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与社会认知偏差

2023-01-28

1 图式的含义

图式 (schema或scheme) , 又译基模, 是按一定格式组织在一起, 用于表征事件、事件系列、规程、情景、关系和客体的概念群。图式最初是由巴特莱特 (Bartlett) 在1932年首先提出来的, 他运用这一概念来说明存储在人的记忆系统中的有组织的知识。随后, 心理学对图式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图式是指人脑中有组织的知识结构, 它涉及人对某一范畴的事物的典型特征及关系的抽象, 是一种包含了客观环境和事件的一般信息的知识结构。在一个图式中, 往往既有概念或命题网络结构, 也包含着客观事物的表象。它就像是围绕着某个主题组织起来的认知框架或认知结构。例如, 一间典型教室的图式, 包括黑板、讲台、讲桌、课桌和椅子等, 至于教室有几扇窗、几支粉笔和几个黑板擦等就不是教室的典型信息。图式所表征的是事物或事件的典型的基本特征信息, 而不是某个 (些) 事物的独特特征。但是, 图式又可以划分为某些子图式, 比如教室里的每一样物品, 都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个一个子图式, 而这些图式又包含着许多更小的图式。认知心理学把物质客体的图式, 如房子、桌子、客厅等称之为框架 (frame) 。把顺序性事件的图式称之为脚本 (script) 。这样人在接触到相似但又不尽系统的刺激信息时, 图式就代表了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 从而简化了人对客观环境和事物的分类与判断, 减轻了认知负荷和对事物变化的解释。

2 图式的特征

图式在知识的组织中起着中心的作用, 正如鲁姆哈特 (D.Rumelhart) 说的, 图式是认知的建筑块件 (the building blocks of regnition) 。在解释感觉输入 (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 、从记忆中检索信息、组织动作、决定目标和次目标、分配资源、指引处理过程等环节中, 都要用到图式。图式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世纪50年代初, 皮亚杰在论述儿童智慧发生与发展过程时, 将图式看作是人类知识的表征单位。近年来, 人工智能研究再次从理论上确认了图式模型, 并把它作为知识表征的一个系统进行研究, 取得了可观的进展。同时, 认知心理学也通过大量的实验表明, 图式是人的知识结构中的心理实体。鲁姆哈特认为图式有以下六种特征:

(1) 图式有变量;

(2) 图式可以内嵌, 一个包含另一个;

(3) 图式在各个抽象的层面上表示知识;

(4) 图式表示的是知识, 而不是定义;

(5) 图式是活动的过程;

(6) 图式是认识的装置, 它对数据进行处理, 以便作出最适合的评价。

在图式这一概念中, 最核心的特征是刺激信息在人脑中的结合。但是已有的图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具有某种变化的。任何图式中都包括了事物固定不变的特征, 也含有某种变化的特征。例如, “马”的图式中具有一个固定不变的部分, 即“有四条腿”。但也有可以变化的部分, 如马的颜色、大小、壮实与精瘦等特征。因此, “马有四条腿”的图式是固定的, 而马的颜色与大小等属性是变化的。另外, 一个图式或子图式是由一些不能再分割的亚图式 (sub-schema) 组成。亚图式是图式的基本组成部分。图式可以用来表征各种层次的人类知识, 它代表人脑中已有的对外界环境与事件了解的知识, 以及与自己有关的已经发生的事件的经验。图式是心理实体, 它检验并确认输入到大脑中的刺激信息为何物。当图式与输入的刺激信息进行比较以后, 再以最适合的图式对刺激信息作出解释。

3 社会认知的定义

人类的认识对象包括物理世界、社会世界和精神世界三部分。传统的认知理论主要建立在个体对物理世界的认识上, 但广阔和丰富的社会世界和精神世界, 同样也应是个体认知的重要内容, 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社会认知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过程。广义的社会认知研究包括格式塔学派的社会知觉研究,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等;狭义的社会认知研究, 主要指基于信息加工范式的社会认知研究。一般而言, 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两个重要特征:一是人类不仅能够思维, 更重要的是人类能够意识到正在思维;另一个区别可能与某些动物有相似之处, 如以社会分工非常有序而著称的蜜蜂和蚂蚁, 但又有根本不同之处, 即不仅是人类的群集性、社会性, 更重要的是人类对自身与他人之间关系的重视。把这两个重要的特征放在一起来理解, 可能就抓住了社会认知概念的核心内容。

