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传播发展论文

2022-04-15

摘要: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国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当前中医药发展困境。本文简单叙述了大数据时代下中医药在国内外的发展机遇,概括了目前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性创新应用,分析了中医药信息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策略,希望能对我国中医药健康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医药文化传播发展论文 篇1:

高低语境下留学生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障碍与对策

摘要:语境文化的不同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及对文化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对留学生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正是在不同语境文化之间进行的交往与互动的过程。针对高低语境的差异性,分析留学生中医药文化传播存在的障碍和困难,挖掘文化共性,从文化内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从中寻求两种语境文化的弥合与交融,拉近两种语境文化的距离,从而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高低语境文化;中医药文化;跨文化传播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其中明确指出:要“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1]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了世界上183个国家和地区,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同。特别是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以其在防病治病方面体现的独特疗效,为世界疫情防控贡献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方案。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往往基于政府主导,依托开办中医药院校、中医药海外中心和国内基地合作等平台进行,传播过程关注“自我表达”,呈现出单向度的问题。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还存在多重困难,需要探索新的路径和传播方式。从5W传播模式来看,来华留学生是中医药文化传播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之一,留学生本身就具有两重性,他们既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受众,也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但长期以来,留学生作为中医药跨文化传播活动中“他者”的地位与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2]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跨文化传播中,中医药文化总是受语境文化的制约,语境的差异常常会导致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误解和障碍,因此,中医药院校在留学生教育中应该针对语境文化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提升留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发挥留学生跨文化传播中的双重身份,更好地促进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上的弘扬与传播。

1.高低语境文化的界定及差异

1.1高低语境文化的含义

文化人类学爱德华·霍尔在《超越文化》这本书中提出了文化具有语境性的观点。语境简单来说就是语言使用的环境,它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语境文化的不同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及对文化的认知度和接受度,由此,霍尔提出了“高—低语境”理论。根据霍尔的观点,在高语境文化中,语义的表达对语境的依赖程度较高,绝大部分的信息主要存在于有形的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3]。在低语境文化中,语义的表达对语境的依赖程度较低,绝大部分的信息都可以通过直接的语言交流传递出来。

1.2高低语境文化的差异

高低语境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性。第一,二者对情境的依赖性不同。一般在交流中,低语境文化较少依赖非言语动作和行为,而更多针对言语本身。高语境文化则更依赖共同的情境、所处的场合和内心的认知;第二,二者的思维方式不同。通常来说高语境文化讲究曲线性思维,习惯迂回,而低语境文化讲究直线性思维,开门见山,因此低语境文化更喜欢简单的符号。第三,二者的自我归属感不同。高语境文化倾向于集体主义,低语境文化则倾向于个人主义,因此在低语境文化中,人与人的联系较为松散,而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们的身份是以归属的集体特征为基础,个人的行为受到社会规则、集体规范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2.高低语境下留学生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障碍

从1957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以来,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数量逐年稳步递增,但从生源来看,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仍以亚洲国家为主,呈现显著的区域性特征。云南中医药大学是开展对外教育较早的中医药院校之一,也是云南省较早具有招收留学生资格的学校之一[4]。基于云南特殊的地缘区位状况,我校的留学生主体上来自东南亚、南亚国家,为进一步探讨中医药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适应性问题,对云南中医药大学108名留学生进行了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度的访谈及问卷调查,被调查对象主要来自东南亞及南亚,涉及越南、老挝、马来西亚及印度等国家,其中男性留学生43人、女性留学生65人,年龄主要集中在18~25岁,学习阶段主要为本科。调研结果表明,在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度上,涉及到中医理念、价值观如中医的气、阴阳、五行和卦象、辨证施治和大医精诚等观念时,留学生的认同度极低,而对于中药、针灸、推拿等技术、方法的认同度较为理想。同时,和中国有着相似传统医药背景的留学生,其中医药文化认同度要显著高于没有相似传统医药背景的留学生。这也说明,在中医药对外教育中,很大程度上仍存在着高低语境的差异,尽管与欧美非留学生相比,亚洲留学生在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上与中国学生更为接近,但高语境文化中许多信息的意义并不是通过对语言的解码传递出来的,许多意思本身就蕴含在于语境中,需要根据环境去揣摩推测,因而不需要逐一用言语说明[5],这也影响了留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因而,中医药文化在实际跨文化传播中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难度与障碍。

