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金融专业论文

2022-07-03

摘要:针对金融专业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现状,提出构建“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实践能力为导向,外语水平为支撑”三位一体的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该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业务操作能力的金融领域国际化人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才培养金融专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才培养金融专业论文 篇1:

互联网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与建设方法

摘 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本科院校办学的重要特色,也是引领人才的重要特征。文章从广州商学院的办学定位出发,详述广州商学院互联网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和现代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需求,并提出互联网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与思考,广州商学院在探索如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和应用型本科互联网金融人才方面,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中重要的力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中一支强大的生力军。它在传承人类文化、人类文明、培养人才的模式上有着与普通大学不同的独特作用。有关专家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本科人才不是金领,也不是蓝领,而是银领。即培养的人才是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应用型本科人才。“银领教育”培养的是掌握一定现代科学知识,又有较高操作技能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一种行为。广州商学院自成立以来,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学院结合珠三角区域市场需求,逐步摸索出了一条独特具特色,与众不同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之路。

1 广州商学院的办学定位

广州商学院地处广州,得广州改革开放之先机,取广州发展之灵气,以“管理财富,传播商道”为己任,是经济专家的摇篮,管理精英的基地。学院涵盖经济学与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明显,师资力量较强,学习与研究环境优雅。

学院坚持“立足广州、面向广东、辐射海内外”,坚持“教学立院、科研兴院、人才强院、服务荣院”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兼容并包,广纳贤才,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致力于把广州商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广州特色的商学人才培养基地,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经济与管理人才。

作为广州商学院的二级学院,一直以来,金融学院在学校向应用型全面转型之际,扮演着先行先试的角色,金融学院围绕学校提出的“应用型、开放式、国际化”办学理念,不断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首次提出“3A4C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3A(Ability)”指要培养互联网金融投资学生的3种核心专业能力;“4C(Cooperation)”指校政企协四方协同培养;“双层次”指投资金领(特许金融分析师,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CFA)和互联网金融民工(普通班)同时培养;即分两个层次协同四方培养具备3种核心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互联网金融投资人才。

金融学院在稳步推进互联网金融学重点学科体系的构建,积极寻求与政府、企业、教育机构等在民办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如成立大数据量化投资中心,依托深圳市大讯永新科技有限公司力量,助力广州商学院重点学科建设。经过多年探索,金融学院互联网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形成如下思路[1]。

1.1 实施开放办学,联合培养互联网金融人才

人才培养不能关起门来做,要全方位、多层次培养互联网金融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可走出国门,实施跨国交流,培养的互联网金融学生要有全球化的视野,开放办学一定要标准化和具体化,开放办学要有前瞻性。在人才培养国际化上,我们以前输出的是劳动力,现在要输出资本、规则,培养“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互联网金融应用型本科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拓宽思路,与其他学院合作,如金融学院与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工程学院联合培养大数据互联网金融或互联网金融科技人才,学生毕业后可拿工程学、经济学双学位,至于双学位的学费可通过合富互联网金融或银行贷款,学生毕业工作若干年后再支付,广州商学院从机制上创新,形成校企合作,互利共享的发展格局。

1.2 互联网金融专业对接市场需求

专业设置要接对气,如互联网金融专业的村镇银行方向和普惠互联网金融方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要考虑科技导向,我们要避免被美国剪羊毛,就要根据市场需求,找我们自己的赢利点,围绕互联网金融科技大做文章,做一个互联网金融科技专业。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宽口径,厚基础,目前,互联网金融市场急缺的两种人才:一线员工和高端互联网金融人才。金融学院在互联网金融学专业下开设CFA精英班,CFA是全球投资业里最为严格与含金量最高的资格认证,CFA精英班定位于培养和国际接轨的投资高端人才;金融学院既要培养“互联网金融助理”,也要培养“投资金领”,“既有下里巴人,也有阳春白雪”,“既能顶天也能立地”,双层次培养互联网金融人才。学生进校后可以选择转专业或转班级进入CFA精英班,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由广州商学院教授,CFA专业课程由融仕国际教育集团派持证教师教授,学生大四参加美国CFA协会组织的全球统一考试,通过将获得CFA一级证书。

1.3 互联网金融课程对接岗位需求

课程设置如何,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社会人才培养青黄不接,源于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学生所学对接不上岗位需求。

