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高中地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高考内容逐渐由原来的知识考试向素质和能力考试转变。在这之下地理实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毕竟地理实践能力在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中占比不容忽视。每一次的转变都有一个过程,过程当中就需要重要的领路人。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小组合作高中地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组合作高中地理论文 篇1:

谈谈小组合作在高中地理读图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摘 要:地理是高中学习阶段较为重要的学科,在对其进行学习的时候,除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外,还需要对地理中的各种图形进行理解,这样才能够有效的解答题目。小组合作是一种基础性学习方式,其能够帮助我们在学习中和他人分享和交流自己的观点,进而实现学习最终目的。本文就以高中地理知识为基础,从几个方面详细的阐述小组合作在高中地理读图能力培养中的具体作用。

【关键词】小组合作;读图能力;作用

地图,即为地表图形的描绘,其能够将地理信息进行精炼的浓缩与直接性表达,地图在高中地理学习中有着很大的作用。高中地理中的地图不但是我们学习知识时的重要工具,并且也是地理知识的基本载体。而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地图,进而培养自己的读图能力。

1 小组合作在地理讀图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之后,我们能够清楚的感受到地理课程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若是我们没有较好的读图阅读能力,仅仅是依靠文字记忆,则很难以将知识进行理解与吸收。地图能够将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进而让地理学习更加简单轻松。不过地图阅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主要是因为地理图形种类很多,不同知识点的图形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在学习读图的时候十分的认真才行。在学习的时候,只依靠教师对知识的灌输和技巧传授是不可能的,还需要我们在学习时通过小组合作来带动自己的积极性,在合作过程中相互之间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够让地理学习更加的有趣。小组合作对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效的,其是建设在我们已经学习的知识基础上,经过小组合作实践之后,提升自己的地理图形分析与和阅读能力。

2 小组合作在高中地理读图能力培养中的运用

2.1 掌握读图技巧

要培养自己的高中地理读图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有效的读图技巧进行掌握。我们从高一的时候就接触到地理图形,一直到高三的时候部分学生还不能够对相关图形进行充分理解,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对图形中一些代表符号以及表现形式掌握不够。在小组合作的模式下,我们会因为阅读兴趣以及知识结构的不同,在学习中会将自己不同的看法分享出来。在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中,还能够激发小组成员各自的想象能力,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待问题,这样我们就能够获得更多不同的知识点和观念。例如在学习我国的矿产资源分布的图形时,在小组合作的模式下,各个组员将自己所知的各种矿产知识和其他同学分享,之后再综合实际图形进行验证与补充。在这种模式中我们就能够进行更加高效的学习,对地理位置中的海陆、经济地理以及经纬度等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与掌握。并且在合作中发现地图各个事物之间的联系,在别人的读图经验和方式中掌握更多读图技巧,进而提升自己的读图能力。

2.2 加强地图训练

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对图形的学习不但要做到充分的读图,最重要的是要进行填图与绘图,在小组合作的模式中进行相关的地图训练,以此提升自己的读图能力。在进行填图训练的时候,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对各大洲、各分区以及各个国家的轮廓底图进行填写,可以分配小组成员完成各自的任务。例如将山脉、河流、海洋以及城市等相关地理事物进行分配,这样分工合作的训练方式能够有效的节省答题时间。在完成各自任务之后,再进行统一性讨论与分析,分享自己在标注时填写的具体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利于我们对地理事物的特征进行理解。比如在学习世界气候类型的时候,还可以使用彩色描绘的方式进行填图,或者是在对一个国家的综合性地理事物分布情况进行了解时,通过小组合作的填图训练,能够提升我们对图形填写的兴趣,进而提高读图能力。

2.3 绘制简单图形

在我们对地图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我们就可以亲自动手进行绘制,提高自己的读图能力,加深对地理事物的印象,以此便于读图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针对这方面我们就可以在小组合作模式中进行图形的绘制,和其他同学一起画出和教学内容相应的地理简单图形。以此让我们构成一定的空间概念,并且巩固所学的地理知识。比如在学习我国的主要山脉、河流与地形区域分布情况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教材中的的相关知识,并且综合自己学习的内容,和小组中其他的成员一起绘制出我国地形图。比如让其中一个同学绘制出主要的河流,然后再让另外一个同学绘制出高原,以此方式相继绘出我国的盆地、平原以及丘陵等地形。通过这种简单的绘制方式画出简易的地形图,这样不但能够让各个地理事物在我们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同时还能够让我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图形的绘制,进而提高自己的地理读图能力。

3 结束语

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对我们的地理读图能力进行培养,这样不但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有效融合在一起,让我们在合作中掌握更多的读图技巧。还能通过小组合作填图训练的方式加深自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然后在绘制简单图形的基础上有效的提升自己的读图能力。

参考文献

[1]魏秀霞.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6(21):199-200.

