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培养机械工程论文

2022-04-16

摘要:本文基于沈阳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际培养工作,对其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等环节进行探索与实践,提出“创新培养模式、注重课程设置、突出实践环节、体现工程特色”的改革思路,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专业学位培养机械工程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专业学位培养机械工程论文 篇1:

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和实践

摘要:針对国内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强学术能力,弱实践应用”的现状,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依托区域优势,在对机械工程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进行了充分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培养平台、导师队伍、科研团队以及培养过程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构建了完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工程应用和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创新

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国际化,特别是“长三角”国际制造中心的形成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提出“专业综合素养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需求[1];而当前研究生培养中“重科学理论水平,轻工程实践能力”的问题突出[2]。针对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中“强学术能力,弱实践应用”的现状,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依托区域优势,提出“以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理念,构建完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实践“三阶段、三主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在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发展及企业需求而分支出来的一种研究生学位类型[3]。相对于学术学位研究生而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面向工程、面向社会需求的,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必须要以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专业人才为目标,尤其注重工程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对研究生的结构进行调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模日益增大[4],一些相关政策也在逐步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倾斜。尽管如此,由于大多数院校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时,采用的依然是以往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的那套培养模式[5],嚴重缺失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使得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生并没有实质区别,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失去了它原有的内涵。因此,必须研究出一套适用于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培养体系,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使其更加适应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和实践

为了迎合社会对“专业综合素养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好地实现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国内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强学术能力,弱实践应用”的现状,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创新和实践,构建了完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一)确立“以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理念

确立了“以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践应用为重点,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理念。树立“大工程观”意识,明确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实施以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真正体现“面向工程”的培养理念和目标,注重3个转变:一是“以学术为导向”向“以工程为导向”的转变;二是“学校独立培养人才”向“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转变;三是“论文学术性”向“成果应用性”的转变,实践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

(二)实践“三阶段、三主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更应强调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针对这一培养目标,机械工程学院提出和实践了涵盖基础构建、工程应用和创新实践阶段的“三阶段、三主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见图1。

1.基础构建阶段,以校内导师引导下的学校课堂教育为主体。在该阶段主要培养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综合素养。重点开设美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技术、职业道德与素养等基础课程。

2.工程应用阶段,以企业导师引导下的工程项目实践为主体。在该阶段主要培养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制定适应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重点开设机械工程前沿课程,密切联系企业和研究院所,直接参加工程实践,有效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分析及解决工程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3.创新实践阶段,以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下的创新实践活动为主体。在该阶段主要培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重点面向企业和研究所进行工程创新设计、新技术研发等,开拓研究生的视野,培养研究生的积极实践意识,全面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搭建“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

“立足地区、面向行业、依托企业、校企联动”,有效融合学校教学科研实力与企业工程优势,结合本校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集成优质资源,创建“三位一体”的校内校外实践创新基地,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兼备的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见图2。

1.政产学研结合,搭建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通过与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密切联系及合作,建立了多个工程中心、联合研发基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实践可以依托工程研究中心及联合研发基地等开展,从而全面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2.国内与国外互促,打造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平台。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与美国田纳西大学合作,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共同建立了Center for Advanced Systems Research and Education(先进系统研究与教育)工程中心。该工程中心一方面服务于人才联合培养,另一方面服务于科研合作,为双方提供了一个多学科研究与教育平台。基于与田纳西大学的国际合作交流,学院申获了国家留学基金委2016年创新研究生培养项目。

3.依托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研究生校内创新实践基地。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广泛调研学习各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别是实践环节教学与实践基地建设工作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及办学特色,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目标,按照“全面统筹、注重特色、凸显应用、物尽其用、提高效益,开放共享、鼓励交叉”的建设原则,依托江苏省食品先进制造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轻工过程先进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机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打造了多个校内创新实践基地。

(四)打造“科学研究水平高、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导师队伍

以提高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的,加强师资结构建设的力度,着力打造具有工程背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成一支以“双导师”教学制度为基础的,兼具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职称学历层次合理的、老中青和谐互助合作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见图3。

1.建立灵活的“双导师”选聘制度,改善导师队伍结构。建立灵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双导师”选聘制度,广开渠道吸纳各领域人才。在大力引进理论水平及实践经验兼备,愿意投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事业的优秀人才的同时,吸纳企业、研究院所的顶端人才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二导师,弥补校内导师工程能力不足的现状,以培养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应用和创新实践能力。