金融学院以特色课程对应专业方向,实行3个结合:毕业论文与课程体系相结合;就业指导与课程论文相结合;重点课程与案例调研相结合。将培养目标定在所培养的学生除基本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如较好的分析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强大的执行力和紧密协作的团队精神外,还应具备职业核心能力:互联网金融投资实务能力、互联网金融投资管理软件应用能力和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不仅能适应地方银行的需要,也能适应P2P小贷公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等新互联网金融业态企业,让学生既有丰富的互联网金融知识,又能娴熟掌握互联网金融新工具的使用,用工匠精神完成每一项工作;既要上手快,又要后劲足,还要有一定的综合创新能力。

1.4 聚焦互聯网金融科技,打造互联网金融品牌

当前最好的产业是互联网金融产业和科技产业,要抓住两大产业,金融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目标紧密结合珠三角区域市场需求,适应银行、证券、投资、私募等人才的新需求,必须抓住当前互联网金融业态的新发展,努力办出互联网金融特色,服务地方经济。既要常规办学到位,在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实训室建设等方面走在前列,也要办出自已的特色,定位于小微互联网金融,如针对珠三角区域城市市场需求和农村互联网金融市场需求,互联网金融和投资专业可以设置股权投资、量化投资、典当、互联网金融小镇、村镇银行、普惠互联网金融等研究方向或专业方向。

互联网金融学专业的品牌建设聚焦在小微互联网金融、普惠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金融,为进一步促进互联网金融品牌建设,促进实践教学,金融学院成立了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与量化研究中心。研究中心与企业合作,面向互联网金融市场开展互联网金融咨询、互联网金融策划、为企业服务,为珠三角企业提供量化投资策略服务;研究中心提供互联网金融计算分析库,包括定价、风险指标分析、数值计算等,并通过互联网金融软件帮助投资者进行实战模拟。通过调研和实证分析,对广东城镇互联网金融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出广东城镇互联网金融的管理模式,为广东城镇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并形成系列成果[2]。

1.5 努力开展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

2016年6月,金融学院与中国建行、广发证券、华泰证券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新申请成立互联网金融虚拟仿真实训室,实训室可以同步传输国内外证券、外汇交易行情和其他互联网金融资讯,并能够进行模拟交易,实现全天24小时即时交易,实现互联网金融业务教学的实验化、模拟化、案例化。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投资理财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金融学院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除了举行传统的辩论赛、演讲比赛、英语大赛、社会调研和考察之外,每年都举行“投资理财模拟大赛”,点钞比赛和小键盘录入比赛。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具有很强的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也将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金融学院在高素质互联网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以学校“当好排头兵”的号召和信赖为驱动,以“树立品牌,打造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统领,全面深化内涵建设,推动创新发展[3]。

1.6 改变单一人才培养观,努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我们培养的人才,不是高度自私的精英人才,我们要教育学生知恩感恩,诚信守法,不能唯利是图,急功近利,学生要有服务的心态,服务人群的技巧,也就是要强调学生的素质,我们要培养学生感恩和负责任的心态。

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金融学院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选修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形式,要求把选修课推广到素质选修课、技能选修课上,选修与考证相结合,要求学生力争多选修一门课,多考相应的技能证,努力培养学生成为一专多能、多证的复合型人才。

1.7 政校企协四方连动,协同培养人才

金融学院于2016年10月成立“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教授、广州开发区互联网金融办处长、宇纳投资等企业高管、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等人士组成,委员会委员开展互联网金融投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咨询、指导、评估、服务等工作,在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目前和金融学院获得政府机构和协会有广州经济开发区互联网金融办公室、广州和深圳互联网金融协会、贺州市非公经济商会等;合作的互联网金融投资类企业有中国建行、广州农商行、合富互联网金融、宇纳投资、艺助教育、中竣信合、骏明期货、银河证券、东方标准、链家地产等。其中合富互联网金融吸纳实习生18人;链家地产接纳学生参观百人次以上;与广州骏明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期货交易理论与实务”,校企双方共同组建课程开发领导小组,针对14互联网金融学部分班级,理论部分由在校老师上课,实操部分由企业精英上课,尝试一课多师,骏明向金融学院赠送了一台服务器。

