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传播发展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科技进步和西方医学冲击,中医文化发展缓慢,通过论述中医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史,讲述其内涵价值,探索中医文化发展传承路径。【关键词】中医文化;整体观;中庸;以人为本;文化自信中医文化是中国的瑰宝,它为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百年来,中医发展缓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中医文化传播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医文化传播发展论文 篇1:

我国中医药旅游现状浅析

摘要:我国中医药旅游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新颖的环保理念正逐步发展起来,但存在的某些客观问题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蓬勃发展。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认为中医药旅游的发展具有推动中医文化传播、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范围以及带动可持续发展等意义。目前存在体制不健全、经营规模小、人才匮乏等问题,并提出扩大宣传,提高认识;统筹发展,规范体制;结合资源,拓宽形式等解决方案。本文从中医药旅游的背景、意义、现状等三方面入手对我国中医药旅游进行分析并提出展望。

关键词:中医药;旅游;保健;医疗

近年来,随着中医热潮的兴起,中医药旅游也随之迅速发展。作为一项新兴的旅游产业,中医药旅游结合了医疗旅游和保健旅游的特点,同时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在人们逐渐注重养生保健并追求新颖旅游方式的今天,医疗旅游充满了发展的机遇和空间。中医的辨证论治、中药的简便验廉和针灸推拿的神奇疗效都成为中医药旅游独具吸引力的原因。笔者现从中医药旅游的背景、意义、现状三方面入手,对我国中医药旅游现状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1 中医药旅游的背景

当今社会崇尚天然药物、绿色自然疗法的潮流在全球兴起,因此,中医药旅游发展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全世界已有124个国家与地区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机构5万余家,中草药贸易超过200亿美元[1]。中医药文化正不断兴起,中医医疗、教育、商业等多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医药已成为世界瞩目的学科,这为中医药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1987-2005年,我国已为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54700余名来华学习中医药的人员;世界卫生组织在亚洲设立的15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中有13个与中医药有关,其中7个设在中国[2]。

2 中医药旅游的意义

2.1 推动中医文化传播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中华文化也在不断进入国际社会的视野。外国友人不远万里来中国学习中医知识,品味中医文化,体验中药、针灸和推拿的神奇,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2.2 推动经济发展

中医药旅游是在现代兴起的探索性的、以中医药为载体和依托的生态旅游项目,依赖于我国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多领域性的特点。在中医诊治、中药采购等中医药旅游过程中,能够吸引各地游客,并由此带动经济的发展。

2.3 扩大就业范围

在中医药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中医诊治、中药种植、旅游管理和商业推销等一系列职业将增大对人才的需求量,为多学科人才就业提供岗位和方向,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困难的现状。

2.4 可持续发展

中医药旅游本身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其模式和体系的建立过程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也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完善提供一定的思路。同时,中医药旅游相比传统旅游形式更为新颖独特,内容也更为丰富,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其开发前景具有深远意义。

3 中医药旅游的现状

3.1 优势特色

3.1.1 天然资源丰富 我国不同地域的日照、气温、水土有很大差异,形成了种类丰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资源。目前拥有高等植物34792种,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3]。同时,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医学经验的不断总结和炮制方法的更新,数以千计的中药材逐渐形成。1995年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药用资源共12807种,其中植物11146种,动物1581种,矿物80种,且用量较大的品种大都能人工栽培[4]。丰富的资源为中医药旅游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3.1.2 旅游形式独特 中医药旅游最具吸引力的优势之一在于其独特的旅游形式。目前,我国中医药旅游主要有参观、体验、购物、会议等形式。其中,参观包括各地著名中医院、中草药种植基地、中医药博物馆、知名中药厂家和店铺,各地举办的中医药会展等;体验包括品尝药膳、药饮和药酒,参加中医保健知识讲座,学习中医基础文化知识、健身操,尝试按摩、中医浴足、美容及减肥等;购物包括在旅游过程中购买道地药材、特色中药饮片、特制中成药等;会议包括各类中医药国际会议以及各项大型中医药文化活动等[5]。其形式多样,富含中医特色,能够引起国内外游客的旅游兴趣。

