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的进出口贸易论文

2022-04-22

一、全球危机下的经济衰退2008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国际金融危机开始从金融领域发展到实体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已经陷入衰退,全球经济增长率大幅放慢。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速已明显放缓。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金融危机下的进出口贸易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金融危机下的进出口贸易论文 篇1: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进出口贸易政策的调整

【摘要】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和贸易都产生了重大影响。2009年1月份中国的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29%,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进出口负面作用日益显现并将持续一段时间。文章阐述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现状,总结了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就进出口贸易政策的调整提出了调整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 进出口贸易政策 调整措施

从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发展已经迅速的蔓延到全球,对于世界各国的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次贷危机已经演变为一场巨大的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 受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金融危机冲击,世界经济正进入“严重低迷”时期。世界银行在《2009年全球经济展望》,预测,2008年全球GDP增长率为2.5%,2009年则进一步回落至0.9%,均大大低于2007年3.7%的增速。

美国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性市场震荡,使由发展中国家领跑的全球经济增长局面面临“极大不确定性”,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大幅度放慢“难以避免”。此外,预计2009年世界贸易额将下降2.1%,为198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这对许多依靠出口驱动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将是沉重打击。金融危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和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就我国的进出口而言,金融危机的负面效应日渐显现,并仍将在一定时期内持续。

一、2003-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现状

根据海关统计,2008年全国进出口总值为25616.3亿美元,同比增长17.8%,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增长17.2%;进口11330.9亿美元,增长18.5%。12月当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833.3亿美元,同比下降11.1%,其中:出口1111.6亿美元,下降2.8%;进口721.8亿美元,下降21.3%。

根据表1和表2中可以得出,对外贸易作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每年都保持较大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国际市场对于中国产品一直保持较强的需求。但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进出口的每年增长速度变化不大,甚至在2008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

在对外贸易的地理结构上,美国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07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超过加拿大成为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仍保持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且与美第三大贸易伙伴墨西哥差距逐渐拉大。从贸易依存度的角度来看,近年来中美贸易的依存度不断上升,从1997年的5.4%上升到2006年的9.76%,2007年仍达8.95%,逐步形成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由此可见,我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较高,美国经济的波动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较大。据美国商务部最新统计显示,2008年3月中美贸易逆差下跌至161亿美元,减少12.4%,创两年来最低水平。其中,美出口63亿美元,比上月增长10%;进口224亿美元,下降7%。根据以往贸易经验,美国消费下滑1个百分点,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就会下降5-6个百分点;如果美国消费下降3个百分点,经济步入衰退,中国对美的出口将会出现明显的下滑。随着美国外部需求的减少,我国出口多年来的高涨势头可能会面临终结。

二、金融危机下国际环境变化对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完全竞争是不存在的,更为常见的是具有规模经济的不完全竞争。次级贷危机,导致了美国在房地产行业和金融行业失业率的增加,伴随的股市大跌等效应引起了民众对经济信心的丧失,最终使消费支出减少。虽然我们无法确定具体每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量,但我们可以大致的估计出市场规模缩小的影响。作为中国商品最重要的出口国之一,美国经济下滑和消费萎缩直接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订单减少。

金融危机在直接影响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同时,还通过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可能进一步减弱中国对欧盟、日本的出口增长。当前,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趋淡,日本经济再度陷于停滞,新兴经济体增速高位回落,可能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对我国出口造成更大的外压。

金融危机加大了我国企业的出口风险。我国出口企业在与美国进口公司交易时,对方因资金周转困难,延长付款时间的现象比较常见。更有甚者,因为资金链断裂造成进口方公司破产,使国内出口企业货款无法收回,出口企业坏账数量急剧增加。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数据表明,2008年上半年,在一些省份该公司收到来自企业出口美国的报损案件及报损金额比去年同期增长几倍。金融危机使贸易保护主义加剧。金融危机使美欧经济增长前景担忧,企业销售下降、利润下降、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对华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的贸易保护手段会更加频繁出现。

总之,我国进出口企业要清醒地认识到,美国金融危机短期内难以见底,并将进一步拖累全球经济,世界经济减速不可避免。这决定了在短期内外需将会继续减弱,我国企业出口的成本上涨,难度增加,风险提高,交易环境变差,以往出口的高速增长将难以为继,未来经济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环境中,出口企业惟有面对现实,积极调整,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应对危机,度过难关。

三、中国进出口贸易政策的调整

政策应当随着经济形势的改变而进行调整,才能有效的发挥政策的效应,促进经济的增长。从建国后我国的贸易政策从保护贸易政策,到国家统一领导和有限开放条件下的保护贸易政策,再到国家管理下的开放型的过渡时期贸易政策,到现在所实施更加开放的积极干预的自由贸易政策。这些政策的变化都是随着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的不同进行调整的结果。为了更好的应对金融危机,我们应当着手从以下几个思路调整进出口贸易政策。

1、进出口市场多元化

美国市场规模在持续的衰退,为了将损失降低,应当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对于非洲、拉美市场的出口在增加,通过对于新兴市场的开拓弥补发达国家市场的下降,减少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同时可以利用这个时机降低对于美国市场的贸易依赖,有效的降低贸易风险。

