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外向型经济研究论文

2022-04-30

摘要:该文在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基本走势的基础上,就我国政府应对经济下滑实施的一系列财政政策进行政策回顾及实践效应分析。关键词:财政政策;政府投资;税收政策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的经济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金融危机下外向型经济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金融危机下外向型经济研究论文 篇1: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会计问题剖析

[摘 要] 本文从宏观经济层面和微观企业层面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在公司财务上的体现,进而剖析并总结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上市公司2009年年报突出的财务会计问题。

[关键词] 金融危机;上市公司;财务会计问题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0 . 16. 016

2008年9月雷曼兄弟的破产标志着美国次贷危机升级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2009年,美欧、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深陷衰退,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放缓,世界经济出现了自二战以来首次负增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全球经济从2008年的增长3.0%转为2009年的下降0.8%。作为美国第二大贸易进口国和世界最大的贸易出口国,中国显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带来何种影响?又如何体现在公司的财务上?公司的财务报表能否真实体现这种财务状况的变化?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依据2009年上市公司年报,对金融危机背景下上市公司出现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探讨。

一、金融危机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分析

金融危机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可以从宏观经济层面和微观企业层面进行分析。

1.宏观经济层面

(1)经济低迷,国内消费不足。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属于“出口增长拉动型”,金融危机导致出口普遍下降,企业不得不转而寻求国内市场。但金融危机导致的失业率增加,加剧了国内市场已有的“低消费”模式,因此出口下降和国内消费不振使上市公司的市场销售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2)出口汇率风险加大,汇兑损失增加。金融危机使得美元进一步贬值,加速了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步伐,对国内相当部分企业产生较大影响。一方面,企业应收外汇账款等外币资产相对贬值,汇兑损失增加,财务费用上升,企业业绩下降。另一方面,对需要从境外采购原材料的行业,受到外币结算的负面影响很大。

(3)股市震荡,先跌后涨。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后,我国股市受到全球经济形势的冲击,一度跌至谷底。随着各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我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2009年年底国际金融危机得到初步缓和,特别是中国经济迅速回暖,使得股市又经历了翻倍行情。

2.微观企业层面

(1)出口增速下降。美欧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市场,同时是此次金融危机的重灾区,其整体消费需求的迅速下降,对我国出口形势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使得我国企业的出口显著下滑。

(2)通货膨胀引发成本上升。美元的不断贬值,推动了各类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无论是国际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还是国际市场上石油、金属等产品价格高位运行,都导致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居高不下。同时,它们也推动了国内相关产品价格上涨,使得企业的经营成本不断提高。

(3)融资难度加大。金融危机时期,金融机构出于降低自身经营风险的目的,不仅提高了融资标准和成本,而且还降低了融资额度(除政策性的贷款),这直接导致了企业贸易机会的丧失。另外,外资流入的减少和海外融资难度的加大,也使得某些企业难以保证必要的资金流。

(4)境外投资环境恶化,投资风险加大。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货币紧缩,无疑加大了企业“走出去”的融资风险和投资风险。而且,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悲观情绪,使得我国大宗境外投资多次遭到所在国政治因素的阻碍,进一步恶化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投资环境。

二、金融危机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分析

金融危机背景下,由于企业生存的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企业的经营面临着成本上升、出口下降,筹资难、投资风险大的困境。这些影响都可能导致公司财务状况的恶化,具体而言,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

(1)利润下滑。由于国内消费不足,对外贸易出口增速下降,使得公司销售收入锐减;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与通胀引起公司成本上升;加之海外投资机会的减少,故而公司的利润势必会下滑。

(2)现金流不足。由于经济减速和外需乏力,导致企业库存压力不断加大, 库存占用资金规模增大,一些企业即使销售产品后,货款也不能及时到账,应收账款数额猛增,资金流动性缺失,导致企业营运资金周转困难,而回笼应收账款所需时间的延长,也导致了坏账损失风险的增加,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偿债能力,加大了企业的财务成本,使企业资金周转面临严峻挑战。同时由于融资难度加大,所以上市公司普遍会出现经营性现金流“吃紧”或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大幅下降。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会计问题剖析

由于金融危机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普遍影响,一些上市公司为了维护公司形象或稳定股价等目的,存在披露虚假信息、操纵公司利润等违规违法问题。通过剖析上市公司2009年年报,我们发现与以往年度相比,在金融危机背景下,2009年年报中突出的财务会计问题主要有:

1.金融资产是利润波动的幕后推手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的投资选择日益多样化,持有金融资产是很多上市公司的共同选择。按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上市公司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4类。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处置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时,将处置时的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必然会受到影响,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化推动着诸多上市公司利润的波动。例如宁波银行发布的2009年年报显示,该行2009年全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57亿元,同比增长9.44%;基本每股收益0.58元,同比增长9.4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5.79%,较上年下降0.12个百分点;每股净资产3.90元。该行2009年衍生金融资产从年初的2.26亿元,大幅增加至年末的10.3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高达8.04亿元,被计入当期损益,对净利润的贡献度高达55.1%。

2.资产减值转回成为利润操作的利器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衍生金融资产的价值大幅下跌,企业存货大幅贬值。上市公司2008年度资产减值损失数量多,金额大。从2009年1月份开始,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和中国经济的复苏,金融资产及各类商品的价格开始有所回升。这给上市公司将资产减值转回提供了机会,也是2009年上市公司利润增加的又一来源。

从2009年年报可以看出,银行类企业大量存在外币资产减值损失和贷款减值损失的转回。其中较典型的是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全年的净利润达到50亿元,同比增长700%以上,其拨备的回拨和资产减值的转回是利润增长一个重要的贡献因素。如果扣除拨备的影响,深发展拨备前利润增长率为-4.96%。类似的情况在其他银行业上市公司中同样存在,如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提取拨备前的利润增长率分别是-4.30%、-3.76%。

非金融类企业则大量存在存货跌价准备的转回,以此提升上市公司的业绩。如中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2009年年报显示,公司全年实现净利润15亿元,而其中有4.6亿元来自于转回2008年度提取的存货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转回对利润的贡献率为30.67%。

3.投资性房地产计量为盈余管理推波助澜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已出租的建筑物。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性房地产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政府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信贷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部分成就了火热的2009年房市,从而也使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的上市公司享受到好处。如世贸股份2009年度增加了多处投资性房地产,并且对其后续计量由成本法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模式,公司2009年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因此高达1.61亿元,上年同期仅为85万元。

4.投资收益为利润增姿添色

从年报中可以看出, 不少上市公司热衷于炒股,且投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热衷于投资同行业公司股票;有的热衷于参加定向增发;有的热衷于打新;还有的实行全面撒网,买入股票众多,单个股票动用资金量少,热衷于快进快出的投资策略。2009年,随着金融危机阴霾的逐渐消散,A股市场出现翻倍行情,也使部分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对业绩的拉动贡献十分明显。

如2009年雅戈尔公司持有24只A股股票,该公司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122.79亿元,同比增长13.9%;而净利润为32.64亿元,同比增长106.18%。净利润增长中投资业务表现突出,其股权投资业务实现净利润16.25亿元,同比大增405%,占当年净利润(32.64亿元)近一半。截至2010年4月1日,沪深两市已有1 035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09年年报。《证券日报》市场研究中心与财汇数据统计显示,有18类行业的2009年投资收益实现同比增长,12类行业同比增幅超过50%,投资收益成为公司净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其中电子元器件行业投资收益同比增长高达644.35%,轻工制造行业投资收益同比增长高达364.64%,信息设备行业投资收益同比增长高达345.91%。

5.利润收现成分低,盈余质量不可靠

拥有足够现金是上市公司持续经营的有力支撑,这样企业才有能力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加市场份额,并增加应对不可测因素的能力。因此利润中的收现成分也是必须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随着企业利润的增加,应该会伴随经营现金流的增长。如果利润的收现成分低,则会发生应收账款余额大量增加趋势,表明虚高的利润是以出现大量的不良资产为代价的。其结果是应收账款回收过慢,导致公司不得不通过借贷、委托理财、变卖资产等方式来增加日常运营所需货币资金,表明公司持续发展能力存在问题。

金融危机背景下,现金流短缺的大环境,使得许多上市公司即使实现了销售或利润的增长,却普遍存在应收账款大量增加的局面。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3月16日,已公布年报的457家上市公司2009年应收账款共计1 284.57亿元。而该数据在2008年年末的时候只有1 052.11亿元。按此计算,在2009年这400多家公司的应收账款增加了232.46亿元,增幅为22.09%。如中铁二局年报显示,2009年净利润增长34%,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下降87% ,其原因在于公司2009年应收账款增加额为21.43亿元,同比增长127.29%。

四、结 论

金融危机背景下,上市公司报表暴露的财务问题主要表现为:其一,将利润增长的重任交付于非主营业务,产能过剩现状突出,市场投机气氛浓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任重道远;其二,利润增长的质量下降,加大了企业未来的财务风险;其三,采用会计手段人为调节利润的增长,特别是以金融危机背景下资产价值波动为由操纵减值准备。

主要参考文献

[1]邓立华.金融危机引发公允价值计量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0(4).

