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2022-04-23

摘要:为更好地适应畜牧兽医行业的发展,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满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对学生教育教学进行探索、改革与实践,构建了“三业互融、四双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篇1:

对深度贫困区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

摘要:目前,我省深度贫困区畜牧兽医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是制约着当地畜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是四川涉农专业的主要学校之一,通过对深度贫困区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究,探索出一条适合深度贫困区学生及其生源地养殖特色的培养模式。——分别开展养牛、养猪、养禽适用技术专题培训,培养高素质、懂技术的技能型人才。来自深度贫困区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同学会通过考取公务员等多种形式返回当地就业,能更好的服务于当地的畜牧业,提高生产力,促进深度贫困区的畜牧业发展。

1我院生源特点

近些年我校畜牧兽医分院深度贫困区学生生源比例逐步增加,毕业后大部分学生就业会返回生源地,我校畜牧兽医分院专业建设针对这类学生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调整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针对深度贫困区地域养殖的特殊性,对这一部分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开展与当地养殖特点相适应的专题培训,培训一阶段结束后组织部分同学在一起反馈培训效果,讨论需要及时调整的内容,探索出适合深度贫困区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模式。

2我省主要深度贫困区畜牧兽医产业发展状况

十九大明确提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农林产业扶贫中提出“畜牧业扶贫”。畜牧业作为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基础和传统优势产业,特别是在牧区,牲畜既是生活资料,又是生产资料。畜牧业收入是农牧民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与农牧民脱贫致富紧密关联。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发展畜牧业是深度贫困区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各级畜牧部门和科研单位在牧区开展了各种畜禽饲养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如“提高牦牛生产性能技术的研究”以及“良种肉鸭生产配套技术推广”、“优质瘦肉猪生产配套技术推广”等。这些技术的推广,大大提高了深度贫困区畜禽生产水平。推动畜牧业加快发展、提升产业层次、扩大产业效益,是深度貧困区精准扶贫的重要切入点和农牧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抓手。

3深度贫困区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情况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深度贫困区畜牧业生产水平、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分布、专业知识及技术水平等,从而制定适宜的培训模式及培训内容,实施针对性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使从业人员掌握相关知识及技术,并以点带面,实现深度贫困区畜牧兽医人才的业务素质和水平的整体提升,助推精准扶贫,实现“畜牧业扶贫”。

4深度贫困区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4.1 分层组建班级,培养生源地需求人才 随着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和深度贫困区教育政策的倾斜,学生比例增多,生源结构出现多元化。针对生源地的实际情况及行业企事业单位要求,并结合多年来高职教育教学实践分类组班。结合教学资源,专门制定高职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分层培养。“畜牧兽医3+2中高职衔接班(藏医班)”主要核心课程为《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养牛与疾病防治》、《养羊与疾病防治》;“畜牧兽医少数民族班”,主要核心课程为《天然草地保护与人工草地建设》、《藏羊养殖与疾病防治》、《养牛与疾病防治》(牦牛)。培育出一批批基层畜牧兽医站管理人员、企业技术人员和新型家庭农场主。

4.2 狠抓新生入学教育,增强专业认知能力

新生入学报到后,首先参加军训,严明纪律;其次加强专业教育,增加专业认知能力更热爱本专业。分院分别聘请行业专家(或我校优秀毕业生)作“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畜牧人”等专题讲座,让同学们了解其专业、职业与行业之间的关系,增强对专业和行业的认知与信心,从而更热爱专业,立志学成服务于畜牧行业。

4.3 培养工匠人才,强化专业核心能力

高职畜牧类专业是为畜牧行业生产一线培养技术人才的专业,应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构架能力、学习牵引能力、爱岗敬业、增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工匠精神,促进职业技能与专业知识的高度融合。根据生源地特点,分别邀请行业专家对深度贫困区同学们开展了《养牛适用技术培训》、《养猪适用技术培训》、《养禽适用技术》等专题培训,并聘请行业专家到甘阿凉地区对毕业学生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同时了解他们在当地的从业现状及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等,对专题培训内容再次进行适当修订,完善专题培训内容。经过专题培训,积极推动专业教育与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联合培养的试点,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合深度贫困区的现代畜牧业领军人才、高技能型人才和新型牧场主。

5完善我院深度贫困区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对深度贫困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研究,教师可以了解掌握我省贫困地区畜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色畜牧业发展动态,更好的为今后的教学、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深度贫困区畜牧兽医专业建设改革的可持续发展,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探索,培养出适应当地养殖特点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也促进了畜牧兽医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深度贫困区畜禽养殖发展所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的特殊需求,量身培养处符合当地实际需求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满足当地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针对来自深度贫困区学生,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实施定向培养,是深化从入口、过程到出口人才培养探索的重要内容,深度贫困区学生毕业回到生源地更好的服务于当地的畜禽养殖业,实现“畜牧业扶贫”。

6总结

经过多年的专业建设与改革,高职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培养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针对来自深度贫困区学生仍存在一些问题与矛盾,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有待完善,产教融合协调培养机制尚未健全,教师队伍素质和结构还不能得到有效提升。为此,对来自深度贫困区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针对其特殊性,在培养过程中应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摸索出一条适合深度贫困区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邓继辉,阳琼.高职畜牧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时间与实践 [J].四川省畜牧兽医,2013,(3):19-22.