3.1.3 文化内涵深厚 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历史上的许多著名医家针对带有地域性特点的患者施以独特的治疗手段,经过长期的经验总结,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医学流派并总结出各具特色的医学理论,以及蒙医、藏医等民族医学。这种学术上的多样性无疑能够吸引到更多的传统医学爱好者。另外,由于地域、气候、水土的因素,不同产地的中药往往在功效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故而历代医家都提倡道地药材的使用,如东北人参、宁夏枸杞子、云南三七、广东陈皮和砂仁等都为世人熟知。道地药材不仅具有更强的药效,同时还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奇故事等。这种医学流派和道地药材的地域性为中医药旅游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3.2 存在的问题

3.2.1 体制有待改善 目前国家尚未出台有针对性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导致在实施和管理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如由于中医药文化特异性引起的问题难以设定统一的管理模式,医疗和保健之间的严格界限也对中医药旅游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国内和国外对中医药的认识差异、中医药使用的地域特点对异地游客产生的误解和困扰也难以及时妥当地解决,许多国家尚未将中医药纳入医保范围而限制了使用等。

3.2.2 经营规模较小 各中医药旅游点普遍是小规模经营,硬件设施、服务理念和质量难以满足中医药旅游的高速发展,不利于长期发展和品牌形成;且小规模个体化旅游点不具备更深层次对旅游资源开发的能力,对中医药旅游的统一规划管理也形成了障碍。

3.2.3 人才匮乏 能够同时具有中医药和旅游管理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难以创新发展和规范管理。专业技术水平的不足和人才的缺乏抑制了中医药旅游的发展。

4 对策

4.1 扩大宣传,提高认识

相关政府部门应提高对中医药旅游的重视程度,从政策、资金和人才方面予以一定程度上的支持,加快中医药旅游的发展步伐。通过加大对中医药旅游优势作用的宣传,推广中医文化,挖掘潜在市场,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进来。

4.2 统筹发展,规范体制

目前中医药旅游开发还处于简单的个体化经营和原生态为主的状态,未来长远的发展须统筹规划,重视引进相关人才,设计规划方案,开发旅游资源,提高中医药旅游的吸引力,最终确立合理的发展模式。

4.3 结合资源,拓宽形式

中医药旅游独特的形式能够吸引相当数量的消费者,但仍然需要在现今的基础上结合地域性资源,在不同地区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形式。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取得长远和持久的发展。

5 结语

中医药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项目,国内目前尚处在初级阶段,未来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建议相关部门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引进相应人才,吸收社会资金加入,大胆探索旅游形式,使中医药旅游产业不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登波.建设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中医养生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琼州学院学报,2011,18(1):80-81.

[2] 李泽庚,段志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中医可持续发展[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1-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1中国环境状况公报[R].2011:44.

[4] 余椿生.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通过验收[J].中药材,1995,18(5):265.

[5] 田广增.我国中医药旅游发展浅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6):82-85.

作者:师帅

中医文化传播发展论文 篇2:

浅谈中医文化起源与内涵传承

【摘要】随着科技进步和西方医学冲击,中医文化发展缓慢,通过论述中医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史,讲述其内涵价值,探索中医文化发展传承路径。

【关键词】中医文化;整体观;中庸;以人为本;文化自信

中医文化是中国的瑰宝,它为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百年来,中医发展缓慢。当今时代,中医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疗效,被世界充分认可。但是目前如何更好地利用时代大环境发扬中医,仍需要探索。