1.8 积极构建互联网金融专业改革实验区,努力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为落实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特色,进行互联网金融专业综合改革,金融学院与华泰证券合作成立“证券投资模拟实战实训班”,并凭借这个班打造一个校(广州商学院)、企(华泰证券、万联证券)、研(智盛投资咨询公司)三方协同人才培养平台和学生自主学习中心,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学生证券投资、个人理财服务的能力。通过真实数据分析证券走势,进行模拟实战,提升学生的证券投资等专业能力。

1.9 全面引进中国建设银行,切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为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银校携手创新互联网金融产品,培养社会创新型人才,2015年,金融学院与中国建行合作,成立中国建行校园e银行。

为建设一个阳光、积极、富有凝聚力的团队,并将校园互联网金融创新实践落到实处,让更多同学真正参与到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与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的体验中来。2016年,在广州开发区建行支行的协助下,金融学院建立“建行金蜜蜂实习培训基地”,行长和副行长都有学生担任。

2016年11月,金蜜蜂互联网金融实践团队组织点钞大赛,有近500人参加,本次活动让同学们展现了创新性的才华,体现校园e银行亲近学生的形象得到实体化体现,提升了校园e银行校园影响力和知名度,很好地体现了银校携手创新互联网金融产品,培养社会创新型人才的宗旨。

校园e银行锻炼了学生的实操能力,提升了金融学院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把互联网金融服务融入校园生态圈,让学生获得更多宝贵的互联网金融实践机会,也让校园e银行更加具有广商特色。多层次的校园互联网金融服务,让同学们能够紧跟当前银行业的校园互联网金融创新,深入了解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校园互联网金融服务。校园e银行提供多种赛事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了大学生应聘互联网金融岗位的刚性需求,学生在业务拓展中,网点也经常对学生组织定期的培训,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成长[4]。

建行镇龙支行副行长赵红认为:康大学生踏实勤奋、肯干、学习能力强,团队协作精神好。

金融学院陈石清院长认为:金蜜蜂互联网金融实践团队管理校园e银行,由学生当行长,学生出色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充分体现了广州商学院应用型本科办学模式的成功。

总而言之,校园e银行的设立,推动了金融学院学生参与互联网金融实践的热情,为学生在学习、就业、创业等领域带来极大益处,提升了广州商学院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2 推进互联网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与思考

(1)考虑到专业群需求,打造以互联网金融学为龙头,以投资学和互联网金融为重点,围绕黄埔区特色支柱产业(如现代服务业、互联网金融业),与互联网金融办、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等市政机关合作,服务地方中小微互联网金融企业,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灵魂,我们将适时把握市场动向,与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大讯科技有限公司、合富互联网金融等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植入职业能力培养课程。

(2)在现有互联网金融专业的基础上,设置互联网金融科技或互联网金融营销专业方向,使专业和专业方向紧跟市场需求,另外,举办互联网金融科技双学位班,培养双学位专业人才,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思路。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金融学院将本着“特色铸就品牌,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在专业建設、CFA订单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全面进取,不断改革与创新,我们将瞄准现代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需求,勇于担当,善于学习,全面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3 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要努力做好“互联网金融+”这篇大文章,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全方位发展、具有创新型的人才,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指出,“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将是对新思想和新机遇最开放的人。”在今后的发展中,广州商学院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进一步加强各项改革,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建设,为建设广东一流、全国知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广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陈德余

人才培养金融专业论文 篇2:

构建三位一体的金融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针对金融专业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现状,提出构建“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实践能力为导向,外语水平为支撑”三位一体的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该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业务操作能力的金融领域国际化人才。

关键词:金融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三位一体

引言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逐步开放,中国的金融业加速与国际接轨;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的金融业越来越紧密相连。与此同时,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增长。来华留学生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国际知名度的重要标志;接收与培养来华留学生亦是提升学校教育能力、促进教育国际化与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金融专业留学生,这对留学生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来华留学生群体作为高等院校特殊的学生群体,由于其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文化背景和教育背景差异较大,授课教师、管理老师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他们增加沟通和了解;而在培养金融专业留学生过程中,更是需要迎合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趋势,结合金融学的学科特色,构建适合其发展,并能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输送合格国际人才的培养模式。因此,结合学科特色,建立更适合金融专业来华留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金融专业留学生的重要基础。