2.1文化内涵差异性

高语境文化的语言较为凝练,其内涵与特定环境、背景相关,往往随语境发生变化。中医药学并不是纯粹的医学技术,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因此,中医药文化往往具有经验性、主观性、内隐性和情境性。例如,中医药文化中最基本的理论是“阴阳五行学说”和“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将“阴阳”作为事物最基本的两种属性,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都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并且遵循相生相克的规律不断运动变化,“元气说”认为“气”是宇宙的本原,是天地万物之本,《庄子·知北游》曰:“人之生,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6],人体也由气构成,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重要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总和。这些核心思想的深刻内涵在传播过程中很难进行描述和传达,正如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所说,在某种环境下,人们所知道的、所意识到的东西与他们所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7],这些知识是无法用语言、文字和图表来表示的,这些隐性知识往往需要受众在语境中进行感悟和体验,“阴阳”和“气”的概念还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复杂的多义性,这也无形中增添了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难度。

2.2思维方式差异性

思维是思维主体基于已有知识、实践和认识,根据自身的语言、观念和情感对各种感知的信息进行加工并且概括和理解客体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活动的模式就是思维方式。通常来说,低语境文化思维方式倾向于逻辑思维,重视理性分析与实证研究,高语境文化则重视整体和形象思维。特别是中医在传统文化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了一种开拓性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这就是所谓的“中医原创思维”。中医原创思维以“象”思维为主体,借助人体的外在形象、征象,并通过对天地自然物象的获取和感知,领悟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生理病理之象。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有一定趋同性,但在跨文化语境下,一个没有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人,他们对中医药文化缺乏接纳、吸收和融会贯通的能力,从思维方式上也很难形成中医原创思维。对中医药文化核心思想的把握和理解缺乏想象空间,极易导致理解上的偏差,这也使留学生很难真正形成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

2.3价值观念差异性

高低语境文化在文化价值观上存在巨大的差异。通常来说,高语境文化注重整体的和谐,而低语境文化则重视个体的表现。以中国文化为例,中国文化是以讲究仁义道德、与人为善、和谐统一。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西方从对立关系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征服和改造自然截然不同[8],中国文化认为人与自然共处于一个世界中,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不能对抗自然而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因此,中医强调气候变化对人的生物节律和新陈代谢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人体的发病与四时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主张衣食住行都要顺应自然,顺应四时寒暑变化。价值观念的差异性导致留学生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理解不充分、误解甚至冲突等现象,进而影响到留学生对中醫药文化的认同。

3.高低语境下留学生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对策

现代符号学的奠基人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人创造了符号,通过符号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且借助符号来进行意义的表达和文化的传播。可以说,文化就是由一个社会中所共有符号及其具有的符号意义的综合概括。因此,在跨文化传播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相互交流时,最难消除的理解障碍之一是难以共享一种通用的文化符号系统[9]。文化符号是跨文化传播的媒介,符号本身有自己的本意性意指,同时符号也会因为编码人与编码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具有一些隐喻意义。如果受传者在接收编码信息时,无法与自己已有的文化认知进行匹配,就会导致他无法识别传播的隐喻意义,也就无法建立起所谓的文化认同。因此,中医药文化的跨传播过程实际上就是将两种语境的文化联系在一起的过程,必须尝试将基于高语境文化发展起来的中医药文化进行形式的转换,补充其不足的语境,使其更贴合受众所在的语境文化,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寻求更行之有效的路径。

3.1建设中医药文化体验课程,营造中医药文化的认知语境

中医药跨文化传播应该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挖掘文化的共性,将传播活动置身于中医药文化的语境中[10],通过加强中医药文化体验,有效促进留学生的文化感知,进而逐步建立文化符号系统的认知,以增强留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理解。中医药院校可以有意识、有计划地开设相应的文化体验课程,选取一些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参与性的中医药文化内容,并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如“网络博物馆”、“智慧中药房”、“云中医”等,打造中医药饮食文化节、中医药文化展演及文化体验活动,让留学生制作相应的中医养生药膳、中药香囊、浴足包等,立体化地呈现与中医药文化相关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让留学生在和自身文化相近的生活情境中,逐步融入中医药文化的认知语境,亲身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在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方面的疗效。通过中医药文化体验课程,既发挥了中医药文化自身的趣味性和形象性,又能使中医药文化能以一种生活化、情境化的方式被受传者接受和认同。