2008年的数据也显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下降,很大程度上被其他市场消化了,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弥补了对美国出口的下降。目前,中国正在同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贸区,这些自由贸易区涵盖了中国外贸总额的1/4。相信随着我国自由贸易区网络的逐步形成,将增加贸易渠道,分散出口过度集中少数发达国家的风险。

2、数量庞大的中国出口企业正普遍面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银行贷款利率上涨、出口退税率下调、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困扰

出口产品提价的力度赶不上成本上涨的幅度,出现了企业不敢接出口订单的现象,中国产品在国外已经失去了价格优势。在此情况下,已经有一些出口企业采取了做强品牌转攻内销市场的策略,一旦成功,企业将摆脱在出口市场低价竞争的僵局。从宏观背景来看,我国经济结构也正在进行大的结构调整,扩大内需被提高到了与出口、投资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地位,出口企业加大投入转型做内销也就顺理成章。当然,这种转型决非易事,需要较高的资本投入、正确的策划、较强的执行能力。同样,也意味着要面临较大的转型风险,但有所作为总胜过坐以待毙。

3、加强境外投资

单纯以贸易方式扩大出口作用比较有限,并极易引起反倾销、反补贴等限制措施,增加贸易纠纷,以投资带动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当前次贷危机的影响有助于我国金融机构绕过市场准入门槛和并购壁垒,以相对合理的成本扩大在外国的金融投资,通过收购、参股和注资等手段加快实现国际化布局,政府在努力提升自身发展水平的同时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支持。一些国外知名企业拥有知名品牌和成熟强大的国际营销网络,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而这恰恰是中国企业所缺乏的,如果我国出口企业能够选择美国欧洲同行成功地并购,整合优质资源为我们所用,会极大地促进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中金岭南投资2亿元人民币收购澳洲PEM公司是为一例。

4、加强国际经济协调,配合灵活的国内外经济政策,防止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贸易保护主义不会主导世界经济,但贸易政策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美国虽然一直提倡自由贸易,但当其利益受损时,往往就会违反自由贸易的规则,以维护经济安全为由,以“公平贸易”代替“自由贸易”,对发展中国家利益造成严重损害。近年来,我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增长前景担忧,企业销售下降、利润下降、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对华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的贸易保护手段会更加频繁出现。为此,中国政府和企业应有预见性地做好应对措施,务实、有效化解中美贸易可能出现的纠纷。

【参考文献】

[1] 安妮、黄明欣、齐子磊:国际环境下的中国对外贸易改革[J].网络财富,2008(11).

[2] 陈华、赵琳: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及应对措施[J].经济透视,2008(9).

[3] 钟惠芸: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其对策[J].消费导刊,2008(12).

作者:种淑娴

金融危机下的进出口贸易论文 篇2:

全球经济衰退下的中国上市公司业绩表现

一、全球危机下的经济衰退

2008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国际金融危机开始从金融领域发展到实体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已经陷入衰退,全球经济增长率大幅放慢。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速已明显放缓。

(一)美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

美国2008年GDP14.33万亿美元,实际经济增长率仅为1.1%,比上年的2.0%有所降低,是2001年以来的最低增幅。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美国消费者支出增速快速下降,以及商务设备和软件投资下滑。与此同时,劳动市场状况开始恶化,消费者价格涨幅快速走低。

2008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实际GDP增长0.9%。由于强劲的净出口及税收返还支票支持了消费增长,二季度美国实际GDP增长2.8%。受个人消费支出大幅下降和出口增长放慢影响,三季度美国实际GDP下降0.5%。第四季度,主要由于出口、消费者支出、商业投资及新增住宅供应的下降,美国实际GDP下降6.2%。

2008年1月,美国的经济调整失业率为4.9%,此后三个月有所波动,继而不断攀升,11月份升至6.8%,12月份跃升为7.2%,为1993年1月份以来的最高值。失业人数达1110万人,失业人数的增加直接导致居民收入的减少,从而影响了消费的增长。

通货膨胀压力急剧上升后逆转。随着能源价格上升到创纪录水平、食品价格持续快速攀升,美国城市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在年初的四个月中略有下降,于夏季急剧升高,7月份达到5.6%的年度最高值,此后通货膨胀压力出现逆转,该指标同比涨幅12月份已降至0.1%。剔除食品和能源商品后的月度物价指数同比涨幅先扬后抑,11月和12月份均出现了负增长,12月份同比下跌0.6%。

(二)欧元区经济:经济出现萎缩

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欧元区经济在2008年出现十年来首次负增长。由增长转为下降,对外贸易状况恶化,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经济下降程度逐渐地加深。2008年一季度,欧元区实际GDP增长0.7%,二、三季度均下降0.2%,四季度下降1.5%,全年实际GDP增长0.1%,较2007年的2.7%大幅降低。2008年欧元区工业生产下降1.8%,而2007年增长率为3.5%。