[2]邓继辉,黄雅杰,赖柳伶.畜牧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 求与培养———以四川省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4): 212-215.

[3]邓继辉.多元结构与多样需求下的高职畜牧类专业人才培养[J].四川畜牧兽医, 2017,(5 ):14-15.

作者简介:杨琼(1974-) ,女,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畜禽健康养殖。

作者:杨琼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篇2: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为更好地适应畜牧兽医行业的发展,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满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对学生教育教学进行探索、改革与实践,构建了“三业互融、四双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三业互融;四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只有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才能真正担负解决“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也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自2002年开始招收高职类学生以来,已向社会各企业培养毕业生1千多人。根据畜牧兽医专业的特点,专业教学团队提出了以畜禽标准化生产过程(品种一饲料一繁育一生产一产品检测)为基础的“三业互融(专业、产业、就业融为一体)、四双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根据畜牧兽医专业特点,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企业对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的要求主要有身心平衡、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具有学习潜力几个方面。由于现在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要培养出具备上述技能水平的高职学生有较多的困难。我院畜牧兽医专业依托四川德康集团、四川铁骑力士集团等校企合作企业,推动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建成政、行、企、校多元合作共同发展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模式,形成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结合行业背景和区域经济特点,以培养畜禽标准化生产、畜禽疫病防治和畜产品安全检测等领域从事实际操作、服务和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构建以畜禽标准化生产过程(品种一饲料一繁育一生产一产品检测)为基础的“三业互融、四双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三业互融、四双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三业互融”就是将专业的教学过程的生产实习基地与产业对接,就業的岗位和专业技能相融合;“四双融合”就是将教学环节双融合,教师结构双融合,学生角色双融合,学生证书双融合。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提高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把以操作技能为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逐步转变为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的以应用智力技能为基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第一学年:在校内完成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及认知实习,其中企业认知实习在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由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共同负责。

第二学年: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企业生产实际,一期在企业工作,一期在校内学习,将专业的教学过程的生产实习基地与产业对接,就业的岗位和专业技能相融合,实施工学交替,完成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生产过程中强化专业知识、积累工作经验、体验企业文化;其中在企业工作期间,以兼职教师为主,专任教师为辅。

第三学年:上期在学校完成专业综合实训,下期在企业顶岗实习和完成毕业设计,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全面提升职业综合能力。

2.2创立了“三阶段双基地”的专业教学模式

围绕“基于畜禽标准化生产过程这条主线”、实施“四双融合”、建立“一套实践教学模式”,在课程学习阶段、工学交替阶段、顶岗实训阶段(三阶段)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双基地),按照课程“教、学、做”三步骤小循环,实施教学模式改革,形成了“三阶段双基地”的专业教学模式。由校企共同组建的课程组成员一起,结合课程教学要求,开发出与企业生产相融合的课程教学项目,根据课程教学项目特点,由校企双方教师指导学生按照项目教学步骤: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实现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交融出现、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

3“三业互融、四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依托2014年7月我院畜牧兽医专业被确定为四川省高职院校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的项目,“三业互融、四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后,我们在具体实施中重点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二是与企业签订深入合作协议,保证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的效果。

3.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我们组建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小组,首先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收集企业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然后对企业岗位进行全面分析,确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人才培养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掌握畜禽标准化生产、疾病防控和产品检测等理论和技术技能,具备畜禽标准化生产、畜禽疾病防控、动物性产品品质鉴定和兽药残留检测等技术应用的职业能力,能够从事现代畜禽标准化生产、畜禽疫病防治和畜产品安全检测工作等职业岗位(群)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校企共同构建了基于畜禽标准化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引入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与建设专业课程;校企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3.2校企深入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5年四川德康集团在我院畜牧兽医专业组建了“德康班”,企业为学生提供了6个月的工学交替和6个月的顶岗实习,解决了学生技能水平不高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企業招人难的问题,达到校企共赢的效果,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对口率、稳定率。“三业互融、四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为我院畜牧兽医专业2016年11月成功申报四川省现代学徒制试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杨仕群 阳刚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篇3: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推进,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为热点。借助多年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以及对毕业生学习成绩与跟踪调查结果分析,本文论述了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实施效果,提出了高端技能型畜牧兽医人才培养的模式与建议。

