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基础理论革新发展论文

2022-04-28

摘要:教育新常态下,全新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生态,促使了教育信息流动方式的改变,并由此衍生了许多新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现代教育的改革带来了诸多可能。而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多维互动为重点,将线上教育、线下学习和协作学习进行整合,追求网络学习和传统教育深层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一个代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传播学基础理论革新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播学基础理论革新发展论文 篇1:

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移动学习资料库的建设

【内容提要】移动互联时代,社会环境和媒介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数字化挑战与媒介融合的衍进中,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向课程资源共享与专业能力实训方向不断探索。为了更好应对快速迭变的业界需求,跟上技术转型升级的步伐,新闻传播的理论课教学更是需要创新求变。本文基于建构主义与实用主义双重教学理念,针对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提出线上与线下并举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该模式秉持在“学习是建立在已知信息上的重新建构”和“从做中学”的改革目标,将以往固定时空、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式教学,转变为时空不受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完成任务为主线的驱动式教学。同时,本文还集中探讨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线上环节——移动学习资料库的筹备与建设。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移动学习资料库 学习专项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认为,学习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过程。学习不是接受已知的知识信息,而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实现概念转变。个体的主动性在认知结构建构的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而实用主义教学理念笃信“从做中学”,强调实践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和指导老师,鼓励在实践中摸索规律与总结经验,侧重实践出真知。

本文正是基于两种教学理念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的基础之上,建构一套由线上和线下并举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完成任务为主线的驱动式教学,积极探索出一条具有可持续性和创新性的教改路径;并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线上环节——移动学习资料库的建设,做深入细致的研讨。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建构前提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模式的宗旨在于,通过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完成各项任务的具体过程中,学生在已获取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主动发掘并汲取新的专业知识。学生的学习不应是一种知识由外到内的简单复制与拷贝,而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不断夯实自身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推进与实施,能够锻炼学生洞悉社会现象、分析争议问题并提供解决之策的新闻传播实操能力。

同时,本教学模式秉持“从做中学”的实用主义理念,侧重于多平台中“两微一端”的实践产出及应用,学生通过完成若干项任务,使专业理念、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得到全方位强化与训练,有助于产生多维严谨的专业精神,并最终内化成为一种职业本能。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建构的前提有三:第一是任务类型的设计必须紧密贴合课程的核心知识体系,不能脱离理论支撑而设置任务。任务的完成与实操技能的锻炼,彼此之间要具有针对性和磨合性;第二是掌握任务布置的难易程度。最佳的状态是个人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兼顾,既需要训练职业思维,汲取基础理论,又能够对职业技能进行实训;第三是设立官方公众号和官方微博,并将学生按照5~6人为一组进行分组,各组组长建立小组学习微信群,各学生组群拥有各自的微信公众号。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总体设计思路

首先,构建移动学习资料库。移动学习资料库是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的关键,依托移动互联平台(如幕课平台或校内线上平台),学生可利用PC端和智能移动终端,实现不受时空限制、无阻碍的线上观看与学习。移动学习资料库的构建,有效地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固定性与封闭性,甚至对教育者的权威性构成挑战。学生在观看网络教学视频的同时,能够随时获取网络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质疑与纠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忱。

第二,限于本移动学习资料库针对于新闻传播类一级学科理论授课而设置,因此将移动学习资料库划分为新闻学原理和传播学原理两大知识仓。每个知识仓均下设若干学习专项。学习专项的设立,以学科关键词为索引,涵盖两大基础课的重要内容。

第三,每个学习专项由学习目标、核心知识、教学视频、教学资料、案例库、测试题六部分组成。实现学生不仅能够在线观看教学视频,更能从学科体系层面,熟稔该学习专项设立的学习目的与锻炼的专业技能。同时,自测题的设立是为了更好地检验自学效果。

