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2022-04-24

摘要:本文通过对五年制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提出了培养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的对策,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尝试采用两个目标、三个环节拓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扎实的技能为目标,分三个培养环节,提升建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建立终身学习的通道,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篇1:

浅谈加强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目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希望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建筑行业真正需要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对建筑行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建筑工程专业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现代建筑人才市场的需要。

1 目前我国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 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应用的传统观念浓厚

我国的高职院校很大一部分是由大、中专科学校发展而来的,还有一些是由成人高校发展而来的。这些大、中专科学校或成人高校本身教育投入较少、学校师资水平也不高而且学校的定位不夠明确,由这些学校发展而来的高职院校也存在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传统理念是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对建筑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明显不够重视。据调查,大多数高职建筑专业的2000千多个课时中,实践课的比重不到30%。

1.1.1 学校对实践教学的不够重视

学校对实践教学的不够重视,开设的理论课程明显多于实践课程。中国传统的以考试成绩评论学习好坏的思想仍然在学校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们不注重实践教学,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也就得不到培养。

1.1.2 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

即使学校在新课改的带动下开设一些实践课程,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不高,基本不能发挥实践课的作用。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都从事施工员、造价管理员、质检员的工作,很少能去设计单位。学生们看到这些就业前景,对学校开设的测量、绘图以及生产实习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提不起兴趣,更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参加这些课程。因此,培养出的学生只能是一些拥有完备的理论知识体系而实际操作能力很低的工作人员,不能适应现代建筑行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1.2 学校建筑工程专业实践基地、设备、设施不足

建筑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该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以及一些实验室、实验设备。由于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学校资金有限,一些建筑工程专业的实践教育基地不能落实,实验室以及实验设备也都比较落后,不能满足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建筑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建筑实践方面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受过传统建筑学理论教育的建筑专业学生,难以适应现代建筑业实践的迅速变化。这样的建筑专业从业人员只能被动的接受建筑行业的变化,不能促进其发展。长此以往,这些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2 加强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2.1 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职院校进行的是职业教育,它是一种技术教育,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些能够从事某行业工作的技术人才。建筑工程专业培养是建筑行业的人才,课程的设置就是为了培养拥有相应的专业知识、相关工作能力以及相关行业的知识素养的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专业在进行教学中,不能仅仅考虑到学科的建设,要结合这一专业的学科特点,根据具体的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课程。

高职院校培养的都是面对不同企业的应用型人才,建筑工程专业培养的就应该是面向现代建筑行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培养时一定要明确这一培养的目标,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理念。根据目前建筑工程行业的人才需要合理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并在目标确定的前提下坚持朝着这一目标发展,争取培养出适应现代建筑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2.2 构建人才培养的模式

要想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建筑工程行业需要的人才,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一整套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加强对建筑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

2.2.1 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加强技术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重视理论知识轻视实践教学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在培养学生时应注重技术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线的职业操作人员,也就是学生毕业能够直接进入相关行业从事相关的职业。学校在培养人才时要把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放在第1位。在学科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例如设置课程的60%为实践课,剩下的40%为理论课。在学习时间上给实践课程以保证,是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第1步。第2步,高职院校要针对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积极寻找实习基地。学院可以与一些相关行业的公司建立持续稳定的联系,每年由固定的实习单位接受院校的学生进行实习。除了到相关单位实习外,学院也可以建设自己的实验室,加大资金投入引进一些专业的设备,在教师的带领示范下让学生熟悉建筑施工的工艺流程、安全控制、质量检测等一系列的工作。

现代建筑业飞速发展,许多新的建筑工艺的出现,需要加强学生技能方面的培养。以钢结构工程为例,钢结构工程是适应现代建筑灵活轻便的要求产生的一种新的建筑工艺。它是以钢材料制作为主的结构,钢材料有刚性好、自重轻等优点,在现代建筑行业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但是建筑中钢结构建设需要很高的技术,所以,高职院校在引进建筑新工艺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掌握更加先进的建筑技能。

2.2.2 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是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各行各业需要的人才,在教育中教师是很重要的角色,教师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教学水平的高低。所以,要加强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普通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素质普遍不高,具体到建筑工程专业也大都是一些重视理论教学的水平一般的教师。

要转变教师们的思想,除了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理论知识外也要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师去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进行实地的考察。还可以定期安排教师去参加一些培训或请相关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来学院讲学,提高教师队伍实践教学的能力。