2.建立全面的“双导师”进修制度,提高导师队伍能力。通过企业博士后站、博士教授进企业等途径,鼓励校内导师到企业一线提升工程实践能力。通过进修培养更新企业导师的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企业导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促进校内外导师的合作互动,提升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

3.建立完善的“双导师”管理制度,加强导师队伍管理。(1)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定期考核评价导师的工作状况并通过相应的反馈形式对其专业综合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及教育教学能力进行比较分析。(2)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做好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有机结合。在做好物质激励的同时,学院更要关注教師对尊重、和谐、友情、成就和发展等内在的需求。(3)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合理匹配资源,设计能满足不同需求的导师权益保障机制,形成一个以组织保障为基础、制度保障为关键、行政保障起协调作用、以诉讼途径为最终保障的高效的权益保障机制。

(五)建设“优秀人才汇聚、资源环境共享”的创新科研团队

建设科研团队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需要。科研团队由不同职称、学历、职业层次的人员组成,研究生可以从不同的导师或者同学那里接触到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利用更多的资源,进而拓宽知识领域,拓展研究思路,促进学术创新。

1.建设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高水平科研团队。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需要充分调用团队的各项软硬件资源,将团队成员紧密团结起来,构成一个和谐互信的整体,在集体合力推动下共同完成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师生关系对团队成员个体的精神和品格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及导师之间构建和谐互动的沟通交流途径和机制。导师和研究生均作为团队的创新与科研主体,在共同的目标驱动下,通过共享资源、交流互动来完成系列的科研课题。

互动合作科研团队构建以科研项目为载体,成立若干师生协作互动型项目小组,成员包括导师、研究生及其他合作者。项目小组在团队总体目标指导下形成自己的小组目标,根据任务指标,科学合理地进行课题调查、研究、总结等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完成科研项目,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

2.制定以“科研项目为推手”的团队资源共享机制。以科研团队为依托的创新研究生培养需要稳定和谐的资源共享环境,为此,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科研团队以项目为推手,解决各导师实验室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问题,将经费、仪器设备、技术人员、技术文献以及软件等集中共享,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推进和强化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成员实验技能提升体制,加强实验室资源信息平台建设和共享,从而为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环境保障。

(六)完善“行之有效、完整规范”的教育过程管理体系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完整规范的过程管理体系,制订相应的可操作的规章制度,使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过程科学而规范,使导师在教学、科研、实践环节的操作上有章可循,以制度的力量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运行。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过程中生源质量的控制、管理信息的落实、教学科研成果的质量等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监管和评估,具体如下:

1.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准入制度,稳步提高生源质量。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准入制度是提高生源质量的基础保障,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入学标准应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区别,不应只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应该更强调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在复试的考核环节中增加实践类内容,包括学生本科阶段参加的创新创业情况、科研训练情况等,面试以实际应用能力为考核标准。通过优秀本科生夏令营活动、优秀生源调剂制度、创新人才特招制度以及完善的奖助学金体系,吸引优秀生源,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质量。

2.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建立了一个包含各部门管理信息的、系统的、规范的学位与研究生培养管理数据库,形成了完整的电子档案库。所有部门的信息系统相互联系,各部门的信息库采用相对独立的模块化结构,并负责自身信息数据管理及更新。

3.着力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过程中,不能忽略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三个代表”为宗旨来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具体措施,积极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关活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武装,發扬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革命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4.制定合理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成果评价标准。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不断更新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成果评价标准,建立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机制的改革,从而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内在要求。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组织专业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学生学位论文的科技含量、创新内容、应用价值等进行实际考核,制订和完善专业工程实践领域的研究成果评价标准,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应用性、社会性、效益性的评价。(1)制定体现实践应用性的研究成果评价标准。制定充分体现实践的多样性的研究成果评价标准,将鉴定成果、获奖作品、竞赛获奖、实用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等列入申请学位的成果范围,如果没有取得列入规定范围的研究成果,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提交经专家认定的实践成果说明书申请学位。(2)制定规范的多元化学位论文评价标准。专业学位论文不能拘泥于学术型学位论文的标准,应体现实践的多元化。但是,专业学位论文也不是简单的实践总结,要反映出研究生教育层次和职业要求的特性,体现研究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创新性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应用成果