贸易逆差创历史新高。欧元区2008年全年贸易逆差为321亿欧元,创下欧元区成立以来的最高纪录。这主要是因为全球经济减速、欧元区面临的外部贸易环境恶化所致。

欧元区失业率有所攀升。2008年前三个月,欧元区经济调整的失业率稳定在7.2%的水平上,其后逐月攀升,12月份达到8%的年度最高值。失业率的上升反映出欧洲经济形势因受金融市场动荡和油价上涨影响继续在恶化,而失业人口增加则会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个人消费产生更加消极影响。

(三)日本经济:持继恶化

2008年,日本经济状况也不断恶化,表现为商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住房投资和公共投资增长乏力、私人消费疲弱、出口急剧下滑、商品和服务贸易顺差大幅降低、就业形势不断恶化。2008年日本各季度实际GDP环比分别增-长0.2%、-0.9%、-0.6和-3.3%,全年下降0.7%,较上年的2.4%大幅降低。

2008年全年日本经常项目顺差为16.28万亿日元,较2007年下降34.4%。商品和服务贸易顺差为1.8万亿日元,较前年骤降81.7%。2008年日本商品贸易出口额为77万亿日元,较2007年减少3%;进口额为73万亿日元,增长8.8%;商品贸易顺差为4万亿日元,比2007年减少67.3%。

日本2008年各季度失业率分别为3.9%、4.0%、4.1%和4.0%,显示出上升的趋势;经季节调整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在上半年呈上升趋势,7月份达到年度最高点2.3%,此后逐渐下降,11、12月份下降速度加快,12月份达到0.4%的年度最低点。

(四)新兴市场经济:增长有所放缓

2008年,起源于发达国家的信贷危机已经向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蔓延,引起了全球经济同步下降及全球信贷紧缩的发展趋势。

新兴市场及发展中经济体2008年的经济增速均有所降低。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从2007年的10.6%降至2008年的7.8%,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增速从2007年的5.4%降至2008年的3.2%;独联体国家的经济增速从2007年的8.6%降N2008年的6.0%;中东地区经济增速从2007年的6.4%降至6.1%。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G2008年的经济增长率为4.6%,非洲2008年经济增长不超过5%。

在本轮经济低速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新兴经济体不会受到发达经济的太大影响。但是从2008年的经济形势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出现经济周期性变化的时候,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依然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只不过近些年没有发生过严重的经济衰退,导致这种关系没有清晰地表现出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经济和资产泡沫方面趋于一致,只不过受影响程度不尽相同。例如,非洲国家的金融和房地产资产规模相对较小,因此受资产泡沫破灭的冲击不大,甚至受经济风险的影响也不大,这说明其滞后于全球化的整合步伐。

相比之下,东亚经济体则面临较大的经济和资产泡沫风险。事实上,这些经济体面临的风险与日本和美国所面临的风险类似,多数亚洲经济体都面临着经济硬着陆的严峻考验,亚洲经济还受到与石油价格、美元汇率和全球化倒退相关风险的威胁,其中全球化进程倒退对香港和新加坡等小规模开放经济体的冲击更为显著。

二、国际资本市场纷纷暴跌

(一)美国股市跌去10年涨幅走入熊市

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美国股市进入熊市。三大股指均出现了近40%的跌幅,截至12月31日,标准普尔500指数整体跌幅达38.49%,其中,金融类股整体下跌58.8%,在标普十大行业当中名列榜首。道指下跌了33%,纳斯达克指数更是损失了42%。三大指数都已跌回到了10年前的水平。2008美股创下逾70年来最差年度表现。年末,道琼斯股指、标普股指、纳斯达克股指分别收于8776.39点、903.25点和1577.03点,全年跌幅分别为-33.84%、-38.49%和-40.54%。

(二)欧洲股市遭遇金融海啸

欧洲股市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重灾区,尤其是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之后,欧洲股市集体走出“黑色十月”行情。2008年英国股市下跌超过三分之一,而德国和法国股市的跌幅更是超过40%。

伦敦股市金融时报100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累计下跌超过三分之一,12月31日该指数收报于4434.20点,较2007年末跌幅为31.33%。银行、能源和矿业这三大权重板

块成为伦敦股市的重灾区。

德国股市一路暴跌,特别是在9月雷曼兄弟申请破产后,跌幅更大。2008年德国股市DAX指数收报于4810.07点,较2007年末跌幅40.4%,超过英国股市的跌幅。

2008年巴黎股市单日涨跌幅、单周涨跌幅等纪录均被刷新。巴黎CAC40股指收报于3217.97点,全年跌幅42.68%,多数成分股股价惨遭腰斩。2008年巴黎股市跌势最为惨烈的时期是9月雷曼兄弟倒闭之后,从9月16日至11月21日,巴黎CAC40股指不足两月就狂跌超过30%。10月巴黎CAC40股指跌幅14%,创6年来最大单月跌幅。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巴黎CAC40股指单日、单周涨跌幅的所有纪录均在10月被重写。

