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2022-04-21

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篇1:

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特色研究

摘 要: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直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本文以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背景,采用工学结合的2+1模式,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与管理、过程控制与学生评价、教师队伍建设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开发课程体系;将CCNA认证体系完全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达到双证培养。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特色;CCNA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而在培养模式的论述过程中,自然得出该专业的办学特色。

1 专业设置

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信息技术正逐步应用于我国国民经济及社会的各个领域,未来的网络行业将成为中国的“金领行业”。目前我国从事网络服务的仅有5万人左右。而我国每年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不超过6万人,能从事基层网络服务的技能型人才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总体来说人才需求缺口很大。(1)该专业的设置符合北京市及周边地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需要。(2)能够根据人才市场进行专业设置并调整专业方向、优化专业结构。(3)该专业有基本的办学条件,并逐步提高。

2 人才培养方案

2011年底,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2方面的重新制定。一个方面是如何保证学生就业,一方面是学生自身问题。

2.1 学生自身问题。“喜爱实践、厌烦理论、底子薄弱、自主力差”是对当前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特点的真实写照。

(1)底子薄弱。(2)自主力差。(3)喜爱实践,厌烦理论。

通过对学生特点的剖析,数学、英语底子薄弱是高职高专阶段无法根治的问题,也不应致力于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而是需要从激发专业兴趣的角度来解决。激发专业兴趣的关键又在于把握学生喜好,因而始终贯彻实践技能的培养才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

2.2 学生就业。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它不同于本科和中职。本科及本科以上培养的主要是有全面学科基础的研究及开发型人才,中职培养的主要是施工队的“工人”,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 教学改革与管理

3.1 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开发课程体系。在企业专家直接参与下,淡化专业知识体系,面向相应的职业岗位群,以学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等作为标准,采用准课相的形式,进行了课程设置与内容的合理整合设计,开发满足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为主要目标,以网络的组建、管理和应用为核心,开发出平台+岗位的系列课程链。

3.2 面向工作过程,将CCNA认证体系完全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达到双证培养。我院于2008年成立思科网络技术学院,并建有CISCO网络实训室,但并没有将思科网院的功能发挥好,这次我们进行了重大调整。思科网络培训融入教学当中意义十分重大,首先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不断学习的平台,将最前沿的网络技术和先进的E-Learning的教学模式传播出来,并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使教师素质能够满足高职计算机专业发展的需要。其次,高职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双证书”人才,尤其是注重一线岗位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利用思科网络学院提供的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依靠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进行安排时间,使学生通过期末考试和折扣号考试后,可以以非常优惠的价格考取CCNA证书或思科网络学院毕业证书,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基础上实现“双证书”教学的目的,帮助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占得先机。

3.3 缩短人才培养周期,细分方向,采用工学结合的2+1模式。采用工学结合的2+1模式,需要经过四步进行。首先,通过调研确定网络就业岗位群,其次,进行相应模块的行动领域分析;再次,根据行动领域确定相应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最后,创建具体的学习情境——教学项目。在“产业+企业+专业”专业建设模式指导下,“依托行业、对接产业、服务就业”的开放性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模式遵循“工作过程导向、项目任务载体、职业能力培养主线”。

第3年主要完成就业工作,主要工作包括顶岗实习、专业综合实践等。在实践中切实培养学生的各种操作技能和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使其在实践中学习、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并形成在岗位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过程控制与学生评价

该专业目前自有教师数量为2人,均为副教授职称,其它任课教师均为兼职教师。根据专业发展和学院的要求,自有教师数量是不够的。同时缺乏专业实验员。需要引入专职教师2-3人,并配备实验员。系内CISCO实训室能够满足基本教学需要,但是设备已经老化,该实训室是2008年建设的,建设之初就是利用旧的电脑和旧的交换机、旧的路由器搭建起来的,经过4年的使用,已经很难满足所有课程要求。根据专业建设需要,需要建设两个实训室,一个是综合布线实训室,一个信息安全实训室及配套软件。

