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基金服务作用定位论文

2022-04-25

摘要:互联网+高效物流背景下,物流运营模式创新成为物流业降本增效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物流O2O平台可以实现物流链的去中间化,达到物流供给侧与需求侧线上线下的融合与平衡。不过,我国物流O2O平台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服务内容同质化与用户多归属现象严重,为提升平台运作绩效,必须进行服务创新。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创新基金服务作用定位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创新基金服务作用定位论文 篇1:

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对社工服务创新的启示

摘 要:随着社会工作在全国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服务创新就成为一个常谈常新的热门话题。那么,社工服务创新是否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呢?笔者将从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介绍入手,分别从新服务概念、新顾客界面、新服务传递系统和新技术四个维度浅析其对社工服务创新和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新服务概念;新顾客界面;新服务传递系统;新技术;社工服务创新

随着社工服务专业化和本土化的不断推进,服务创新已成为社工行业的一个热门话题。“服务创新就是使潜在用户感受到不同于从前的崭新内容,是指新的设想、新的技术手段转变成新的或者改进的服务方式。”[1]然而,服务创新路径和策略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在一线实务督导的过程中,发现服务创新是社工热议和关注的话题,但是,当被问及某一项服务、项目或活动的创新点体现在哪些方面时,社工往往不知从何答起。尤其对于新入行的社工而言,常常认为服务创新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认为服务创新应该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抑或一定要能够改变服务的性质或理念才算是服务创新。笔者根据多年的社工实务和督导经验,认为服务创新不一定是从无到有的概念,创新不是发明,创新可能涉及发明,但其涉及的范围更为广泛。服务创新不一定是全新的创意。因此,创新并非全新,而是立足现有服务基础,对不同服务元素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

一、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简析

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是由比尔德贝克(Bilderbeek)、埃尔托格(Hertog)等学者于1998年提出的一个有关服务创新的整合概念模型。它包含四个关键维度:新服务概念、新顾客界面、新服务传递系统和新技术(见图1)[2]。其中,新服务概念是指服务创新中的“概念化创新”,即解决问题的新概念或新方法,根据服务对象需求、市场变化以及竞争者的行为开发新的服务并改进原有服务;新顾客界面主要指服务提供给顾客的新方式以及与新的顾客交流、合作的方式,通过交互作用熟悉顾客的特性;新服务传递系统主要指与新服务开发相适应的生产和传递新服务产品的组织,该维度通过合适的内部组织安排、管理和协调来确保服务创新顺利进行,并强调授权的重要性,如果不能适应新服务开发的需要,就要对组织结构和员工能力的培训方式进行改进;新技术是指服务过程中应用的新的技术成果,它虽然不是服务创新的必要维度,但可以使服务更为高效。这四个维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需要一定的协调整合,才能发挥综合作用,实现服务创新[3]。

二、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对社工服务创新的启示

任何服务创新都是以上四个服务创新维度的特定组合和优化。一项新服务的出现通常意味着新服务概念的形成,同时开发一个新的服务传递系统,也要求员工改变其工作方式以及与服务对象间的互动模式,并在必要时采取新的技术。由此可见,四维度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完成服务创新的工作。社工服务的创新亦是如此,无论是新服务理念、新服务传递系统、新顾客界面还是新技术的运用,对于社工服务创新都有可借鉴之处。因此,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不仅能够为社工服务创新提供启示,更有利于推动社工服务的职业化、专业化、本土化发展。

(一)新服务概念维度——坚守价值理念,跨界联动发展

新的服务概念就是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需求以及其他社会服务机构的情况进行改进和创新。创新的结果不一定是一个有形实物产品,或许是解决问题的新概念或方法,因此,服务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念化创新”,简言之就是提出新的服务理念。

一是创新服务理念,彰显社工价值。价值理念是社工服务的核心要素,因此,服务理念的创新对实现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尤为重要。在每一次服务开展的过程中,社工元素的注入、社工的理念和方法,是社工服务与其他服务的重要区别之一。例如,在社区服务中,义工队伍的组建和培育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社工组建义工队伍,是带着参与、增能、赋权、合作与回馈的服务理念在发展义工队伍,充分相信义工潜能,视义工为平等的合作伙伴,促进义工从个人成长到团体增能,再到义工的组织化、公益化发展,都是服务理念创新和社工价值的具体体现。

二是积极借鉴商业理念,搭建跨界融合平台。观念跨界带来创新,行业跨界带来资源。社工服务应该用公益的心态和理念做好公益,用商业的模式和手段做大公益。社工行业若要发展壮大,不能只是在社工行业内部闭门造车,还应该充分借鉴成功的商业运作理念及模式,坚持公益的理念和初心,积极推动“互联网+公益”“公益+金融”“商社联动”等跨界合作模式,充分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打造大众参与的公益服务平台,引领社工行业发展。

(二)新顾客界面维度——拓展潜在服务对象,实现互动交流

顾客界面是服务创新的第二个维度,包括服务提供给服务对象的新方式以及与服务对象间交流、合作的新方式。社工通过了解现有服务对象和潜在服务对象的特性,进一步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进而实现与服务对象的良性互动。

一是积极拓展服务对象,不断扩大潜在服务对象“朋友圈”。潜在服务对象是服务创新的焦点或方向标。在社区服务中,社工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服务策略,拓展社工服务覆盖人群。在走访、活动、小组、社区社会组织中不断挖掘潜在服务对象,同时通过服务对象“口口相传”“熟人带熟人”等方式,不断扩大潜在服务对象“朋友圈”,让更多的潜在服务对象了解社工服务、参与社工服务。

二是“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实现社工与服务对象全方位互动。传统的社工服务,社工与服务对象是面对面,如个案面谈、家访、小组活动、讲座等。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工服务应该借助互联网与服务对象保持联系,通过QQ、微信等媒体进行互动,对服务对象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服务,强化社工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导致社工不能提供线下服务时,要想继续保持与服务对象的有效沟通和互动,便可以采取网络连接、电话探访等方式开展线上服务,同时社工通过视频会议、网络打卡等方式提供线上社工服务,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保持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双向沟通、互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供專业服务,既是一种服务提供方式的创新,也是确保社工与服务对象全方位互动的策略。