关键词:畜牧兽医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发展规模转入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阶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为高职院校教改的切入点。

2007年,乌兰察布职业学院在畜牧兽医专业开始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旨在解决高职生工作中暴露出的眼高手低问题。首先,在该专业实施传统“2.5+0.5”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进行了为期三年的“1+0.5+0.5+0.5+0.5”大北农模式教学试点。在此基础上,又经过多次调研制定了“2+0.5+0.5”技能递进式人才培养方案,于2010年在畜牧兽医专业全面实施。

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截至2013年年底,该专业获得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两门课程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精品课程二门,出版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含副主编以上5部,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4篇。该专业现为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对2013届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96%。,多数被规模化企业录用,就业质量高。毕业生上岗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畜牧兽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带动了全院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工作。

一、研究背景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指出“截至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九五’末的11.1%提高到18.36%,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初始阶段”。然而,高职规模扩张与教学发展不协调日益凸显,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如生源文化基础水平逐年下降;沿用传统模式培育的高职人才与行业企业需求差距较大等。调研显示,多数养殖和饲料生产企业认为高职生能吃苦、稳定性较好。但是,现场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弱,眼高手低现象普遍存在。企业还需要花费1~2年的时间对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2006年,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大力推动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该文件为改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方向。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现代企业转型升级。这就对技术人才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这对高职院校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1+0.5+0.5+0.5+0.5”大北农模式人才培养实践

大北农集团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急需高技能农牧技术人才,为乌兰察布职业学院和大北农集团联合办学搭建了平台。2007年,经校企双方协商在畜牧兽医专业成立了大北农班,开始实施“1+0.5+0.5+0.5+0.5”人才培养新模式,简称“大北农模式”。

(一)“大北农模式”的内涵

本院畜牧兽医专业普通班,一直沿用传统的“2.5+0.5”人才培养模式。大北农班,是从普通班按照自愿报名原则选取成立的试点班,学生15名。该模式实质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工学交替式的教学模式。其目标是为大北农培养畜禽技术骨干和饲料技术服务与营销人员,为企业造就一批兽医技师、畜牧技师、技术主管、牧场主。

“大北农模式”的课程体系安排与普通班相同,不同点主要是打破了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学格局。具体为:第一学年(1),大北农班学生与普通班一起在学院完成公共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同时,集团派其职业培训师到学院举行短期的企业文化培训,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和行业发展前景。第二学年第3学期(0.5),该班学生到大北农养殖企业、饲料生产企业实践学习,以准员工身份参加适量劳动,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边做边学完成课程教学任务。重点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基本操作技能。同时,接受企业文化熏陶、磨炼意志。理论教学由学院安排教师到企业集中讲授,教学内容以生产中必需理论知识和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为重点。实训教学由企业安排技术骨干负责完成。第二学年第4学期(0.5),该班学生返回学院插入普通班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学生带着问题“回炉”学习,重新认识自我、提高自我。重点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核心课程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第三学年第5学期(0.5),该班学生再次返回企业实践学习,完成剩余专业课程学习任务。企业实践中,安排了畜禽繁殖、动物疾病防治、畜禽养殖、动物防疫与检疫、饲料技术服务与营销等五个生产岗位。要求学生自选其中两个岗位重点培养与考核,并且考取相关岗位至少一种中级或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第三学年第6学期(0.5),该班与普通班同时进入顶岗实习阶段。要求学生按照就业意向选取某一岗位上岗工作,进一步提高岗位操作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毕业后实现零距离上岗。

(二)教学效果分析

1.工学交替,高职生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

高职生厌烦课堂讲授方式的现象,多数从中学时代就形成了。将教学活动隔一学期搬到企业环境中开展,边做边学,活学活用,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任务完成者。学生早接触实际能够早发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使学习意愿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如养殖场几乎每天都有病情或问题发生,需要及时处理,学生带着活生生的问题去学习知识与技能,易记易掌握。

2.企业文化的熏陶为培养职业人奠定了基础

大北农集团,提倡品质高、目标大、技能强三大素质;悬挂诚信第一财富、吃苦第一精神、学习第一能力等宣传横幅;使用当代最先进技术与设备;技术人员爱场爱岗、不怕脏、不怕累有高度责任心、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高职生亲眼目睹大北农企业优秀文化,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强化了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自信心。实践中他们又亲身感受到各种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从而不断自我调节与完善。同时,职业目标切合实际,奋斗动力更足。