[2]钟懿辉.金融危机对我国外向型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1).

[3]韩文秀.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前景[J].经济研究参考,2010(1).

作者:陈 华

金融危机下外向型经济研究论文 篇2:

对当前金融危机的中国财政政策的思考

摘 要:该文在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基本走势的基础上,就我国政府应对经济下滑实施的一系列财政政策进行政策回顾及实践效应分析。

关键词:财政政策;政府投资;税收政策

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的经济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的出口承受巨大压力,加上投资萎缩,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中国经济在经过7年加速上涨后,增长势头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发生逆转。为此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比如40000万亿的投入等一系列措施),从扩投资、促销费、稳出口等政策的到位,效果已开始显现,部分地区和行业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迹象。

一、宏观经济走势

(一)消费增长速度趋弱化

以2008年1至10月为例,虽然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2%,但是CPI涨幅就达到6.7%,扣除价格因素,消费实际增长并不快。以武汉市为例:2008年2月受春节、雪灾双重影响,我市CPI同比涨幅达到9.8%。为控制价格过快上涨,全市加强重要商品的价格监测和预警,采取临时价格干预措施,3月至6月CPI涨幅分别回落到7.6%、7.5%、7.0%和6.6%。下半年随着翘尾因素的逐步释放,加上新粮上市、蔬菜供应增多等因素的影响,CPI涨幅继续回落。物价上涨较高直接影响了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即期消费和生活质量,多数家庭无奈之下只能缩压其他消费品开支。即便如此,部分地区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仍趋弱化。

(二)投资增长存在不确定因素

2008年期间,总体而言既有刺激投资增长的因素,主要与房市股市变化和城市建设规模、速度等相联系。此外,资源环境工作以及对新开工项目的管理,对投资也会形成一定的约束。

(三)出口增量明显回落

2008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出口10741亿美元,增长22.3%,比07年同期回落4.8%。对美国的出口比07年同期回落4.6%。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其中服装和玩具前三季度出口分别比07年同期回落21.2%和6.3%。08年前8个月,我国家电业累计出口250亿美元,增幅比07年同期回落10.7%,其他行业的情形也不容乐观。

二、应对危机的财政政策

面对经济下滑,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更为有效,它可以起到直接拉动经济的作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支出,扩大消费;二是通过减税刺激消费,扩大生产。

(一)财政支出与投资政策

1.“三农”支出

中央财政加大对农民的补贴,支持农业生产,加快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推动农村改革与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人民的生活。用于“三农”支出和民生支出安排分别达到7161.4亿元和7284.63亿元。

2.保障性住房和灾后恢复重建投资

在国务院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位列之首。在2008年末增加安排保障性住房、灾后恢复重建等中央政府公共投资1040亿元的基础上,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安排9080亿元,增加4875亿元。2008年和2009年两年,中央财政共投入375亿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相当于过去10年总投资的5倍。理论上,以定金式或基金式启动的、由中央财政投资带动的项目,能够撬动6至10倍的资金,那么未来三年,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社会资本在该领域的投资总额将可能达到9000亿元。如果再考虑其对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带动,平均每年3000亿元的投资额还可能会翻一番,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3.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国务院扩大内需十项措施中提出了“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部和铁道部表示将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实现投资总额8.5万亿。比照“十五”期间,交通基建平均每年对GDP的贡献达到了2%。这一轮的交通基建投资的贡献率也应该会与上一轮相当。铁道部估计,仅2009年计划的6000 亿元铁路投资,可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将达1.5%。

4.地方和民间投资

在中央投资项目的带动下,1到2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上升势头。但地方和民间投资还没出现大规模复苏迹象。1到2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6.5%,相对去年末上升0.4个百分点。考虑投资品价格的大幅下降,实际增速大幅上升至30.3%。

(二)税收和减费政策

1.增值税转型

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我国从2009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据测算这项措施将减少当年增值税收入约1200亿元,减轻企业税负约1233亿元,共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

2.出口退税政策

调整完善出口退税政策,能鼓励外贸发展,促进外贸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在2008年下半年两次调高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我国自2008年12月1日起,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3.自主创新和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下一步将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同时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支持服务业发展。中国还将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4.减费政策

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此举将为企业和社会减轻负担约190亿元,连同自2008年9月1日起停征的集贸市场管理费和个体工商户管理费约170亿元,合计2008年以来国家采取的减费措施可直接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约360亿元。此次强有力的减费措施,可进一步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发挥与减税政策相同的扩张效应,促进企业增加投资和居民消费。

