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24-04-14

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9篇)

篇1: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为了制定更为符合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使我专业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为省内外建筑行业输送高水平的管理人才,结合行业现状和我专业的实际情况,在制定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中,拟在建筑管理专业大类的基础上开设方向,并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我专业进行了相关院校和企业的调研工作。

一、院校调研情况2011年1月,建筑工程系在学院院长张健的带领下,到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建筑类的高职院校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期间就院系的设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验实训设置等数项内容进行了探讨与交流,其中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和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素质养成为根本”的办学理念都给了我们很大触动。在之后实验、实训基地参观过程中,更是印象深刻,即有从学生角度,将课堂知识转换成各种技能的工作室,又有,从学院角度,把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行业结合,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公共的技能平台。双方教师又就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研讨,就专业培养目标课程间的衔接性;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选修课设置、比例是否合理;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课时的比例、顶岗实习管理等进行探讨。会上各位老师针对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提出了以下建议:

1、就培养目标而言,首先要准确定位,结合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一定要以就业为导线导向,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同时根据就业方向和岗位群可开设专业方向,比如说工程监理方向、工程造价方向等。

3、在设置课程时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实践,教材内容和教学要围绕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同时强调思想品质、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素质的培养,我们培养人才时应该在思想方面下工夫,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品质很关键。

4、突出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主动适应建筑企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从产学研结合确定培养目标,努力形成产学研双向参与、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依据用人单位的需要,动态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二、企业调研情况

同年3月中旬建筑管理专业的几名教师又到宁波几家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听取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意见和建议。

1、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近年来宁波建筑业发展很快,尤其是出省、出国业务,尤以象山、慈溪比较 突出,未来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较快的增速,但是发展期过去后,可能有转向维修的可能。

2、企业对人才需求现状

一句话:企业主要缺有证的高级人才。

房产公司、基建部门:需要是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一般不愿意进刚毕业的学 生,首先要求应懂基本建设程序、行业的法律法规,有较强的协调,管理能力,其次,要有一定的工程技术、建筑经济管理能力。

施工单位、监理公司:1)需要有吃苦精神,较好的社交能力,有一定的动 手和协调能力的毕业生。2)交际能力,管理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单位比较看重。

造价事务所、招投标代理公司:1)知识面宽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毕业生单 位比较喜欢。目前有经验的造价人员需求量还很大。2)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包括计算机的应用、软件的应用等),表达能力比较重要。3)造价人员对大土木应该有全面的了解,对施工工艺也应该了解。

3、企业的建议

1)学生应加强专项技能的培养

在调研过程中,企业专业认为,要想提高建筑管理专业人才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在培养专项技能上下功夫,学生应该有一技之长,做一项专一项,并且技能要硬,应接合企业对专项人才的需求,开设专业方向,比如说造价方向、监理方向等。

2)课程的开设应与各类注册证书的考取相结合在企业走访中,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注册监理等这类人才需要量极大,但往往都是供不应求,企业只能到处挖掘相关的人才,所以如果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考取相关证书,那就业的竞争力可想而知。

3)毕业生的素质需进一步培养。

在调研过程中,有人力资源部经理提出:当前就业的大学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并建议我们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加强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礼仪礼貌、吃苦耐劳、责任心、团队意识的训练。

4、调研结论

通过调研,首先可以看出建筑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现在比较缺有证的人才,如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注册监理等。就以建造师为例:据了解,目前我国具有建造师资格证的人员不到15万,而建筑企业对该职位的需求绝对不只是这个数目。上半年的建造师,同比增长了63.6%,以广东、北京、长三角区需求量最大。今年上半年广东建造师需求同比增长了150%,北京同比增长了61.4%,长三角区同比增长了60.6%。建造师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所以也是企业迫切需要的人才。同样,工程造价人才的市场缺口也很大。最近,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公布了一季度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的分析报告,几家大型招聘网站也纷纷出台了热门专业人才,工程造价类人才都榜上有名。其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动手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和管理协调能力比较看重。对专业知识结构要求面广,对建筑、水、电,基本建设程序和行业法规等应有一定的了解。

再次企业强调目前大学生在实习就业过程中吃苦耐劳精神欠缺、团队合作意识不强等普遍存在的问题,希望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辅导过程中,向学生灌输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工作态度。

最后从建筑管理专业需要哪些细分的专项人才来看,大多认为根据目前的形势应开设工程监理、房地产策划和营销、工程造价等培养方向,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性。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

2011-4-20

篇2: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建筑业前景仍将十分光明。各类开发区(经济区)不断增加或扩大;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城镇建设量持续加大;高铁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等势头强劲,市政建设持续升温;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业内人士指出,2012年以后,建筑业又将迎来一轮新的发展期。据预计,我国建筑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缺口至少达到400万,而城市建设脚步极快的重庆、北京、上海等地尤其紧缺。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按照 “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指导思想,以“读图——按图施工——按图组织施工”的递进能力培养新思路培养学生,形成了“标准融入、项目贯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提供优良的实习实训场所——去年学校投入了1000余万元改建土木建筑实训中心近7000㎡。中心有建筑材料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招投标实训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工程造价电算化实训室、岩土、沥青实训室、水电实训室、手工制图实训室、手工算量实训室、评标室、工程测量仪器保管室、钢筋工、架子工、模板工、砌筑工实训场地等,能同时容纳1000人教学。实训仪器设备齐全先进,教学实训条件优越。

