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偏差成因管理论文

2022-04-18

初任教师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文章通过研究发现,初任教师对课堂管理问题缺乏研究和反思;职前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忽视了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培养;任职学校不重视,选拔指导教师不严格;初任教师教学期望与现实出现偏差等因素是导致初任教师课堂管理低效的重要原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偏差成因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偏差成因管理论文 篇1:

学风建设:高水平传媒大学建设的教育管理视角

摘   要: 不同的学校、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学风问题都存在差异。为探究学风建设与学校类型、学校发展阶段的关系,找准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学风建设之道,选择艺术类高校中较具代表性的浙江传媒学院,以创建高水平传媒大学为背景,结合近三年(2016年—2019年)的学风数据,发现学生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内部治理体系不尽合理、教师对课堂的管理程度高低不一、学风问题的多样呈现等问题,从教育管理的视角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学风建设    高水平传媒大学    教育管理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上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1]这一论述阐述了学风建设之于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高校学风,从广义上讲,包含了教师的治学精神、教学风气、工作作风和学生的学习风气、学习习惯、学术态度及校园的学习氛围等。从狭义上讲,学风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本文侧重探讨学生的学习风气。学生的学习风气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的精神风貌的体现,凝聚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术气质。抓好学风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保证,学校的快速发展更离不开高质量的学风建设。但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学风问题往往是最普遍的,影响高校学风的因素是多样的,学校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遇到的学风问题也是不同的。为了探明高校学风建设的门道,学界对高校学风问题的研究有很多,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对改善高校学风起到了作用。但高校间由于办学层次、培养目标、育人理念、培养模式、地域差异、生源来源、发展阶段等方面各不相同,因此,在各校学风呈现上,除了可能存在学界已经提出的部分共性问题外,还存在一些差异性问题。为此,如何找到最适合的学风建设路径,如何在学校发展的当前阶段解决好学风建设问题,是摆在高校面前的现实问题。作为素有“北有北广,南有浙广”之称的浙江传媒学院,在经过40年发展后,于2019年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时提出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的目标,意味着学校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的阶段势必会有新的要求,新的阶段也会遇到新的问题。在卓越传媒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发挥学校的最大育人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这些问题都离不开一个主题,就是学风建设。基于此,本文从教育管理的视角,结合近三年(2016年—2019年)的学风数据,对学校学风进行总体分析,以期为学校发展提供参考,也为高校学风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一、文献综述

高校学风问题一直是学界的热门话题,相关研究较多。从研究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宏观层面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郑家茂和潘晓卉(2004)[2](39-43)及韩延明(2006)[3](19-24)等,都是从整个教育的宏观层面研究学风问题的。还有一类是从具体学校或者某个类型学校入手进行研究的,如王进欣等(2014)基于江苏师范大学学风报告数据对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因素进行了分析[4](15-19)。类似以具体高校为例的学风问题研究也有一些,绝大多数都是从样本高校的实际出发进行研究的。除了以具体高校为样本进行研究外,还有许多学者根据学校性质或地域范围等进行学风问题的分类研究,例如民办高校的学风问题、独立学院的学风问题、职业院校的学风问题及体育类院校、艺术类院校等行业性院校的学风问题等。如苗洪霞等(2016)选取山东省10所高校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学风建设影响因素在院校类别层面表现出多种差异性[5](51-58)。这些研究都是从一个特定范围出发,能够较为容易地找出学风的一些共性问题,例如学生学习动力弱、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合适、教师教学质量跟不上、社会风气影响大等。

从研究对象来看,有学生党员的学风问题研究、学业困难生的学风问题研究、留级生的学风问题研究等。这些研究更加细化了研究背景和明确了研究对象,能够较为直接地指出某类群体的学风特点。从研究视角看,有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出发的,有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有从学校制度层面出发的,有专门研究高校党建与学风关系的。这些视角都是基于学风影响的众多因素而形成的。与国内研究不同的是,国外学者对高校学风的研究相对集中在学术诚信和学术责任等方面。

可见,高校学风问题不仅有共性的问题,还有个性的特征,不仅有长期存在的頑疾,更有阶段性的病情。从已有研究来看,大多从理论层面和宏观层面进行研究,相比起来,实地调查研究和样本高校研究相对较少。其次,提出的对策建议较为宽泛,不够深入和具体,可适用性不强。再次,将学风建设问题放到学校发展阶段中进行研究的视角还较为少见。基于此,选择浙江传媒学院作为研究对象,从学风建设和学校发展的关系出发,结合学校现阶段发展实际,进行学风问题研究。