一、现有的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偏重理论,忽略实践

金融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这一定位要求学校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顺利完成实习和实践训练,并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然而,在面向留学生的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以传统的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主,缺乏案例教学,尤其是缺乏与当下金融改革、金融创新相关的案例,导致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相比中国学生,留学生因文化背景、综合素质、适应能力上的差异,缺乏对中国实际情况的了解,在实践和实习工作中经验的缺乏表现得更加明显。

(二)留学生外语水平不足

留学生外语水平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汉语和英语两方面。就读中文项目的留学生在中国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汉语。然而,尽管学校在留学生培养方案中针对汉语课程进行了优化,汉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非常注重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但从培养效果来看,留学生对汉语的掌控能力偏弱,尤其在写作方面,语法和词汇的欠缺表现得更加明显。汉语水平的不足,一方面,导致学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汉语理解上,而忽略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由于专业课程的教科书和参考书都是汉语的,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留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在当今金融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外资金融机构逐步进入中国金融市场,中国金融行业国际化进程加快,金融行业对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外语水平的薄弱都会给留学生的就业带来诸多限制,掌握两门或两门以上外语的金融专业人才才更具有竞争力。

(三)在华实习和就业困难重重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日趋制度化、规范化。而中国金融行业具有专业性和排他性,不便接收学生,特别是外国留学生进行实习,这使得留学生在中国的专业实习受到限制,即使找到合适的实习岗位,也不能深入到金融工作的细节方面。调查显示,尽管相当多的留学生希望在中国公司、银行等机构实习或工作,仍有33%的留学生在中国无法找到合适的实习岗位。为了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实习学分,约有11%的留学生直接寻求父母、亲戚朋友的帮助,获得实习机会。这样一来,近45%的留学生在自己国家或者亲戚朋友的公司完成实习学分,学校和培养学院很难对其实习成果和质量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和评价。

二、金融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金融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分析

高等院校的金融学留学生培养模式应当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本目标,将学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外语水平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着力点,并融合金融学的学科特色和来华留学生的特殊性,以创新为源泉,不断探索和构建适合金融专业来华留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说来,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如下特点。

1.专业知识方面

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完整、科学、全面的知识体系,有自己独特、专业的见解和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程度,与学校、培养学院以及任课教师对教学的重视力度息息相关。

2.实践能力方面

要求学生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留学生在毕业之前应当通过兼职、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获得初步的金融实践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其中,金融实践能力是决定金融专业留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外语水平方面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具有扎实的外语基础、熟练的外语技能、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创新精神,了解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和历史,适应全球化需要,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并能将外语作为语言交流和信息沟通的工具,熟练从事经济、金融等领域的工作。

(二)金融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分析

随着中国融入国际金融步伐的加快,金融业逐渐显现出其经济核心的地位,也成为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行业。“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实践能力为导向、外语水平为支撑”三位一体的金融专业留学生培养模式的提出,是为了适应知识、技术、智力高度密集型金融行业的改革与创新。该模式的基本要素可概括为:以保证教学质量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夯实理论基础;以提高实践能力为人才培养的目的,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以提升外语水平和技能为人才培养的推动力,全力打造高素质的金融领域国际人才。

在知识、实践、语言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三个要素自成体系,又紧密相联,其中,知识是基础,实践是导向,语言是支撑。教学环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打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才能将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践之中。另一方面,包括社会实践在内各类金融行业的实践活动,反映了整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金融机构和市场的发展状况、人才架构、供需情况等要素决定了一定时期内整个行业对金融类人才的需求状况,也决定了金融专业人才的社会实践方向。人才的培养应当以实践需求为导向,形成一套稳定发展、动态调整的培养标准和计划。因此,金融学教学科目的设置、师资力量的配置、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应当围绕这套动态的人才培养标准和计划,适时调整方式方法,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一门以上的外语,将语言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和桥梁,在培养留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同时,提升其竞争力。因此,语言特别是汉语和英语作为留学生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之一,是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支撑,也是落实教学理论、提升留学生实践能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三、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一)注重知识传递的质量和方式