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有良好的设施设备和优良的实训实习场所——校内建有工程测量、地籍测量、控制测量和地理信息系统实训基地,校外有重庆天长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南方测绘和多家测绘勘察和工程施工单位作为实习基地。高质量、高规格培养测绘专业人才。测绘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独具特色。学生学习“以能力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这种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完成实训项目,再通过实训项目加强完善理论知识,交替进行,在实训过程中实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即学生在实训室实训时,一切管理、要求和体系都与实际工作完全一致;在校外实习则一切与企业完全接轨。

建筑系专门制定了一套打造工程造价接班人的成长计划。大一结束具备识图能力,大二上学期结束具备概预决算手编能力,大二下学期结束具备造价管理能力,大三上学期结束具备电算能力,大三下学期结束具备拓展能力(包括经济法律、资料编制、施工管理等)。经专家组讨论制定的工程造价专业大学必修课程表,齐全的实验设备让学生手工计算与计算机计算学习相结合,精选的工程图纸练习让学生与现实工程接轨。

篇3: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 五年制高职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社会,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人才培养才是行业内取得优势的必要保障。在五年制高职建筑装饰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提高建筑装饰专业人才素质,减少人才培养良莠不齐等现象。第一,从高职技术学校的角度出发,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析与设定。五年制高职建筑装饰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应更注重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院校培养主要针对其理论知识、知识结构体系、时间能力、工程设计与管理等几方面着重培养,以此为目标,建立一系列的课程培养体系,进行学生动态管理和持续改进,进而培养适合建筑装饰工程项目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技术院校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建筑装饰专业知识,例如,房屋建筑构造的基本知识,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组织、管理、设计等基本知识。学生在毕业时,应该具备基本的建筑装饰技能,获得建筑技能等级证书。第二,从整个建筑装饰行业角度出发,五年制高职技术院校应针对现在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更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建筑装饰企业更需要专职的专业人才,更注重将装饰施工和装饰设计主次分开,各行其职。建筑装饰企业对专业性较强的几个职业岗位较为重视,分别是施工员、质量员、材料员、造价员、资料员、标准员、机械员、劳务员,其对应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这八个职业岗位已经成为现阶段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规格定位的培养方向。因此,总结建筑装饰技术院校与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才能建立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目标。

2 五年制高职建筑装饰专业人才要求

2.1 知识结构要求

建筑装饰行业涉及专业知识较多,知识结构体系复杂,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对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要求。第一,专业知识方面。建筑装饰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建筑装饰施工工艺、房屋建筑构造、建筑设备、材料、建筑设计等基本理论知识。第二,计算机基本应用、建筑装饰相关计算机软件等知识。学生需要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并获得相关证书。第三,装饰设计方面,基本的素描、绘画、制图功底需要掌握,应获得室内设计师证书。第四,建筑装饰行业施工组织与管理。应获取相关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总体而言,五年制高职建筑装饰专业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以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结合综合素质方面才能,以更好地发挥建筑装饰能力。

2.2 能力结构要求

能力结构要求是建立在知识结构基础上的。第一,具备建筑装饰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具备绘画、制图能力,具备设计、装饰艺术赏鉴能力。第二,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应具备装饰行业应用软件的相关能力,建筑装饰工程预算和决算编制能力。第三,交流沟通能力及表达能力。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需要统筹规划,在意见表达和设计表述方面,专业人才应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在设计过程中遇到问题,专业人才需具备沟通能力及随机应变能力,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2.3 素质结构要求

素质结构除了上述专业素质外,最重要的就是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素质。建筑装饰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行为规范,遵从行业内的准则,树立良好的行为模范。专业人才需要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责任感,有事业心,有创新性,实现自我突破和自我发展。

3 五年制高职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3.1 建立校企合作模式

建筑装饰行业是一个实践性强的专业,因此,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必不可少。在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过程中,应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实现合作共赢新局面。学校是为企业和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平台,因此,加强企业与学校的交流沟通,可以更加全面地培养人才。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习培训平台,为学校提供奖学金和设备等资金支持,既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为后续人才招聘奠定基础,又可以支持人才培养,具有社会意义。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更加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各方面能力的需要,加强重点能力培养,有利于建筑装饰专业人才能力的提高。

3.2 加强校企互聘合作

校企互聘合作也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模式,学校可以聘请企业资深专业人才为在校学生进行培训,从实践层面上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企业可以聘请在校教师对企业人员进行培训,加强理论知识巩固的同时,获取更多应用技能。此外,学校与企业可以合作招聘,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帮助学生就业,实现企业与学校间的紧密结合。

3.3 建立校内、校外培训基地

校内、外培训基地是帮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于实践的平台,学校应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校内实训基地包括施工实训室、材料及构造展示室、设计技术实训室等。校外实训基地在资金投入方面相对较大,学校可以寻求政府支持和企业合作,引进先进的设备实现实景训练。如果学校没有校外培训基地建设的条件,可以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培训的机会。