[2]吴晓敏.谈高中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J].科学中国人,2014(01):64-64.

作者:向正怡

小组合作高中地理论文 篇2:

基于小组合作的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

摘要: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高考内容逐渐由原来的知识考试向素质和能力考试转变。在这之下地理实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毕竟地理实践能力在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中占比不容忽视。每一次的转变都有一个过程,过程当中就需要重要的领路人。如此高中地理教师的任务也与众不同了起来,他们需要结合当下的各种教学资源,自行设计各种教学内容,去证实地理实践能力重要性,提高高中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关键词: 基于小组合作;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

引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基础教育对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让学生在将来步入社会后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因此,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界定,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依据这一目标设计教学活动。为了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如何发展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出了几点看法,并提出有效教学策略,以期让学生树立地理观念,学会用地理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一、地理实践力概述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提升基本技能,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其中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运用地理学习工具和地理实验去参加野外观察以及社会调查,并在整个过程中认识地理现象,分析地理规律,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对出现的问题思考解决途径,树立社会责任感。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总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还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思维,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学习品质,完成地理教学目标。

二、基于小组合作的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

(一)充分开发课堂资源,把地理实践力培养落到实处

地理老师都知道地图对地理教学的重要性,作为地理学科第二语言的地图可以成为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基础工具。教师可以尝试在教室布置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进行内容周期性变换更替的地理角,比如在学习《常见的地形地貌》时,在地理角上粘贴不同的地貌类型景观图(有地理教室的可以直接在地理教室内布置),学习《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时,可以粘贴上世界自然带分布图等,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地图学习氛围。其次,可以在课件中突出各种图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相融合,如,在线地图的有效应用,或是在有图表的那一页课件进行重点讲解和循序渐进的难点突破,可以利用动画功能先遮住部分重要图上信息,加大学生的思考力度,让学生自己进行读图、析图甚至指图、说图等训练,摒弃传统的学生看、教师灌的方式,有效的训练能显著提高学生的读图技能。第三,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析图,提高思维能力,提高地理实践力。主要的方式有: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观察,找到地图中一些被细化的信息,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建议学生自己去描画一些常规的重要地图,如海陆分布图、气压带风带全球分布模式图等;创设图图转化的情境,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如教师给学生一幅画有堰塞体的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画出受堰塞体影响下的某一河段在规定時间段内水位变化图,这样的图图转换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训练了高阶技能,更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二)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地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环境的学科。以“昼夜交替现象”教学为例,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笔者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实验,并通过动手操作模型来演示这一现象:取一个乒乓球表示地球,一个发光的灯泡表示太阳。将发光的灯泡照在乒乓球上,发现乒乓球一半被照亮,并且乒乓球的亮半球和暗半球之间有条分界线。当按照地球自转的方向旋转乒乓球时,会发现分界线在不断变化,这就是教材中讲到的“晨昏线”。这一实验的操作,不仅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昼夜交替”这一自然现象,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现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拓展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途径

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这与高中地理的两大理念“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不谋而合。上述地理考察和调查类的活动,可以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不但有利于将课堂中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也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

结束语

总之,现有的地理知识和课程标准是地理实践的依据。通过实地考察、课堂实验模拟等实践活动,许多学生愿意参与到这些活动中,体验各种地理现象和原理的生成过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应做好相关文件内容的学习,透彻理解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在各教学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核心素养。其中,地理实践力在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又要为学生提供地理实践机会,使学生积累地理实践经验,提高地理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健珍.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探究[J].新智慧,2021(01):5-6.

[2]陈初烨.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初探[J].读写算,2020(21):98+100.

[3]吴贵香.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研究[D].鲁东大学,2020.

