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模式临床医学论文

2022-04-25

【摘要】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模式作为对象,首先分析其不足,再以分析结果为基础,重点论述该项教学的改革方向和方式,给出加大资源丰富性、加强学生主动性等基本思路以及多媒体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可行方法,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和优化,提供一些参考。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实验教学模式临床医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实验教学模式临床医学论文 篇1:

构建病理学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建立医学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通过有组织地成立科研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学习医学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锻炼实验动手能力,训练科学思维方式。在针对性地开展学术活动中,使医学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两者有机地结合,不仅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以科研带动教学,以科研促进教学,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病理学 创新 实验教学

如何提高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是目前基础医学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也是最为困难的难题[1]。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掌握基础医学理论知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系统学习,也影响到学生科学而严谨的创新思维的形成[2]。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中的主干学科,在医学教育中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病理诊断在医疗实践中是迄今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并为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在科学研究中病理学的技术与方法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病理学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系统抽象思维水平,它是医学教育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1.国内外医学实验教学模式比较

早在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创设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吸引有科研热情并立志成为科学研究者的医学本科生参加此计划,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和老师的热情,成效显著[3]。此后,美国各大学先后设立本科生科研学分,使此计划得以延续及发扬。欧洲各医学院校的大学生也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学生利用休息时间自愿来实验室参与培养细菌及真菌、动物实验、制备抗体等一系列的科研实验活动,之后把自己的实验成果和感受整理成幻灯片,以讲座的形式与其他学生面对面交流及分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对世界先进的医学实验教育模式,有必要进行认真的学习研究与借鉴,以期吸收消化其精髓为我所用。

目前美国医学课程评价体系是依据全美医学课程指南中6项固定评价指标:自导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标准化病人、社区初级保健实习、临床实习同行评价、学生专题科研机会等。这一评价体系明确医学生必须参加科研训练。学生专题科研机会为医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这可以认为是美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特色。美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特点是依托各系科研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工作人员,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不设立教学实验室。由于美国医学院各系的科研实验室设备先进、功能完善,再加上学生人数少,因此,利用科研实验室对医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既节省人力(教辅人员)、物力(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财力(实验教学经费),又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科研训练。美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参加暑期科研训练的学生可获得一定报酬,作为生活补助费[4]。

在国内,目前绝大多数医学院校仍以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为主体,通常老师讲解实验的目的及复习实验相关的医学理论知识,演示实验过程及提前告之预期结果,学生在课上“复制”实验过程,得出结论。病理学实验教学主要组织学生在肉眼及显微镜下分别观察大体标本或病理组织切片,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但是学生自主学习及科研能力与科学思维等方面却未得到发掘与培养。

近年来,部分医学院校陆续开设多学科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系统、连贯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协作精神。综合性实验及开放性实验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普通性试验的不足,其多样性、开放性、自由性的形式,给枯燥的实验课注入活力,是实验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然而,这两种实验形式依旧存在一定的缺陷:以老师为主导,实验设计由老师完成,学生按照已设计好的实验完成实验课程,独立动手能力得到锻炼,但是对实验的分析思维能力、整体掌握及创新能力未见明显提高。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的实验课程,弥补以上总总不足。

2.创新性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

鉴于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未能紧随科技发展步伐,影响了其快速发展,存在一定的弊端和局限性,只有对传统病理学实验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改变目前主观上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将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只为理论教学服务的现状,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医学教育要求,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医学人才。

为了更好地发挥病理学在医学课程中桥梁课的作用,从2007年起,我们开始尝试建立创新性实验的教学模式。

2.1建立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的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医学知识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在各门医学课程的严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锻炼动手能力,使医学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两者相互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使学生建立医学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3)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带动教学,把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从而丰富学科内涵,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

2.2创新性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

科研兴趣小组是创新性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改变了学生被动型“复制”实验的教学方式,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提高。我们通过以掌握科学研究的技术为先导,分别成立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组、免疫荧光化学技术组、PCR技术组、RT-PCR技术组、Westernblot技术组和细胞培养技术组等六个科研小组,组长(科研导师)由熟练掌握了该项技术并有较为丰富的科研资源和科研经验的教师担当,参加的学生通过自选、面试及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出临床医学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大一和大二学生。教师和学生从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转变成为“对等”和“协作”的关系。

2.3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是以我校省级重点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实验室为平台;以我科室在研的科研项目作为学生选择的基本研究内容;每个小组的学生用自己学习和掌握的技术,对科研项目的某一部分进行研究;由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老师担当科研导师。在这种创新性的模式中,彻底改变了为了验证实验结果而被动重复教科书上的教学实验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接触到前沿的医学研究,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有创造性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果联系在一起,促进本学科的科研工作。