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和关键是教学,教学质量直接反映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高等院校的建设和发展。重视教学的过程和质量,加强和改进教学质量管理,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具体说来,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完善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及实施过程的具体操作方案。在夯实学生金融类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应当结合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凭借前瞻性的人才需求判断,通过适当调整课程设置体现专业的师资能力,培养适应未来金融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培养方案应当1—2年调整一次,既保持教学计划的相对稳定,也注意定期的完善与修订,力求培养计划、教学成效的调整与经济发展、教学改革的成果相符合。

2.创新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以书本知识为主,以理论解释和案例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的传递。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学环境的改善,平面的、线性的知识传递方式应当更加立体化、多元化。例如利用电子金融模型,将书本知识融入模拟金融市场中,使碎片化的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整合。

3.建立多角度的留学生能力评价模型

留学生能力考核的各项指标中,期中期末的考试分数所占比重较大。诚然,这是考察留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掌握情况的基本标准,但不能作为衡量留学生能力的单一指标。我们应当将留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指标纳入留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模型之中,并适当增加其权重,建立多角度的留学生能力评价模型,使留学生得到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

(二)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

实践环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践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导向,实践能力决定所培养人才的竞争力,这一特征在金融行业体现尤为显著。具体说来,针对金融专业的留学生,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为其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以社会实践为导向培养人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提升人才的社会实践力。

1.构建提升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践是教学的导向,课堂教学应当以牢固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适时进行引导和总结;常做一些实践方面的课题和调研项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查找搜集资料,整理分析数据,开展调查研究,最终得出科学的、创造性的结论和课题成果。

2.积极开拓留学生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培养留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场所,是留学生接触中国社会、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建立并开拓高质量、稳定的实习基地,可以拓宽留学生的金融专业知识,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加对中国经济和金融行业的了解,提高回国或在华的就业竞争力,积累在中国实习的经验,也符合学生的来华留学期望及未来的职业规划目标。我们应当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校友资源,安排企业参观、教学实践和实习活动,建立学院和企业的合作、学校和企业的联盟,并将这样的活动长期化、稳定化,争取给更多的留学生提供在中国实习和实践的机会,并对留学生的实习成果进行有效的监督。

3.建立金融模拟实验室

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在金融行业被广泛运用,金融业务的处理模式由传统操作逐步向电子化操作转变。建立金融模式实验室,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金融实践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例如,在实验室里建立投资模拟交易平台,在接近市场运作机制下模拟投资环境,加强留学生对投资理论和金融知识的理解,为其提供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习环境。

(三)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当今世界,中国经济金融国际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要求金融人才熟练掌握外语,了解多种文化,具有全球意识,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来华留学生由于本身有着不同于中国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需要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习俗和文化特色,在学习和生活中尽量融入中国学生团体;同时,努力学习除汉语外的第二门外语,如英语,以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增强自身竞争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和英语能力。

1.打破留学生小团体

留学生在来华之初,由于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方面与中国学生不同,常与自己国家的同学为伴,而且大学第一年的大部分课程都是面向留学生单独授课的,久而久之,留学生之间形成小团体,共同学习和生活,排斥中国老师和同学。针对此类现象,培养学院应当调整留学生学习方式,适当安排他们与中国学生一起上课,特别是部分学科基础必修课,并开放更多的学科基础选修课供留学生选择学习。同时,提供更多的平台与机会,促进中外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使中外学生通过团体性活动增加认识和了解,在学习生活方面有更多的交流与互动。例如,建立中外学生联络中心,加强中外学生干部之间的信息沟通;开展中外学生课题联合研究,培养留学生的学术意识;鼓励留学生加入学生会,与中国学生一起参加学校的各项文艺活动、体育比赛等。

2.增加金融类专业的全英文课程

留学生群体中有不少来自英美国家的学生,其母语是英语;也有很多亚洲国家的学生计划将来去英美国家留学深造,希望在中国学习汉语和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我们可以在留学生培养方案中增加部分全英文专业课作为选修课,鼓励成绩优异、英文流利的留学生选学,最大程度上给予学生选择权和决定权。

3.放宽国际交流项目申请限制

适当放宽学校国际交流项目的申请条件,包括各类交换、访问、双学位、暑期实践等项目,更多的让留学生参与其中。定期输送品学兼优的留学生前往国外优秀院校访学深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从而进一步推动学校国际化工程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刘桂梅,马洪勋,王品正.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106.

[2] 朱红.发展中国家来华学历留学生培养模式探索[J].科技视界,2013,(10):55.