(三)新服务传递系统维度——充分增能赋权,确保创新成效

在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中,与服务传递系统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如何激发社工创新意识,如何培养社工创新能力,如何做好协调工作以促进创新工作顺利实施。对于社工机构,应该明确机构创新的方向,充分为员工增能、赋权,积极进行机构组织内部的协调和沟通,确保机构服务创新顺利进行。

一是明确机构发展定位,积极营造创新氛围。社工机构应该全面客观地分析机构当下所处的环境,梳理和分析机构现有服务情况,明确机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够给社工明确的指引。并且,机构应该制定一套与服务创新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在整体层面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开发新的服务产品。

二是加强服务创新培训,提升员工创新能力。新服务传递系统维度的核心是强调现有的组织结构及现有员工能力必须适应新服务开发的需要,通过新的组织结构设计和员工能力培训,提升员工能力,促使创新顺利进行。尤其是在社工机构发展初期,更需要开展更多的能力提升培训,增强员工创新能力。

三是充分授权员工创新,提升员工组织归属感。在新服务传递系统维度中,组织对员工的授权特别重要,适度授权有助于提高创新效率。创新虽然可以人人参与、随处发生,但是,社会服务机构应该充分授权社工进行创新,对于已经创新出来的服务申请机构认定,符合要求或可推广的,机构应该给予适当的认可和鼓励,物质或精神奖励均可。

四是强化内部沟通协调,保证员工有效完成创新。新服务传递系统侧重于服务机构的内部组织安排,即在组织内部达成一致的使命、价值观的同时,也要有一致的发展方向和战略规划。通过合适的组织安排、管理和协调,确保员工有效完成新服务产品的创新。机构内部需要建立创新协调工作小组,推动各部门协同工作,明确各部门在机构服务创新中的工作职责、沟通渠道、汇报机制等,这样才不至于在创新中有部门掉链子,影响整个机构服务创新的步伐。

(四)新技术维度——善用网络工具,提高公益效率

服务技术的创新,是指在解决某个问题或满足服务需要时采用更有效的技术或方法,以实现服务成效最大化。服务创新可以在没有技术参与的情况下发生,因此技术并不是服务创新的一个必要维度,它只是一个可选维度。虽然不是必要维度,但技术仍在社工服务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多数服务都可以通过使用某些技术而变得更为高效。

一是重视使用新媒体,提升社工服务形象。加强对员工互联网思维的训练,充分运用公众传播品牌宣传技术,发展专职人员或适合的广告传播人才,提升机构传播能力。例如,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公众号、QQ等新媒体,增加社工服务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传统的服务宣传大多数是采用平面媒体宣传的形式,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服务”的宣传方式逐步发展起来,人们开始利用微博、微信等媒体进行服务的推送,以实现在服务中开展宣传,在宣传中升华服务,让社区居民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了解社区服务资讯,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提供更为便捷的途径,同时能够使服务更快、更广、更高效。

二是搭建新型筹款渠道,营造积极互助氛围。随着公益项目众筹新模式的兴起,互联网浪潮下的公益活动日趋频繁。但目前绝大多数社工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购买的形式,若要拓展资金来源,需运用互联网新工具建立机构自身的筹款体系,研发机构独立自主运作的项目,充分联动互联网第三方募捐平台,如通过与“悦动圈”、“唯爱行”、腾讯乐捐、众筹网、基金会等合作,实现项目公众小额募捐,运用互联网新技术将社会大众的点滴爱心汇集起来,为社会大众奉献爱心搭建参与桥梁和纽带,进而营造人人参与、人人热心公益的社会互助氛围。

三、结语

服务创新绝非遥不可及的东西,它不是要在现有服务的基础上发明或创造一个从未有过的东西,而是源于服务实践、又高于服务实践的服务整合过程,体现在服务设计、服务执行、服务发展、服务评估和服务改善的每一个细节中,贯穿于服务过程的始终。因此,服务创新的实质就是在现有服务的基础上做加减乘除,不断延伸、优化、精简、升华和组合。它有助于提升社工服务质量,打造社工服务品牌,升华社工服务理念,助力社工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迪德,赫尔.服务创新:对技术机会和市场需求的组织响应[M].李靖华,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0.

[2]蔺雷,吴贵生.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3):32-37.

[3]王露,周典,黄欣黎,等.基于四维度模型的互联网医院服务模式创新策略探討[J].中国医院管理,2019(10):58-60.

作者:周文坤

创新基金服务作用定位论文 篇2:

服务创新与物流O2O平台运作绩效

摘要:互联网+高效物流背景下,物流运营模式创新成为物流业降本增效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物流O2O平台可以实现物流链的去中间化,达到物流供给侧与需求侧线上线下的融合与平衡。不过,我国物流O2O平台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服务内容同质化与用户多归属现象严重,为提升平台运作绩效,必须进行服务创新。而物流O2O平台在物流服务创新及应用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新客户服务界面、新技术应用、新服务传递系统、新服务概念等方面。具体而言,就是要重视客户服务界面的特色化和差异化,特别是基于服务内容创新的界面体现;要提高技术水平,强化智慧设备在运营领域的应用,创新应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进行货运物流革新;要强化全员创新理念,注重创新传递系统建设;要重视企业内部创新意识形成,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创新氛围,提升整体创新意识,促进服务创新对运作绩效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物流O2O平台;服务创新;运作绩效;团队创新意识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应用,借助“互联网+”带来的政策和技术机遇,物流业打通信息通道,整合供应链,不断朝着信息化和平台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O2O模式的兴起以及共享经济的发展使得行业完成了从去中间化到再中间化的转变,平台在线上信息与线下资源整合匹配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把O2O模式应用到物流业务中,把传统物流对接到移动互联网平台,搭建能够提供智能车货匹配服务的交易平台,已经成为行业整合发展的新趋势。物流货运行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其多、小、散、乱、弱以及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特点,严重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2016年,强制性国家标准(GB1589—2016)《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以及《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交通运输部令2016年第62号)、无车承运人试点等货运政策的出台对物流货运行业造成了巨大影响,为货运服务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融合平衡创造了条件,物流O2O平台应运而生。卡行天下、运满满、1号货的、货车帮、物流派等物流O2O平台企业为物流货运市场带来了高效、低碳、创新的运作模式。