2.4创新性实验教学的实施

(1)实验准备

在进行科学研究之前,科研导师首先给参加科研兴趣小组的同学讲解此次研究的目的及研究内容,并采取自愿的方式进行分组(科研导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制订实验计划

每位科研导师对组内的学生进行培训,包括如何进行文献的查找,各种实验器材的使用,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共同制订合理有效的实验计划。

(3)安排实验

初次实验,由导师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在掌握实验要领后,学生可自行安排实验,由导师把握整体的进度,并在具体实验中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4)实验小结

每周召开科研小结会议,各小组整理并汇报实验结果,展开积极热烈的讨论,交流实验成功的经验,寻求并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在科研导师的正确指导下,成员要重新调整实验方法,制订实验计划,从而锻炼实验动手能力,使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更好地结合,提高科研能力。

(5)实验支持

每周开展一次相关科研课题的讲座,安排各组科研导师或兴趣小组成员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交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本科室定期邀请的外校专家及海外学者的讲座,提高学习积极性,开阔视野,培养科学严谨的科研作风。

3.创新性实验教学的成果

我们通过对我校2007年以来参加科研兴趣小组的学生和未参加的学生进行跟踪对比观察,发现兴趣小组大部分学生在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相对未参加科研兴趣小组的学生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此期间,参与科研兴趣小组的学生在国内外医学类期刊杂志上发表了1篇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学术论文,另外有1篇与创新性实验教学内容相关的毕业论文获得了“优秀大学生论文”奖。

4.创新性实验教学的改进方案

虽然我们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就对传统的病理实验教学改革而言,这仅是开始,还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通过总结,我们拟定了进一步完善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方案。

4.1更多地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病理学相关的学术讲座,让更多的学生旁听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会。

4.2加大指导学生了解病理学学术前沿的学习力度,鼓励学生在课余查阅、翻译外文文献,撰写课外读书报告或综述等;推荐优秀的论文综述投稿、发表。

4.3组织学生课余参观病理学实验室,学习常规病理技术及方法,学习更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4.4鼓励和指导学生申报校级的创新性科研立项项目。

4.5更多地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更多地学习和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加强对教学效果的评估。

综上所述,创新是进步的原动力,病理学实验教学只有在教学观念、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培养造就更多的创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徐红岩,高建新等.医学院校实验教改的思考.山西医科大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4):420-423.

[2]刘如意,周玉玲.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西北医学教育,2007,15,(4):620-621.

[3]宋利琼,吴红艳,张昌菊.积极推进医学教育改革走“科研强校”之路.西北医学教育,2007,15,(4):604-605.

[4]潘燕霞,方秋娟,陈爱琴.美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特色与启示.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9,(4):31-32.

作者:黄萱 邓昊 镇鸿燕 周红艳 陈莹 陈琼霞 高友晶 刘丽江

实验教学模式临床医学论文 篇2:

新时期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分析

【摘要】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模式作为对象,首先分析其不足,再以分析结果为基础,重点论述该项教学的改革方向和方式,给出加大资源丰富性、加强学生主动性等基本思路以及多媒体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可行方法,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和优化,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病原生物 免疫学 实验教学 多媒体教学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是医疗专业的科目之一,包括医学免疫学、医学寄生虫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定位于本科实验教学。该科目通常兼顾基础医学、非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的需要,这也使其实验部分的价值越发突出。随着社会医疗技术持续进步,相关领域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针对该科目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改革的方向以及具体方法进行分析,具有较为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现有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模式的不足

1.资源较少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往往较为固定,人才的成长更多以固有知识理论为基础,谋求获取突破,从而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和医疗工作的实际需要。换言之,由于医学理论是结构化的,资源是否足够丰富,将直接影响学生思路的开阔程度和成长上限。目前来看,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教材和内容主要适合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其他内容相对较少。研究人员针对内蒙古自治区部分专科医学院校的教材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内容长期缺乏变化,延伸价值始终不足。这也体现了教学理念僵化的核心弊端,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培育。

2.实践内容较少

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课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实验项目分为常用实验器材的准备、仪器使用、试剂配制;基本实验方法;经典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学生创新实验涉及的技术五部分。虽然涵盖了教学实验的所有方面,但实践课堂总体比重并不高。在现有资料中,研究人员发现我国大部分医学专科院校中,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占总课时的比重多在30%~50%之间,在德国的同类医学专科院校中,相关课程占比可以得到60%~70%左右。美国同类院校则达到80%~85%的水平,相当一部分院校将免疫学实验教学和病原生物相关教学分别作为一门课程,以强调教学专业性。我国也应尝试做出革新,应对当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模式中实践占比低的弊端。