3.2 开展中医药民俗文化教育,强化中医原创思维的体验认知

在跨文化传播中,由于文化的差异,传播的接受者无法依据自身文化知识自发地习得,体会传播者的文化理念,需要传播者根据具有民族特性且生动易懂、或为两种文化共通的文化符号以帮助受传者进行文化解读[11]。民俗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完全生活化的文化教育,一般的文化意识形态总是有其相对独立性,而民俗却与社会生活水乳交融,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民俗教育能以一种充满生活情趣的方式使中医原创思维深入人心。目前,中医药文化跨文化传播缺乏良好的传播载体以弥合高低语境文化间的差异,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民俗中,可以加深留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感受和理解。因此,中医药院校应该借鉴民俗教育的理论,开设一些民俗文化课程,并依据留学生的特点、兴趣、文化适应性,将中医药民俗进行分层分阶段教学,让留学生对不同地区的人生礼俗、岁时节日民俗、饮食民俗、卫生俗信、禁忌等丰富的民俗事象有所了解,增加中医药文化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帮助其理解中医对于生命与疾病规律认知的整体思维和形象思维,从而逐步在心理上沉淀为一种思维习惯,从而带动留学生对中医原创思维的体验性认知。

3.3 依托中医药文化的叙事表达,强化中医药价值观的共通性

叙事是人们讲述和传播事件的一种方式。结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一个叙事都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故事,其中包括人物、背景、事件;二是话语,也就是将故事内容表达出来的具体方式。著名叙事学学者莫娜·贝克认为,不仅是民间故事,所有的叙事归根结底都来源于一系列主题重复出现的框架化故事情节[12]。这也表明故事是具有共通性的,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存在着某些相通的文化心理。因此,在中医药跨文化传播中,应该以高低语境文化的共性为立足点,依托中医文化故事,包括远古神话、历史传说和医家轶事等,将复杂抽象的中医药概念嵌入故事框架中。比如创世神话和宇宙起源说,在各民族的故事中存在着惊人的雷同性,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其中提到了天开后元气一分为二,阴阳二神营造天地万物的故事,中医药院校可以注意挖掘和利用这些故事的中医药文化元素,同时运用微电影、微视频、漫画、绘本、游戏等多种媒介共同打造故事文本,为留学生提供丰富的内容体验和互动,从而多方位、多角度呈现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人文情感和价值观,并将其与人类共同的情感与价值观相联系,让留学生能感同身受,从而增强留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

文化差异存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其往往表现在民族意识、语言文字、习俗习惯及行为模式当中。从传播者和受众的角度来说,高低语境文化差异的显著性直接带来了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困难和障碍,因此,中医药跨文化传播应该注重语境的差异性,挖掘文化共性,从中寻求两种语境文化的弥合与交融,拉近两种语境文化的距离,既使其贴合受众所在的语境文化,又使受众能主动认同和融入中医药文化的语境中,真正实现不同文化语境的对接和有效传播。

参考文献:

[1]张宗明.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先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2):71-77.

[2]官翠玲,高山.媒介接触对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基于中医药院校留学生中医药文化认同的实证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8(2):164-171.

[3]余峥瑶,谢苑苑. 从高低语境理论分析中医跨文化翻译的“文化折扣”现象[J].品味经典,2020(6):32-35.

[4]赵少钦,吴非,左媛媛,孙永林,周青.“一带一路”背景下提高湄公河流域国家来华留学生中医药教育质量的策略研究——以云南中医学院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31(10):34-37.

[5]吕雪芬. 中美高低語境文化交流之探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21(4):86-88.

[6]陆钦. 庄子通义[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476.

[7]赵宁.中医隐性知识传承影响因素及其策略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5.

[8]班秀萍. “和”与“分”——中西文化的本体性差别[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39-142.

[9]陈洪,刘家僖,何清湖,盛洁. 文化符号在中医药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初探[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0(4):507-510.

[10]李海英,郑林赟. 文化差异背景下的中医药海外传播策略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1(2):134-139.

[11]刘琛.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战略的跨文化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217-221.

