分析

摘 要 本文是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的背景下对中国企业面临的困难进行探讨,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一些对策分析。主要的问题包括:缺乏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本持续上升,金融危机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的主要对策:强化战略管理,借鉴经营模式;应用中国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突围;优化组织流程,强化基础管理,修炼应对“严冬”的内功。

关键词 中国企业 金融危机 核心竞争力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于2008年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在过去的10年之中,中国企业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得到了世界的赞许和关注。在第四届亚洲品牌盛典公布的亚洲品牌500强中,中国企业有217家入围,而在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也有37家入选。

不仅如此,在许多行业之中,中国企业还占据着龙头的位置,如中集集团(集装箱世界排名第一),格兰仕(微波炉世界产量第一),双汇(世界肉制品企业产量第三名)。

没有人会再怀疑中国企业的实力,然而中国的企业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在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环境时,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矛盾。

一、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点

(一)缺乏核心竞争力

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是衡量企业是否具有长期成长能力的第一要素。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边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企业在过去长期经营中逐渐形成的,是能够始终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这种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比如中国一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也写下了自己的辉煌,在中国自主研发汽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之后有和德国大众合作生产大众系列,一度占据着中国汽车行业的大半壁江山。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新的国际环境和竞争之下,一汽的产品市场份额逐渐的减少,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不得不提到的是缺乏与同行业后起之秀们所能抗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多考德国方面的技术支持和研发,导致产品价格持续居高不下,而同行业的中国自主品牌如奇瑞,早已占据了大半中国低价市场份额。就一汽这样一个中国汽车的巨人来说,这样的没落是令人扼腕叹息的。同时,这是中国大多龙头企业的通病,缺乏核心的,可以与世界性企业抗衡的核心技术。

当然,在这十年中,中国也走出了许多自主创新,打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在各行业中也屡见不鲜,如上文提到的汽车行业中的奇瑞,IT行业中的阿里巴巴、淘宝等这些是中国的骄傲,是中国企业发展的楷模。

只有拥有了核心技术,企业才会真正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二)人力资本持续上升

中国有世界工厂之称,无论是人们开的车子,还是穿的衣服鞋子,不管品牌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大多都在中国珠三角一带成产或加工而成。然而,然而一家家工厂的关停和迁移使珠三角陷入了危机当中。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使人力资源成本的逐年持续上升,对于珠三角这些低成本、低利润、缺乏自主品牌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一旦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丧失,面临的危机就不单纯是生产危机,而是生存危机。据统计,在广东总共的鞋厂加起来大概有五六千家,近期关闭的就有一千多家,比如像在惠东,它有三千多家鞋厂,它在两三个月内,那种中小型的工厂就关闭了四五百家。而这仅仅是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中国企业中,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企业提高品牌意识、加大研发投入,也需要地方政府升级产业配套。如果一场危机能够使珠三角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苏醒的话,那么这场阵痛无论对于珠三角企业还是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利好消息。

(三)金融危机的影响

在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对中国经济冲击继续显现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发展前景仍然乐观,但也存在着许多严峻的考验。

国际金融危机已影响到实体经济,大量工厂倒闭,金融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造成的需求不足给企业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具体表现在企业订货下降、产销下滑、价格下跌、进出口减少、库存上升等方面,造成了企业利润下滑、用工减少、采购量下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受到全球需求急剧萎缩影响较大的东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困难相对较大。

自金融危机以来,企业订单减少,成为每个企业经营和管理者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订单减少状况并非只来自于广为大家所认知的外销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许多内销企业,如房地产、汽车、钢铁等行业,订单量都在急剧下滑。对于很多的企业经营和管理者面前,尽全力抢占市场份额,争取更多的订单是他们面前面临的首要问题。

(四)经营与管理概念的挑战

无论是在中国龙头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当中,就经营与管理方面,距世界级管理经营,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样的差距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在企业监管,资金管理,还是在战略执行,成本费用上,中国与国外知名企业的差距都是巨大的。而正是这样的差距,使中国企业在与外国企业竞争之中,存在着严重的短板,限制了中国企业的发展与扩大。在大多数中国企业之中,企业制度不健全,甚至缺失。带给员工的除了是行业前景的不确定性还有企业内部的不确定性,制度的欠缺更是有限制度尚得不到有力执行的另一个信号,管理基本靠人,那么人整人就在所难免。也有的企业,企业各层级欠缺明确的权限和分工,职责严重不清。在企业里导致有人累死也会有人闲死,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遇到事情组织成员不管是员工还是领导都是做一个字,那就是等,等上级协调该谁做,该谁做说做,免冤枉得担责任。这样的企业管理是低效的,消耗的,很难与国外大企业之中责任明晰,制度健全的管理相提并论,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在过去的30年,低廉的资源价格,处处可见的市场机会,国家支持鼓励发展企业良好政治环境,为企业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发展机会和环境,但是在今天,中国企业要想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力,对企业的要求明显要有质的提高。

二、中国企业面对以上问题采取的对策如下

(一)强化战略管理

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对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深入地思考,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都会迫使企业制订明确和具体的发展战略,只有围绕企业战略的需要,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和整合相应的产业资源,才能实现和创造企业新的盈利模式。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所面临的困难采取一些相应的策略:节流战略,产业转移战略,无为而治战略,就势扩张战略等。

(二)借鉴经营模式,应用中国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突围

经济危机既给中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挑战,未来中国企业还将面临扩大内需带来的机会,包括产业升级、自主创新、产业整合、收购兼并、资本输出、技术输出等。在抵御危机和抓住发展机会的过程中包含着企业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道路,推动着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可以采取一些经营策略,策略如下:遵循商业伦理,破冰企业“信任危机”。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构建系统化的管理思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中国企业成功的经营实践。

(三)优化组织流程,强化基础管理,修炼应对“严冬”的内功

一个企业总有面对“严冬”的时候,企业在面对“严冬”时必须进行冷静的思考,这时要求企业能够提升价值链,加强经营管理的能力。只有优化组织流程,强化基础管理,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将企业品牌做大做强,才是企业在面临“严冬”的根基与资本。

首先,优化组织流程,使企业内部管理效率能够得到不断提升,主要包括提高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服务能力、品牌美誉度与知名度等。

其次,节省消耗资源,有效、迅速把公司运营的固定成本降低,同时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浪费,或者使一些资源能够更有效运用。通过精细化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最后,加强内部管理,强化管理系统和管理制度的构建和实施。规范化企业管理,堵塞管理漏洞,解决管理问题,理顺企业内部管理关系,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美]弗雷德里克.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荆新,王华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李梦玉.公司理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杨云母,王云凤.国际贸易.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赵 拓

上一篇:双语教学模式下宏观经济学论文下一篇:金融危机下消费文化观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