调查发现,国内众多物流O2O平台运作模式大同小异,大多通过移动APP进行物流供求信息收集和智能匹配,力求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实现物流货运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无缝对接,建立信用机制,为货运服务需求侧稳定货源,为货运服务供给侧提供一揽子服务。物流O2O平台在发展定位与服务内容上体现出差异化优势。比如,速派得为用户提供物流金融开放平台、物流征信开放平台、订单全程保险服务;一站网对货车司机进行会员制管理,并提供运费垫付、融资(一站融)等服务;运满满服务内容涉及金融、保险以及汽车后市场,力求构建人货车生态圈;物流派在司机管理和关怀方面独树一帜。大多数物流O2O平台采用运费在线支付方式,服务创新是抢占市场份额、提高客户忠诚度、增加利润来源的重点所在。

本研究以国内物流O2O平台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平台企业服务创新能力、团队创新意识、平臺运作绩效的研究,探索服务创新(新服务概念、新客户服务界面、新服务传递系统、新技术应用)对物流O2O平台绩效(财务绩效、客户绩效、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团队创新意识在服务创新对平台运作绩效影响中的调节作用,以期为我国物流O2O平台企业发展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物流O2O平台作为一种创新的物流服务运营模式,其服务创新能力与平台运作绩效之间关系如何;二是物流O2O平台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创新模式,其运营团队创新意识在服务创新能力与运作绩效之间的价值如何。

二、文献综述

(一)物流O2O平台运作模式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物流市场呈现出资源平台化、运力社会化的趋势,传统物流运作模式受到极大冲击,物流O2O平台逐步形成。这些平台实现了物流服务供给侧资源与需求侧资源的有效整合,同时实现了物流服务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融合与信息的互联互通,推动了物流市场去中间化的发展。[ 1 ]特别是2014年以来,受政策、资本、技术等因素影响,物流O2O平台大量涌现,融资额不断增加,资本的青睐进一步推动了平台的发展。适应物流业创新发展需要,学者们开始围绕物流O2O平台运作模式、发展战略、赢利模式等开展相关研究。物流O2O平台发展需要重视对标准化、持续赢利模式以及平台数据的挖掘和利用,创新增值服务。[ 2 ]在物流O2O平台企业市场同质化和用户多归属的情况下,平台发展需要把握好六大策略:一是基础服务+增值服务模式,形成平台核心竞争力;二是开发大型B端客户,形成长期稳定合作;三是大客户个性化、小客户标准化服务模式;四是遴选奖励优质用户,提高忠诚度;五是提供专业化地面支持,增加用户黏性;六是深度优于广度,不过分追求市场,重视平台运营成熟度。[ 3 ]从双边市场理论和平台竞争策略的角度出发,物流O2O平台应当关注物流本源和平台用户多归属问题,寻求服务和客户的差异化,进行动态博弈。[ 4 ]

以互联网、大数据、金融等为主要驱动力,物流O2O平台赢利模式日益多样化,如交易的辅助性服务、车辆监管与回程配货、在线支付业务、货物保价运输业务、团购折扣、物流广告、货代业务、大数据信息应用、供应链金融服务等。[ 5 ]

(二)物流O2O平台服务创新与绩效

创新是企业保持优势的关键,是企业获得行业超额利润的来源和手段。中小企业发展统计数据表明,创新与创业关系密切。[ 6 ]在新创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创新及其应用与绩效密切相关。新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组织服务创新对绩效有正向作用。[ 7-8 ]在服务创新与企业绩效中,服务创新活动可从服务概念、顾客界面、组织流程、技术选择等方面着手进行度量。[ 9 ]

在不同性质的企业中,服务创新的不同方面对绩效的影响有所差异,且在自变量和因变量维度方面有所不同。对服务企业而言,不同层面服务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不同,新服务开发战略的影响比IT经验和注重新服务开发流程的影响要大,而市场敏锐性的影响最小。[ 10 ]对物流O2O平台而言,模块化创新、用户体验、新服务开发是影响平台运作绩效的关键因素。[ 11 ]在物流服务创新度量方面,可采用四棱锥模型,涉及服务概念、服务界面、服务传递、技术应用等方面。[ 12 ]平台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可通过对平台运行过程中应用效果的重点考察,结合平台影响因素,从平台功能作用的实现着手进行绩效分析。[ 13 ]货运企业绩效指标主要涉及货运量、货运成本、客户满意度、客户获得率、准时送货率、货损货差率、工作效率、员工满意度、员工培训时间等。[ 14 ]

(三)物流O2O平台团队创新意识

企业家创新意识与创新氛围显著正相关,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企业创新氛围。[ 15 ]在组织中,创新氛围并不能直接影响创新绩效,但能够正向调节服务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11 ]创新意识体现创新意志力,会作用于企业持续创新活动,增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持续创新绩效。企业家创新意识体现了企业家对创新的认识和态度,能够推动企业家进行创新活动,包括创新需要与动机、创新手段、创新价值等方面。也有研究认为,经营管理者创新意识可从创新价值、人才战略、反思批判、求新求教、风险承担、贯彻落实六个维度进行测量。[ 16 ]

(四)文献启发与研究创新

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大多围绕物流O2O平台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运作模式与发展趋向等展开。国内外多数研究表明,物流O2O平台需要以移动信息技术为支撑进行资源整合;需要延伸供应链,提供货运增值服务,寻求多样化利润来源;需要通过提供精细化服务来增强客户黏性。在服务创新方面,学者们所关注的“创新”主要是新服务、新产品的产生,其研究更多集中在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方面。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将服务创新能力细化成服务概念、服务界面、服务传递、技术应用四个维度,分析各维度如何影响财务绩效、客户绩效、创新绩效及其影响程度高低,并加入团队创新意识这一调节变量。本研究创新之处在于:

1.使客户(货主和司机)成为服务创新的一部分。在为客户提供高品质服务的同时,让客户参与到平台创新服务过程中来。客户是物流O2O平台的重要主体,是平台提供物流服务的对象。在讨论服务创新对平台运作绩效的影响时增加了客户这一因素,使研究变得更加充分、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2.分析服务创新各维度如何影响绩效及其影响程度的大小。本研究聚焦物流O2O平台服务创新,区分服务创新四个维度对平台运作绩效影响的大小并据此提出建议,使管理者在平台建设与服务创新过程中把握方向,有所侧重。

三、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一)概念模型

基于文献回顾,结合物流O2O平台企业、O2O经济特点与研究重点,本研究认为,服务创新包括新服务概念、新客户服务界面、新服务传递系统、新技术应用四个维度,即理念创新、客户关系创新、服务传递创新、技术创新;物流O2O平台运作绩效包括财务绩效、客户绩效、创新绩效三个方面。以服务创新为自变量,以平台运作绩效为因变量,以团队创新意识为调节变量,构建服务创新、团队创新意识与平台运作绩效概念模型。具体参见图1。

(二)研究假设

物流O2O平台服务创新可归纳为流程和技术两个层面。物流O2O平台属于提供服务的技术型企业,它所提供的服务或推出的物流软件就是企业的产品。库珀(Cooper K E)[ 17 ]基于新服务开发战略优势,把新服务开发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专门而正式的流程决定了开发的效率和效果。罗键[ 18 ]提出,产品创新能够对外界变化作出反应,促使企业产生可持续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绩效。王喜刚[ 19 ]认为,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具有积极影响,可分为工艺流程创新和产品创新。产品创新直接影响企业绩效,并调节工艺流程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服务创新能力与平台运作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H1a:新服务概念与平台运作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H1b:新客户服务界面与平台运作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H1c:新服务传递系统与平台运作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H1d:新技术应用与平台运作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创新意识通过实际创新行为间接作用于企业绩效。换言之,创新意识在创新行为与企业绩效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张华等[ 20 ]认为,企业家创新意识对创新氛围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能够预测企业创新氛围。创新氛围并不直接影响创新绩效,但能够显著正向调节服务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2:长期来看,团队创新意识在服务创新能力与平台运作绩效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

H2a:长期来看,团队创新意识在服务创新能力与财务绩效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

H2b:长期来看,团队创新意识在服务创新能力与客户绩效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

H2c:长期来看,团队创新意识在服务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

四、量表设计

(一)服务创新能力测度

物流O2O平台服务创新自变量包括新服务概念、新客户服务界面、新服务传递系统、新技术应用。新服务概念要求物流O2O平台对行业中已有的服务和新服务以及物流服务或物流软件的创新性都有足夠的认识和把握,从服务提供能力、客户需求挖掘、专业化指导、系统解决方案等四个方面着手开展服务创新活动;新客户服务界面要求企业以客户为导向,注重交流与合作方式,收集市场信息,细化客户需求,构建新型服务界面,让更多的货主和司机参与到服务过程中来;新服务传递系统侧重企业内部环境,加强员工培训,调整组织结构,通过训练有素的服务人员将创新产品及时呈现给客户,专业而熟练地为客户提供高品质服务;新技术应用为服务概念创新提供技术支撑,推动服务创新进程。与传统物流服务相比,物流O2O平台建设更加依赖信息技术,这要求企业在服务创新过程中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开发。

物流O2O平台服务创新能力量表的设计参考了曼纳(Menor L J)等[ 21 ]对企业服务创新(NSD)能力的测量方法。基于以往有关理念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研究,增加平台对竞争对手和市场的认识、平台与客户的关系、内部组织安排、工作流程等几项内容。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测量,即“很不同意”为1,“不同意”为2,“一般”为3,“同意”为4,“非常同意”为5。具体量表参见表1。

(二)平台运作绩效测度

财务绩效利用相关财务指标测量,如赢利能力、投资回报率等。客户绩效包括物流O2O平台市场占有率、客户获得与维持等。创新绩效侧重平台新服务开发项目成功率、客户需求满足程度、新服务技术含量等。考虑到创新效益的滞后性,在对平台绩效进行测量时,通常会将时间限定在一定范围内。部分学者基于财务绩效和战略绩效测量服务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基于平衡记分卡的绩效评价体系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发展四个角度入手测量企业绩效。考虑到客户(货主和司机)在物流O2O平台运营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服务创新的研究重点,本研究在保留财务绩效的基础上,将客户获得与维持纳入绩效评价体系,在平衡记分卡基础上加入创新绩效,使平台绩效的测量更具有针对性和完整性。也就是说,因变量平台运作绩效包括财务绩效、客户绩效、创新绩效。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测量,即“很低”为1,“较低”为2,“一般”为3,“较高”为4,“高”为5。具体量表参见表2。

(三)团队创新意识测度

把调节变量团队创新意识作为一维变量处理。在研究服务创新与平台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中加入调节变量,使模型更加完整,使研究更加深入。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物流O2O平台企业应用情况,参考专家意见和文献资料进行修正,有效提高问卷效度。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测量,即“很不同意”为1,“不同意”为2,“一般”为3,“同意”为4,“非常同意”为5。具体量表参见表3。

五、实证分析

(一)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物流O2O平台企业的工作人员,包括技术人员和非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非管理人员。问卷调研方式包括通过邮件向企业发送问卷、通过微信分享问卷链接、到实地调研现场填答问卷等,其中通过微信分享问卷链接和现场发放问卷方式效果较好。问卷星网上回收问卷63份,邮件回复问卷24份,实地调研填答问卷20份,回收16份,共获得问卷103份,其中有效问卷95份。

(二)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研究利用95份问卷数据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团队创新意识题项中的C2、C4、C6、C8、C10、C13、C14因子负载值低于0.5,因此删除这七个题项。删除上述题项后的结果参见表4。变量各维度的KMO值均在0.7以上,且巴特利特(Bartlett)检验的p值均小于0.05,说明问卷结构效度较好。其中,平台服务创新能力四个子变量的整体信度(即克隆巴哈α系数)均在0.8以上,说明其可靠性较高,且各测量题项的因子负载均在0.7~0.9之间,说明其收敛效度较为明显;平台运作绩效三个子变量的整体信度均在0.8以上,说明可靠性高,且各测量题项的因子负载均在0.8~0.9之间,说明其收敛效度明显;团队创新意识作为一维变量处理,其信度为0.743,可靠性较高,且各测量题项的因子负载均在0.5~0.7之间,收敛效度处于可接受范围。