[12]杜雪琴. 新时期中医药国际传播的叙事创新[J].英语广场,2020(12):12-15.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2019年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跨文化语境中云南中医药文化的民俗传播策略研究”(编号2019J1077),云南省教育厅2020年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大健康理念下云南民族医药养生文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编号:2020J0311)

作者简介:杨扬(1983—),女,云南昆明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医文化、医学人文教育研究。

通讯作者:张洁(1989—),女,云南永胜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医文化、中医对外教育研究。

作者:杨扬 张洁

中医药文化传播发展论文 篇2:

大数据时代下的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趋势探析

摘   要: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国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当前中医药发展困境。本文简单叙述了大数据时代下中医药在国内外的发展机遇,概括了目前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性创新应用,分析了中医药信息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策略,希望能对我国中医药健康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中医药  信息化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明确了六位一体的中医药发展目标,不断增加中医药研究方面资金投入,并且初步完善了中医药信息化人才培育体系,为中医药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此外,我国中医药以自身独特的治疗和保健模式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国之间关于中医药学的研究交流与合作程度也持续增强。

1  我国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困境

1.1 中医药应用模式单一

我国目前绝大多数中医医疗机构仍然单纯采用中草药治疗手法,对针灸、拔罐等方面的应用也不够广泛。

1.2 中医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

目前我国基层中医药人才严重缺乏,中医药资源和服务不相协调,中医药卫生机构数量和基础设施不足以满足基层群众的中医药治疗需求。

1.3 中医药教育系统不完善,教学模式不合理

很多中医药高校受外部环境影响和自身思维限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素养,在教育模式上倾向于中医西化,在教学中削减了大量传统中医药文化内容,比如中医药古籍、传统中医临床诊断技能等。

1.4 中医药管理体制尚不健全,缺乏有效监管

我国现阶段的中医药管理体系尚不完善,没有形成切实有效的管理系统,很多地方政府没有建立专门的中医药管理机构,国家制定的中医药发展政策和方法指导无法有效落实到中医药具体实践中[1]。

2  大数据技术在中医药发展中的创新应用

2.1 信息化技术有助于完善中医临床诊断系统,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诊疗模式转型

将传统的中医临床诊断方法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可以提高诊断结果准确率。通过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采集到的患者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能够更加客观的判断患者状况和体质。通过采用声学、空气动力学等多种现代化科技手段,充分运用电子鼻等新型嗅诊仪器,可以帮助医生更全面的了解患者病情,有助于突破中医嗅诊的局限性[2]。通过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及时收集并存储大量诊疗信息,为医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传感器技术的推广应用也为中医切诊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通过电信、电视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可以实现医疗信息的互通和共享。近几年逐渐发展起来的远程医疗技术也极大推动了医疗服务的信息化发展,借助通讯设备和物流条件,医生可以为患者提供在线诊断、检验和治疗等服务。

2.2 大数据技术有助于提高中医药教育教学水平

网络教育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学生通过慕课等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在线学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以自由掌握学习进度,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中医药教育教学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将线上学习与线下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科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更加优良的教学方式及内容参考,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充分利用多种网络平台随时随地开展学习,使其更加轻松地获取优质中医课程内容,不断增加自己的中医药知识储备,进而提高自身中医药诊疗方面的专业技能。

3  中医药信息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信息化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目前我国的中医药信息化进展成效显著,诊疗和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当然,也存在着一系列需要改进的问题[3]。首先,我国现有的中医药数据库资源较少,目前的数据库无法支撑中药材价格、产量、中医临床诊疗等数据的深度挖掘,对中医药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也远远不够。其次,缺乏规范的中医药标准体系[6]。建立标准的中医药体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对专业性要求极高的工程,我国建立中医药标准体系的工作起步晚、难度大,无法适应中医药产业的发展需求。此外,我国目前关于中医药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在中医药发展管理中缺少法律支持和法律依据。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解决策略:(1)建立中医药产业信息统一数据存储库,整合各类文献、古籍、疾病诊疗等数据资源。(2)建立健全更具针对性的中医药相关法律法规,加大中医药立法宣传力度,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中医药管理法律意识。(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代信息系统为基础,扩展中医药的应用渠道,致力于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医药结合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的养生、保健及康复作用。