举个例子。当甲对乙说:“我讨厌你, 以后再也不理你了!”这句话看似简单, 然而, 要对甲的话义或为人做出准确判断, 这个任务远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如果甲是乙的女朋友, 而且, 甲说这句话时脸上带有嗔怪的表情, 这时乙可能会认为甲仅仅是通报了一个“生气”的信息。乙如果很喜欢甲, 乙有可能去安慰甲或逗哄甲高兴。这个案例展示了人类认知的一个重要特点, 即当人们试图去理解身边发生的人或事, 并采取适当的方式行动时, 人们基本的心理活动是如何进行的, 认知者过去的经验以及对相关线索的分析、推理, 都会影响最后的判断。这恰恰也是社会认知的关键所在。社会心理学家用社会认知这个术语来界定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解释、推理、记忆以及使用社会环境信息的方式。简而言之, 社会认知 (social cognition) 是个体如何理解与思考他人, 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推论。社会认知的许多方面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 并且对人类的健康和幸福产生重要的影响。

4 图式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人类有各种不同的社会图式, 它是一种仪式化的“剧本”, 如就餐、考试、洗涤或参加足球比赛, 都有一个按序列形成的小事件, 就此构成了一个简单的、连贯的知觉单位。泰勒和克劳克经研究后把社会图式划分为四类:自我图式、人的图式、角色图式以及实践图式。

图式如何影响社会认知呢?可以从图式对社会认知影响的三个主要过程入手:注意、编码和提取。注意指人们所关注的信息, 编码是大脑存储所关注的信息, 提取是从大脑恢复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一个基本的原则是, 每一个加工过程, 都有一些信息被过滤掉了。人们注意的仅是外部世界所有信息中的一部分, 编码的也仅是人们所注意的一部分信息, 提取的则是先前进入记忆的一部分信息。另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是这些信息被过滤的方式。在这三个加工过程中, 人类的需要选择机制会从可能的事件中决定哪些信息被我们注意、编码和提取。当然, 这种选择并非是随机的, 而是按照自己偏好的方式来选择需要注意和记忆的信息, 其余信息则被过滤或舍弃, 而这也正是图式的用武之地。在人类社会思维中, 图式是个体应付外界大量超载信息最重要的武器。它有助于信息加工、回忆、自动推理和解释, 同时能加快信息处理、添加信息和提供预期等 (S.E.Taylor, 2006) 。可见, 图式并非仅仅作为“认知过滤器”存在。

注意的影响, 注意先于编码和提取过程。显然, 人们难以记住从来没有注意过的信息。正是图式, 通过告诉人们应该期望什么, 来指导和分配人们的注意。有时, 那些与人们期望不一致的信息也可能凸现出来。

编码的影响, 毫无疑问, 受到注意的信息并不能全部存储到记忆中, 相反, 更多的时候人们对信息进行选择, 图式对于个体选择哪些信息获得编码并储存起来, 起着强有力的影响作用。一般地, 成为注意焦点的信息, 最有可能被选择并进入长时记忆, 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换言之, 与图式一致的信息即是被编码的信息。然而, 正如图式对注意影响的两种情况, 与图式完全不一致的信息, 特定情况下与人们的期望差异较大的信息, 有时候也会获得编码, 进入长时记忆。

提取的影响, 图式影响着特定情境下哪些信息能够被提取出来。对于人们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 思维会选择一些或者歪曲一些信息, 以符合当时被激活的图式。麦克弗兰和罗斯的研究指出, 人们更倾向于提取与目前情境相类似的信息。