(三)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1.服务创新能力对于平台运作绩效的主效应检验

(1)服务创新能力四个变量与财务绩效的回归结果。由表5可以看到,调整后的R2=0.829,整体拟合度高。新服务概念的β=0.208,t=2.159,p= 0.033<0.05;新客户服务界面的β=0.335,t=3.480,p=0.001<0.05;新服务传递系统的β=0.254,t= 2.569,p=0.012<0.05;新技术应用的β=0.173,t= 5.828,p=0.000<0.05。上述四个变量均对平台财务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由各变量回归系数可知,新客户服务界面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最大,新服务传递系统和新服务概念的影响次之,新技术应用的影响最小。

物流O2O平台主要为客户提供车货匹配服务,平台构建、服务创新的关键是抓住客户的痛点进行服务定制。客户需求和相关意见是服务创新过程中的宝贵资源,与客户之间的新模式和服务方式是服务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货主和司机的体验及建议对平台服务改善与物流创新贡献巨大,其忠诚度也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平台运行。因此,新客户服务界面对平台财务绩效具有较大影响。

目前,物流O2O平台主要依靠研发APP和物流软件为客户提供服务。在物流软件方面,有关定位、交通状况、货源车源信息收集、智能匹配、线上支付、信息分享等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技术投入暂未获得大的回报,新技术应用对平台财务绩效的影响最小。

(2)服務创新能力四个变量与客户绩效的回归结果。由表6可以看到,调整后的R2为0.735,整体拟合情况较好。新服务概念的β=0.043,t=3.362,p=0.003<0.05;新客户服务界面的β=0.333,t= 2.782,p=0.007<0.05;新服务传递系统的β=0.183,t=1.482,p=0.014<0.05;新技术应用的β=0.352,t= 2.990,p=0.004<0.05。四个变量均对客户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新技术应用对客户绩效的影响最大,新客户服务界面和新服务传递系统的影响次之,新服务概念的影响最小。

客户绩效主要从新客户获得、老客户维持等方面入手进行测量。因此,提高客户绩效、掌握客户信息和需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以及增强客户黏性成为要点。如何快速获取、存储、分析客户信息,进而积极进行响应和反馈涉及信息技术应用问题。新的技术意味着能够比竞争对手更早地获得客户资料,抢占先机,更快地推送货源/车源信息,增加订单交易量;意味着能够在售后服务方面及时响应和处理客户投诉,修复软件缺陷,提高客户满意度。而新服务概念更多影响新型服务项目开发和物流软件研发的初期阶段,对客户绩效的直接影响较小。

(3)服务创新能力四个变量与创新绩效的回归结果。由表7可以看到,调整后的R2为0.716,整体拟合情况较好。新服务概念的β=0.134,t=1.082,p=0.000<0.05;新客户服务界面的β=0.385,t= 3.109,p=0.003<0.05;新服务传递系统的β=0.164,t=1.286,p=0.028<0.05;新技术应用的β=0.219,t= 1.796,p=0.046<0.05。四个变量均对平台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新客户服务界面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大,新技术应用和新服务传递系统的影响次之,新服务概念的影响最小。

新服务概念处于物流服务创新进程的初始阶段,而创新绩效取决于新物流服务项目开发成功后的效益,加之服务创新所带来的收益具有延迟性,弱化了新服务概念对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创新绩效的好坏主要与一段时间内物流服务创新项目的成功率、新型物流服务或软件满足客户需求的程度以及新型服务或物流O2O平台的科技含量有关。一项新的服务或者一款新的貨运软件要成功上市,除技术因素之外,还与其是否有市场、是否能够满足客户需求有关。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客户的建议,细化客户的需求,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只有如此才能有效推动物流O2O平台服务创新。

据此,H1、H1a、H1b、H1c、H1d通过验证。

2.团队创新意识调节效应检验

以财务绩效、客户绩效、创新绩效作为因变量,以服务创新能力、团队创新意识以及二者的交互项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参见表8。由表8可知,服务创新能力对物流O2O平台财务绩效具有显著影响(β=0.893,t=18.070,p=0.000<0.05),团队创新意识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不够显著(β=0.033,t=0.709,p=0.480>0.05),服务创新能力与团队创新意识的交互项对财务绩效是具有显著影响的(β=0.626,t=6.491,p=0.025<0.05),且拟合程度高(调整后的R2=0.831)。团队创新意识与服务创新能力之间具有显著正向交互效应,表明团队创新意识在服务创新能力对平台财务绩效的影响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H2a通过验证。

由表8可知,服务创新能力对物流O2O平台客户绩效具有显著影响(β=0.797,t=12.970,p= 0.000<0.05),团队创新意识对客户绩效的影响不显著(β=0.013,t=1.129,p=0.127>0.05),服务创新能力与团队创新意识的交互项对客户绩效的影响显著(β=0.125,t=7.889,p=0.032<0.05),拟合情况较好(调整后的R2=0.739)。团队创新意识在服务创新能力对客户绩效的正向影响中起正向调节作用,H2b通过验证。

由表8可知,服务创新能力对物流O2O平台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影响(β=0.852,t=13.281,p= 0.000<0.05),团队创新意识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显著(β=0.051,t=0.841,p=0.403>0.05),服务创新能力与团队创新意识的交互项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显著(β=0.017,t=9.246,p=0.008<0.05),拟合情况较好(调整后的R2=0.716)。团队创新意识与服务创新能力之间具有显著正向交互效应,即团队创新意识在服务创新能力对客户绩效的影响中发挥显著正向调节作用,H2c通过验证。