二、学风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一)学风建设是高校办学水平的直接体现

高校的学风是随着高校发展不断变化的,是一个动态的永远充满生命力的现象。高校学风建设与高校办学水平与有着密切的联系。办学水平通常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水平、办学能力和效益、校园建设、办学条件等各个主要办学环节的综合体现[6](23-27)。这些环节的运作离不开教育的主体——学生。学生在学校能赋予的最优条件下能否学有所成、能否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学生在校期间是否真学、要学、会学、敢学、善学。正与学校的学风息息相关。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看,一所学校的学风好坏与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的高低是可以画等号的。例如北大、清华等一流学府,在普通民众的认知中学风必然也是一流的。若一所学校的学风混乱、风气不正,自然就会让人对该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产生怀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学风直接体现出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

(二)学风建设是高校内涵建设的主要引擎

内涵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高校内涵建设主要包含学校理念、学校文化、教育科研、教师素质、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抓好内涵建设往往需要举全校之力全方位、多途径、高能效地实施相关举措。在学校的人才培养、学校文化、学校理念甚至教师素质等方面,实则都可以通过学风建设这个主要引擎进行提升。通过学风,可以较为直观地看出学生的理想是否高远、信念是否坚定、价值观是否健康、行为是否符合准则。同时,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校的教学供给是否合乎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学校的发展实际。因此,抓好学风建设不仅能够缓解学生学习层面的各类现象,还能够很大程度上反哺学校的内涵建设。

(三)学风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抓手

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第一标准。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质量更是诸多高校在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过程中的核心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由许多方面组成,较常见的如建设规划与培养方案、专业基础条件、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与教学成果等。单从这些指标的设立来看,几乎每个指标都与教学有关,都与课堂及学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本质上看,学校学风会对这些指标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抓好学风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抓手。优良的学风不仅能直接从教学成果中得以体现,更能从深层次推进课程、学科、专业的良性发展,同时在实践锻炼、管理育人上获得直接收益。

三、当前学风建设中的问题与成因

(一)当前学风建设中的问题

1.学生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7]其中提到的“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现象,在普通民众和广大大学生心目中是切实存在的,部分高校本科毕业的“难度”的确不是很大。这样的现象和思想,无形中会对即将进入大学和已经进入大学的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相对自由宽松的校园环境里,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动力极易受到影响。与此同时,社会上的某些思想在无形中影响大学生,导致学生思想认识上有偏差。

2.内部治理体系不尽合理

学风的好坏一方面是靠学生的学习自觉,另一方面需要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当前,浙江传媒学院在学风建设上存在管理模式陈旧、管理制度落后、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比较突出的现象如学校与二级学院在学风督查工作中的职责权重不明晰、教学与学工等职能部门间在学风督查中缺乏合力、部分任课教师与行政管理教师之间配合程度不高、二级学院学风检查的主体意识和自治能力未能得到充分释放、各级层面的学风检查手段相对单一、相对应的奖惩制度不尽完善等。

3.教师对课堂的管理程度高低不一

任课教师对课堂管理具有主导地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及参与课堂管理的程度都与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等直观体现课堂学风的指标息息相关。不难发现,高校的课堂管理肯定不及中小学的课堂管理那样严格,造成这种印象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任课教师出于对大学生行为自觉的信任、任课教师的课堂管理形式更丰富、部分任课教师的事业重心倾向于科研、部分教师缺少相应的管理经验等。汪宙峰[8](247-251)等(2018)在研究中也提及了上述现象。这种印象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一旦任课教师对课堂缺乏管理,导致学生旷课、迟到、在上课期间玩手机、睡觉等,久而久之既影响课堂氛围又阻碍学生成长。

4.学风问题的多样呈现

由于高校学科门类众多,专业分布广泛,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专业之间,由于涵盖的特性不同,呈现的学风情况也存在差异。浙江传媒学院涵盖艺术学、文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五大学科门类,由2016年—2019年的学风数据来看,艺术类学生的整体到课率明显低于非艺术类学生。从横向对比来看,专业课的到课率明显高于公共课,必修课的到课率明显高于选修课,小班课程的到课率要相对高于大班课程。从纵向来看,低年级的到课率明显高于高年级。

(二)当前学风建设问题的成因

1.时代因素

任何问题的呈现或多或少都会受当时大环境的影响,高校学风问题也不例外。当今社会,学生中存在的認识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产生了较大影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动力不足、自我提升意识欠缺、自我约束能力薄弱等。