3.企业实践后回校再学习,激发了高职生内在学习动力

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对个人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但外因的作用无论多大都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大北农班企业实践,使学生产生了“想学”和“学好”的愿望,激发了其内在的学习动力。笔者对大北农班各门必修课程总平均成绩与普通班对比分析,详见表、图1和图2。

表1中数据显示,大北农班学生经过第3学期半年企业实践,第4学期回校再学习,各门必修课程总平均成绩比照第1、2学期高出普通班3.9%的基础上,提高了3.4个百分点。图1、图2中各门必修课程成绩提高程度显示更直观。实践证明,半年的提早企业实践激发了高职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4.提升了就业能力

2010年毕业的大北农班学生全部被留用。2011年跟踪调查,大北农班毕业生因上岗能力强,5名成为区域技术主管,10名被聘为车间主管,就业职位与工资水平达到了普通班毕业生2~3年之后的水平。其中1位毕业生,2012年4月被鄂尔多斯一家养殖公司以年薪10万元聘为技术场长。

三、三阶段技能递进式“2+0.5+0.5”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三年“大北农模式”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大北农模式”实施起来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是,学生企业实践的不连续性造成生产岗位半年轮空,影响企业生产效益与合作的积极性。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学院进行了多次行业企业调研,重新制定畜牧兽医专业“2+0.5+0.5”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于2010年全面实施。

(一)三阶段技能递进式“2+0.5+0.5”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该模式是依据岗位群要求和职业标准,基于畜禽养殖企业、饲料生产企业的生产过程设计的。课程体系,按照畜禽养殖、动物疾病防治、动物防疫与检疫和饲料营销与技术服务四个岗位构建的。其中,以实践性教学为主线,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融入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即第一、二学年(2),在学院以畜禽养殖与疾病防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训练教学为主。坚持基础决定高度的原则,按照上述四个岗位,将专业必需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模块化、项目化,让学生全程参加并完成各项指标任务。借助公共课、选修课教学和寒暑假社会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基础职业素质和后续发展能力,为企业实践打基础。第二阶段即第三学年第1学期(0.5),为专业方向实习。在企业生产一线以职业技能实践学习为主,边做边学,接受企业文化熏陶。要求学生完成两个岗位的实训任务,并且考取相关岗位至少一种中级或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学院安排专职指导教师负责日常学生管理,企业安排技术骨干负责实训指导。第三阶段即第三学年第2学期(0.5),为顶岗实习。在企业以熟悉技能与业务管理,强化岗位适应能力的实践学习为主。学生根据就业去向或专业志向,选取一个岗位在企业预就业实践。要求学生熟练完成一个岗位生产任务,积累经验,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最终通过企业上岗达标测试。

(二)教学效果分析

实践显示,该模式操作性强,取得了“大北农模式”的教学效果,同时表现出了亮点。

1.连续一年的实习有利于校企合作开展

调研显示,多数企业认可一年的实习安排。上下半年的连续实习,保证了企业生产岗位常年有人,克服了“大北农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传统“2.5+0.5”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半年实习安排因学生技术掌握不过硬、岗位适应能力不强,造成企业不愿意让学生在技术性强的岗位实践。实习中若技术含量不高、工作任务简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不稳定。同时,无法保证实训项目的质量。

一年实习安排,学生能够学到过硬技术的同时,也为学习慢的同学提供了重复学习机会。这样,增强了高职生学习兴趣和从事专业工作的信心。对2013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一年专业方向和顶岗实习安排认可的占81%,不认可的占14%,其余为中立。

2.资源优势化、技能递进化,提高了教学质量

第一阶段利用了校内实训室和校内、外实训基地,能够保证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术等实训项目全面开设,达到了技能训练的完整性与全面性。利用学院课堂教学环境优势扎实了高职生理论功底。该阶段为企业实习奠定了基础。第二、三阶段利用了企业设备、场所、技术、职业精神等环境优势,开展专业方向和顶岗实习,高职生的技能递进培养与强化,职业素质逐步提升。三阶段有机结合、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关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为此,高职院校首先应该成立校企合作专门机构,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其次,以高度责任心选择合作企业,最好能与行业领军企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合作,将高职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融入教学过程,打造专兼职结合优秀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培养受企业行业欢迎的高职人才,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彰显职业院校办学特色与优势。

本文提出的三阶段技能递进式“2+0.5+0.5”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端技能型畜牧兽医人才较为理想的模式,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途径提供借鉴。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高职农牧类专业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研究(NJSY11307),主持人:李军。

参考文献:

[1]付向阳.高等职业院校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探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6)

[2]王玲.现代职业教育体制下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12(25)

[3]陈向平,吉飞.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10(10)

作者:李军

上一篇:道教与基督教差异研究论文下一篇:现代农业滴灌技术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