除了加强对普通教师的培养外,提高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要重点加强对学生实习指导老师的培养。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实习指导老师必须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并且了解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还要对实习的学生有全面的认识。进行实习指导的教师要结合目前该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合理的学生实习计划,全面了解实习单位的情况,与其建立持久稳定的联系。

此外,指导教师要对学生实习中的状况进行总结思考,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措施,从而更好的指导学生实习。

2.2.3 加强对学生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

高职院校除了对学生从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外,也不能忽视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学校在开设建筑工程专业的理论课以及实践课程外,还可以适当开设一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以及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课程。还要给学生普及一些相关行业的法律知识,让学生能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的实践中。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学校可以邀请一些职业规划大师或是求职达人等比较有名的人来学校进行讲座,这样既能缓解学校学习的枯燥乏味,也能夠以轻松地方式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

2.2.4 积极引导学生考取相关的从业资格证

现代建筑工程行业已经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相关的从业资格证是必须的。从业资格证是对学生能力的认可和保证,虽然建筑工程行业注重的是具体的操作技能,但是为了建设规范化的施工队伍,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员都需要相关的从业资格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考取相关证件。例如测量员、造价员、施工员以及资料员等建筑行业的从业资格证。资格认证同学历认证一样,虽然只是一种形式,但能够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是教学培养中不容忽视的方面。

3 结语

建筑工程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高职院校一定要在正确认识人才需要的前提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卫国,马彩霞,王京.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级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建设探讨——以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技术实训基地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1(03).

[2] 杜军.突出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必要的教学环节——浅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04).

[3] 姚艳红,赵冬梅.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新型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05).

[4] 许光,鲍东杰,袁雪峰.高职建筑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实施与特色研究[J]. 教育探索,2009(12).

[5] 徐广舒.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02).

作者简介:杨晓龙(1975-),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工程施工管理。

(编辑:李艳松)

作者:杨晓龙

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篇2:

五年制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本文通过对五年制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提出了培养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的对策,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尝试采用两个目标、三个环节拓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扎实的技能为目标,分三个培养环节,提升建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建立终身学习的通道,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关键词:建筑工程 技能 素养 品质 现代学徒制

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缺陷:由于实训教师比较缺乏,部分教师自身没有实践操作能力,满足于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方式,有些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有些专业的理论课时仍然太多,课程体系的整合还不到位,有的课程设置不符合市场需求和专业要求。为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等职业技术专门人才的需要,本专业审时度势、居安思危、把握机遇、寻求对策,积极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

按照“面向市场、理论必须、突出实践、形成特色”的原则,笔者提出采用两个目标、三个环节拓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两个目标是根据笔者学校的办学理念提煉出的以技能和品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三个环节是指围绕“岗位、能力、课程”三个中心,进行三个环节的拓展:第一环节是对专业的认知,第二环节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环节,第三环节是本科层次以上的职业教育及专业考证等的教育。

一、专业认知环节

本专业一年级第二学期,学生会在实习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企业的认知学习,此阶段实习通过调研,学生对本专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进入专业领域,了解行业、了解专业,树立专业思想,建立一定的感性认识,增加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通过调研,与单位接触,了解建筑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以及对员工的明确要求和管理规定。

二、专业实践环节

1.依托企事业单位,探索学生培养和就业的途径

一是校企无缝对接,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实现双赢”为目标,通过开设“**建设”现代学徒制班,努力探索产学结合、订单培养、岗位实训的新模式,前移人力资源开发“重心”,推进职业教育的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储备力量。

学校与“**建设”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把学校和企业连接起来,把教学场地和实际情境融合起来,同时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旨在培养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高端技术技能双全的人才。

二是校企共设课程,促进专业与职业岗位的对接。把企业的用人需求目标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起来,由建筑行业企业专家、**工程有限公司的一线技术人员和学校的专业负责人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采用调查、座谈、研讨等手段,收集、整理、分析企业岗位能力等信息,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更加贴近生产实际、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以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重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逐步形成学校的专业特色课程。

2.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依据职业特点培养学生品质

针对高职生的特点,推动阳光活动,培养学生自信品质一直是建筑工程专业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

一是搞好心理建设,理性看待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老师们做到严爱并存,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二是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搭建家校沟通桥梁,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学生培养,形成家校共育机制。每年家长会到会率达90%以上。三是建设学生心理健康室,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四是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把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竞赛获奖、好人好事等列入综合评价范畴,激发学生正能量,乐于参加到各种活动中,养成自信、团结、友善等良好品质。