2.管理因素

高校间学风问题的差异除了生源的原始差异外,还与各高校的管理制度有很大关系。当前,浙江传媒学院在本科生学风管理上,管理手段相对单一,仅仅通过日常的学生检查和不定期的学风督查相结合,管理效果显著。在学风管理的制度建设上,包括二级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各级管理人员、任课教师等与学风建设相关的各类主体的职责还没有明确的书面分工,往往是导致学风建设效果不显著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没有明确的分工和具体的职责,整块工作缺乏共建共治的合力,更缺乏能宽能细的张力。除此之外,对于日常学风的检查结果的运用除了占据各二级学院每年度文明单位考核的相应比重外,没有更明显的激励和惩罚机制。

3.专业因素

在前文分析学风问题的多样呈现中,有提及艺术类学生和非艺术类学生学风情况的比较。浙江传媒学院由于艺术类学科相对占比较多,同时由于两校区学科分布相对集中,容易使学风的问题呈现与专业的结合程度体现得更突出。在旷课、迟到、上课玩手机等学风问题的呈现当中,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思想活跃,容易出现自由散漫现象、纪律约束性较差、自我意识突出等特征。刘敏(2014)在对影响高校艺术类专业学风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时也提出了类似观点[9](67-68)。

4.教师因素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之所以把教师因素单列,是因为学风问题来自于课堂本身,课堂的第一责任人是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对课堂的管理程度会直接影响本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若任课教师只管课堂教学而不抓课堂管理,除非课堂本身的吸引力已不需要投入额外的管理精力,否则势必会让约束能力差的学生养成迟到、旷课、上课玩手机等不良习惯。教师主动管理的倾向、课堂管理的方式、教学水平、课堂教学的投入程度等都是对课堂管理和课堂学风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四、教育管理视角下的学风建设策略

(一)学风建设要在总目标下实现制度化管理

邓小平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0]可见,制度有好坏和合理之分。在学风建设上,如果只是单纯地、盲目地制定高目标而没有一套完善合理的制度,那么可能不但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为此,我们必须在抓好学风建设的总目标下进行制度化管理。要通过出台全校层面的制度统一思想,在制度的制定上明确各级管理主体的职责界限,从多方协同育人的视角深化教学与管理的联动,更要花大力气协调教师教学权力和行政管理权力的平衡。同时,还要对现有有利于学风建设的各类制度进行优化和坚持,例如寝室联系导师制、领导干部进公寓制度等,要努力发挥这些制度的最大效用。

(二)学风建设要在大背景下实现差异化管理

由于学校的学科门类众多、专业间生源存在差异、课程内容上有明显区别等因素,学校的学风建设在具体推进过程中还需精细化和差异化管理。学校要在学科的大背景下构建差异化的管理模式,让真正的管理中心下移到二级学院,鼓励二级学院针对各自学生的不同特点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和教育方法,灵活调整和科学制定合理的分类考核细则,努力做到既注重顶层设计,更尊重基层首创;既进行上层推动,又实现管理自治;既有率先突破,更有整体提升。另外,二级学院在具体学风建设中,还应该利用好差异化管理的原则,可以通过抓好典型教育、个性教育、素质教育、互动教育等多种方式不断丰富和完善学风建设途径。

(三)学风建设要在大格局下实现常态化管理

大学不是一天建成的,知名大学、一流大学更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都是经过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积累而成的。因此,在哪个阶段做哪些事,怎么做才最有效,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就拿学风问题来讲,要想通過一套制度一劳永逸显然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常态化、持续化的管理,才能保证学风建设效果。为此,学校可以通过齐抓课堂管理和线下教育两条主线筑牢常态化管理的基本防线,可以通过学生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常态化管理的基础手段,可以通过着重培养学校整体的追求和探索真理的学习环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辅导员、生活指导老师、教学督导等各类队伍建设提升常态化管理的专业内涵。

(四)学风建设要在数字时代实现智能化管理

信息技术的变革已经席卷了多个行业,教育行业也在其中。如何通过技术手段高效破解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各类难题,一直是高等教育者思考的问题。在学风建设中,要想破解上课迟到、旷课、上课听讲不认真等问题,部分高校和社会机构研发出了很多科技感和技术化的工具,例如二维码扫码签到、人脸识别点到、智能AI人工提醒旷课等,都已经相对成熟地在部分高校使用了。这些饱含技术特性和智能水平的先进技术正是当前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需要的有效管理补充形式,应该加大研发或买进力度。同时,应该在智慧校园建设的大框架下通过各类诸如学工系统、教务系统、请假系统等加强对学生考勤数据的研判和分析,探索出更多具有针对性的学风建设对策。