(一)研究生主动实践意识增强,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通过完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培养,研究生的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研究生参加科研训练计划、申请专利、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逐年增加,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提高。近五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3篇,2011年来成功申报29项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申请专利68项,发表论文463篇,其中SCI收录58篇、EI收录191篇。

(二)“三阶段、三主体”培养新模式在同类学科中产生较大影响

机械工程“三阶段、三主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实施以来,得到了高校同行的认同。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以来,共有包括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新疆石河子大学、常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20多所高校来本学科交流。受邀在全国机械工程学院院长联席会议上就本培养模式做大会专题介绍,在同类学科中产生较大影响。

同时,本学科“三阶段、三主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也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目前学院已经和美国田纳西大学、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等院校签订“3+2”专业学位研究生国际合作培養协议。

(三)“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得到社会广泛关注

“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得到企业界的高度关注与认可。近年来,吸引知名企业家、社会力量资助本专业建设资金超过4500万元,全部用于创新实践基地、工程中心及实验室的建设。校企联合共建联合研发中心4家,在企业建设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20家,并与美国田纳西大学共建了工程实践中心,为研究生综合素质、创新实践与工程应用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基础保障。

(四)生源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社会美誉度逐年提升

201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有36位来自211学校;2016年生源有2位来自985学校,56位来自211学校。2011年以来,学校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连续跟踪调查,机械工程专业学位毕业生得到社会广泛赞誉,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等指标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3年来每年有100多家企事业单位主动上门招聘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提供的岗位數与毕业生人数之比达6∶1。

参考文献:

[1]肖模昕,于立君,田凯.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探索[J].科教导刊,2016,(4):24-25.

[2]严军,王良桂,陈继阳.全日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6,34(1):21-24.

[3]顾越桦,叶秉良.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J].教育评论,2016,(2):104-106.

[4]朱静娜.论我国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机制[J].教育理论研究,2015,(36):114-115.

[5]张立侠,徐召丹,周伟,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337-339.

作者:武美萍 缪小进 张超峰 王全龙

专业学位培养机械工程论文 篇2:

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基于沈阳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际培养工作,对其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等环节进行探索与实践,提出“创新培养模式、注重课程设置、突出实践环节、体现工程特色”的改革思路,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实践环节;工程特色

一、引言

专业学位工程硕士从培养方式上分为非全日制在职工程硕士和全日制工程硕士两种,在职工程硕士通常有实际工作经验,而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相似,其学生大多数为应届本科毕业生,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全日制工程硕士虽然在招生对象上与工学硕士相似,但由于二者的培养目标不同,其培养模式、培养方法、教学体系、论文标准均有较大的区别。以往的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和工学硕士的培养模式、评估标准和保障体系已不能完全适用,必须构建出适合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各种体系和机制,以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我校机械工程学科作为最具综合性和工程实践特征的学科之一,从1999年开始,在培养管理工作中积极探索、改革创新,通过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有效措施,保持工程硕士教育的健康发展,取得较大进展。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模式与定位不能全面体现工程特色

目前,许多机械类的研究生教育仍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无法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特色和应用背景,达不到学术型研究生在理论与创新方面的要求。

(二)课程体系不能全面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

大多数院校目前没有专门用于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体系,在必修课和选修课方面沿袭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忽略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工程需求存在差距

专业学位研究生大多是应届本科毕业生,目前教学内容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多灌输、少研讨”的现象,达不到丰富学生实践经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不符合企业需求。

(四)研究课题单一,不能全面体现工程实际

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从未参与过工程实际项目,学位论文几乎是理论分析与公式推导,既不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背离了国家设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初衷。

因此,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探索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机制,研究出具有机械类行业特点、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使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综合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注重全面综合发展,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对以大机械人才观,培养更具特色与竞争力的高素质、实用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改革思路

(一)创新培养模式

工程硕士的培养必须改革传统的“重学术、轻实践”的培养模式,明确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制订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坚持“强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指导思想,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合理安排,力求整体优化,培养具有工程背景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二)注重课程设置