(三)亚洲地区股指普遍暴跌

2008年跌幅均超过40%,越南股市全年下跌65.95%,以微弱的优势领先中国A股65.39%的跌幅,继续统领亚太群“熊”。印尼下跌53.4%,位居亚太跌幅榜第三。此外,日本股市重挫达42%,韩国股市则暴跌41%,仅次于2000年美国科技泡沫时51%的跌幅。香港恒生指数全年跌幅达到48.3%,是自1974年以来表现最差的一年。

三、重要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

(一)黄金:2008年国际金价在3月17日创出1032.70美元/盎司的历史新高后,下半年由于投资者转向追捧美元,金价也出现了一轮下跌走势,最低曾于10月达到682.41美元/盎司,跌幅达34%。不过,12月随着美元走弱,原油价格政策从高点大幅下跌,投资者获利回吐等因素影响,黄金的避险功能再度受到投资者重视,金价亦反弹到800美元以上水平,12月31日报收于882.05美元/盎司,较3月中的高位跌12.38%,较上年末上涨5.4%。金融危机对黄金需求虽然造成冲击,但却提升了黄金的避难所的魅力。

(二)原油:由于人们担心环球通胀,原油价格在2008年堪称坐了“过山车”,从年初的99.62美元开始一路攀升,7月曾到最高位的147.27美元/桶。随后,受美元走强、美国原油库存不断增加以及市场全球经济增长前景黯淡将导致世界范围内的原油需求下滑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开始“见顶回落”,尤其是2008年9月中旬美国次贷危机的进一步升级,更是加剧了国际油价的暴跌行情。2008年12月19日(美国时间),纽约商品交易所12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在盘中一度跌至32.40美元/桶,当天收于33.87美元/桶,创下自2004年12月10日以来最低收盘价。年末,国际原油期货价格收于44.6美元/桶,较上年末分别大幅下降55.23%。

四、中国受到巨大冲击

(一)宏观经济先高后低,四季度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大幅下滑

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上半年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受到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我国出口企业举步维艰,一些工厂倒闭,一些农民工被迫返回家乡。我国政府把宏观调控的着力点转到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上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三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五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暂免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降低住房交易税费,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等措施。

中国经济持续多年高增长带来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2008年明显显现,如对外依存度过高带来巨额外贸顺差,造成外汇储备迅速增长,货币对冲造成市场中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泡沫化”严重,股市和房市开始出现较大规模调整,出口和投资增幅开始趋降,经济增长率开始高位回调,一季度增长10.6%,二季度增长10.1%,三季度增长9.0%,四季度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快速下滑,四季度仅仅增长6.8%。2008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全年税收收入57862亿元(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比上年增加841 3亿元,增长17.0%,财政收入增长为5年来最低。

(二)股票市场表现之差创下A股18年历史之最

2008年,上证综指开盘5265点,收盘1820.81点,下跌了65.39%;深证成指开盘17731.84点,收盘6485.51点,下跌63.36%,创同年世界跌幅之最和中国证券市场历史跌幅之最。沪深两市的算术平均股价从2007年底的21元/股跌至2008年12月31日的7.30元/股,平均每股跌去13.70元,股价跌幅达到65%,2007年底,沪深两市总市值32.7万亿元,2008年底,总市值下降为13.2万亿元,总市值损失19.5万亿元。由于2008年沪市还上市了南车、中煤、紫金矿业等大盘股,深市还上市了大量中小板的股票,因此,全年总市值损失超过20万亿元。这个损失量,相当于全年GDP的80%。沪深流通总市值由2007年底的9万亿元缩水至12月31日的4.38万亿元,减少了51%。

(三)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压力影响,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业绩呈现前高后低态势

2008年前三季度中国上市公司业绩良好,实现净利润一季度2876亿元,二季度2999亿元,三季度2385亿元,四季度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影响,上市公司业绩大幅下滑,四季度实现净利润仅为477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8737亿元,比2007年下降17%。通过对沪深1595家上市公司的综合评价, 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业绩综合得分60.90,比上年下降了11.12个百分点。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业绩下滑明显。这也是我们课题组自2001年从事上市公司业绩评价工作以来,首次出现的年度业绩下滑。

2008年上市公司盈利企业中每股收益在0.5元以上的有300户,超过1元的盈利公司达86户,最引人注目的中国船舶,每股收益高达6.28元,排在每股收益榜首。亏损严重公司主要集中于保险、航空、电力、有色金属等板块。

我国2008年上市公司业绩大幅下滑主要受以下几点因素影响:一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金融危机的蔓延降低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对出口企业产生影响,进而间接对相关行业的上市公司业绩产生冲击。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日趋频繁,对冲基金活动和跨国投资并购活动更加活跃,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对新兴市场的冲击进一步加大,进而对我国资本市场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二是原材料价格上涨,造成公司经营成本大幅提高,而公司产品售价没有同步上涨,导致公司盈利能力下降。2008年,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总额为95315亿元,上升18.75%;净利润总额为4715亿元,下降33.32%;毛利率大幅降低,下滑了2.91个百分点。三是