一、中医文化起源与发展

1.1中医文化的起源

中医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神农尝百草、伏羲制八卦……见证了中医文化的诞生。

黄帝岐伯研讨病理,后人据此整理编撰了《黄帝内经》,该书创立经络学说,构建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东汉时期,《难经》成书,在《内经》的基础上,该书对脉学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拓展,创立的“寸口诊脉”法沿用至今。同时期的张仲景,编撰《伤寒论》,该书被誉为方书之祖。后又有《神农本草经》,集秦汉时期众多医家搜集、整理、总结药物学经验成果的精华,为中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部部巨橼大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1.2中医文化的发展

魏晋隋唐时期开始,中医学分科逐渐明显,医学理论与技术进一步提高,出现众多医籍,推动了中医学的进步与发展。宋金元时期,国家组织编撰发行中医药学著作,并出现多个医家流派,促进了中医学的蓬勃发展。而自明清到近代,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东西方医学碰撞产生的“火花”,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传承与创新。

二、中医文化传统内涵

2.1中医整体观念与“天人合一”理论

中医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何为整体观念?宏观来看,是指天、地、人是相互联系的个体,人在天地间生存,受到天地变化的影响。这一观念与儒家、道家的“天人合一”理论,密切相关。《正蒙·乾称》道:“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齐物论》载:“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从以上来看,“天人合一”具有以下含义:首先,它揭示了宇宙万物是一个整体;其次,天地万物都源于同一个本原;最后,天地万物是一直处在动态变化中的,人随自然界的变化而调节自身活动。综上所述,“天人合一”理论促进了中医整体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了中医哲学的认识论、方法论、生命观和本体观等核心内容的发展。

2.2中医“以人为本”的大医精神

“以人为本”是始终贯穿在中医发展过程中的原则。这一思想最早见于《管子》;后又有孔子,传授“仁爱”之道。中医将这一思想融入到诊疗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孙思邈,他撰写的《大医精诚》言:“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孙思邈强调,做医生,不仅要医术精湛,更要医德优良,与病人共情,平等地对待所有病人。这便是中医强调的“以人为本”。

2.3中医发病观与“中庸”之道

“中庸”最早见于《論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道即是追求中正和谐、动态平衡的发展。中医认为,人体发病,是由于邪气干扰,人体阴阳失衡,故疾病发生。因此,中医治疗疾病,重视调和阴阳,《黄帝内经》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也就是说,治疗疾病,强调调节人体阴阳,纠正太过或不及,使人体处于动态平衡的阶段,疾病自然会痊愈。这一观点是“中庸”之道在医学领域中的体现。由此可见,“中庸”之道对中医发病观影响深远,促进了中医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的发展。

三、中医文化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医药发展作出的重要部署,这为新时代中医药事业的振兴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在中医院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探索中医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3.1以中医文化自信为基石,加强中医文化的熏陶

中医理论的表达主要用的哲学语言,不易理解。因此,中医学子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十分重要,只有打好基础,才能顺应古人的思维,探索中医理论的内涵,实现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就要求当代中医学子勤读经典,首先,就是必读的四部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这四部经典分别概括了中医理论中的理、法、方、药。除去四部经典,中医学子也应多读古籍,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医家的思想,注重中医思维的培养,提升中医文化自信。

3.2以中医文化创新为引擎,提升中医临床技能

随着科技和西方医学的进步,中医传统文化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因此,为进一步提高中医的疗效,中医必须进行创新。在临床诊疗中,灵活运用“望闻问切”,将理论与临床结合。在治疗时,中医不应排斥西医,而应多方面结合,将疗效做到最好。当代的中医学子,也应该积极进行研究创新,提升科研能力,充分利用国家和社会资源,寻求中医治疗疾病新的方法和方向。

3.3坚持以文化传播为推手,促进中医文化普及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攻坚,中医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医的疗效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当代中医学子,应抓住机会,大力弘扬中医文化,结合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让中医走进大众视野,用“接地气”的方式,对中医进行宣传普及,让人民群众了解中医,争取做到“全民懂中医,治病找中医,养生用中医”,提高民众对中医的认同感,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总之,虽然国家对中医发展出台了多项政策进行支持,但仅靠国家支持,中医是无法发展的,还需依靠当代和新一代中医人的努力,积极传承传播中医文化,探索一条适合中医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董艳,姚魁武,刘咏梅,徐鹏翔,王阶.论中医的古代哲学内涵[J].中医药导报,2019,25(09):15-18.