3.4 组建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

在高职建筑装饰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非常重要。为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的需要,按照开放性、职业性的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应加深教学团队分配管理制度改革和部署,组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队伍。专兼结合教师团队主要是增加具备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人员比例,并安排不具备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将学习经验更好地传授给学生们,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此外,可以外聘资深的企业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主讲学生的实践技能课程,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实践操作能力。学校还应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会服务,逐渐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学校应根据当今时代变化进步更新教学理念,重视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更新教学知识体系,提高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4 结语

五年制高职建筑装饰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适应社会需要,结合企业实际需要,为社会输送专业知识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在建筑装饰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能力为核心,以综合素质为主导,加强学校与企业间互利共赢、双向互动模式建立,不断加深高职建筑装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杨志宏,夏万爽.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篇4: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建筑装饰工程技术 教学“一体化” 阶段性课程设置体系 过程性考核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装饰设计专业应运而生。但由于当前建筑装饰市场尚未形成统一的专业人才标准,这就使得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缺乏科学合理的依据和指标,造成人才培养方案失调,人才总体水平不高。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很多学校纷纷增设建筑装饰设计专业,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原则,加大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提升其人才培养能力,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本文就高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做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1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属性及其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1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属性。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是一个融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它既具有艺术类学科的性质,也具有科学类学科、工科以及文科等的性质。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并划分了不同的研究目标和方向,各学校间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较大差异。而即使是同类性质的院校,其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设置以及课程体系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培养的学生在专业能力、实践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参差不齐。一直以来,高校在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计上始终秉持多元化培养方针,突出了专业的审美性和实用性,同时还积极挖掘其综合属性,以推动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健康稳定发展。

1.2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适应社会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的需要,高校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加其竞争优势。当前高校在制定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改变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思路,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变“专才”为“通才”,划分不同的专业层次,以适应各岗位的发展需求,如建筑装饰设计、绘图设计、室内设计以及建筑工程监理等,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领域。

1.3 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筑对城市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建筑业的发展又离不开建筑装饰行业。因此,在进行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时,学校要以建筑工程的内容为基础,积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设计能力,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学校适当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强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锻炼,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2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

2.1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育理念。高校在深入分析和研究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性质的基础上,根据行业需求以及国内外课程设置情况,及时更新专业教育理念,改革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提升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具体来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以基础教育为重点,坚持艺术与工科教育并行的教育方针,适当增加一些相关的综合性内容,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各项课程实践活动,以提升其专业实践技能。

2.2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策划。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可采用与建筑类专业联合的方式搭建教育平台,以提升学生的理论基础能力、实践操作技能以及创新能力,并建立健全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机制,创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与此同时,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除了要突出专业发展方向以及专业知识结构以外,还要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当开设一些相关的法律、艺术设计、室内设计以及经济管理等课程,为实现高效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2.3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实用性为重点,深入分析和研究行业需求,并广泛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优化课程设计与授课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同时,教师在授课环节借助具体事例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并划分学习小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加了其就业优势。

2.4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方法改进。在日常授课中,授课教师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基础上,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同时,教师还积极借助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极大地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授课效果较高。同时,教师还借助实例法、导入法、对比法以及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增强授课效果,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程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了教学水平和质量。

3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策略

受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性质的影响,该专业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但建筑装饰设计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对设计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因此,高校在进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时,应以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效率。

在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学习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同等重要,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支撑起了整个课程体系,其中理论课程是实践课程学习的前提和基础,而实践课程是理论课程研究的最终目的和实际体现。

在日常学习中,教师会定期为学生布置一些阶段性课题任务,并通过这些任务积极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学生在完成课题报告和设计方案时可以自由结成小组,各小组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在完成课题任务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其实践操作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校除了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改革教学体系之外,还积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安排专业设计实习和工地实习,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做到学有所用。通过实习,学生们逐步明确了专业发展方向和企业的具体岗位要求,提高了其专业技能水平,更好地适应了其职业发展需求。

另外,各高校还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和发展一批高质量的专业教师队伍,提升其整体教学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同时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展专业课题研究和培养专业人才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与此同时,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主题培训活动,鼓励和组织教师参与其中,不断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和业务水平,逐步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

4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阶段性”集中上课,“理论+实践”课程穿插进行,过程性考核,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4.1 具有连贯性。课程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分析能力。设计课程强调综合的能力,因此每个单项练习需要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使设计在整个过程中逐步完善,可将每个单项练习作为设计形成的依据,通过各项练习的综合考虑,保留合理的,新颖的,放弃错误的,保守的,让课程设计在不经意之间逐步的趋向成熟,有利于学生消化课程内容,培养设计的综合素质。

4.2 具有高效性。根据练习的先后,可将练习划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两种类型,二者的练习时间具有一定差异。一般地,课堂练习以30分钟为宜,不可过长或过短,且通常在课程进行至一半时进行,此时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授课效果,帮助学生消化和理解课程知识内容。而课后练习顾名思义一般在课后进行,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学习的具体化和规范化程度,起到了巩固学习内容的作用。

5 结语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其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趋于科学化与合理化,同时其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也进一步优化。本文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例,系统地研究与探讨了其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出了合理化策略,以不断提升高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乔芳.高职教育建筑装饰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8).

[2]贾斯廷·亨德森.室内设计秘诀[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吴青浓.浅谈高职院校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网络财富,2009(16).

[4]何华,肖璇,夏林霞.高职建筑装饰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3(08).