提取产品存货跌价准备,这在有色金属、钢铁等公司中的反映比较明显。沪深上市公司在2008年年报中共确认资产减值损失3676亿元,较上年激增22lO亿元,是导致整体业绩下降的一大重要因素。四是财务费用大幅上升,2008年度的财务费用为1342亿元,比2007年增长42.60%,财务费用的增加主要源于2008年9月前银行多次上调利率引致企业利息支出的增加,而公司带息负债率增加不大。五是投资收益出现下滑,2008年,上市公司共实现投资净收益637亿元,减少34.70%。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从2007年的33亿元下跌到2008年的-205亿元。

五、中国上市公司业绩的宏观展望

(一)相比全球,中国经济一枝独秀

1、进入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仍在进一步延续

(1)美国经济陷入衰退。2009年第一季度,GDP季节环比为-6.1%,连续第三个季度为负,比上年同期低7个百分点。就业形势持续恶化,第一季度各月失业率分别为7.6%、8.1%、8.5%,平均为8.1%,比上年同期高3.2个百分点,创25年来新高。价格继续回落,第一季度各月CPI同比涨幅分别为-0.2%、0.1%和-0.4%,平均为-0.2%,大幅低于上年同期的4.2%。

(2)欧元区经济进一步衰退。2009年第一季度各月失业率分别为8.3%、8.7%和8.9%,平均为8.6%,比上年同期高3.7个百分点。贸易形势不容乐观,2009年1~2月累计贸易逆差128亿欧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4亿欧元。价格水平持续回落,2009年第一季度各月综合消费价格指数(HICP)同比涨幅分别为1.1%、1.2%和0.6%,平均为1.0%,比上年同期低2.4个百分点,已连续四个月低于欧央行确定的2%的价格稳定数量目标。

(3)日本经济陷入衰退。2009年第一季度各月失业率分别为4.1%、4.4%和4.8%,平均为4.4%,比上年同期上升0.6个百分点。贸易形势持续恶化,1~3月贸易逆差累计8630亿日元,而上年同期为顺差19257亿日元。价格水平回落,第一季度各月CPI同比涨幅分别为0.0%、-0.1%和-0.3%,平均为-0.1%,明显低于上年同期1.0%的涨幅。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中下调了全球经济预期,预计2009年全球经济将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严重的下滑,全球经济将萎缩1.3%,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衰退还将持续。

2、中国经济率先显露复苏迹象

随着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措施初见成效,中国经济运行进入2009年以来出现积极变化。2009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6.6万亿元,同比增长6.1%,虽仍低于上年第四季度水平,但环比增长已较上季度有明显改善,企业家信心指数和全国企业景气指数都出现了好转的苗头。用电量、汽车销售量、住房成交量、铁路运量、港口吞吐量,以及工业增加值、投资、消费的数据,都开始企稳回升。

尤其是3月份以来,工业生产运行企稳,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长8.3%,比1~2月份加快4.5个百分点,这一速度也分别快于去年10月、1 1月、12月的增速;对外贸易出口降幅缩小,3月份出口同比下降17.1%,比1~2月份降幅缩小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降幅缩小,3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同比下降0.3%,比1~2月份降幅缩小11.1个百分点,有利于经济企稳和回暖的因素不断增多。

考虑到中央扩大投资政策将继续发挥作用,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规模增长较快,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较强,投资可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存货调整影响逐步减弱,也会对经济回升产生积极作用。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至2009年3月,已连续四个月提升,更重要的是超过了收缩和扩张的分界点,中国经济已显露复苏迹象。

3、中国上市公司业绩好转迹象明显

2009年上市公司一季度报告也显示,上市公司共实现净利润2037.6亿元,尽管可比数据同比仍然下降,环比增长超过4倍。2009年一季度,保险、化工、电力、造纸包装、民航、有色等11个行业扭亏为盈,只有日用品、元器件、化纤与钢铁4个行业出现亏损。上市公司业绩正走出谷底,好转迹象明显。

(二)短期来看,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上市公司业绩带来一系列的压力

短期来看,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外部需求大幅下降的局面短期内难改变,外贸形势依然严峻,出口下降成为抑制中国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一个最为直接因素。相对于2007年的峰值来看,房地产价值的缩水和国内股市的大幅下挫,造成了国内消费疲软,影响了中国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

1、对于外贸依存度高达60%的中国而言,2009年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与过去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只影响部分市场不同,这次美欧等发达经济体陷入金融危机,影响到了全球贸易的稳定运行。预计2009年不仅世界贸易量增长将因经济下行而显著放慢甚至停滞,而且由于一些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收购、接管,部分国家或地区信用恶化和萎缩,进出口贸易中的履约风险和结算风险将进一步增大。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多哈回合取得突破的前景更加黯淡。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必将加剧国际市场激烈竞争,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可能采取更为保守的贸易政策和措施,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尽管各主要经济体之间存在着加强经贸合作、共渡难关的要求,但是未来的国际贸易环境仍不乐观。