三、专业提升环节

笔者学校将教育上行拓展,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本科层次的教育,推广终身教育理念;与南京工业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展专接本教学以及专升本的函授教学,提升学历层次,深化了职业教育改革。同时,面向社会,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无锡及周边地区建筑类、房地产类的各企事业单位、新城市居民、务工人员等专业技术技能的提高;开展了各种培训,提供建筑类大员、工种证书、特殊工种作业等的考工考证服务,保障了建筑类劳动者的学历教育技术技能考核的需要。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汽车工程学校)

作者:张文

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篇3:

基于“1+1+1”模式的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索

【摘 要】从职业教育的大背景出发,分析建筑人才供求现状,从完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加强教与学的针对性等方面,阐述如何构建和实施以“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以专业技能训练为突破口、以创新培养模式”为目的的高职建筑类“1+1+1”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1+1+1”模式 建筑人才 技能培养 职业素养 创新模式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深化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应以工学结合为重点,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对于建筑业来说,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在对现阶段人才需求、办学条件和岗位能力要求分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化校企联合办学,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及建筑类专业高职教育的新模式,笔者提出基于“1+1+1”模式的高职院校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就是重新安排高职三年的总体教学安排,即按照“学习+实践+再学习”的方式,从完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加强教与学的针对性等方面入手,开拓一条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道路。

一、“1+1+1”模式提出的原因

以往“在校学习+基地实训+企业顶岗”的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专业课教学课堂上,老师们苦于学生没有实际经验甚至没有任何感性认识,难以理解那些枯燥的理论知识。而许多高职院校校内没有理想的认知场所,去施工现场参观又不可能与教学内容保持同步。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然而,学生一旦出去顶岗实习,虽然动手机会多了、学习实践技能方便了,但是普遍反映专业理论知识跟不上,基础训练不扎实,懊悔没有珍惜学校学习时间,纷纷表达出再回学校补习的强烈愿望。

二、“1+1+1”模式的内涵

“1+1+1”模式是指:第一年在校内完成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基本专业技能训练,第二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工作,第三年再回到学校继续深入学习专业理论。

“1+1+1”模式打破了传统的“2+1”模式,就是将在校期间前两年分为两个独立时间段,本着“理论够用为度,重点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原则,着重进行专业技能实训,加大专业技能实训课时量,并通过专业技能实训不断完善专业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1+1+1”模式不是第一年在校学基础和理论,第二年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训练专业技能,第三年在企业实际顶岗实习的模式。

“1+1+1”模式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好的教学和实训资源、更多的实践工作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第一学年基于“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为第二学年顶岗实习打好基础。通过第二学年的专业技能实训,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接触到与企业相同的生产工作过程,加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更好地进行工学结合。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工作,在企业文化中体验,在师傅的带领下学习,这对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养成至关重要。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年当中,对职业有了较为深刻的体验,得到了现场磨炼,学生还未毕业即开始与企业全面接触,使得学生毕业后起点较高,能够更好地融入企业中,有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第三年返校学习,学生能够带着更加具体的问题去听课、再训练,其主动性大大加强,学习效果也会成倍提高。

三、“1+1+1”模式的改革内容

(一)重新调整总体三年教学计划。以往传统的“2+1”或者“2.5+0.5”模式下,三年教学计划都是按部就班、环环相扣,从基础课到专业课、拓展专业课的老思路设计的。在新的“1+1+1”模式下,必须打破常规,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历程,设计的教学计划必须体现“两个体系、两个层次”的思路。

“两个体系”,即建立入学第一年的基础理论课程体系、毕业前一年的较复杂专业课体系。基础理论课程体系要求尽量做到面面俱到,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常识、通晓基本理论和方法;较复杂专业课体系要求尽量做到精简、有针对性,老师选取课程教学内容必须更加用心。

“两个层次”,即基础理论层次和专业理论层次。两者既区别明显又有密切联系,各自目标明确,任务清晰,两个层次必须互相呼应,既有传承又有提高和针对性。必须考虑到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现场经验,在教学手段上要更加丰富一些,可以把更多的专业知识重新组织,通过具体工程案例进行讲解。

(二)真正落实顶岗实习的指导与管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现有顶岗实习的指导与管理往往流于形式,学生的顶岗实习实际效率不高,效果不是特别理想。新模式下,老师在安排实习计划、实习内容、实习任务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做到简单、有效,让学生真正深入实习岗位环境即可。例如,资料员岗位,学生只需要完成一个项目工作过程、了解本岗位最常用技能就行,同时也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培养的良好时机,为第三学年进一步学习和毕业后真正上岗打下基础。