制订专业型工程硕士的培养计划是保证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厚理论基础、重实际应用、拓前沿知识、强工程实践”的特点,采用学分制和模块化,将模块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减少公共必修课学时,增加能代表学科前沿、富有实用性的案例课和高水平选修课,增加实践环节。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背景,在实践环节方面要求学生深入企业,时间为0.5~1年,两个学分,撰写出实践环节总结报告,由企业导师签字认定,而且,其学位论文也可以此为背景展开,充分体现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培养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采用主题式的教学模式,按工程项目、工程案例和工程问题组织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内容提出设计主题,注重课程内容的衔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意识、思维、方法和技能。通过淡化分析,加强综合,强化学生对机械系统的综合训练。同时,要求教师针对课程内容,以企业实践、实验研究、参加科研、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实践等方式强化实践环节,为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三)突出实践环节

校内实践环节。在选修课中,应规定每门课程必须有实践操作,同时构建高水平的校内实践基地,承担与理论课程配套开设的实验教学任务,并为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场地和实验设备。

企业实践环节。企业实践环节是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企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该环节,应达到基本熟悉本行业工作流程和相关职业及技术规范,培养实践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并结合实践完成论文选题工作。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内容由校内外导师共同协商决定,认真组织开展相应的企业实践活动,并进行必要的总结和考核评估,获得相应的学分。

(四)体现工程特色

强化工程实践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工程,建设基地,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依托课程,融合课外,协调开展创新教育。在与相关企业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与社会实践基地的同时,不断丰富学位论文的选题来源,使其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在指导方式上,以校内导师指导、校外导师参与为主,合理运用理论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过程采取课程学习、企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长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在研究生入学后,导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为其制订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

对于企业实践环节,可采取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建立校企培养基地,共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机制。

四、实施效果

(一)建立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的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

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的课程内容要根据企业需求和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设置。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机械工程领域工程实践问题案例分析》、《机械制造技术应用与实践》、《机械工程实验与分析》及《实践环节》等工程实践与案例课程;同时还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充分体现培养特色。

(二)确立科学、系统、前后呼应的教学内容

机械工程专业将《现代制造技术》、《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机械)》、《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集设计、制造、控制于一体,与选修课《复杂表面制造技术》、《数控设备设计与分析》等制造、设计、测试、分析相呼应,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同时,将教师的典型科研项目加入课堂教学,按工程项目、工程案例和工程问题组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实践能力。

(三)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注重吸纳使用社会资源,加强合作办学,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充分发挥我校机械工程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优势。从2000年开始,以机械工程领域为依托,先后与沈阳多家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保持长期合作关系,邀请该领域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参加学位论文评审、答辩等环节。2010年5月,由沈阳市政府牵头,我校与沈阳六家企业共同组建“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公共研发促进中心”,为机械专业型工程硕士的培养提供更大的平台。

(四)稳步实施“双导师”制,建设一只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有丰富教学经验,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师资队伍,是做好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关键。为体现工程硕士的培养特点,积极探索校内外“双导师”制,即以校内导师为主,企业导师为辅,共同指导实践环节、项目研究与学位论文等多个培养环节,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工作。

通过聘任更多有着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单位专业人才做兼职导师,同时不断提高校内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鼓励教师参与横向课题,加强内部培训,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等方式,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不断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整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自开始招收机械工程工程硕士始,即要求其导师由学术造诣深、工程实践能力强,且有企业横向科研课题背景的教授担任,保证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几年来,有20余位校内教师及每年吸纳10余名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做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课程、项目研究与学位论文等多个培养环节,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增加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取得良好效果。

(五)强化结合工程实践背景的学位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或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体现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或有足够工作量。论文研究应体现作者的知识更新及在具体工程应用中的新意,研究结果能对行业特别是所在单位的技术进步起到促进作用。

论文可以是应用研究类、工程设计类、产品研发类和实验研究类的,但要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完成论文研究工作。

总之,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机械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对有效提高机械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整体培养水平、促进国家制造业和沈阳制造业基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洁 郎咸颖 金嘉琦 王世杰

专业学位培养机械工程论文 篇3:

依托协同创新机制的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做好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要求,本文从大连理工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际现状出发,分析了协同创新培养机制的内涵,提出了一种依托协同创新机制的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进行实践探索,为各高校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创新机制;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一、前言