篇5:建筑工程造价专业实习方案

11B11B11B11B11B11B11B11B11B

毕业实习是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目的是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受到较全面的训练,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毕业作业,不仅要学习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和造价工程管理工作的实际方法和技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管理中的某些实际问题。还要加强劳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管理的能力,毕业后能胜任建筑行业部门的工程预算、财务会计及其他管理工作。

一、内容及要求

按照教学计划,将毕业实习实作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即第六学期)。毕业实践包括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大部分。第一阶段毕业实习(2014年1 月 13 日~201 4 年5 月 10 日),第二阶段毕业设计(201 4 年 5月 10 日~201年6月日)。

1、毕业实习

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应了解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貌和一般过程,重点参加一个具体的经营管理部门或一个具体工程项目的工作。作好毕业实习日记,写出毕业实习总结。

①、组织与管理工作

各教学班应指定带队老师与所在毕业实习单位指定人员共同组成毕业实习领导小组,统一管理实习学生的思想、工作、学习、安全及生活安排;或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带队老师参与指导管理。

学生在毕业实习单位应服从该单位的安排和管理,按毕业实习单位的劳动纪律考勤。

领导小组要聘请毕业实习单位具有经济管理经验的干部担任毕业实习指导老师负责指导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指导老师应按照毕业实习的内容要求,指导学生毕业实习的范围和方向,指导学生搜集有关

资料,帮助其完成毕业实习的调查任务,并对学生纪律进行考核。毕业实习完成后应填写毕业实习鉴定表,由实习单位和指导教师共同填写,表的内容包括学生实习的起止时间、完成的具体实习工作内容、出勤及实习情况(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成效)等,并给以评语。②.内容要求

学生以建筑工程造价员和建筑企业会计员助手的身份到建筑行业部门上岗实习。在毕业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调查研究较为详尽而准确地占有实际材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从实际出发,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探讨、研究、力求解决企业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毕业实习单位应服从该单位的安排和管理,按毕业实习单位的劳动纪律考勤。学员应严格保守商业机密,对凭证、报表、图纸等经济技术资料应妥善保管,不得遗失。

毕业实习期间学生应努力做好下述工作:

了解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貌和一般过程。

重点参加一个具体的经营管理部门或一个具体工作项目的工作,参加有关会议,搜集有关数据资料,为写好毕业实习报告作好准备。具有熟练识别土建施工图,安装施工图及房屋、设备构造的知识。掌握各工种施工工序及规程、规范要求,熟悉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及安全技术知识。

掌握目前常用建筑材料、构配件、制品以及常用施工机械、设备的品种、规格、技术性能和用途。熟悉本地区材料预算价格和机械台班费的组成。

掌握各种结构体系中各施工过程的施工工艺、操作要求,质量标准,技术要求等。

了解国际上工程造价的发展动态及计价模式。

做好毕业实习日记。

毕业实习完结后写出毕业实习报告。

2、毕业实作

①、毕业实作任务书与指导书

毕业实作指导小组应提前拟定毕业实作任务与指导书,提交毕业实习领导小组审核,任务书和指导书应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并在一般要求、步骤、内容和进展作出具体安排。

②.毕业实作内容及要求

熟悉各项定额,取费标准和计算方法。

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和各种定额的应用及编制方法。

掌握并正确应用工程建设法规,具有建筑经营管理基本知识和现行常用工程造价软件的基本操作知识。

能熟练按照施工图计算工程量,并按施工组织设计规定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应用各种定额编制单位工程施工图预算和施工预算。掌握工程造价的构成及计算程序。

掌握工程造价的两种计价模式:施工图预算计价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对比分析。

掌握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原理,操作程序,评标方法等。能熟练的按照《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编制单位工程工程量清单及工程量清单报价。

二、成绩评定的具体要求与标准

学生毕业作业的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和动手能力及其所写毕业实习报告和所作预算书水平来评定。

⑴、优

全面完成各项毕业实习任务,毕业实习非常认真,严格遵守毕业实习单位的劳动纪律,毕业实习效果好,动手能力强。毕业实习报告内容真实、具体、充实,论述正确,主题突 出,收获大、体会深刻,在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和运作方面的见解有独创性。

能完全独立编制预算,态度非常认真、工作细致且准确,包括了工程量计算、直接 费、工料用量计算及其它直接费、间接费、利润、税金的计算,工程总造价计算,并写有编制说明,一切毕业实作过程中的全部资料齐备。

⑵、良

较好地完成毕业实习各项任务,毕业实习认真,遵守毕业实习单

位的劳动纪律,毕 业实习效果好,动手能力中上。毕业实习报告内容真实可信,基本概念正确,论述清楚,收获 较大,对建筑企业的管理和运作有自己独立见解,文理通顺。

能独立编制预算,态度认真、结果较准确,工程量计算、直接费、工料用量计算 及其 它直接费、间接费、利润、税金的计算、工程总造价计算比较完整,并写有编制说明,一切 毕业实作过程中的全部资料齐备。

⑶、合格

基本完成毕业实习任务,毕业实习较认真,较遵守毕业实习单位的劳动纪律,毕 业实习单位反映较好,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毕业实习报告内容有一定的数据,有一定的收获、体 会和见解,文中引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正确,文理较通顺。