计算机信息工程系教研室负责对任课教师进行过程监控,系领导定期抽查并进行监督,应该说在这方面的监控是不够的。每个学期的期中教学检查时,由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每学期末,由系领导对任课教师的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学生也通过网络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从这些年的评价来看,总体良好,学生对任课教师满意。当然,对于极少数不满意的系里给予辞退,再聘新的老师。

通过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思想品德、基础理论、职业技能、毕业考核,规范了学生的学习和确立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构成了网络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学生评价保障体系。

5 教师队伍建设

5.1 着力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教师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为此,第一需要引入专职教师,充实专职教师队伍数量,第二对已有教师要送出去,加强培养,尤其是要送到一线企业,以此来强化专职教师的项目经验,做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5.2 应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职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需要。目前从企业聘请的教师还远远不够,主要原因是课酬低,企业教师不愿意来上课,这个问题需要学院统筹解决。

5.3 淡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教师的一专多能。教师队伍在数量上逐步满足的同时,要严格标准和要求,逐步提高质量以满足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确保教师质量整体提高。

6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仍在快速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变革,这就意味着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继续研究和探索,让课程设置紧密贴近企业岗位需求,让课程设置紧密贴近职业认证需求,让课程设置紧密贴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紧跟时代的发展变化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鹏,段安元.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中工学结合研究[J].科技信息,2011:67-70.

[2]刘瑞军,曲芳,赵丹.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内涵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2:23-25.

作者简介:刘佰明(1978-),男,黑龙江拜泉人,讲师,硕士,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与数据挖掘;李源(1980.2-),女,辽宁省人,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危薇(1987.5-),女,重庆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系,北京 102206

作者:刘佰明 李源 危薇

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篇2: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网络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摘要:在新工科背景下,国家对网络工程技术性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网络工程专业建设及其人才需求内涵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本文对传统网络工程专业升级调整,合理规划教学目标,重构教学课程体系,提高教师队伍能力层次,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企联合实践教学、实施教学方法和质量监管的改革,从以上方面研究符合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具有跨学科、多技术领域的复合型结构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建设方案。

关键词:新工科;网络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

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新经济领域的迅猛发展,许多国家如美、德提出“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战略规划布局。为了能够引领本次新的技术革命,我国也适时提出自己的战略。但国内人工智能人才的供需存在大量缺口,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从业人才严重不足。面对如此背景,国家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在新经济、新起点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新工科”的概念,对应的是新兴产业,对于高校首先是指对新兴产业增加相应的工科专业,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大数据科学等专业的开设,其次也包括对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在此次新经济建设的浪潮中,网络行业正在淘汰一批传统的网络工程师,中端网络工程师大部分被智能化自动化和云淘汰,高端的网络工程师更不可或缺。面对此种情况,国家对网络工程技术性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网络工程专业建设及其人才需求内涵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对传统网络工程专业的改造升级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长春科技学院作为地方民办应用型院校,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优势,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创新需求。网络工程专业是学校“十二五”首批特色示范专业,属于工学计算机类,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主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为交叉学科,形成了“宽基础、重应用、强能力、个性发展”的培养模式,目前本专业突出网络设计规划和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了顺应新工科建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不强、学科知识交叉不足的弱点,当下正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构网络工程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合理规划教学目标,提高教师队伍能力层次,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手段和质量监管的改革,培养符合新工科建设具有跨学科、多技术领域的复合型交叉知识结构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本课题以长春科技学院网络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为切入点,探索在新工科形势下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机制新途径。本课题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确定培养方向,梳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符合新工科下多方位学科发展的知识体系

