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之初探

2022-09-10

近年来,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方面, 毕业生源源不断地进入社会;另一方面, 用人单位却总是感觉缺乏适合自身需要的人选。这个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 关系到社会各个阶层、方方面面, 因此它是我们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分析这个问题出现的真正原因以及得出完全的解决办法不是本文的目的。但追根溯源, 无可否认旧的高校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不相适应、以至于相互脱节是形成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其实如何将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直是各个高校, 特别是各地方高校面临的一个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 各高校专业都在尝试各种办法, 例如, 不断加强学科建设, 革新教学体系, 优化课程结构, 更新教学内容, 不断增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等等不一而足。这其中, 数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方面, 数学是长期公认的“冷门”专业学科, 集中表现在招生数量少, 毕业生分配面窄, 缺乏长期、稳定、大量的行业需求等方面, 导致学科发展缺乏后劲。如果因循守旧, 不审时度势, 积极谋求发展, 既便在高校内部, 数学专业也有逐步沦为仅具有公共课教学功能之虞。另一方面, 数学对这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现代社会, 特别是金融、高新技术等行业, 越来越离不开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在数学学科自身的发展与满足社会需要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形成“双赢”的局面, 是一个摆在眼前的重要课题。可以说, 在当前大背景下, 如何建设、发展好数学专业, 不仅是数学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而且更是国家、社会不断进步的需要。因此, 在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数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 无论对数学学科, 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数学专业的这种“忧患”, 对于地方大学显得尤为现实。因为除了培养高精尖的数学研究人才之外, 为国家, 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更加现实而迫切的任务。本文拟以深圳大学数学专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采取的举措为例, 谈谈对于地方大学数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

1 地方高校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1.1 深圳地区社会发展现状与人才需求情况

众所周知,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但如今,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曾经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等早已不存在, 在“前有标兵, 后有追兵”情况下, 如何保持乃至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是摆在深圳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以“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为支柱产业进行经济建设即是深圳应对这种局面、谋求自身发展的一大战略举措。

早在上世纪90年代, 深圳市就明确了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的第一经济增长点、努力把深圳建设成为高科技城市的战略目标。深圳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过程。高新企业数量 (图1) 、产值 (图2) 迅猛增加, 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连续多年超过50%, 涌现出一批诸如华为、中兴这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

作为现代经济核心和国民经济“第一动力”的金融产业, 对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更是自不待言。建市以来, 深圳在金融机构数量、交易设施、交易规模、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人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快速发展。目前, 深圳是全国的两大资本市场之一, 证券业和基金业发达是其特色和比较优势。仅以2007年为例, 深圳市金融业在这一年中增加值720亿元, 实现利润超过757亿元, 同比增长229%;产值占GDP比重达到10.6%, 比上年提高2.5%。深圳的金融目标是在深设立国家级的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成为中国第三大金融中心。随着C E P A的实施, 创业板的即将推出, 以及进一步与香港的金融对接, 金融产业作为深圳的战略支柱产业将得到长期重点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

发展需要不断的人才。在深圳, 2002年以后对理工类人才的需求呈现逐年快速增长的态势, 预计到2010年, 深圳人才总需求将达到169.3万, 比2005年新增45万 (图3) 。

1.2 地方高校数学专业发展的思考

数学学科在高科技以及金融行业应用的重要性、广泛性无庸赘言。如何根据这两个行业的需要, 在数学专业培养其合适的人才, 是深圳大学数学学科一直以来不断思考的问题。对数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体现在专业上, 首先是其抽象思维能力, 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 结合现代计算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 是数学专业优势之所在。离开了它们, 数学专业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其次, 是应用数学知识跨专业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数学专业知识价值之所在, 是数学专业得以健康发展的关键。

经过几年的思考与探索, 我们确立了以“素质好、基础好、上手快、转型快”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整合全校的数学资源, 调整专业方向, 加强学科建设, 构建理论、实践和素质拓展三大课程体系, 加强实验教学, 强调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提供适合社会需要人才的基础上, 形成自身良性发展的格局。

1.2.1 专业结构与布局、培养方案的调整

2006年, 秉承深圳大学院系调整之东风, 全校数学资源也得到重新的整合, 形成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学院下设信息与计算科学系, 应用数学系, 数学系, 大学数学部, 数学与计算科学实验中心。信息与计算科学系以计算机软件与应用为主要培养方向, 应用数学系以金融数学、运筹与统计为主要培养方向, 数学系以数学教育为主要培养方向。针对专业培养方向, 每个专业重新制定新的人才培养计划。从2007年开始, 与经济学院合办“数理金融”班, 跨专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以此框架为主线, 进行学科建设, 在已有的两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的基础上, 整合全院力量申报应用数学学科博士点, 从而形成完整的、自上而下的人才培养体系。

1.2.2 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改革

在课程体系方面, 自1998年以来我们对数学专业课程设置所采取了的“三个三分之一”做法, 即公共基础课、数学专业课、I T与金融精算类应用课程大致各占三分之一, 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急剧发展, 特别是深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产业结构的飞速变化, 课程体系需要与时俱进作相应的调整。最近几年, 特别是2 0 0 6年以来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 其原则是结合社会需要与专业方向的特点拓宽课程范围, 增加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分析、代数、几何、随机等基础课程根据专业需要略有加强, 一些较深入的数学专业课程 (例如, 实变泛函、微分几何等) 调整为专业选修或限选课。数学与应用数学系加强金融保险类 (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保险精算、投资证券分析等) (参见图四) 、随机数学统计类 (多元统计与分析, 时间序列分析等) 课程 (参见图5) 。