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完成预算编制,态度较认真、比较准确,工程量计算、直接费、工料 用量计算及其它直接费、间接费、利润、税金的计算,工程总造价计算基本完整、写有编制 说明,毕业实作过程中的资料基本齐备。

⑷、不合格

不能完成毕业实习的各项实习任务,动手能力差;

毕业实习报告材料不真实,概念不清楚。理论上有错误;毕业实习期间造成重大责任事故或有违章违法行为;

态度不认真,也不会进行工程量及各种费用的计算,根本不能完成预算编制。

三、毕业实习领导小组

组长:王彦

副组长:杨朝莉刘新强肖启荣

实习指导老师:邓太平、周继芬、任厚红、魏贵华、刘宗川、朱以旭、赵笑非

建筑工程系工程造价专业教研室

篇6:中职建筑专业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摘要:合作能力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与周围环境、与社会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本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培训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发挥班集体与学生自身的主动性,激发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关键词:职业培训;合作能力;综合素质

21世纪即将来临,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日益频繁,未来社会对劳动者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将变得更加重要。所以在对学生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职业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意义

(一)合作能力是人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

职业教育的对象,基本是十七八岁的青年人,他们正处在生理、心理发展的转折时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是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关键阶段。合作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着他们将来的生存与发展。只有努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较强的合作能力,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社会大环境中。具有合作能力的人,总是乐于同别人交往,在与别人交往时充分表现出信任、友爱、尊重。对其所归属的正当集体总是关心爱护,有一种休戚与共的感情,必要时能放弃个人的某种愿望以谋求集体的幸福。相反,那些人际关系恶劣,不具备与人合作能力的人,或者与集体格格不入,厌倦与人交往,没有友情,喜欢孤独;或者不能容忍别人的过失与短处,或者无端地猜疑、憎恨和欺侮别人,或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社会公德,经常侵犯他人和社会利益,或狂妄自大,目无法纪,一意孤行,甚至与社会规范相抵触,我行我素,这就削弱以至破坏了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严重的不健康心理,进而无法调节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和人际关系,甚至无法适应正常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给本人和他人造成痛苦,也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因此,培养学生较强的合作能力,在适应社会的前提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主动与周围环境中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人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使自己在生活上、事业上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给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十分必要的。

(二)合作能力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作能力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与周围环境、社会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本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其中在育人方面要使学生学会共同生活,与人合作,与自然协调。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提供有效服务,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适应现在,适应未来。可见,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刻不容缓。合作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认识自我,能尊重与关心别人。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骄傲与自卑、懦弱与蛮横、主观与盲从交错的复杂心理。有的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各种关系,无法正常与人沟通,缺乏与人合作能力,处于被动无助的窘况之下。这对人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2.对人的意见、观点、做法能采取正确的态度。每个人在生活、工作、学习成长的各个环节中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和关心,更需要与人合作,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因此在与人相处时,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听取采纳合理建议,即使他人的意见不够正确,也不应横加指责,应学会用委婉的语气加以说服,使人易于接受,这正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

3.学会忍耐、宽容、谦虚、礼让,这是做人的美德,在合作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在人际交往中,具有较强合作能力的人,能经常发现他人的优点,并加以赞赏;能了解他人的困难,并给予热情的帮助;能倾听他人的正确见解,并加以采纳;能做到襟怀坦白、大公无私;在关键时刻能表现出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并具有崇高理想与信念,这是增强人际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在人际关系上,不计较个人恩怨,不考虑个人得失,团结他人,乐于助人。使他人在这种精神感召下,真诚相待,将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加深和发展下去,所以合作能力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合作能力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国内外有关调查显示,一个人专业能力只占成功诸因素的15%~20%,其余80%~85%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大部分取决于个人的合作能力的高低。合作能力较强的人,能自然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使之加深与发展。培养、锻炼合作能力,不必刻意创造条件,只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种能力在事业成败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把它作为一种在未来社会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本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就会促使学生主动地去研究、探索、实践,并在短时间内产生明显的效果。提高合作能力,搞好人际关系,对每个人、每个团体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气氛,使每个正常人健康合理的心理需要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从而产生开朗、乐观的情绪,对生活更加热爱,充满信心,提高适应能力,增强竞争信念,也使整个杜会保持一种稳定、融洽的秩序,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其次,它能提高社会生活的效率。人们互相理解,协调一致,就能在一起工作时产生最佳配合,调节劳动态度,从而增进活动效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它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个性。人们在交往中产生广泛的接触,就能捕捉筛选对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有价值有意义的新信息,更新知识的贮存,改进思维方式,变革过时的陈旧观念,使自己的性格更加开放,既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各方面能力的客观需求。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它不单是指导就业,更重要的是指导人生,因为它在人成长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他人,充分认识自己,发展个性,挖掘潜能,增强合作能力,是职业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应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合作能力的前提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只有建立良好的、健康的师生关系,才能在教学与管理过程中,培养锻炼学生合作能力。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信息交流具有重要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活动除传授知识、反馈信息外,师生间积极的感情交流,可以提高知识的传递质量;师生关系也影响着学生学习动机、态度、兴趣和学习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是诱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师生

间相互尊重,情感融洽,心理相容,相互依赖,彼此真诚相待,就会在教育过程中起到强烈的激励和促进作用,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行为上协调一致,就便于教师在教育管理中,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与人合作的常识、建立人际关系的方法,锻炼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加强学生自身修养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基础