结语

学风建设作为高校日常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现实呈现能够反映出很多问题,诸如学校管理体制是否科学有效、教育管理是否有效结合、育人理念是否执行彻底、育人效果是否如期呈现等。窥一斑而知全豹。虽然单从学风建设情况判断学校发展的状态有以偏概全的意味,但是不难看出,从学风建设的视角出发能够“诊断”出许多现实问题,类似这样的视角其实还有很多。高校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硬骨头”,碰到很多“真钉子”。在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征途中,我们要多发现这样的问题,多思考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多努力避免这些问题,力争使日常学风既能够体现传媒特色,又能够彰显一流水平,在奋进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水平传媒大学目标的同时使浙江传媒学院成为新时代传媒类行业特色院校的模范样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郑家茂,潘晓卉.关于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4).

[3]韩延明.学风建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4]王进欣,王今殊.高校学风建设关键因素分析[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5).

[5]苗红霞,王志华,刘群.高校学风建设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16(9).

[6]符宗胤.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引导普通高校自主办学[J].中国高教研究,1994(12).

[7]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6/22/content_5300334.htm.

[8]汪宙峰,杨洋,唐章英.浅谈高校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现状和应对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8(39).

[9]刘敏.新时期影响高校艺术类专业学风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4(02).

[10]邓小平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本文系2018年度浙江传媒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创作课题,项目号:Z431B18506。

作者:施卫强 池俊杰

教师偏差成因管理论文 篇2:

初任教师课堂管理低效的成因及对策

初任教师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文章通过研究发现,初任教师对课堂管理问题缺乏研究和反思;职前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忽视了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培养;任职学校不重视,选拔指导教师不严格;初任教师教学期望与现实出现偏差等因素是导致初任教师课堂管理低效的重要原因。为此,需要采取加强课堂管理反思、改革职前教育课程、任职学校严格选拔指导教师等措施解决初任教师课堂管理低效问题。

初任教师是指在学校任职1~3年的教师,由于任职时间短,又称新教师。初任教师受过系统完整的教育,年轻有活力,工作积极性高,是教师队伍中的新鲜力量,在学校未来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教师有效课堂管理与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1教师有效课堂管理与课堂教学效果的关系

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管理是有效教学的一部分,是教师比较关心的问题。[1]有效的课堂管理决定着课堂教学成效,是教师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课堂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为了教学。课堂管理与课堂教学效果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教育实践中课堂管理与教学是融为一体的,不存在有管理无教学的管理,也不存在有教学无管理的教学。有效的课堂管理通过协调师生关系,制定良好的班级制度,调节班级结构,促进师生课堂互动等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是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无效的课堂管理不仅阻碍教学目标实现,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还困扰着教师正常教学秩序的进行。而初任教师不能认识到课堂管理和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往往顾此失彼,管理低效。因此有必要提高其课堂管理有效性。

2教师有效课堂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师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主要是因为教师专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改进,掌握课堂教学规律,懂得课堂管理策略,会使用课堂管理技术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之义。教师积极有效的课堂管理可以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反之亦然。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如何也影响其课堂管理效果。因此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初任教师课堂管理低效的成因分析

1初任教师对课堂管理问题缺乏研究和反思

初任教师作为课堂管理主体,必须具备调控课堂行为、协调解决课堂问题、优化课堂环境等能力。然而研究发现,初任教师在面对课堂管理中的复杂问题时显得苍白无力。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初任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科教学上,却很少意识到自身课堂管理中问题,即使在教学中遇到问题,也只是消除问题,而不去思考引起此问题背后的原因。只消除问题,不对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只是缓解了问题的发生,不能从根本上根除问题,防止此类问题再次发生。此外,初任教师只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而没认识到课堂管理反思的必要性。出现该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教学的地位在教师心目中高于课堂管理的地位,另一方面原因是初任教师认为课堂管理是班主任的事与自己无关,课堂管理问题是由于班主任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初任教师任职时间短,应通过对班级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并以此积累经验和智慧,了解和掌握课堂管理规律,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2职前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忽视了教师课堂管理实践能力培养