[2] 程雅君.返本开新:重戡中医哲学——以朱丹溪、余云岫为例[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45-53.

[3] 孙思邈.药王千金方[M].高文柱,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6.

[4] 李国荣.中医思维视角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路径[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04):105-107.

姜星羽,女,汉族,1998-11,山东省烟台人,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高中学历。

作者:姜星羽

中医文化传播发展论文 篇3:

全球化背景下中医话语权建构研究

〔摘要〕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以“一体两翼”为抓手,在坚持打牢基础、守护中医之“体”的基础上,用客观实际的中医药科研成果和开放多元的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助推中医走向世界,可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医药话语权建构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全球化;中医;话语权;文化传播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Power of Chinese Medicin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HU Yiren1, XIE Maozhi1, HE Qinghu1,2*

(1.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

2. Hunan University of Medicine, Huaihua, Hunan 418000, China)

冷戰后,西方文化及其符号极度扩张,全球学术界的价值一度西化,中医在近现代“科学主义”的大旗下发展陷入了低潮[1]。人们大都片面地以西方科学形态作为所谓科学的评判标准,中医药在全球生存空间被压缩,很多时候不得不接受不合适、也不利于中医药发展的种种教条束缚,在国际上逐渐失去了话语权。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建构中医药话语权,促进国际社会对于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既是当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需求,也是保证中医药文化在全球多元文化冲击碰撞的浪潮中不被消解,保持独特魅力、守正创新的关键所在。

1 中医话语权缺失现状与问题

1.1  内部因素

中医以中国古代阴阳、五行以及精、气、神等传统哲学理论为精神内核,在发展中兼融易学和儒、释、道等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高度统一,有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印记。医古文措辞古奥,理论精深,在现代语境下的中医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中医的翻译过程容易受到文化限制,很多情况下不能准确地将源信息传递给海外受众,常出现语境信息丢失或不对等的情况[2]。

其次,在传统文化失落与科学主义语境下,中医的气、阴阳、脏腑、经络等描述的人体规律尚完全未得到现代科学的证实与认可,无法数学描述,也无法实验检验[3]。部分中医界相关人士为了给中医贴上“科学性”标签,不是对中医的针灸、方药的主治效果等实践经验认识部分进行充分挖掘和科学研究,反而大肆倡导“科学真理”多元化,将中医玄学化。

再者,目前国内中医相关的政策法规缺少必要的限制,造成伪中医专家、伪中医理论频出,污染信息环境,混淆受众视听,给中医抹黑。胡万林[4]、张悟本[5]事件便是最好的例子。如今后的制度法规不加干预限制,这类“大师”还会层出不穷。

1.2  外部环境

中医是否在全球具有法制保障是彰显中医国际话语权的关键。目前,中医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但大都是以“保健食品”的身份。海外对中医的立法分3个类别,即未立法国家、针灸立法国及地区、中医针灸全面立法[6]。中医针灸未立法国家及地区实际上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灰色地带”。中医药除了在29个国家和地区以政府立法形式得到承认之外,在大部分国家还处于“不违法但又不合理的”地位。要想助力中医药真正地走出国际社会的“灰色地带”,可在争取各国的立法认可方面多下功夫,使中医药真正融入国际医药体系。