4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及要点

在基层中医医疗机构建立统一的中医药信息平台和中医药综合应用系统是未来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中医医疗机构进行现代化、科学化管理,可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业务工作量,减少医疗事故和医患矛盾,进而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可以促进管理系统尽快实现规范化和人性化[4]。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将多种中医药古籍和历史材料及临床资料整理并加以存储分析,通过对这些数据深入挖掘,能够为未来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更加充足的参考依据。

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的人工智能技术目前在医学影像、手术导航、体外诊断以及智能康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诊断准确率,促进了诊疗体验的有效提升。其次,通过与大规模云计算技术相结合,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研发新药方面,可以有效提高研发效率,同时也能降低研发成本[5]。利用大数据不断学习,可以使人工智能技术的自主诊疗能力得到更高程度的提升,而将具有高端临床诊疗能力的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上,则可以缩短教育周期,加快学生成长步伐,能够有效提高我国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效率。

5  结语

目前我国的老龄化人口日益增多,在医疗上的支出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收入,成为很多家庭的沉重负担。通过有效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医疗费用支出,有助于改善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状况。在进行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中,应参考国外医药发展模式,加大中医药宣传力度,构建全方位的中医药运行体系,提高中医药现代化水平,提升中医药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方碧陶.第五届中国中医药信息大会召开[J].中医药管理,2018,26(15):17.

[2] 肖勇,常凯,沈绍武,等.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7):1762-1764.

[3] 胡铁骊,周博翔,欧阳荣.构建中医药信息化工作管理体系的研究[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2018,15(3):262-265.

[4] 居要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传达学习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J].中医药管理,2018,26(9):23.

[5] 尹泽玲,温川飙,程小恩,等.简述“互联网+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概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4):269-271,274.

[6] 刘莉莉.中医院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J].西部中医药,2017,30(11):82-84.

作者:杨利平 杨金祥 刘承 颜辉

中医药文化传播发展论文 篇3:

对标国际提出打造我市健康医疗产业的对策建议

摘要: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愈加强烈,健康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对标国际医疗先行区,针对我市健康医疗产业发展问题,提出打造我市健康医疗产业发展对策。

关键词:健康产业;国际医疗先行示范区;博鳌乐城;对策建议

1.国际医疗先行示范区发展现状

1.1博鳌乐城全球特许药械先行区

博鳌乐城是首个国家级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拥有国家九项突破性优惠政策支持,通过审批后可同步使用国际先进的医疗新技术、新药物、新设备。

在医药医疗领域政策层面上,博鳌乐城先行区具有进口药械特别监管制度,临床急需药品可以带离先行区,未获我国批准注册,向海南省药监部门提出申请,审批速度由原先的27天-6个月不等压缩到仅需3-7天。

博鳌乐城先行区进口特许药械品种首例突破100例,可用肿瘤创新药、罕见病药达100种,国人不出国门便可用上救命药、放心药和平价药。该先行区目前已逐步打造眼视光、心血管、医美、耳鼻喉、骨科、康复医学科等科室。代表性药械产品有:二十碳五烯酸乙酯胶囊已被多部指南推荐为心血管高危一级和二级预防用药。Rezum水蒸气疗法作为一种微创疗法,八分钟解决男性前列腺增生问题,5年的手术再治疗率仅为4.4%,复发率低。作为早期病灶筛查的金标准的两种试剂盒,胰弹性蛋白酶1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主要诊断、排除与胃肠病状相关的胰腺问题。M2型丙酮酸激酶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检測可实现超早期肠癌的发现,具有灵敏度高、假阳性低、不需要特殊饮食,定量检测。

1.2博鳌一龄生命养护中心、生命品质改善中心

爱乐活跨境免税大药房,博鳌一龄依托自贸港和先行区优势政策,以快速、全球化的方式创新打造了生命养护特色O2O商城。构建“跨境电商+自营品牌+全球合作”为结构的服务内容,与“在线直播+互联网医院”构成完整的云生态系统。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集团和博鳌一龄生命养护中心联袂打造博鳌乐城眼视光中心,将专科技术优势与先行区进口药品、器械政策相结合打造更多新产品,新项目。

通过科室共建、医联体合作,与北京安贞医院、北京阜外医院沈晨阳主任专家团队、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副主任委员董会卿专家团队等国内著名医院和临床技术水平领先的医疗团队合作,共建影像中心、心血管外科康复中心等重大、多发疾病康复中心。