三、财政政策的实践效应

虽然财政政策的运用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由于其更多的是瞄准经济结构中深层次的问题,偏重于结构的调整,因此在宏观经济的调控中其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有效拉动消费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所占的比重是比较低的,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我国国民收入不均造成的,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整体消费更是呈现不足。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可以使国民收入向普通劳动者倾斜,同时配合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社会保障的覆盖,从而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有效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有助于中小企业走出困境

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近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倒闭的中小企业大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随着出口退税率的降低及信贷控制的放宽,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三)带动地方经济积极响应

中央财政投入基础建设和民生工程带动了地方经济的积极响应,如北京市政府今后两年将投资1200亿至1500亿,用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城市路网、保障性住房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预计可带动社会投资1万亿元;广东省政府以重大项目带动社会投资,5年内计划投资2.3万亿元;江苏省政府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实施总额2200亿元的政府主导性项目。

(四)有利于社会公平

政府财政支出对分配可以起到很大的调节作用,一方面通过对政府支出的公共保障功能的强化;另一方面通过完善补助政策,关注低收入者群体。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四、结束语

全球金融背景下,我国政府对未来进行了积极的预期,重拳出击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无疑这些举措对我国经济颓势的扭转,远期增长方式的转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此外,我国的财政处于转轨阶段,由原来的投资性财政向公共财政、服务财政转移。所以,财政刺激方案取向也是财政改革的实践取向。相信这种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世界经济下滑带给我国的冲击,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也是我国政府运用政策应对危机能力的一次有益体验。

参考文献:

[1]马洪范.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财政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9,(7).

[2]王一鸣.当前经济形式的认识和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08,(8).

[3]薛飞、张建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宏观政策的分析[J].金融观察,2008.

作者:刘 红

金融危机下外向型经济研究论文 篇3:

应对金融危机中国财政政策的评析

【摘要】 在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基本走势的基础上,就我国政府应对经济下滑实施的一系列财政政策进行政策回顾及实践效应分析。

【关键词】 财政政策;政府投资;税收政策

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下,国际市场疲软、外需不振,中国的经济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的出口承受巨大压力,加上投资萎缩,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中国经济在经过7年加速上涨后,增长势头在2008年发生逆转。为此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目前这些政策措施效果已开始显现,部分地区和行业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迹象。

一、宏观经济走势

1.消费增长速度趋弱化

以2008年1至10月为例,虽然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2%,但是CPI涨幅就达到6.7%,扣除价格因素,消费实际增长并不快。以重庆市为例,1至10月居民食品类消费价格上涨46.1%,需求弹性小的粮油类和肉禽蛋类上涨高达57.3%、6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4.5%,表面上看消费形式喜人,扣除价格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6%。物价上涨较高直接影响了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即期消费和生活质量。作为居民生活首选必需品,食品支出日益增加,多数家庭无奈之下只能缩压其他消费品开支。即便如此,部分地区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仍趋弱化。

2.投资增长存在不确定因素

2008年期间,总体而言既有刺激投资增长的因素,这与地方新一届政府开始工作以及灾后重建等相联系,也有抑制投资增长的因素,主要与房市股市变化和城市建设规模、速度等相联系。此外,资源环境工作以及对新开工项目的管理,对投资也会形成一定的约束。

3.出口增量明显回落

2008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出口10741亿美元,增长22.3%,比07年同期回落4.8%。对美国的出口比07年同期回落4.6%。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其中服装和玩具前三季度出口分别比07年同期回落21.2%和6.3%。08年前8个月,我国家电业累计出口250亿美元,增幅比07年同期回落10.7%,其他行业的情形也不容乐观。

二、应对危机的财政政策

面对经济下滑,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更为有效,它可以起到直接拉动经济的作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支出,扩大消费;二是通过减税刺激消费,扩大生产。

(一)财政支出与投资政策

1.“三农”支出

中央财政加大对农民的补贴,支持农业生产,加快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推动农村改革与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人民的生活。用于“三农”支出和民生支出安排分别达到7161.4亿元和7284.63亿元。

2.保障性住房和灾后恢复重建投资

在国务院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位列之首。在2008年末增加安排保障性住房、灾后恢复重建等中央政府公共投资1040亿元的基础上,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安排9080亿元,增加4875亿元。2008年和2009年两年,中央财政共投入375亿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相当于过去10年总投资的5倍。理论上,以定金式或基金式启动的、由中央财政投资带动的项目,能够撬动6至10倍的资金,那么未来三年,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社会资本在该领域的投资总额将可能达到9000亿元。如果再考虑其对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带动,平均每年3000亿元的投资额还可能会翻一番,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3.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国务院扩大内需十项措施中提出了“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部和铁道部表示将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实现投资总额8.5万亿。比照“十五”期间,交通基建平均每年对GDP的贡献达到了2%。这一轮的交通基建投资的贡献率也应该会与上一轮相当。铁道部估计,仅2009年计划的6000亿元铁路投资,可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将达1.5%。