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各行业”深度融合创新,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1],网络的功能、内涵、外延、作用与技术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2],网络终端设备和通信节点多种多样,网络数据急剧增长,网络安全日益复杂。因此要借助交叉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法,重新从顶层设计梳理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从网络协议到安全分析、从路由交换到云计算、从传统数据中心架构到软件定义数据中心模型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空间知识体系。网络工程专业遵从工程教育理念,以培养网络技术应用人才为目标,由于毕业生以从事网络架构师、网络运维工程师、网络应用工程师为主要职业,按照要求,建立理论、实践和自主研学[3]、网络助学、产教结合“多位一体教学模式”,设置与之匹配的课程体系(表1),体现了网络工程专业的多学科综合和工程实践训练内容丰富的特点,使学生能够适应新经济下人才的需求。

2 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创新人才

网络工程专业以夯实理论基础与强化动手操作并重,突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以实践引领教学,遵循需求驱动、基础厚实、强化实践的原则,教学中引进企业工程项目实际案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专业设置了包含“实验课、课程设计、职业认证考试、专业技能大赛、专业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在内的课内外兼修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构成从实验课课程知识点验证设计、单课程设计知识实践、实训课面向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群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多元化综合应用的實践教学体系。调整后的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图1)分四大方向:Web开发实践体系、网络工程实践体系、网络运维实践体系[4]、信息安全实践体系,实现“以项目实施为中心、团队分工合作、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为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融会贯通,引进蓝桥杯软件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H3C杯网络工程项目,网络安全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从竞赛中培养学生新工科网络工程的能力,使理论内容和职业技能对接,构建层级递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学习目标[5],使教学过程与工程实施对接,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赛、以赛促教”提高创新教学成果的目的。为了满足网络工程行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弥补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经验的缺欠,通过“华三网络工程师”认证考试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技能培养,使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以校企合作多种模式为平台,与企业签订了长期联合培养协议,联合创建校企实训基地,实现“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随着企业从外围到内涵的深入合作过程中,校企合作已涉及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实验实训室建设、毕业实习等各项工作[6]。

3 改革教学方法,建设优质课程资源,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打造一流专业课程

“互联网+智慧教学”这种新生态对教育教学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线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课堂时间、空间、地点束缚,为师生提供了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和及时互动的沟通渠道,满足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总结疫情期间在线教学情况得知,由于线上学习受网络状况限制、学生自律能力不同、缺乏教师指导、缺乏学习氛围、学习环境易受影响等诸多因素,多数学生对完全线上教学的认同感较低。传统的线下现场教学仍然是教学的主要方式。由于线上教学具有快节奏、学习时间碎片化、多媒介、地点灵活性、可回溯的特点,在线教学可作为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专题讨论、大数据学情分析的辅助教学手段。网络工程专业以线下课程为基石,借助长春科技学院——超星尔雅网络教学在线课程平台为重要依托,以打造“金课”为目标,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的课程改革和建设。在教学实践中,依据各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使用音频、视频、动画、虚拟仿真、真题演练等信息技术将各章节知识点录制成微视频,将专题授课时长控制在15~20分钟,每次课完成2~3个专题[7]。

4 改进教学评价考核方式,提升網络工程专业工程素养

本次培养方案的调整更加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很多操作性强的专业课采用理实一体化考核评价体系(图2)在实验室授课。教学评价侧重学生的工程开发能力和素养,将个人能力展示与团队分工协作相结合,强化过程考核、素养考核,体现在真实工程实施团队工作的职业能力与素养的综合评价,考核方式也由传统笔答考试方式30%(平时)+70%(笔试成绩),调整为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实践操作和课程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即20%(作业、出勤、问答)+30%(实验)+50%(作品或论文)以考查课多等级形式评定结果。经过四年理实一体课的教学考核实施后,教师普遍反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工程实践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学生反馈通过工程项目实施对抽象晦涩的理论理解清晰透彻。这种授课方式串联了知识体系,打破了单独课程的知识孤岛,掌握了工程实施流程和相关技术,达到了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