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合作关系,对个人的社会能力、应变能力、信息的捕捉能力和收集能力、及时做出相应对策并付诸行动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与人交往时,不仅是面对面的接触与交流,高科技产品的应用,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对人的自身能力与修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职业培训必须抓住时机,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中,从一点一滴入手,使学生养成勤勉、敬业、守纪、公正等良好的素质和行为习惯,学会遵从集体,随和大度,会协调,善商量,培养乐于采纳别人的正确建议和适当纠正自己错误观点的能力,为在实践中锻炼合作能力奠定素质基础。

应使学生明白,人与人要合情合理地交往,每个人必须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把自己的欲望与行为限制在不妨碍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的合理范围之内,在不断修正自身言行的过程中,从思想上、言行上完善自己,从学识上充实自己,一点一滴严格要求自己,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在与人相处中,就不会在他人的吹捧奉承面前忘乎所以,也不会因别人的贬低、歧视而自暴自弃,更不会因为别人的冷落拒绝而垂头丧气。尽可能使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趋近,就容易产生一种有利于双方关系积极发展的趋势。因此,应尽可能努力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修养:

1.能经常发现他人的优点。“诚于嘉许,宽于称道。”每个人都渴望被肯定,真诚的称道,会给人带来愉悦,便于合作关系的建立。

2.对别人的意见表示尊重。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平息争论,促使对方同你一样公正宽大,甚至主动承认他或许错了,达成彼此谅解,保持继续合作。

3.能捕捉对方的不同态度。如果能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也许合作双方就更容易沟通和理解。所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自身修养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基础

(三)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任务和计划,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的政治观点、思想感情、风纪仪表、处世态度、合作能力、交际方式等等对学生都具有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和教育意义。

职校学生年纪轻、阅历浅,对社会、人生的了解还不深刻,对许多社会常识、社会组织状况及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多样性都缺乏体验,因此,他们需要了解社会,熟悉生活,向社会学习并最终服务于社会,为促进社会进步贡献力量,这就需要教师的教育与引导。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用纯真的关爱浇灌学生的心田;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用严谨扎实的治学态度教育学生;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启发学生;用诚恳热情的态度对待学生;用坦诚豁达的心胸包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在处理师生间、教师间、教师与学生家长间的各种关系时,应保持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建立起相互信任、和谐友好的关系,使学生能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举手投足间,从教学与管理的一点一滴处得到启发与收益,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逐渐形成。

(四)创建团结奋进的班集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根本途径

人的智慧和才能只有在社会集体的生活和实践中才能逐步产生、发展和完善起来。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能力的增强、热情的激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班集体能逐渐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通过经常开展课外活动和文娱体育活动,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在组织和参加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激发学生多方面兴趣和创造精神,在解决实际困难与复杂问题的实践中,体会集体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激发与人合作的冲动与热情,使学生能主动通过与人合作,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除个别教育外,还要通过对学生集体进行教育,帮助学生确立共同目标,挑选和培养班级积极分子,形成班级的集体领导核心,带领全班学生积极向上,团结进取,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应加强学生组织管理工作能力的培养。组织管理能力是现代人才应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在校园范围内让学生轮流担任学生干部是培养这一能力的最好方法,它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也给学生们增加了与人相处、谋求合作的机会。此举成功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工作愿望和热情,增强了学生间建立合作关系的积极性,增长了才干,增添了自信,积累了与同学间相互交往与合作的经验。也使全体学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为实现集体共同目标作出贡献。关键还在于引导帮助每个学生在集体中找到既符合大家期望,又让自己感到满意的位置,并在集体共同进步、相互促进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篇7: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对基础建筑投入不断加大、各地建筑工程也在热火朝天地开展,既懂施工又会管理的人才缺口越来越严重。面对社会对建筑工程管理人才需求量大、专业要求高的现状,如何培养专业性人才成为当下高职学校工程管理专业首要面对的问题之一。以此为出发点,就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高职人才的培养进行简要的探索与思考。

一、现阶段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方向不清晰

由于其就业前景十分明朗,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无论是在高职

院校,还是在各大高校都是一门热门的专业,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本身的教学方向却不清晰,有的院校以理论教学为主,着重强调工程管理与工程法律;有的院校则更为注重实践操作,强调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这使得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基础不同,有的属于专业型管理人才或技术型人才,有的则属于复合型人才,不符合社会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需求。

(二)课程设计不平衡

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很多高职学校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采用课程设计一体化教学来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设计阶段,却缺乏理论性的引导和实践支撑,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十分混乱,并且为了追求教学效率,盲目加强各个学科的学习压力,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学习负担,也不利于高效性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教学手段太单一

高等院校就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在教学模式上一般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论是理论内容还是实践教学,基本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因此,学生的技术性本身存在一定问题。同时,高职专科的`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在理论学习的能力上比较薄弱,因此不断强调理论学习,加强学习压力反而适得其反。

(四)师资力量不均匀

相比本科院校而言,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这就出现了师资力量分配不均的现象。实际上,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本身是实效性高于理论性的,需要专业教师进行实践带队,帮助学生完成实践教学,掌握实践知识。而由于师资水平有限,师资力量不均的原因,致使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无法顺利得到有效的指导,学生需要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来完成学习。