据此,H2、H2a、H2b、H2c通过验证。

六、结论与建议

为提升平台运行绩效,物流O2O平台在进行物流服务创新与应用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新客户服务界面、新技术应用、新服务传递系统、新服务概念等方面的策略研究。

第一,新客户的体验和意见能够让物流服务创新更具有针对性,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和市场的需求,从源头着手提高客户忠诚度,增加物流 O2O平台客户容量。目前,物流O2O平台客户服务界面大同小异,特色化、差异化不足,不利于吸引客户并使之保持忠诚,因此需要加强客户服务界面特色化差异化研究和应用,特别是基于服务内容创新的界面体现。

第二,作为互联网+现代物流创新应用的企业,物流O2O平台运营需要从线下向线上与线下转变,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需要强化技术和智慧设备在运营领域的应用。因此,在互联网+物流的大环境下,物流O2O平台要创新应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进行货运物流革新,使物流O2O平台运作更加有效。

第三,物流O2O平台的发展需要强化全员创新理念,重视创新传递系统建设。物流O2O平台有很大一部分由传统物流转化升级而来,且部分工作人员之前从事传统物流,需要强化创新发展理念,洞悉市场变化,注重信息与数据收集,分析信息与数据背后所隐藏的物流O2O平台发展动向。此外,平台还要重视创新传递渠道建设,借助人脉网络、社区网络、媒体网络等手段进行创新信息传递,使更多用户知晓。

第四,团队创新意识对平台绩效并无显著直接影响,但团队创新意识在服务创新对平台绩效的影响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因此,在日常物流服务提供过程中,物流O2O平台要重视企业内部创新意识的形成,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创新氛围,提升整体创新意识,有效促进服务创新对平台绩效的积极影响。管理者需要与下属加强沟通,听取员工新思维新想法,给予员工一定的自主权,支持创新行为,共同承担服务创新带来的风险,对重大创新进行激励,加强培训学习等,全面提升整个团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陆成云,高笑天.公路货运平台的建设及运行[J].综合运输,2014(12):34-36.

[2]周金华,纪汉霖.我国公路货运行业的平台化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6(4):155-157.

[3]孙玉辉.用户多属下同城货运物流平台竞争策略研究[J].物流科技,2016(7):85-87.

[4]滕玉,张晨琛.双边市场理论视角下公路同城货运平台竞争建议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6(9):26-27.

[5]张子健,陈全朋.基于货运交易的物流平台赢利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15(15):6-9.

[7]ROBSON P J,HAUGH H M,et al.Entrepreneurship and in? novation in Ghana:enterprising Africa[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9,32(3):331-350.

[8]MAKANYEZA C,DZVUKE G.The influence of innov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 Zim? babwe[J].Journal of african business,2015,16(1-2):198-214.

[9]SAMPSON C R.R & D alliances and firm performance: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diversity and alliance organization on innov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0(2):364-386.

[10]姜铸,李宁.服务创新、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科研管理,2015(5):29-37.

[11]陈国平,张鑫.服务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组织创新氛围的调节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6):26-32.

[12]沈玉燕.模块化特征、知识转移与平臺组织绩效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5.

[13]翟运开,倪燕翎,杜娟.物流服务创新模式:“四棱锥”模型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6(21):17-19.

[14]褚明.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运行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4.

[15]郑秧军.第三方物流企业货运环节绩效评估及指标体系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9.

[16]刘小静.经营管理者创新意识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17]COOPER R G,KLEINSCHMIDT E J.New products:what separates winners from loser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 tion management,1987,4(3):169-184.

[18]罗键.组织创新研究:条件与方法[J].中国软科学,2011(S1):225-231.

[19]王喜刚.组织创新、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6(2):107-115.

[20]张华,张庆林.企业家创新意识与企业创新潜力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4):87-92.

[21]MENOR L J,ROTH A V.New service development compe? tence in retail banking:construct development and mea? surement validation[J].Operations management,2007(25):825-846.

Service Innovation and the Operation Performance of Logistic O2O Platform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eam Innovational Consciousness

GENG Yong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ijing100081,China)

Key words:logistics O2O platform;service innovation;operation performance;team innovational consciousness

收稿日期:2018-01-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循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绿色供应链动态反馈协调机制研究”(71774182)

作者简介:耿勇(1976—),男,安徽省定远县人,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作者:耿勇

创新基金服务作用定位论文 篇3:

基于结构视角的国家高新区政策创新路径研究

摘要:文章从结构的视角对我国高新区政策进行了分析,提出当前国家高新区政策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对我国高新区未来发展方向、特征、需求进行了分析,提出高新区发展及其对政策需求的趋势。对政策结构性问题和发展新需求进行对比分析,从供给侧的角度研究如何使政策创新过程服务于结构调整,并提出未来我国高新区政策创新方向和路径,为高新区政策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新区;结构视角;政策创新

一、 引言

我國高新区自出现以来,经过多个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发展理念、建设模式和区域布局,为国家发展注入了创新的活力。从总体上看,30年以来,在推动经济增长中、在激发区域创新活力中、在探索新机制新模式的过程中,高新区都发挥着“排头兵”的作用,在全国各地支撑起了创新经济的“阵地”,为国家分担了经济下行的压力,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勇立潮头。

“十二五”期间,146家国家级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25万亿元,年均增长17.4%,净利润1.6万亿元。培育和引领了以下一代互联网、集成电路、新能源、纳米材料为代表的新型产业。打造了人才、创新资源的集聚区,培养了多层次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探索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建设出科技新城和“双创”城镇,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新模式和新方案。有20多家国家高新区生产总值占所在城市比重超过30%,在相关区域内实现了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高新区走在经济发展的前列,却又能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关联,早已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理论界和对于高新区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效果评价、政策变迁路径、国外政策借鉴、政策体系梳理等方面。对于高新区政策的结构性问题和新的发展需求研究相对较少,相关研究成果对于高新区一线的指导借鉴效果相对不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到“十三五”末,国家高新区数量要达到240家左右。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对理论研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从最新实践经验出发,进一步丰富政策创新的理论研究,为高新区政策研究领域提供新的素材,为政策制定提供更多的参考。