海南一龄医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法国克罗尚比德康复中心、梅迪麦克斯公司签约,合作成立“博鳌中法康复医学中心”。中心秉承“全程康复管理”的服务理念,将传统中医特色疗法与国际先进康复技术、设备相结合,制定专业化、个性化生命品质改善方案。

1.3博鳌一龄医院管理集团

博鳌超级中医院是融合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康复疗养、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教育培训、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才临床示教、中医特色医疗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基地,是海南省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海南省中医药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海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018年12月,正式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评审,成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博鳌超级中医院凝聚全国知名中医院和中医药大学的智慧力量,在内部设有石学敏院士工作室、张大宁、雷忠义、李佃贵、王世民等国医大师工作室、王新陆、郝彬、周学林等9个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中医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工作室、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黎族医药研发工作室以及特色优势专科14个。在周学林院长的领衔下,博鳌超级中医院已建立具有中医药优势的50个病种的治疗方案。其中以糖尿病科、老年病科、中医针灸推拿科、中医特色疗法科、康养复健科、脊骨调理科、中医药转化科为主的特色科室,结合中医经络检测、远红外成像检测、中医体质辨识、运动适能检测等中医创新科技设备,充分发挥糖尿病、肾病、身心医学等专科领先优势,开展具有传统特色的中医诊疗服务。例如,糖尿病科采取自然疗愈七位一体;中医针灸推拿科主要采取刺络放血、针刺疗法、电针、温针疗法、脐针、艾灸、针刀、群罐疗法、中频药透、全身理筋等方法治疗各种疼痛、各种功能性疾病和感觉运动障碍性疾病等。现已与10家全国知名中医院建立了医联体合作单位,与乌克兰、俄罗斯、阿联酋等国家有关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进行国际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创新实践。

1.4恒大国际医院

海南博鳌恒大国际医院是美国布莱根和妇女医院在中国的唯一一家附属医院。位于波士顿的布莱根和妇女医院是哈佛大学医学院主要教学医院之一,在布莱根和妇女医院的技术指导基础上,博鳌恒大国际医院是一家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的以肿瘤专科为主的国际医院。医院第一期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包括医疗楼和康养楼两大区域。医院致力于整合国内外医疗专家、技术、设备和新药物等医疗资源,引进先进的MDT诊疗模式,提供国际优质的肿瘤疾病筛查、诊断、治疗及康复服务。同时,发挥先行区的政策优势并借鉴布莱根和妇女医院和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在医学研究领域的杰出成果,致力于打造高标准的临床科研和转化平台。

2.我市健康医疗产业存在问题

(1)医药产业高层次人才建设步伐不快

人才层次不高,人才结构不全。

(2)医药产业创新基础不够优良

研发投入不足,中成药产业规模小,技术基础弱,品牌优势不强,产业链、创新链尚未形成。

(3)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优化不够

尚未形成可复制、信息化、连锁化、规模化发展。此外,沈阳市高端养老服务机构供给缺乏,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展缓慢。

3.国际医疗先行示范区值得我市借鉴的发展思路

3.1加快医药制造业人才建设

(1)健全科技人才服务企业相关政策措施

一是引导体制内科技人才服务企业。以科技立项、科技奖项和晋升评价等调动科技人才服务企业的内生动力;以不求所在,但求实效原则保证科技人才的创新环境;以责任和目标促使科技人才与企业同理想、共命运;以成就感和获得感促进科技人才与企业共成长。二是制定体制外高端科技人才政府编制、企业岗位的政策措施。

(2)打造高端人才团队

一是借鉴先行区经验,不断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二是学习跨国药企围绕主要产品线建立专注细分领域的研发、制造、市场和销售高端人才团队,致力成为细分领域药品专家。

3.2加强医药制造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基础建设

(1)完善创新平台建设

一是围绕医药产业发展战略需求,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园区现有创新平台,统筹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二是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海内外技术研发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形成分工明确、统一协作的创新体系;三是引进医药产业领军CRO机构和一致性评价机构,提升创新平台、创新技术和创新视野站位。