第四,专项任务的布置。本学习模式共包括七项驱动任务,包含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四大平台,将“两微一端”的实践操作融入到学习任务之中。任务设置的具体内容,需要对课程的重难点进行深度贴合,同时,注重任务类型与学科前沿、时下热点紧密结合。任务的完成形式既有独立完成,也有团队协作;既包含单一媒介的新闻事件播报,也包含多媒介融合下的新闻报道策划。

第五,任务的输出。任务的输出平台多样立体化、渠道与手段多元丰富,可采取H5、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电子杂志以及Flash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

第六,建立配套的效果检测与评估系统。教学效果评估系统的建立,有效检验教学质量与任务完成质量。这既是教学反馈系统的终端,也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建设的信息资料库。因为,教学效果评估平台的反馈信息,不但有助于移动学习资料库的完善与更新,更涉及任务类型的后续研发。

三、移动学习资料库的筹备与建设

移动学习资料库的筹备与建设,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推进的线上环节,也是学生利用移动终端开展自主学习的首要步骤。对于移动学习资料库的筹备与建设,力求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期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传统知识体系的重塑

移动学习资料库的知识体系架构,需要跳出传统新闻传播基础理论课的框架,重新进行知识体系的整合与创新,以期适应快速迭变的业界需求,跟上技术转型升级的步伐。移动学习资料库中包含新闻学原理和传播学原理两大知识仓,涵盖共计16个学习专项。

新闻学原理知识仓,汇总了5本新闻学的经典教材,如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的《新闻理论十讲》、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的《当代新闻学原理》、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的《新闻学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新闻学概论》以及何梓华主编的《新闻理论教程》。切割成8个学习专项,即新闻、新闻价值、新闻真实、客观性原则、传媒职能、传媒的自律与他律、舆论和宣传。第一至四学习专项紧紧围绕“新闻”这一关键词展开,对新闻的构成要素、新闻的特征、新闻甄选的标准、新闻报道遵循的原则做深入细致的研讨;第五学习专项“传媒职能”与第六学习专项“传媒的自律与他律”,将“传媒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深度剖析传媒行业生存现状及窘境;通过第七学习专项“舆论”与第八学习專项“宣传”的设置进行比较分析,更有针对性地揭示“新闻”本质,及其与宣传、舆论之间的关系。

传播学原理知识仓,综合5本传播学权威教材,如威尔伯·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郭庆光教授的《传播学教程》、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正荣的《传播学总论》、清华大学李彬教授的《传播学引论》以及浙江大学邵培仁教授的《传播学》。同样拆分为8个学习专项,即传播、传播学、传播类型、传播者、符号与意义、媒介、受众、效果。第一学习专项“传播”与第二学习专项“传播学”的设置,重点在于课程的知识导入,将学习传播学的基础概念做详细介绍,同时梳理传播发展史及传播的主要学派;第三学习专项“传播类型”,涵盖了五种主要的传播类型,即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同时侧重于在互联网时代下,各种类型的传播衍生出的变异与革新特征;“传播者”“符号与意义”“媒介”“受众”“效果”五个学习专项的设置主要契合传播学中过程研究的五大基本环节,每一个环节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传播要素。八大传播学学习专项的设置,将该门学科整个知识体系与学科架构做一清晰呈现。

(二)学习专项的组建

学习专项,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单元,包括学习目标、核心知识、教学视频、教学资料、案例库和测试题。

第一,学习目标的制订,旨在让学生明确掌握学习目的和意义,以及本学习专项的重点与难点。如“舆论”学习专项可细化为习近平的新闻舆论观、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舆情分析以及舆论反转四项学习目标。

第二,核心知识,包含学习专项中诸多基本而具体的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脉络。也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必须要扎实打牢的理论基础。

第三,教学视频,包括课堂教学视频,也包括用Flash制作的精简教学视频。课堂教学视频一般是之前录制好的观摩课,而Flash精简教学视频,以3~5分钟为主,将重难点再提炼一遍。