2、国际金融市场仍将持续动荡,国际市场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大幅波动。近期,由于市场信心动摇,全球需求减弱,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普遍下跌。这将有利于中国扩大进口,减轻进出口企业持续上升的成本压力。但是,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金融市场的动荡必然引发商品市场价格波动。加上初级产品市场高度垄断,如石油输出国组织提出调减石油产量,以维护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以及各国政府向金融市场大量注资、美元汇率走势不定等因素都将加剧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波动。此外,地缘政治因素也可能引发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大幅震荡。

(三)中长期来看,全球金融危机将改变世界经济版图,中国上市公司业绩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证券市场将迎来长期的牛市

目前一般预测,欧美日等外围经济的疲弱至少会持续2~3年,而中国整体经济环境相对有利,庞大的消费群体、巨额的基建投资、高储蓄率、快速提升的生产力,都将成为未来几年支撑中国上市公司业绩的潜在力量。随着中国政府推出的扶持重点产业、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措施,逐步完成中国经济结构性调整,从深层次解决传统投资性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升上市公司素质,做大做强,全球金融危机会转化为中国上市公司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

从历史经验看,大萧条成了前苏联大国崛起的良机、马歇尔计划帮助欧美摆脱战后危机,并促进欧洲经济一体化、1973年石油危机加快了西方国家产业转移、石油危机迫使日本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中国经济增速超越亚洲“四小龙”“四小虎”,成为亚洲经济的支柱,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在“金砖四国”中一枝独秀,随着危机带来的财富在地理和结构上的变化,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完成,中国将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上市公司业绩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证券市场将迎来长期的牛市。

作者:“中联控股集团”上市公司业绩评价课题组

金融危机下的进出口贸易论文 篇3:

汇率传递效应对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摘 要:通过构建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中国汇率传递的理论分析框架,探索人民币汇率传递对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差异产生的影响。选取1996年10月至2009年4月作为样本区间,通过 VAR模型对传递效应的分析,发现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价格受人民币汇率升值产生的负面影响要大于资本密集型商品,本币升值客观上促进了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存在不完全传递,传递程度的差异对我国出口商品和相关产业的结构调整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汇率传递效应;出口价格;结构调整

一国经济在开放环境下发展,本币汇率作为重要的价格变量,其变动会通过对进出口贸易品相对价格的影响而作用于该国内部经济,对内外部经济均衡加以调节。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币值累计升值幅度巨大,对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提升对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产生了不利影响。到底出口企业会在多大程度上将汇率变动的影响反映到贸易品价格上,这需要用出口商品的汇率传递弹性来衡量。不同类型商品的出口价格汇率弹性存在差异,研究行业特性与传递弹性大小的关系,对研究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我国产业竞争力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要意义。

一、汇率传递的结构调整效应:理论分析

一般来讲,汇率传递是指由汇率变动所导致的其他一系列相关经济变量变动的过程。单纯就出口贸易品而言,汇率完全传递是指名义汇率升值(贬值)会导致出口产品相对价格同比例上升(下降),汇率的变动1:1地反映到商品的价格中去。而汇率传递弹性则被定义为本国出口商品的进口国市场货币价格变动与汇率变动的比率㈣。

我们首先建立简单的分析框架来进行理论阐述,首先设置三个前提条件:(1)存在两国经济体,c为出口国,A为进口国,C出口的产品分别为x和Y,两种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不同,X产品富于需求弹性,这意味着当产品价格上升时,居民对X产品的需求将会以一个更大的比例下降。而当价格下降时,需求也会有更大比例的上升。Y产品缺乏需求弹性,说明价格变动对Y产品的需求影响有限。假设影响产品价格需求弹性的其他因素(如居民的偏好结构等)不变,意味着价格变动是影响需求的惟一变量。(2)C国劳动要素丰富,劳动供给富有弹性。C国同时生产两种产品,但国内市场资源配置侧重于Y产业,c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优势产品是Y。(3)C国与A国短期内货币供给量保持不变。

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与产品特征密切相关。从产品要素角度讲:商品的创新性和资本、科技要素含量越高,其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越高,同时产品的差异性也就越强。商品的资源、劳动要素含量越高,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越低,而其产品的同质性越强。所以,可以假设X产品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Y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一)假设存在汇率的完全传递

如果C国货币对世界主要货币的当前名义汇率为e(直接标价法),当C国货币出现升值,即e下降时,在汇率传递效应下,C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上升。在汇率完全传递的情况下,出口商品价格用进口国货币表示时,表现为产品价格上涨幅度与汇率变动幅度相同。因为x产品富于价格需求弹性,A国居民对x产品的需求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需求曲线向左下方大幅移动,而Y产品缺乏价格需求弹性,对Y产品的需求只有小幅降低。整体而言,c国货币升值,会降低其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从而带来出口额的削减,出口额变动幅度与本币升值幅度成负相关关系。

在A国,在一般物价水平不变的假设条件下,两种进口品的需求量会降低,但需求下降幅度不同,x产品受到的需求下降的牵制力量要大于Y产品。这表明,在进口成本价预设的情况下,x产品因需求推动的价格上涨幅度要小于Y产品,也就是说,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在A国会发生变化,x产品对于Y产品来说变得相对便宜了。因为资源总是流向产品价格相对提升的产业,所以Y产品相对于x产品来说,将面对更多的来自A国国内替代产品和A国从其他国家进口产品的竞争。