其次,标准化是全球化背景下建构中医话语权的必经之路。中医有些传统治疗技术不符合西方的药物或安全标准,如中药和艾灸,在国外的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目前,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各国不一致,中国的中药材种植标准、道地药材标准、中药饮片的炮制标准尚未得到国际认同。在国际中草药市场,作为原料大国的中国主动权缺乏,我国中药生产经营企业只能按照洋客户的要求去做中药饮片出口。中医药标准的缺乏必然导致中医话语权陷于被动。作为中医发源地的中国,应从源头上、整体上承担起保护中医药传统文化遗产、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的重任,争取中医药国际贸易流通的主动权。

2 建构中医话语权的“一体两翼”

结合我国中医药发展状况,建构中医话语权,需进一步开拓思路、创新模式。在坚持打牢基础、守护中医之“体”的基础上,抓好中医药科研与中医药传播之“两翼”,方能真正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2.1  护中医之体

自古以来,中医便是炎黄子孙生存和繁衍过程中防病治病的重要方式,历经数千年的临床实践,足以证明其独特的疗效。从哲学角度来看,中医偏向于从整体、动态、关系、时间、自然、社会、文化等层面观测人体生命规律,认为人体生命活动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一种动态相对平衡的过程。中医不是机械、孤立地看待“病”,而是将“生病的人”看作一个整体,把“病”作为人体在一定内外因素作用下,在一定时间的失衡状态。通过望闻问切、以外揣内归纳证候,作为中医临床诊疗的依据,构成中医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个体化诊疗体系。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蔓延全球,中国新冠肺炎临床诊疗方案在这次全球疫情大考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也将中医话语权的提升推向了一个新高。

首先,国家政策的引领是基石。提高中医药国家政策的引领保障作用,实现精准施策,助力高质量发展。如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7]颁布实施,《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8]《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9]等系列文件出台,中医药事业发展正迎来崭新的春天。为此,中医药人当更加坚定地确保中医药传承的脚步不停、发展的步伐不乱[10]:在充分把握中医药的历史与哲学属性基础上,以中医临床实践为核心,注重客观医学事实规律,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发扬优势,修正不足。要让中医事业发展跟上现代化的步伐,让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认可中医药、受惠中医药。

其次,标准化是中医药真正融入国际医药体系的必经之路。作为中医发源地的中国,主动承担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和规范的重任,争取在国际上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和贸易流通主动权,积极消除海外的障碍和壁垒。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阵营中抢占高地,主要项目包括: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中医药教育标准、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中医药从业人员标准、中药及设备标准等[11]。可通过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的联系,增强国际组织对中医药的理解,稳步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地位,逐步掌握中医药的话语主导权。

2.2  立科研之翼

中医同时具有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建构中医话语权,应以中医为本,科学研究和人文研究双管齐下。在尊重和发扬中医的“天人合一”观念基础上,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作为切入点,克服直观经验,建立反映人生理、病理活动的形态模型,从理、法、方、药等方面阐释中医的现代科学内涵。

中医科研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其范畴涉及临床研究(应用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和开发研究3类。其中,中医理论是中医药科研的根基,中药材是骨架,科研技术是工具,创新则是中医科研的灵魂[10]。一方面,中医科研不可分割地要研究中医本体的思维问题、价值问题、发展规律问题,避免中医的科学研究出现方向性错误;另一方面,中医科研要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依托国内中医药院校和科研院所,聚焦常见病种,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借鉴现代科技成果,与海外医学科研机构协同开展国际临床研究与科研合作,争取多一些中外联合攻关的中医药临床科研成果让国际社会信服、认同中医药,逐步地提升中医的学术影响力,进而增强中医话语权。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着力。

首先,借鉴现代科技成果,促進中医药基础理论传承创新。如突破传统中医四诊直观直感的局限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研发、开发更多的现代中医诊疗设备,使过去无法记录、量化及观测的人体生物信息实现多方可记录、可量化,提高诊疗水平,更有利于中医学术的传承和中医学术的对外交流。