第四,教学资料主要包含教学大纲与PPT演讲稿,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第五,案例库是一个开放性的资料库,除了已有契合教学核心知识点的经典案例,还包括新近发生的热点事件,案例材料设置应具备启发性、研讨性,以备线下课堂讨论。

(三)自主测评板块设计

学生在自主完成学习专项之后,会进入到自主学习测评板块。该板塊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自主测评板块的主要形式是试题库,每个学习专项的试题库中包含主观题与客观题,比例为4:6。其中客观题多为填空题与选择题,主观题设置材料分析与开放性提问,注重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解决实践问题的思辨性思维训化。主观试题的开放性答案也构成线下课堂讨论的重点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张咏、李金铨.密苏里新闻教育模式在现代中国的移植——兼论帝国使命:美国实用主义与中国现代化.载李金铨编著,文人论政.台湾:政大出版社,2008.

[2]黄旦.重造新闻学——网络化关系的视角[J].国际新闻界,2015(1):75—88.

[3]李希光.新新闻学课堂 带学生走出糊涂[J].新闻知识,2004(3):13—14.

[4]文萍.基于建构主义的师生互动教学实践[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9):90—95.

【本文系2017年度辽宁省教育评价协会科研课题“‘两微一端’任务驱动式新闻学教学改革”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PJHYYB17218】

作者简介:李岩,辽宁传媒学院新闻传播系讲师;宋香梅,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文法系学生

编辑:王洪越

作者:李岩 宋香梅

传播学基础理论革新发展论文 篇2: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新闻传播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教育新常态下,全新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生态,促使了教育信息流动方式的改变,并由此衍生了许多新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现代教育的改革带来了诸多可能。而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多维互动为重点,将线上教育、线下学习和协作学习进行整合,追求网络学习和传统教育深层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一个代表。本文结合新闻传播学教学实际,构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模型,并从课前准备、双线教学和总结评价三个环节入手,分析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对策。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 新闻传播学 模型建构 应用对策

目前,以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深度整合为特点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正在成为各级教育革新的新亮点,在优化教学流程、完善组织形式、革新课堂结构、拓展课堂空间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全媒体时代,传统的新闻传播学教学模式,越来越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时代诉求,亟需进行纵深层面的课堂改革,以寻求信息技术与传媒人才培养的高度契合,尽快完成新闻传播学教学的动态化、开放化转向。显然,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一个不错的突破方向,探索新闻传播学混合式教学的模型建构和具体应用,则具有较强的理论开拓性和现实指导性。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模型建构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多维互动为重点,将线上教育、线下学习和协作学习进行整合的全新教学模式,追求的是网络学习和传统教育的深层融合,以构建智能化、动态化的开放课堂。本质上来讲,该教学模式的建构,就是要以建构主义理论、教学交互理论等为指导,寻求教与学双向关联的课堂状态。整体来讲,混合式教学模式由课前准备、双线教学、课堂总结和多元评价四大模块构成,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形成闭环系统,既强调教学意义的全新建构,又强调课堂结构的持续优化。不同于以往从线上到线下的单向课堂结构,混合式教学形成了由线上到线下再到线上的双向闭环结构,也就是说,是一个各模块互相联结、自成一体、协调发展的闭环生态,不同模块之间存在密切内在逻辑,无法单独存在。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混合式教学的各个环节成为多向度教学活动,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教学主体和客体的能动性作用,具有丰富性、动态性、整体性的特点,具体模型运作,如图1所示。

二、新闻传播学混合式教学的具体应用

在明确混合式教学模式模型的基础上,笔者以新闻传播学专业为例,重点探讨其具体应用,希望能够为新闻传播学教学改革提供良好范本。

1.课前准备:自主学习材料的准备。课前学习材料的准备,是混合式教学实施的前提,能否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以及是否符合学科发展前沿动态,是课前学习准备的关键要点。