[3] 马勇,魏卫,邓念梅.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效果评估[J].旅游学刊,2005,(12):62.

[4] 蔡敬民,董强,余国江.高等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新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9,(2):77.

[5] 刘自中.金融人才外语能力培养的三个层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7):112.

Construction of the trinity of financial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 of returned students

TANG Jie,QIAO Xue-dong

(Foreign economy and trade University,Beijing 100029,China)

Key words:financial professional returned students;talent training mode;Trinity

[责任编辑 柯 黎]

作者:汤婕 乔雪冬

人才培养金融专业论文 篇3:

新商科理念下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路径思考

摘    要:新商科概念的提出对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要求和期望。新商科不仅关注扎实的基础理论,更关注跨界融合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互联网金融专业“金融+信息技术”的融合特征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新商科的理念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文章从新商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出发,分析当前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新商科的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的路径。

关键词:新商科;互联网金融;跨界融合

新商科关注社会发展变迁、面向未来,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新技术应用、十九大以及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引发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浪潮,新商科作为一种新型的跨学科技术融入式的教育模式被提出,这是对传统商科进行学科之间重组交叉、融合,将新技術融入商科课程,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为学生提供的综合性跨学科学习支持和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协调发展和融合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1]。

一、新商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特点

智能化社会来临和信息技术应用并没有改变教育的本质,新商科并非意味着全面推翻以往商科的教育,而是要调整思路,切实以新商业时代的用人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新技术的运用、跨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越来越被重视,要求新商科人才的培养既要重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要重视广泛的知识面;既需要培养较强的实践工作经验与能力,更需要关注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的发展。所以新商科培养的应该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融合创新能力较强的复合应用型人[2],其人才培养理念具有以下特点。

1.人才培养理念应体现新思维。新思维是学生应该具有的计算思维、信息思维、伦理思维等的交互应用能力。创新是新商科的根本标志,而思维的交叉融合则是新商业时代创新的源泉。

2.人才培养理念应在新环境中探索新的变革。新技术应用和经济管理实践的变化引发了数字经济时代来临,新技术的应用改变商科发展的环境,新环境则会产生新变革,“非中心化”的商业模式构建起新的社会生活,人才培养理念也得遵循全新的商业规律而革新。

3.人才培养理念应用新理论、新方法融合新的知识与技能。新环境会带来传统商科理论的创新,在实践中也会慢慢形成新的方法,应用新信息技术工具及技能来解决问题。

4.人才培养理念推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传统商科单一的专业育人模式在新环境中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各学科交叉融合应用才能满足新的商业规律的需要,产教深度融合的全新培养模式才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互联网金融专业及人才培养现状

(一)专业开设现状及前景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与金融业务紧密结合引发了传统金融业务模式和流程的剧烈变革,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实现支付、投资、资金融通和信息中介服务,互联网金融的去中心化特征使得传统金融业务更便捷,模式更新颖,互联网金融专业在这样的环境下顺势而生。2016年开始国内许多院校陆续备案互联网金融专业,旨在培养具有金融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新商业时代的变化日新月异,国内互联网金融概念提出不久,金融科技的概念已悄然盛行,新型人才缺口巨大,为满足金融业界对金融科技人才的巨大需求,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于 2017 年获批国内首个金融科技本科专业,成为金融科技本科教育的国内高校先行者,2018 年中央财经大学、山东工商学院、三亚学院和西华大学四所高校成功获批第二批金融科技本科专业。2019 年 8 月央行发布《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 年)》,将发展金融科技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顺应这一趋势,包括西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在内的14所国内高校也相继申请金融科技本科专业备案,并于2020年上半年成功获批。

金融科技专业可以看作是互联网金融专业的升级版,是时代演变中专业要求升级的必然结果。但实质上都是互联网技术应用下交叉性学科的融合,只不过由于技术的进步带来应用工具的变革,进而又能缔造更便捷的商业模式,带来更高效的体验。故本文所指的是培养互联网背景下,以信息技术与金融双学科为依托的,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力强的大类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包括上文提及的互联网金融专业和金融科技专业,下文讨论时也是以大类讨论。