信息与计算科学系加强信息应用类 (小波分析与应用, 应用密码学, 模式识别, 计算机图形学等) 课程 (参见图6) , 以保证具有较强实力的本专业方向的研究成果能够及时、直接地进入课堂。2007年开办的跨学科的数理金融班要求兼修数学与经济相关课程, 其专业必修课学分相对于其它专业方向提高达61.3%, 同时增加实践类课程学分, 增幅达45% (参见图7) 。

在教材选用与教学内容方面, 遵循选用教材为主、自编教材为辅、鼓励编写特色教材的原则, 尽量选用近三年新版的面向21世纪教材、国家规划教材、国家重点教材、国家级优秀教材、省部级优秀教材及同行公认的优秀教材。同时, 根据教学需要, 针对学生的实际, 自编一些教材。2002年以来, 我院教师主编或参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17部, 其中2部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加强实验教学, 除信息类课程外, 相关课程 (例如, 计算方法, 数值分析, 统计软件, 时间序列分析等) 增加实践环节。数学建模课程与数模竞赛形成良性互动, 以课程组织竞赛, 以竞赛促进课程建设。加强双语教学, 全院已有2门课程采用双语教学, 其中2003~2004学年以来《离散数学》课程进行的双语教学改革试点, 已形成了较成熟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 学院给每位任课教师配备电脑, 鼓励教师编制多媒体教学软件,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2000年以来, 我院教师自主开发多媒体课件21套, 其中“线性代数专题学习网站”获第十一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优秀网络课程奖, “经济数学基础”获第九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三等奖、广东省教育软件二等奖, “高等数学多媒体C A I”获优秀教育软件二等奖, “高等数学实验课”获广东省优秀实验课程二等奖等。采用多媒体授课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数的比例不断上升 (参见表1) 。

1.2.3 以提高动手能力为目标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一个突出要求是动手能力强。因此, 我们实验教学体系的目标是在大力加强实验室软硬件建设的基础上, 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突破口, 规范实验教学, 形成从入学到毕业一体化的实践培养模式。

2006年学院调整之后, 成立数学与计算科学实验中心, 下设数学与应用数学实验室, 智能计算实验室, 应用密码与网络安全实验室。拟建应用统计与数理金融实验室, 数学实验网络教学实验室。目前中心资产总值约276万元, 在建资金54.963万元。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与深圳市方中天网络技术有限公司、长江证券有限公司等数家高新技术、金融企业签订长期实习基地合同。专业实习直接进入第一线的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环节。专业实践可以选择数学建模、数学实验、开发性实验、三性实验以及与导师的科研活动作为具体内容。在专业实践中如果取得优异成绩, 学校将给予相应的学分奖励。增加社会实践学分, 鼓励学生假期进入社会, 每学期通过假期见闻、读书报告的形式汇报实践成果。同时, 2007年开办的数理金融班, 增加实践活动的学分要求, 增幅达4 5%。

规范实验教学内容与实验室开放制度。学院所开信息类课程实践环节均开设综合性、设计性、探索研究性的“三性”实验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开放性实验课题的申报, 共立项22项, 参加学生108人次。除正常的实验教学计划规定的实验课之外, 实验室向全院学生开放, 开放内容包括开放性课题、由教师参与指导的应用型课题或竞赛、学生的自主实验课题、毕业设计等。实验室利用率显著提高。

1.2.4 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探索

2007~2008学年开始, 在班级管理的基础上, 建立导师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和业务专长辅导。实践证明, “导师制”的实施, 对指导学生选课、培养本科生的自学和科研能力, 乃至健康的心理, 以及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效益、促进教学相长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人才培养情况

从2000年开始, 我院以本院学生为主体组织参加全国数学模型, 参加共445人次, 其中获国家一等奖1次, 二等奖2次, 广东省一等奖11次, 二等奖30次, 三等奖42次。

毕业生在高新技术行业, 金融保险业的就业比例高, 2000级以来连续四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参见图8, 高新技术行业就业比例年年达50%左右, 金融行业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3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深圳市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人才需求的特点, 介绍了深圳大学数学学科的一些思考及采取的调整措施。实践证明, 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数学学科面临的培养模式与社会需要之间存在差距的困境。进一步的效果, 还需要时间的不断检验。

当然, 面向市场改革培养模式并不是一味的迎合, 根本点还在于立足于数学学科的优势去主动地适应。我们并没有忘记为数学学科长久的发展而培养学术性、研究性人才的任务。事实上, 这正是我们在课程体系改革上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我们面对的形式依然严峻。探索出一条适合地方高校数学专业的发展之路, 如何发挥学科优势, 如何建立开放式的课程体系, 如何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如何进一步改进教学手段等等, 去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 将是我们长期思考和需要殚精竭虑不断解决的问题。

摘要:地方高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培养模式与社会需要的脱节。本文通过分析深圳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人才需求情况, 介绍深圳大学数学专业的一些思考及采取的调整措施。

关键词:地方高校,数学专业,培养模式,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 朱清时.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国外部分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与课程设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 陈凤兰.高校实验室建设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J].科学之友, 2007 (6) :127.

[3] 赵国迁.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应用型人才[J].中国冶金教育, 2007 (3) :43~44.

[4]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局规划处.深圳市发展战略研究 (2005~2020年) [OL].http://www.szpb.gov.cn/News/GuiHuaChu/15yjkt/01.doc, 2006-03-16.

[5] 深圳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2007级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OL].http://math.szu.edu.cn/view_math_news.aspid=3311, 2008-03-04.

上一篇:86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手术配合与体会下一篇:算画结合快速准确地放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