正如新任教师所说的“在一年的教学工作中,我觉得教师的班级管理和管理学生的能力,要比教学能力更加重要,应该得到重视。”[2]而当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缺陷,重视教学技能训练,忽视课堂管理方法学习。许多师范院校的培养方案中把课堂管理课程列为选修课,并且课时也少,在教师基本教学素质考核中也没有把学生驾驭课堂的能力作为考核指标。同时在教育实习中,重视学生教学能力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课堂管理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教育是一项重要实践活动,缺乏实践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初任教师在职前教育实习中缺乏系统的课堂管理指导,也缺少参与班主任课堂管理的实践机会和经历。由于以上原因,初任教师在任职后面对课堂管理中复杂问题素手无策,这时有的教师采取回避问题,开始怀疑自身能力,有的教师因为无法解决问题从而对课堂管理失去信心。

3任职学校不重视,选拔指导教师不严格

“学校是教师成长的摇篮”。起初的校内支持、帮助对初任教师至关重要,其中,校长和指导教师是关键。[3]但是笔者在访谈中发现部分校长认为:“初任教师在大学受过良好的师范教育,他们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和和实践,对于胜任课堂管理绰绰有余”。由于学校领导过高的估计初任教师课堂管理水平导致指导教师指派上任意,随意性大,不考虑初任教师的真实专业需求,只是为完成任务而选派指导教师。学校在选派指导教师时没有严格的标准和程序,任命前也不进行系统培训,对于指导教师指导的实际效果也不进行监督和评价。因为没有经过严格选拔,学校对指导效果也没有严格要求。有些指导教师没有详细指导计划,缺乏辅导方法和经验,业务水平不高,在指导初任教师时不尽心尽责,故意推卸责任,对初任教师不严格要求,放任自流。这样导致初任教师的课堂管理水平在无效和放任指导下得不到真正提高。

4初任教师自我教学期望与现实出现偏差

初任教师入职初期处于热情高涨期,自我期待较高,想法不合实际。这个阶段往往为出成绩以获取领导和同事认可而忽视了课堂管理应遵循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重教学轻管理,重结果轻过程。由于初任教师自我教学期望过高,盲目乐观自信,自认为师范生阶段受过系统完整的教育理论熏陶,对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复杂问题,过于自信甚至自负的认为用掌握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足以解决现实问题摆脱困扰。但现实是复杂多变的,不进水不知水深,理想不等于现实,理论不等于实践。初任教师忽视了理论要转化为实践需要时间,需要过程。当期望与现实出现偏差时,由于初任教师缺乏运用理论分析实践问题的经验和智慧,会作出不理智的行为,不但不益于课堂管理问题解决,还加重问题的产生。有些教师把课堂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归结为学生问题,忽视了自身才是症结所在。有些教师不反思实践寻找有效策略就怀疑所学理论的真伪,结果是问题依然存在。

三提高初任教师课堂管理有效性的对策

1初任教师要加强课堂管理反思,进行叙事研究

没有反思的教学不可能是深刻的,没有反思的教师不可能成长。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4]。那么教师应该通过什么途经进行反思呢?当前叙事研究逐渐成为教师反思课堂问题的有效途径。初任教师进行叙事研究就是以自己课堂管理实践为出发点,通过对课堂管理活动进行描述分析,深入挖掘隐藏在教育问题背后的教育理念、教育理想、教育理论,以揭示教育的价值及规律。在具体教育实践活动中,初任教师应开展叙事研究,通过审视自身课堂管理过程,梳理课堂管理中的突出事件,深刻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点,反思课堂教学时的管理风格,深刻剖析自身课堂管理行为和学生反应行为,以此为课堂管理问题研究切入点,及时矫正自身课堂管理不良行为,积极寻找课堂管理规律,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课堂管理水平。

2改革职前教育课程,重视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培养

职前教育在初任教师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担当职前教育重任的师范院校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初任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进而导致初任教师课堂管理低效。因此,要提高初任教师课堂管理有效性,必须改革职前教育课程。现行课程设置除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课程、人文课程外,应重视课堂管理课程设置,变先前课堂管理课选修课为必修课,此外,师范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基本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还要有意识培养他们课堂管理的能力并提供锻炼机会和实践岗位。一方面要求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课堂管理实践进行系统恰当指导,另一方面还要为他们提供担任班主任的机会,并要求严格书写课堂管理反思。在实习课程考核方面,教学技能考核与课堂管理并重,以引起学生对课堂管理实践的重视,而不只是流于形式。

3任职学校要严格选拔指导教师,重视初任教师培养

教师课堂管理经验的来源主要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初任教师任职时间短,直接经验较少,要想快速高效发展,获得外部支持是最佳途径。在这里任职学校要为初任教师安排优秀指导教师,优秀指导教师并不是任何教师都可以胜任的,学校要制定优秀指导教师标准,严格选拔优秀指导教师。为提高优秀指导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和质量,学校要对优秀指导教师指导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监督和跟踪,要给予奖励和惩罚。此外,学校还要建立优秀教师与初任教师课堂管理经验交流制度,使初任教师及时学习先进的课堂管理经验。