(二)人才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部分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和金融科技专业高校的培养计划进行了比对分析。目前此类专业的开办模式有两种:其一,是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金融科技专业为代表的,独立的金融科技二级学院模式,学院下设金融科技专业(方向),同时追踪前沿,采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和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型办学模式。新的育人模式,新的理论和方法,跨学科、重实践的培养方式非常契合新商科理念。其二是在金融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下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或金融科技专业,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采取这样的专业设置模式,但培养侧重点有所区别。互联网金融专业侧重“金融+互联网”模式,是以金融为主,互联网技术为辅的培养模式,金融科技专业是“金融+科技”模式,更侧重于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与金融深度融合的跨学科培养模式[3]。

从2012年国内互联网金融概念的提出到2014年金融科技概念的提出,我们可以发现由科技的进步所带来商业规律急速变化,但部分国内高校对互联网金融专业的培养还刚起步,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实现路径还未形成清晰认识,人才培养质量可能已经落后于时代,这些都成为目前制约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

1.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与传统的金融行业人才需求存在极大的不同。互联网金融业态主要包括传统行业线上转型、新兴互联网领域如第三方支付、众筹、个人征信、P2P 网贷,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金融科技应用以及互联网金融监管。同时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对象、服务群体、服务特点、服务产品具有技术性、普惠性、小微化、长尾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因此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市场急需集互联网金融产品设计能力、互联网运营能力、信息收集及发布能力、新风险管理能力及互联网营销能力、网络技术能力于一体,能应用、善创新的高端互联网金融复合型人才。而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的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大多不太清晰,其结果是互联网金融的人才培养浮于表面形式,学生可能依然不能掌握互联网金融理论创新知识,不熟悉互联网金融业新兴业态的运作模式,互联网金融相应的新知识新能力无法得到培养,导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胜任新型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工作或者只能从事互联网金融产业链中较为低端机械性的岗位[4]。

2.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滞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基础课后专业课、先理论课后实践课。由于商业规律和模式变动迅速,企业实践和教学内容往往会有很大差距,在已然滞后的教科书的基本理论和内容基础上应用于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导致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会非常茫然,工作上手会很慢,更何谈创新了。

3.师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相较于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更具多学科交叉性、实践性,但授课教师大多是原先传统金融类授课教师,长期一线教学工作使得教师们可能无法紧跟行业发展动态,不具备全面的互联网金融知识体系和信息技术应用实践经验,故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等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就会有所欠缺。

4.培养模式单一化。新商科培养新人才模式也需要革新。传统高校单一的模式已不能适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内交叉学科已大面积开花时,单兵作战明显不足以支撑学科建设,需要更多资源的投入。

三、新商科理念下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策略

根据新商科人才培养理念,结合一线企业岗位需求,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师团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几个方面进行了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思路的构建、调整与优化。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清晰就业定位

采取倒置方式制定培养方案,通过“行业+产业”调查市场需求后确定清晰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不管什么培养方向都应该秉承新商科理念确定人才在新时代下的知识结构与复合能力。新知识体现在互联网金融主要模式+新业态基本特征+新技术(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人文素养(消费者权益保护、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及监管等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新复合能力体现在新商科下能融合创新的能力,比如大数据金融、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等金融科技相关技术原理及应用,能理解并引领最新发展趋势。这个应作为宽厚、扎实的基础,所有的学生都应具有以上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具体就业的方向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还可根据校企深度融合培养下学生评价机制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方向,灵活培养模式更适合新时代育人要求。

(二)完善课程体系,突出多学科的融合

课程体系完善需要强调扎实的基础理论与灵活的实践应用能力相结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互联网金融实战能力。课程体系一般分为四个模块:通识通修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模块、实践课模块。它们看似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联系,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发挥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功能。通识通修模块是统一的,也是最基本的知识和素质养成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主要设置专业课前修课程,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既然是交叉学科,基础课模块应该尽可能加入比如web设计、Python网络应用以及信息系统安全等课程以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时更好地理解。设置专业课程时,应将互联网金融的思维作为核心课之一,融入到各门课的教学当中,专业核心课主要设置互联网金融专业需要的关键理论和技术,比如金融科技概论、网络金融、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除此之外,还要以学生为中心开设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例如大数据方向、区块链方向等,每个方向根据岗位需要分解相应课程。考虑到交叉融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可以在专业拓展模块里设置项目管理、企业管理、电子商务、领导力与团队管理等与企业或行业其他工作接轨的课程,提升学生的求职应聘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技术融合性较强的课程可采取理实一体的课程设置方式,这样可以实时监测教学效果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以学生就业为核心,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重视互联网工具运用与数据处理能力,平台实训、项目实训、创新实训和综合实训相结合,递推式地实训模式既能让学生稳打技能基础,又能提升学生的融合创新能力,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良好对接。