一方面,教师在准备课前自主学习材料时,一定要把控好时长,最好控制在5-10分钟。因为在全媒体时代,碎片化、移动化阅读已经成为学生信息获取的基本特点,注意力资源正在成为稀缺资源,这就要求教师所制作的自主学习视频,必须要控制在学生注意力最为集中的时长,以确保自主学习的效率最佳化。另外,所提供的自学材料要突出主题,针对单一问题开展,以强化自主学习的精准性和高效性。

另一方面,教师在准备课前自主学习材料时,要善于融入问题情境元素。在录制课前自主学习视频时,教师要结合实际,巧妙融入典型的、针对性的传播学问题,以帮助学生加深知识记忆。如果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可通过拓展性自主学习来解决,或利用微信、QQ等信息平台,将其反馈给教师,以便为课上师生互动交流提供方向依据,提高混合式教学实施效果。

2.双线教学:课上互动,课外延伸。在完成课前自主学习后,教师要结合学生反馈和学习效果,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在增进师生多维互动的基础上,增强混合式教学实效性和动态性。

一是开展操作训练。当学生观看完教师准备的自学材料后,教师可设计相应的操作任务让学生完成。例如,在进行新闻选择标准教学时,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已经初步掌握相应理论知识,而为了检验和强化自学成果,教师可为学生准备一些通讯稿件,然后引导学生進行自主判定和挑选。当然,教师还可通过改写训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闻价值的理解,并提高其判断能力,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

二是组织话题陈述。教师可利用课上时间,通过抽题陈述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培养提高学生新闻表达能力。目前,许多高校所使用的《新闻学概论》教材,媒介研究内容更多偏向于传统媒体,尽管涉及一些新媒体,但也处于“过时”状态。对此,教师可结合实际,为学生提供前沿论文,然后组织学生深入阅读,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另外,教师还可适时推荐一些经典课外读品,并定期组织读书分享会,激活学生发散思维,促进学生知识系统的纵深延展。

三是创造课下实践项目。新闻传播学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无论是广告设计、播音主持,还是广电新闻、新媒体等,都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项目来完成知识内化迁移。但客观来讲,传统教学中因课堂时间、教学环境、校方资源等方面的限制,无法为学生创造优质的实践项目,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而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支持下,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教师完全有条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项目,是提升传媒学专业人才综合素养的有效路径。具体来讲,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作用,打破时空局限,为学生寻求更多涉及理论应用、媒体运用等的新闻项目。例如,教师可专门向学生传授社交媒体公众化创立与运营技巧,并鼓励学生创建属于自己微信公众号,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擅长的媒体方向,如美食分享、考试培训、生活情感、校园趣事、周边旅游等。另外,教师可牵头创办“新媒体工作室”,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兴趣小组,要求学生定期上交相关领域的稿件,并做好线上线下的及时互动和指导交流。

可以说,通过上述课堂内外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多维互动,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而且能够有效培养提高学生新闻综合素养,在双线教学的闭环生态中,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作用,促进教学整体效能的形成。

3.总结评价:多元化体系建构实施。在完成上述教学环节后,教师要做好课堂总结和教学评价,以确保混合式教学的长效生成。就课堂总结来讲,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思维导图、微视频等形式展开系统总结,以便为学生知识系统的自我完善与强化提供保障,是一个相对简单的过程,需要教师进行灵活把握。但就教学评价来讲,教师必须要坚持多元化、混合化原则,加强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建构与实施。

一是注重课堂测评与互动。新闻传播是一个对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都有着较强要求的学科,因此传统的课堂测评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评价环节,因为学生的文字组织和逻辑思维两大能力能够直观地呈现于纸上。如在完成大众传播效果理论教学后,教师可以设计与新媒体环境相关的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进行理论分析,在确保理论时代性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好传播学理论的“活用”能力。最重要的是,能够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把握,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另外,教师要将课堂测评与课堂表现进行结合,组织学生展开互动讨论,并针对学生参与讨论的程度、陈述表现等行为加以量化,与笔试成绩一道对学生进行整体考察。