4初任教师要去除先前观念影响,使自己教学期望符合实际

初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专业发展观,了解自己所处专业发展阶段。在任职前,要正确客观的评价自己,要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合理的期待和科学的生涯规划,认识到自己职业的性质和特点,预测未来职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做好迎接困难的心理准备。初任教师教学期望要符合教学实践要求,期望目标要适中,这样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专业态度,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不要气馁,以正确的心态面对。遇到课堂管理中棘手问题要抱着学习的态度向优秀教师学习课堂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顾援.课堂管理刍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2).

[2]南纪稳.新任教师的困惑与需要[J].教师教育研究,2013(2).

[3]张建平.国外初任教师培养的经验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12).

[4]肖珑.多层次反思: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江西教育科研,2007(10).

作者:姜志伟 常清

教师偏差成因管理论文 篇3:

人本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及其实施途径

摘要: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也是高校管理以及教学全过程主要探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实现计划、组织、控制、激励、领导等职能,主要目的是为了协调教学资源,最大限度调动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教育目标活动。以人为本教学管理模式是把人作为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构思,尊重个人的需求,情感的认知,主体差异化。那么,高校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引入人本管理的原则,将重点放在落实学生思想工作当中,这样就可以在精神上将人文关怀传递给学生,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以柔性管理为主,刚性管理为辅。因此,本文以人本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当中的背景为出发点进行展开分析,阐述了人本管理与高校教学管理的理论性内涵。最后,根据高校教学人本管理的本质与特点,分析出人本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探究高校教学管理的现状,分析问题,提出实行人本教学管理模式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人本管理;高校教学管理;积极作用

一、人本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及其实施途径的背景

随着“十九大”精神的不断推进,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当中,对人才素质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实力竞争,综合国力竞争的本质。在这样一个国家化的大环境下,也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从目前的形势上看,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的过渡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也开始不断地延伸。在国际化与网络化的影响下,人们也开始向着全面教育[1] 、终身教育的方向进行迈进。在大学教育资源当中,人是最为重要与宝贵的资源。大学的教学管理也是一种双向的良性互动过程。但是,此种健康互动过程需要转变管理理念,展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尊重人格的状态下,顺应发展环境,主动把工作学习作为人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基地。高校当中,对教学工作过程管理,需要使用教学管理部门来实施。管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高校的发展前景。因此,任何一种管理思想,都需要根植于社会文化的土壤当中,在继承的过程中,发扬光大。不断完善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人性化缺失问题,促进高校教学管理当中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相关理论性探究

(一)人本管理的科学内涵

管理活动的主要对象是人或者是物。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主要管理对象,进行展开分析。探究管理对象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本管理与其它的管理方式相比较,不仅强调的是物质激励,更是把人的兴趣与需求放置到第一位,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传统理念下,条条框框的制度存在很多种,可很容易让员工产生很强的抵触心理。人本管理的理念,就是在尊重的基础上,关爱并爱护相关人员的需求心理,在上下级沟通的过程中,保持向心力[2] 。高校教学的过程中,人本管理的核心就是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并将组织整体发展构建在个人自我管理与完善之前。因此,第一,人本管理是对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地位与作用的一种肯定。第二,人本管理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的是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塑造人。第三,人本管理是一种思维方式,展现了普遍性与共同性。

(二)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概述

高校教学管理是围绕高校学生管理、学科建设、教学设施、教学管理形成的一种管理方式。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基本需求,也是核心。需要按照一定的教学方针与计划进行实施。在实施的时候,需要运用现代化科学手段,对教学过程实施科学管理,完成教学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师生之间的有效和谐[3]

(三)高校教学人本管理的本质与特点

从目前的形势上看,不少高校在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开始引入人本管理的思想,并且涉及范围较为广泛。教学管理的本质就是提高人在社会当中的适应能力。适应管理人与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教学管理的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因此,在构建教学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在“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下,最大限度的优化教学管理配置,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高校教学实际管理过程中,需要在管理“人”的理念下,促进“人”的发展,使用人本管理方式,构建“人本”的全面合理发展。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提升学生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4] 。在教学管理活动当中,适当挖掘创造性的潜能,促进个性化的发展。从高校教学人本管理的特点上看,第一,需要构建以人为本的需求,展现人文关怀的重要价值。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使用人本管理的方式,使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完成人本管理目标。第二,人本管理是以人的行为规律为基础,实施科学的管理过程。并在全面的分析过程中,结合人们的心理变化与实际行为,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在针对性的决策上,满足高校人本管理实际需求。在尊重人、关心人和爱护人的原则下,减低学生厌烦心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第三,人本管理需要尊重参与权,构建民主管理制度。提高自我管理与参与管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三、人本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高校学生与教工积极性的调动