(2)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一体化创新

一是以绩效评价构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利益共同体”,避免象牙塔里搞研究,科研、生产“两张皮”;加大力度引导企业特别是化学药品制剂企业重视基础研发和应用技术研发,加大试验研究投入。二是借鉴先行区经验,加大化学药品制剂、生物制品原研药开发,聚焦未获满足的临床需求,瞄准全球医药前沿科技重点攻关,逐步形成上市一批、临床一批、开发一批的良性循环,力争在靶向治疗、缓释控释等专注领域新药创制国际领先;抓住跨国药企原研药专利到期,加快化學仿制药研发。三是跟踪基于经典名方、医院制剂等人用经验的中药新药审评审批法规政策变革,全面推动中药创新性新药、改良型新药和同名同方新药研发。

(3)制定中药产业专项扶持政策,支持中药企业创新发展

一是制定中医药重点研发计划,加大对中药产业创新支持力度;建立开放、共享的中药研发中试放大平台,建设从事合同生产为主的高标准中成药、医院制剂、健康食品、传统药膳生产基地。二是鼓励企业主动融入区域创新体系,特别是中药产业大省、强省,吉林-长辽梅通白敦医药健康产业走廊协同发展。三是支持企业注重品牌定位,开展传统优势产品二次开发;引导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针对需求、专注细分领域创新,轻资产发展。四是支持企业改善产品结构。借鉴“一龄生命养护中心”、“恒大养生谷”经验,积极发展健康食品、传统药膳;基于“辽药六宝”等优势资源研发辽宁特色产品。五是注重中药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梯队引进和培育,构建专业化、集聚发展的中药产业生态。

3.3加快分级诊疗,提倡健康检查、注重防病

(1)制定政策措施促进分级诊疗

一是加快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执业(助理)医师和护士等人员配置,提高床位数量。二是开展基层诊疗标准化、规范化培训,做到小病善“治”,大病善“识”,重病善“转”,慢病善“管”。三是借鉴先行区经验,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档升级,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水平,把更多的常见病、多发病“留”在基层。四是放宽基层用药目录范围,推动慢性病长处方制度,保证基层医院临床用药需求。五是通过医疗机构定位,医保支付等政策,构建层次分明的分级诊疗格局。

(2)完善基层医疗信息化基础设施,改进医联体运行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一是政府投入和引进第三方机构相结合,建设和完善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基础设施。二是鼓励上级医院通过对口帮扶模式和远程医疗,不断提高对县级医院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建设农村区域医疗中心。四是改进医联体象征性、阶段性和义务性关系,建设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一体的医疗集团;建设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一体的医疗集团。

(3)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优质、优势医疗资源协作,注重体检精细化,做到未病先防

一是鼓励二、三级医院专家进社区,构建名医工作室服务体系。发挥优质医疗专家在中西医诊疗中的作用,打造多元化的诊疗服务格局。二是支持中医药进社区,构建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和康复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和在康复中的核心作用,打造多元化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和中医康复服务格局。三是支持第三方机构进社区,构建检验检查、医学诊断、健康体检、健康管理等外包服务体系,利用国际化高水平检验仪器、技术,做到健康体检精细化,制定个体化调整、治疗方案,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发挥社会资本在医疗资源配置中补充作用,打造多元化的医疗辅助服务格局。

(4)打造中医药健康医疗产业,优化养老服务供给

借鉴博鳌超级中医院,努力打造中医药健康医疗产业,将优势集中在 “四个一流”,汇聚一流的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中医优势学科带头人;制定一流的中医诊疗和中医养生保健方案;提供一流的高品质,个性化温馨服务;实施一流的管理和运营机制。“四个平台”,中医诊疗、养生保健一站式服务平台;中医药专家学者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中医优势学科与中医院协同发展平台;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平台。“政策优势+人才引进”,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名老中医,弘扬、传承、创新传统中医药文化;培养中医流派绝学和民族医药高级人才;带教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才。“联合医疗”,与知名中医药大学、中医院合作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以及特色科室、特色项目。大力发展国际中医药服务贸易。

优化养老服务一是建设国际化高端养老机构,满足沈阳国家中心城市老龄化服务体系需求。二是借鉴先行区医养结合经验,推动依托信息化系统平台,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三是借鉴恒大养生谷康养式度假公寓的经验,加快推进康养公寓建设。

课题:辽宁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2019-lnzy019)沈阳市科技创新智库研究课题(2019YJ01)。

通讯作者:胡丽萍

作者:于淼 罗佳兴

上一篇:地方政府执行力分析论文下一篇:油气争端国际法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