二、培养专业人才的对策及思考

要培养专业的建筑工程管理人才,需要从教学方向、课程设计、教学手段、师资力量四个方面入手,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打造高效率的教学课堂,才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达成社会对于人才的具体需求,保障学生的就业前景。

(一)明确方向

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实际的教学现状制定教学方向是培养人才的第一步。在当下经济发展迅速的大背景下,社会更需要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将理论融入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理论。

(二)完善体系

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是教学发展的重要环节,高等院校需要根据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进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体系的设计,以学生的就业方向为改革前提,根据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具体动向,充分结合对行业长远的审视,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计划的合理分配,侧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在技术的基础上开展其他方面内容的教学活动活动作为补充。

(三)丰富教学

教学手段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对教学参与的积极性。目前高等院校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的现象,将直接导致学生厌倦学习,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在明确教学方向、完善教学体系后,就要针对教学手段进行改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或多种微课教学资源,为学生生动立体地展现教材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针对建筑工程管理这一块内容,让学生选取案例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方案设计,加强其实践操作能力。有条件的院校可配备实训基地或运用沙盘模拟实训,不断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完备师资

完备的师资力量是决定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为加强教学综合素质,高等院校本身要鼓励教师多学习,可组织教师进行各类进修活动,帮助教师提升自身,并与时俱进,不断深入学习,从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两方面入手,加强教师的实训能力,保证教师有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8: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校企共建计划合作模式

依托湖南省建筑装饰行业优势,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专业在与湖南旺德府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长期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 达成校企合作框架协议, 本着科学、认真、务实的态度形成了具有院校办学特色和企业所属行业标准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双方共同深入研究和探索湖南旺德府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提出的战略性职业岗位的设想, 形成“具有建筑装饰专业基础的高端装饰材料营销人员”的岗位特色和执业标准。根据特色成果对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做出了适当的调整, 共同分享此成果带来的利益。同时, 学院从建筑装饰专业学生中甄选优秀学生进入双方合作建设的“旺德府设计咨询中心”开展实际工作, 并派遣相关教师进行指导。

二、校企订单班合作培养模式

学院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 努力推进企业订单培养模式的推行, 争做高职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带头人和践行者。建筑装饰专业加强了专业与社会的联系, 特别是加强与行业协会、企业等的联系, 广泛开展实质性的校企合作。目前, 已与一部分行业协会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与部分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 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条件。近年来, 建筑装饰专业结合实际, 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 实践出了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和校内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实习基地优势, 课内课外、按期按批对基地加以利用, 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对工作岗位进行真实项目训练, 实现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无缝对接。学生在校经过专业课学习后, 除有效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外, 还在第三学年到建筑装饰专业企业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 学生了解了行业的各个工作岗位及岗位职责要求, 了解了第一线设计人员的工作内容以及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实践设计理论和设计流程, 在实习过程中增强设计实践经验, 体验职场氛围, 经受实战考验, 提高综合素质。

三、工学结合基地模式

根据高职院校体制改革的文件精神, 推动学院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对传统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和发展, 既能将学生紧密地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又能一定程度上满足行业发展对高科技人才培养的需要, 使得高职院校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学院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室, 由学院提供场地, 企业提供设备、技术人员、生产任务、技术标准、原材料等, 校企共同打造了“产学研一体”实训基地。使课程内容有效地转化为操作技能, 从而实现校园到岗位的无缝对接。在与湖南旺德府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过程中, 学院充分利用企业得天独厚的实习实训资源优势, 采用校企密切合作、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计划, 学生顶岗、跟岗实习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积极推进校企共建, 打造一支新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加强在职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 教师们通过下企业顶岗实践, 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员工工作标准, 不断完善教学方案, 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并积极参与企业研发、技术改造、技术服务、企业管理等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在企业工作的技术专家和技术能手充实教师队伍, 从行业、企业聘请一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 定期或不定期给学生授课、开设讲座, 把来自经营管理第一线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经验传授给学生。可以说, 学院以协同创新为突破口, 努力实现校企共赢发展, 大大提升了高等教育质量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实习实训合作模式

近几年, 随着职教改革的推进发展, 学院实习实训机制建设也取得明显成效。学院先后与湖南随意居装饰有限公司、湖南先锋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可开展建筑装饰设计、施工与建筑材料等多项专业技能方面的实习实训。学院与企业深度合作, 兴办建筑装饰情景教学区基地, 校企合办实体——建筑装饰材料展示中心, 形成了“基地+企业+师生员工”的专业建设模式。为全面提升校、企、所协同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学院拟成立建筑装饰工作室, 为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实践平台, 切实做到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与行业需求的紧密结合。把装饰相关企业的设计、工程管理、监理任务引入到工作室来进行详细讲解、分析、策划与设计, 工作室教师、学生承担企业相关的设计任务和监理项目, 提高专业水平, 实现“零距离”就业, 同时也成为装饰企业人才储备的前沿阵地。“学院里面有实训场、实训基地里面有课堂”的校企合作模式和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行业渗透和专业实践技能得到了提高, 使学生的企业认知和实践操作、创新设计能力得到了培养, 综合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 这将是高职院校建筑装饰专业教学改革的一种创新而有效的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只有主动求变, 积极响应职教改革, 与行业企业携手合作, 把握市场, 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各种岗位技能的专业人才, 实现高职院校办学的目标。校企紧密合作、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校企合作, 协同创新, 学校与企业实现各自优势互补, 最终实现合作共赢。企业从学院获得技术支撑, 学院从企业获得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只有这样的协同创新,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才能避免短期效应, 为共同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力, 实现双方战略合作的可持续性。今后一段时间高职院校要继续推动协同创新, 加强校企合作, 推进校企工学结合, 使校企双方做大做强。通过合作, 实现更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推动学院和企业双方的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文捷.关于深化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业教育, 2013 (3) .