由于我国对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部明确要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当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1]这表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急需创新,从我国近几年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看,构建“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育人机制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因此,依托于协同创新机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大趋势,只有不断地去实践与探索这一培养模式,才能有效地打破当前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培养出符合国家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协同创新的核心是知识协同,本质是创新。[2]是由高校与高校、企业、研究院及地方政府共同分享优质资源,实现教育与科技进步相结合的协同机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以专业职业为背景,其学习课程,实践与实习课程应与企业、科研机构对于人才的能力需求紧密结合。由协同各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学位授予标准,并严格执行各方职责,共同致力于培养出高质量、高标准的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高校与协同方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周期进行有机分配,前一阶段主要是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理论知识方面的在校学习培养,学校应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以充分反映企业行业领域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在开设课程时,应以实际应用为向导,设置以满足职业需求为目标的课程,并广泛吸纳行业精英进行主讲,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和行业职能之间的紧密结合关系。高校注重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掌握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技能,开拓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了在培养中做到与时代相结合,学校应该充分调研各行业领域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以及能力要求,从而调整专业课程的比重与层次,使师资力量得到最大化分配利用。后一阶段是在协同创新平台进行培养,主要完成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训练和学位论文的工作。协同平台通过行业企业或者国家项目建立相应的论文团队,让专业学位研究生与老师共同参与到这些团队中,让研究生之间、研究生与导师之间有更多的机会交流,这也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协同创新模式的构建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与协同方相互协调好彼此的职能,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于将理论知识向实际应用转化的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大连理工大学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回归工程”为导向,以“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形成“校内基础实训+校外工程实践”的校企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建立“协同培养、拟态考核”的管理机制,探索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并实行以下策略。

(一)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综合改革试点,形成全新的培养模式

1.培养方案的修订。2015年,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学制改为3年,形成了新的培养方案。

2.建立“重大装备制造创新班”。学院每年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重大装备制造创新班”,创新班学生进入协同创新中心企业进行校外实践,开展与企业联合选定的课题研究。2015年起,将原有分散进入基地培养模式转变为集中培养模式,选拔27人进入创新班,2016年集中进入实践基地。

3.课程设置的应用化、模块化。构建具有专业学位教育特色的跨学科模块化课程体系。2015年培养方案,增设6门大型工程软件课、4门校内实践课、1门机械工程标准课、1门行业前沿课、1门典型案例分析课,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授课。每2年邀请实践基地成员企业为主的企业专家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研讨。

2015年,获批大连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并获学校专项建设经费30万元资助;获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项目——依托协同创新中心的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2015年,申报2门大连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在线课程。

(二)強化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构建“校内基础实训+校外工程实践”的新模式

1.建立校内基础实训机制。2015年9月起,专业学位研究生增设4门校内实践课,整合4个省部级实验室(工程中心)的科研资源,建成了4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实践基地(微纳米技术及系统研究生实践基地;模具制造与成型工艺研究生实践基地;辽宁省起重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生实践基地;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研究生实践基地)用于研究生教学;2015年,依托协同创新中心,为4个基地建设中投入120万元,基地建设已经初步完成。同时,完善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的管理机制,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规定和政策措施,保证了实践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2.组建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由大连理工大学牵头,依托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联合4家行业龙头企业(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组建了“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探索工程型人才培养新机制,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打造国内外知名的装备研发人才培养基地。

2015年12月,“重大裝备制造协同创新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被评为“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成为大连理工大学首个国家级的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使我校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进入了崭新的阶段,迈向了更高的台阶。

3.构建重大装备领域研究生交流互通的新模式。2014年,以大连理工大学为牵头高校,联合省内的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等高校,协同沈鼓集团、北方重工、大连重工和瓦轴集团等企业,共同组建的面向全国研究生的创新培养与学术交流平台——“辽宁省重大装备制造基础专业研究生创新与交流中心”获得辽宁省教育厅批准。省政府将提供全额建设经费,充分发挥相关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大学科技园、重点研究基地、实践基地的优势资源,通过组织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学术会议或学术沙龙、开设研究生暑期学校或专题研修班、邀请著名专家学者讲学、举办研究生创新竞赛等方式,开拓研究生的创新视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四、总结与展望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定位于面向产业需求,更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尤其是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依托协同创新机制的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正好保障了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需求,致力于培养出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满足国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R].2009.

[2]金黎明,权春善,许永斌.构建协同创新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J].学术论坛,2015.

Exploration on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gree Postgraduates Based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

LI Jing-min,DUAN Chun-zheng,LIU Chong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Liaoning 116023,China)

Key words: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training mode;practice exploration

作者:李经民 段春争 刘冲

上一篇: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论文下一篇:大学生就业的维权研究论文