(二)假设存在汇率的不完全传递

1.由于X产品价格需求弹性大,其需求量变动对成本加成②的减少较敏感,厂商牺牲少量利润即可带来需求量的扩大。而Y产品价格需求弹性小,需求量变动对价格降低不敏感,在这样的情况下,生产厂商需要牺牲较多利润空间,才能带来需求量的扩大。这样,x产品的厂商在本币升值时,为维持销量,目标市场货币的价格上涨幅度不大,因此汇率的传递弹性小;Y产品厂商无力维持目标市场货币价格的稳定性,汇率传递的弹性大。因此,本币升值将使Y厂商在销量或利润方面蒙受较大的损失。

2.考虑中间投入品。由于出口商品成本中会包含进口投入,在本币升值的背景下,c国进口品的本币价格相对下降,这对x产品的厂商来说意味着进口先进设备与技术成本的下降和更多可利用的廉价外资③,这一成本上的削减,最终可体现为出口厂商利润空间的增大,这为出口厂商自行调整加成份额提供了更大的可操作空间,产品价格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Y产品成本中劳动要素成本占相当大的比例,进口原材料和技术价格下降对其总成本影响有限。如果C国同时出现本币升值和国内最低工资标准上升趋势,厂商为应对冲击,要么进行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要么将利润的增加建立在削减工人工资的基础上,而这一方面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而难以操作,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国民福利的损失。这样,在短期内由于成本的变化而导致利润空间的增减,再结合1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得出x产品汇率传递弹性小,Y产品汇率传递弹性大的结论。从边际成本的角度分析,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由于国际市场需求疲软,C国出口动力不足,导致国内出口产业开工不足,规模效应降低甚至不存在,使随产量增加的产品边际成本上升,这会抵消掉一部分进口投入价格下降所带来的收益。

3.考虑产品的差异性。x产品差异性的存在,使得c国产品与A国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存在较大不同,产品的替代性小,使厂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垄断,生产厂商存在超额利润,能够在汇率升值时降低出口商品相对于本国商品的本币价格。同时,由于一定程度的垄断,x产品的市场需求对价格的弹性会降低,出口厂商将有能力提价(价格提高后,需求量不会减少,市场份额不会削弱),差异性越大提价能力越强。以上两种情况有可能导致两种结果:产品汇率不完全传递甚至逆传递,或者是产品汇率传递弹性增强甚至完全传递。不同的结果取决于厂商不同市场策略的选择:是谋求市场份额还是谋求垄断利润。与此相对,Y产品同质性越强,面临A国替代品和来自其他国家产品的竞争越激烈,产品市场越趋向于完全竞争市场,需求对价格的弹性会越高,

出口厂商提价能力降低甚至完全丧失,成为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厂商面临较大的利润损失压力,汇率趋向完全传递。

汇率变动实际上会成为出口厂商的一种成本。作为额外附加的成本冲击,本币升值会打破原有产品市场的均衡,此时不同产业的出口厂商面临的压力是不同的。依据前文的分析,x类产品的出口厂商,由于产品特性,在市场竞争、技术进步和产品差异化的作用下,汇率的不完全传递致使产品价格变化不显著,产品竞争力和厂商利润得到了很好的保持。而Y类产品汇率传递效应显著,出口厂商在同时面对市场激烈竞争、议价能力下降、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现状下,产品竞争力下降,厂商利润缩减明显。其最终的结果是C国生产资源得以重新配置,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破产,或者谋求规模效益以降低边际成本,或者使经济资源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以获取更好的收益率。

二、产品分类层面对人民币汇率传递的实证检验

(一)计量模型及数据处理

本文在估计分类产品的汇率传递效应时使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on,VAR)。该模型包含5个变量:以工业增加值(GY)作为国内外需求的代理变量,表示需求对价格的冲击影响;以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表示汇率变动对出口商品价格的影响;以广义货币供应量(M2)表示货币变动对价格的影响;以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表示供给对出口产品价格的冲击;以出口价格指数(LM)来表示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价格水平;出口价格指数(ZM)表示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价格水平。其中,LM变量和ZM变量将分别与其他4个变量构成模型系统,随后本文将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数据样本期间为1996年10月至2009年4月。其中,GY、M2原始数据来自中经统计数据库,以人民币表示,统一以2001年1月为指数100的定基CPI进行平减,并利用X12进行季节调整。NEER数据来源于国际清算银行统计数据库(BIS)。PPI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LM和ZM出口价格指数,沿用cem与Sax-ena(2002)的数据选取及测算方法计算,首先按照SITC2的一位数商品分类将中国出口商品构成分为10类,依据样本期间分类出口商品,以出口额(以美元表示)为权重,加权当年的分类商品价格指数进行估算,原始数据均来自海关总署网站。