再者,与互联网高度融合,增强中医药科研工作。当前中医药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运用数据挖掘等信息化手段,建立中医药数据库系统,构建基于临床大数据真实世界的中医药临床科研模式,培养一批融合中西医学、熟练掌握信息挖掘技术的复合型中医药科研人才,建设中医药特色科研平台,发表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加速中医药研究结果的国际化。

2.3  撑传播之翼

话语权的一个基本点就在于覆盖性。在传媒发达的时代,将中医药文化传播与前景广阔的新媒体形式结合,培养中医药传播复合型人才,加强传播的监管力度等,符合中医文化在信息时代与时俱进传播的新思路。

首先,借助丰富多元的数字新媒体,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医文化通过融合媒体实现中医药文化信息的高速流通,使中医药文化从思维层面、理念层面和行为层面渗透植入到大众的社会生活实践中。

其次,在新媒体时代下,加强传播者自身中医药媒介素养,培养高素质、高标准、知识储备丰富的中医药传播复合型人才,传播科学、实用、有益的内容,随时保持与受众的双向互动,使中医传播真正造福大众,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再者,加强对中医文化大众传播的监管力度。组织以相关专家为主的第三方监管机构对传播内容进行审查,加强制度建设和文化引导[12],规范管理,避免不当传播给中医带来的负面影响。采取多元化的传播形式逐渐打破西方主流媒体对国际话语渠道的垄断,为提升中医话语权贡献力量。

最后,加强中医对外大众传播的文化翻译。翻译即是一种跨文化传播行为。因为中医厚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和古典性,有时西方文化中没有可与中医直接对应的语境信息,仅用语言翻译中医常常会弄得非驴非马、似是而非,反而会对中医的传播造成障碍。比如将“贼风”英译成“thief-wind”[13](小偷的风),用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更为极端的说法,“翻译等于是背叛”。因此,中医翻译需要建立在中医的思维模式下,在通晓中医知识的基础上,同时考虑译入语读者的习惯,进行“中国特色”和“中医特色”翻译,使译文在内容和文化上、精神上与原文尽可能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医的思想内容准确地在世界舞台上表达,才有可能使海外中医药的“种子”萌芽生长。

3 结语

中医药话语体系建设是中医药在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新问题[14]。没有话语权的事业,是很难正常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以“一体两翼”为抓手,在保留中医药的核心理念的基础上,用中医疗效开道,用客观实际的中医药科研成果和开放多元的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助推中医走向世界,提升中医药的国际竞争力与话语权,对于所有中医药人责任在肩,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 祝世讷.中医文化的复兴[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116.

[2] 胡以仁,易法银,盛  洁,等.中医文化传播的现代语境(四):跨文化传播与全球化[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8,20(1):92-96.

[3] 张宗明.传承中医文化基因:中医文化专家访谈录[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4] 戴哲宇.终结神医乱象呼唤理性觉醒:胡万林非法行医案评析[J].中国检察官,2015(16):74-76.

[5] 柳  君.从张悟本的绿豆说起:别让模糊概念模糊了视线[J].家庭医学,2012(6):7.

[6] 海外华人中医药群集体.国际中医药发展和立法情况概览[J].中医药导报,2016,22(9):1-3.

[7] 李致重.开启中医药学复兴之门: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感悟[J].中医药通报,2017,16(2):1-3.

[8] 桑濱生.《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解读[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8(07):1088-1092.

[9] 胡以仁,张宇婧,解茂芝,等.基于SWOT分析的中医药跨文化传播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1(4):645-648.

[10] 何清湖,陈小平.中医的初心与使命[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20.

[11] 李振吉,沈志祥,姜再增,等.运用标准化战略推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J].世界科学技术,2003(4):1-75.

[12] 张其成.中医文化精神[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13] 毛和荣,李德俊,文  惠.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困境及解决方法[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113-114.

[14] 毛嘉陵.中国中医药文化传播发展报告:中医文化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

作者:胡以仁 解茂芝 何清湖

上一篇:货代法律地位研究论文下一篇:现代大学航空航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