从一定程度上看,高校教学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涉及的人员是教师、学生、管理人员。高校教学管理加入人本管理的思想,主要是以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为本。在这三者的意愿当中,为学生打造一个适合学习,便于教师与管理者管理的教学管理体系。服务学生,优化教学管理的各個环节,并实施有效的监督,完善对应的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激发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之间的学习与管理热情[5]

(二)有利于多层次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

人本管理理念下的教学与教学管理,需要在多层次的教学管理体系当中,实现现代化与制度化。明确对应的规章制度,加强科学的有效决策,展现更强的规范性。另外,还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的运行机制,提高时效性。

(三)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从教学管理的关系上看,教学活动的目标制定与计划实践活动,展现较强的前提性与质量性。人本管理下教学活动,需要转变原有的思想观念,降低没有规划性的教学活动的实施,保持严谨的教学性格。在人本思想的需求下,按照科学的流程计划,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与此同时,还需要在构建之前,认真的收集资料,深入调查;在实践的过程中,保证教学计划的严谨性与可控性[6]

四、高校教学管理的现状分析

从目前来看,第一,高校教学大众化的增长速度,成为了现代化高校教育的推动力,我国高等教育将向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进行延伸。相关的调查显示,精英教育的阶段,是入学率低于15%以下的时候。大众化教育阶,入学率是在16%到30%之间。普及化的教育阶段是入学率55%以上。在2005年的时候,大陆高校入学率已经达到了21%,2017年的时候,入学率已经达到了23%。这就已经充分说明了我国已经步入到了大众化的高校教学阶段。另外,在2012年的时候,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30%。2015年的毛入学率达到了36%[7] 。2016年的时候,毛入学率达到了42.7%。2019年的时候,毛入学率达到了48.1%。按照这个速度,在2020年的时候,毛入学率有望达到50%以上。从目前的状态下看来,在2002年的时候,我国高等教育经已经正式步入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48.1%以上,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基本上是想上大学都可以有大学可上。虽然数量众多的大学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但其中也面临着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在这些数据当中,可以全面的明确高校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呈现了多元化的需求。这个时候,要转变教学内容与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社会的发展理念。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

第二,制定强制性的教学计划。在高校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刚性的教学管理方式,让各项制度变得生硬起来,缺少一定的灵活性。然后,关于高校管理当中柔性和刚性的关系处理上,还比较的含糊。主要的问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生在新时代的竞争压力下,需要使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学习的时候需要学习什么样的内容,才能促进学生综合性全面发展。二,高校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各项教学计划已经严重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另外,教学大纲与教学任务,考核需求,还没有从整体上进行完善,导致主体的缺失情况出现。这样长久下去,就阻碍了现代化高校教学管理人本管理方式的有效应用。三,教学工作系统的监控形式,还处于孤立的状态。没有联系实际,提高创新性与学习性。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利界定不清,教学管理制度缺少柔性,严重影响了学生与教师的参与性[8] 。四,教学活动缺少自主性,缺少有效的教师绩效评价机制与民主氛围。

五、人本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实施途径

(一)构建师生民主的参与机制

第一,需要强调学术管理的权威性。充分确定学术权力在教学管理当中的核心地位。构建专家集体决策机构,明确学术委员会的决策权力,平衡之间的关系,确保做到民主决策。然后需要在基层的地位上,搭建一个学术作用的平台。接着,需要在基层的领导下,提高层次性与参与性。第二,强调师生管理的民主性。在现代化人本管理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属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在社会人的角度上,打破传统的思维,展现人本管理的特征,积极地倡导公开化与透明化。从学生的个性发展目标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选择与意愿,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1)需要了解教学计划与学校决策的内容,还有制定的成因。(2)存在选择课程、教师。学习进度的权利。(3)展现了反馈教学与教学管理过程中信息的权利。(4)具有评价教师课程与教学计划的权利。(5)具有参与学校重大教学政策决策的权利。