因模型需要,对VAR模型变量进行排序:(1)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市场需求对我国出口商品价格影响至关重要。所以将工业增加值排在VAR系统的第一位。(2)由于我们论证的核心是汇率对价格的传递作用,同时在近一段时期内,特别是2005年以后,人民币汇率的升值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出口商品的价格。所以将汇率排在变量的第二位。(3)同期内,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以及货币当局为应对经济波动所采取的政策,在当前一段时期内对价格影响比较明显,因此将代表货币的变量放在系统变量的第三位。供给的成本冲击是决定商品价格的重要前提,所以将供给变量放在商品价格之前。

(二)实证分析

首先将所有变量都转化为自然对数值(以小写字母表示变量的自然对数值),并进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过程。因差分处理会使变量丧失部分经济意义,故本文不对非平稳数列进行差分处理,而是直接运用变量建立VAR模型,并进行协整检验和模型平稳性检验,如果检验通过,则可以运用模型做进一步的分析。

对两组数据的5个变量分别进行协整检验后,发现其存在协整关系,表明所选择变量与出口商品价格变量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同时,两组数据分别通过了模型平稳性检验,即脉冲响应是收敛的(如果脉冲响应是发散的,不符合实际经济系统,再分析则毫无经济意义),可做脉冲响应、方差分解等。

本文采用AIC准则,建立5变量的VAR(3)模型来分别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劳动密集型出口商品和资本密集型出口商品的传递效应。首先,估算出口商品价格对汇率变动反应的时滞和反应程度的强弱,然后使用方差分解技术度量汇率变动对出口商品价格变化的贡献度。

因数据经过了对数化处理,当变量受到冲击后的变化值就可以看作是变量的弹性系数。从单位汇率冲击引起的两类商品不同时期价格变化的幅度来看,汇率冲击的反应程度较小,但现实中,商品价格的上涨往往具有累积效应,一段时期内的价格涨幅累积往往会使商品价格差异明显。从图1和表1中可以看出,在本期给人民币汇率一个正向冲击(即人民币升值1%)将导致资本密集型出口商品价格在前3个月内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资本密集型出口商品价格对汇率变动的初期反应较敏感且波动幅度较大。可以看出,汇率升值对出口价格的负面影响随时间推移逐渐扩大,两类商品分别在第25个月和第23个月后价格累积上涨幅度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1395%(1m)和0.0977%(zm),随后负面影响逐步减小,并趋于平缓。我们可以看到,两类出口商品的价格变动趋势和时滞基本趋于一致,但最为重要的是,资本密集型出口商品价格上涨幅度明显小于劳动密集型商品,同时,在汇率影响消退阶段,其价格恢复速度也明显快于后者。

此外,本文还运用方差分解技术,来分析模型系统中各变量对我国出口商品价格影响的相对重要程度。根据表2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不考虑出口商品价格自身波动的贡献率,汇率变动对出口商品价格变动的贡献率最大接近40%,有较强的解释能力,这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化与我国出口商品价格密切相关。其次是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其对出口商品价格变动的解释程度最大接近20%。而工业增加值和货币因素在解释出口商品价格方面贡献率较小。我们反观除汇率外的其他变量,可以得到如下结论:排除短期因素,从长期来看,国内市场需求和货币供给对出口商品价格影响相对较弱,而国外市场需求对我国出口商品价格的影响力也较弱,部分原因在于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会随着汇率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三、结论

我国经济当前已经走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阶段,而调整我国出口贸易品结构进而实现我国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近期我国人民币汇率变动明显,这一变动是源自于我国内外部经济发展现实的客观结果,势必对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产生各种影响。本文设置了理论框架,从汇率传递角度,对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使用1996年10月至2009年4月的月度数据,进行了验证,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汇率不完全传递的存在使人民币升值对不同资源密集特性的产业产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其中,资本密集型产品在价格需要求弹性、成本和产品差异性方面的特点,使其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保持了一定的价格稳定性,汇率呈现不完全传递。而劳动密集性产品价格则有会较大幅度的上涨,汇率传递明显,其产业利润利润缩减较大由此导致人民币升升值通过汇率传递,具有了资源重新配置能力和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当前,只有改变我国现有的出口结构,大力提高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变我国出口产品的资源、劳动成本优势为资本、技术竟争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构建我国出口企业的汇率风险防范体系,而这正契合当前我国政策取向所谋取的对外贸易战略和经济增长式的根本性转变

第二,本文分析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路径,主要是从企业微观角度探讨两类出口商品在汇率传递作用下所产生的价格差异和利润率的变化进而依靠市场不同种类企业的优胜劣汰,实证结果显示,从1996年10月至2009年4月,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我国出口商品价格的传递具有统计显著性,汇率对两类出口商品价格的传递速度不存在明显差异,但在传递程度上差异明显。在汇率传递同期,特别是从第4个月以后,劳动密集型商品价格上涨更为剧烈,实证结果支持了理论推导,即人民币汇率存在不完全传递且人民币升值对不同资源密集特性的产品价格存在着不同的影响。

第三,汇率与其他因素相比,在影响我国出口产品价格,进而影响我国产业竞争力方面有重要地位。当前进一步加快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作者:魏晓琴,刘国峰

上一篇:工程项目投资的控制研究论文下一篇:和谐社会下审计工作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