5 合理构建师资队伍,重点抓好自有任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教师整体专业能力

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教师队伍,目前长春科技学院教师组成分自有教师和外聘兼职教师,自有教师A类为青年低职称教师,特点是工作热情高、缺乏经验刚毕业的博士硕士,B类是从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离休的高职称教师,作为专业学科的带头人负责人,特点是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年龄偏大。为了改变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加快建设师资力量,学校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送学提高学历层次,立足岗位能力培养“双师型”到企业实习参加工程实践环节,参加学术活动、参加短期技术专题培训等途径强化培养。同时提高科研启动资金、福利待遇等手段注重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引进。网络工程专业通过产教学院机制外聘企业技术人才,参与课程、教材、团队、学科建设,派遣青年教师到网络企业参加生产研发,提高教师整体工程和科研能力。

6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管体系

随着新工科应用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实践性教学比重大幅增加,实践教学呈现多地点、多时段、多样化特点。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制订相应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网络工程专业作为校、院、系部中第三层单位落实实施,重点是专业建设,具体包括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施、教法改革、学生管理等工作的监管,根据同行评议、行业技术发展状况、学生听课反馈信息和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信息,及时有效调整教学内容和局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细则。

7 结束语

长春科技学院是以农学、动物科学、生物食品学为主要特色的一所民办院校,网络工程专业立足本专业建设,与学校其他重点学科展开合作,利用专业优势,开展“互联网+各行各业”横向交叉应用,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为了符合新工科下对网络人才的要求,网络工程专业多次走访行业企业,到其他高校交流参观学习,校企联合办学,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多方位多视角的课程体系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构建一支具有工程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教师队伍,建立科学可行的教学监管方案。随着调整后的人才培养的实施,和对新工科内涵建设的深度解读,网络工程专业一定能够寻找到更能贴切新工科建设下应用型网络工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机制,加快数字技术应用于农业农村[8],为地方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 国发〔2017〕35号《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2] 施晓秋,蒋宗礼,沈谦,侯胜利.网络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的挑战、机遇与对策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5):11-17.

[3] 肖莹慧,韩杰,路璐.基于OBE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4):141-144.

[4] 运维体系研究.https://blog.51cto.com/redone/2415639.

[5] 宋亚磊.新工科背景下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21):133-134,146.

[6] 张芸,姚玉霞.涉农类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6(7):135-137.

[7] 康正阳,苏小平,陈国荣,周剑锋.工科专业课程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方法设计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50):312-314.

[8] 农业农村部和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

【通联编辑:王力】

收稿日期:2021-03-16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新工科建设下应用型民办院校网络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GJX2018D272);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建设研究”(GH20142)

作者简介:张芸(1979—),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网络应用;通讯作者:韩永奇(1980—),男,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网络技术。

作者:张芸 韩永奇

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篇3: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摘 要】机械设计制造专业以及自动化专业需要很强的技术知识,在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上需要明确总体目标,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在现今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中,应当保证在教学中的专业性,同时要符合社会工作中需要的应用性和其中的适应性,要保证机械设计制造和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和整体性,在整个行业发展过程中做出人才输送的整体目标,在人才培养中做出符合社会进程的课程改革,解决其中出现的问题,设置不同类型的归纳总结和针对性方案。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目标

在专业课程规划中和教育方案培养过程中,应当符合现今的文件和政策,在规范化的指导中改革全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參照专家意见和实践培养,设计具有改善空间的教育方案。在各个专业中体现高校办学的特点,将毕业生的水平适应社会的生产需要,配合行业的发展,更好地适应机械制造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迎接社会中的变化,做出具有个性化的专业性人才。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框架

人才培养方案是针对专业性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范制定的方案,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教学指导意义,符合本科人才的专业需要和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有效地融合了基础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在教育过程中,能够融合理论知识和专业素质,形成一定的培养框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知识结合在能力应用中,与现今的先进软件和课堂教学相融合,应用编程技术,融入职业规划中。在过硬的操作水平中体现创新教学的方式,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加入多种先进企业的设计与材料专业多学科融合,具有课程标准和框架体系。