可见, 图式影响人们对社会信息的感知和注意、记忆和编码、推理和提取, 图式影响人们的行为。同时, 图式对社会认知的影响也强烈地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例如, 当图式本身是强有力的, 并且发展得很好时, 它对社会认知的作用会更强烈, 否则就相对弱一些。并且, 当认知负荷较高—特定时间内人们所做出的心理努力教大时, 图式的作用就更强。也就是说, 当人们需要在同一时间内, 处理大量的社会信息时, 人们就会求助于图式, 因为图式可以帮助人们简化社会认知过程, 用较少的努力加工较多的信息。当然, 图式也会对社会认知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 图式一旦形成, 就很难改变。当环境中的信息与原有图式不一致时, 就会产生歪曲或扭曲, 使之与原图式相符, 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环境中信息的加工处理, 形成“自我实现者预言”的效果。

5 社会认知中的偏差

尽管图式是基于人们过去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 并可以帮助人们简化社会认知过程, 但是, 图式也往往会把人们推向错误的或歪曲的社会认知中。而且, 图式一旦形成, 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显示出较强的维持作用, 即使面临与图式相矛盾的信息时, 也可能会保持不变, 于是产生社会认知偏差。首先, 人们会过度地接受那些与图式一致的信息。有研究表明, 当接受与图式相联系的新信息时,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已有图式一致的信息, 而忽视那些与已有图式不一致的的信息。第二, 当面对信息缺失时, 人们更可能填充一些与他们的图式相一致的信息进去。事实上, 有时这些后填进去的信息是错误的或不准确的, 因此, 根据这些信息做出的关于个人、群体、事件的推论和解释也都是不准确的。第三, 由于人们不愿丢弃和修改他们已有的图式, 所以, 即使当这些图式已经不适用于目前社会情境下的人或事件的时候, 人们仍倾向于运用原有的图式。

图式不仅会造成社会认知偏差, 也会造成语言社会认知偏差。语言社会认知的情境就是语境, 知觉者通过言语环境, 对他人进行认知。说话的社会背景, 说话的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以及说话方式等, 都是影响语言社会认知的因素。语言的社会认知有时会产生偏差, 最为典型的是反映在语言的性别偏见和语言成见上, 同时也体现在对民族语言的成见、对方言的成见、对角色语言的成见等方面。从社会心理角度可以探究其原因, 如前因效应、近因效应、投射作用、社会刻板印象都是语言认知偏差的社会心理原因。

然而, 图式造成的社会认知偏差经过个人有意识的努力是可以减弱或克服的。例如, 有研究表明, 当感知者有时间、动机和认知能力时, 他们可以部分地抵消刻板印象的影响。针对这一点, 韦伯提出了思维抑制模型。这个模型包括两个部分:思维监测和注意力分散。思维监测是指感知者充分认识到刻板印象和消极作用, 因而在接受外界刺激时有意识地抑制或减少定型的影响;注意力分散则是将注意力集中于一个与认知事物无关的实体上, 把意识从思维定型中分离出来, 从而达到减少因刻板印象造成认知偏差的目的。

摘要:图式是指人脑中有组织的知识结构, 它可以用来表征各种层次的人类知识, 代表人脑中已有的对外界环境与事件了解的知识, 以及与自己有关的已经发生的事件的经验。社会认知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过程, 图式通过注意、编码和提取来影响社会认知。尽管图式是基于人们过去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 可以帮助人们简化社会认知过程, 但是, 图式也往往会把人们推向错误的或歪曲的社会认知中, 产生社会认知偏差。

关键词:图式,影响,社会认知,偏差

参考文献

[1] 桂诗春.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

[2] 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3] 王德春.多角度研究语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4] 王德春, 孙汝建, 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5] 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6] D.Rumelhart:“Schemata:the build-ing block of cognition”, in J.Guthrie (Ed.) :Compresion and Teaching:Re-search Reviews (Newaek, Delware:IRA, 1981) , 3~24.

[7] S.E.Taylor.Social Psychology[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8] S.E.Taylor, L.A.Peplan, D.D.Sears.Social Psychology.Person Education, Inc, 2006.

上一篇:智慧三心,激活小班活动区游戏下一篇:服饰淘宝店营销策略的研究——以袜子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