(三)校政企联动培养跨界式师资队伍

一套完善的培养体系能培养出复合式和创新式的人才,但分解到每门课时还是由单个教师完成授课任务,这就有个问題,单个学科的教师所熟悉的领域毕竟是相对狭隘的,纯粹懂金融的教师不懂技术,懂技术教师的不太熟悉金融市场和产品,这就难以在课程中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建议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的院校可以在各院系轮流开设短期跨学科教师培训班,选取骨干教师用最简洁的方式讲授各专业核心课程中的关键知识点,教师们可以交流专业知识交叉部分。但只是校园内互相沟通还不够,与其他高校、行业和产业一线技术人员的交流可以让教师了解最新应用和发展趋势,也可聘请行业或产业专家定期给教师培训或让其短期在企业挂职,将“1+X”证书制度也应纳入教师的相关培训规划中。教师的融合能力得到培养,才是提高业务技能的关键之处。

同时可参照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之间可联动制订区域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计划,联合用人单位共同调整教学内容,这样做不但解决了区域内金融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等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也能反向为高校下一步人才培养了解最新动态和趋势打下基础。

(四)弹性教学内容和开放式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与互联网金融岗位深度对接

学校教学制度决定了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滞后性,教科书的工具和技术可能无法跟上最新动态。教师在授课时应及时了解并补充最新内容,以岗位对人才需求的要求来系统设置各门课的知识体系和应用实践技能。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教学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成熟的教学思路,更加缺少系统的教学资料。因而,较好的方式是通过“互联网金融专题”教学方式让学生跟踪互联网金融研发及应用前沿动态,以补充滞后的教学内容[5]。一方面可通过搜集和整理国内外最新的公开文献,或积极参加国内关于金融科技研究的高端学术会议,编辑最新动态专题稿,包括政府法规与政策、行业报告或金融专家会议发言等提供给学生学习;另一方面通过与实习基地、行业协会或相关培训机构合作,开展专题讲座。

2.教学方法的现代信息技术化,突出开放式特征

(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教学方式的革新,线上选取优质教学资源,课前要求学生先行学习,以问题为导向方式布置预习作业,同时要求学生也提出问题,在线下课堂中师生或生生之间进行讨论,对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有利于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2)真实情境案例教学法。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和业态发展中有很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可定期收集、更新并归类真实案例,通过还原案例发生过程,学生分组参与真实案例演练过程中会更加理解业务基本原理、特征、风险,可以让学生思考案例成功在哪里,为什么会失败?怎么做才能使损失最小化、社会效益最大化?这样做不仅能考核学生实践能力,更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探索研究性学习教学法。通过定期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设计体现金融科技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应用的研究性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过了解科研前沿内容及行业动态,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认可学生的研究成果,鼓励学生探索,有助于提升研究性学习的实效[6]。

四、结语

金融科技正在迅速发展并对社会经济带来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商科理念的提出正好是互联网金融专业发展的突破口,如何在现有的培养方案框架下为学生谋划更广阔的蓝图,如何使培养方案更与时俱进,是目前大多数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院校应该考虑的问题。应以需求定目标、以岗位定技能、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实时关注科研和市场前沿,行企研联动,培养融合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可持续性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朝洪.“新商科”理念下的商科专业人才培养策略[J].高教    学刊,2020(9).

[2]黄春丽.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商科拔尖双创人才培养研究    [J].现代商贸工业,2019(35).

[3]宋杨.科技金融时代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教学改革    探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2).

[4]荊新瑜,任梦.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课程改革探    究[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6).

[5]黄丽,刘红梅,牛静敏.金融科技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金融    科技教学改革探索——以《金融科技专题》为突破口[J].    教育现代化,2018(48).

[6]周雷,周铃,毛丹玲.新商科背景下金融科技前沿内容研究    性学习任务设计[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

作者:侯小丽 王翠娥

上一篇:企业内部审计防范论文下一篇:产品设计审美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