4.地方和民间投资

在中央投资项目的带动下,1到2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上升势头。但地方和民间投资还没出现大规模复苏迹象。1到2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6.5%,相对去年末上升0.4个百分点。考虑投资品价格的大幅下降,实际增速大幅上升至30.3%。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4486亿元,增长35.6%,增速较去年全年加快12.8%,是自2004年5月份以来的最快增长速度;除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之外的内资企业,在1到2月份的投资总额为4577亿元,累计同比增长26.2%,增速较去年全年增速放慢6个百分点,该类投资增速已经连续五个月放缓,创出历史新低。民间投资尚未被积极拉动,依然处于低迷状态。但在中央项目投资的带动下,后期地方项目的投资会逐渐跟上,使得后期总的投资增长形势比较可观。

(二)税收和减费政策

1.增值税转型

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我国从2009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据测算这项措施将减少当年增值税收入约1200亿元,减轻企业税负约1233亿元,共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增值税转型有利于释放生产力,促进鼓励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率,但其实施效果往往有滞后性。作为制度性改革,其实施效果的显现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出口退税政策

调整完善出口退税政策,能鼓励外贸发展,促进外贸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在2008年下半年两次调高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我国自2008年12月1日起,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此次出口退税率调整有利于缓解外贸企业资金链紧张,并有望进一步减轻劳动力密集型出口企业的压力。此次部分产品出口关税税率的调低有利于降低原材料企业的出口成本,提高相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减轻库存积压。

3.自主创新和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下一步将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同时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支持服务业发展。中国还将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4.减费政策

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此举将为企业和社会减轻负担约190亿元,连同自2008年9月1日起停征的集贸市场管理费和个体工商户管理费约170亿元,合计2008年以来国家采取的减费措施可直接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约360亿元。此次强有力的减费措施,可进一步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发挥与减税政策相同的扩张效应,促进企业增加投资和居民消费。

三、财政政策的实践效应

虽然财政政策的运用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由于其更多的是瞄准经济结构中深层次的问题,偏重于结构的调整,因此在宏观经济的调控中其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是深远的。

1.有效拉动消费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所占的比重是比较低的,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我国国民收入不均造成的,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整体消费更是呈现不足。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可以使国民收入向普通劳动者倾斜,同时配合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社会保障的覆盖,从而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有效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

2.有助于中小企业走出困境

08年上半年,全国有近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倒闭的中小企业大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随着出口退税率的降低及信贷控制的放宽,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3.带动地方经济积极响应

中央财政投入基础建设和民生工程带动了地方经济的积极响应,如北京市政府今后两年将投资1200亿至1500亿,用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城市路网、保障性住房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预计可带动社会投资1万亿元;广东省政府以重大项目带动社会投资,5年内计划投资2.3万亿元;江苏省政府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实施总额2200亿元的政府主导性项目。

4.有利于社会公平

政府财政支出对分配可以起到很大的调节作用,一方面通过对政府支出的公共保障功能的强化;另一方面通过完善补助政策,关注低收入者群体。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5.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

在深度调节产业结构方面,财政政策有着其他政策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其能对产业结构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调节,如利用税收政策来鼓励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扶持“三农”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支持新农村建设等。

6.降低对外依存度

受国际经济环境制约,我国政府通过降低关税和降低出口退税税率,并且进一步完善企业税负负担,通过税收政策来引导企业把更多的资源配置到符合国内消费需求的产行业中,从而减轻了国际收支对国内经济增长、流动性膨胀等的压力。

四、结束语

全球金融背景下,我国政府对未来进行了积极的预期,重拳出击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虽然这些政策的实施效应还未完全显现。但是,无疑这些举措对我国经济颓势的扭转,远期增长方式的转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此外,我国的财政处于转轨阶段,由原来的投资性财政向公共财政、服务财政转移。所以,财政刺激方案取向也是财政改革的实践取向。相信这种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世界经济下滑带给我国的冲击,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也是我国政府运用政策应对危机能力的一次有益体验。

参考文献

[1]马洪范.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财政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9(7)

[2]王一鸣.当前经济形式的认识和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08(8)

[3]薛飞,张建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宏观政策的分析[J].金融观察.2008

作者:李靖娜 罗廷婷 王 剑

上一篇:掌上电脑集成无线通信功能论文下一篇:跨国公司管辖冲突解决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