二是完善线上反馈渠道。全媒体时代,教师要及时转变思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教学反馈体系。混合式教学中的互动环节,应该突破传统的课堂局限,利用网络平台延伸到课堂之下,并通过学生反馈进行客观教学评估,为后续教学的优化提供依据。具体来讲,教师可通过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等,定期向学生推送新闻传播学的前沿知识,然后学生要进行自主阅读,并进行评论、转发等,同时教师要设置专门的互动板块,针对学生疑问展开实时的线上交流,为学生解答理论问题,或提供专业指导,这样不仅能够增进师生的多维互动,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而且能够优化课堂结构,拓展教学反馈的价值空间,对混合式教学形成有效补充和延伸。

三是鼓励学生展开自我评价。混合式教学中的互动环节,为了有效提高互动效率和教学效果,教师要利用网络平台的线上投票功能,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我评价,定期评选出在混合式教学中表现最佳的小组,并将其纳入平时的考评范畴,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展开组内自评,每个小组可通过社交媒体展开线上交流,总结混合式教学中所得、所想、所思,大胆指出各自的不足和改进对策,然后集中反馈给教师,以便在教学相长中持续完善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优势作用。

三、结语

混合式教学模式为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可能,能够促进新闻传播学专业课堂结构的优化重构。为此,相关教育主体必须及时转换思维,结合新闻传播学专业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深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程度,逐步完成全媒體时代新闻传播学教学的现实转向,以充分满足现实社会对传媒人才的新要求,同时构建独具特色的创新教学模式。当然,混合式教学并没有统一的范式和标准,这就要求教学主体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需求,针对性构建相应模型,以建设个性的、动态的混合式课堂。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在新闻传播学混合式教学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切不可盲目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而是要坚持以适应能力培养的理念诉求,寻求最佳的教学模式,在意识与行为的统一中,确保教学实践的持续优化与完善。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宋庆祥.全媒化视域下新闻传播的实践教学[J].青年记者,2019(29).

[2]杨春艳.新闻传播伦理学课程专题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27).

[3]王竞梅.基于SPOC的开放大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6).

[4]张恒军,潘婧妍.新时代外国语大学卓越新闻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J].传媒,2018(24).

作者:胡海南

传播学基础理论革新发展论文 篇3:

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观察与思考

摘 要:随着社会传媒行业的飞速发展,新闻传播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高校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过程中虽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高效的、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的根本性矛盾,集中力量形成全新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以全面提升新闻传播人才的综合力素质。

关键词: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问題与思考

目前,我国高校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十分庞大,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其集中体现在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与就业指导上。现今的新闻传播科系的教学在不断趋于规范化,各个阶段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都更为明确与合理,培养出的专业人才也很适应当下社会对于新闻从业人员的需求。

一、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现状

从当前的市场发展来看,行业对新闻传播类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不过,大部分用人单位都希望的得到复合型人才,能够尽快进人角色,但高校所培养的相关专业人才却无法有效适应市场的藉求,满足基层采编实践或管理工作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播求之间存在较大矛盾。

1.专业人才培养理念落后。新闻传播专业的开设主要是根据新闻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来决定的,随着新闻传播媒介行业竞争的加剧和新兴媒体尤其是网络数字媒体的发展,对人才的专业技能、人文素质以及职业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在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中仍未彻底转变传统的培养方式,尤其在国际化交流与数字传媒制作方面还难以满足市场的有效需求。

2.课程设盆不够完普,教学内容不细化。当前的高校新闻传播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还不能完全满足行业需求。目前,新闻传播学科课程中,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相差较大,社会实践课程课时相对较少,内容重叠,各专业学科教学内容不够细化都是极为突出的问题。

3.师资水聆翩氏,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学科教学教师中,大部分青年教师没有直接的社会行业从业经验,另有不少教师是从中文或者其他学科转过来的,在基础理论研究以及教学经验方面还有所欠缺。师资水平整体偏低,高级骨干教师较为缺乏,尤其在民办高校、大专、高职类学校中更为明显。