(三)夯实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由于高职教育的局限性,在校期间无法实现大面积的专业理论知识讲授,无法涉及更多的工作岗位具体基础理论。学生在企业遇到了某些专业知识,脑子里一片空白,极大地影响了其工作开展。以建筑施工技术为例,涵盖的施工工艺和方法太多,老师只能教授基本的、重要的、常用的知识点,某些“四新”技术根本无法跟上施工现场的步伐,特别是装饰装修工程的工艺更多、发展更快。因此,作为高职建筑专业教师,只能进一步将现有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优化、提炼,使之更加贴近生产实际,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四)强化缺失的技能训练。技能训练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必须不断加大力度。学生通过中间一年在企业的实际锻炼,普遍感到在工作中遇到很多困难,不仅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匮乏,而且岗位技能也存在缺失。以CAD绘图为例,生产一线的要求更加严格,涉及的专业图纸内容更加宽泛,对学生的基本技能是一项挑战,会有一种赶鸭子上架的压力,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因此,进一步强化缺失的技能训练特别重要,从日常CAD绘图教学手段方法入手,大胆引入工程实际图纸,从简到繁;特别是第三学年,必须加大练习力度。

四、“1+1+1”模式的改革手段

为使基于“1+1+1”模式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教育,使学生掌握专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经济建设,需要对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考核机制等几个方面做出大胆的改革。

(一)适应新模式的教学管理改革。学校与企业联合成立校企教学管理领导小组,由企业方负责跟踪、监督人才培养全过程,参与教学质量的管理。特别是企业的师傅参与到教学管理当中,可以有助于更加真实地评判学生学习效果。

就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来说,必须重新建立一套相应的日常教学管理制度,控制好第一学年的基础教学环节、第二学年的校外实践环节、第三学年的提升教学环节三个部分,协调好内部各教学部门的工作,协调好与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的工作。

就专业教研室管理来说,在教学任务分配、专业教材选择、各类教学资料,以及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的内容方式等方面,都必须重新做出相应的规划调整。

(二)新课程体系下的课程建设创新。积极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需要来整合理论及实践知识,重点围绕满足企业专业技术岗位的要求来设置核心课程,压缩及精简专业基础学习领域课时量,将传统的专业基础知识理论验证性实验实践课程,转换为实际应用的技能技术操作训练课程,突出“理论够用为度,重点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原则,为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可靠的保障。

在课程设计上,可以打破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从案例提出入手,大胆分解课程内容,围绕工程实际任务去重新组合,进一步完善项目教学法。这样既教授了理论知识点又有机融入工程运用,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去理解和消化课程内容。

在课程深度上,可以分前后阶段,即一门课可以分为基础部分和深化运用部分,前者安排在第一学年,后者安排在第三学年,便于学生上手快以及毕业前的专业知识提升,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三)更高要求地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对专业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因此一方面可以安排教师利用假期在企业进行长期的工作实习实践,轮流到企业进行半年至一年的挂职锻炼,熟悉生产过程,参与项目开发、经营管理和课题研究等,增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实践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校内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技能练兵活动,充分利用现有人才资源,采用以老带新、互帮互助等手段,培养出一批专门技能型实训教师,以提高实践课程教学质量,满足“1+1+1”模式的“职业性”要求。

把专业技能放到岗位考核重要的地位,与个人待遇挂钩,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激发每一位专业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综上,“1+1+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想把握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趋势,适应了社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合理调配了教育教学资源,强化了专业内涵建设,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体现了学校即社会、生活即教育、课桌即岗位、学习即素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的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当然,实施和推广这一创新模式,还需要学校、企业、社会予以大力支持,国家给予相应政策。“1+1+1”模式是一种有益而大胆的尝试,一定会推动建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向更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陶红,曲涛.试论高职1+1+1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1(6)

[2]吴俊.基于1+1+1模式的高职院校汽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2(9)

[3]彭海学.对高职院校“1+1+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9)

[4]商凯.中山火炬职院“1+1+1”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1(21)

【作者简介】易 斌(1967— ),男,在职研究生,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研室主任兼专业负责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注册一级建造师,研究方向:建筑施工技术与专业教学。

(责编 卢 雯)

作者:易斌

上一篇:通信调度系统水利工程论文下一篇:安全管理施工建筑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