[2]张志坚.“政校企外”四方合作办学体制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3 (6) .

[3]郝世峰, 姜云桥.“依托企业品牌优势, 构建校企合作新模式”机制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 .

[4]胡爱玲.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12.

篇9: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建筑装饰 贯通教育 人才培养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最主要是教学上的衔接,教学衔接的前提与基础是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中职与高职专业目录中的各自分类、专业名称有一定区别,但中职与高职专业存在着对应关系。高职专业目录所列专业是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分的,体现了职业性与学科性的结合。

中等职业学校新版专业目录正在修订当中,新版专业目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努力体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家产业振兴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学技术进步特点,紧密结合国家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以现行的中职土木水利工程类与高职土建大类专业目录为例:中职的土木水利工程类专业划分为19 个专业,高职的土建大类专业分为建筑设计类、城镇规划与管理类、土建施工类、建筑设备类、工程管理类、市政工程类、房地产类等七类专业,在每类专业中又分为2~6 个专业,共有27 个专业。

一、目前中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学院的招生有普通高中和中职两种生源,且主要为普通高中生源。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是以普通高中毕业生生源为起点进行编制的,学制一般为三年。若中职毕业生的生源仍然采用此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上将会出现多方面的窘境,一方面中职与高职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特别是专业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程内容重复会更多,造成学习时间的浪费;另一由于中职和高职在专业课程开设的深度和广度上没有沟通,缺少一个统一的标准,造成了中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界定不清;再一方面大多数中职学生的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程的基础比较薄弱,对高职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有些难以适应,这样对高职专业理论的深入学习和今后学历的继续提升会造成一定的障碍。

二、 中职教育存在人才培养的问题

目前各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开设的课程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主要课程为素描与速写、水彩与水粉、建筑制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装饰构造与施工技术、计算机效果图制作(3DSMAX)、建筑装饰设计基础、效果图与表现技法、装饰材料、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住宅室内设计与装修、建筑公共环境装饰设计、室内设计原理等,这与高职建筑装饰专业开设的课程区别不大,体现不出是针对中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来开设课程和培养人才的特点的。由于中职学生的文化水平低,这样的课程设置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不能彻底消化,所学到的知识嚼不烂,浪费宝贵的学生时间,浪费宝贵的教育资源,不能培养出符合教育部所界定的中职人才培养规格所要示的毕业生。

三、 中职的教育理念应该转变

目前国内建筑装饰行业的工人,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多数是没有受过专业工种教育的打工人员,加上政府职能部门协调不得力,社会监管不严格,虽然有行业准入制度和持证上岗的说法,但基本上是形同虚设,这就造成了建筑装饰及相关的行业工人队伍综合素质低,也必然带来全社会装饰装修工程质量差,没有档次的结果。

从建筑装饰行业岗位构成来看,如果说建筑装饰工人是金字塔的塔基,注册建造师是金字塔的塔尖,那么其间还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主体构件——9种职业岗位。这9种岗位是:装饰装修工程监理师、项目经理、质量管理师、安全管理师、材料师、施工管理师、造价员、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师和建筑装饰设计员。相应岗位都须取得从业资质后方能上岗。

四、解决方案:构建一体化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1.构建中高职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前提。

构建中高职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前提就是要满足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符合国家教育部对中职、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与课程设置的指导性意见要求。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2.采用模块化的课程形式。

为了做好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的有机联系与整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宜采用模块化的课程设置,中职阶段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选修课三大类,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课、语文课、数学课、外语课、体育与健康课、计算机基础课等。中职专业技能课分为专业基础平台课、专业技能核心课、专门化专业技能课、顶岗实习模块。中职学生刚入中职学校时可按照专业大类进行教学,以后可根据个人需要再分专业进行教学,这样设置了专业基础平台课模块,适用于专业大类中的各个专业需要,如中职的土建类专业,开设建筑制图、建筑材料、建筑工程测量等专业基础平台课。在中职阶段开设任意选修课程,如中职工科类专业选修的音乐、美术、艺术等人文科学类课程,以及安全教育、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人口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课程。

3.采用“3+2”的中高职学制模式。

目前,我国中职学历教育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基本学制一般为3 年;高职学历教育招收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基本学制一般也为3 年。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宜采用“3+2”的学制形式。中職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初中毕业生入读的中职学历教育,其学制应为3 年。国家鼓励高职学院发展两年制高职,且考虑中职与高职对口衔接时,高职的专业教学有了中职的专业教学基础,中职学生毕业时对本专业领域知识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因此中职与高职教育对口衔接时的高职学制不需要3年,宜为2 年,即可满足高职教育教学的需要。

上一篇:《本愿经》的重点及如何正确持诵下一篇:氙灯老化测试检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