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

1.加大资源丰富性

从方向上看,尝试实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的改革,首先应革除固有模式中资源不足的弊端,谋求加大资源丰富性。比如对教学进行更新,对课堂内容进行改变,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等。在医疗技术较为发达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学医学院教材是以每个学年为间隔持续进行内容补充和完善的,德国慕尼黑医科大学则强调引入更多的课外资源,由学生自由选取学习的方向。以相关经验为参考,我国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从教学方式的角度入手,引入更具现代意义的方法,提升教学直观性、可扩展性。

2.提升实验价值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实验,但目前部分医学专科院校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依然不足。尝试提升该科目的教学效果,也必须强调实验的价值,如增加实验教学所占比重、进行虚拟实验等。在我国东部部分省市,一些教学质量较为理想的医学专科院校,几乎可以实现学生的全程实验性学习,为学生匹配足够的设备,但这一类学院的数目并不多。同时,部分学生对实验教学的核心价值认识也并不够清晰,设法提升实验价值、强化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依然任重道远。

3.加强学生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與其他医学知识带有一定的相似性,即知识体系高度关联,且几乎完全是结构化的,任何部分掌握不牢固,都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如病原生物的药敏性,会由于患者用药时间出现变化,患者免疫能力也会在不同环境出现改变,复杂的学习内容很可能导致学生兴趣降低。以提升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效果作为着眼点,还应设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现代教育谋其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

三、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式

1.多媒体教学模式

针对当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模式资源不足、实践内容较少等实际缺陷,建议通过多媒体教学模式给予应对,利用多媒体设备获取互联网共享池中的资源,拓展学习的思路和方向,利用其虚拟技术提升实验教学比重,广泛存在的智能终端设备则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如“试剂配制”教学,传统模式下需要应用大量试剂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且一旦出现试剂外泄,还可能引发其他问题,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试剂”只存在于虚拟环境下,是软件中的一个“参数”,学生可以根据实验需要选取、添加,制备试剂,学习效率更高,且安全性和经济性也更理想。

当学生就某些课外知识进行提问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完成快速的信息搜索,将其展示给学生,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学习思路,提升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模式可视作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方式改革。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也被称为颠倒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该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学习,共同研究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因知识是结构化的,且存在递进关系,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教学计划,将下一课时内容整理成数字化资源包,借助各类智能终端发送给学生。学生则利用课后、课外时间进行自学,了解下一课时的主要知识内容,将不能理解的部分记录下来,课堂展开针对性学习。如学生对不同病原体检验的综合型实验无法掌握,可就相关疑惑进行学习,了解不同病原体的检验方法、注意事项、样本制作和保存等内容,并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反复的虚拟实验,提升自身的知识吸收和掌握效果。翻转课堂是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模式理念和方式的更新,具有良好的实现空间,从国内外经验上看,也具有积极的改革成效。

3.研究性教学模式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师生界限模糊、教学框架可拓展性极强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师生共同努力对课题进行研究,学生可以在研究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方向,以自身意愿引导学习进程。就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而言,研究性教学改革的价值在于大大拓宽了研究的方向性,可视作教学模式改革的未来方向和主要追求。如教师可以选取目前尚未获取研究成果的一些课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生可以自行研究,也可以分组学习,课堂只交流经验成果,由教师指正明显错误,并帮助学生进行查新,避免重复研究、提供现有结构化知识理论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助。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取显著成效,但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的影响是长期的,具有宏观意义上的价值。

四、总结

综上,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使当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模式的不足暴露出来,包括资源较少、实践内容较少等。为求应对上述问题,改革势在必行。方向上看,需要加大资源丰富性、提升实验价值、加强学生主动性;方式上看,可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实现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模式更新,提升教学总体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红.高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8,(19) :93.

[2]陈玉,戈瑶.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讨[J].林区教学,2016,(12) :80.

[3]苏曼玲,吴力挽,张凯.仿真动画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3) :150.

作者:曾凤泽 姚宇泽

实验教学模式临床医学论文 篇3:

研究型细胞生物学实验模式在临床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摘要:本文针对我院临床医学全英班的优势及原有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结合教学工作中的体会,从实验教学内容及方式两方面对研究型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改革。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教学改革的反馈很好,实验教学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研究型细胞生物学实验;临床医学;教学模式探索