(二)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

根据现今的发展规划和政策,以及一些规范,符合本科生应当掌握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在操作过程中统一规范,提升培养质量,在灵活性运用相关规范时,设置与目标相符的课程安排和考核标准,在机械设计制造和自动化培养中遵循教育改革的规范,同时配合相应课题做出调研,在具备充分的经验中提升教学质量。

(三)着力构建“一条主线、三大支柱、五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应当注重培养工程学科的实践能力,以应对在社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企业与生产工作中配合工程需要,结合创新能力,在实践中贯穿教学体系。同时,以机械设计、电气、计算机等学科作为交叉学科,更好地运用在工程学科中,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工程领域,应用自动化技术将实践更具创新性。教学中应当分层次应用不同水平的分类和归纳,在训练中逐步加深难度,并融合制图软件和设计课程,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中解决实际问题,应当配合学校在实践基地的实习中,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在创新的过程中引导实践。

(四)能力培养与素质拓展设计体系

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当注重实践教学和综合能力提升,确保在工作中和企业生产中应用综合能力,提升竞争力,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配合市场所要求的创新性和改革体系中的创造力,在素质拓展方面,应当增强积极性和自主性,自觉地吸收知识,对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主动学习能力,在机械设计制造设计方面,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课堂和课后设计有机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专业素质和职业规划。

(五)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螺旋递进

学科建设和本科阶段的学习应当是持之以恒的过程,并且循序渐进,逐渐完善知识框架,在实践过程中查漏补缺,进行科学性的整合。应当逐步培养实践能力,不断的增加课堂安排,在这个过程中融入优秀师资力量和教学经验的反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符合科学体系,培养科学性的人才,在实践中强化创新意识,巩固动手操作能力,将理论知识和课堂上的互动及时反馈到机械设计制造的具体模型中,使得自动化特色专业人才能够具有发展空间和平台,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做到对机械类和制造过程熟练掌握和应用。

二、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立足于装备制造业

机械设计制造和自动化专业是对装备制造业有着显著作用的一项专业,在真正应用中能够立足于基础知识的理论框架,并具备核心竞争力,重点需要创新性和实践能力,所以在专业培养方面应当注重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要结合现今领域内的发展趋势,在各项装备中融入数字化技术自动化特色和装备的应用,尤其是在航空航天过程中以及新能源的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系列机械设备和技术,能够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专业特色,形成相应体系,从而做出具有创新性的,具有创造力的专业,培养最具竞争力的人才。

三、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规范

机械设计制造和自动化专业应当符合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升人才素质,符合在企业中的设计与制造要求,做出具有整体性的复合型人才,做到交叉学科的应用,并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掌握主要课程的理论知识,在生产实习过程中掌握过硬技术。同时,应当对基本的行业运行循环做到心中有数,并且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明确未来发展趋势和新技术的应用,发挥专业特色和交叉学科的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和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整合知识体系,成为具有特色的专业化人才。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今的教学改革和实践要求背景下,机械设计制造和自动化特色专业人才需要更新培养方案,并在现有的教学计划基础上融入最先进的技术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下,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适应国家的发展计划和现代化建设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能力,拓展素质。

参考文献:

[1]刘爱华,张洪丽,管志光. 新形势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20,7(17):23-25+36.

[2]戚晓利,汪永明,王孝义,余晓流.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03):84-86.

[3]姚屏,王晓军.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查研究[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36(08):127-131+137.

[4]周知进,胡燕平,康辉民,伍俏平.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目标探讨[J]. 大学教育,2014,(13):87-89.

[5]黄崇林. 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09):36-38.

[6]侯志伟,卜云峰.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2011,(20):157-158.

作者:牛永强

上一篇:绩效考核护理管理论文下一篇: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