二、 我国高新区政策创新过程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1. 企业需求与政策供给的结构性矛盾。高新技术企业对于政策的需求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区域的企业需求有较大差异,虽然总体上集中在融资、信息资源、市场开拓、场地、中介服务、人才等方面,但需求结构又有所不同,且随市场环境变化的很快,因此高新区政策创新有着很强的专业性、科学性。从供给角度看,主要依靠中央和相关部委出台的系列政策,从全局、宏观上进行顶层设计,并从投融资体系建设、高新企业认定、中介服务、平台建设、体制改革、人才发展等方面发力,推动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支持国家高新区的发展。从国家层面的政策来看,已经形成了多种类、多层次、特色鲜明、结构完善的政策体系,但是要因地制宜的发挥好中央政策的效能,还需要体系化的配套政策。目前一些高新区经常通过简单的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方式来贯彻中央的政策,或者从先进高新区照搬复制经验,使得政策供给和当地企业需求存在不匹配的问题。一方面,高新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政策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许多政策又和企业需求脱节,导致“有策无用”。从总量上看各地出台的政策已经很多,但发挥较大作用的却相对较少,一些政策难以落地。面向整个产业链和创新链,并且能够精准覆盖到不同发展阶段的政策体系尚未形成,许多高新区的现有政策结构与其发展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距。

2. 政策结构同质性过强制约竞争优势发挥。高新区政策的目标,是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充分聚焦所处区域的优势资源,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进而培育出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因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高新区发展的“内生变量”,与高新区的区位优势、产业结构、增长动力等紧密关联。通过对其他地区成熟的政策进行简单的照搬,而不结合本地特色加以改良,再好的政策也可能出现“水土不服”。例如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的一些先行先试政策,是基于对所处区域资源条件和优势产业的分析,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放大优势为目标而制定的,忽视政策与功能定位的关系,就难以发挥政策效能,同时也可能产生同质化的问题。目前一些高新区在平台建设、发展动力、功能定位等方面存在趋同现象,而政策同质性又加剧这一问题,导致资源错配,本地优势未能充分发挥。高新区往往是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窗口”,区域发展、城镇建设要有本地特色,而高新区正承担着推动经济发展特色化的职责。政策的原创性并不一定是指要从无到有的创新,而是突出与所处区域资源优势、功能定位的匹配性,从而发挥出政策在推动高新区实现特色化发展、增强综合竞争力的作用。

3. 政策门槛较高形成的供求不匹配。一些政策由于前置条件过于苛刻,形成了较高的门槛,限制了政策落地的效果。近年来,中央出台的文件中多次提出政策的普惠性原则,从全国推广的先行先试政策来看,普遍具有普惠性强的特点。普惠性政策的实施目标是通过降低政策门槛,调整以往通过制造“政策洼地”的做法,提升政策覆盖面,形成全局性的政策红利。推广普惠性政策不仅仅是经济效率的问题,更体现着对公平正义和市场规律尊重。目前一些普惠性政策的制定目标是降低门槛,但是在政策落地效果上却依然门槛较高,出现了“政策门槛低,适用门槛高”的情况。例如一些股权激励政策由于其前置条件的筛选,使得满足该政策条件的企业大都是发展速度较快的优质企业,对该政策所形成的激励需求不大,与此同时,许多小微企业或处于发展稳定期的企业,迫切需要通过该政策来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但是却难以满足前置条件。最后出现了适用政策的是不需要政策的,需要政策的往往被“拦在门外”的现象,形成政策适用范围的结构性矛盾。

4. 协同能力不足制约政策落地效果。政策协同能力是影响政策落地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政策协同面临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策与配套政策的结构性问题。好的政策如果缺乏好的配套政策,其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例如股权和分红激励的配套政策如果不完善,就会使采取技术入股形式成立的公司出现“未收先税”的负担;政策过多容易增加执行难度,使企业“卡死”在政策门口,甚至出现政策“打架”的情况。二是区域内的政策实施对象的结构性问题。一些试点政策是面向某一类实施对象,但由于不同单位所属性质不同,有的是中央在地方的单位,有的是地方单位,导致不能享受同等的政策待遇,出现了“同区不同策”的问题。三是部门之间协同效率的结构性问题。随着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许多高新区政策的实施效果正显著提升。但是许多新政策的执行往往涉及多个部门,不同部门之间由于管理机制方面缺乏有效衔接,使政策执行面临“磕磕绊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政策效率。

三、 供给侧结构视角下高新区发展的新特征

1. 聚焦本地特色的发展路径。目前一些高新区已经出现同质化的问题,并开始进行科学的调整,探索与当地特色紧密联系的发展方向。强大的竞争优势,往往需要在独特性塑造方面下功夫,需要把当地的文化特色与发展战略进行有机融合,形成并放大核心竞争力。发挥好当地的比较优势,对于形成产业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比如一个地方文化产业并不发达,那么直接借鉴文化发达地区的政策或经验,并以此为依据将文化产业作为重点扶持方向,效果可能就不理想。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全国各地在制定发展规划中越来越重视聚焦重点领域,发挥主要优势,打造主导产业,开始从产业发展的“大而全”向“专而强”转变。未来的高新区将在培育、引导、壮大地方特色产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所处区域发展提供“量身定做”的方案,在服务国家战略布局的同时,与本地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发挥出联动的机制优势、结构优势。因此,未来高新区政策需要能适应这一发展方向,形成与高新区主导产业、地方支柱产业的三方联动。