细胞生物学是以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从细胞、亚细胞及分子水平上把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统一起来,以动态观点来探索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是一门研究细胞结构、功能及各种生命规律从而实现揭开生命奥秘、改造生命的科学。细胞生物学不仅是分子生物学、人体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多学科之间渗透的重要桥梁,更是现代医学的基础和支柱学科。细胞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成果不断向医学领域渗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医学的进步。作为当代生命科学中发展最活跃的一门学科,细胞生物学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已成为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技术,在疾病治疗、解决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开设细胞生物实验课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补充与深化,更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当前高校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大多已具备完整的教学体系,该实验课在我院临床医学全英班的教学课程设置中亦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2007年起,我院在国内首开全英文教学班(全英班),借鉴国际化的医学教育标准,引进国际优质原版教材,采用国际公认的评价体系,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宽厚的医学与生命科学基础以及较强的临床技能与研究能力,以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医学人才为目标。目前,临床医学全英班教学在我院已形成一定规模,它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培养要求明显高于其他班级。同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全英班学生普遍都有良好的生命科学相关理论基础,对理论知识理解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而小班授课也正好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沟通、自由发挥的氛围。然而,我院原有的细胞生物学实验一直都采用被动式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由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及内容,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即得到可预知的结果。由于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忽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不仅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实验的兴趣,而且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实验课堂毫无生机活力。并且课程多个实验各自独立,缺乏连贯性与系统性,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及掌握的技术高度碎片化,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科研思路。此外,实验内容陈旧,未能反映学科前沿,使学生对细胞生物学在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缺乏认识,也是降低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我院临床医学全英班的优势及原有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我们对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了以下的改革与实践,以期提出一种研究型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一、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实验内容方面,我们在保留原本的血涂片观察细胞形态、细胞吞噬实验等系列经典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临床医学研究中常用的细胞生物学技术作为新的实验内容,比如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凋亡双染荧光检测等实验。具体实验内容包括:(1)以自愿者献血的方式获取少量人外周血液,使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液从血液中分离淋巴细胞;(2)将分离出来的淋巴细胞进行体外扩大培养;(3)使用化疗药物顺铂对淋巴细胞进行处理;(4)用Annexin V-Cy3TM Apoptosis Detection Kit(西格玛,Cat No.APOAC)对细胞进行双荧光染色;(5)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实验中我们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处理时间(4,8,12,16 h)及不同浓度(10,15,20,25 μg/mL)的化疗药物顺铂来处理细胞,检测药物浓度及处理时间对细胞增殖的影响,让学生体验实验设计的过程,分享科研活动带来的快乐。我们设计的实验既保留了一些传统的细胞生物学经典实验,也从培养研究型医学人才的角度出发选择一些前沿的临床医学相关实验技术。在巩固课程中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认识淋巴细胞分离、细胞凋亡检测等内容在临床及医学研究上的应用以及药物处理致细胞凋亡在化疗药物开发、研究中的应用。通过这一系列相互贯穿的研究型实验设计,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使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系统性与连贯性有所认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与科学思维。

二、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

1.要改变被动式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改变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模式,给学生更多时间和空间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的讲授只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即可。因此实验前的讲解要做到精讲,重点放在实验技术与相关理论的联系上,启发学生思考。

2.充分利用全英班小班授课的优势,以2名学生为一个小组,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参与实验。指导教师及实验员全程跟踪,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比如在使用显微镜时,让学生每人操作,同组成员在旁观看,教师引导学生指出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补充说明,从而加深学生对显微镜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的印象。在实验过程中,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而老师只起到鼓励、引导及评价的作用。

3.在整个实验课程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讨论各自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并且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中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探讨该次实验内容能够用于解决哪些实际的问题,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实验教学改革效果

我们将以上改革措施应用于15级、16级临床医学全英班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改革效果做出判断。调查结果显示:(1)90%以上学生表示对实验内容很感兴趣,实验的可操作性强;(2)与改革前的实验相比较,85%以上学生认为本次实验内容更能联系临床应用技术,反映科学前沿;(3)90%以上学生对本次实验的合理性及连贯性持赞赏的态度;(4)80%以上的学生认为本次实验有助于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激发科研思路。调查结果表明,本次实验教学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小结与展望

细胞生物学实验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医学人才培养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努力探索与改革。我们在本文中提出的研究型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已在我院小范围内尝试取得良好的效果,接下来我们会推广到临床医学5+3班级,我们期待并相信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莹,王洋,王晶英.細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262—263,266.

[2]宋涵,郭允倩,荆艳萍.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高校生物教学研究,2013,3(2):52-54.

[3]陈誉华,杨恬,刘艳平.医学细胞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周立华,姜泽群,詹秀琴.七年制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A]//第三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C].2013.

[5]翟中和,王喜忠,丁明孝.细胞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蔡娜丽 刘道然 黄东阳 陈海滨 梁斌 常晓兰 许彦鸣

上一篇:保险资金风险运用管理论文下一篇:创新基金服务作用定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