(二)构建师生利益的关怀机制

第一,需要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以柔性管理为主,刚性管理为辅助。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与质量观,人才观与服务方向,并以学生与教师为主题,将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作为基础,构建对应的人本管理规章制度。立足校园文化与发展,满足个性化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软实力。积极的创新,为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二,需要通过积极的培训,提升人的情感认同感。不少教师任务繁重,不仅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还需要承担大量的科研项目。在培训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教师的各种需求,展现较强的人文关怀。另外,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还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素养,定期构建培训制度。进行岗位职务培训,管理理论培训,管理技能培训等。第三,需要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基础上,注重教师的利益与精神关怀。在保障教师基本生活的时候,满足教师的荣誉感或者是权力感等[9] 。另外,人格平等,无歧视现象。第四,引入本科导师制度,构建自主性的学生选课制度。健全学生选课导师负责的制度,贯彻导师以生为主,自我为辅的原则。

(三)实行激励性的评价机制

第一,科学地确定教师绩效评价标准。结合高校实际制度,制定绩效评级标准,并做到有章可循。然后,需要把教师的绩效评价标准内化到教师的活动当中。借助各种手段加强教师绩效考核,提升公开性与透明性。第二,需要精确地把握学生成才的评价标准。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评价结果进行信息反馈,提高激励引导的有效性。依据高等教育的目标,制定一套相互联系的指标体系。第三,构建师生动态化的评价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醒学生的成才意识,在激励的影响下,诱发学习,发现学习的乐趣,内化学生的人格,分享成果,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四)营造积极健康的人文环境

第一,需要提高组织认同感,提高情感的培养。在人本管理观念当中,读出“人情味”。促进团队精神的进一步增强,以教职工为中心,定期举办茶话会、座谈会等活动。让教师把自身的內心想法表达出来,增进教师之间的感情。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像拔河比赛、篮球赛等类型的活动。使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师之间不断互动与沟通。第二,需要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塑造人格魅力。激励管理者积极的参加,促进综合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同时,也让更多的管理者与教师走到一起,在有效沟通过程中,解决实际教学当中出现的问题。第三,提高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制度。例如:可以使用报刊、电视台、广播、校园网络、主体晚会等形式,统一思想,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10]

(五)实施全方位的民主管理

第一,需要实施民主集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让相关人员的权利得到保障,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措施。第二,需要健全管理机制,发挥教学例会的重要作用。分析问题所在,根据情况,对阶段性教学进行探究。第三,需要实行教务公开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化程度。把教学管理的情况,及时公布,让师生实时性感受民主监督的作用。以院系为单位让每一个新进的教师,都配备一个专业指导教师。提高对应的授课能力与实验动手能力,科研能力。

(六)注重个人需求,加强激励措施

第一,需要坚持考核激励。在多种形式当中,构建教学质量奖、教学建设奖、教学成果奖等主要物质与精神奖励。第二,需要提高新教师的业务素养。施行“一对一”培训。可以在传、帮、带的手段上,简化程序,细化每一个环节。提升青年教师业务能力,营造良好钻研业务氛围。第三,注重个性化的发展路径。例如:可以在全国性质的培训会、研讨会等形式当中,开拓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理论化水平。

总结:随着“十三五”计划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也从经营教育阶段,向着大众化教育阶段,再向着普及化阶段进行延伸。在这样一个特殊的阶段当中,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国际化的挑战。加强教学管理模式,就成为了大家关注的重点与难点。高校教学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时刻围绕“人”这个主体来进行,实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人本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在尊重、爱护他们,理解、激励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创新性与创造性。将人本管理的思想落实到高校教学管理的策略当中。形成教学管理体系,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质量,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沈金龙,林国琦.360度考评法在中学教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社会心理科学.2017(10):12-13

[2] 黄英燕.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偏差及其对策[J].学理论.2018(20):99-100

[3] 钱海婷.柔性管理:高校教师管理的重要机制[J].职业时空.2018(11):12-13

[4] 梁拴荣.教师管理:权力模式向交换模式的转变[J].教学与管理.2017(33):111-112

[5] 冯立元.高校教师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改进研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8(11):15-16

[6] 于凤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J].教育教学论坛.2016(53):156-157

[7] 徐俊.蘇联教师集体理论回眸——兼对当前教师群体相关研究的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1):15-16

[8] 王雷.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1):89-90

[9] 赵观石.对地方高校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06):145-146

[10] 汪向.地方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问题与管理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7(03):45-46

作者简介:

高楠,女,1990年3月生,陕西长安人,现就职于西北政法大学教务处,硕士,助理研究员。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作者:高楠

上一篇:传统道德传承研究论文下一篇:现代主义建筑空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