2. 聚焦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园区,实现高新区产城融合协调发展。近年来,理论界已经对高新区如何与城镇化建设协同推进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园区如何带动城镇建设、如何建设科技新城等方面。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践中,也有了许多成果。例如以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天津等为代表的“一区多园”型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为大城市如何通过高新区建设实现城市功能升级提供了经验。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代表的城镇集群式的高新区建设,也逐渐形成了区域型产城融合发展方式。中国的高新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不同,发达国家是在完成城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发展高新区,是目标单一的产业园区。而我国则是在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背景下建设高新区,高新区承担着支撑城镇化的职能,同时也需要通过城镇化建设扩大内需,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休闲、居住、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实现协同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创新型创业。高新区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科技城镇,通过“蛙跳”式的发展,高新区在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打造“飞地”,推动产业聚集,形成增长极,为高水平的城镇建设提供了产业、人才、资本基础。在产城融合发展方式下成长起来的高新区,其生命力和竞争力较高,推动形成的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城镇建设又为高新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了支持,两者协同推进,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3. 从扶持型向功能型的结构性转变。高新区发展模式的变迁是与经济转型升级相伴的过程。早期的高新区主要通过提供资本、土地要素、优惠政策实现企业聚集。之后逐步发展到以孵化器为重点的平台建设,逐漸形成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到现阶段,一些发达高新区在发展理念、功能定位上已经有了新突破,形成以创新制度供给、构建创新体系、培育创新文化为中心任务,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相互融合为目标,以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战略使命的综合型创新创业生态支撑系统。未来的高新区将围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所带来的变化进行功能性调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伴随着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同步优化,创新主体对高新区所提供的服务需求产生结构性变化。高新区需要围绕新需求,以功能创新为目标推动服务能力的结构性调整,形成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创新服务体系,成为创新生态的提供者。

4. 适应于全球市场竞争的服务能力。在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时代,高新区正承担起服务本地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版图的任务。通过与全球高端资源的对接,为园区企业拓展发展空间,让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通过建立起国际化的技术转移体系,引进以人才为中心的全球创新创业资源,放大新动能,扩大经济增长点。通过国际化平台建设,使优质的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得到全方位的支持,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内打破企业发展的边界。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双自联动”模式,已经呈现出创新与开放相互融合的特征,在我国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过程中,高新区的功能必然面临新的拓展需求,要统筹好对接国际、协同区域、带动当地的关系,实现开放式创新。目前国内许多高新区的创新创业主体,在项目选择及转化、风险评估、法律支持等专业化服务方面有着越来越多的需求。可以预见到,在全球贸易中,企业将面临投融资、法律咨询、外汇政策咨询等国际商务服务的需求,高新区需要围绕这一新需求优化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营商环境。

四、 优化高新区政策创新路径的建议

1.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园区政策创新能力。根据创新经济发展的新需要,我国高新区政策需要实现优化结构、拓展功能、效果提升等目标任务。因此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加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区等先行先试区域的建设。围绕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以政策创新体系为载体,打通区域政策壁垒,建立跨区域、跨领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国家高新区政策协同创新指导委员会等机构,统筹加强全国高新区政策创新的指导、推广、宣传和支持,加强高新区之间、高新区和相关部委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发挥出地方自主创新的积极性,重视政策实施对象的意见建议,构建“自下而上”的政策创新机制。突出各级政府对创新政策的服务性、强化高新园区对创新政策的主导性,使国家高新区可以在上级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的进行特色化政策创新,使政策创新更“接地气”。

2. 围绕战略任务布局政策创新体系。高新区的发展要坚持服务于国家战略并善于借势,在重大战略中寻找发展机会。高新区要进一步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将区域创新资源汇聚到重大发展战略任务当中,并在服务大局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这个过程对政策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新一轮的创新链、产业链协同部署中,产业结构、人才结构将面临快速调整,政策创新需要形成与之相匹配的结构调整。要根据高新区的功能定位,建立动态的政策联动创新机制,更好的发挥自主创新的优势,将政策先行先试的优势转化为综合性的功能优势和发展优势,以政策创新个性化推动产业优势独特化,链接全球创新机遇、集聚区域创新资源、形成辐射带动能力,推动高新区政策升级为“政策高新区”。

3. 建立健全容错机制,支持创新探索。在实践中,政策创新往往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要建立全方位、操作性强的容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围绕高新区改革主要方向、重点任务建立创新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政策创新岗位试点制度,对从事政策创新的主要推动者,对其考核应更加科学、精细,在出现创新失误的情况下,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分析,评估结果交由上一级的组织部门等机构审定,以“三个区别开来”为标准,为创新提供制度保障。拓宽高新区干部考核标准,提高政策创新的权重。通过建立国家高新区政策协同创新指导委员会等机构,对推动政策创新的成果进行宣传和鼓励,形成创新奖励机制。对创新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进行指导和帮助。相关部门围绕高新区的工作特点,制定落实新型政商关系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探索第三方组织在推动政策落实中的机制,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一体的治理体系。

4. 立足全球視野,推动形成高新区梯队。国家高新区发展水平和功能定位分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创新型特色园区三种类型,分别承担着相近而又各有侧重的战略任务。要针对三种类型高新区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推动政策创新,使政策结构与园区的任务结构相匹配。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政策要聚焦原始创新、制度创新和开放创新,突出国际化和国家战略导向,更好的增强高新区的全球竞争力。创新型科技园区的政策要以优化创新生态为目标,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创新型特色园区的政策可以服务优势产业,优先打造知名品牌。三类政策要能相互衔接,建立战略上同步、战术上各有侧重的政策体系,支撑高新区梯队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科技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

[2] 王芳.我国高新区政策变迁历程及发展趋势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6).

[3] 汪涛,李祎,汪樟.发国家高新区政策的历史演进及协调状况研究[J].科研管理,2011,(6).

[4] 白雪洁,李栋,闫文凯.深圳高新区的发展经验与启示[J].现代管理科学,2014,(7).

[5] 罗涛.国家高新区政策的三次变迁[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3,(7).

[6] 王缉慈,陈平,马铭波.从创新集群的视角略论中国科技园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7] 姜彩楼,徐康宁.区位条件、中央政策与高新区绩效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9,(5).

[8] 刘会武,王树海.国家高新区政策评价与发展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5).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园区资源循环网络演化模型与系统研发”(项目号:KM201711232016)。

作者简介:柯水发(1977-),男,汉族,福建省安溪县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林业经济与政策;黎晓奇(1986-),男,汉族,北京市人,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国家创新战略、高新区政策、经济评价;齐林(1987-),男,汉族,河北省保定市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中国农业大学工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园区经济、循环经济、系统工程。

收稿日期:2017-09-21。

作者:黎晓奇 柯水发 齐林

上一篇:实验教学模式临床医学论文下一篇: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分析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