二、新闻传播学科的学生就业状况与社会需求

新闻传播学科中主要涵盖以下四个专业: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以及编辑出版专业,这几个专业的培养能够为社会上很多媒介产业输送优质的人才,尤其是随着传媒产业的迅猛与持续的发展,对于新闻传播学科的人才需求量日益扩大,这也让很多毕业生有更广阔的就业空间与市场。

新闻传播学科的毕业生的社会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各类型媒介与出版机构对于专业人才需求量大,随着近年来媒介行业的总量、规模与品质都在不断提升,行业内部更是需要吸纳大量优质的人才来做内部人员补充,在这样的前提下给新闻传媒学科毕业生留下了广泛的就业空间;2.党政机关及企业对外宣传与公关部门对于新闻传播学科的毕业生也有较大需求,新闻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是和企业的这方面发展需求相吻合的,因此这也是新闻传播人才毕业后的一个就业渠道;3.随着新闻传播学科自身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优质的专业人才对于这个学科展开进一步研究,很多高校都需要高水平的新闻传播学研究者和教学人士,这也是毕业生可以选择的一条道路。

三、传统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性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传播事业都处于飞速发展中,但是随着网络传播时代的来临和新型社会传播模式的建立,传统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性日益凸显。

1. 学科设置未能紧跟时代潮流。从2000年到2010年,经过10年时间的发展,社会传播模式剧变,而关于新闻传播学的学科设置未再进行任何正式变动,仍然建立在旧的社会传播模式之上,对于新出现的传播方式和方法,未能深刻涵盖。

2. 新闻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联合培养不足。在传播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传播实践中出现各种复杂问题的背景下,如果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依旧按照专一学科发展的思维,不注重与其他学科联合培养专业化的新闻传播人才,使得现有模式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进而造成传统的新闻传播市场逐渐萎缩,将不能实现新闻传播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且有悖于新闻传播学诞生时兼容并包广泛交叉的学科传统,也会阻碍学科自身的快速健康发展。

3. 人才培养重点与传播实践之间存在偏差。随着金字塔型社会传播模式的确立,新闻传播尤其是叙事性的新闻传播逐渐变得平民化、对等化和简单化,普通新闻传播人才在数量上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而高层次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又很缺乏。另外,由于合理严格的培养过程管理监督机制和科学客观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缺失,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整体堪优,既有的人才培养重点与传播实践之间存在偏差。

四、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在传媒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正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做出努力与改变。

1.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现代化、国际化教学思路。高校在专业教学中不应只局限于基础理论教学以及简单校内实践教学,而应注重对学生新闻素养的培养,并且,要积极更新专业教学观念,引人国际化办学理念模式,将国际交流、国际文化知识教学、全球新闻行业常规发展内容与规则等纳人教学之中。

2. 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必须根据行业需求来设定。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考虑市场的容纳率以及行业的真实需求。在专业课程开设之前,高校要进行充分的社会调查,对用人单位的态度、行业技能需求等做统一的分析,从而根据结果有意识地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案。

3. 充分开发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新闻传播教学模式。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与社会行业、其他院校、国际院校等之间的合作,深人开发国内国外教育资源,加强信息交换力度,使学生能够接受多方教育资源的熏陶。同时,高校也应不断开发校本课程,走精品课程之路。

五、结语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的竞争格局下,我国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只有不断完善与革新才能培养出更多优质的具备竞争力的专业人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推进课程设置的改革与教材建设,同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并且更多地吸收借鉴国外的有效经验,只有从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够让我国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赵玉明,庞亮.从新闻学到新闻传播学的跨越——近十年来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和研究新进展评述[J].现代传播,2008(5).

[2] 焦育楚.我国新闻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思考[J].新闻大学,1998(3).

注:湖北省教育厅项目(2012D49)

作者:李义元

上一篇:农村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论文下一篇:流媒体对网络媒体的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