作者:范议月

小组合作高中地理论文 篇3:

试论小组合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通过采用灵活开放的教学策略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从而实现全面素质教育。地理学科作为高中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鼓励学生把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交流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在于同学的合作、讨论、探究中形成知识建构和能力培养。本文试图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小组合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组合作;高中地理;应用策略

《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主张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探讨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提高教学质量。地理学科与学生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这为高中地理课堂内的合作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已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比较广泛的应用,本文试图结合自己在课堂上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对高中地理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进行探讨。

一、高中地理学科特点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高中地理是一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学科,通过收集归纳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分析地理现象,对多种因素的综合分析,并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有利于形成人们应对生产和生活的对策,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有条理和效率。与其他的人文学科相比,地理学科具有更强的实践特征,它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采取更加有效恰当的学习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对某一学习主题开展合作探究活动的学习模式。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为结成小组——提出探究问题——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并全班发言——教师评价。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主要扮演学生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形成学生科学的学习能力、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有重要作用。在高中地理中倡导合作学习以,意味着学习方式的大转变。通过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够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地理课堂教学真正变为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乐园。

二、小组合作学习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1.对学生进行分组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完成的互助性学习,小组成员的合作质量对于学习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分组情况。根据相关理论,教师应该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可为2~6人,应保证每组由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构成,这样不仅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还有利于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生气活力。小组成员并非固定不变的,在小组合作学习实施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成员分组进行适当调整。分组完成后,就可对学生进行角色分配,任命小组内的组长、记录员、检查员、汇报员等,角色轮流换,责任人人当,使每个小组成员的都能得到锻炼。

2.合理的任务布置

讨论探究环节是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的关键。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在积极的互动与交流中获取新知,拓展思维,发展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内容,把握好讨论时机,组织好讨论过程。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合作学习。高中地理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一般而言,一些具有较高的探究性的,比较复杂的,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课题更加适合开展合作学习,如一些地理规律的总结和地理原理的剖析等,而比较简单的地理概念及地理图标的判读,则比较适合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开展讨论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主动权,让他们从他们自己的角度去发现问题,确定研究方式和研究计划,进而开展课题研究。教师应该扮演一个顾问的角色,指导学生一些查阅资料的方式或途径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并不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在合作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疑惑,教师也应该予以及时的引导。

3.小组成果交流与评价

当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本小组的合作成果进行交流,一方面可以向其他小组展示本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另一方面也能够吸收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并及时弥补本小组合作研究的不足。通过全班交流,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进一步碰撞,相互之间会获得启发,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为了鼓励小组之间的竞争与交流,教师可以采取学生以比赛、采访、辩论、导游等形式,使课堂能够营造出一种比较积极的气氛热烈的氛围。小组成果交流完后,教师就可对小组合作的表现及成果进行评价。不仅要对小组整体表现进行评价,还应该对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应多肯定其中进步的一面。评价方式也可以不拘泥于教师评价,还可采取小组成员自评、组间成员互评、小组之间互评等方式,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

三、小组合作学习法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以人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1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为例探讨小组合作学习法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本次课程主要的学习内容为地理环境的空间差异和空间差异的规律性。

(1)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分组搜集有关我国南方、北方、西北、青藏等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主要包括地貌、植被、河流等。在课堂上将学生搜集的重要图片制作成幻灯片,并请该小组的汇报员对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进行介绍。这一环节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面,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2)让学生探讨从漠河到海南岛、从北京到乌鲁木齐、从珠穆朗玛峰到北坡山麓,沿途的自然景观(植被)有什么变化?并尝试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环节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读图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与归纳总结能力。

(3)当学生对我国的自然景观变化有所了解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条植被观赏线路,并分析设计的线路植被变化的规律和成因,以及线路设计的主要理由。学生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再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和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

四、结论

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倡导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地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学生的合作协作能力不强,教师课堂教学时间和进程难以把握等问题,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加强实践,积累经验,加强研究,才能真正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玉.中学地理课堂小组合作活动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白英丽.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3]刘立超.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课堂合作学习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林绍苍(1983.7~),男,学历:本科,籍贯:福建柘荣,职称:中学二级,研究方向:地理。

作者:林绍苍

上一篇:地铁设计进度管理论文下一篇:班级管理效率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